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mellar Cu/Al composites processed via high-temperature accumulative roll bonding 被引量:14
1
作者 Lin WANG Qing-lin DU +3 位作者 Chang LI Xiao-hui CUI Xing ZHAO Hai-liang Y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1621-1630,共10页
Cu/Al multilayers were produced by high-temperature accumulative roll bonding(ARB)methods up to three passes.To achieve a high bonding strength,prior to ARB processing,the Cu and Al sheets were heated to 350,400,450 a... Cu/Al multilayers were produced by high-temperature accumulative roll bonding(ARB)methods up to three passes.To achieve a high bonding strength,prior to ARB processing,the Cu and Al sheets were heated to 350,400,450 and 500 ℃,respectively.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evaluated by tensile tests.The microstructure was examin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quipped with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ry.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ss,the grain size and the thickness of diffusion layer of lamellar composites increase with rolling temperature.When the rolling temperature is 400 ℃,the laminates show the highest ductility,but the yield stress is the lowest.As the rolling temperature further increases,both the yield stress and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ss increase and the ductility decreases slightly.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mellar composites processed by low and high temperature ARB are determined by grain size and the thickness of diffusion layer,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usion layer Cu/Al multilayers accumulative roll bonding rolling temperature INTERMETALLICS mechan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active layer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in a permafrost region 被引量:58
2
作者 LI Ren ZHAO Lin +5 位作者 DING YongJian WU TongHua XIAO Yao DU ErJi LIU GuangYue QIAO Yong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35期4609-4616,共8页
Using monitored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f 10 observation field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in permafrost regio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a model for ALT estimation was ... Using monitored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f 10 observation field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in permafrost regio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a model for ALT estimation was developed.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T were also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ast 30 years ALT in the study region increased at a rate of 1.33 cm a-1.Temperatures at the upper limit of permafrost and at 50 cm depth,along with soil cumulative temperature at 5 cm depth also exhibited a rising trend.Soil heat flux increased at a rate of 0.1 Wm-2 a-1.All the above chang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happened in the study region on the QTP.The initial thawing date of active layer was advanced,while the initial freezing date was delayed.The number of thawing days increased to a rate of 1.18 da-1.The variations of active layer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rmafrost type,altitude,underlying surface type and soil composition.The variations were more evident in cold permafrost region than in warm permafrost region,in high-altitude region than in low-altitude region,in alpine meadow region than in alpine steppe region;and in fine-grained soil region than in coarse-grained soi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区 青藏公路 空间变化 时间 活性层 多年冻土地区 高寒草甸地区 活动层厚度
原文传递
不同颜色地膜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田间地温、耗水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孙仕军 朱振闯 +2 位作者 陈志君 杨丹 张旭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323-3336,共14页
