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irrigation on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s of Xinjiang,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Yong ZHAO YongJie FANG +1 位作者 CaiXia CUI AnNing HU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12年第2期132-139,共8页
Soil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 and atmosphere. It is the sec- ond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climate change, next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Most previous studi... Soil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 and atmosphere. It is the sec- ond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climate change, next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Most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the monsoon regions in East China, and only a few laid emphases on arid environments. In Xinjiang, which is located in Northwest China, the climate is typically arid and semi-arid.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the pre- cipitation in Xinjiang has shown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oasis irrig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whether abnormal soil moisture in spring can be the signal to forecast summer precipitation. The effects of abnormal soil moisture due to farm irrigation in spring in arid environments on regional climate are inves- tigated by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sitive soil moisture anomaly in irrigated cropland surface in May led to an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as well as across the whole summer. The impact could last for about four months. The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on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howed a time-lagging trend. The summer air temperature declined by a maximum amplitude of 0.8℃. The increased soil moisture could enhance evaporation and ascending motion in the low troposphere, which brought in more precipi- tation. The soil moisture affected regional weather and climate mainly by altering the surfac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RIGATION abnormal soil moisture weather and climate effects precipitation arid region XINJIANG
下载PDF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 Analysi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被引量:1
2
作者 Qiang Li Zhicai Li +1 位作者 Xiaoli Li Tao Liu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3年第2期5-7,11,共4页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cause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bnormality i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 Method] Based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data at 15...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cause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bnormality i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 Method] Based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data at 15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nd NCEP/NCAR dataset from 1961 to 2008,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linear trend estim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is. [Result] Summer rainfall had decrease trend in most parts of northem Shaanxi Province, but had increase trend in we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were obvious. It had a large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from the mid- 1970s to the mid-1990s, while summer rainfall had decrease trend after the mid-1990s and increase trend in recent years. In wet years, it was a large positive anomaly zone from western Ural Mountains to northem Lake Baikal at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a blocking high over the Ural Mountains, while it was negative anomaly zone from northern Okhotsk Sea to Lake Baikal. From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to Bo- hal Sea Bay and North China, it was a wide range of significant positive anomaly zone, which was favorable for Westem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ex- tending westward and northward. The analysis in dry years showed opposite circulation configuration. It was " -, +, -" wave train distribution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and positive anomaly zone along the Sea of Okhotsk.