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abnormally high porosity zones in buried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in the Shengtuo area, Dongying Sag, East China 被引量:24
1
作者 Cao Yingchang Yuan Guanghui +5 位作者 Li Xiaoyan Wang Yanzhong Xi Kelai Wang Xiaoming Jia Zhenzhen Yang Ti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46-362,共17页
There are three abnormally high porosity zones developed in buried Paleogene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and sublacustrine fan clastic'reservoirs at 2,800-3,200 m, 3,250-3,700 m and 3,900- 4,400 m, respectively, within ... There are three abnormally high porosity zones developed in buried Paleogene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and sublacustrine fan clastic'reservoirs at 2,800-3,200 m, 3,250-3,700 m and 3,900- 4,400 m, respectively, within the Shengtuo area of the Dongying Sag. Here the porosity of reservoirs buried deeper than 4,000 m can still be greater than 20%. Investigation of these three abnormally high porosity (AHP) zones in the 3rd to 4th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Shengtuo area was carried out with utilization of core observation, 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 SEM observation, image analysis, core physical property testing and other techn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HP zones in 2,800-3,200 m and 3,250-3,700 m are visible pores primary AHP zones dominated by significant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porosity), while secondary pores and micropores in authigenic clays may develop in some reservoirs. AHP reservoirs in the AHP zone of 3,900-4,400 m are dominated by micropores in matrix, visible pores are mainly grain dissolution pores but with low absolute content (〈 1%), so this zone belongs to the micropores primary AHP zone. The genesis of the three AHP zones was studi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orosity enhancement and porosity preservation.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in deeply buried clastic reservoirs in the Shengtuo area, mineral dissolution occurred in a relatively closed diagenetic system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salinity. Reservoir rocks underwent extensive feldspar dissolution, while detrital carbonate grains and carbonate cements show no evidence of extensive dissolution. Although significant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 developed, feldspar dissolution enhanced porosity only a little due to the precipitation of almost isovolumetric dissolution products in the nearby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in forms of authigenic clays and quartz cements. Net enhanced porosity originating from feldspar dissolution is generally less than 0.25%. Thus, the subsurface dissolution has little impact on the mid-deep buried high porosity reservoirs. Reservoirs in braided channels of middle fans in sublacustrine fans and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front of fan bodies of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HP zones. The shallow development of fluid overpressure and early hydrocarbon emplacement have effectively retarded compaction and carbonate cementation, so that the high porosity in the superficial layers is preserved in the mid-deep layers. These a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HP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ying Sag Shengmo area abnormally high porosity zone pores GENESIS
