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humic acids in two soil profiles of the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被引量:2
1
作者 Liangang Ma Baohua Xiao +2 位作者 Xinyue Di Weilin Huang Shijie W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85-94,共10页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humic acid(HA) and soil organic matter(SOM) in a yellow soil profile and a limestone soil profile of the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humic acid(HA) and soil organic matter(SOM) in a yellow soil profile and a limestone soil profile of the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ir evolutions in different soils of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SOM along the two soil profiles were notably different.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contents of soil samples decreased just slightly along the limestone soil profile but sharply along the yellow soil profile. TOCs of the limestone soi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yellow soils, and C/N ratios of SOMs showed a similar variation trend to that of TOCs, indicating that SOM can be better conserved in the limestone soil than in the yellow soil. The soil humic acids were exhaustively extracted and further fractionated according to their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s using ultrafiltration techniques to explore underlying conservation mechanism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N ratios of HAs from different limestone soil layer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at large molecular HA fractions predominated the bulk HA of the top soil, indicating that HA in the limestone profile was protected while bio and chemical degradations were retarded. Combined with organic elements contents and mineral contents of two soils, weconcluded that high calcium contents in limestone soils may play a key role in SOM conservation by forming complexation compounds with HAs or/and enclosing SOMs with hypergene CaCO_3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喀斯特地区 土壤剖面 腐殖酸 特征和 石灰岩土壤 石灰石土壤 保护机制 SOM
下载PDF
Chemistry and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wet precipitation in a rural watershed of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HUANG Laiming YANG Jinling ZHANG Ganl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12年第4期347-354,共8页
South China is one of the regions severely suffering from acid rain in the world.However,few systematic studies of rural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have been perform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extensive studies on their ur... South China is one of the regions severely suffering from acid rain in the world.However,few systematic studies of rural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have been perform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extensive studies on their urban counterparts of this region.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current acid rain status and identify its possible sources in the rural area of South China,we analyzed precipitation collected event by event from a rural forested watershed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between March 2007 and February 201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ions within precipitation in the studied rural are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reported for the urban areas of the same latitude in China.Nevertheless,the precipitation acidity(with an average pH value of 4.49) and the frequency of acid rain(95%) were considerably high.The relatively high ratio of(SO42+ NO 3)/(Ca2+ +NH4+) was the main cause of acid rain in this rural area,as SO 2 and NO x were the main precursors of acid rain,while Ca2+ and NH4+acted as the dominant neutralizers to the acidity.Source identification indicated that Ca2+ and Mg2+ mainly were derived from alkaline dust,SO42,NO 3 and NH4+originated mainly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such a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most Na +,Cl,K + and some of Mg2+ were derived from the sea.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ajor ions within precipitation in the rural area of South China were related to the meso-scale and long-range transport of particles and aerosols in the 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降水化学 分水岭 源识别 中国 沉淀 亚热带 湿法
