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Precursory Abnormal Animal Behavior and Electromagnetic Effects for the Kobe Earthquake (M~6) on April 12, 2013
1
作者 Masashi Hayakawa Hiroyuki Yamauchi +7 位作者 Nobuyo Ohtani Mitsuaki Ohta Susumu Tosa Tomokazu Asano Alexander Schekotov Jun Izutsu Stelios M. Potirakis Konstantinos Eftaxias 《Open Journal of Earthquake Research》 2016年第3期165-171,共8页
After the 2011 Tohoku earthquake (EQ),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aftershocks in the eastern and Pacific Ocean of Japan, but EQs are still rar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Japan. In this situation a relatively large (magnitu... After the 2011 Tohoku earthquake (EQ),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aftershocks in the eastern and Pacific Ocean of Japan, but EQs are still rar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Japan. In this situation a relatively large (magnitude (M) ~6) EQ happened on April 12 (UT), 2013 at a place close to the former 1995 Kobe EQ (M~7), so we have tried to find whether there existed any precursors to this EQ, especially abnormal animal behavior (milk yield of cows), observed at Kagawa, Shikoku, near the EQ epicenter. The milk yield of cows has been continuously monitored at Kagawa,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milk yield exhibited an abnormal depletion about 10 days before the EQ. This behavior has been extensively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electromagnetic precursors (ULF radiation,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 This leads to the discussion on the sensory mechanism of unusual behavior of mild yield of cows, and it may be suggested that ULF radiation among different electromagnetic precursors is a mostly likely driver, at least, for this E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normal animal Behavior earthquakes Milk Yield of Cows ULF Radiation Sensory Mechanism of animals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M_s8.1级地震前兆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均之 陈维升 +1 位作者 夏雅琴 白志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0-344,共5页
2001年11月14日,在中国青海、新疆交界地区(35.93°N,90.54°E)发生了Ms8.1级地震.在此地震前,距震中超过2000公里的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39.88°N,116.47°E)收到三种非常清晰的临震信息:次声波异常信号、地应力突... 2001年11月14日,在中国青海、新疆交界地区(35.93°N,90.54°E)发生了Ms8.1级地震.在此地震前,距震中超过2000公里的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39.88°N,116.47°E)收到三种非常清晰的临震信息:次声波异常信号、地应力突变信号及虎皮鹦鹉跳动频率异常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次声波 地应力 动物异常
下载PDF
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综合决策问题的讨论——浅释唐山、海城、松潘、丽江等大地震的经验教训 被引量:11
3
作者 罗灼礼 王伟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32,共14页
唐山地震、海城地震、松潘地震和丽江地震等大地震的观测与预报实践,在科学上提出许多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地震前兆复杂性的理解和认识问题。从上述大地震的重要观测资料中,得到对大地震的短临前兆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新理解,认为:短临... 唐山地震、海城地震、松潘地震和丽江地震等大地震的观测与预报实践,在科学上提出许多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地震前兆复杂性的理解和认识问题。从上述大地震的重要观测资料中,得到对大地震的短临前兆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新理解,认为:短临前兆异常不同于趋势异常,异常现象的突发性、差异性、特殊的无序和不稳定性,不可重复性是其主要特征。其"场,源"关系,也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场,源"关系,它具有"混沌"性能。前兆异常复杂性产生的根源不仅是因为孕震系统是复杂的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当系统进入非弹性应变阶段后,受到非线性动力学一般原理所支配。因此地震及其前兆现象似乎是不可能在纯力学的基础上加以探索研究的,准确地说,它们应该视为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起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体系一般性问题的组成部分。