下载PDF
Strut-and-Tie Method as a Basis for Optimization of Hoop Prestressed Tendons in Abnormally Shaped Anchorage Zone of Cable-Stayed Bridge Pylon
2
作者 李跃 梅世龙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10年第3期206-214,共9页
Based on full-scale segment model tests of the abnormally shaped anchorage zone of the Maling River cable-stayed bridge pylon and FEM analysis, its mechanical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 were obtained, and the validity... Based on full-scale segment model tests of the abnormally shaped anchorage zone of the Maling River cable-stayed bridge pylon and FEM analysis, its mechanical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 were obtained, and the validity of FEM analysis was verified. An optimal layout of prestressed tendons in the anchorage zone was obtained by using the strut-and-tie method (STM). The comparison FEM analysis between the full-scale segment model and the optimal prestressed tendons model show that: the optimal model not only saves prestressed tendons, but also achieves the same cracking resistance; STM method is reliable and accurate in the analysis of the abnormally shaped anchorage zone of cable-stayed bridge pyl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ble-stayed bridge abnormally shaped anchorage zone Prestressed tendons OPTIMIZATION
下载PDF
南海西北陆坡次表层异常反气旋涡声传播特征研究
3
作者 曾飞鸿 谢玲玲 +3 位作者 吴开明 李强 李明明 刘思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36,共18页
基于2018年4月温盐流断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式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坡海区一个异常反气旋涡的声场特性与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该反气旋具有透镜式温盐结构、表层冷核和更浅的混合层深度,流速次表层强化。不同于正常反气... 基于2018年4月温盐流断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式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坡海区一个异常反气旋涡的声场特性与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该反气旋具有透镜式温盐结构、表层冷核和更浅的混合层深度,流速次表层强化。不同于正常反气旋涡声速等值线的下凹,异常反气旋涡声速分布呈现上凸下凹的透镜式结构。涡心表层声速小于涡外,呈现负异常(<-2 m/s),次表层则为正异常(>11 m/s),这使得原有海区声速双跃层厚度上下延伸共47 m。当声源位于涡外陆架向外海传播时,与正常反气旋涡旋相反,异常反气旋涡破坏表面声道,减小声传播距离;声源在涡外深海向陆架传播时,异常反气旋涡则与正常反气旋涡类似,声能汇聚区的位置相比无涡旋时后移和下移,最大距离分别超过24 km和0.3 km。声源位于涡旋内部向外海传播时,异常反气旋涡使得声线反转深度加深,声能汇聚区间距加大1倍,正常反气旋涡中则未见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反气旋涡 水下声传播 汇聚区 南海西北陆坡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abnormal pressure zone and its relation to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Eastern Jiuquan Bas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建平 黄第藩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6年第2期194-204,共11页
Three abnormal overpressure zoes with a planar top at different depths occur in the Ying’er Depression in the Eastern Jiuquan Basin. The distance and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re about 1 000 m and 30℃... Three abnormal overpressure zoes with a planar top at different depths occur in the Ying’er Depression in the Eastern Jiuquan Basin. The distance and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re about 1 000 m and 30℃, respectively. The studies of sedimentary history, nature of formation water, variation of geothermal gradient and examination of thin sec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hologic section and formation pressure show that there are conditions for formation