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tive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versus standard CPR for cardiac arrest patients:a meta-analysis 被引量:10
1
作者 Xu-rui Luo Hui-li Zhang +2 位作者 Geng-jin Chen Wen-shu Ding Liang Huang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3年第4期266-272,共7页
BACKGROUND:Active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CDCPR) has been popular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CA).However,the effect of ACD-CPR versus conventional standard CPR(S-... BACKGROUND:Active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CDCPR) has been popular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CA).However,the effect of ACD-CPR versus conventional standard CPR(S-CRP) is contriversial.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D-CPR versus S-CRP in treating CA patients.METHODS:Randomized or quas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ublished from January 1990 to March 2011 were searched with the phrase "active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cardiac arrest" in PubMed,EmBASE,and China Biomedical Document Databases.The Cochrane Library was searched for papers of meta-analysis.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 rate,survival rate to hospital admission,survival rate at 24 hours,and survival rate to hospital discharge were considered primary outcomes,and complications after CPR were viewed as secondary outcomes.Included studies were critically appraised and estimates of effects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fixed or random effects.Inconsistency across the studies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I2 statistic method.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made to determine statistical heterogeneity.RESULTS:Thirteen studies met the criteria for this meta-analysis.The studies included 396 adult CA patients treated by ACD-CPR and 391 patients by S-CRP.Totally 234 CA patients were found out hospitals,while the other 333 CA patients were in hospitals.Two studies were evaluated with high-quality methodology and the rest 11 studies were of poor quality.ROSC rate,survival rate at 24 hours and survival rate to hospital discharge with favorable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dicated that ACD-CPR is superior to S-CRP,with relative risk(RR) values of 1.39(95%CI 0.99-1.97),1.94(95%CI 1.45-2.59) and 2.80(95%CI 1.60-5.24).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survival rate to hospital admission and survival rate to hospital discharge for ACD-CPR versus S-CRP with RR values of 1.06(95%CI 0.76-1.60) and 1.00(95%CI 0.73-1.38).CONCLUSION:Quality controlled studies confirmed the superiority of ACD-CPR to S-CRP in terms of ROSC rate and survival rate at 24 hours.Compared with S-CRP,ACD-CPR could not improve survival rate to hospital admission or survival rate to hospital disch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rdiac arrest META-ANALYSIS
下载PDF
Xuebijing alters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terleukin-1beta and 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ontent in a rat model of cardiac arrest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Haifeng Li Mingli Sun Yaxin Yu Xiaoliang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3期2573-2576,共4页
We established a rat model of cardiac arrest by clamping the endotracheal tube of adult rats at expiration. Twenty-four hour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nerve cell injury and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 We established a rat model of cardiac arrest by clamping the endotracheal tube of adult rats at expiration. Twenty-four hour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nerve cell injury and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1β, and 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ontent were increased. Rats injected with Xuebijing, a Chinese herb compound preparation, exhibited normal cellular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dense neuronal cytoplasm, and decrease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1β, and 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expression at 24 hours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Xuebijing can attenuate neuronal injury induced by hypoxia and reperfus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arrest brai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1Β 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XUEBIJ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下载PDF
