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hydraulic fracture growth behavior in heterogeneous tight sandstone formations using CT scanning and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被引量:9
1
作者 Nai-Zhen Liu Yu-Shi Zou +2 位作者 Xin-Fang Ma Ning Li Shan W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396-408,共13页
Tortuous hydraulic fractures(HFs) are likely to be created in heterogeneous formations such as conglomerates, which may cause sand plugging, ultimately resulting in poor stimulation efficiency. This study aims to expl... Tortuous hydraulic fractures(HFs) are likely to be created in heterogeneous formations such as conglomerates, which may cause sand plugging, ultimately resulting in poor stimulation efficiency.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F growth behavior in conglomerate through laboratory fracturing experiments under true tri-axial stresses combin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and acoustic emission(AE) monitoring. The effects of gravel size, horizontal differential stress, and AE focal mechanisms were examined. Especially, the injection pressure and the AE response features during HF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in conglomerate were analyzed. Simple HFs with narrow microfractures are created in conglomerate when the gravels are considerably smaller than the specimen, whereas complex fractures are created when the gravels are similar in size to the specimen, even under high horizontal differential stresses. Breakdown pressure and AE rates are high when a HF is initiated from the high-strength gravel. A large pressure decline after the breakdown may indicate the creation of a planar and wide HF. Analyzing the focal mechanism indicates that the shear mechanism generally dominat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HF complexity. Tensile events are likely to occur during HF initiation and are located around the wellbore. Shear events occur mainly around the nonplanar and complex matrix/gravel inte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LOMERATE GRAVEL HYDRAULIC FRActURING Propagation mechanism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coustic emission (AE)
下载PDF
Acoustic emission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cracking in laboratory-scale hydraulic fracturing tests 被引量:8
2
作者 Jesse Hampton Marte Gutierrez +2 位作者 Luis Matzar Dandan Hu Luke Frash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SCD 2018年第5期805-817,共13页
Understanding microcracking near coalesced fracture generation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hydrocarbon and geothermal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s well as damage evalu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Dense and ... Understanding microcracking near coalesced fracture generation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hydrocarbon and geothermal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s well as damage evalu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Dense and sometimes random microcracking near coalesced fracture formation alter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nearby virgin material. Individual microcrack characterization is also significant in quantifying the material changes near the fracture faces (i.e. damage). Acoustic emission (A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provide