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mote Sensing-base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Hindu Kush Himalayan Region 被引量:3
1
作者 XU Cong LIU Wenjun +4 位作者 ZHAO Dan HAO Yanbin XIA Anquan YAN Nana ZENG Yu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5期759-775,共17页
The grassland in the Hindu Kush Himalayan(HKH) region is one of the large st and most biodiverse mountain grassland types in the world,and its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 The grassland in the Hindu Kush Himalayan(HKH) region is one of the large st and most biodiverse mountain grassland types in the world,and its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KH region.Monit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aboveground biomass(AGB) accurately and quantifying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re indispensabl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y managing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the HKH region.In this study,a pure vegetation index model(PVIM)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long-term dynamics of grassland AGB in the HKH region during 2000-2018.We further quantified the response of grassland AGB to climate change(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by partial correlation and variance partitioning analyses and then compared their differences with elevation.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rassland AGB predicted by the PVIM ha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ground sampling data.The grassland AGB distribution pattern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east to west across the HKH region except in the southern Himalayas.From 2000 to 2018,the mean AGB of the HKH region increased at a rate of 1.57 g/(m~2·yr) and ranged from 252.9(2000) to 307.8 g/m~2(2018).AGB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in more than 80% of the grassland,and temperatu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B in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region.The change in grassland AGB was more responsive to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annual precipitation,while it was mo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in temperature in the growing season;in addition,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varied at different elevations.Moreover,compared with that of temperature,the con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to grassland AGB change was greater in approximately 60% of the grassland,b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tribution for each climate factor were small between the two temporal scales at elevations over 2000 m.An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grassland AGB and the quantification of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rassland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HKH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ssland aboveground biomass(AGB) climate change ELEVATION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Hindu Kush Himalayan(HKH)region
下载PDF
Biomass of Natural Grassland under Different Enclosure Conditions
2
作者 WANG Shunli LIU Xiande +3 位作者 JIN Ming ZHANG Xuelong ZHAO Weijun WANG Rongxi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1期69-72,共4页
Taking natural grasslan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Qilian Mountain for example,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of grassland in multi-year enclosure(20 years), one-year encl... Taking natural grasslan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Qilian Mountain for example,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of grassland in multi-year enclosure(20 years), one-year enclosure, control areas(natural grazing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verage and height of the enclosure sample plo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atural grazing area(P <0.05); mean aboveground biomass of grassland: multi-year enclosure(316.58 g/m^2) > one-year enclosure area(299.07 g/m^2) > multi-year enclosure control area(254.39 g/m^2) > one-year enclosure control area(187.37 g/m^2); belowground biomass: multi-year enclosure(2,906.90 g/m^2) > one-year enclosure area(2,587.26 g/m^2) > multi-year enclosure control area(2,378.93 g/m^2) > one-year enclosure control area(2,029.17 g/m^2); mean aboveground biomass of natural grassland was 263.60 g/m^2, mean belowground biomass 2,225.56 g/m^2; ratio of belowground biomass to aboveground biomass varied between 6.79 and 12.90, distribution of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in each plo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0.05). Enclosure was favorable for improving the coverage and biomass of natural grassland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grassland aboveground biomass Belowground biomass ENCLOSURE GRAZING COVERAGE
