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fault-controlle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and models in Zhu I Depression 被引量:2
1
作者 Wenqi Zhu Keqiang Wu +2 位作者 Ling Ke Kai Chen Zhifeng Li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07-113,共7页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aults and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 in Zhu I Depression,it is found tha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late fault is obviously segmented vertically.It develops unitary structure(simple fau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aults and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 in Zhu I Depression,it is found tha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late fault is obviously segmented vertically.It develops unitary structure(simple fault plane)in shallow layers,binary structure(induced fracture zone in hanging wall and sliding fracture zone in footwall)in middle,layers and ternary structure(induced fracture zone in hanging wall and sliding fracture zone in middle,and induced fracture zone in footwall)in deep layers.Because the induced fracture zone is a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zone,and the sliding fracture zone is a low porosity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zone,the late fault in middle layers has the character of"transporting while sealing".The late fault can transport hydrocarbon by its induced fracture zone in the side of the hanging wall and seal hydrocarbon by its sliding fracture zone in the side of the footwall.In deep layers,the late fault has the character of"dual-transportation",induced fracture zones in both sides of hanging wall and footwall can transport hydrocarbon.The early fault that only developed in the deep layers is presumed to be unitary structure,which plays a completely seal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due to inactivity during the hydrocarbon filling period.Controlled by hydrocarbon source,early/late faults,sand bodies and traps,two reservoir-forming models of"inverted L"and"stereo-spiral"can be proposed in middle layers,while two reservoir-forming models of"cross fault"and"lateral fault sealing"are developed in the deep layers of Zhu I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structure transport/sealing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reservoir-forming model Zhu I Depression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东一号油气田成藏机理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平 郭泽清 +4 位作者 刘卫红 张林 田继先 张绍胜 曾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5,共7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英东一号油气田为一埋藏浅、产量高、含油气丰度高的大型油气田,基于对断层输导、封堵机理的分析,研究其成藏模式。该气田断层具有"上封下开"特征:受成岩作用影响,浅层处于早成岩阶段,泥岩处于塑性状态,拉长而... 柴达木盆地西部英东一号油气田为一埋藏浅、产量高、含油气丰度高的大型油气田,基于对断层输导、封堵机理的分析,研究其成藏模式。该气田断层具有"上封下开"特征:受成岩作用影响,浅层处于早成岩阶段,泥岩处于塑性状态,拉长而不间断形成泥质涂抹,而砂岩则发生碎裂作用,故断层封闭;深层成岩作用较强,泥岩发生脆性断裂,形成大量裂缝,难以形成泥质涂抹,故断层开启。气田成藏模式为:深层断裂输导、浅层断裂封堵、晚期源上成藏,即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深部开启断层向上运移,在浅层因断层封堵而成藏。柴西狮子沟—油砂山、开特米里克、盐山和油墩子构造浅层构造形式和成藏模式与英东一号构造类似,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英东一号 成岩作用 断层封闭 断层开启 成藏模式 有利目标
下载PDF
临南洼陷临商断裂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伟 吴智平 侯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8,共4页
