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以成警:清末警政考试设计及其历史镜鉴
1
作者 任从文 詹林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2-109,共8页
清末新政中警政肇始,警察教育也随即发轫,警政类考试应运而生。根据应考对象的不同,当时警政人才的选拔与考评制度可分为警学堂招录与毕业考试、留学生选派与考核考试及警察招录与培训考试三类。警政考试的试题主题丰富、立意深远,整体... 清末新政中警政肇始,警察教育也随即发轫,警政类考试应运而生。根据应考对象的不同,当时警政人才的选拔与考评制度可分为警学堂招录与毕业考试、留学生选派与考核考试及警察招录与培训考试三类。警政考试的试题主题丰富、立意深远,整体呈现出鼓励开放思维、注重国际经验、重视综合素质及反映警察实务等特点。清末警政考试内容与形式对当前公安考题设计乃至教育考试改革仍启发颇多,公安教育应以史为鉴,着重把握政治性、实用性、开放性及基础性等方面的要求,对考生能力进行全面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试文化 清末警察考试 科举改制 公安专业科目考试
下载PDF
晚清长江中上游民船运输状况——以《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占路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1883年英国商人立德乐通过实勘实测的方法记录了其在长江中上游流域乘坐民船的航行情况,并留下数万字的旅行记录——《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生动再现了晚清我国长江中上游流域传统民船的运输状况。通过对行记的考察可以厘清我国民船的... 1883年英国商人立德乐通过实勘实测的方法记录了其在长江中上游流域乘坐民船的航行情况,并留下数万字的旅行记录——《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生动再现了晚清我国长江中上游流域传统民船的运输状况。通过对行记的考察可以厘清我国民船的运输情形,自从清代前期长江流域全面贯通以来,逐渐积累了成熟的造船技术、完善的民船运营结构、丰富的行船经验等,都促进了长江民船运输专业化,高效率水运系统的形成。与近代轮船运输相比,传统民船在运输价格、航行范围、运营的灵活性上都具有优势,即使在晚清长江中上游开通轮船运输后,民船运输仍在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长江中上游 民船运输 《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
下载PDF
清末科举改制下的浙闱新变与现实省思
3
作者 钟伟春 李木洲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对与考官素质不足、路径依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新制精神的落实大打折扣,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的更张未能为自身续命。清末科举改制失败对当前考试制度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仍具有重要启示。它警示后世在推出重大考试改革之前,务必要系统谋划,充分准备,循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科举改制 浙闱新变 士子新貌 新制精神 高考改革
下载PDF
清代科举试卷违式问题探析
4
作者 王学深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4期112-122,M0006,共12页
清代科举制度在承继明代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自顺治二年恢复乡试起,清廷就开始对科场试卷违式问题高度关注,制定了相应的科场条例,并将这种严苛而烦琐的制度坚持至科举制终结。清代科场试卷违式可分为临文敬避、抬写格式与杂项违式... 清代科举制度在承继明代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自顺治二年恢复乡试起,清廷就开始对科场试卷违式问题高度关注,制定了相应的科场条例,并将这种严苛而烦琐的制度坚持至科举制终结。清代科场试卷违式可分为临文敬避、抬写格式与杂项违式三大类。若有违反者,清廷将通过罚科、黜落、革除功名和降调等手段对涉事士子、官员进行处罚。这就要求应试者在各级别、各场次考试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以避免因试卷违式而带来的惩处。故而,平衡乡会试三场考试,而非仅仅“首重头场”,是清代士子在科举考试中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科举 试卷 违式
下载PDF
清末新政时期的袁世凯与实业教育 被引量:4
5
作者 彭干梓 夏金星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1-85,共5页
晚清新政之时,袁世凯力废科举,大兴学堂,为清末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主张"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领导学部于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为新式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使教育体系更为完善;要求农务局在各地劝... 晚清新政之时,袁世凯力废科举,大兴学堂,为清末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主张"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领导学部于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为新式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使教育体系更为完善;要求农务局在各地劝办农会,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行农学刊物,翻译农学教科书,举办农产品评审会,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推广体系;倡导"自谋其生"的教育观,将"实科"、"实学"、"实益"落实在"谋生"理念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袁世凯 废科举 自谋其生 实业教育
下载PDF
英国与晚清中国邮政发展研究(1840—1911) 被引量:7