下载PDF
Effect of mixture sowing on biomass allocation in the artificially-planted pastures, Southeastern Tibetan 被引量:3
3
作者 CHEN Fan XIA Hao QIN Xiao-j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54-63,共10页
Artificial plant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grassland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objectives of the current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allocation pattern betwe... Artificial plant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grassland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objectives of the current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allocation pattern between aboveground biomass(AGB) and belowground biomass(BGB) in different seeding types of artificially-planted pastures. We explored the variation in bioma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in four artificiallyplanted pastures with one species from Elymus nutans Griseb(EN, perennial), Elymus sibiricus Linn(ES, perennial), Medicago sativa Linn(MS, perennial), and Avena sativa Linn(AS, annual) and in six artificially-planted communities with mixtures of two species by seeding ratio 1:1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grasses(EN + AS, MS + AS, EN + ES, MS + EN, MS + ES, AS + ES) in 2015 and 201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 nutans is the most productive species with the highest biomass production among the single crops. MS + ES was the most productive group in 2015, while the group with the highest biomass production changed to AS + ES in 2016. AGB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BGB in the surface soil layer in the first year, but positively related to BGB in the subsoil layer in the second year. In the early stageof artificial grassland succession, plants allocated more biomass to aboveground parts, with a root to shoot(R/S) ratio of 1.98. The slope of the log-log relationship between AGB and BGB was 1.07 in 2016,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sometric theory. Different sowing patterns strongly affected the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of biomass in artificiallyplanted grassland, E. sibiricus was the suitable plant in the alpine regions, which will be conducive to understand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plant interaction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grassland aboveground biomass BELOWGROUND biomass Mono SEEDING Mixed SEEDING ELYMUS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草原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4
作者 刘廷玺 赵心毓 +3 位作者 段利民 王怡璇 黎明扬 李媛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4-618,共15页
为系统地量化环境因子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其对生物量时空格局的调控,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测量了2020年5月—9月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以及气象因子(包括降水量和气温)、地形因子(包括高程)、土壤因子(包括土壤含水量、干密度、... 为系统地量化环境因子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其对生物量时空格局的调控,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测量了2020年5月—9月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以及气象因子(包括降水量和气温)、地形因子(包括高程)、土壤因子(包括土壤含水量、干密度、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和pH)等三大类共8个环境因子,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了地上生物量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时间维度上,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在生长季初期稳定增长,在水热条件最好的7月,植被地上生物量增长最为迅速,在9月3日地上生物量达到峰值,此时流域上、下游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09.12、147.19 g/m^(2);空间维度上,上游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下游(显著性水平p<0.05),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从东南向西北整体减小的趋势。2)整个生长季中,气象因子(降水量和气温)是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的关键驱动因子,其对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的解释率在60.0%以上;生长季末期,除气象因子外,土壤pH也成为影响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3)生长季各阶段,各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关系。生长季初期,降水量和土壤干密度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最大;生长旺期及末期,随着土壤含水量达到较高水平,土壤干密度与其他环境因子(降水量、气温、pH)的交互作用对流域植被地上生物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河流域 草原 地上生物量 环境因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
5
作者 郭学兵 初玉 +5 位作者 杜明武 兰玉婷 马健 潘成臣 谭会娟 王小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50-63,共14页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中位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2个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北站、内蒙古站)和5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观测研究站(鄂尔多斯站、阜康站、临泽站、奈曼站、沙坡头站)的典型生态系统,对其按照CERN生态系统长期观测规范开展长期观测获取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的2005–2020年间生长季的月动态实测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与质量控制,并开展了样方原始调查数据到样地尺度观测数据的统计计算,生成了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可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及植被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月动态 植被地上生物量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 被引量:2