uniqu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microcracking process temporally, and infor- mation concerning the source characterization of individual microcracks can be extracted. In this context, laboratory hydraulic fractur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while monitoring the AEs from several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In-depth post-processing of the AE event data was performed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 standing the individual source mechanisms. Several source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event parametric analysis, and volumetric deformation analysis were adopted. Post-test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through coring, slicing and micro-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ing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coalesced fracture location and structur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were found spatially in relation to the openhole injection interval. Individual microcrack AE analysis showed substantial energy reduction emanating spatially from the injection interval. It was quantitatively observed that the recorded AE signals provided sufficient information to generalize the damage radiating spatially away from the injection wellb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 emission (AE) Microcrack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Laboratory-scale testing Moment tensor analysis Fracture coalescenc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ing
下载PDF
Uniaxial compression CT and acoustic emission test on the coal crack propagation destruction process 被引量:1
3
作者 Jing-hong LIU Yao-dong JIANG +1 位作者 Yi-xin ZHAO Jie ZHU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3年第1期69-74,共6页
关键词 acoustic emission test ct test fractal dimension destruction process
下载PDF
基于稀疏重构的声学CT温度场重建
4
作者 魏元焜 颜华 周英钢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93,共6页
为降低声学CT温度场重建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重构的温度场重建算法。在建立基于稀疏重构的声学CT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算法设计了一种可提高稀疏重构精度的声学CT观测矩阵优化方法,以稀疏重构算法重建温度场,为稀疏重构算法设计了与噪... 为降低声学CT温度场重建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重构的温度场重建算法。在建立基于稀疏重构的声学CT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算法设计了一种可提高稀疏重构精度的声学CT观测矩阵优化方法,以稀疏重构算法重建温度场,为稀疏重构算法设计了与噪声水平相关的迭代终止条件。温度场重建实验表明:提出的算法比经典的最小二乘法、SIRT算法重建误差更低,重建的温度场更接近于真实分布,对实际温度场重建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场重建 声学层析成像 观测矩阵优化 稀疏重构 正交匹配追踪(OMP)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对听神经瘤的诊断效能比较
5
作者 陈荣 蒋永明 +2 位作者 唐聪 殷成坤 沈小程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7期68-71,共4页
目的 对比多层螺旋CT(MSCT)及MRI检查对听神经瘤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4月—2021年7月收治的86例听神经瘤临床资料。比较MSCT、MRI及二者联合对听神经瘤诊断效能,并分析听神经瘤MSCT、MRI特征。结果 MRI联合MSCT诊断听神经瘤准... 目的 对比多层螺旋CT(MSCT)及MRI检查对听神经瘤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4月—2021年7月收治的86例听神经瘤临床资料。比较MSCT、MRI及二者联合对听神经瘤诊断效能,并分析听神经瘤MSCT、MRI特征。结果 MRI联合MSCT诊断听神经瘤准确率95.35%(82/86),明显高于单一MRI诊断的84.88%(73/86)、MSCT诊断的72.09%(62/86)(P<0.05)。MSCT平扫可见类圆形肿块,多为均匀等或略低密度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可为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MRI平扫囊性肿瘤T1WI、T2WI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实性肿瘤T1WI呈略低或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囊实性肿瘤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结论 MSCT和MRI均可显示听神经瘤影像学特点,二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平扫 增强扫描 影像学特征 诊断效能
