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积温距平对玉米不同发育期冷害的判定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姜丽霞 王铭 +2 位作者 朱海霞 宫丽娟 曲辉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6期152-162,共11页
为了揭示冷害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为玉米生产趋利避害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气象参考,笔者利用1980—2014年15个农业气象站的资料,基于≥10℃积温距平指标,对玉米出苗—七叶期、出苗—抽雄期、出苗—乳熟期的冷害进行动态判识,分析其时... 为了揭示冷害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为玉米生产趋利避害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气象参考,笔者利用1980—2014年15个农业气象站的资料,基于≥10℃积温距平指标,对玉米出苗—七叶期、出苗—抽雄期、出苗—乳熟期的冷害进行动态判识,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建立积温距平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14年间,研究区玉米3个发育时期内的冷害年数为7-17年,冷害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对气候变暖具有明显的响应;空间上呈北多南少特征,并具有群发性、区域性和局地性特点;(2)研究期间,玉米3个发育时期的≥10℃积温距平具有16年左右的周期变化,1995年以前偏冷,之后偏暖;(3)在3个发育时期,研究区分别有13%、60%、67%的站点≥10℃积温距平与玉米单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积温距平为100-200℃·d利于玉米高产。以出苗—乳熟期分析热量与产量的关系效果最好;(4)≥10℃积温距平指标判识玉米冷害具有生物学和农学意义,有效提升作物冷害判识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积温距平 玉米冷害 指标 玉米单产
下载PDF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华南地区≥10℃积温空间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戴声佩 李海亮 +2 位作者 罗红霞 刘海清 曹建华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第6期54-59,共6页
选用1980~2011年华南地区111个及周边地区39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基于ArcGIS10.0平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IDW、Kriging、Spline等插值方法模拟了华南地区≥10℃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10℃活动... 选用1980~2011年华南地区111个及周边地区39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基于ArcGIS10.0平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IDW、Kriging、Spline等插值方法模拟了华南地区≥10℃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10℃活动积温空间模拟方法与IDW、Kriging、Spline等插值方法相比,解决了积温空间分布模拟复杂性的问题,并考虑了≥10℃活动积温受海拔、经纬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适合于较大范围的积温数据空间化模拟。另外,1980~2011年华南地区≥10℃活动积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经度的变化幅度较大,在研究区西部云南地区受地形的影响变化幅度强烈,在研究区东部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变化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活动积温 空间模拟 华南地区
下载PDF
近60 a来秦岭山地≥10℃积温时空演变及亚热带-暖温带界线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善红 白怡 +3 位作者 宋连环 展晓玮 屈妍 梁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5-764,共10页
选用秦岭及其周边7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实测数据,采用M-K检验、Anusplin等研究方法,对1960—2019年秦岭山地≥10℃积温的时空变化以及亚热带-暖温带的界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上看,秦岭山地≥10℃积温呈现增加的趋势... 选用秦岭及其周边7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实测数据,采用M-K检验、Anusplin等研究方法,对1960—2019年秦岭山地≥10℃积温的时空变化以及亚热带-暖温带的界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上看,秦岭山地≥10℃积温呈现增加的趋势,其变化率为71.72℃·(10 a)^(-1)。>1000~2000和>2000~3000℃积温段区域面积占比逐年减少,>3000~4000和>4000℃积温段区域面积占比逐年增加;≤1000℃积温段区域面积占比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从空间尺度上看,秦岭山地≥10℃积温在南北方向表现出中间低周边高、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减少的规律;研究区积温高值区面积增加,积温低值区面积减少;秦岭山地≥10℃积温增加趋势显著,其中秦岭北坡增加最为明显。(3)对比阶段Ⅰ(1960—1989年)和阶段Ⅱ(1990—2019年),亚热带-暖温带分界线整体向高海拔攀升和向高纬度北移,秦岭以北“跨越式”进入了亚热带气候格局,随着气候变暖,秦岭亚热带北界可能会跨越秦岭山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积温 Anusplin 亚热带-暖温带分界线 秦岭山地
下载PDF
海陵岛温度≥10℃活动积温变化趋势的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胜文 游大伟 汤超莲 《广东气象》 2014年第1期30-32,共3页
根据海陵岛闸坡站1961—2012年常规气象观测气温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研究了近52年海陵岛温度≥10℃活动积温的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的变化。结果表明:海陵岛气候应属边缘热带气候,温度≥10℃积温的增加率为82℃/年。预估至2050... 根据海陵岛闸坡站1961—2012年常规气象观测气温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研究了近52年海陵岛温度≥10℃活动积温的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的变化。结果表明:海陵岛气候应属边缘热带气候,温度≥10℃积温的增加率为82℃/年。预估至2050年前后活动积温≥9 000℃,将变成中热带气候,与近年来全球变暖结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10活动积温 气候带 海陵岛
下载PDF
1961~2010年云南省≥10℃活动积温时空变化格局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连超 郝成元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100-104,共5页
活动积温与植被演替、农作物生长关系密切,对区域生态状况和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GIS平台,研究了云南省31个气象站50 a的≥10℃活动积温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云南省≥10℃活动积温呈增长趋势,... 活动积温与植被演替、农作物生长关系密切,对区域生态状况和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GIS平台,研究了云南省31个气象站50 a的≥10℃活动积温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云南省≥10℃活动积温呈增长趋势,增幅为9.080℃/a,其中,1961-1978年≥10℃活动积温为负距平,1998-2010年为正距平,1979-1997年≥10℃活动积温距平以振荡为主;(2)5个代际≥10℃活动积温代际内最高值和均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3)基本以景洪-思茅-元江-元谋为线,≥10℃活动积温向西、东2个方向逐渐减少;同时,空间差异程度随着时间推移有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空间分析 ≥10活动积温 时空格局 云南省
下载PDF
1961~2015年贵州高原≥10℃积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蒋啸 周旭 +3 位作者 张继 许幼霞 杨江州 牛潜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为揭示贵州高原≥10℃积温精细动态变化,以81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气温资料及地理信息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积温倾向率、累计距平、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10℃的积温整体变化及周期变化,模拟各年代积温带... 为揭示贵州高原≥10℃积温精细动态变化,以81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气温资料及地理信息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积温倾向率、累计距平、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10℃的积温整体变化及周期变化,模拟各年代积温带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 1961~2015年≥10℃积温平均值为5 147. 22℃,1997年前后发生由冷到暖的突变,积温变化主周期约为3~5年,8年;(2) 1961~2015年、1961~1996年、1997~2015年≥10℃积温倾向率均值分别为49. 5℃/10a、-28. 1℃/10a、123. 5℃/10a,1961~1996年表现为降温趋势,1997~2015年表现为升温趋势,三个时间段积温倾向率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多元回归拟合≥10℃积温年代际空间分布,复相关系数均高于0. 92,积温空间分布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升高的趋势;(4)不同年代际间积温带动态变化差异较大,1980s后约有60%以上区域表现为积温带Ⅱ升为积温带Ⅲ,积温带Ⅲ升为Ⅳ,1990s后降温区域消失。积温资源的增加对受高原气候限制的贵州高原有重要影响,对调整农业气候区划,确定作物种植区域以及最优化利用热量资源更具有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 积温 突变年份 空间拟合 时空变化 贵州高原
