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Free Amino Acid and Short Peptide Fertilizer Production by Solid State Fermented Castor Bean Meal 被引量:3
1
作者 Yan LI Xin JIANG +2 位作者 Chengyue HOU Jialin JIANG Zhihui LI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0年第6期88-91,共4页
Using microbial fermentation to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free amino acids and short peptides in the organic fertilizer for castor bean meal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plant growth and improve fruit quality.Using free amin... Using microbial fermentation to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free amino acids and short peptides in the organic fertilizer for castor bean meal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plant growth and improve fruit quality.Using free amino acid and short peptide content as an indicator,through single factor and response surface optimization experiments,the process parameters(moisture content,fermentation time and inoculum quantity)of castor meal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were optimized.The best process parameters for the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were:the moisture content 62%,the fermentation time 20 d,and the inoculum quantity 0.23%.The moisture content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conversion rate of free amino acids and short peptides,and the protein conversion rate reached 65.6%.The scale-up experiment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showed that the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using the inoculum had a significant beneficial effect compared with other fermentation methods.The fermentation of castor cake fertiliz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production feasibility,and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castor bean me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or bean meal Free amino acids and short peptides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response surface Protein conversion rate
下载PDF
Citric Acid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i>Aspergillus niger</i>Using <i>Chrysophyllum albidum</i>Peel 被引量:1
2
作者 Blessing Nteimam Dienye Ihuoma Ahaotu +1 位作者 Obioma Kenechukwu Agwa Ngozi Nma Odu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8年第4期190-203,共14页
The production of citric acid using Chrysophyllum albidum an indigenous under-utilized fruit waste peel and genetically characterized strains of Aspergillus niger was carried out. The Chrysophyllum albidum peel was dr... The production of citric acid using Chrysophyllum albidum an indigenous under-utilized fruit waste peel and genetically characterized strains of Aspergillus niger was carried out. The Chrysophyllum albidum peel was dried, sieved to remove dirt, dry milled and the powder used as substrate for citric acid production. Thirteen fungal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soil samples and decayed agricultural waste by spread plate technique and screened for citric acid producing capabilities on Czapek dox agar. Citric acid producing capability of the isolates revealed a wide yellow zone around the inoculated colonies. Two (F1 and F3) out of the thirteen isolates exhibited positive reactions and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ir cultural,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The