下载PDF
真三轴下砂岩水力压裂物理模拟与声发射特征
6
作者 姜永东 谢成龙 +1 位作者 宋晓 刘正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5-1151,1159,共8页
为揭示水力压裂破岩机理,采用真三轴加载系统、声发射仪、高压柱塞泵建立了一套室内岩石水力压裂物理模拟系统,该系统可以研究水力压裂破岩机理。基于格里菲斯强度准则建立了岩石起裂的临界水压力和起裂位置,结果表明:当水压力远低于临... 为揭示水力压裂破岩机理,采用真三轴加载系统、声发射仪、高压柱塞泵建立了一套室内岩石水力压裂物理模拟系统,该系统可以研究水力压裂破岩机理。基于格里菲斯强度准则建立了岩石起裂的临界水压力和起裂位置,结果表明:当水压力远低于临界压力时,在水压上升期砂岩声发射特征较明显,在水压保持期砂岩声发射特征平静,产生的信号为砂岩原生闭合的微裂隙被压开;当水压力接近临界压力时,在水压上升期和保持期砂岩声发射撞击数、振幅、能量均聚增,产生的信号为砂岩破裂产生的新生裂隙扩展和贯通;裂缝起裂、扩展方向与最小主应力方向垂直,原生裂缝控制了砂岩的裂缝起裂和扩展方向。本研究成果可为煤矿细砂岩厚老顶强矿压水力压裂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水力压裂 物理模拟 声发射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听神经瘤CT和MRI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缪飞 沈天真 +1 位作者 陈星荣 黄祥龙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5年第2期77-79,共3页
对比研究MRI与CT对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就50例手术病理证实听神经瘤患者的术前MRI及CT检查资料,对比观察肿瘤结构(囊变、出血、钙化、肿瘤血管、包膜…)及周围解剖改变(内听道扩大、三叉神经受压、脑干受... 对比研究MRI与CT对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就50例手术病理证实听神经瘤患者的术前MRI及CT检查资料,对比观察肿瘤结构(囊变、出血、钙化、肿瘤血管、包膜…)及周围解剖改变(内听道扩大、三叉神经受压、脑干受压移位、四脑室变形…)在两法中的不同显示率及比较两法对病灶定位和定性诊断的不同准确率。结果:CT对听神经瘤诊断的敏感性(检出率)为88%,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均为68%。MRI则分别为96%、94%、94%。在定位和定性诊断中,MRI较CT为好。对病变周围结构改变的观察以及微小听神经瘤的显示,MRI优点更为明显。结论:分析了MRI和CT漏、误诊的原因后,认为MRI应作为听神经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ct MRI 影像学诊断 良性肿瘤
下载PDF
基于地音与电磁波CT的掘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层次化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少虹 潘俊锋 +3 位作者 夏永学 秦子晗 杜涛涛 陈法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107-2116,共10页
目前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频发,通过分析各评价方法在掘进工作面应用中存在的优势与局限,建立了一种基于地音监测与电磁波CT探测的掘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层次化评价方法;该方法将冲击危险性评价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解,通过地音实... 目前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频发,通过分析各评价方法在掘进工作面应用中存在的优势与局限,建立了一种基于地音监测与电磁波CT探测的掘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层次化评价方法;该方法将冲击危险性评价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解,通过地音实时监测确定评价的时间层,通过电磁波CT探测确定评价的空间层,以时间层的执行结果做为空间层的执行判据,克服了基于单一监测或探测手段的评价方法在掘进工作面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实现了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实时预警及危险区域精准划分的双重功能,提高了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评价的效率与准确性,指导了现场实际卸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冲击危险性评价 层次化评价 地音系统 电磁波ct
下载PDF
声学CT算法重建炉内三维温度场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安连锁 王然 +1 位作者 沈国清 张世平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8,共6页
为了实现炉内温度场的实时在线监测,提出了2种声学CT算法:代数重建法(ART)和同步迭代重建法(SIRT).采用2种CT算法分别对炉膛火焰分布的单峰模型、双峰模型和四峰模型进行了温度场重建仿真实验,并对2种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2... 为了实现炉内温度场的实时在线监测,提出了2种声学CT算法:代数重建法(ART)和同步迭代重建法(SIRT).采用2种CT算法分别对炉膛火焰分布的单峰模型、双峰模型和四峰模型进行了温度场重建仿真实验,并对2种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2种算法的抗噪声能力.结果表明:2种算法均可用于炉膛三维温度场重建且各有优劣,对于燃烧情况复杂的电站锅炉,抗噪声能力更强的SIRT算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膛三维温度场 声学ct算法 ART算法 SIRT算法
下载PDF
大坝CT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昌平 殷冬梅 王琦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6-650,共5页
大坝CT检测具有能快速无损地探测大坝内部较深部位隐患的优点,相关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对分别基于检测弹性波、电磁波和电阻率分布来实现的三种大坝CT技术进行了简介,重点对目前认为较为成熟的声波大坝CT技术从可行性、原理、... 大坝CT检测具有能快速无损地探测大坝内部较深部位隐患的优点,相关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对分别基于检测弹性波、电磁波和电阻率分布来实现的三种大坝CT技术进行了简介,重点对目前认为较为成熟的声波大坝CT技术从可行性、原理、硬件设置、软件技术等方面总结了其研究进展。对声波大坝CT技术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ct技术 大坝声波ct 图像重构