6
作者 姚雨微 任鸿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49-3059,共11页
及时准确评估草地产草量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殊,气候差异显著,地形复杂,仅依靠遥感信息准确监测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变化有较大限制。基于青藏高原草地AGB野外实测... 及时准确评估草地产草量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殊,气候差异显著,地形复杂,仅依靠遥感信息准确监测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变化有较大限制。基于青藏高原草地AGB野外实测数据与Landsat遥感影像,探索了植被指数表征草地AGB信息的有效性,评估了气象和地形信息对准确估算草地AGB的影响,综合利用气象、地形和遥感信息,在新一代地球科学数据和分析应用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上构建了梯度增强回归树草地AGB估算模型,绘制了青藏高原多年草地AGB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基于单因素遥感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仅能解释8%—40%的草地AGB变化情况,其中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Gree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NDVI)对草地AGB解释能力较强(40%)。(2)基于遥感因子构建的梯度增强回归树模型测试集R~2为0.57。分别添加气象、地形信息,模型对草地AGB的估测准确性有所提升,测试R~2为0.62和0.63。(3)基于气象、地形和遥感因子的多因素估测模型能够提高草地AGB估测精度,经递归特征消除法优选后,基于13个特征变量的梯度增强回归树模型拟合效果最好(训练数据集R~2=0.79,RMSE=43.42 g/m^(2),P<0.01;测试数据集R~2=0.66,RMSE=53.64 g/m^(2),P<0.01),可以解释66%草地AGB变化情况。(4)2010年青藏高原平均AGB为94.58 g/m^(2),2015年93.63 g/m^(2),2020年100.78 g/m^(2)。青藏高原西北部草地AGB较低,东南部草地AGB较高,整体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为准确估算青藏高原草地产草量和碳储量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草地地上生物量 梯度增强回归树 遥感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实测数据的草地生物量反演模型比较
7
作者 贾元 张琳 +3 位作者 吴冬秀 宋创业 袁伟影 李凌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854-6864,共11页
应用无人机近地面遥感技术估算草地生物量是目前较热门的方法,但构建的反演模型类型、变量、算法差异较大。通过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获取的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提取出波段反射率、植被指数等变量,与实际获取的地面样方调查数据结合,构建并对比... 应用无人机近地面遥感技术估算草地生物量是目前较热门的方法,但构建的反演模型类型、变量、算法差异较大。通过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获取的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提取出波段反射率、植被指数等变量,与实际获取的地面样方调查数据结合,构建并对比了8种最常用的参数与非参数方法构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评估不同模型的精度和建模变量,以期能够优化得到最佳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8种模型中参数模型精度相对较低,非参数模型具有更高精度;参数模型中多变量的广义线性模型优于线性、对数和指数这3个参数模型;非参数模型中K近邻、支持向量机、极端梯度提升和随机森林4种模型的决定系数R^(2)都大于0.7,但随机森林模型相对更稳健,且模型变量数最少。建模变量中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红波段反射率变量对生物量估算作用较大。综上,随机森林模型是较适用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草原无人机近地面遥感技术估算草地生物量的模型,然而在超参数调整、算法优化,以及植被多源变量筛选等方面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无人机遥感 地上生物量 模型比较 交叉验证 过拟合
下载PDF
MODIS NDVI饱和性对高寒草甸草地生物量遥感估测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胡仁杰 陈璇黎 +8 位作者 陈金 张世荣 匡依利 于红妍 吉汉忠 赵晓军 宜树华 孟宝平 李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357-6372,共16页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NDVI对高密度植被生物量遥感估测存在饱和现象,使草地生物量遥感估测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例,基于比值植被指数(R...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NDVI对高密度植被生物量遥感估测存在饱和现象,使草地生物量遥感估测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例,基于比值植被指数(RVI)探讨了NDVI的饱和性,并评估了NDVI饱和性对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1)虽然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NDVI构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精度较基于RVI构建的估测模型高,但模型对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生物量大于2314.627 kg/hm^(2))灵敏度较RVI估测模型低,即NDVI阈值大于0.73时,估测模型呈现饱和现象(低估了草地地上生物量);(2)结合RVI和NDVI的相关关系,对饱和部分NDVI遥感植被指数进行校正,校正后最优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为线性模型(y=5908.5x-2198.9,R=0.6190,RMSE=902.41 kg/hm^(2)),较调整前RMSE降低了11.72 kg/hm^(2);(3)就NDVI饱和性空间分布而言,从全年6月—9月初(全年第161—257天)饱和性呈现先自东南向西北延伸,后自西北向东南消退的变化趋势,平均低估值介于158.45—293.92 kg/hm^(2)之间,最大低估值出现在8月初(全年第225天),超过600 kg/hm^(2);(4)此外,NDVI饱和性对草地地上生物量年际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具有较大的影响,去除饱和性影响后草地地上生物量基本不变的区域减小了21.44%,而年际变化小于-10 kg/hm^(2)和大于30 kg/hm^(2)的区域分别增加了8.48%和16.19%。研究探讨了NDVI饱和性对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的影响,以期为精确评估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高寒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 NDVI饱和性阈值 遥感估测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及土壤水分养分对微地形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崔梦莹 周荣磊 +4 位作者 郑诚 魏嘉琪 万锦枫 赵一帆 温仲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6,共9页