fungal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using PCR as Aspergillus niger DTO: 133-E8 and Aspergillus niger DTO: 131-H5. Their cultural/growth optimal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of the substrate using two species of the test organism. The effects of fermentation period examined revealed, Aspergillus niger DTO: 133-E8 which produced the highest amount of citric acid 15.7 ± 0.08 g/l, lower reducing sugar and final pH of 2.1 and 121.5 ± 0.31 g/l respectively after 192 h of growth at 30°C. Aspergillus niger DTO: 131-H5 showed highest amount of citric acid 10.2 ± 0.22 g/l, lower reducing sugar and final pH of 2.4 and 128.5 ± 0.15 g/l respectively after 192 h of growth at 30°C.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citric acid ranging between 16.3 ± 0.30 g/l and 12.6 ± 0.11 g/l with reducing sugar 125.4 ± 0.11 g/l and 127.2 ± 0.03 g/l was achieved at an initial pH of 5.5. Methanol was used to stimulate citric acid production (0% - 3% (v/v)) and was found to be effective at 2% (v/v) level with 21.2 ± 0.20 g/l of citric acid produced with residual sucrose concentration of 129.5 ± 0.44 g/l. The effect of trace element on citric acid production showed that Cu2+ and Fe2+ stimulated citric acid production;while other ions reduced citric acid production.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between the citric acid produced with the various parameters investigated in this research. From the study, it has been found that Chrysophlum albidum is suit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spergillus niger and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citric acid production and could be exploited to promote certa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underutilized fruits in Nigeria. This can be an application of waste to wealth as well as a way of minimizing agro-bas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or a cleaner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rgillus NIGER Citric acid Chrysophyllum albidum Substrate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SSF)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固体发酵对复方中药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侯楠楠 谢全喜 +3 位作者 王俊贤 王倩 王梅 谷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5,共5页
该研究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LCC2-0015、BLCC2-0126和BLCC2-0410固体发酵复方中药(黄芪、甘草和益母草等),测定发酵过程中复方中药的pH、微生物数量及总酸、有机酸、粗多糖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评价其对复方中药... 该研究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LCC2-0015、BLCC2-0126和BLCC2-0410固体发酵复方中药(黄芪、甘草和益母草等),测定发酵过程中复方中药的pH、微生物数量及总酸、有机酸、粗多糖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评价其对复方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发酵可降低复方中药的pH值,提高乳杆菌活菌数,抑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及霉菌的生长,并提高总酸、乳酸、苹果酸、粗多糖、阿魏酸及甘草次酸的含量。其中,植物乳杆菌BLCC2-0410发酵效果最好,发酵72 h时,复方中药的pH为4.32;乳杆菌活菌数为4.53×10^(9)CFU/g,大肠杆菌及霉菌未检出;总酸、乳酸、苹果酸、粗多糖、阿魏酸和甘草次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分别为27.82 g/kg、19.25 g/kg、4.06 g/kg、5.83%、42.00 mg/kg和517.9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复方中药 固体发酵 乳酸 阿魏酸 甘草次酸
下载PDF
不同乳酸菌固态发酵对黑水虻幼虫营养价值的影响
4