【目的】探求不同颜色地膜和种植密度对东北雨养区春玉米田间地温、耗水量、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挖掘旱作雨养玉米水分生产潜力。【方法】2016-2018年开展了3种覆盖处理(裸地、透明地膜覆盖和黑色地膜覆盖)和3种种植密度(60... 【目的】探求不同颜色地膜和种植密度对东北雨养区春玉米田间地温、耗水量、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挖掘旱作雨养玉米水分生产潜力。【方法】2016-2018年开展了3种覆盖处理(裸地、透明地膜覆盖和黑色地膜覆盖)和3种种植密度(60000、75000和90000株/hm^2)的栽培试验,定位监测0-25 cm土壤耕层温度和0-120 cm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在生育前期,透明地膜覆盖处理土壤耕层积温显著高于黑色地膜覆盖处理,黑色地膜覆盖处理土壤耕层积温显著高于裸地处理;种植密度的增加使得玉米拔节期以后的土壤耕层积温下降;从全生育期耗水量看,黑色地膜和透明地膜覆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裸地处理;无论在平水年还是枯水年,玉米耗水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黑色地膜覆盖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平均较透明地膜分别高4.3%和4.6%,较裸地分别高9.2%和13.3%;在相同覆盖处理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高密度处理下,地膜覆盖明显提高经济效益,黑色地膜覆盖平均比透明地膜覆盖获得的利润多807.82元/hm^2。【结论】黑色地膜覆盖结合高密度(90000株/hm^2)栽培模式,在保证玉米高产的基础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本研究可为东北雨养旱作玉米进一步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及增产增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地膜颜色 耕层积温 耗水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地表覆盖对季节性冻融土壤温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金凤 郑秀清 孙明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8-360,共3页
基于季节性冻土分布区冻融期间土壤温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地膜与秸秆双重覆盖对冻融土壤剖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试验土层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地膜、秸秆双重覆盖对土壤增温的影响只限于耕作层内;越冬期试验... 基于季节性冻土分布区冻融期间土壤温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地膜与秸秆双重覆盖对冻融土壤剖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试验土层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地膜、秸秆双重覆盖对土壤增温的影响只限于耕作层内;越冬期试验土层范围内,各处理地块的地温均经历降低、趋于稳定、升高的过程;地膜、秸秆覆盖可平抑土壤温度变化,明显缩小温差;在冻结阶段和融化阶段,三种处理地块40~100cm深度处地温降低和升高的幅度随深度的加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对于改善季节性冻土区土壤热状况,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 地表覆盖 土壤温度 耕作层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油气相态与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2
5
作者 任战利 崔军平 +4 位作者 祁凯 杨桂林 陈占军 杨鹏 王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30,共9页
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温度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目前关于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差异性及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为此,在收集大量深层温度、压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热演化历... 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温度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目前关于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差异性及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为此,在收集大量深层温度、压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热演化历史复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温度、加热时间、压力对油气形成温度及相态的影响,划分了温度与压力关系类型;并在对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热历史类型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盆地、不同地区深层油气相态差异大,主要受深层经历的温度、加热时间、加热速率、压力、烃源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分布最重要的控制及影响因素;②在快速增温、加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深层、超深层在高温下仍然可能存在油藏及凝析气藏;③超压对生烃及烃类的高温裂解具有抑制作用;④深层温度与地层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划分为中低温高压型、高温高压型、中温中低压型3种主要类型;⑤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可划分为后期快速沉降增温低地温梯度型、后期快速沉降增温高地温梯度型、中后期快速增温晚期抬升降温型、前期大幅度沉降快速增温中后期大幅度抬升剥蚀降温型4种类型,不同热演化史类型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及成藏期早晚与油气前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超深层 温度 地温梯度 加热时间 异常压力 热演化史 烃类相态 油气成藏期 叠合盆地
下载PDF
土壤条件对优质食用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戴平安 周坤炉 +4 位作者 黎用朝 刘进明 张玉烛 马国辉 易国英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51-57,共7页