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as also by south and east. Major water vapor was from southeast direction in wet years, and abundant water vapor caused more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ern Shaanxi. In dry years, water vapor was from westerly tuming southerly flow. It was weaker and by east. [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Summer precipitation abnormalITY China
下载PDF
2021年京津冀秋季降水10~20 d低频振荡特征
3
作者 韩世茹 车少静 +1 位作者 于长文 马贵东 《干旱气象》 2024年第1期54-63,共10页
研究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异常特征对提高秋季延伸期降水的认识和预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夏雨秋下”现象频繁发生,表现出秋季降水强度增强、极端降水增多特征。2021年京津冀地区秋季降水为198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10月降水... 研究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异常特征对提高秋季延伸期降水的认识和预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夏雨秋下”现象频繁发生,表现出秋季降水强度增强、极端降水增多特征。2021年京津冀地区秋季降水为198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10月降水量多站突破历史极值。利用京津冀地区秋季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和Lanczos滤波等方法,对京津冀地区2021年秋季降水的低频振荡周期与大气低频环流特征演变进行分析以探究其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21年京津冀地区秋季降水的主要低频振荡周期为10~20 d,低频振荡方差达44%。低频降水活跃期500 hPa大气低频环流表现为低压异常前存在辐合运动,有利于低层异常气旋发展加强和上升运动加强;低频降水活跃期850 hPa有异常气旋自南向北移动至京津冀上空,有利于南方暖湿气流向京津冀地区输送。水汽输送强度会影响降水过程的强度,水汽输送强度越强,降水强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低频振荡 异常降水 秋季
下载PDF
2024年春季中国东部降水季节内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4
作者 吕卓卓 赵俊虎 +1 位作者 贾小龙 柯宗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68-1280,共13页
2024年春季(3—5月)我国平均降水量为163 mm,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六多,4—5月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并重,华南和江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尤其是华南大部降水偏多5成以上,多次暴雨过程造成部分地区发生洪涝;而黄淮、江淮北部降水显著偏... 2024年春季(3—5月)我国平均降水量为163 mm,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六多,4—5月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并重,华南和江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尤其是华南大部降水偏多5成以上,多次暴雨过程造成部分地区发生洪涝;而黄淮、江淮北部降水显著偏少,春季后期干旱迅速发展。春季“华南涝、黄淮旱”的形成与东亚大气环流关键系统异常及其季节内阶段性变化密切相关。4月异常偏强、偏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850 hPa偏强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为华南和江南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导致南方地区发生多次强降水过程;而黄淮干旱主要受4—5月持续偏强的朝鲜半岛-日本海高压(小笠原高压)和偏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此外,春季El Ni o衰减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有助于激发异常偏强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是我国南方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海洋外强迫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气候异常 东部降水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 小笠原高压 EL NI o 热带印度洋
下载PDF
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5
作者 赵玉衡 王悦颖 +1 位作者 陈丽娟 龚振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9-513,共1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3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空间分布不均且季节内变化明显。秋季欧亚中...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3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空间分布不均且季节内变化明显。秋季欧亚中高纬环流呈“两槽一脊”型,造成我国气温显著偏高;9月呈“两脊一槽”型,巴尔喀什湖低槽活动导致西北地区降水增多;10月呈“两槽一脊”型,导致北方地区偏暖加强;11月呈“西高东低”型,东路冷空气增强,东北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较常年偏强、偏西,脊线9月异常偏北、10月偏南、11月接近常年。印缅槽9月显著偏强,10—11月接近常年。9月印缅槽偏强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共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以北至黄河下游地区多雨;10—11月东部地区水汽条件整体偏差。9—10月近海台风频繁活动,造成华南地区降水偏多。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受到大气季节内变化的显著作用,热带海温异常的影响不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气候异常 降水季节内变化 中高纬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脊线
