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on of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carbon stock of an invasive woody shrub in the subtropical deciduous forests of Doon Valley,western Himalaya,India 被引量:8
1
作者 Gautam Mandal S.P.Josh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91-305,共15页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parameters used to derive the allometric equation for calculating the biomass of an invasive woody shrub Lantana camara L.from the subtropical conditions of western Himalaya.It ident...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parameters used to derive the allometric equation for calculating the biomass of an invasive woody shrub Lantana camara L.from the subtropical conditions of western Himalaya.It identifies the most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biomass calculation by comparing destructive with nondestructive methodology.Different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on a wide range of Lantana from different community levels for the non-destructive calculation of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Different explanatory variables were identified and measured such as basal diameter either as a single independent variabl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plant height.The other suitable combinations of available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e crown length,crown width,crown area,crown volume and coverage of the plant.Amongst the wide range of allometric equations used with different variables,the equation with D2 H as a variable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estimator of biomass calculation for Lantana.Sahastradhara,being the most disturbed area due to its high tourist activity round the year,showed maximum coverage(58.57 % ha-1),highest biomass(13,559.60 kg ha-1) and carbon density(6,373.01 kg ha-1)of Lantana.The degree of Lantana’s invasiveness in subtropical conditions was also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importance value index(IVI).The maximum IVI(22.77)and mean coverage(26.8 % ha-1) was obtained from the areas near Jolly Grant airport,indicating that physically disturbed areas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Lantana,which may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hrub biomass.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allometric equations in calculation of shrub biomass,and its role in atmospheric carbon assimilation has thus been highlighted through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 ground carbon pools Allometric regression equations carbon density Importance value index(IVI) Shrub biomass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碳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朋涛 杨婷婷 +3 位作者 姚国征 李鹏 吴昊 贺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7-162,168,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根系碳密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旨在揭示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土壤碳截存的影响。【方法】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设置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放牧... 【目的】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根系碳密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旨在揭示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土壤碳截存的影响。【方法】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设置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放牧和围栏封育(对照区,CK)5个处理,于2012-05-09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碳密度、根系碳密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在5-9月,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0~30cm土层根系碳密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除轻度放牧区外,其他强度放牧区地上部碳密度与对照区均有明显差异。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地上部碳密度5-9月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均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均出现在8月份。在同一放牧强度下,对照区0~30cm土层根系碳密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而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放牧区0~30cm土层根系碳密度均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或8月。在6-9月,与对照区相比,除轻度放牧区0~30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外,其他放牧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和根系碳密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轻度放牧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针茅草原 土壤有机碳 地上-地下碳密度 放牧强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芨芨草型温性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理论碳增汇潜力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法伟 韩道瑞 +2 位作者 郭小伟 李以康 曹广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66-1872,共7页