下载PDF
1981—2022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特征
7
作者 郭艺楠 黄志诚 +1 位作者 杜军 徐薇 《干旱气象》 2024年第1期47-53,共7页
日平均气温≥10℃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10℃积温变化是判断该地区热量资源的关键指标。基于1981—2022年该区域9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 日平均气温≥10℃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10℃积温变化是判断该地区热量资源的关键指标。基于1981—2022年该区域9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法,分析≥10℃界限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10℃界限温度出现明显垂直地带性特征,包括≥10℃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与积温减少。(2)近42 a来,该地区≥10℃初日普遍提前,气候倾向率为-2.53 d·(10 a)-1;终日延后,倾向率为3.33 d·(10 a)-1;持续日数和积温均明显增加,倾向率分别为5.87 d·(10 a)-1、106.19℃·d·(10 a)-1。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这种变化更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是过去40 a≥10℃初日最迟、终日最早、持续日数最短、积温最少的10 a,与之相对的是21世纪10年代的情况截然相反。(4)≥10℃界限温度的H指数均大于0.65,表明未来≥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和积温增加的变化趋势将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活动积温 初日 终日 持续日数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突变 西藏“一江两河”
下载PDF
Changes of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ver Southern China during 1960-2011 被引量:4
8
作者 DAI Shengpei LI Hailiang +2 位作者 LUO Hongxia ZHAO Yifei ZHANG Kex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10期1155-1172,共18页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10℃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AT10)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linear trend line method, cumulative anomaly method and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MLRM) i...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10℃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AT10)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linear trend line method, cumulative anomaly method and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MLRM) interpol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daily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10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and surrounding 3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60 to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time scale point of view, the climatic trend of the AAT10 increased with an average of 7.54℃/decade in Southern China since 1960. The area of AAT10〈6000℃ decreased from 1960 to 2011, and the area of 6000℃〈AAT10〈8000℃ decreased from 1960 to 1979 and increased from 1980 to 2011, and the area of AAT10〉8000℃ increased from 1960 to 2011. (2) From spatial scale point of view, the AAT10 in Southern China reduced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and reduc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The proportion of the area with 5000℃〈 AAT10〈8000℃ accounted for 70% of the study area, followed by the area of 4000℃〈AAT10 〈5000℃; and the area of AAT10〈4000℃ and AAT10〉8000℃ was the least. Climate trend rate of the AAT10 at 99% of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as greater than zero,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AAT10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central Yunnan province, sou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as well as Hainan Island. (3) Comparison of period A (1960-1989) and period B (1980-2011) with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zones shows that the boundaries of cool temperate zone, mid-temperate zone and warm temperate zone shifted northward and shrank westward.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north subtropical zone and mid-subtropical zone shifted northward gradually by over 0.5° and 0.5° latitude, respectively. The western part of northern boundary of south subtropical zone and marginal tropical zone shifted northward by 0.2° and 0.4° latitude, respectively.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zones was expanded to high altitude and latitude. (4) The increase of the AAT10 is conducive to the production of tropical crops planted, which will increase the planting area that was suitable for tropical crops, and expand the planting boundaries to high latitude and high alt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10 (aat10) spatio-temporal chang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odel (MLRM) spatial simulation Southern China
原文传递
1960-2011年华南地区界限温度10~oC积温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7
9
作者 戴声佩 李海亮 +1 位作者 罗红霞 赵一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0-660,共11页