of abnormal overpressure zones in the Ying’er Depression. Aquathermal pressuring and the overlying sediment load are main factors forming the abnormal overpressure zone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most of oil and gas in the Ying’er Depression accumulated in reservoirs above or under the seals or in the top of the compart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g’er Depression abnormal OVERPRESSURE zoneS temperature MINERALIZATION aquathermal pressuring OCCURRENCE of oil and gas.
原文传递
全光纤微震监测技术在底板突水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黄刚 韩云春 +6 位作者 余国锋 罗勇 任波 叶赞 王立超 赵靖 徐一帆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5,共10页
目前国内的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多是基于光学光栅传感技术,而光纤光栅波长解调限制了系统检测频率与灵敏度,且长时间、连续不间断的微震监测成功案例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以潘二煤矿11023工作面回采过程... 目前国内的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多是基于光学光栅传感技术,而光纤光栅波长解调限制了系统检测频率与灵敏度,且长时间、连续不间断的微震监测成功案例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以潘二煤矿1102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底板突水监测为工程背景,使用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与ESG微震监测系统进行对比,得出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具有以下优势:记录的波形频谱特征更清晰,表现出高信噪比优势;对扰动深度的监测范围更大,远距离监测效果更好;震源定位结果分布更加合理,更符合工作面实际开采情况。在监测工作面回采全周期内,分析了11023工作面断层异常区底板破坏与微震活动性关系:在断层和煤层变薄异常区附近,微震事件的数量增多、强度增大;工作面初采期间应力集中释放,受采动影响,底板破坏较深;相对大能量事件主要分布在断层异常区的底板,底板破坏深度约为27 m,微震事件在3煤底板60 m以下没有成线或成面聚集的情况,说明裂隙并未扩展,未形成导水通道,工作面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光纤微震监测 底板突水 扰动深度 震源定位 断层异常区 微震活动性 相对大能量事件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历史地震与岩石圈磁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
作者 赵慧琴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利用2016—2020年南北地震带流动地磁矢量观测资料,结合2017年6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发生在测区范围内MS≥5.0地震,对该地区2015.0年代岩石圈磁场空间分布与地震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地区大部分MS≥5.0地震在岩石... 利用2016—2020年南北地震带流动地磁矢量观测资料,结合2017年6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发生在测区范围内MS≥5.0地震,对该地区2015.0年代岩石圈磁场空间分布与地震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地区大部分MS≥5.0地震在岩石圈磁场中表现出较明确的位置特征,尤其是“0”值线附近、水平矢量H幅值弱化这2个位置,是南北地震带地区中强及以上地震的易发部位。高梯度带和水平矢量H方向转向这些位置亦需格外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流动地磁 岩石圈磁场 水平矢量H 异常特征
下载PDF
煤层顶板水探放关键技术研究与探讨
7
作者 王刚 宋雯静 朱伟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1期89-92,97,共5页
顶板水疏放治理是采掘工作面水害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疏放技术及治理效果对于各煤矿企业来说有自己的不同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地先进技术和理念应用到煤矿灾害治理中,降低了水、火、瓦斯、煤层、顶板等灾害事故,对灾害的... 顶板水疏放治理是采掘工作面水害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疏放技术及治理效果对于各煤矿企业来说有自己的不同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地先进技术和理念应用到煤矿灾害治理中,降低了水、火、瓦斯、煤层、顶板等灾害事故,对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取得一定的成就;顶板水疏放方面更是因先进理念的引入有了不一样的解读和治理。根据《煤矿防治水细则》要求,可采用直流电阻率电测深、瞬变电磁等方法进行探测,采煤工作面应当选择两种以上方法,相互验证[1]。通过引进先进理念与技术,解决煤矿开采水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水 富水异常区 导水裂隙带 导水通道 离层水 瞬变电磁
下载PDF
断裂带流体活动证据的确定——以东营凹陷胜北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5
8
作者 于翠玲 曾溅辉 +2 位作者 林承焰 李宝刚 管小燕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38,共5页