Vasopressin decreases neuronal apoptosi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Chi Ma Zhe Zhu +3 位作者 Xu Wang Gang Zhao Xiaoliang Liu Rui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622-629,共8页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the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recently recommend- ed that vasopressin can be used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stead of epinephrine. However, the guidelines do not discu...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the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recently recommend- ed that vasopressin can be used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stead of epinephrine. However, the guidelines do not discuss the effects of vasopressin during cerebral resuscitation. In this study, we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epinephrine and/or vasopressin during cardiopul- monary resuscitation in a rat model of asphyxial cardiac arres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ompared with epinephrine alone, the pathological damage to nerve cells was lessened, and the levels of c-Iun N-terminal kinase and p38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hippo- campus after treatment with vasopressin alone or the vasopressin and epinephrine combinat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suscitation effects was detected between vasopressin alone and the vasopressin and epinephrine combin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vasopressin alone or the vasopressin and epinephrine combination suppress the activation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c-Iun N-terminal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and reduce neuronal apoptosi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PINEPHRINE VASOPRESSIN c-Jun N-terminal kinase 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ardiac arrest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县域急诊急救的应用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开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3期195-198,共4页
本文主要对县域急诊急救人员应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AACD-CPR)救治心脏骤停(CA)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当前社会医疗现状,借鉴《现代心肺复苏学》理论,归纳整理出AACD-CPR的应用特点、提出针对性建议,期望能提升我国广大县域对CA患者... 本文主要对县域急诊急救人员应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AACD-CPR)救治心脏骤停(CA)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当前社会医疗现状,借鉴《现代心肺复苏学》理论,归纳整理出AACD-CPR的应用特点、提出针对性建议,期望能提升我国广大县域对CA患者的救治水平,为我国心肺复苏术(CPR)的发展进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 县域 急诊急救
下载PDF
两种不同复苏方法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何庆 万智 汪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92-294,共3页
目的 :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 ( ACD CPR)和标准心肺复苏 ( CPR)对于院前发生心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 ,探讨 ACD CPR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 ( EICU )发生心搏骤停的 92例患者按照区组随机的方法分... 目的 :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 ( ACD CPR)和标准心肺复苏 ( CPR)对于院前发生心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 ,探讨 ACD CPR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 ( EICU )发生心搏骤停的 92例患者按照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 ACD CPR组和标准 CPR组 ,比较两组在复苏开始后 1、3、5、10、15和 30 m in时的收缩压 ( SBP)、自主循环恢复率 ( ROSC)和入院率。结果 :ACD CPR组 3、5、10和 15 m in时SBP均高于标准 CPR组 ( P均 <0 .0 5 )。ACD CPR组患者的 ROSC( 5 2 .5 %)高于标准 CPR组 ( 2 7.8%) ,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 P<0 .0 5 )。ACD CPR组的收住院率 ( 2 1.3%)也高于标准 CPR组 ( 15 .3%)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D CPR在改善院前发生的非创伤性心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方面 ,优于标准 C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初期 疗效 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 标准心肺复苏 院前抢救
下载PDF
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在心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夏家栋 李从圣 程立顺 《安徽医药》 CAS 2008年第9期817-818,共2页
目的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和标准心肺复苏术(STD-CPR)对于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ACD-CPR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复苏的方法不同,186例心脏骤停患者被分为ACD-CPR和STD-CPR组;比较两组在复苏开始... 目的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和标准心肺复苏术(STD-CPR)对于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ACD-CPR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复苏的方法不同,186例心脏骤停患者被分为ACD-CPR和STD-CPR组;比较两组在复苏开始后10、20和30min时的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24 h存活率及心电图(ECG)按压波形变化。结果ACD-CPR组10、20 min时SBP显著高于STD-CPR组(85.32±39.85 mmHgvs62.15±30.14 mmHg at 10 min,t=5.648,P<0.001;73.56±36.58 mmHgvs2.39±25.73 mmHg at 20 min,t′=5.350,P<0.001,respectively);自主循环恢复率(19[23.75%]of 80 vs 10[11.63%]of86,χ2=4.224,P<0.05)、24 h存活率(17[21.25%]of80vs8[9.30%]of86,χ2=4.625,P<0.05)亦显著高于STD-CPR组;另外,ECG按压波形变化方面,ACD-CPR自动按压ECG按压波形变化较规律,STD-CPR人工徒手按压按压波形变化不规则。结论ACD-CPR在改善心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方面,优于STD-C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 标准心肺复苏术 心脏骤停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脑组织Ca^(2+)-Mg^(2+)-ATP酶活性的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培志 周光华 +1 位作者 陈安清 薛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8期451-453,共3页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后狗脑组织Ca2+Mg2+ATP酶活性的改变,探讨其对脑复苏的意义。