[目的]深入了解地形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为草地生态系统地形复杂地区的生态恢复以及生产力的维持提供参考和依据,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深入了解地形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为草地生态系统地形复杂地区的生态恢复以及生产力的维持提供参考和依据,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多重比较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对6个不同微地形下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及0—40 cm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0—10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1)在阳坡,地上生物量随坡位的降低逐渐减少且呈极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随坡位的降低而减小,土壤全磷含量随坡位的降低呈“V”字形变化;在阴坡,地上生物量随坡位的降低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全磷含量随坡位降低而增大。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在不同坡向、坡位上均有显著性差异。(2)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其中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6种微地形的平均水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加,且在大于40 cm土层上,6种微地形的土壤水分含量之间有显著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0—20 cm土层的全磷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40—8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程可知,在垂直高度的表层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全磷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共同作用对地上生物量有一定的影响,解释度为69.4%。[结论]微地形对地上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分布格局有显著的分配作用,在表层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全磷和土壤水分含量与地上生物量有显著相关性,对地上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微地形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土壤含水量 地上生物量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VDVI指数的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估算
10
作者 花蕊 董瑞 +7 位作者 包达尔罕 蔡新成 甘瑞勋 蔡斌 余涛 楚彬 唐庄生 花立民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24-131,共8页
【目的】对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快速、高效及无损伤估算。【方法】本研究利用无人机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2种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地进行航拍调查,通过构建无人机可见光波段差异性植被指数(VDVI,Visible Band Difference Vegetat... 【目的】对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快速、高效及无损伤估算。【方法】本研究利用无人机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2种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地进行航拍调查,通过构建无人机可见光波段差异性植被指数(VDVI,Visible Ban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分析VDVI与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区地上生物量进行无人机遥感估算。【结果】VDVI指数与两种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估算精度达到70.68%,最优估产模型为y=-17070x2+2120.4x+4.9506;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估算精度达到80.76%,最优估产模型为y=332.15x2+39.712x+14.638。【结论】小型可见光无人机结合VDVI指数被证明可用于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物量快速无损估算,可为高寒草地高效估产提供实用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地上生物量 VDVI 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
下载PDF
基于GEE的香格里拉草地分类及其生物量遥感估算
11
作者 徐祖平 舒朗朗 +3 位作者 吴文桂 王子芝 程鑫萌 廖声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50-2262,共13页
草地类型划分及其生物量估测对于草地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香格里拉草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属同纬度高海拔草地的典型代表。为了提升高原复杂地形下草地资源信息的质量,以香格里拉市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和Sentine... 草地类型划分及其生物量估测对于草地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香格里拉草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属同纬度高海拔草地的典型代表。为了提升高原复杂地形下草地资源信息的质量,以香格里拉市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和Sentinel-2遥感影像,结合光谱、植被指数、纹理和地形特征构建了33个原始特征,并使用递归特征消除(RFE)和特征重要性得分进行特征优化,采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回归树(CART)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4种算法对研究区草地进行提取与分类,最后基于地面样地数据对地上生物量(AGB)进行反演。结果表明:1)RFE算法将特征数压缩到了21个,且海拔特征对草地类型的划分具有最高的重要性。2)RF算法的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OA)为91.41%,Kappa系数为88.18%。3)香格里拉草地可分为5种类型,草地总面积为3265.77 km^(2),面积最大的类型为亚高山草甸,其面积为2230.03 km^(2),占草地总面积的68.28%;其次为高寒草甸,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8.42%。4)建立了地上生物量与差异植被指数(DVI)的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R2为0.783,均方根误差(RMSE)为154.72 g·m^(-2)。5)香格里拉草地总AGB为152.15万t,亚高山草甸AGB为102.41万t,占总AGB的67.31%;其次高寒草甸为27.37万t,占总AGB的17.99%。本研究利用遥感技术与机器学习,成功实现了香格里拉地区草地类型的划分及其生物量的估算。这些成果不仅为高原草地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类似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分类 地上生物量 机器学习 遥感估算 随机森林 谷歌地球引擎 滇西北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12
作者 韩芳 叶森 +3 位作者 张忠婷 那佳 张祚恩 张云鹤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4年第4期63-65,86,共4页
草地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准确估算草地地上生物量对于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利用遥感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系统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及其在... 草地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准确估算草地地上生物量对于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利用遥感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系统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及其在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构建中的应用,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这些方法在草地管理和生产中的潜在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地上生物量 机器学习 遥感 草地
下载PDF
2001-2008年甘南牧区草地地上生物量与载畜量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82
13
作者 梁天刚 崔霞 +2 位作者 冯琦胜 王莺 夏文韬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2,共11页