作者 郭建来 和月 +3 位作者 魏红芳 刘昆 姬向波 翟乐平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乳酸菌固态发酵对黑水虻幼虫中主要营养成分、pH、乳酸和多肽含量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未发酵)、试验1组(植物乳杆菌组)、试验2组(粪肠球菌组)、试验3组(嗜酸乳杆菌组),每组3个平行。将黑水虻幼虫与麸皮...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乳酸菌固态发酵对黑水虻幼虫中主要营养成分、pH、乳酸和多肽含量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未发酵)、试验1组(植物乳杆菌组)、试验2组(粪肠球菌组)、试验3组(嗜酸乳杆菌组),每组3个平行。将黑水虻幼虫与麸皮按1:1混合,分别添加发酵用种子液,将混匀后的样品分别装入发酵袋中,放于35℃人工气候箱中发酵3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2组、3组粗纤维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缬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1.25%(P﹤0.05)、10.00%(P﹤0.05)和16.25%(P﹤0.05),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5.73%(P﹤0.05)、13.75%(P﹤0.05)和8.99%(P﹤0.05);各组之间乳酸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试验1组乳酸含量最高,达到了8.72%;发酵后,各试验组pH显著下降(P﹤0.01),其中试验1组pH最低;发酵后3个试验组多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综合考虑,优先选择植物乳杆菌作为黑水虻发酵饲料发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黑水虻幼虫 固态发酵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固态发酵改善棉籽粕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邹峰余 贾冰玉 +5 位作者 郑华 赵述淼 罗智 刘志博 柯江 谭肖英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412,共8页
通过固态发酵对棉籽粕进行品质改善,并探究其发酵后感官评价、抗营养因子含量及粗蛋白、总酸、酸溶蛋白的变化,为棉籽粕在水产养殖行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首先探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单菌发酵棉籽粕降解其抗营... 通过固态发酵对棉籽粕进行品质改善,并探究其发酵后感官评价、抗营养因子含量及粗蛋白、总酸、酸溶蛋白的变化,为棉籽粕在水产养殖行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首先探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单菌发酵棉籽粕降解其抗营养因子含量的最佳接种量、水料比和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当接种量达到11%为最佳,水料比在(0.6—0.8﹕1)最佳,当发酵时间达到60h后,各抗营养因子的降解率达到最高。随后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配合枯草芽孢杆菌,同时在底物中添加植酸酶及纤维素酶溶液进行混菌固态发酵,并对最佳混菌比例以及酶液添加比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当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的混菌比例为1﹕1﹕2时综合效果最佳,纤维素酶添加比例为1.25%,植酸酶添加比例为0.10%,降解抗营养因子的效果最佳。随后,以此条件进行混菌发酵,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棉籽粕在感官评定上要优于单菌发酵,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40.13%,植酸降解率达到34.92%,单宁降解率达到40.24%,粗蛋白提升了10.26%,酸溶蛋白提升了59.2%,总酸提升了79.49%。因此,研究为提高棉籽粕的饲用价值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棉籽粕在水产饲料中的添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粕 固态发酵 纤维素酶 植酸酶 抗营养因子 酸溶蛋白
下载PDF
单一菌与复合菌发酵甘草渣产有机酸能力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奕凡 高雁 +5 位作者 刘亚男 霍向东 娄恺 关波 陈开旭 曾军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7-172,共6页
为研究单一菌与复合益生菌对甘草渣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试验以甘草渣为基础原料,与麸皮、豆粕、糖蜜复配,在此基础上以单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和复合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剂,借助食品检测中的碱滴定法,测... 为研究单一菌与复合益生菌对甘草渣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试验以甘草渣为基础原料,与麸皮、豆粕、糖蜜复配,在此基础上以单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和复合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剂,借助食品检测中的碱滴定法,测定发酵饲料中的总酸含量,通过比较发酵饲料总酸含量及pH结合感官评价,衡量发酵饲料的品质。结果表明:(1)单菌在不同碳氮比条件下发酵,碳氮比为30时生成有机酸含量较碳氮比为25提高了2.8倍。(2)单菌发酵第7天时有机酸含量达到最高值,且pH在发酵第7天时达到最低值。(3)复合益生菌发酵组(E组、F组)与单菌酿酒酵母组(B组)比较甘草渣发酵饲料中有机酸生成量分别提高了52%、52.48%。由此可见,复合益生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有利于促进甘草渣饲料发酵,无论是气味还是有机酸生成量均比单一菌株甘草渣发酵更优,甘草渣有成为发酵饲料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渣 复合菌 有机酸 固态发酵
下载PDF
窖池中酸性脲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模拟窖泥pH值和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白霞 屈云 +2 位作者 林东 吴华星 唐俊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5-283,共9页
