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pplemen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method to treat 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with posterior circulatory watershed infarction:a case report of two pati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LI He SU Wenquan +7 位作者 LI Shanshan JI Hanrui CHENG Jiangyan CUI Fangyuan TANG Lu ZHOU Li GAO Ying DONG Xingl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824-828,共5页
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a rare posterior circulation vascular variant disease,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many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VBD often leads to misdiag... 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a rare posterior circulation vascular variant disease,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many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VBD often leads to misdiagnose.Two cases of VBD that were initially diagnosed as posterior circulation watershed infarction are reported here.Absence of common causes of stroke including hypoperfusion,blood system diseases,carotid and aortic dissection,and eosinophil elevation,the symptoms of the 2 patients m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VBD.Both patients displayed symptoms that were in line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syndrome pattern of"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Accordingly,they were comprehensively treated with Supplemen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method.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2 patients were remarkably improved and no recurrence of watershed infarction was found in a 1-year follow-up.A detailed medical history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 are capable of improving diagnostic accuracy of VBD.TCM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identification might be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VB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STROKE MEDICINE Supplemen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method integrative medicine case reports
原文传递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omplicated with Femoral Head Ischemic Necrosis Treated by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 Method 被引量:6
2
作者 汪卫 于健宁 陶筱娟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11年第3期105-110,共6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ABDC) on treating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omplicated with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ABDC) on treating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omplicated with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LE-ANFH).Methods:Thirty-four patients(51 joints) with SLE-ANFH were assigned by a random number table to two groups:22 patients(32 joi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12 patients (19 j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All received Western medical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or anti-inflammation and immunosuppression,but an ad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rescribed based on ABDC principle was administered to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observation o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 lasted for 3 years.Results:The patients' conditions in the two groups,as assessed by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 staging,were similar before treatment.After treatment,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nd the raised Harris functional scor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The post-treatment symptom improving rate in the treated group was 72.73%,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50.00%,P0.05).Moreover,the former was superior in improving hematologic and hemorrheologic parameters in terms of