选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5省区104个及周边39个资料序列较长的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计距平法,以及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积温空间模拟方法,分析了1960-2011年华南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 选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5省区104个及周边39个资料序列较长的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计距平法,以及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积温空间模拟方法,分析了1960-2011年华南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oC期间积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上看,1960年以来,研究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oC期间积温呈现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7.54oC/10a。小于6000oC所占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有逐年减少的规律;大于6000oC小于8000oC所占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在1960-1969年、1970-1979年呈减少趋势,在1990-1999年、2000-2011年呈增加趋势;大于8000oC所占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呈明显增加的趋势。(2)从空间尺度上来看,研究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oC期间积温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其空间分布以大于5000oC小于8000oC所占区域的面积最大;其次是大于4000oC小于5000oC所占区域的面积;小于4000oC、大于8000oC所占区域的面积最小。研究区99%的站点日平均气温稳定≥10oC期间积温气候倾向率大于零,表明研究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oC期间积温总体增加趋势明显,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区域分布在云南中部、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区。(3)对比时段I(1960-1989年)和时段II(1980-2011年)的气候带分布变化情况,边缘热带和南、中亚热带区域逐渐扩大,北亚热带和温带区域呈减小的趋势,气候带的分布在气候变暖形势下呈现出整体向高海拔扩张和向高纬度北移的趋势。(4)积温的增加对热量要求较高的热带作物生产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种植界限向北、向高海拔扩展,该地区适宜种植热带作物的区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温 时空变化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空间模拟 华南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积温距平的玉米冷害动态评估及其与玉米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杜春英 姜丽霞 +2 位作者 朱海霞 宫丽娟 曲辉辉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4期42-48,共7页
利用1980-2014年黑龙江省15个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玉米冷害评估气象行业标准规定的≥10℃积温距平指标,对玉米3个发育关键时期出苗-七叶期、出苗-抽雄期、出苗-乳熟期的冷害进行动态判识,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 利用1980-2014年黑龙江省15个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玉米冷害评估气象行业标准规定的≥10℃积温距平指标,对玉米3个发育关键时期出苗-七叶期、出苗-抽雄期、出苗-乳熟期的冷害进行动态判识,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应用统计方法分析积温距平与玉米实际单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1980-2014年间,玉米3个发育时期内的冷害年数在7~17年之间,冷害发生对气候变暖趋势具有明显的响应;②1980-2014年间研究区玉米3个发育时期冷害的发生随时间呈减少趋势,1990年代中期以前为高发期,之后冷害发生频率下降。空间分布上,冷害呈现北多南少特征,并具有群发性、区域性和局地性特点;③1980-2014年间,研究区玉米3个发育时期的≥10℃积温距平具有16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总体表现为1995年以前偏冷,之后偏暖,其中玉米出苗-七叶期积温距平存在最近几年偏冷的趋势;④研究区67%的站点≥10℃积温距平与玉米实际单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积温距平为100~200℃·d,利于玉米高产;⑤≥10℃积温距平指标赋予玉米冷害判识指标生物学和农学意义,充分表征玉米不同发育时期热量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有效提升作物冷害判识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积温距平 玉米冷害 指标 玉米单产
下载PDF
Climate warming and its impact on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ies in China in the 1980s 被引量:13
11
作者 沙万英 邵雪梅 黄玫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12期1099-1113,共15页
The global climate warming accelerated in the 1980s has become a focus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month by month and year by year temperature data from 160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during 1951-19... The global climate warming accelerated in the 1980s has become a focus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month by month and year by year temperature data from 160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during 1951-1999, this paper analyses annual and four seasons'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f China since the 1980s. It was found out that the non-equalibrium response with relative great region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is represented in the country's climate warming. In regional changes a trend of 'warm in the north and cold in the south' occurs whereas in seasonal changes, the characters of 'warm in winter and cool in summer' present. Significant verific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conducted in term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reveals that a confidence level of over 95% has been basically reached in areas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Meanwhile, according to data of diurnal mean temperature steadily passing through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10℃ from 335 stations since 1951 or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stations in the early 1950s to 1999,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the last 19 years with that of the first 30 years was conducted and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10℃ and the variation range of the persistent number of days ≥10℃ were obtain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general northward shift of central subtropics, north subtropics, warm temperate zone, mesothermal zone and frigid temperate zone of eastern China was observed. The northward shift of north subtropics and warm temperate zone was obvious but changes of south subtropics and marginal tropics were insignificant. In western China, in addition to southwestern Yunna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western Inner Mongolia where the temperature zones of each either shifted northward or trended to move upward, not much changes were found in other areas or they shifted southward slightly and decl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warming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SEASONAL temperatur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10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