为改善窖池老化现象,该文从水井坊窖泥中分离酸性脲酶产生菌,将分离株与产香克氏梭菌S008复配后固态发酵,探究酸性脲酶产生菌对模拟窖泥pH值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4株酸性脲酶产生菌,鉴定并命名为布氏乳杆菌S162、科氏... 为改善窖池老化现象,该文从水井坊窖泥中分离酸性脲酶产生菌,将分离株与产香克氏梭菌S008复配后固态发酵,探究酸性脲酶产生菌对模拟窖泥pH值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4株酸性脲酶产生菌,鉴定并命名为布氏乳杆菌S162、科氏葡萄球菌S163、鲁梅利芽孢杆菌S164和水原拉梅尔芽孢杆菌S165;4株菌的脲酶活性在0.45~1.51 U/mL;复配菌株的模拟窖泥pH值呈现:上部>中部>下部,其中S163的模拟窖泥pH值最高(P<0.05)。在风味物质检测中,协同发酵后S163乙醛含量(2.38 mg/100 mL)最高,而S162乙缩醛含量(2.50 mg/100 mL)最高;正丙醇、正丁醇、正己醇和异戊醇含量分别是S008单菌发酵的1.41~1.97倍、0.92~1.85倍、0.66~1.58倍、1.13~1.69倍;S164与S008协同发酵对己酸含量提升最显著(P<0.05);4株菌与S008协同发酵可以分别提高“四大酯”含量2.66~5.02倍、1.21~4.85倍、1.33~3.31倍、1.27~2.86倍。研究表明,酸性脲酶产生菌与克氏梭菌S008协同发酵可以不同程度提高模拟窖泥pH值及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白酒 窖泥 酸性脲酶产生菌 固态发酵 白酒风味物质
下载PDF
鱼菜共生系统中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发酵矿化应用
8
作者 蒋金辰 徐琰斐 +2 位作者 单建军 张宇雷 高霞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9-127,共9页
针对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该研究旨在筛选出抗逆性好、矿化功能强的鱼源性乳酸菌,加强鱼粪残饵的发酵矿化性能。试验从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物滤料和鱼体中分离乳酸菌,并通过抗逆性及发酵矿化性能检测,筛选出2... 针对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该研究旨在筛选出抗逆性好、矿化功能强的鱼源性乳酸菌,加强鱼粪残饵的发酵矿化性能。试验从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物滤料和鱼体中分离乳酸菌,并通过抗逆性及发酵矿化性能检测,筛选出2株具有应用潜力的鱼粪残饵矿化菌株,经鉴定分别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1和糊精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xtrinicus)L2。耐温性、耐酸碱性和耐盐性检测结果显示,L1表现出较好的抗逆性。在50℃时,L1存活率为96.60%,显著高于L2的存活率80.35%(P<0.05);在pH值分别为5.0和9.0时,L1的存活率分别为65.43%和71.25%,高于L2的存活率31.10%和52.22%(P<0.05);当盐浓度为60 g/L时,L1的存活率为37.33%,而L2无法存活。通过比较对照组(CK组,未添加乳酸菌)和乳酸乳球菌组(L组,添加乳酸乳球菌)发酵矿化过程中发酵液水质和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L组的有机物降解及矿化效果更好,除硫(S)元素以外,钾(K)、钙(Ca)、镁(Mg)、铁(Fe)、锰(Mn)和锌(Zn)元素的矿化率均在第3天达到最高(27.59%~94.67%)。综上所述,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显著的发酵矿化效果,且其最佳发酵矿化周期为3 d。该研究可为提高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发酵矿化 矿物盐 鱼菜共生 抗逆性
下载PDF
乳酸菌固态发酵过程中麦麸组分的动态变化
9
作者 陈蒙慧 江迪 +4 位作者 关二旗 李萌萌 刘远晓 张凯歌 卞科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7,共8页
麦麸是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营养丰富且产量大,采用乳酸菌处理麦麸可提高其附加值。为明确乳酸菌发酵对麦麸各组分的影响,作者采用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布氏乳杆菌分别对麦麸进行固态发酵,在48 h内每隔8 h取样,分析... 麦麸是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营养丰富且产量大,采用乳酸菌处理麦麸可提高其附加值。为明确乳酸菌发酵对麦麸各组分的影响,作者采用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布氏乳杆菌分别对麦麸进行固态发酵,在48 h内每隔8 h取样,分析可溶性膳食纤维、粗蛋白质、淀粉、总酚、植酸等成分的质量分数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麦麸基质中,4株乳酸菌在24 h内生长较为迅速;麦麸经乳酸菌发酵后可溶性膳食纤维质量分数显著提高,其中布氏乳杆菌发酵48 h后可溶性膳食纤维质量分数由4.72%增加至6.58%;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麦麸中淀粉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粗蛋白质量分数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植物乳杆菌在提高麦麸多酚质量分数方面有更好的效果,多酚质量分数由1.34 mg/g增加至3.86 mg/g,麦麸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加;此外,乳酸菌发酵麦麸可显著降低其植酸质量分数。综合而言,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在提高麦麸的营养特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麦麸的综合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麸 乳酸菌 固态发酵 可溶性膳食纤维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麸曲制作工艺优化及对黄酒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修禹旸 赵国良 +1 位作者 李志江 毛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48-156,共9页