在同等条件下,模拟不同厚度耕作层,不同泥、水温度情况,以分析4种土壤中所种植的优质食用稻品质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薄耕层使米质变劣,产量锐减。降低泥、水温度有利于优质早稻米质的改善,但产量降低,并对晚稻多项米质产生负... 在同等条件下,模拟不同厚度耕作层,不同泥、水温度情况,以分析4种土壤中所种植的优质食用稻品质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薄耕层使米质变劣,产量锐减。降低泥、水温度有利于优质早稻米质的改善,但产量降低,并对晚稻多项米质产生负效应。不同土壤的矿质养分含量增加可降低稻米垩白;有效磷、钾、硅含量的提高还可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食用稻优质、高产的最佳土壤条件是耕层较深厚且无低温冷浸的紫潮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稻 耕作层 泥温 土壤类型 米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对耕层积温的响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仕军 姜浩 +3 位作者 陈志君 朱振闯 张旭东 迟道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72,共12页
为了探讨东北雨养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和产量对耕层积温的响应规律,设置了无色透明膜(M1)、黑膜(M2)和露地对照(M0)田间试验。根据2016和2017两年数据,应用S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成熟期... 为了探讨东北雨养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和产量对耕层积温的响应规律,设置了无色透明膜(M1)、黑膜(M2)和露地对照(M0)田间试验。根据2016和2017两年数据,应用S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成熟期之前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累积随耕层积温变化动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玉米干物质累积的Slogistic曲线特征量与产量关系。研究表明:1)玉米株高渐增期的平均生长速率大小表现为M2>M1>M0,在快增期表现为M2>M0>M1,缓增期表现为M0>M2>M1;2)玉米叶面积指数渐增期和缓增期平均增长速率表现与株高一致,快增期则表现为M2>M1>M0,黑膜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增加速率最高,无色透明膜处理次之;3)黑膜处理显著增加了快增期干物质累积持续时间,并且较无色透明地膜和露地处理率先进入干物质累积快增期,这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4)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干物质累积曲线拐点等特征量与产量密切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认为,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渐增期影响较大,其中无色透明膜加速玉米衰老;黑膜处理下干物质累积最大,产量最高,玉米生长更稳定。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的研究,可用于玉米生产管理决策中作物生长路线的设计,能够为提高玉米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积温 Slogistic 地膜覆盖 雨养农业 春玉米
下载PDF
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丰度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奥 吴福忠 +4 位作者 何振华 徐振锋 刘洋 谭波 杨万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71-4378,共8页
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对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qPCR技术,以氨单加氧酶基因的α亚基(amoA)为标记,在生长阶段、冻结阶段、融化阶段中的9个关键时期调查了该地区不同森林群落: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 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对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qPCR技术,以氨单加氧酶基因的α亚基(amoA)为标记,在生长阶段、冻结阶段、融化阶段中的9个关键时期调查了该地区不同森林群落: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PF)、岷江冷杉(A.faxoniana)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混交林(MF)、岷江冷杉次生林(SF)土壤有机层的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丰度的特征。结果表明,3个森林群落土壤有机层中都具有相当数量的氨氧化细菌和古菌,均表现出从生长阶段至冻结阶段显著降低,在冻结阶段最低,但冻结阶段后显著增加,在融化阶段为全年最高的趋势。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构(AOA/AOB)受负积温影响明显。冻结后期3个森林群落土壤负积温最大时,AOA数量明显高于AOB,但其他关键时期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构与群落类型密切相关。高海拔的岷江冷杉林群落土壤有机层表现为AOA>AOB(冻结初期除外),低海拔的岷江冷杉次生林群落中表现为AOB>AOA(冻结后期除外),而岷江冷杉和红桦混交林群落则仅在融冻期和生长季节末期表现为AOB>AOA。这些结果为认识亚高山/高山森林及其相似区域的生态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高山森林 土壤有机层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积温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耕作模式对耕层土壤质量、玉米根系发育及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常程 刘晶 +2 位作者 史磊 韩雷 赵海岩 《辽宁农业科学》 2021年第6期18-21,共4页
不同秸秆还田耕作模式显著影响玉米耕层土壤状况及植株生长。本试验设置灭茬旋耕、深松+旋耕、深松+秸秆覆盖还田、深翻+秸秆扣埋还田4个处理,通过不同处理对玉米生育关键时期0~40 cm耕层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玉米根系发育、植株氮积累... 不同秸秆还田耕作模式显著影响玉米耕层土壤状况及植株生长。本试验设置灭茬旋耕、深松+旋耕、深松+秸秆覆盖还田、深翻+秸秆扣埋还田4个处理,通过不同处理对玉米生育关键时期0~40 cm耕层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玉米根系发育、植株氮积累量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松+旋耕、深松+秸秆覆盖还田、深翻+秸秆扣埋还田处理较常规灭茬旋耕均提高了0~40 cm耕层土壤播前含水量、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显著促进了玉米植株根系发育,从而提高了成熟期植株及籽粒氮积累量,最终获得高产,较常规灭茬旋耕产量增幅为5.3%~11.8%。本试验中深翻+秸秆扣埋还田处理的土壤质量提升及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 耕层 玉米根系 氮积累