prolonging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lowering whole blood middle/low shear viscosity,and plasma viscosity(P0.05 or P0.01). Two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non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hip joint replacement operation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Conclusions:Chinese medicine ABDC therapy could effectively alleviate clinical symptoms and improve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LE-ANFH.The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its effects on improving high coagulation manner and trend for getting embo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femoral head ischemic necrosis Chinese medicine activating blood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
原文传递
苏筋通络方结合“行气活血”针刺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汪维 曹欣宇 +4 位作者 李旭 盛文博 李群峰 赵勇 马伟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苏筋通络方结合“行气活血”针刺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创伤骨科门急诊就诊的102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2020年5月—2022年7月)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 目的观察苏筋通络方结合“行气活血”针刺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创伤骨科门急诊就诊的102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2020年5月—2022年7月)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同时结合苏筋通络方及“行气活血”针刺法治疗。数据比较:临床治疗效果、中医症状(踝关节疼痛肿胀、皮下瘀斑、关节活动受限等)积分变化、踝关节跖屈活动度与背伸活动度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变化、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变化、血清疼痛物质(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肽、P物质)水平变化、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比[98.04%(50/51)vs86.27%(44/51)],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症状(踝关节疼痛肿胀、皮下瘀斑、关节活动受限等)积分、踝关节跖屈活动度与背伸活动度、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肽、P物质、IL-6、IL-1β、hs-CRP等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踝关节疼痛肿胀、皮下瘀斑、关节活动受限等)积分、踝关节跖屈活动度与背伸活动度、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肽、P物质、IL-6、IL-1β、hs-CRP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结论苏筋通络方结合“行气活血”针刺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疼痛缓解,踝关节功能改善,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踝关节扭伤 苏筋通络方 “行气活血”针刺法 治疗效果 血清疼痛物质 血清炎症因子
下载PDF
归芪活血胶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炎性损伤和微循环血流的影响
4
作者 嵇波 刘翼天 +9 位作者 赵国桢 李博 方洋 石天宇 谢亚娜 张玲 郭亭廷 全烨 王一菲 吴乐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3-801,共9页
目的:探究归芪活血胶囊(GQ)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大鼠的治疗效应及机制。方法:观察CSR大鼠自发痛、热痛阈、步态评分、前肢和颈部体表微循环状态、脊髓病理结构及超微结构变化、脊髓p38磷酸化情况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 目的:探究归芪活血胶囊(GQ)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大鼠的治疗效应及机制。方法:观察CSR大鼠自发痛、热痛阈、步态评分、前肢和颈部体表微循环状态、脊髓病理结构及超微结构变化、脊髓p38磷酸化情况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GQ高、中剂量在干预第14天时可显著升高CSR模型大鼠的热痛阈(P<0.05),降低其步态评分和自发痛评分(P<0.05,P<0.01);GQ各剂量均可改善CSR大鼠脊髓炎症水肿变化,显著增加尼氏(Nissl)染色阳性细胞数目(P<0.05),恢复髓鞘和线粒体正常形态,且GQ中剂量效果较明显;GQ高、中剂量可显著升高CSR大鼠颈部和前肢皮肤血流灌注量(P<0.05),对前肢远端血流灌注量的改善程度优于芬必得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GQ中剂量可降低CSR大鼠脊髓p38磷酸化比率。结论:GQ可以缓解CSR大鼠热痛觉过敏和步态不稳的程度,改善脊髓炎症病理变化,恢复前肢和颈部体表血流灌注量,且GQ中剂量在改善CSR大鼠炎症损伤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芪活血胶囊 神经根型颈椎病 疼痛 炎性损伤 体表微循环 活血通络 抗炎镇痛 P38
下载PDF
基于调控免疫炎症微血管损伤的补气活血法治疗肺炎“瘥后防复”思路的提出
5
作者 李美凤 封继宏 +1 位作者 黄宇虹 张硕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47,共3页
肺炎恢复期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存在二次感染的风险,且与基础病相互影响导致恶性循环。做好肺炎恢复期康复工作,减少后遗症并预防反复发作是疾病防治的首选。研究显示肺炎长期后遗症和反复发作的机制可能与持续的机体免疫抑制... 肺炎恢复期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存在二次感染的风险,且与基础病相互影响导致恶性循环。做好肺炎恢复期康复工作,减少后遗症并预防反复发作是疾病防治的首选。研究显示肺炎长期后遗症和反复发作的机制可能与持续的机体免疫抑制和全身微炎症状态及微血管损伤有关。团队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长期临床与基础研究,提出“气虚血瘀”是肺炎恢复期的核心病机。因此,团队提出补气活血法治疗肺炎“瘥后防复”的机制与调控免疫炎症微血管损伤有关,调控T淋巴细胞紊乱提高免疫、抑制炎症因子改善机体微炎症状态和抗氧化保护内皮细胞调控微血管损伤,阐明其内在机制将为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重大感染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恢复期 中医药 补气活血法 研究思路