断裂控藏主要体现在成藏期对油气运聚的输导和封闭。通过临南洼陷临商断裂带断层活动速率分析,结合成藏期断裂不同部位封闭性的模糊综合评价,讨论临商断裂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临商断裂主支活动性强、持续时间长(活动到第四纪)... 断裂控藏主要体现在成藏期对油气运聚的输导和封闭。通过临南洼陷临商断裂带断层活动速率分析,结合成藏期断裂不同部位封闭性的模糊综合评价,讨论临商断裂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临商断裂主支活动性强、持续时间长(活动到第四纪),与成藏期(东营组沉积时期、明化镇组沉积时期至今)相匹配,有利于垂向输导;分支活动性明显较弱且消亡早,与主要成藏期匹配差,不利于垂向输导。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断裂对油气以侧向输导为主,现今则表现为主支下部侧向输导、上部封闭,分支以封闭为主,局部侧向输导。反映了临商断裂带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具有很大的时空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得临商断裂带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即主断层下盘主支成藏模式和阶梯状帚状分支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断层活动性 断层封闭性 时空差异 成藏模式 临南洼陷
下载PDF
孤岛油田西南缘馆下段断层封闭性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蛟 束青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53,共7页
油源分析表明,孤岛油田西南缘Ng下油藏原油主要来自渤南洼陷Es3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层封闭性是研究区Ng下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对研究区主要断层封闭性研究结果表明:Ng7下、Ng8下断层封闭性较好,利于形成油气藏;Ng8下... 油源分析表明,孤岛油田西南缘Ng下油藏原油主要来自渤南洼陷Es3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层封闭性是研究区Ng下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对研究区主要断层封闭性研究结果表明:Ng7下、Ng8下断层封闭性较好,利于形成油气藏;Ng8下以下断层封闭性较差,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研究区Ng下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渤南油源型断阶输导-断层封堵成藏模式,断块油气藏和与断层伴生的逆牵引微背斜构造油气藏是该区Ng下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方向,该成藏模式应用效果良好,展示了孤岛油田西南缘地区Ng下油气藏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馆陶组 油源对比 断层封闭性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断裂带的输导与封闭性及其控藏特征 被引量:46
5
作者 罗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4-479,共6页
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封闭、输导性入手,分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的输导、封闭性的影响,认为含油气盆地的断裂上盘诱导裂缝带的裂缝发育,纵向开启相对较好,是输导油气纵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有利于上盘上倾方向... 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封闭、输导性入手,分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的输导、封闭性的影响,认为含油气盆地的断裂上盘诱导裂缝带的裂缝发育,纵向开启相对较好,是输导油气纵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有利于上盘上倾方向各种圈闭聚集油气成藏;而断裂的下盘诱导裂缝带的裂缝不发育,横向封闭性相对较好,有利于遮挡油气而聚集成藏。这是反向断层下盘遮挡油气成藏普遍发育,而顺向断裂上盘圈闭泄露油气风险较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断裂带 油气输导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小型断陷湖盆下生上储式油成藏规律研究——以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大磨拐河组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付广 韩娜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5期5-8,110,共5页
通过油藏解剖及油藏与油成藏条件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得到,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大磨拐河组油藏主要为断层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反转构造上和长期发育断裂附近。大磨拐河组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4种因素的控制:①南一段源岩区控制着大... 通过油藏解剖及油藏与油成藏条件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得到,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大磨拐河组油藏主要为断层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反转构造上和长期发育断裂附近。大磨拐河组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4种因素的控制:①南一段源岩区控制着大磨拐河组油成藏与分布的范围;②反转构造及其附近是大磨拐河组油聚集的有利部位;③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大磨拐河组油聚集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④长期发育断裂不仅为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大磨拐河组运移提供了输导通道,而且为大磨拐河组油聚集提供了圈闭。大磨拐河组油成藏模式为: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通过长期发育断裂向上覆大磨拐河组运移,在反转构造及其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主要断陷带 大磨拐河组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反转构造 长期发育断裂 海-塔盆地