方法:静脉注射10%氯化钾造成心搏、呼吸骤停30分钟后,分2组进行心肺复苏,每组6只狗;第1组用传统方法,第2组用心肺转流(CPB...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后狗脑组织Ca2+Mg2+ATP酶活性的改变,探讨其对脑复苏的意义。方法:静脉注射10%氯化钾造成心搏、呼吸骤停30分钟后,分2组进行心肺复苏,每组6只狗;第1组用传统方法,第2组用心肺转流(CPB)法,30分钟后观察复苏效果,并于复苏后第10、15、20、25、30和120分钟时开颅,分别取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组织,行脑组织Ca2+Mg2+ATP酶测定。另外,取2只正常狗脑组织作为对照。结果:第1组仅1只狗于复苏第15分钟后一度恢复自主循环,20分钟后瞳孔开始缩小,但30分钟后,瞳孔再次散大,至复苏后25分钟心搏再次停止;其余5只均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第2组6只狗全部恢复自主循环,瞳孔缩小到正常大小,并出现对光反应。复苏后测脑组织Ca2+Mg2+ATP酶活性,在第1组呈递减趋势,而第2组则呈上升趋势,直至正常。2组海马区的酶活性均高于皮层区(P<0.01)。结论:狗心搏、呼吸骤停30分钟后,用CPB方法复苏,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法;心肺复苏后,其脑组织Ca2+Mg2+ATP酶活性的恢复将有利于改善脑细胞内Ca2+超载,阻止脑细胞不可逆死亡,恢复脑细胞功能,从而达到脑复苏。海马区比皮层区更容易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ATP酶 脑组织 心肺转流
下载PDF
22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心肺复苏中r-PA溶栓治疗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亮 李海林 +1 位作者 袁玉霞 杨峥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索疑似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患者心肺复苏(CPR)中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PA)溶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统计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22例疑似AMI猝死患者CPR中使用r-PA的临床资料,记... 目的探索疑似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患者心肺复苏(CPR)中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PA)溶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统计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22例疑似AMI猝死患者CPR中使用r-PA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患者溶栓时间、CPR时长、并发症及转归等。结果22例患者平均年龄57(44,72)岁,男性18例(81.82%);其中7例(31.82%)患者发生心室颤动(室颤)。22例患者心搏骤停(CA)到入抢救室中位时间为26(0~60)min,CA至CPR中位时间为10(0~96)min,CA至第1剂溶栓中位时间为68(14~175)min,CPR至第1剂溶栓中位时间为51(14~150)min;溶栓治疗后10例(45.45%)患者实现了自主呼吸循环恢复(ROSC),4例(18.18%)患者存活出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CPC)1~2级〕。10例ROSC患者中有5例出现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出血;4例存活患者随访1年,大脑功能CPC 1~2级。结论在CPR抢救疑似心源性猝死患者过程中联合r-PA溶栓治疗可增加患者的存活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 心肺复苏 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自动心肺复苏及其装置 被引量:2
9
作者 孟兴菊 吴太虎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1年第4期78-80,共3页
介绍正负压心肺复苏和自动压力分散带心肺复苏及其典型的复苏装置Lucas自动心肺复苏器和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指出自动心肺复苏器的临床应用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前景,呼吁加快普及应用于国内较为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
关键词 正负压心肺复苏 自动压力分散带心肺复苏 自动心肺复苏器
下载PDF
辅以增强型体外反搏和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血流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袁衡新 蒋龙元 +2 位作者 徐文莉 袁善桃 何国舟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7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提出一种改良的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并验证该复苏方法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和材料:5只健康杂种犬通过右心室起搏导管电极诱颤,室颤后4min内无任何干预,4min后开始进行心肺复苏。通过自身对照,比较辅以增强型体外反搏... 目的:提出一种改良的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并验证该复苏方法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和材料:5只健康杂种犬通过右心室起搏导管电极诱颤,室颤后4min内无任何干预,4min后开始进行心肺复苏。通过自身对照,比较辅以增强型体外反搏和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AEI-CPR)和辅以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AI-CPR)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并分t=210ms、255ms、300ms和345ms四个时相探讨辅以增强型体外反搏和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的体外反搏最佳时相。结果:与AI-CPR相比,AEI-CPR使主动脉舒张压从(21.295±1.514)mmHg升高到(35.933±1.981)mmHg,P=0.048;右房舒张压从(4.281±0.983)mmHg升高到(10.568±1.598)mmHg,P=0.041;CPP从(18.289±3.625)mmHg升高到(29.753±4.035)mmHg,P=0.041;ETCO2从(12.902±5.213)mmHg升高到(16.694±4.102)mmHg,P<0.05。体外反搏的最佳充气时相在255ms,此时CPP最大。结论: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辅以增强型体外反搏和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AEI-CPR)能提高主动脉舒张压、CPP和ETCO2,改善心肌灌注;最佳的反搏时相在胸部按压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体外反搏 主动按压放松 吸气阻力阀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循环效应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王联群 赵为禄 钱克俭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100-101,共2页
目的比较标准心肺复苏、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两种复苏模式循环效应的影响。方法对158例心搏骤停患者先后实施两种复苏法,先行标准心肺复苏,后行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每种复苏方法进行3 min,记录直接动脉压。结果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 目的比较标准心肺复苏、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两种复苏模式循环效应的影响。方法对158例心搏骤停患者先后实施两种复苏法,先行标准心肺复苏,后行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每种复苏方法进行3 min,记录直接动脉压。结果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模式的收缩压,舒张压均大于标准心肺复苏模式(P<0.01)。结论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可产生较高的动脉血压,优于标准心肺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按压减压 心肺复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腹部心肺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彦立 张思森 +3 位作者 张存庆 李静 宋维 王立祥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5期773-775,共3页