下载PDF
费伯雄学术思想浅论骨肿瘤证治思路
6
作者 王琳 王勇 +1 位作者 卞胡伟 蒋涛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9期62-64,共3页
本文在费伯雄的“醇正和缓,平淡和调”思想基础上的创新与发挥,阐述了中医对骨肿瘤的认识,将“固本清源”、“脾肾同治”“、费氏活血化瘀法”等应用于骨肿瘤辨证体系,对于“龙火汤”“立极汤”“后辛汤”“新定拯阴理劳汤”等进行创新... 本文在费伯雄的“醇正和缓,平淡和调”思想基础上的创新与发挥,阐述了中医对骨肿瘤的认识,将“固本清源”、“脾肾同治”“、费氏活血化瘀法”等应用于骨肿瘤辨证体系,对于“龙火汤”“立极汤”“后辛汤”“新定拯阴理劳汤”等进行创新应用,使其内涵与意义更符合现代中医药辨治肿瘤病的特点。在临床上灵活地按照肿瘤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成了四期演变,并从病因、病机与治则方面辨治骨肿瘤发热以及骨肿瘤相关性失眠,在费伯雄学术思想指导下为临床骨肿瘤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费伯雄学术思想 固本清源 脾肾同治 费氏活血化瘀法
下载PDF
基于络病学说从血络气络论治血管性痴呆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雨菲 曲淼 +3 位作者 张婧 刁华琼 王敏 李小黎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6-1278,1285,共4页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称为“呆病”“善忘”“痴呆”。现代医家对络病理论不断深入,广泛将其应用于临床。络脉-络病学说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络脉病变对VD发病的影响较大,其中气郁、痰浊、...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称为“呆病”“善忘”“痴呆”。现代医家对络病理论不断深入,广泛将其应用于临床。络脉-络病学说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络脉病变对VD发病的影响较大,其中气郁、痰浊、血瘀导致的血络瘀阻是VD的基本病机,病理产物蕴积生毒,毒邪滞络进而损害血络。气络中真气、宗气、卫气、营气受损则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受损,致脑神失用。血络、气络共同作用于V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络病 气络 血络 神机 脑神 理论探讨 治疗方法
下载PDF
柳国斌教授从“寒凝血瘀”论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经验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尧卿 黄仁燕 +4 位作者 樊炜静 王徐红 杜玉青 卢慧敏 柳国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5期135-138,共4页
本文对柳国斌教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柳教授提出阳虚寒凝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始动病机,而后形成瘀血、脉络闭阻等病理环节,故将本病的病机概括为“寒凝经脉,瘀血阻络”,其提出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治疗法则... 本文对柳国斌教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柳教授提出阳虚寒凝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始动病机,而后形成瘀血、脉络闭阻等病理环节,故将本病的病机概括为“寒凝经脉,瘀血阻络”,其提出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治疗法则,遣方用药注重扶阳,认为机体的阳气充足后,气血得以运行顺畅,瘀血等病理因素随之消散。柳教授强调只有抓住病机才能抓住治疗的关键,在复杂的疾病中找出矛盾所在,才能取得良效。现将柳教授临证经验总结如下,并附验案1则,为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 通经活络 临床经验
下载PDF
基于络病学说探讨小儿慢性荨麻疹的辨治规律
9
作者 郑肖庆 丁樱 +5 位作者 徐闪闪 郭婷 丁乐乐 白惠文 刘佳佳 邢亚萍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795-2799,共5页
慢性荨麻疹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皮肤病之一,属于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常反复发作,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其发病、演变及预后和络病学说密不可分。现从络病学说角度总结小儿慢性荨麻疹的基本病机为禀赋不耐,风邪搏于肌腠,营卫失和,络脉受... 慢性荨麻疹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皮肤病之一,属于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常反复发作,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其发病、演变及预后和络病学说密不可分。现从络病学说角度总结小儿慢性荨麻疹的基本病机为禀赋不耐,风邪搏于肌腠,营卫失和,络脉受损而发。初期治疗方法应以祛邪通络为主,以祛除风邪为要,同时可结合运用散寒、清热、解毒、除湿等法以疏经通络,祛内邪,通达络脉;结合心部于表理论,注重调理心;恢复期应以扶正养络为要,以固本扶正、祛邪兼顾。无论在早期或后期治疗过程常贯穿活血化瘀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络病学说 通经活络 心部于表 活血化瘀
下载PDF
活血通络类方剂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慧丽 彭紫凝 +3 位作者 李冰 王晨辉 庞欣欣 韩佳瑞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6-740,共5页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导致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认为血瘀是贯穿DKD全病程的重要病机,多项研究拟定了多个活血通络类方治疗DKD患者,其临床症状好转、蛋白尿减少、肾功能保护、治疗有效率提高和疾病...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导致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认为血瘀是贯穿DKD全病程的重要病机,多项研究拟定了多个活血通络类方治疗DKD患者,其临床症状好转、蛋白尿减少、肾功能保护、治疗有效率提高和疾病进展延缓等方面均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疾病 活血通络类方 研究进展 益气养阴 泄浊解毒 补肾活血 祛风通络 中医药
下载PDF
名中医刘佃温从久病入络理论运用角药治疗慢性便秘经验
11
作者 梁薇 刘佃温 杨会举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8期1118-1121,共4页