为明确麸皮种类和固态发酵条件对接种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 M1816麸曲的酶活力影响,将酶活力最高条件下的麸曲应用于黄酒生产,评价了其对黄酒酚类物质含量、理化及感官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麸皮直径20目时,麸曲的酶活力表现为... 为明确麸皮种类和固态发酵条件对接种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 M1816麸曲的酶活力影响,将酶活力最高条件下的麸曲应用于黄酒生产,评价了其对黄酒酚类物质含量、理化及感官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麸皮直径20目时,麸曲的酶活力表现为玉米麸皮>小麦麸皮>燕麦麸皮>黑麦麸皮。选择玉米麸皮制作麸曲,酶活力最高的制曲条件为:冰醋酸调节培养基pH为6.5,麸曲初始含水量为85%(V/W),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120 h。与工厂黄酒相比,添加玉米麸曲生产的玉米麸曲黄酒中酚酸总量为116.48 mg/L,相比对照组(55.53 mg/L)提高了约1.1倍,挥发性酚类化合物4-乙基苯酚、4-乙基愈创木酚、4-乙烯基愈创木酚、愈创木酚和香兰素均显著增加(P<0.05),黄酒药香明显增强,理化指标均符合黄酒国家标准。本研究明确了利用青霉菌制备玉米麸曲的最佳工艺条件,玉米麸曲可有效提高玉米麸曲黄酒酚酸类物质含量,为具有药香气特征且富含酚类物质的黄酒酿制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谷物麸皮 固态发酵 酚酸 青霉菌 感官评价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窖泥己酸菌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晋湘宜 胡咏梅 +1 位作者 彭楠 赵述淼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2,共12页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重要类型之一,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特征风味物质,该物质合成所需的前体己酸主要依靠发酵过程中的己酸菌代谢生成。己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功能研究已成为白酒品质提升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窖泥...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重要类型之一,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特征风味物质,该物质合成所需的前体己酸主要依靠发酵过程中的己酸菌代谢生成。己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功能研究已成为白酒品质提升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窖泥中己酸菌的分离概况,介绍了浓香型白酒发酵系统中常见的3种己酸菌及己酸的合成途径,探讨了pH及底物组成对己酸产量的影响;此外,介绍了微生物群落中其他微生物对己酸菌的影响,以期通过探讨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微生物驱动己酸形成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浓香型白酒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己酸菌 己酸合成途径 泥窖固态发酵 菌株互作
下载PDF
市售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耐药性评估及传播风险研究
12
作者 李宇行 何继玮 +2 位作者 钱敏 韩剑众 曲道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0,共10页
为评估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耐药性及其传播风险,作者对市售酸奶和泡菜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以纸片扩散法鉴定其耐药表型,分析多重耐药情况,PCR鉴定其耐药基因型。从40份样品中共分离得到包括9种不同种属在内的62株乳酸菌,其中酸奶源... 为评估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耐药性及其传播风险,作者对市售酸奶和泡菜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以纸片扩散法鉴定其耐药表型,分析多重耐药情况,PCR鉴定其耐药基因型。从40份样品中共分离得到包括9种不同种属在内的62株乳酸菌,其中酸奶源乳酸菌均为多重耐药菌,对卡那霉素等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泡菜源菌株,而泡菜源乳酸菌对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均在40%以上。耐药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tetM的检出率最高,为16.12%,酸奶样品分离株中有5种基因的检出率高于泡菜样品。2株酸奶源菌株中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可通过质粒接合作用转移到受体菌EC600中。作者对市售发酵食品乳酸菌进行了耐药性评估与传播风险研究,为保障发酵食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耐药性 发酵食品 传播风险
下载PDF
北苍术固态发酵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工艺优化
13
作者 张悦 林瑛兰 +3 位作者 丁敏 李阔 邹静 常学东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8期184-190,共7页
为筛选出适合北苍术固体发酵的菌株,以菌落数和粗多糖得率为筛选指标,获得适合北苍术发酵的乳酸菌,以含水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为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从保存的菌株中共筛选出3株适合北... 为筛选出适合北苍术固体发酵的菌株,以菌落数和粗多糖得率为筛选指标,获得适合北苍术发酵的乳酸菌,以含水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为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从保存的菌株中共筛选出3株适合北苍术发酵的乳酸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测序确定该3株菌分别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北苍术固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含水量50%、接种量5.5%、发酵时间2 d。在此条件下,北苍术粗多糖得率达到10.10%,相比未发酵组提高了37.45%。抗氧化试验表明,发酵能够显著提高北苍术粗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苍术 乳酸菌 固体发酵 多糖 抗氧化特性