下载PDF
2003—2018年全国酸雨状况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解淑艳 王胜杰 +2 位作者 于洋 刘丽 张凤英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88,共9页
基于2003—2018年全国291个城市降水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全国降水酸度明显降低,其中,2003—2006年有所升高,2006年之后呈降低趋势;酸雨区面积呈减小趋势,共减少约97万km2,酸雨发生频率超过5%的面积减少了20.9个百分点;全国酸雨城市比例... 基于2003—2018年全国291个城市降水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全国降水酸度明显降低,其中,2003—2006年有所升高,2006年之后呈降低趋势;酸雨区面积呈减小趋势,共减少约97万km2,酸雨发生频率超过5%的面积减少了20.9个百分点;全国酸雨城市比例为21.3%~40.9%,2009年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降为21.6%,重酸雨城市比例在2005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国平均酸雨频率为11.7%~25.6%,2006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酸雨频率在50%以上的城市比例较2006年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基于174个城市的降水离子组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降水中的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其离子当量浓度占比为19.4%~32.9%,2003年以来年平均降低0.6个百分点;降水中的主要阳离子为钙离子和铵离子;硫酸根沉降通量年平均下降0.68 t/km^2,硝酸根沉降通量年平均降低0.05 t/km^2,全国SO2浓度变化趋势与硫酸根沉降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我国降水中的硝酸根与硫酸根离子当量浓度比值总体呈升高趋势,表明硝酸根离子对降水酸度的影响逐渐增加,酸雨类型正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酸雨面积 酸雨频率 酸雨类型 沉降通量 全国
下载PDF
西南地区酸雨形成大气化学过程 被引量:4
4
作者 沈济 汪安璞 +1 位作者 陈宗良 赵殿五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4-28,9,共6页
通过野外观测、实验室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西南地区酸雨形成大气化学过程.新认识如下:①人为排放引起的酸雨及空气污染,目前尚未明显波及到西藏高原;②在重污染区SO_2污染严重,不管降水云是否酸性或污染,降水总是酸性、受污染的,云下... 通过野外观测、实验室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西南地区酸雨形成大气化学过程.新认识如下:①人为排放引起的酸雨及空气污染,目前尚未明显波及到西藏高原;②在重污染区SO_2污染严重,不管降水云是否酸性或污染,降水总是酸性、受污染的,云下洗脱痕量气体及颗粒物起重要作用,氧化剂是降水酸化的控制剂;③在典型农村地区,降水化学组成依赖于降水云的化学组成,即依赖于云化学,酸化过程中SO_2是控制剂;④该地区主要氧化剂是H_2O_2,高度越高,云水中H_2O_2含量越高;⑤该地区是硫酸型酸雨,硝酸含量有上升趋势,在考虑降水酸度时有机酸贡献不可忽视;⑥降水中很多元素来自颗粒物,颗粒物缓冲参数化并耦合到云下洗脱模型中,大大缩小了观测与数值模拟的降水酸度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大气 化学过程 西南地区
下载PDF
中国西南岩溶区1900-2012年旱涝灾害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纯青 周蕊 潘林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2期12-15,共4页
以1900-2012年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旱涝灾害历史资料为研究依据,通过频次、年份的分析,直观呈现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发生的频次分布图。对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旱涝灾害特点进行总结可知,该区旱灾发生频率非常高,洪涝灾害以暴雨洪水和岩溶... 以1900-2012年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旱涝灾害历史资料为研究依据,通过频次、年份的分析,直观呈现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发生的频次分布图。对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旱涝灾害特点进行总结可知,该区旱灾发生频率非常高,洪涝灾害以暴雨洪水和岩溶洼地内涝的形式年年不断。旱涝灾害频发的地区岩溶地形地貌比较发育。推测该区旱涝灾害的发生除了降水量的影响,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灾害 暴雨 洪水 灾害特征 西南岩溶区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酸雨的特征、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建议 被引量:7
6
作者 赵翔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3-65,共3页
 西南地区是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作者对其酸雨的特征、成因、危害等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为进一步控制酸雨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西南地区 酸雨 特征 成因 危害 污染防治
下载PDF
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对古环境的影响
7
作者 郭正府 刘嘉麒 +1 位作者 陈晓雨 李晓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595-2603,共9页