刘佃温教授认为慢性便秘病程长,病久则气血运行不畅,病邪由经入络,故刘教授提出应以“久病入络”为理论治疗慢性便秘。以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辨证辅以行滞化瘀、润肠通便等,并基于“久病入络”理论总结出五组角药。临证中常用桃仁-红花... 刘佃温教授认为慢性便秘病程长,病久则气血运行不畅,病邪由经入络,故刘教授提出应以“久病入络”为理论治疗慢性便秘。以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辨证辅以行滞化瘀、润肠通便等,并基于“久病入络”理论总结出五组角药。临证中常用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当归-生地-牛膝补虚润肠、柴胡-枳实-厚朴疏利气机、黄芪-白术-大黄补气健脾通便、地龙-虻虫-水蛭搜风入络,引经报使,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患者日常养护,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便秘 久病入络 从瘀论治 角药 虫类药 活血通络
下载PDF
基于“络瘀”理论探讨通法在房颤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子薇 张明雪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8期1-4,共4页
黄帝内经创立经络学说,并将其分为“经脉”与“络脉”。络脉为经脉的横出别支,通过特殊的组织结构使气血津液散步于全身,贯通营卫、保障经气周流,为气血渗灌、沟通经脉、反应病候的重要结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简称房颤... 黄帝内经创立经络学说,并将其分为“经脉”与“络脉”。络脉为经脉的横出别支,通过特殊的组织结构使气血津液散步于全身,贯通营卫、保障经气周流,为气血渗灌、沟通经脉、反应病候的重要结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简称房颤,房颤以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伴有不协调心房电激活,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中医归属心悸,其描述首见于《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而“乍数乍疏”正是房颤脉的典型脉象特点。后有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诸多见解,其中清代医家王清任等认为心悸为血虚、瘀血致病,并发展了瘀血理论。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以通为常。“通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通法指运用泻下、攻逐等法将胃、肠中的瘀堵积滞从魄门而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其下者,引而竭之”,多用于正气尚存,邪实未除的病证;广义的“通法”包含甚广。凡是畅调气机、疏通血脉的方法都归其范畴。研究基于络病学说,认为房颤与络脉瘀阻相关。该文以“络瘀”理论为切入点,探析“通法”在房颤治疗的应用,从广义理解和运用通法,认为通法须究虚实,根据病机不同,治疗须分清标本虚实,各有所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瘀 房颤 心悸 通法
下载PDF
活血通络法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患者血清骨吸收/成血管/成骨蛋白调节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宪顺 韦雨柔 +7 位作者 何敏聪 林锟 田佳庆 詹芝玮 林天烨 何晓铭 何伟 魏秋实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4-1510,共7页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ONFH)中囊性变具有“双刃剑”作用,活血通络法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疗效佳,但对囊性变骨吸收/成血管/成骨蛋白调节作用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法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患者血清骨吸收/成血管/成骨蛋白...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ONFH)中囊性变具有“双刃剑”作用,活血通络法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疗效佳,但对囊性变骨吸收/成血管/成骨蛋白调节作用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法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患者血清骨吸收/成血管/成骨蛋白作用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髋关节研究中心收治的60例SIONF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另选取同时期在医院体检正常且无激素使用史30例志愿者作为正常组。治疗组给予活血通络胶囊(2 g/次,3次/d)及碳酸钙(600 mg/次,1次/d)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碳酸钙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个月,同时患肢加以限制性负重。采集空腹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骨保护素(OPG)、钙黏蛋白相关蛋白(CTNNB1)的表达水平,以门诊复诊方式分别于患者出院后第6、12个月进行2次随访,以股骨头塌陷定义为终点事件。以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坏死面积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组研究对象基线RANKL、PDGF-BB、OPG、CTNNB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组RANKL、PDGF-BB均高于正常组,OPG、CTNNB1均低于正常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和组别对RANKL、PDGF-BB、VEGFA、OPG、CTNNB1水平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别对RANKL、PDGF-BB、VEGFA、OPG、CTNNB1水平主效应显著(P<0.05)。其中第6个月治疗组RANKL水平高于对照组,第12个月治疗组PDGF-BB水平高于对照组,第6、12个月VEGFA、OPG、CTNNB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2个月治疗组髋关节VAS评分、坏死面积评分低于对照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2个月治疗组髋关节VAS评分、坏死面积评分低于治疗前,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髋关节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活血通络法能上调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RANKL、PDGF-BB、VEGFA、OPG和CTNNB1蛋白表达水平,有效促进SIONFH患者骨修复及改善临床症状,推测该疗法通过“骨吸收/成血管/成骨”三元修复网络促进囊性变骨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髋关节病 活血通络 骨吸收/成血管/成骨蛋白
下载PDF