块、带、源、兆整体协同分析和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相结合的渐进式地震预报思路,是地震预报成功与失败的实践经验总结。只有在整体上,从时间、空间结构统一性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抓住地震及其前兆复杂性问题的本质。该文还讨论了地震及其预报对社会的影响,和地震预报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以及制约、影响地震预报和预警的因素。文中认为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地震预报和灾害预警的难度更大,每一步骤的决策,无论是警报发布、级别调整、警报的解除都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实践经验证明:政府对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的综合决策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和风险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复杂性 “场、 源”关系 “混沌”性能 地震预报 预警和预防 政府综合决策
下载PDF
动物行为异常与地震灾害预警 被引量:9
4
作者 黄赞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29-35,共7页
地震前地壳中的应力变化会引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变化。动物有感受这种变化的能力,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或数小时,动物可能会不安、抑郁或狂躁、迁徙或逃亡。动物的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动物在自我保... 地震前地壳中的应力变化会引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变化。动物有感受这种变化的能力,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或数小时,动物可能会不安、抑郁或狂躁、迁徙或逃亡。动物的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动物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地震预警信号。本文概述了动物感受地震灾害的机制,分析了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地震灾害避险能力的途径,阐述了找出可能作为灾害预警信号的特有动物异常反应的意义,讨论了建立试验性地震灾害动物行为异常预警系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行为异常 地震前兆 地震灾害预警
下载PDF
对永胜6级地震的预报及依据 被引量:6
5
作者 程万正 《四川地震》 2002年第3期9-14,共6页
20 0 1年 1 0月 2 7日在云南永胜发生 6 0级地震 ,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有较准确的中期和短临预报 ,加强了川滇交界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并且向四川省政府作了汇报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验性地震预报重视川滇菱形地块西界断裂带动... 20 0 1年 1 0月 2 7日在云南永胜发生 6 0级地震 ,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有较准确的中期和短临预报 ,加强了川滇交界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并且向四川省政府作了汇报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验性地震预报重视川滇菱形地块西界断裂带动态活动图像的分析 ,尤其对历史强震破裂空段附近出现的中小震活动带或新活跃区段的研究 ;同时 ,重视 4级前震群、川滇交界地区地下水位、水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动态地震活动图像 永胜地震 地震前兆 地下水位 水温 形变观测
下载PDF
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研究的历史与未来 被引量:4
6
作者 黄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年第4期44-51,共8页
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在很早就有历史文献记录记载。动物习性异常是海城地震预报中重要的宏观前兆之一。此后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因为地震并不是动物习性异常的唯一原因,这一研究后来基本上被放弃。... 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在很早就有历史文献记录记载。动物习性异常是海城地震预报中重要的宏观前兆之一。此后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因为地震并不是动物习性异常的唯一原因,这一研究后来基本上被放弃。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达到分子水平并进入基因层次以后,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又重新开始。现在的研究试图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的地震避险能力是如何遗传与进化的,并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解开动物习性异常的机理,找出作为地震前兆的特有反应,从而做出地震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习性异常 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
下载PDF
与地震有关的动物异常行为 被引量:1
7
作者 龚程 胡林 余幼胜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01-104,共4页
概述了与地震有关的动物异常行为的研究现状,震前动物异常的生物学解释及异常动物的分布特点,分析从基因学角度解释的可能性。介绍了断层的电磁模型的理论和实验,对现阶段建立动物行为异常地震预警系统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地震 动物异常行为 电场变化
下载PDF
地震前某些野生动物的异常活动观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冯春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3-190,共8页