下载PDF
冬凌草药渣固体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14
作者 陈璐 周省委 +5 位作者 徐可可 张高阳 刘汶泽 曹小凤 杨林林 董诚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80,共12页
为筛选出冬凌草药渣固体发酵工艺的最适条件,研究不同接种量、不同料液比、不同发酵时间、不同发酵温度处理下酵母菌、乳酸菌固体发酵工艺对冬凌草药渣中齐墩果酸、熊果酸、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钙、粗灰分、赖氨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为筛选出冬凌草药渣固体发酵工艺的最适条件,研究不同接种量、不同料液比、不同发酵时间、不同发酵温度处理下酵母菌、乳酸菌固体发酵工艺对冬凌草药渣中齐墩果酸、熊果酸、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钙、粗灰分、赖氨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菌固体发酵最优条件:接种量6%、料液比1∶1.2、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28℃。此条件下,粗蛋白、粗脂肪、钙、粗灰分、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分别相较于发酵前提高0.93%、23.08%、13.89%、19.74%、15.00%、16.22%,粗纤维含量相较于发酵前减少1.19%。齐墩果酸含量与熊果酸含量相关性达到0.86,呈极显著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钙、粗灰分、赖氨酸含量相关性分别达到0.95、0.97、0.90,呈极显著正相关。乳酸菌固体发酵最优条件:接种量6%、料液比1∶1.2、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28℃。此条件下,粗蛋白、粗脂肪、钙、粗灰分、赖氨酸含量分别相较于发酵前提高33.02%、23.08%、74.07%、51.32%、21.21%,粗纤维含量相较于发酵前减少24.76%。粗蛋白含量与赖氨酸含量相关性达到0.77,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酵母菌和乳酸菌固体发酵方法均可使冬凌草药渣的营养价值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药渣 固体发酵 发酵工艺 酵母菌 乳酸菌
下载PDF
γ-聚谷氨酸的固体发酵及其保湿性和抗氧化特性研究
15
作者 吴丹 任彩霞 +4 位作者 杨苗苗 李白存 钟莹 项维 寇莉萍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24年第4期56-62,66,共8页
γ-聚谷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PGA)具有保湿、抗冻、成膜等生物特性,有保鲜保水、吸附重金属等作用,微生物发酵是产γ-PGA的主要方式。研究以豆腐乳、酸菜、黄豆酱为材料,分别通过平板划线法获得单菌落,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γ-聚谷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PGA)具有保湿、抗冻、成膜等生物特性,有保鲜保水、吸附重金属等作用,微生物发酵是产γ-PGA的主要方式。研究以豆腐乳、酸菜、黄豆酱为材料,分别通过平板划线法获得单菌落,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发酵液中的γ-PGA含量,从而筛选出γ-PGA高产菌种,产量为43.96 g/L。对菌种进行芽孢和革兰氏染色后,进一步通过分子鉴定后确定该高产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获得了菌种固态发酵生产的最佳参数,即黄豆为重度破碎(破碎程度为70%),菌液接种量为2%,发酵时间为42 h,产量为118.19 g/L;上清液经醇沉、透析和低温冷冻干燥后获得γ-PGA粗产品;通过考察γ-PGA粗产品溶液的挥发量对其保湿性和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γ-PGA粗产品的保湿率随浓度的增加而略有上升,当γ-PGA的添加量为80μg/mL时,保湿率可达98.95%,DPPH·清除率达75.35%。以上研究结果为γ-PGA的固体发酵生产和植物源保湿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聚谷氨酸 固体发酵 短小芽孢杆菌 分离纯化 保湿性
下载PDF
耐盐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及其在酱油发酵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李佳莲 王涛 方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8,共10页
食品来源的耐盐乳酸菌(LAB)具有安全性和一定的抗逆特性,研究它们的益生特性和发酵特性对寻找可用于食品发酵的功能菌株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考察了5株来源于酱油发酵酱醪的乳酸菌的抑菌、抗氧化能力和对胃酸、胆盐与溶菌酶的耐受能力,以... 食品来源的耐盐乳酸菌(LAB)具有安全性和一定的抗逆特性,研究它们的益生特性和发酵特性对寻找可用于食品发酵的功能菌株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考察了5株来源于酱油发酵酱醪的乳酸菌的抑菌、抗氧化能力和对胃酸、胆盐与溶菌酶的耐受能力,以及对冻干和高温条件的抗性,并评估了乳酸菌协同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的能力。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可在低盐质量浓度(50 g/L)下生长,且对中高盐质量浓度(100 g/L和150 g/L)有良好的耐受能力。这些耐盐乳酸菌皆具有低疏水性,可抑制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并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ZQ1与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WT1对胃酸、胆盐和溶菌酶的耐受能力高于Pediococcus pentosaceus WT6、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 JL-5、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 LCW-28和对照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JP31。此外,P.acidilactici WT1经冷冻干燥处理后的存活率最高(85%),且该菌株在60℃下的存活率比L.plantarum JP31高2个数量级。利用P.acidilactici WT1协同高盐稀态酱油发酵,可使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和有机酸质量浓度分别提高11.03%和34.42%。该研究初步证实了食品来源的耐盐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和用于酱油发酵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乳酸菌 益生菌 抗逆特性 酱油 协同发酵