下载PDF
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断层侧向启闭性评价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7
7
作者 胡欣蕾 吕延防 +2 位作者 曹兰柱 杨德相 孙永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4-1325,I0009,共13页
为揭示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明确源岩、输导断层、沉积砂体等成藏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典型井断面区域最小SGR(断层泥比率)值与试油结果的耦合关系,确定断层侧向封闭油气的下限值,以此分析断层侧向启闭性及油气成藏模式。研... 为揭示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明确源岩、输导断层、沉积砂体等成藏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典型井断面区域最小SGR(断层泥比率)值与试油结果的耦合关系,确定断层侧向封闭油气的下限值,以此分析断层侧向启闭性及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大柳泉地区地层厚度及埋深稳定,断层活动期次相近,断层启闭性主要受断层岩泥质含量影响,压实成岩程度影响不明显,沙三下亚段断层侧向封闭油气的SGR下限值为29%,与油气分布规律相吻合。断层两侧地层泥地比、压力系数及油/气水界面变化趋势均与评价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对各成藏条件的分析,明确大柳泉地区的成藏模式为:沙三下及沙四上亚段源岩生成油气沿输导断层发生垂向运移,受上覆盖层遮挡后,向砂地比大于18%的目的储层侧向分流,油气沿断—砂输导体系不断向上调整,直至遇到侧向封闭断层、背斜圈闭或不整合面即可形成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固凹陷 大柳泉地区 断层侧向启闭性 断层岩SGR下限值 成藏模式
下载PDF
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强 田晓平 +2 位作者 张婕茹 王少鹏 杨宏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19,共9页
综合录井、测井、地震、取心及分析化验资料,从烃源岩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特征、圈闭发育特征、油气运移及保存条件5个方面对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剖析。研究结果表明,旅大21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烃源岩,... 综合录井、测井、地震、取心及分析化验资料,从烃源岩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特征、圈闭发育特征、油气运移及保存条件5个方面对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剖析。研究结果表明,旅大21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烃源岩,且混入部分沙一段烃源岩的原油;储层以馆陶组辫状河碎屑岩为主,生储盖组合为下生中储上盖式;圈闭类型受控于中央走滑断层,西盘为半背斜构造,东盘为复杂断块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在新构造运动时期的活化为旅大21油田创造了良好的油气运移条件,不同断块控圈断层的封堵能力具有差异性。油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于走滑反转作用形成的西盘半背斜构造及东盘似花状构造,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于馆陶组区域泥岩盖层下伏的馆陶组Ⅳ和Ⅴ油组,且具有单井揭示油层厚度大、连续含油井段长、油层分布集中的特点,走滑反转-区域盖层-断层侧封三元耦合对旅大21油田平面和垂向上的油气聚集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油气分布特征 走滑反转 区域盖层 断层侧封
下载PDF
断裂—盖层耦合封闭机理及断层圈闭油气聚集模式 被引量:13
9
作者 付晓飞 吕丁友 +4 位作者 黄江波 王改卫 孟令东 王海学 贾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28,共8页
为了探讨常规储层和致密储层内断层封闭机理及油气聚集差异性,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为研究对象,从断裂变形机制出发,剖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断裂—盖层耦合封闭机理,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内断层圈闭油气聚集模... 为了探讨常规储层和致密储层内断层封闭机理及油气聚集差异性,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为研究对象,从断裂变形机制出发,剖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断裂—盖层耦合封闭机理,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内断层圈闭油气聚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常规砂岩储层内断裂带断层核发育碎裂岩和泥岩涂抹,破碎带内发育变形带,断层封闭类型为断层岩;致密火山岩储层内断裂带断层核发育无内聚力角砾岩,破碎带内发育裂缝,断层封闭类型为岩性对接。(2)断层封闭油气具有“漏水桶短板原理”,断层岩封闭烃柱高度取决于最小断层泥含量分布位置及封闭能力;岩性对接封闭烃柱高度取决于圈闭范围内最大断距和最小断距之差,具有统一油水界面。(3)致密储层断层油气藏一般为块状油气藏,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上升盘,且受区域性盖层控制;常规储层断层油气藏一般为层状油气藏,受局部性盖层和断层联合控制即可成藏。结论认为,断—盖耦合封闭机理的认识和油气聚集模式的建立,为不同类型储层断控型油气藏勘探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储层 致密储层 松辽盆地 渤海湾盆地 断层圈闭 断裂带内部结构 断裂—盖层耦合封闭 油气聚集模式
下载PDF