于2009年7-8月对青藏高原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型温性草原主要分布区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和退耕还草区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土地利用方式... 于2009年7-8月对青藏高原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型温性草原主要分布区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和退耕还草区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垂向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着浅层(0-20 cm)土壤容重和地下生物量(P〈0.05);农田耕种和退耕还草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可深达60cm;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原生草地区和退化草地区(P〈0.01);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系统(植物+0-40 cm土壤)碳储分别为122.84、108.82、130.68和108.99 t·hm^-2;以原生草地区地下系统碳储为参照,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增汇潜力分别为14.05、-6.38和14.88 t·hm^-2,但增汇的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土壤有机碳 地上 地下生物量 系统碳储
下载PDF
水和氯离子含量对碳钢接地网在酸性土壤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道武 王钢 +4 位作者 陈坤汉 梅其政 王溯 韩慧慧 刘宇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83-86,共4页
以某变电站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了含水量和氯离子含量对碳钢接地网在该土壤中的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碳钢接地网的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含水量在20%-30%时,腐蚀速率达到最大;当土壤中... 以某变电站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了含水量和氯离子含量对碳钢接地网在该土壤中的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碳钢接地网的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含水量在20%-30%时,腐蚀速率达到最大;当土壤中氯离子含量在0.2%-0.5%之间时,碳钢接地网的腐蚀速率达到最大;经过28 d后,在氯离子含量为0.5%的土壤中,其腐蚀电流密度高达167.4μ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钢接地网 含水量 氯离子含量 极化曲线 腐蚀电流密度
下载PDF
宝天曼不同海拔典型栎类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2
5
作者 齐光 佟伟霜 +5 位作者 彭舜磊 陈昌东 杨雨华 梁亚红 赵干卿 杨风岭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90-95,共6页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库,主要包括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两部分.地带性森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核算及其分配格局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河南省宝天曼不同海拔高度的3种典型栎类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库,主要包括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两部分.地带性森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核算及其分配格局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河南省宝天曼不同海拔高度的3种典型栎类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型地上和地下植被碳贮量都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是地上/地下植被碳贮量比率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有机碳(SOC)贮量都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该波动主要由底层土引起.森林总碳贮量并没有随海拔变化而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由此推断植被和土壤碳贮量间存在着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和地下植被碳贮量 土壤有机碳 海拔 碳密度 宝天曼
下载PDF
基于探地雷达技术估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夏银行 黎蕾 +4 位作者 陈香碧 何寻阳 刘坤平 吴金水 苏以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0-927,共8页
在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区按上、中、下坡位和洼地分别选取四个样方,利用探地雷达技术探测土壤深度,获得各层次土壤体积分数,结合土壤剖面采样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石砾含量和容重等数据,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该峰丛洼地区上... 在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区按上、中、下坡位和洼地分别选取四个样方,利用探地雷达技术探测土壤深度,获得各层次土壤体积分数,结合土壤剖面采样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石砾含量和容重等数据,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该峰丛洼地区上、中、下坡位的土壤主要集中在0~30 cm深度范围内,体积分数范围为72%±16%~78%±6%,洼地的土壤则主要集中在0~70 cm,体积分数为64%±17%;土壤剖面0~30 cm内有机碳含量逐层显著下降(P<0.05),在深度30 cm以下下降趋势变缓,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从上坡至洼地逐渐降低,符合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养分倒置"现象;基于探地雷达法测得的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由上坡至洼地逐渐减小,上坡与洼地差异显著(P<0.05),而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则洼地显著大于坡地(P<0.05);探地雷达法与"平均深度法"相比,后者对前者的相对误差为0.3%~14.5%,未达到显著差异。通过研究建立了基于探地雷达准确获取土壤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方法,适用于喀斯特非连续性土壤,为进一步准确估算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了更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峰丛洼地 探地雷达 土壤分布 土壤有机碳密度