6
作者 金燕 叶美兰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8-83,共6页
近代中国邮政的发展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其中英国对晚清邮政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英国对晚清邮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率先在中国开办客邮,客观上刺激了近代邮政的发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侵夺了中国的邮政自主权;... 近代中国邮政的发展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其中英国对晚清邮政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英国对晚清邮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率先在中国开办客邮,客观上刺激了近代邮政的发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侵夺了中国的邮政自主权;二是在制度层面,晚清邮政在人员构成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明显借鉴了英国的相关经验。晚清中国邮政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曲折与无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邮政 客邮 邮资制度 文官制度 邮政自主权
下载PDF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科举制之关系探讨——兼论清廷推行捐纳举措的得与失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开江 向红兵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1期15-19,共5页
文章从科举制度层面透析太平军军兴之因,用史实揭示了清廷通过大开捐纳和竭力恢复科举制的整合和控制功能,赢得了大多士绅的归附,打赢了与天国政权之间的人心和人才争夺战。但这也造成了官民流动机制的变异,清廷功利政治的泛滥。它拓宽... 文章从科举制度层面透析太平军军兴之因,用史实揭示了清廷通过大开捐纳和竭力恢复科举制的整合和控制功能,赢得了大多士绅的归附,打赢了与天国政权之间的人心和人才争夺战。但这也造成了官民流动机制的变异,清廷功利政治的泛滥。它拓宽了太平天国运动史的研究视野,对全面认识晚清政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运动 晚清 科举制 捐纳 士绅阶层
下载PDF
《待访录》在清末的传播源、影响及其现代意义--以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为线索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际开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3-34,共12页
以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为线索,阐述了《待访录》在清末中国的传播源、影响及其现代意义。《待访录》作为一个抗议专制皇权的民权寓言出现在清末中国的思想界,以杭州与温州瑞安为中心向广东、上海、四川、湖南等地传播,成为推动辛亥革... 以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为线索,阐述了《待访录》在清末中国的传播源、影响及其现代意义。《待访录》作为一个抗议专制皇权的民权寓言出现在清末中国的思想界,以杭州与温州瑞安为中心向广东、上海、四川、湖南等地传播,成为推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清末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民权
下载PDF
晚清主流意识形态危机和道统之断裂——以废科举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献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44,共7页
科举制度确立后,遂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场域,承载并连接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确保了儒学道统的绵延不绝。但晚清以来,面对西方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这一场域不仅出现了内部的分化,更面临场域外各种因素的挑... 科举制度确立后,遂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场域,承载并连接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确保了儒学道统的绵延不绝。但晚清以来,面对西方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这一场域不仅出现了内部的分化,更面临场域外各种因素的挑战,而场域外的挑战又进一步促进了场域内对抗因素的成长。1905年的废科举则使主流意识形态场域崩塌,儒学因此失去了寄身之所,延续了两千余年的道统因此断裂。而道统是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秩序赖以维系的思想基础。中国不是宗教国家,道统更是承担着塑造共同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调整社会秩序的多重功能。因此,道统的断裂必然会导致政统的失序和社会的动荡。其影响甚至至今犹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废科举 道统断裂 政统失序
下载PDF
晚清算学课艺考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兆华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2-342,共21页