兰家—合隆—布海地区天然气浅层富集规律与勘探意义
10
作者 郝猛 胡望水 +2 位作者 李涛 余振宇 郭先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89,共9页
兰家—合隆—布海地区断陷—坳陷期构造复杂,长久以来在区域构造、气藏特征方面缺乏全面、规律性的了解。为揭晓兰家—合隆—布海地区天然气浅层成藏与深层烃源岩之间关系,利用气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断裂—坳陷—反转演化阶段盆地样式、构... 兰家—合隆—布海地区断陷—坳陷期构造复杂,长久以来在区域构造、气藏特征方面缺乏全面、规律性的了解。为揭晓兰家—合隆—布海地区天然气浅层成藏与深层烃源岩之间关系,利用气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断裂—坳陷—反转演化阶段盆地样式、构造单元、断裂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综合构造反转作用对深层断裂、地层沉积的影响,建立天然气浅层运移成藏模式。结果显示:持续断陷型盆地样式和沉积继承型盆地样式具有区域性构造沉降的稳定沉积环境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叠合反转型盆地样式发育深层断裂、不整合面、层间滑脱面,进一步贯通浅层储层与深层烃源岩,形成"深部生烃—纵向输导—浅层有利区聚集"成藏模式。针对不同构造带显现出天然气主要输导体系和成藏类型,直观地区分出勘探风险区和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 反转 断裂 输导体系 成藏类型
下载PDF
油气穿越未成岩断裂运移富集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鹏 彭光荣 +5 位作者 吴静 白海军 许新明 李颖薇 李孔森 彭霄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恩平凹陷隆起带远离洼陷生烃中心,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基于浅层断裂埋藏浅、活动晚、封闭性弱的特征,提出穿断成藏模式成功地指导了隆起带勘探,发现一批商业性油田。对恩平凹陷南、北隆起带浅层主要油田成藏特征进行剖析,阐述了浅层油... 恩平凹陷隆起带远离洼陷生烃中心,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基于浅层断裂埋藏浅、活动晚、封闭性弱的特征,提出穿断成藏模式成功地指导了隆起带勘探,发现一批商业性油田。对恩平凹陷南、北隆起带浅层主要油田成藏特征进行剖析,阐述了浅层油气穿越未成岩断裂运移富集成藏模式及其成因机制。断层岩弱成岩导致有限油柱封闭高度与油气强充注是其形成机制,弱成岩是关键。断裂-输导砂体-构造脊构成多次穿断运移的地层格架,油气充注强度与圈闭汇聚能力的平衡控制穿断运移路径上圈闭的富集程度,断-储排替压差控制穿断过程中油气垂向侧向分流。穿断运移成藏模式对浅层油气成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恩平凹陷 断层封堵 未成岩 穿断运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武陵山地区普子向斜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12
作者 刘文峰 郝晓敏 +3 位作者 彭仁艳 李蒙 王亮 匡朝阳 《河南科学》 2019年第7期1152-1158,共7页
普子向斜为槽档转换带上的残留向斜,保存条件优劣是该区页岩气能否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从地质情况、地震勘查、水化学特征等方面对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分析,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顶底板致密岩性决定了三种富集模式的存在、且以自... 普子向斜为槽档转换带上的残留向斜,保存条件优劣是该区页岩气能否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从地质情况、地震勘查、水化学特征等方面对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分析,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顶底板致密岩性决定了三种富集模式的存在、且以自生自储型为主;构造活动强度相对弱对页岩气藏破坏程度有限,构造改造关键时间较晚延长了干酪根持续生烃时间、延缓了气藏调整破坏时间,页岩埋藏深度适中、有效盖层厚度大、异常高压出现、衰减梯度大等多因素综合证明了普子向斜逆断层封堵的性能;地下水化学特征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处于交替停滞区.综合分析该区龙马溪组页岩具有立体的封闭的保存条件,西翼地层高压区至向斜轴部区域为该区有利勘探区带,是进一步勘探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子向斜 龙马溪组 页岩气 保存条件 逆断层封堵成藏模式
下载PDF
金湖凹陷汊涧地区断层封闭性综合定量评价及应用
13
作者 陈清华 张樱巾 孙克兵 《河南科学》 2016年第9期1486-1492,共7页
断层是汊涧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也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油气藏,断层封闭性的研究对于确定油气藏的分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断层特征、断层活动期、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泥岩涂抹及断面正应力等控制封闭性能的各个要素,对汊涧... 断层是汊涧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也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油气藏,断层封闭性的研究对于确定油气藏的分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断层特征、断层活动期、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泥岩涂抹及断面正应力等控制封闭性能的各个要素,对汊涧地区天79块、天89块4条主要控藏断层封闭性分析,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判,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油气成藏模式,预测有利圈闭.结果表明:阜四段断层封闭性总体评价较好,阜二段断层封闭性总体评价较好-中等;汊涧地区有利圈闭应该在汊涧次凹内部或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模糊综合评价 汊涧次凹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