下载PDF
声波CT测试系统及其在大坝混凝土质量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五平 宋人心 +1 位作者 傅翔 罗骐先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6-57,77,共3页
 在分析已有大坝CT测试系统的基础上,配置了由超磁致震源、串式超声波换能器及超声仪组成的声波CT测试系统.该系统方便、实用,解决了大坝混凝土CT探测中传播距离与检测分辨率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声波ct 超磁致震源 串式超声波换能器 大坝混凝土探测
下载PDF
20例面、听神经薄层CT和MRI解剖学表现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兵 任静 郭峰 《安徽医药》 CAS 2005年第10期753-755,共3页
目的探讨面、听神经薄层CT和MRI的解剖学表现,对面、听神经瘤临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面、听神经瘤(10例面神经瘤,10例听神经瘤)CT、MRI解剖位置及累及范围的影像学表现并进行讨论。结果20例面、神经瘤均能从解剖部位加以... 目的探讨面、听神经薄层CT和MRI的解剖学表现,对面、听神经瘤临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面、听神经瘤(10例面神经瘤,10例听神经瘤)CT、MRI解剖位置及累及范围的影像学表现并进行讨论。结果20例面、神经瘤均能从解剖部位加以鉴别。结论面、听神经的薄层CT和MRI解剖学表现在临床鉴别面、听神经瘤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瘤 听神经瘤 ct MRI 解剖学 解剖学表现 薄层ct 临床应用 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三维温度场声学CT重建中的声波路径选择 被引量:2
13
作者 颜华 朱冠楠 +1 位作者 王晓宁 于立新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6-411,共6页
为了优化三维温度场声学CT重建系统,对声波路径的合理选择进行了仿真研究.将20个声波收发器布置在长方体被测区域的周围,分别考虑了4种声波路径选择方式,保留了非重复的所有路径、去除了长方体棱边上的路径、去除了长方体侧面上的路径... 为了优化三维温度场声学CT重建系统,对声波路径的合理选择进行了仿真研究.将20个声波收发器布置在长方体被测区域的周围,分别考虑了4种声波路径选择方式,保留了非重复的所有路径、去除了长方体棱边上的路径、去除了长方体侧面上的路径和去除了长方体表面上的路径.用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等指标,评价了温度场的重建质量.结果表明,声波路径的选择方式对温度场重建具有明显影响.合理地选择声波路径,可以降低声学CT法温度场重建的误差和计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ct 三维温度分布 重建 收发器布局 声波路径 优化 重建误差 仿真研究
下载PDF
透射波法和声波CT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菊芳 张伟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0-322,共13页
目的研究声波透射法在混凝土桩基缺陷检测中的声波响应特征,以避免声波透射法桩基检测效果受传感器耦合不佳或噪音干扰等的影响.方法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模拟声波在大直径桩基中传播规律,开展了模拟声波波速与理论波速的对比分... 目的研究声波透射法在混凝土桩基缺陷检测中的声波响应特征,以避免声波透射法桩基检测效果受传感器耦合不佳或噪音干扰等的影响.方法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模拟声波在大直径桩基中传播规律,开展了模拟声波波速与理论波速的对比分析、声学参数的时频域分析,缺陷的介质特性、水平尺寸及竖向尺寸对声波接收信号时频特性的敏感分析,以及声波层析成像反演分析.结果缺陷竖向线性尺寸、材料参数对波速、波幅及主频幅值影响较大,缺陷水平向线性尺寸对波速、波幅及主频幅值影响较小.结论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法开展桩身波动问题研究是合理和可行的,建议选用50 k Hz声波进行大直径桩基声波层析成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检测 声波透射法 震源频率 缺陷类型 声波层析成像
下载PDF
基于改进SIRT算法的声学CT温度场重建 被引量:4
15
作者 颜华 孙灿烽 王伊凡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0-556,共7页
针对当重建区域划分的网格数多于声波路径数时,重建温度场中通常会出现很多噪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SIRT算法,将平滑滤波器融入SIRT算法,通过专门设计的内、外平滑滤波器,抑制重建温度场中的噪点.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对3个典型的... 针对当重建区域划分的网格数多于声波路径数时,重建温度场中通常会出现很多噪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SIRT算法,将平滑滤波器融入SIRT算法,通过专门设计的内、外平滑滤波器,抑制重建温度场中的噪点.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对3个典型的模型温度场和一个实际的单峰温度场进行了重建.结果表明,与常用的最小二乘法、ART算法和SIRT算法相比,改进SIRT算法的重建误差明显降低.改进的SIRT算法具有更好的复杂温度场重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ct 温度场重建 重建算法 SIRT算法 平滑滤波器 重建误差 最小二乘法 ART算法
下载PDF
声学CT温度场重建系统的收发器位置优化与实现 被引量:2
16
作者 颜华 张力男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1,共5页