采用红外光谱和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开展对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中斑晶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成分研究,并具体分析了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对古环境所造成的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从中生代早期至晚期,燕辽地区火山活动喷出气体... 采用红外光谱和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开展对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中斑晶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成分研究,并具体分析了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对古环境所造成的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从中生代早期至晚期,燕辽地区火山活动喷出气体及其气溶胶对古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明显不同的演化特征。从早到晚表现为:(1)南大岭期玄武质火山喷出的剧毒气体富集 S 与 Cl,它们导致火山区附近地表温度下降和酸雨形成;(2)髫髻山期安山质—粗面安山质火山喷发形成的气体以高含量的 H_2O 和 CO_2为特征,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引起地表温度上升;(3)张家口期粗面质和流纹质火山作用喷出的剧毒气体富集 Cl 和 F 两组分,它们主要是破坏大气臭氧层和形成酸雨;(4)辽西义县期和九佛堂期中酸性火山活动喷入大气圈剧毒火山气体的 S、Cl 和 F 含量均较高,火山喷出的大量气体及其气溶胶与火山灰一起导致辽西中生代大量带毛恐龙和孔子鸟等脊椎动物集群死亡,并形成化石层。本文从火山气体及其气溶胶对古环境影响的角度初步分析了辽西地区出露大量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出气体 臭氧层 酸雨 中生代火山活动 燕辽地区
下载PDF
基于CRA空间检验技术的西南地区东部强降水EC模式预报误差分析 被引量:41
8
作者 符娇兰 代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56-1464,共9页
CRA(contiguous rain area)空间检验技术是将连续雨区作为目标进行检验。通过设定降水量阈值,识别、分离及平移降水目标,将预报偏差分解为落区、强度和形态误差,该方法可避免传统TS评分的双惩罚效应。利用CRA空间检验技术对2011—2014年... CRA(contiguous rain area)空间检验技术是将连续雨区作为目标进行检验。通过设定降水量阈值,识别、分离及平移降水目标,将预报偏差分解为落区、强度和形态误差,该方法可避免传统TS评分的双惩罚效应。利用CRA空间检验技术对2011—2014年5—9月西南地区东部EC细网格模式36 h预报时效119个降水目标的预报误差进行分析,并按照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对强降水个例进行分型,分为西南地区东部低涡切变型、西南地区东部-江淮切变型、南风型,分别对上述三类不同类型强降水个例的落区和强度误差进行了对比。得到如下结论:西南地区东部降水预报形态误差占比最大,为60%左右,其次是落区误差,为30%左右,强度误差最小,约为10%;落区平均偏西0.7°,经向偏差不明显;模式对于水平尺度较小的降水目标漏报可能性较大,而对于天气尺度降水目标模式预报面积偏大,总降水量偏大,雨强偏小;西南地区东部低涡切变型和西南地区东部-江淮切变型降水强度预报误差类似,模式预报雨区面积均偏大,降水尺度越大,偏大的概率越大,实况平均降水强度越强,模式预报强度越偏弱;南风型预报强降水面积和平均强度均偏弱,出现漏报的概率较大;而对于最大降水量,三种类型模式预报的最强降水均较实况偏弱;西南地区东部低涡切变型模式预报落区偏西,江淮至西南地区东部切变型模式预报落区偏西偏北,南风型模式预报落区偏西偏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 空间检验技术 降水落区和强度误差 西南地区东部 EC模式
下载PDF
华东地区大气本底中降水酸度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洪盛茂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8期8-11,共4页
根据1985~1991年7年中采集的降水样品913个,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酸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强酸性降水出现增多,酸沉降量增加趋势十分明显。一年四季中的降水酸度各不相同,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在各稳定度... 根据1985~1991年7年中采集的降水样品913个,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酸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强酸性降水出现增多,酸沉降量增加趋势十分明显。一年四季中的降水酸度各不相同,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在各稳定度中降水量出现最多的是大气不稳定状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酸雨 酸度 华东地区 大气监测 空气污染
下载PDF
中国西南酸雨区降水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0
作者 周晓得 徐志方 +3 位作者 刘文景 武瑶 赵童 蒋浩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438-4446,共9页
西南酸雨区为我国主要酸雨沉降区,且是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本文将该区9个地点的降雨资料进行了总结、整理和分析,数据包括pH值和主离子成分(Cl^-、SO_4^(2-)、NO_3^-、Ca^(2+)、NH_4^+、Mg^(2+)、K^+、Na^+).该地区降雨中的... 西南酸雨区为我国主要酸雨沉降区,且是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本文将该区9个地点的降雨资料进行了总结、整理和分析,数据包括pH值和主离子成分(Cl^-、SO_4^(2-)、NO_3^-、Ca^(2+)、NH_4^+、Mg^(2+)、K^+、Na^+).该地区降雨中的主要阴离子为SO_4^(2-)和NO_3^-,主要阳离子为Ca^(2+)和NH_4^+.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其酸性离子、碱性离子和总离子浓度均普遍高于东南地区、而低于我国北方地区.西南酸雨区主要以pH值为4.5~5.6的弱酸性降雨为主,占总降雨频次的58%左右.根据酸、碱性离子的相关性、中和因子等分析结果,该区雨水中的酸性物质可能受到了碱性离子的中和作用,其中起主要中和作用的离子为Ca^(2+)和NH_4^+.将该区雨水pH值和酸、碱性离子浓度与我国其它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西南酸雨区降雨受到的中和作用要强于东南地区,但弱于北方地区的降雨.通过对西南酸雨区降雨中主要离子来源的分析和估算,降雨中的酸性离子SO_4^(2-)和NO_3^-主要来自于人为污染;99.7%的Ca^(2+)和84.0%的Mg^(2+)为陆源贡献,这可能与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广泛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酸雨区 降雨 PH 中和作用 离子来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