草地地上生物量监测是草地资源空间格局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草畜平衡综合分析的基础。利用2006-2008年甘南牧区草地调查资料和Terra/MODIS每日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建立了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模拟分析了甘南州及各县市草... 草地地上生物量监测是草地资源空间格局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草畜平衡综合分析的基础。利用2006-2008年甘南牧区草地调查资料和Terra/MODIS每日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建立了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模拟分析了甘南州及各县市草地资源在2001-2008年期间的各旬、月和年的生物量及理论载畜量变化动态。研究结果表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乘幂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甘南牧区草地地上的生物量鲜重,拟合模型平均估产精度为76.7%,可很好地模拟牧草生长状况较好时期(5-10月)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动态。甘南牧区草地生长主要集中在5月上旬-10月下旬期间,草地旬最大地上生物量数字图像可以较客观地反映草地植被生长发育的总体规律。但是,个别旬生物量受大范围长时间阴雨多云天气状况及放牧家畜数量有较大变动情况的严重影响。2001-2008年不同草地类型的月最大生物量动态变化曲线均呈单峰抛物线形式,全州平均最大生物量均出现在7月,但不同年份产量达到最大值的月份有所变化,主要集中在7-8月。甘南州草地地上总生物量年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全州8年平均总地上生物量为109.31亿kg。2005年全州草地植被年总生物量最高,达129.1亿kg,其次为2006,2007和2002年,分别为113.2,110.7和109.0亿kg。由于气候条件和不同县市草地面积及生长状况等存在较大差异,其理论载畜量也存在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牧区 草地地上生物量 载畜量 遥感监测
下载PDF
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的碳储量 被引量:64
14
作者 马文红 韩梅 +3 位作者 林鑫 任艳林 王志恒 方精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2-195,共4页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草地碳储存在地下,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因此准确估算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对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区域性资料积累工作,作者对内蒙古温带草地的碳储量进...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草地碳储存在地下,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因此准确估算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对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区域性资料积累工作,作者对内蒙古温带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大范围的实测研究,以估算该地区草地植被的碳储量。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温带草地总面积为58.46×106hm2,总植被碳储量为226.0±13.27Tg C(1 Tg=1012g),平均碳密度为3.44Mg C.hm-2;(2)地下根系储存的碳是地上碳储量的6倍左右,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为33.22±1.75和193.88±12.6 Tg C,平均碳密度分别是0.51和2.96 MgC.hm-2;(3)不同草地类型的碳储量差异较大,典型草原最大(113.25 Tg C),占草地总碳储量的50%,其次是草甸和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碳储量最低(15.37 Tg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温带草地 植被碳储量 地上碳储量 地下碳储量
下载PDF
新疆草地植被的地上生物量 被引量:39
15
作者 安尼瓦尔·买买提 杨元合 +1 位作者 郭兆迪 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1-526,共6页
2004年对新疆地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据此估算了新疆6种主要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密度和总量,并探讨了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原类型中,荒漠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最小(34.9gC·m-2),草甸草... 2004年对新疆地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据此估算了新疆6种主要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密度和总量,并探讨了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原类型中,荒漠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最小(34.9gC·m-2),草甸草原最大(87.3gC·m-2),而典型草原(53.2gC·m-2)和高寒草原(47.7gC·m-2)介于两者之间;草甸类型中,山地草甸(117.4gC·m-2)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显著高于高寒草甸(58.1gC·m-2)。6种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总量为14.65TgC,约占全国的10%。地上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两者占总量的41.7%;其次是典型草原、山地草甸和荒漠草原,分别占19.0%、18.3%和14.6%;草甸草原因分布面积小而使得其地上生物量最小,仅占总量的6.4%。草原和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控制因子存在差异:草原地上生物量主要受降水控制,而草甸地上生物量则与温度相关。除受气候影响外,草原地上生物量还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总氮含量正相关,而草甸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总氮含量均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草地 地上生物量 气候 土壤含水率 土壤氮含量
下载PDF
甘南草地地上生物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张凯 郭铌 +2 位作者 王润元 王小平 王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4-50,共7页
为了促进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技术在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和遥感估产中的应用,选择甘南草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观测,测量了天然牧草的冠层高光谱和地上生物量数据,分析了4种主要草地类型的冠层光谱曲线特征,并分析了地上鲜生物量与冠层反射光... 为了促进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技术在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和遥感估产中的应用,选择甘南草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观测,测量了天然牧草的冠层高光谱和地上生物量数据,分析了4种主要草地类型的冠层光谱曲线特征,并分析了地上鲜生物量与冠层反射光谱和一阶微分光谱之间的相关关系,构建了光谱特征参数作为变量,建立了甘南草原牧草地上鲜生物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特征参数D723的对数回归模型,不仅相关系数较高,而且均方根和相对误差都较小,因此,估算精度较高,可作为甘南草地地上鲜生物量的最佳高光谱估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地上生物量 高光谱遥感 估算模型 甘南草原
下载PDF
养分添加对内蒙古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贺星 马文红 +7 位作者 梁存柱 红梅 柴曦 赵巴音那木拉 张宇平 杨绍欢 张佳鑫 辛晓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666,共10页