下载PDF
沉积盆地深层热演化历史与油气关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13
10
作者 任战利 祁凯 +3 位作者 杨桂林 崔军平 杨鹏 王琨 《非常规油气》 2020年第3期1-7,15,共8页
沉积盆地的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油气相态、生成及成藏历史有重要控制作用,我国不同盆地的地温场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导致不同类型盆地的深层油气相态、生成及成藏温度差异大。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盆地深层温度及热演化历史演化史与... 沉积盆地的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油气相态、生成及成藏历史有重要控制作用,我国不同盆地的地温场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导致不同类型盆地的深层油气相态、生成及成藏温度差异大。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盆地深层温度及热演化历史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温度、加热时间及压力等因素对油气形成温度及相态影响的研究现状,认为温度是油气形成及油气相态分布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加热时间对油气生成温度、相态差异有重要影响。准确恢复沉积盆地深层热演化史是油气相态、生成及成藏历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探讨了复杂叠合盆地深层热演化史恢复的理论及方法,提出了深层温度及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应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温度 地温梯度 加热时间 异常压力 烃类相态 成藏期次 热演化史 叠合盆地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调控薄层干燥实验的玉米积温数学模型及工具图表的建立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玉柱 付大平 +4 位作者 尹慧敏 许秀颖 赵城彬 刘景圣 吴文福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4-120,共7页
为了将积温控制应用在粮食干燥中,本研究以多参数可控的玉米热风薄层干燥实验为基础,探索了在不同的热风温度、热风风速、相对湿度和初始水分等参数正交组合条件下的干燥特性,当湿度、水分、风速一定的情况下,干燥积温随热风温度呈线性... 为了将积温控制应用在粮食干燥中,本研究以多参数可控的玉米热风薄层干燥实验为基础,探索了在不同的热风温度、热风风速、相对湿度和初始水分等参数正交组合条件下的干燥特性,当湿度、水分、风速一定的情况下,干燥积温随热风温度呈线性递减趋势,温度增加1℃,积温减少5℃·h;温度、水分、风速一定的情况下,干燥积温随湿度呈非线性递增趋势,湿度增加1%,积温平均增加3.75℃·h,60%以下递增不显著;温度、湿度、风速一定的情况下,干燥积温随初始水分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初始水分在20%~27%之间每增加1%,积温平均增加6.43℃·h,28%以下积温递增不显著;当温度、湿度、水分一定的情况下,干燥积温随风速呈非线性递减趋势,风速在0.4%~0.8%之间每增加0.1 m/s,干燥积温平均递减75℃·h。利用多元二次回归模型建立了积温数学模型,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0.97。在500 T/D连续玉米干燥机测控实验中,干燥模型能很好的控制粮食出机含水率,应用表明干燥积温可用于粮食干燥过程的预测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薄层干燥 干燥积温 控制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耕作层土壤水分、温度预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会丹 万雪芬 +2 位作者 崔剑 蔡婷婷 杨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2,共9页
【目的】利用土壤近表面空气温湿度与土壤内部参数的关联关系对耕作层土壤水分、温度进行精准预测,为实现精细化农业种植管理提供服务。【方法】针对土壤耕作层水分、温度预测在训练集获取与模型验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基于嵌入式... 【目的】利用土壤近表面空气温湿度与土壤内部参数的关联关系对耕作层土壤水分、温度进行精准预测,为实现精细化农业种植管理提供服务。【方法】针对土壤耕作层水分、温度预测在训练集获取与模型验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基于嵌入式系统及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无线通信技术的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在此基础上基于深度Q学习(Deep Q network,DQN)算法探索了一种模型组合策略,以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门限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为基础模型进行加权组合,获得了DQN-L-G-B组合预测模型。【结果】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对等间隔时间序列环境数据的长时间稳定可靠采集,可以为基于深度学习的土壤水分、温度时间序列预测工作提供准确的训练集与验证集数据。相对于LSTM、Bi-LSTM、GRU、L-G-B等模型,DQN-L-G-B组合模型在2种土壤类型(壤土、砂土)耕作层上水分与温度预测中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平均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R2提高了约0.1%。【结论】通过该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与DNQ-L-G-B组合模型,可以有效地完成基于土壤近表面空气温、湿度对耕作层土壤中水分、温度的精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物联网 数据采集 深度强化学习 时序预测 精准农业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中深层高温超压领域天然气勘探前景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建成 何家雄 +1 位作者 张树林 陈志宏 《海洋石油》 CAS 2004年第4期21-26,共6页
针对莺歌海盆地底辟带中深层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 2 0世纪末批准并上钻了两口探井。两口井的钻探成功 ,揭开了该盆地底辟带中深层异常高温高压勘探领域的神秘面纱 ,证实和肯定了底辟带中深层异常高温高压环境下具备天然气成藏的基本... 针对莺歌海盆地底辟带中深层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 2 0世纪末批准并上钻了两口探井。两口井的钻探成功 ,揭开了该盆地底辟带中深层异常高温高压勘探领域的神秘面纱 ,证实和肯定了底辟带中深层异常高温高压环境下具备天然气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 ,同时也证实了游离气藏的存在 ,基本消除了多年来地质家的疑虑。只要针对底辟带中深层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 ,在这一异常高温高压领域找到大气田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天然气 勘探领域 探井 天然气勘探 天然气成藏 莺歌海盆地 气藏 异常高温 大气田 游离气