活血通络胶囊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成血管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晓强 肖欢 +6 位作者 田佳庆 方伟华 彭鹏 肖方骏 何伟 何敏聪 魏秋实 《中医正骨》 2024年第9期40-48,共9页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胶囊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ONFH)囊性变成血管修复的影响。方法:(1)将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收集的一部分SONFH囊性变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采用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囊...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胶囊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ONFH)囊性变成血管修复的影响。方法:(1)将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收集的一部分SONFH囊性变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采用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囊性变组织中的细胞组分。将另一部分SONFH囊性变组织制成病理切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囊性变中血管形态,并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囊性变中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情况。(2)分别按照每天20 mg·kg^(-1)、40 mg·kg^(-1)、80 mg·kg^(-1)体质量以浓度1 mg·mL^(-1)、2 mg·mL^(-1)、4 mg·mL^(-1)的活血通络胶囊溶液和20 mL·kg^(-1)生理盐水给大鼠灌胃,获取低、中、高剂量活血通络胶囊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3)取生长良好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分为空白血清组和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空白血清组细胞常规培养,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细胞分别采用低、中、高剂量活血通络胶囊含药血清干预。干预48 h后,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测定活血通络胶囊含药血清对HUVECs增殖能力的影响。(4)将HUVECs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活血通络组,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地塞米松组细胞采用地塞米松干预,活血通络组细胞采用地塞米松和中剂量活血通络胶囊含药血清干预。干预至细胞长满后进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活血通络胶囊含药血清对HUVECs迁移能力的影响。(5)HUVECs分组与干预方法同(4),干预7 d后进行成血管实验,观察活血通络胶囊含药血清对HUVECs成血管能力的影响。结果:(1)SONFH囊性变组织中细胞组分分析结果。SONFH囊性变组织中存在内皮细胞及具有血管生成功能的内皮细胞亚群。(2)SONFH囊性变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显示,SONFH囊性变组织中存在椭圆形的血管腔,血管内膜稍增厚、弹力纤维增生分层。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ONFH囊性变组织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CD31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且可见明显的管形。(3)HUVECs相对增殖率测定结果。各组HUVECs相对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5±0.83)%,(18.70±6.10)%,(24.9±15.10)%,F=7.541,P=0.001];低剂量含药血清组HUVECs相对增殖率与空白血清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中剂量含药血清组和高剂量含药血清组HUVECs相对增殖率均高于空白血清组(P=0.046,P=0.006),中剂量含药血清组HUVECs相对增殖率与高剂量含药血清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4)HUVECs迁移率测算结果。地塞米松组HUVECs迁移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26%),活血通络组HUVECs迁移率(24%)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10%)。(5)HUVECs形成的管形分支数测算结果。每个放大40倍视野下,各组HUVECs形成的管形分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20±7.96)个,(83.40±14.02)个,(122.40±14.59)个,F=2.980,P=0.001];地塞米松组HUVECs形成的管形分支数少于对照组和活血通络组(P=0.006,P=0.001),对照组HUVECs形成的管形分支数与活血通络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结论:活血通络胶囊可通过提高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血管能力,促进SONFH囊性变的成血管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囊性变 成血管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活血通络 成血管修复
下载PDF
通络活血虫类中药在抗恶性肿瘤血管生成中的研究现状
15
作者 蒋伶俐 毛启远 李道睿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0-915,共6页
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恶性肿瘤内科治疗中已取得一定疗效。中医药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且不良反应小的优势,用络病理论阐释肿瘤血管生成病机乃是近年来中医药的... 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恶性肿瘤内科治疗中已取得一定疗效。中医药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且不良反应小的优势,用络病理论阐释肿瘤血管生成病机乃是近年来中医药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络病理论“通络”治则提出的“通络活血”治法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且通络活血虫类药物也是经方中较为峻猛、能除疴疾的重要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活血 虫类药 抗血管生成药物 恶性肿瘤 研究现状
下载PDF
王祥生教授“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浅谈
16
作者 公冶晨霞 邹永艳 +1 位作者 孙秀梅 王祥生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9期77-80,共4页