运用宏观分析与显微测试等手段,对断裂带周围介质及流体本身进行了分析,识别出能够反映流体沿断裂带活动的信息。流体沿断裂带向上运移时会使周围介质及其自身发生变化,如:断层附近的温度、压力异常及围岩出现的岩石矿物学异常通常与流... 运用宏观分析与显微测试等手段,对断裂带周围介质及流体本身进行了分析,识别出能够反映流体沿断裂带活动的信息。流体沿断裂带向上运移时会使周围介质及其自身发生变化,如:断层附近的温度、压力异常及围岩出现的岩石矿物学异常通常与流体活动有关,流体本身的性质也因在断层中运移而发生改变。这些流体活动带来的异常及变化就是流体沿断裂带活动的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流体活动 温度异常 压力异常 岩石矿物学 生物标志物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华南和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速度结构特征与沉积盆地成因 被引量:16
9
作者 方念乔 姚伯初 +2 位作者 万玲 张振国 李慧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4,共8页
新近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华南和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及下伏的软流层中存在规模宏大的低速异常带,它们在研究区新生代演化历史中曾发挥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中,岩石圈底面及内部的巨型NW向异常低速带表明中生代末至新生代早期的神狐运动不仅在... 新近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华南和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及下伏的软流层中存在规模宏大的低速异常带,它们在研究区新生代演化历史中曾发挥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中,岩石圈底面及内部的巨型NW向异常低速带表明中生代末至新生代早期的神狐运动不仅在华南与南海北部陆缘产生NE向张裂构造体系并催生出内陆-陆架-陆坡沉积盆地,还导致南海海盆的早期扩张.软流层NNW向的异常低速带则反映岩石圈SSE向的蠕动直接导致南海中央海盆的海底扩张及陆缘地区的持续裂解.研究区深部速度结构特征是历史动力过程所残留的痕迹,华南陆缘和南海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岩石圈及软流层的结构和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边缘 岩石圈 速度结构 异常低速带 南海
下载PDF
钢框架异型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机理及承载力计算 被引量:15
10
作者 薛建阳 刘祖强 +1 位作者 胡宗波 彭修宁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41,共5页
为了研究钢框架异型节点的抗震性能以及节点两侧梁的截面高度比和轴压比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对6个"强构件弱节点"型式的异型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获得了异型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性能和承载能力。理论分析和试... 为了研究钢框架异型节点的抗震性能以及节点两侧梁的截面高度比和轴压比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对6个"强构件弱节点"型式的异型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获得了异型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性能和承载能力。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异型节点在加载过程中上核心区先发生屈服,紧接着下核心区屈服,最终破坏模式有4种;异型节点下核心区对上核心区有约束作用,使得上核心区屈服以后,其所受的剪力仍可以增大,直到下核心区屈服;常规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异型节点核心区已不适用。根据试验结果,推导了异型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 异型节点 核心区 受剪机理 抗剪承载力
下载PDF
钢结构异型节点受力性能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薛建阳 刘祖强 +1 位作者 彭修宁 胡宗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9-613,共5页
利用ABAQUS对钢结构异型节点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求得了节点核心区的应力分布和剪切变形,并对上核心区和下核心区不同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计算结果是可靠的.由分析可知,弹性阶段上核心区的应力比下核心... 利用ABAQUS对钢结构异型节点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求得了节点核心区的应力分布和剪切变形,并对上核心区和下核心区不同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计算结果是可靠的.由分析可知,弹性阶段上核心区的应力比下核心区的应力大得多;塑性阶段核心区的剪应力成为影响其Mises等效应力的主要因素;上核心区和下核心区的剪切角都可以超过0.03,均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上核心区和下核心区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工作.最后提出了设计异型节点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 异型节点 非线性 有限元 核心区
下载PDF
矿震前兆分区监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志华 窦林名 +2 位作者 管向清 柳俊仓 巩思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4-618,共5页
根据岩土介质冲击震动能量衰减规律,确定了冲击震动破坏的最大动力响应范围,提出了矿震前兆分区监测方法,采用编程工具VB对CAD的二次开发,实现了矿震监测结果在矿图上的合成和分区统计处理.以古城煤矿2次冲击矿压前矿震信号为研究对象,... 根据岩土介质冲击震动能量衰减规律,确定了冲击震动破坏的最大动力响应范围,提出了矿震前兆分区监测方法,采用编程工具VB对CAD的二次开发,实现了矿震监测结果在矿图上的合成和分区统计处理.以古城煤矿2次冲击矿压前矿震信号为研究对象,分区分析和利用这些前兆信息,结果表明:在冲击矿压发生前,矿井矿震活动活跃,矿震总能量、矿震最大能量和矿震频次均较高;冲击矿压发生后,由于释放了煤岩体中积聚的大量弹性能,矿震能量和矿震次数迅速降低.矿震分区监测冲击矿压方法快速准确地反映出采掘区域矿震变化趋势,以便对冲击危险进行预测并及时采取解危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前兆异常特征 分区监测 冲击矿压 预测预报