下载PDF
降低邯宝烧结工序能耗的实践
14
作者 娄晶 张贵虎 朱晓峰 《河北冶金》 2011年第2期43-45,共3页
邯宝公司炼铁厂烧结车间通过加强对燃料、混匀料的成分、粒度、水分和料层厚度的控制,实施标准化操作,在提高烧结矿产、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工序能耗。
关键词 烧结 四辊破碎 粒度 自动蓄热 料层厚度 温度控制
下载PDF
中国葡萄气候区划Ⅰ:指标与方法 被引量:25
15
作者 王蕾 李华 王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527-1538,共12页
随着中国葡萄(Vitis vinifera L.)与葡萄酒产业的迅速发展,葡萄栽培越来越多元化,对葡萄气候区划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气候类型复杂,葡萄栽培品种多,区划难度大.以前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区域、局部小范围区划研究较多,或是针对某一... 随着中国葡萄(Vitis vinifera L.)与葡萄酒产业的迅速发展,葡萄栽培越来越多元化,对葡萄气候区划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气候类型复杂,葡萄栽培品种多,区划难度大.以前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区域、局部小范围区划研究较多,或是针对某一葡萄种类,还没有形成基于全国并细致到各产区的完整区划研究.由于资料获取难度大,数据处理困难,区划精度普遍不足.本研究对中国各地区、各葡萄种类区划指标进行筛选,选用生长季活动积温和无霜期作为中国葡萄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干燥度作为水分指标,年极端低温和埋土防寒线作为辅助指标.在ArcGIS平台支持下,以中国2294个气象站点1982~2011年3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中国全境9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与残差插值相结合的混合插值法对气象要素进行模拟,建立了无霜期和活动积温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法分别对不同插值方法在进行不同指标插值时的误差大小进行了对比,分别选用普通克里金法和反距离权重法对无霜期和活动积温空间回归残差进行插值.选用普通克里金法对干燥度进行空间内插,分别得到无霜期、活动积温、干燥度栅格图层.在此基础上绘制了高精度的中国葡萄气候区划图.与以往仅针对某一个葡萄品种的气候区划不同,此次中国葡萄气候区划结果中的适宜栽培区还进一步被细分为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栽培区、欧亚种栽培区、欧美杂种栽培区和避雨栽培区,并根据山葡萄、欧亚种葡萄以及欧美杂种葡萄抵御极端低温的不同能力,分别绘制了埋土防寒线.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划指标和区划方法进行了选择,对中国不同葡萄栽培种适宜区域进行了划分,区划精度高,对全国各地未来葡萄种植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指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气候区划 无霜期 活动积温 栅格图层 空间推算 GIS
原文传递
单层平整冰厚设计条件推算方法的比较——以辽东湾JZ20-2海域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永青 李辉辉 +4 位作者 史文奇 孔飞 刘雪琴 袁帅 许宁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1-946,共6页
单层平整冰厚的合理取值是海洋工程海冰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JZ20-2海域的实测环境数据,分别使用实测冰厚统计分析、海冰区划设计条件、累计负气温法3种方法对该海域的单层平整冰厚进行推算,进而对3种推算方法的结果合理性... 单层平整冰厚的合理取值是海洋工程海冰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JZ20-2海域的实测环境数据,分别使用实测冰厚统计分析、海冰区划设计条件、累计负气温法3种方法对该海域的单层平整冰厚进行推算,进而对3种推算方法的结果合理性、安全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于我国冰区的海洋工程海冰风险评估,宜选用海冰区划方法和实测数据统计分析法,以确定安全合理的单层平整冰厚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平整冰厚 风险评估 海冰区划 累计负气温
原文传递
耕层构建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养分累积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展文洁 刘剑钊 +5 位作者 梁尧 袁静超 张洪喜 刘松涛 蔡红光 任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100,共7页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T1(浅灭茬后直接播种)、T2(苗带深松后镇压)、T3(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T4(苗带行间全部深松)4种耕作方式,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养分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T1(浅灭茬后直接播种)、T2(苗带深松后镇压)、T3(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T4(苗带行间全部深松)4种耕作方式,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养分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和T3处理的土壤三相比及土壤含水量均优于T1处理。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的根系总干重、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增幅分别为10.6%~55.7%、32.6%~43.6%、23.1%~38.9%,各土层间的根系分布更加合理化,提高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子粒干重和子粒养分含量,增幅均在15.0%以上(P<0.05)。综上,苗带深松后镇压和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两种耕作方式均有利于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液相和气相比例,进而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其对更深层次土壤养分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层构建 土壤三相比 根系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