为了使声学CT温度场重建系统对被测区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温度分布具有更好的重建能力,提出一种收发器位置优化新方法:以均匀温度场模型的重建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收发器位置坐标。单峰偏置等5种典型温度场模型的仿... 为了使声学CT温度场重建系统对被测区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温度分布具有更好的重建能力,提出一种收发器位置优化新方法:以均匀温度场模型的重建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收发器位置坐标。单峰偏置等5种典型温度场模型的仿真重建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均匀布置相比,文中方法确定的优化布局可明显降低重建误差。文中对用电热器形成的单峰偏置温度场进行了重建实验,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由于被测区域的温度分布通常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分布特征,因此所提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ct 温度场重建 声波收发器布局 粒子群算法 优化
下载PDF
基于显微CT的泥岩单轴压缩破坏特征的声发射表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段东 赵钰铤 +1 位作者 张睿哲 赵凯雷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63-170,195,共9页
研制了基于实时声发射采集和实时加载CT扫描同步进行的加载控制系统,组建了对岩石损伤、破坏过程进行声发射表征的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研究表明:①在峰值载荷28%前,原生裂纹宽度基本无变化,而后经历先变窄再变宽的过程。在峰值载荷47%... 研制了基于实时声发射采集和实时加载CT扫描同步进行的加载控制系统,组建了对岩石损伤、破坏过程进行声发射表征的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研究表明:①在峰值载荷28%前,原生裂纹宽度基本无变化,而后经历先变窄再变宽的过程。在峰值载荷47%前,原生裂纹长度基本无变化,而后开始增长,原生裂纹在宽度上先进行扩展从而引起原生裂纹在长度上的增长;②在峰值载荷65%前,裂纹的延伸发生在裂纹尖端的软弱介质中,而后才是真正的原生裂纹起裂,并快速延伸扩展;③新生裂纹易产生在软硬夹层交界处,新生裂纹产生时的载荷约为峰值载荷的56%~75%,在峰值载荷84%前,裂纹处于稳定扩展阶段,三条裂纹同时各自发展;④裂纹宽度变大、原生裂纹在其尖端软弱介质中延伸、软硬交界处新生裂纹的产生过程中声发射较少,当这些过程连在一起时,便形成了声发射平静期;⑤建立了岩石孔隙率、裂纹长度和宽度与声发射能量、振铃计数之间的表征方程,并提出不同加载阶段岩石状态评价的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加载 显微ct扫描 裂纹演化过程 声发射表征 评价判据
下载PDF
弹性波CT在混凝土缺陷检测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宇旭 熊文 《建筑技术》 2012年第3期262-265,共4页
通过对室内混凝土模型试件进行声波测试和CT成像,研究模型两侧测点数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生成CT成像图的差异性,并与试验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导入CT软件中的测点数量减少,CT成像图中缺陷的大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缺陷位置和陷... 通过对室内混凝土模型试件进行声波测试和CT成像,研究模型两侧测点数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生成CT成像图的差异性,并与试验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导入CT软件中的测点数量减少,CT成像图中缺陷的大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缺陷位置和陷形状受的不变,进一步说明通过弹性波CT成像能直观地反映混凝土内部的质量分布,通过CT成像对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检测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侧透射 声波测试 ct成像
下载PDF
CT技术在非线性参量B/A成像中的应用
19
作者 章东 龚秀芬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1993年第4期28-30,共3页
本文将CT成像技术用于非线性声参数成像,并利用计算机得到了简单层状流体样品的模拟重建像。
关键词 非线性 声参数 ct成像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在浙江软土地区城市深埋管线探测中的案例剖析与方法研究
20
作者 路琦 王兆景 刘海东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462-472,共11页
随着非开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城市深埋管线的精细化探测难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软土、地下水丰富的城区,传统的地面管线探测技术在探测深埋管线时本身存在的抗干扰能力弱、信噪比低、探测深度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放大,往往无法取得良好... 随着非开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城市深埋管线的精细化探测难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软土、地下水丰富的城区,传统的地面管线探测技术在探测深埋管线时本身存在的抗干扰能力弱、信噪比低、探测深度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放大,往往无法取得良好的探测效果。笔者以井中磁梯度法、跨孔电阻率CT法、跨孔声波透射法等井中物探方法为主、常规的地面物探技术为辅,在浙江软土地区开展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深埋管线探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认识:(1)井中磁梯度法和跨孔超声波法,均能准确识别出深埋管线的平面位置及埋深,精度可达几厘米;(2)井中磁梯度法仅对深埋的磁性金属管线有效;(3)跨孔声波透射法能适应各种材质的深埋管线,但对跨孔距离有一定要求,一般在软土地区要孔间距小于8 m效果更佳;(4)跨孔电阻率CT法对孔间距要求相对较低,但是该方法存在体积效应问题,电阻率异常往往大于目标体本身,探测分辨率相对较低。考虑到城市浅表地区为人类扰动层,各种干扰较多,为了消除物探技术的多解性,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两种以上的井中物探技术进行探测、互相验证,可得到更可靠、更精细的探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深埋管线 井中磁梯度法 跨孔声波透射法 跨孔电阻率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