为了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在内蒙古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分别建立长期养分添加试验。在三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养分(N和P)添加、不同梯度(N:10,5和2.5 g/m2;P:10 g/m2)对这3种代... 为了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在内蒙古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分别建立长期养分添加试验。在三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养分(N和P)添加、不同梯度(N:10,5和2.5 g/m2;P:10 g/m2)对这3种代表性草地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导致内蒙古温带草原地上生物量增加27%-53.3%,平均增加37.8%,并且施氮浓度越高,地上生物量增加越多。地下生物量对施肥的响应比地上生物量小,整体上,高浓度的氮添加使内蒙古草原的群落总生物量平均增加10.2%。较干旱的荒漠草原对氮限制的响应比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更明显。磷肥对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施氮肥促进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根冠比(R/S)降低,典型草原的根冠比则轻度增加。施肥对内蒙古温带草原根系的垂直分布没有显著影响。位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对施肥的响应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意味着在碳循环模型预算和草地管理中需要考虑不同草地生态系统对养分添加的响应。草地地上生物量对施肥的响应高于地下部分,如果不考虑地下部分,可能会高估整个生态系统对施肥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添加 内蒙古温带草地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根冠比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赵慧芳 李晓东 +1 位作者 张东 校瑞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16,共12页
利用EOS/MODIS植被指数产品(NDVI)、实测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气象监测资料,结合实测资料和NDVI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卫星遥感估算模型,并通过研究青海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利用EOS/MODIS植被指数产品(NDVI)、实测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气象监测资料,结合实测资料和NDVI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卫星遥感估算模型,并通过研究青海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草地生长季,生态监测站草地地上生物量与NDVI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P<0.01)。利用模型估算的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在2003-2017年表现出弱的增加态势,2003年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最低,仅为2622 kg·hm^-2,2010年最大,达3252 kg·hm^-2;2003-2017年,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其中,青海省果洛州东南部、玉树州南部、黄南州东南部和海北州东南部草地地上生物量最高;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最低;2003-2017年青海省绝大多数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均呈现保持不变或者趋好的变化特征,其中曲麻莱、都兰以及甘德等地区部分草地地上生物量明显减少。气温升高热量条件充足的背景下,青海省草地受降水量增多带来的水分条件趋好的有利影响,对高寒地区草地植被的生长发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最终导致草地NDVI升高,地上生物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草地 NDVI 草地地上生物量 遥感估算
下载PDF
西藏典型草地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除多 普布次仁 +2 位作者 德吉央宗 姬秋梅 唐洪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71-1081,共11页
采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沼泽化草甸和温性草原4种西藏高原典型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定点观测数据,分析其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高寒沼泽化草甸地上生物量最高,其中围网草地年均地上生物量达384.45g.m-2,... 采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沼泽化草甸和温性草原4种西藏高原典型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定点观测数据,分析其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高寒沼泽化草甸地上生物量最高,其中围网草地年均地上生物量达384.45g.m-2,比无围网草地地上生物量高73%,且是温性草原类草地生物量的6倍,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类草地的12~14倍,与自由放牧相比,围栏禁牧措施可以明显提高草原地上生物量,是改良退化草地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温性草原草地生产力大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城市附近山地草地生物量明显大于远离城市的地区,表明城市化进程降低了天然草地放牧强度,是恢复退化草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属半干旱气候类型的西藏高原中部,降水是制约草地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绝对增长速率和相对增长速率季节动态均在生物量达到高峰期前为正增长,之后为负增长。区域水热条件差异及其季节性变化导致了不同草地类型或同一类型不同区域的草地最快生长期出现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地 地上生物量 季节变化 西藏高原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样带物种多样性沿降水梯度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59
20
作者 武建双 李晓佳 +5 位作者 沈振西 张宪洲 石培礼 余成群 王景升 周宇庭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25,共9页
在藏北高原高寒草地样带上对40个围栏内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进行测定,探讨了生长季降水对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模式。结果表明,降水格局显著地影响藏北高原内部高... 在藏北高原高寒草地样带上对40个围栏内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进行测定,探讨了生长季降水对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模式。结果表明,降水格局显著地影响藏北高原内部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群落结构特征与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藏北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生长季累积降水呈指数增加趋势;在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研究中单峰模式的判别系数R2(0.754)略高于线性回归模型(0.743)。沿藏北高原样带高寒草地物种丰富度随地上生物量单调递增,单峰模式的单调递减区间并未出现;然而单峰模型预示着在地上生物量高于121.17g/m2的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可能随生物量单调递减,从而使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表现为较为标准的单峰模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也均呈单峰模式,但其单调递减区间窄于单调递增区间,峰值分别对应的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为71.90和60.90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梯度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高寒草地 藏北高原样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