下载PDF
消防服外层疏水涂层织物的制备及耐酸碱性能研究
17
作者 肖阳阳 石佩玉 +1 位作者 孙冰冰 王妮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19-1725,共7页
为了应对应急救援任务时所面对的复杂环境,满足极端场景下特种防护服装疏水、耐酸碱性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发此类功能的织物势在必行。本研究将化学稳定性强的聚四氟乙烯(PTFE)与改性三聚磷酸铝(ATP)均匀混合制备分散良好的PTFE‒ATP耐... 为了应对应急救援任务时所面对的复杂环境,满足极端场景下特种防护服装疏水、耐酸碱性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发此类功能的织物势在必行。本研究将化学稳定性强的聚四氟乙烯(PTFE)与改性三聚磷酸铝(ATP)均匀混合制备分散良好的PTFE‒ATP耐酸碱剂,通过两步浸渍涂层法将PTFE‒ATP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依次负载到消防服外层织物表面,表征其表面形貌、润湿性能、表面固、液黏附作用、耐酸、耐碱性能、热稳定性能、透气性能、透湿性能等。结果表明:织物表面形成了致密、粗糙的PDMS/PTFE‒ATP涂层,且表现出了优异的疏水性能(接触角为(151.92±1.34)°)、极低的固、液界面附着力和耐酸、耐碱性能(pH为1~14,接触角约为150°),在接触96%浓硫酸(H_(2)SO_(4))或30%氢氧化钠(NaOH)1 h后未见严重的侵蚀、渗透现象。PDMS/PTFE‒ATP涂层的负载对织物的热稳定性能、透湿性能的影响甚微且改性后织物的透气性能仍能保持甚至优于国内常用的消防服外层织物。可为提高消防服外层织物酸碱侵蚀威胁提供一种较环保、创新且实用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步涂层法 PDMS/PTFE‒ATP 消防服外层织物 疏水性能 固、液界面附着力 耐酸碱性能
下载PDF
乳酸胁迫对Pichia kudriavzevii固态发酵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潘婉舒 林晓芳 +2 位作者 杨小平 徐洋 侯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2,共7页
浓香型白酒糟醅富含乳酸,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为其中优势酵母。为探究乳酸对浓香型白酒优势酵母固态发酵特性的影响,在不同浓度的乳酸胁迫下,从碳源消耗、生长因子利用、高温耐受性以及主要代谢产物生成等方面,考查P.kudr... 浓香型白酒糟醅富含乳酸,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为其中优势酵母。为探究乳酸对浓香型白酒优势酵母固态发酵特性的影响,在不同浓度的乳酸胁迫下,从碳源消耗、生长因子利用、高温耐受性以及主要代谢产物生成等方面,考查P.kudriavzevii(编号:PY1)的生长代谢转变。结果表明,乳酸胁迫对P.kudriavzevii菌落与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对细胞生长有一定抑制,且这种可逆抑制可被氨基酸及维生素削弱,当培养温度超过44℃,乳酸对菌株生长的影响逐渐让位于温度。代谢方面,乳酸可提高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果糖和蔗糖利用率;增加乙醇和酯类生成量、降低高级醇生成量。综上,乳酸可通过影响酵母生长代谢影响浓香型白酒风味形成,可作为浓香型白酒发酵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乳酸胁迫 生长 代谢 固态发酵
下载PDF
乳酸菌对固态发酵食醋品质提升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罗珍岑 杨宗朋 +1 位作者 赵艳军 李海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1期217-224,共8页
传统固态发酵食醋通常以自然多菌种作为发酵剂,通过复合菌种发酵赋予其丰富浓郁的香气和柔和饱满的口感。在复合菌群系共同发酵的过程中,乳酸菌群系主要参与了风味及功能活性物质的形成。因此,该文围绕乳酸菌的发酵特点及其产物的转化机... 传统固态发酵食醋通常以自然多菌种作为发酵剂,通过复合菌种发酵赋予其丰富浓郁的香气和柔和饱满的口感。在复合菌群系共同发酵的过程中,乳酸菌群系主要参与了风味及功能活性物质的形成。因此,该文围绕乳酸菌的发酵特点及其产物的转化机制,对传统固态发酵食醋活性成分提升的潜在机理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异味形成的可能机制和防控措施,以期为食醋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传统固态发酵食醋 发酵特点 活性物质 异味形成
下载PDF
红曲霉固态发酵产洛伐他汀工艺条件的研究
20
作者 李小娟 涂宗贤 +4 位作者 钟梅坤 高全 杨洲 郑春源 高益槐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56-60,共5页
该文通过对洛伐他汀生产菌红曲霉S-01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确定了固态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大米2500 g、甘油75 g、蛋白胨175 g、初始含水量40%,按装载量350 g/1.5 L进行装瓶,接种量25%,于30℃发酵7 d(前发酵),23℃发... 该文通过对洛伐他汀生产菌红曲霉S-01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确定了固态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大米2500 g、甘油75 g、蛋白胨175 g、初始含水量40%,按装载量350 g/1.5 L进行装瓶,接种量25%,于30℃发酵7 d(前发酵),23℃发酵33 d(后发酵),经过优化后的红曲固态发酵产洛伐他汀的含量达到14.38 mg/g,酸式(开环)洛伐他汀含量为9.35 mg/g,酸式(开环)洛伐他汀占比为65.02%。该研究对功能红曲的工业化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霉 固态发酵 洛伐他汀 酸式(开环)洛伐他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