下载PDF
2000—2019大别山地区植被活动特征及其对异常降水的响应
6
作者 凡茜玉 朱长明 +1 位作者 罗敏玄 张新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9,共9页
大别山区作为生态过渡地带是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及其敏感区之一,研究区域尺度异常降水及植被活动的时空变化趋势,定量辨识区域植被活动对异常降水的响应,对于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密集时序MO... 大别山区作为生态过渡地带是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及其敏感区之一,研究区域尺度异常降水及植被活动的时空变化趋势,定量辨识区域植被活动对异常降水的响应,对于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密集时序MODIS 13Q1遥感影像,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定量反演区域植被活动时序变化特征,并结合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日降水资料,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了2000—2019大别山地区植被活动时空变化趋势特征以及对异常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9年大别山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为分段性上升的趋势,整体增速为0.01/10a(P<0.05,双尾),2011年前后到达区域峰值,然后进入高位震荡;(2)2000—2019年大别山区异常降水频次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东部及南部异常降水频次显著高于其他地区;(3)2000—2019年大别山区植被活动与异常降水显著相关且空间分异明显突出,随着海拔的升高正相关区域明显增加。平原低海拔地区(<200 m)正相关的区域占比仅为25.30%,到高海拔地区(>1000 m)正相关区域占比可达54.91%。表明区域异常降水对大别山区不同生态系统植被活动的影响截然不同,高海拔丘陵森林生态系统对异常降水表现出更强的韧性,而低海拔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对异常降水则表现出更为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活动 大别山 遥感监测 异常降水 生态交错带(Ecotone)
下载PDF
05Cr17Ni4Cu4Nb钢棒加工异常断屑分析
7
作者 范芳雄 朱晓锋 梁晓辉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151,共3页
采用金相(OM)、能谱(EDS)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异常断屑区域的显微组织,对不同显微组织进行了EDS成分分析和XRD物相分析。结果显示,产品断屑异常区域金相组织存在明显异常,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白色块状组织。能谱分析显示,白色块状组织... 采用金相(OM)、能谱(EDS)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异常断屑区域的显微组织,对不同显微组织进行了EDS成分分析和XRD物相分析。结果显示,产品断屑异常区域金相组织存在明显异常,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白色块状组织。能谱分析显示,白色块状组织与基体具有一致的成分。XRD分析显示,白色块状组织为γ-Fe+M/α-Fe。综合分析判断,05Cr17Ni4Cu4Nb钢棒在最终热处理后经历了局部异常加热过程,使材料局部发生奥氏体化,并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部分转变为马氏体组织,由于该组织塑性较低,导致在车削加工过程中出现异常断屑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硬化不锈钢 马氏体 逆变奥氏体 车削加工 组织异常
下载PDF
鄂东北春季三类典型极端强降水特征分析
8
作者 罗金芳 吴君涛 +1 位作者 姜敏 张慧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2期44-51,共8页
利用1961—2020年降水资料、NCEP/NCAR 2.5°×2.5°和ERA5资料,对鄂东北春季极端强降水个例天气系统及物理量的异常度、配置与降水落区的关系进行分类对比研究。结果发现:(1)鄂东北春季极端强降水有3种典型形势,即地面倒... 利用1961—2020年降水资料、NCEP/NCAR 2.5°×2.5°和ERA5资料,对鄂东北春季极端强降水个例天气系统及物理量的异常度、配置与降水落区的关系进行分类对比研究。结果发现:(1)鄂东北春季极端强降水有3种典型形势,即地面倒槽型、冷锋前沿型、暖低压型。3类极端强降水过程500 hPa均有南支槽缓慢东移,湖北以东、东北地区到日本有异常强的高压或高压脊,东高西低的形势使降水持续时间长。850 hPa偏南急流异常强盛,鄂东北位于切变辐合区。强降水发生前地面暖低压异常发展,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鄂东北大多数春季极端强降水与低层水汽、中低层垂直速度的异常密切相关。鄂东北及周边为低层水汽辐合和垂直速度异常度绝对值之和大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极端强降水 异常度
下载PDF
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降水异常成因分析
9
作者 杜小玲 蓝伟 陈波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目的】为揭示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降水异常成因。【方法】利用天擎降水资料挑选出了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年份及其降水特征,再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风云FY-2G黑体亮温(TBB)资料,诊断分析最强梅汛期贵州降水异常偏多的... 【目的】为揭示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降水异常成因。【方法】利用天擎降水资料挑选出了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年份及其降水特征,再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风云FY-2G黑体亮温(TBB)资料,诊断分析最强梅汛期贵州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及极端降水成因。【结果】(1)2020年梅汛期贵州累计降水量是1961年以来的次多年,是2000年以来的降水最异常年份;暴雨集中在6月上旬—7月上旬,6月23日和29日降水强度具有极端性。(2)2020年梅汛期贵州频繁的暴雨过程及极端暴雨与江淮梅雨的大背景密不可分。(3)2020年梅汛期影响贵州的中尺度低涡系统频繁,中尺度对流系统十分活跃。这些中尺度系统大多初生于贵州西部,在贵州省内发展加强,并产生暴雨天气,MCC是6月23日及29日极端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4)2020年梅汛期低空急流异常活跃,尤其是6月下旬初、下旬末及7月上旬后期出现了3段持续时间长、强度强劲的低空急流,为梅汛期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范围最广的3次暴雨过程及极端暴雨提供了异常充沛的水汽条件。【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做好梅汛期持续性暴雨、致洪暴雨和极端暴雨预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汛期 降水异常 极端降水 中尺度对流系统 低空急流