下载PDF
贵州省黎平县地表覆被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义平 蔡宏 +2 位作者 田鹏举 张蓓蓓 廖书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99,F0003,共9页
[目的]对贵州省黎平县地表覆被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进行评估,为区域碳源和碳汇管理及"大生态"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黎平县2005,2010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CA-Markov模型和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 [目的]对贵州省黎平县地表覆被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进行评估,为区域碳源和碳汇管理及"大生态"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黎平县2005,2010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CA-Markov模型和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在对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定量评估了研究区2005-2025年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结果]①2005-2015年,黎平县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呈增加趋势。②2015-2025年土地利用整体变化趋势与2005-2015年一致但幅度增大。耕地由2005-2015年的降幅2.37%到2015-2025年的增幅4.21%,整体趋势发生转变;③2015年黎平县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分别为9.12×10^7 t和206.61 t/hm^2。自2005年以来分别下降2.00×10^5 t和0.45 t/hm^2。2025年黎平县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分别为8.98×10^7 t和203.44 t/hm^2。[结论]黎平县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呈减弱趋势,林地的大面积转出和建设用地的扩张是碳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未来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确定 地表覆被 CA-Markov模型 InVEST模型
下载PDF
基于ZY-3卫星多光谱影像估算浙江省乔木林地上碳密度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冬梅 王海宾 +4 位作者 夏朝宗 陈健 侯瑞萍 郝月兰 安天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5-74,共10页
【目的】基于覆盖浙江省的ZY-3卫星影像以及LULUCF碳汇监测样地数据,以浙江省乔木林地上碳密度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一个自动化提取浙江省乔木林地上碳密度的技术方法。【方法】分别在矢量标志建立、光谱信息提取、解译标志提纯、ZY-3卫... 【目的】基于覆盖浙江省的ZY-3卫星影像以及LULUCF碳汇监测样地数据,以浙江省乔木林地上碳密度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一个自动化提取浙江省乔木林地上碳密度的技术方法。【方法】分别在矢量标志建立、光谱信息提取、解译标志提纯、ZY-3卫星影像分类、自变量优选、建模方法优选、碳密度图制作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测试。【结果】本研究在解译标志提纯后对ZY-3影像进行分类的精度高于提纯前的影像分类精度;采用的k NN法对ZY-3影像进行分类的精度(平均总精度为80.31%,平均Kappa系数为0.69,乔木林平均用户精度为91.86%,乔木林平均生产者精度为80.85%)高于最大似然分类法(平均总精度为78.56%,平均Kappa系数为0.62,乔木林平均用户精度为89.68%,乔木林平均生产者精度为77.79%);在选用的建模方法中,k NN法构建的模型精度(平均RMSE为15.64 t/hm2,平均RRMSE为23.53%)优于稳健估计法(平均RMSE为17.63 t/hm2,平均RRMSE为25.11%)。最后,生成了浙江省乔木林地上碳密度分布图。【结论】本研究可为省域或更大尺度范围的乔木林地上或森林碳密度估算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为实现自动化估算碳密度以及其他森林参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Y-3卫星影像 LULUCF碳汇监测样地 乔木林地上碳密度 估算
下载PDF
基于两种空间估算模型的乔木林地上碳密度估算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海宾 郑冬梅 +2 位作者 王少杰 贾筱昕 许等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3-220,共8页
以乔木林地上碳密度为研究对象,基于调查获取的乔木林地上碳密度、Landsat 8多光谱影像及DEM数据,提取植被指数、纹理特征、主成分变换因子、缨帽变换因子和地形因子作为建模变量,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结合平均残差平方和准则法对变... 以乔木林地上碳密度为研究对象,基于调查获取的乔木林地上碳密度、Landsat 8多光谱影像及DEM数据,提取植被指数、纹理特征、主成分变换因子、缨帽变换因子和地形因子作为建模变量,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结合平均残差平方和准则法对变量进行筛选,采用协同克里格插值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构建乔木林地上碳密度模型,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估算效果。结果表明:地理加权回归法构建的估算模型精度(R^2为0.74,RMSE为6.84 t/hm^2,MAE为5.13 t/hm^2,RE为0.74%)优于协同克里格插值法(R^2为0.47,RMSE为9.72 t/hm^2,MAE为7.41 t/hm^2,RE为0.12%),并且较好地保留了估算变量的空间异质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5372、0.4968,可获得较高的估算精度。本研究可为大尺度范围内的乔木林地上碳密度及其他森林参数的估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林 地上碳密度 LANDSAT 8影像 协同克里格插值 地理加权回归 估算
下载PDF
具有空位缺陷的碳纳米管的铁磁性
10
作者 杨善明 朱丽娅 王为忠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7-170,共4页
利用Hubbard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空位缺陷附近的碳原子间的跳跃积分(t2)和在位库仑相互作用(U)对碳纳米管的铁磁基态的影响.当t2<0.5时,系统基态具有亚铁磁性,并且单位缺陷的自旋S=1/2,体系磁性主要来源于缺陷附近和纳米... 利用Hubbard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空位缺陷附近的碳原子间的跳跃积分(t2)和在位库仑相互作用(U)对碳纳米管的铁磁基态的影响.当t2<0.5时,系统基态具有亚铁磁性,并且单位缺陷的自旋S=1/2,体系磁性主要来源于缺陷附近和纳米管两端格点自旋.随着t2增大到临界值t2c后,体系的亚铁磁基态变得不稳定,并且t2c的大小依赖于在位的库仑相互作用U.自旋密度计算表明:t2能抑制自旋关联并使体系的亚铁磁性基态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位缺陷 铁磁性 基态 能隙 自旋密度 碳纳米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