下载PDF
聚合物驱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曾流芳 李林祥 卢云之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1-74,共4页
孤东油田八区注聚合物后所采集的测井资料与注聚前对比 ,水淹层差别非常大 ,而且根据所解释结果射开的层位出现了异常现象 ,解释为油层或弱水淹层的砂体射开后出水或出聚合物。首先分析了这些异常曲线的特征 ,从其机理和成因角度出发 ,... 孤东油田八区注聚合物后所采集的测井资料与注聚前对比 ,水淹层差别非常大 ,而且根据所解释结果射开的层位出现了异常现象 ,解释为油层或弱水淹层的砂体射开后出水或出聚合物。首先分析了这些异常曲线的特征 ,从其机理和成因角度出发 ,分析了其异常的原因 ,证实了聚驱和水驱油层相比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有本质的区别 ,总结出了聚合物驱水淹油层判别标准 ,对今后聚合物驱油测井分析解释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水淹层 测井响应 自然电位曲线 微电极曲线 电阻率 感应电导率 双感应-八侧向
下载PDF
西湖凹陷斜坡带深层异常高孔隙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
14
作者 曹茜 周文 +4 位作者 刘岩 陈文玲 姬安召 吕晶 王昱翔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1-760,共10页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线衍射、压汞和岩心实测孔隙度等资料,研究西湖凹陷斜坡带深层异常高孔隙储层特征及其成因,系统分析异常超压对斜坡带深层异常高孔隙发育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斜坡带深层砂岩储层纵向上3 6...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线衍射、压汞和岩心实测孔隙度等资料,研究西湖凹陷斜坡带深层异常高孔隙储层特征及其成因,系统分析异常超压对斜坡带深层异常高孔隙发育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斜坡带深层砂岩储层纵向上3 600~4 300 m及>4 600 m地层异常高孔隙发育,孔隙度最大值为24.9%,对应储集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粒度以中—细粒为主,颗粒分选好,颗粒间多为点—线接触,对应孔隙类型包括残余原生粒间孔隙、次生孔隙、铸模孔以及少量裂缝,孔喉组合类型以大孔—粗喉、中孔—中喉型组合为主。研究区异常超压广泛存在,异常超压抑制上覆地层的机械压实作用,保存部分原生孔隙,同时减少了由于胶结作用而损失的孔隙;此外,在一定的封闭系统内异常超压的存在增加了胶结物溶蚀时间和强度,产生大量次生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隙度 异常超压 储层特征 西湖凹陷
下载PDF
伴血象异常的脾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申淼 江倩 +9 位作者 江滨 陈定宝 王婧 江浩 路瑾 卢锡京 鲍立 石红霞 刘艳荣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4,共8页
本文探讨伴有血细胞计数异常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地分析了19例因血细胞计数异常就诊并被确诊为SMZL患者的资料,其中7例根据脾脏病理确诊,12例不能接受脾切除术者应用脾B细胞淋巴瘤研究组的最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本文探讨伴有血细胞计数异常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地分析了19例因血细胞计数异常就诊并被确诊为SMZL患者的资料,其中7例根据脾脏病理确诊,12例不能接受脾切除术者应用脾B细胞淋巴瘤研究组的最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表明,5例(26.3%)患者白细胞≥10.0×109/L、6例(31.6%)<4.0×109/L;14例(73.7%)血红蛋白<120 g/L;11例(57.9%)血小板<100.0×109/L;14例(73.8%)患者具有血细胞减少,其中一系血细胞减少6例(31.6%),两系血细胞减少4例(21.1%),三系血细胞减少4例(21.1%);19例均有骨髓累及;10例(52.6%)检出带绒毛的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在骨髓内呈现包括窦内浸润的多种分布特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者占56.3%(9/16);存在自身免疫现象者占80%(12/15);4例进行单纯脾切除术,血象均无改善;1例接受脾切除术联合化疗获得部分缓解;11例接受含有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总体反应率100.0%,其中9例(81.8%)获得完全缓解。结论:伴有血细胞计数异常的SMZL以血细胞减少、骨髓高累及率和自身免疫现象为多见,含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边缘区淋巴瘤 脾脏 外周血 骨髓 血象异常
下载PDF
试析歧北凹陷异常压力在深层油气藏成藏过程中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立新 李军 +1 位作者 刘淑芝 张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9-21,共3页
歧北凹陷深层普遍存在异常压力 ,压力系数为 1.2~ 1.6,纵向上分布有 4套幅度不等的高幅泥岩欠压实带 (超压带 )形成压力封隔层 ,即Ed +Es上1、Es中1、Es2 、Es3等 4套泥岩超压层。凹陷沉降初期产生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是盆地的快速沉降... 歧北凹陷深层普遍存在异常压力 ,压力系数为 1.2~ 1.6,纵向上分布有 4套幅度不等的高幅泥岩欠压实带 (超压带 )形成压力封隔层 ,即Ed +Es上1、Es中1、Es2 、Es3等 4套泥岩超压层。凹陷沉降初期产生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是盆地的快速沉降与巨厚泥岩沉积相配置 ;东营组沉积末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沙一中段地层异常压力则主要与烃类生成、黏土矿物转化有关。该凹陷深层油气资源丰富 ,油气藏均具有高压封闭特点。异常压力在深层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①异常压力改善了深部砂体的储集性能 ;②上覆超压异常带对下伏油气具有良好的封闭保存作用 ;③异常压力为油气运聚提供了动力。在歧北凹陷寻找超压油藏 ,纵向上应注重沙一下段和沙三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北凹陷 异常压力 深层油气藏 成藏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双清地区储层异常高孔带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孟元林 吴巍 +5 位作者 姜文亚 刘德来 牛嘉玉 孙洪斌 肖丽华 施尚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3期148-151,161,共5页