算学课艺是晚清数学教育变革的产物。在整理算学课艺文献的基础上,举示典型题目予以评说,藉以说明算学课艺的成就及晚清数学教学水平,并就算学课艺内容的局限性及其原因略作讨论。考察结果说明,算学课艺的主要内容是常量数学,多数成果... 算学课艺是晚清数学教育变革的产物。在整理算学课艺文献的基础上,举示典型题目予以评说,藉以说明算学课艺的成就及晚清数学教学水平,并就算学课艺内容的局限性及其原因略作讨论。考察结果说明,算学课艺的主要内容是常量数学,多数成果出自中国传统数学,而当时已经传入的变量数学的吸收效果并不明显。这一现象大致反映晚清数学发展的基本状况。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晚清数学观念的实用倾向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算学课艺 数学教育 数学观念
下载PDF
清代会试中额与登科进士人数之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世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99,共9页
清代的会试中额,就是准备取中进士的数额。从会试中额到最终登科进士数额之间,先后有四个数字出现,即会试中额、会试实际取中贡士的人数、参加殿试的人数、登科进士的人数。在正常情况下,这四个数字之间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士子本身的... 清代的会试中额,就是准备取中进士的数额。从会试中额到最终登科进士数额之间,先后有四个数字出现,即会试中额、会试实际取中贡士的人数、参加殿试的人数、登科进士的人数。在正常情况下,这四个数字之间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士子本身的原因,以及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些特殊规定,往往会使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发生一些变化,或增或减,最终使登科进士的人数与原定中额不一。从制度层面研究这一现象,或许有助于我们在考证、统计进士人数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会试中额 进士数额
下载PDF
晚清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兴德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108,共9页
晚清时期科举制遭遇了一个极端化、负面化评价过程,这集中体现为针对科举的"污名化"与"妖魔化"。晚清以来科举考试正向功能的下降、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引发的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q... 晚清时期科举制遭遇了一个极端化、负面化评价过程,这集中体现为针对科举的"污名化"与"妖魔化"。晚清以来科举考试正向功能的下降、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引发的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等,促成了科举评价负面化倾向的发生。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不仅令科举形象受损,对科举制被废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左右了20世纪以来科举评价的基本取向。走出科举评价的极端化困境,既是科举认识深化的结果,也为科举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科举评价 负面化倾向 科举制
下载PDF
科举革废对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亚群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6-27,共2页
清末科举考试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考试是为了矫正世卿世禄制的社会弊端而产生。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废止曾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全面发展。科举考试发展史表明 。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选拔性考试 招生考试体制 考试内容 高等教育 科举考试 清朝末军
下载PDF
中晚唐河北举子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琴丽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46,共10页
中晚唐时期,河北藩镇与朝廷的对峙,对当地士人的科举态度和追求、科举仕进情况以及应举的政治背景都有重要影响。河北地域(特别是幽州镇)在中晚唐时期涌现出大量士人,科举成为他们出入河北藩镇的合法渠道,并成为促进河北地域汉文化发展... 中晚唐时期,河北藩镇与朝廷的对峙,对当地士人的科举态度和追求、科举仕进情况以及应举的政治背景都有重要影响。河北地域(特别是幽州镇)在中晚唐时期涌现出大量士人,科举成为他们出入河北藩镇的合法渠道,并成为促进河北地域汉文化发展的制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河北藩镇 举子 科举制度
下载PDF
科举改章、停废与晚清书业革命 被引量:2
15
作者 沈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0-145,共16页
科举停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转折性大事件;而肇兴于晚清上海的书业革命,引发了印刷资本主义的急剧扩张,促成了思想与商业、启蒙与生意的多元复杂互动。学制改革与印刷业的根本转型,这两个事件交逢在近代"中""西&qu... 科举停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转折性大事件;而肇兴于晚清上海的书业革命,引发了印刷资本主义的急剧扩张,促成了思想与商业、启蒙与生意的多元复杂互动。学制改革与印刷业的根本转型,这两个事件交逢在近代"中""西""新""旧"世道迁折的时局中,两者并非引发与被引发的单一因果关系。技术与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是真正将这些思想变局实现并固定下来的本质性力量。书业革命,正是这样的一个"枢机"——承载了、呈现出思想与市场、制度与技术变迁之间繁复而又具体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科举 晚清 印刷革命 书业变迁
下载PDF
清末民初民事习惯调查的勃兴与民间规范的式微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建红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4-102,共9页