下载PDF
2021年8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偏多的水汽条件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红玉 李永华 +2 位作者 周杰 吴遥 董新宁 《气象科技》 2023年第4期520-531,共12页
2021年8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2多,比历史最多的1998年仅差0.9 mm,极为异常。利用西南地区东部118个气象台站1961—2021年夏季8月逐日降水资料及ERA5逐月高度场、纬向风、经向风、比湿和水汽场等再分析资料,采用拉格... 2021年8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2多,比历史最多的1998年仅差0.9 mm,极为异常。利用西南地区东部118个气象台站1961—2021年夏季8月逐日降水资料及ERA5逐月高度场、纬向风、经向风、比湿和水汽场等再分析资料,采用拉格朗日水汽轨迹模式和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2021年8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出现异常偏多的主要水汽输送条件和水汽来源、造成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等。结果表明:2021年8月西南地区东部水汽的净流入主要来自于对流层中、低层,以低层的水汽贡献最大;2021年8月水汽输送路径有一定的独特性,以低层来自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水汽路径的轨迹数量最多,与以往水汽主要轨迹和贡献来自南部路径的特征有所不同。2021年8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偏多与大气环流异常紧密相关,主是体现在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附近和鄂霍次克海阻高异常偏强、中纬度低值系统(东北低涡等)异常活跃、印度低压偏弱和和西太副高异常西伸且强度偏强;大气环流系统引导下有利的水汽输送造成了西南地区东部降水的异常偏多。印度洋海温的持续偏暖可能是维持2021年8月西太副高持续偏强、偏西的重要外强迫因子;而同期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异常偏强可能与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偏暖有关,并对西南地区降水偏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异常 水汽条件
下载PDF
2019年6月下旬和田地区异常降水分析
11
作者 赵玉倩 阿依夏木·买买提托合提 阿依夏木古丽·买买提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8期258-260,共3页
2019年6月是和田地区风沙、降水、强对流天气多发时段。500hPa平均环流形势中高纬度呈“两槽两脊”,欧洲脊顶部达到了70°N以北,新疆处在西伯利亚低槽槽前,下游的贝加尔湖高压脊异常强盛。新疆处在西西伯利亚低槽的底部,西伯利亚和... 2019年6月是和田地区风沙、降水、强对流天气多发时段。500hPa平均环流形势中高纬度呈“两槽两脊”,欧洲脊顶部达到了70°N以北,新疆处在西伯利亚低槽槽前,下游的贝加尔湖高压脊异常强盛。新疆处在西西伯利亚低槽的底部,西伯利亚和底部中亚地区不断分裂短波影响南、北疆,南疆大部地区处在极风锋区分裂的短波与副热带锋区的暖湿气流交汇处,使得大气持续不稳定,易发生对流性天气。6月25—28日和田地区出现极端降水天气,其中和田市25日累计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衰减 异常降水
下载PDF
荒漠草原异常降水对不同载畜率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江文 何邦印 +3 位作者 张晓曦 回虹燕 李彩 韩国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433-6442,共10页
放牧和异常降水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因降水和载畜率的改变而变化。然而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对异常降水的响应尚不明晰。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 放牧和异常降水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因降水和载畜率的改变而变化。然而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对异常降水的响应尚不明晰。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不同载畜率(绵羊,CK:不放牧、LG:0.93、MG:1.82和HG:2.71羊单位hm^(-2)半年^(-1))放牧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数量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增加对群落数量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促进作用显著,但对群落物种优势度指数有显著抑制作用;降水增加使得不同功能属性物种数目增多,引起建群种物种综合优势度降低,从而改变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不同功能属性物种对载畜率的响应存在差异,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在响应异常降水变化时,降水与载畜率之间协同变化和相互制约,但直根系C3植物和群落总密度的变化主要受载畜率影响。异常降水可影响长期过度放牧引起的生态系统过程,对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降水 荒漠草原 载畜率 群落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植物功能性状分析异常降水对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功能群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江文 裴婧宏 +2 位作者 韩国栋 何邦印 李彩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2-222,共11页