利用储层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研究了辽河坳陷双清地区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区储层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高孔带,其形成主要受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与控制。异常高孔带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和湖... 利用储层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研究了辽河坳陷双清地区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区储层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高孔带,其形成主要受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与控制。异常高孔带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和湖底扇的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辫状分流沟道和前缘—外扇的砂体中,这些砂体均为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高的长石砂岩;影响异常高孔带形成的成岩因素主要有大气水淋滤、有机酸溶蚀和粘土矿物脱水作用。双清地区储层异常高孔带的深度下限为3 850m,这也是该区油气勘探的深度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异常高孔带 分布特征 成因分析 双清地区 辽河坳陷
下载PDF
资源整合矿井小煤矿采空区火区探测技术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郑忠亚 侯金玲 +3 位作者 梁成 姚海飞 吴海军 徐长富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70,92,共4页
针对马营煤矿东部4号煤层小煤矿采空区遗煤自燃问题,利用同位素测氡法对采空区进行火区探测,查明共有13个火区,总面积约为27513m2,并确定了火区的方位及发展趋势。探测结果与前期普查结果比较吻合,验证了测氡法应用于马营煤矿东部井田... 针对马营煤矿东部4号煤层小煤矿采空区遗煤自燃问题,利用同位素测氡法对采空区进行火区探测,查明共有13个火区,总面积约为27513m2,并确定了火区的方位及发展趋势。探测结果与前期普查结果比较吻合,验证了测氡法应用于马营煤矿东部井田火区区域探测的可行性,同位素测氡法探测结果为制定小煤矿采空区火区治理技术方案及措施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区探测 测氡法 GPS 小煤矿采空区 氡值异常 自然发火
下载PDF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成藏机理——以车66扇体为例 被引量:19
19
作者 范振峰 毕彩芹 丁俊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42,共4页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多类型、多期次的砂砾岩扇体,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蕴藏着巨大的勘探潜力。车66等井的钻探表明,深水浊积扇体往往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和含油性,是砂砾岩勘探的优选目标。通过地质分析与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对...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多类型、多期次的砂砾岩扇体,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蕴藏着巨大的勘探潜力。车66等井的钻探表明,深水浊积扇体往往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和含油性,是砂砾岩勘探的优选目标。通过地质分析与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扇体的沉积特征作了较为深入地分析,指出车66等井所钻遇的是一套具有"自生自储"特征的岩性油藏,具有2期成藏、晚期为主的特点,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扇体的储集物性,而储集物性则受到溶蚀作用、异常高压和沉积相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坡带 深水浊积扇 岩性油藏 异常高压 车镇凹陷
下载PDF
地电化学测量在河台金矿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朱江建 曾乔松 +8 位作者 易金 龚朝阳 李新福 黄栋林 王斯亮 夏永健 龚贵伦 陈广浩 林舸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4-902,共9页
为了获得更多的金资源储量,对河台金矿云西矿床进行了吸附电提取法地电化学测量研究。结果显示,已知含矿糜棱岩带上方的金测试值相对围岩有较明显的高异常;未知区上方的地电化学高异常特征与含矿糜棱岩带上方的地电化学异常特征相似;未... 为了获得更多的金资源储量,对河台金矿云西矿床进行了吸附电提取法地电化学测量研究。结果显示,已知含矿糜棱岩带上方的金测试值相对围岩有较明显的高异常;未知区上方的地电化学高异常特征与含矿糜棱岩带上方的地电化学异常特征相似;未知区的地电化学高异常带方位与矿区容矿构造方位一致。以上结果说明该方法在本区进行找矿预测可行。同时指出,应用地电化学测量进行找矿预测应考虑地电化学高异常带可能为非矿致异常,而非地电化学高异常区也可能含矿,并探讨了该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原因。此外,在研究区中圈定了3个地电化学高异常带,建议对非已知矿体所在的异常带进行验证。预测矿区已知的19号糜棱岩带在西端还有延伸,Ⅲ号地电化学高异常带25线以东有望实现找矿上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电提取法 糜棱岩带 地电化学高异常带 河台金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