本文由麻雀(Passermontanus)、燕雀(Frigillamontifringilla)和刺猬(Erinaceuseuropaeus)的定量观测,给出了正常活动性和震兆性异常活动,结果表明,某些野生动物震前异... 本文由麻雀(Passermontanus)、燕雀(Frigillamontifringilla)和刺猬(Erinaceuseuropaeus)的定量观测,给出了正常活动性和震兆性异常活动,结果表明,某些野生动物震前异常活动在临震预报中比驯养动物更有一定的成效性。麻雀和燕雀的正常活动节律基本相同,都呈现“M”型。冬季早晨7点开始活动,到晚上19点进入休息,夜间基本不活动。刺猬在非冬眠期,正常活动节律呈现“W”,即早晨6点到晚上19点处在休息状态,夜间活动频繁,21点到23点为活动高峰时间。地震前麻雀、燕雀和刺猬出现明显的异常反应。日活动量明显增高,为正常活动量的2倍以上。麻雀和燕雀夜间活动频繁,活动量是正常活动量300倍以上。刺猬白天出入室外的活动量为正常活动量的4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动物异常 野生动物
下载PDF
2004年10月保山5.0级地震的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滔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年第1期8-12,共5页
通过对保山5.0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八五”、“九五”地震预报攻关成果和长期的研究与经验积累,论述了2004年10月19日保山5.0级地震的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详细研究了地震前的中短期及临震前前兆异常特征,... 通过对保山5.0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八五”、“九五”地震预报攻关成果和长期的研究与经验积累,论述了2004年10月19日保山5.0级地震的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详细研究了地震前的中短期及临震前前兆异常特征,中期表现为地震学空间分布异常,短临表现为前兆出现突变异常,形态出现加速、转折,由远致近向震中区收缩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山5.0级地震 中短期预报 前兆异常
下载PDF
震前动物习性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志峰 黄积刚 李金波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2-167,共6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枣庄地震动物试验场的观测和研究概况,以鹦鹉鸣叫活动资料分析为例,探讨了试验区200km范围内,ML≥3.0级地震前所发生的异常活动。从而阐明利用动物出现的行为异常预报地震的可能性。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动物异常 山东 地震预报
下载PDF
虎皮鹦鹉夜叫声量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分析
11
作者 徐宝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9-395,共7页
本文根据江苏省东台市港农场综合地震测报点微观观测虎皮鹦鹉的实验资料,详细介绍了1985年以来记录到的两次地震前鹦鹉异常反应。并对观测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可靠性、异常指标的确定,地震前兆异常与非震异常特征及其鉴别方法等分... 本文根据江苏省东台市港农场综合地震测报点微观观测虎皮鹦鹉的实验资料,详细介绍了1985年以来记录到的两次地震前鹦鹉异常反应。并对观测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可靠性、异常指标的确定,地震前兆异常与非震异常特征及其鉴别方法等分别作了介绍和讨论,还对动物的微观观测可能成为监视地震的一种有希望的短临前兆手段,进行了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预报 地震前兆 动物异常
下载PDF
对流层大气温度“蝴蝶形”震前异常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国成 董浩斌 +2 位作者 曾佐勋 赵娟 Kashikin V.B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18-1830,共13页
利用美国国家和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大气温度数据,分析陆地地震和海洋地震震前震中上空的大气温度变化,研究其作为地震短临前兆的可能性.地震样本包括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 利用美国国家和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大气温度数据,分析陆地地震和海洋地震震前震中上空的大气温度变化,研究其作为地震短临前兆的可能性.地震样本包括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Ms9.0地震、2014年4月1日智利Ms8.1海洋地震、2013年3月27日台湾南投县Ms6.1地震和2014年5月30日云南盈江Ms6.1地震.结果表明:(1)震前,震中位置300-1000hPa大气温度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2)200hPa与400hPa处(根据不同地点可选择其他,诸如350hPa、300hPa等高度数据)温度折线图在震前趋近或者相交,出现类似蝴蝶翅膀的“蝴蝶形”特殊曲线形状;(3)200hPa与400hPa温度差等值线图在(震前数月、数周或数天不等)震中附近区域的数值减小,温度差等值线图的塌陷最低点对应震中位置.以上规律有望应用于地震短临预测的时间与震中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大气温度异常 “蝴蝶形”特征 地震前兆 地震短临预测 天然地震
原文传递
我国对地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研究与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雷 翁屹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8-85,共8页
我国很早就观察到地震前的生物异常反应,古籍中多有记载。我国系统地开展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观测和研究应该从1966年开始算起,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1966年-1976年为创建期,1976年-1987年为持续期,1987年-1996年为低潮期。本文概述了我国... 我国很早就观察到地震前的生物异常反应,古籍中多有记载。我国系统地开展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观测和研究应该从1966年开始算起,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1966年-1976年为创建期,1976年-1987年为持续期,1987年-1996年为低潮期。本文概述了我国地震前生物异常的观测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生物异常反应 地震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