植物功能群研究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功能群划分标准多样,在异常降水条件下,功能群多样性对长期不同载畜率放牧的响应规律尚不明晰。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异常降水年份,不同载畜率下... 植物功能群研究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功能群划分标准多样,在异常降水条件下,功能群多样性对长期不同载畜率放牧的响应规律尚不明晰。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异常降水年份,不同载畜率下植物群落性状加权平均值、物种丰富度及功能群多样性的差异性,解释植物功能群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年降水量明显增加可显著提高群落水平植物高度、冠(丛)幅、密度、生物量、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显著降低群落水平植物叶片生物量(P<0.05)。群落水平植物高度、冠(丛)幅和茎生物量随载畜率增加而显著降低,而重度放牧导致群落水平植株密度显著降低(P<0.05)。基于植物功能性状可将试验区57种植物划分为4个功能群,丰水年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干旱年,随着载畜率的增加,功能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依据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性可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群,降水增加和载畜率降低可显著提高群落功能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对年降水量明显增加有积极响应,对载畜率增加呈现出消极响应。但群落水平植物不同功能性状对二者的响应程度并不一致。通过本研究可以为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加权平均性状 异常降水 荒漠草原 载畜率 功能群多样性
下载PDF
2021年5月江南持续强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及可能成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3,共13页
2021年5月江南地区降水量是近40年最多的,达到常年的2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基于逐日的降水和NCEP再分析资料,本文对2021年5月江南地区的异常降水事件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降水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乌拉尔... 2021年5月江南地区降水量是近40年最多的,达到常年的2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基于逐日的降水和NCEP再分析资料,本文对2021年5月江南地区的异常降水事件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降水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和异常偏西、偏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为副高)为持续性强降水提供了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来自北大西洋的Rossby波的能量向欧亚大陆频散,维持欧亚遥相关(Eurasian teleconnection,EU)稳定的正位相,使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江南地区。异常偏西、偏北的副高有利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暖湿空气输送至江南地区。来自热带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形成锋面,产生降水。副高脊线和西伸脊点的准双周振荡引起江南地区降水的南北摆动,造成降水量和降水落区的准双周振荡。此外,海洋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附近对流活动也具有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可能通过激发东亚遥相关波列影响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准双周振荡,进而造成江南降水的准双周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 异常强降水 准双周振荡 欧亚遥相关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海洋大陆对流
下载PDF
T6热处理与焊接顺序对A356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吴嘉 杨昭 +3 位作者 范纲衔 路建琦 李一凡 谭力笳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7-161,共5页
研究了A356铝合金在T6热处理后进行搅拌摩擦焊(T6-FSW)和搅拌摩擦焊后进行T6热处理(FSW-T6)2种不同工艺下的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T6-FSW接头的焊核区由细小的动态再结晶晶粒构成,但析出相发生溶解或粗化,接头横向拉伸时抗拉强... 研究了A356铝合金在T6热处理后进行搅拌摩擦焊(T6-FSW)和搅拌摩擦焊后进行T6热处理(FSW-T6)2种不同工艺下的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T6-FSW接头的焊核区由细小的动态再结晶晶粒构成,但析出相发生溶解或粗化,接头横向拉伸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214 MPa和5.3%,平均硬度为76HV_(0.5),焊核区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236 MPa和12.5%,接头冲击韧性为12.10 J;FSW-T6接头的焊核区发生异常晶粒长大,但具有高密度的细小析出相,接头横向拉伸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254 MPa和8.5%,平均硬度为96HV_(0.5),焊核区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297 MPa和7.0%,接头冲击韧性为8.23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356铝合金 搅拌摩擦焊 T6热处理 析出相 异常晶粒长大 焊接接头 接头组织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干旱半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 被引量:142
16
作者 赵庆云 张武 +1 位作者 王式功 刘新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4-909,共6页