王祥生教授乃山东省名中医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荣誉,从事中医临床肾脏病多年,学术理论造诣颇深。笔者有幸拜师门下,跟随侍诊,每每深受启发,故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期望推广运用到临床,令更多的肾脏病患者受益。目的:探讨王祥生教授中医... 王祥生教授乃山东省名中医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荣誉,从事中医临床肾脏病多年,学术理论造诣颇深。笔者有幸拜师门下,跟随侍诊,每每深受启发,故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期望推广运用到临床,令更多的肾脏病患者受益。目的:探讨王祥生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并将其推广应用到临床,完成学术转化。方法:总结、归纳王祥生教授从医多年来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结果: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慢性肾衰竭病名、病因、病机进行剖析,总结出慢性肾衰竭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脾肾亏虚是慢性肾衰竭的病机根本,肾脾乃先后天之根本,脾肾亏虚日久,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受损,产生各种病理产物,如水湿、浊毒、瘀血等,其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多种致病产物胶结发病。故治疗上健脾补肾是关键,活血通络贯穿始终,在此理论基础上根据中药传统疗效结合现代药物理论创立三联同步疗法,临床效果显著。结论:王祥生教授运用“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标本兼顾,内外统筹,在临床取得颇好的疗效,值得我辈大力学习并推广,旨在给更多肾病患者带来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健脾补肾、活血通络 临床经验
下载PDF
活血化瘀经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探析
17
作者 吴丹 葛召波 +2 位作者 刘贯龙 谷万里 李亦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2期56-59,共4页
张仲景首次提出“瘀血”证名,并建立了血瘀证之理法方药体系。其创立的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均获良效。现代研究认为血瘀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有效,部分活血... 张仲景首次提出“瘀血”证名,并建立了血瘀证之理法方药体系。其创立的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均获良效。现代研究认为血瘀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有效,部分活血化瘀经方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丰硕的科研成果。文章总结经方的活血化瘀之法和用药特点,结合活血化瘀经方的现代药理研究,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 经方 动脉粥样硬化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病证结合从气血水辨治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
18
作者 贾婕 金梅 +1 位作者 严凯明 刘宇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5期183-187,共5页
气、血、水是构成和维持目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三者生理上同源互化、病理上交互为患,是辨治眼底病不可或缺的证候要素。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水理论,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主要病机为气、血、水输布和代谢障碍、目络阻塞,病位在黄斑目... 气、血、水是构成和维持目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三者生理上同源互化、病理上交互为患,是辨治眼底病不可或缺的证候要素。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水理论,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主要病机为气、血、水输布和代谢障碍、目络阻塞,病位在黄斑目系络脉,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可采用中药联合针刺进行治疗。药物治疗以益气活血、利水通络法为治法,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根据气滞、血瘀、水停及肝、脾、肾脏腑功能障碍加减用药;针刺选穴以局部穴位为主、远端穴位为辅,以达益气化瘀、通络明目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 气血水 病证结合 益气活血利水通络
下载PDF
孙郁芝运用益气活血行水法治疗肾性水肿经验
19
作者 王婧 赵志琴 +1 位作者 马嘉 刘光珍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1期211-214,共4页
孙郁芝教授认为,脾肾两虚、气滞湿阻、瘀水互结是肾性水肿的主要病机,治以补肾健脾为主,佐以益气行水、活血化瘀,标本兼治,总结出“益气活血行水”特色疗法,治疗中运用经验方药,加以化裁,临床疗效满意。附验案一则分析。
关键词 肾性水肿 益气活血行水法 孙郁芝 名医经验
下载PDF
益气通络、健脾补肾法联合穴位贴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辛元元 袁胜利 +2 位作者 佟珺 罗静 崔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益气通络、健脾补肾法联合穴位贴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各60例... 目的探讨益气通络、健脾补肾法联合穴位贴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各60例。3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A组给予穴位贴敷治疗,B组给予益气通络、健脾补肾方治疗,C组给予益气通络、健脾补肾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3组均持续治疗9个月。比较治疗9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9个月后的6min步行距离(6 min walking distance,6MWD)、劳累程度、生活质量、呼吸困难指数、血气指标及炎性因子。结果治疗9个月后,C组总有效率为88.33%(53/60),高于A、B组的55.00%(33/60)、73.00%(44/60),B组高于A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9个月后,3组6 MWD均延长,且C组长于A、B组,B组长于A组;劳累评估量表(Borg)评分、慢阻肺患者评估测试(COPD patient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改良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CRP)水平均降低,且C组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3组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均升高,且C组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P<0.05),而3组酸碱度(pH)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益气通络、健脾补肾法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缓解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减轻患者劳累程度及炎症反应,并改善患者血气指标,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阻肺 穴位贴敷 益气通络、健脾补肾法 血气指标 炎性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