从清末开始的变法改制,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法与民间规范浑然一体的时代。在清末民初西方化语境中日渐勃兴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由于法律对民众生活全方位的规制、"调查"方式本身的局限及立法者对习惯吸纳过程中的改造等原因... 从清末开始的变法改制,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法与民间规范浑然一体的时代。在清末民初西方化语境中日渐勃兴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由于法律对民众生活全方位的规制、"调查"方式本身的局限及立法者对习惯吸纳过程中的改造等原因,造成了民间规范的式微,最终形成了"国(国家法)进民(民间规范)退"的大格局。在法典化成为主流的今天,立法者必须注意调适国家法与民间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法律的生命力或持久性,在于能有选择地吸收拥有广泛民情基础且合乎时代需要的风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民事习惯调查 法典化 民间规范
下载PDF
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检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84,共11页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复杂演变,19世纪中期以"夷""洋"标志的西器西俗,至清末则成为文明的象征。"文明"引领着都市社会的生活时尚,也成为思想领域的价值尺度,可谓蕴涵复杂的近代话语。但清末民初...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复杂演变,19世纪中期以"夷""洋"标志的西器西俗,至清末则成为文明的象征。"文明"引领着都市社会的生活时尚,也成为思想领域的价值尺度,可谓蕴涵复杂的近代话语。但清末民初知识界对"文明"的认知和思辨值得注意:他们试图纠正文明潮的物质化偏颇,而彰显了制度和精神文明;他们辨析了奢侈与文明的本质区别,而重视道德修养;同时摒弃了西方文明观隐含的殖民主义意识,体现了多元化的文明观念。民初知识界对近代文明观及社会风尚的反思影响于社会思潮,推动了"五四"以后文化热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文明观 社会风尚 殖民意识 精英思想
下载PDF
“科举改章”与考官、媒体及士子的书籍应对——基于阶层分析的晚清书籍社会史考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贾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0-60,共11页
作为清季知识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官、报人与士子三大群体在清廷"科举改章"之际围绕科场书籍从行为层面到思想层面发生着不同面向的转变:清廷颁布"改试策论"谕旨后,绝大多数省份出现了"房官录用不敷"情... 作为清季知识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官、报人与士子三大群体在清廷"科举改章"之际围绕科场书籍从行为层面到思想层面发生着不同面向的转变:清廷颁布"改试策论"谕旨后,绝大多数省份出现了"房官录用不敷"情形,不同层级的考官普遍更新和选购一些新式书籍以应对知识短缺与职位需要;报人则采取招股印书、刊登广告等方式应对"科举改章"后考试书籍变更带来的商机;士子在"科举改章"后对于传教士的科场赠书由拒斥到接纳,而在应试士子"卖书"尤其是"买书"行为的背后,又折射出各省士子在中西书籍阅读种类与阅读数量上的总体差异与各省士子知识水平上的分化程度之大。与此同时,此一分化过程中还孕育了新的政治与社会变革元素,这又反过来使得清廷不得不通过厘定文体与查禁书刊的方式对"科举改章"后出现的书籍歧变与知识"乱象"进行政治管控和强力干预,而清廷"科举改章"的复合效应及其内在张力也于此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改章 书籍应对 阶层分析 晚清 书籍社会史
下载PDF
清末教科书审定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运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0年第2期29-33,50,共6页
教科书审定是晚清政府控制国民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清政府规定了教科书的审定范围,确定了教科书的审定程序,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清廷希望以此来规范意识形态,有效控制各种思想,强固思想文化秩序。晚清政府的教科书审定政策尽管遭到了... 教科书审定是晚清政府控制国民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清政府规定了教科书的审定范围,确定了教科书的审定程序,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清廷希望以此来规范意识形态,有效控制各种思想,强固思想文化秩序。晚清政府的教科书审定政策尽管遭到了不少非议,但客观上为当时的从教者和受教者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用书和知识课本,并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规范发展和体制建设,在清末的新式教育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教科书 审定
下载PDF
晚清法制变革中的法官考选制度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超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56,共6页
清末中国首次进行了法官资格考试,从制度上规范了新型司法人员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标准,体现了全方位引入西方司法体制的特点。清末法官资格考试在制度的提出,实施过程上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 清朝晚期 法制变革 法官选拔 考试制度 资格考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