应用面积权重方法,利用西北地区东部80个测站1960—2000年的资料,对降水的变化及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区东部的气候在近十几年变得更加极端。降水量虽然没有一致的增加或减少的趋势,但自从1990年开始,降水距平百分率... 应用面积权重方法,利用西北地区东部80个测站1960—2000年的资料,对降水的变化及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区东部的气候在近十几年变得更加极端。降水量虽然没有一致的增加或减少的趋势,但自从1990年开始,降水距平百分率低于气候平均值,变化异常;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呈减少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几乎没有出现过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1960—1962年连续3年降水异常偏少的情况是近40a来少见的,这种偏少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90年代的异常偏少则是全区域的,特别是在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偏少尤其明显;1997年降水偏少最为明显,偏少的区域达20%以上。而在这种气候背景下,90年代极端降水事件并没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降水事件 西北地区东部 面积权重 异常干旱和湿润
下载PDF
华北汛期降水多因子相似订正方案与预报试验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杨杰 赵俊虎 +2 位作者 郑志海 熊开国 沈柏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2,共12页
本文基于动力—相似预报的基本原理,在已初步建立的华北汛期降水模式的动态最优多因子组合相似订正方案工作基础上,研究前期关键因子之间的相互配置对夏季降水的影响,挑选关键的大气环流预报因子。根据预报年前期气候因子的异常状况,通... 本文基于动力—相似预报的基本原理,在已初步建立的华北汛期降水模式的动态最优多因子组合相似订正方案工作基础上,研究前期关键因子之间的相互配置对夏季降水的影响,挑选关键的大气环流预报因子。根据预报年前期气候因子的异常状况,通过EOF压缩自由度进行相似年选取,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前期异常信号的汛期降水相似订正预报方案。研究发现,预报年前期大气环流中异常因子个数的偏多或偏少与该年华北降水的多寡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以异常因子的个数状况作为判断该年是否为异常年的标准,将异常多因子方案与动态最优多因子方案相结合,建立模式误差相似订正的多因子综合预报方案。通过诊断分析发现,该方案对降水异常年有着较好的针对性。2003~2009年7年的独立样本回报结果表明:该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模式对华北汛期降水的预报能力,将华北汛期降水预报的距平相关系数(ACC)平均分从系统订正结果的0.38提高至0.61,具有良好的业务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异常因子 模式误差估计 预测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降水量的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张文 寿绍文 杨金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67,共7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和上海)1960—2004年87个台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不同台站近45年逐年汛期极端降水量,运用EOF、REOF、趋势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和上海)1960—2004年87个台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不同台站近45年逐年汛期极端降水量,运用EOF、REOF、趋势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降水量的平均空间差异较大;一致性异常特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降水量的最主要的空间模态,而南、北反向变化模态也是比较重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降水量可分为两湖平原型、北方型、沿海型及南方型4个主要的空间分型;各主要空间分区极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差异较大,但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除了东北部极少部分区域外,其余区域汛期极端降水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另外近45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降水量各分区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极端降水量 异常特征
下载PDF
松花江、嫩江流域降水异常对水位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白人海 李帅 王明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29-34,共6页
利用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气象和水文资料 ,讨论了该流域降水对水位变化的影响。结论指出 ,松花江、嫩江流域汛期水位变化与流域内的降水有密切的关系 ,1 998年夏季特大洪水主要是由嫩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引起的 ,逐日水位变化取决于上游... 利用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气象和水文资料 ,讨论了该流域降水对水位变化的影响。结论指出 ,松花江、嫩江流域汛期水位变化与流域内的降水有密切的关系 ,1 998年夏季特大洪水主要是由嫩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引起的 ,逐日水位变化取决于上游水位和临近流域的降水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变化 降水异常 松花江 嫩江流域 夏季
下载PDF
1951—2008年吉林市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20
作者 徐兴波 韩庆红 +1 位作者 任晓峰 高玉龙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5-581,共7页
应用滑动平均、滑动变异系数等方法对吉林市1951—2008年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吉林市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增温速率比全国高0.10℃/10a,但比东北区低0.03℃/10a;降水总体呈减少的趋势,春季降水有增长的趋势,夏季降水目... 应用滑动平均、滑动变异系数等方法对吉林市1951—2008年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吉林市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增温速率比全国高0.10℃/10a,但比东北区低0.03℃/10a;降水总体呈减少的趋势,春季降水有增长的趋势,夏季降水目前处于少雨段,秋季降水变化不明显,冬季降雪呈逐渐递增的趋势;降水的变率明显高于气温的变率,冬季降雪变率明显高于夏季降水。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发现:冷冬年东亚大槽维持时间较长;暖冬年东亚大槽较弱且偏东。多雨年较少雨年副高偏强偏北,贝加尔湖有低压异常,东北地区异常偏南气流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趋势 降水趋势 气候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