目的评估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AACD-CPR)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救治的75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AACD-CPR组(38例)和STD-CPR组(37例),给予入组患者置入气管插管及中... 目的评估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AACD-CPR)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救治的75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AACD-CPR组(38例)和STD-CPR组(37例),给予入组患者置入气管插管及中心静脉导管,人工辅助通气,监测一般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根据需要给予患者电除颤。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指标。结果 (1)血流动力学、氧合指标:复苏前,两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氧合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成功时及复苏成功30 min,两组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_2、p H、PaO_2、Lac、PaCO_2、Sv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OSC及ROSC 30 min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氧合指标变化趋势:复苏前至复苏成功30 min,两组SpO_2、p H、PaO_2、ScvO_2均呈上升趋势,Lac、PaCO_2呈下降趋势;AACD-CPR组SpO_2、p H、PaO_2、Lac、PaCO_2、ScvO_2变化趋势明显。结论腹部提压CPR复苏效果较好,ScvO_2可能是一个简便快捷的反映复苏过程中氧供需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 血流动力学 标准心肺复苏
下载PDF
心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邵诗幻 于学忠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2-576,共5页
心肺复苏(CPR)术是国际公认的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技术,但抢救成功率低.近年来,部分美国学者开始推广心脑复苏(CCR)术,并在当地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就CCR的概念、适用范围、具体内容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CCR这一新型急... 心肺复苏(CPR)术是国际公认的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技术,但抢救成功率低.近年来,部分美国学者开始推广心脑复苏(CCR)术,并在当地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就CCR的概念、适用范围、具体内容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CCR这一新型急救理念的临床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复苏(CCR) 心肺复苏(CPR) 单纯胸外按压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血浆肾素活性与醛固酮分离现象的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丽 黄佳 +1 位作者 袁琦松 周厚荣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讨肾素活性与醛固酮分离现象对心肺复苏(CPR)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5-12在贵州省人民医院,门诊体检正常患者30例分为N 组(n=30),急诊心脏骤停并进行 CPR 的患者60例;据复苏效果分组,... 目的:探讨肾素活性与醛固酮分离现象对心肺复苏(CPR)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5-12在贵州省人民医院,门诊体检正常患者30例分为N 组(n=30),急诊心脏骤停并进行 CPR 的患者60例;据复苏效果分组,ROSC 为 S 组(n=28)、未ROSC为U组(n=32),于CPR开始30 min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血清钾、钠离子水平,比较各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①S组、U组患者的肾素活性、醛固酮比N组明显升高,U组比S组患者的肾素活性、醛固酮均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组患者醛固酮分离现象比例低于U组患者,醛固酮未分离组ROSC率高于分离组(c2=4.63,P<0.05),而醛固酮分离组血钾水平高于醛固酮未分离组(P<0.01),醛固酮分离组血钠水平低于醛固酮未分离组(P<0.01)。结论 CPR 后存在肾素活性与醛固酮分离现象,醛固酮分离现象引起低钠、高钾血症,不利于C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肾素活性 醛固酮 肾上腺素 心肺复苏(CPR) 自主循环恢复(ROSC)
下载PDF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创新技术理论与临床实践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丹洋 岑颖欣 +1 位作者 张思森 王立祥 《医学争鸣》 CAS 2019年第2期1-5,共5页
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存在缺陷:胸壁畸形、肋骨骨折及血气胸等情况影响了胸外按压的效果;不能很好地结合呼吸和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主循环恢复率。据此,中国急救专家王立祥教授等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创建和发明了腹... 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存在缺陷:胸壁畸形、肋骨骨折及血气胸等情况影响了胸外按压的效果;不能很好地结合呼吸和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主循环恢复率。据此,中国急救专家王立祥教授等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创建和发明了腹部心肺复苏学新理论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技术。本文通过对腹部提压与胸部按压CPR(STD-CPR)的产生缘由、作用机制、操作方法、环节应用等四个方面来相互对比分析,阐述胸部按压与腹部提压两种方法的精髓,为医务人员从事急诊急救工作提供重要参考。腹部提压CPR技术(AACDCPR)是对传统STD-CPR的补充和延伸,是推动全球CPR急救核心技术发展的直接思路和行动。科学合理地把握运用AACD CPR创新技术,展现中国智慧和方案,为世界急救水平提升和急救事业发展做出应有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腹部提压 胸部按压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16
作者 王丽文 方向韶 +1 位作者 赖韦文 符岳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后心肌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以探讨心肺复苏后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原因和具体机制。方法:采用气管夹闭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跳骤停模型。随机分组:1)正常对照组,仅手术操作,不诱导心跳骤停;2)复苏后2H组(PR2H组);3)心...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后心肌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以探讨心肺复苏后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原因和具体机制。方法:采用气管夹闭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跳骤停模型。随机分组:1)正常对照组,仅手术操作,不诱导心跳骤停;2)复苏后2H组(PR2H组);3)心肺复苏后24H组(PR24H)。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心肌能量代谢情况,酶标仪检测线粒体代谢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己糖激酶(HK)和丙酮酸激酶(PK)在复苏前后酶活性无明显变化;磷酸果糖激酶(PFK)酶活性于复苏后24小时下降(P<0.05);心肺复苏2小时后丙酮酸脱氢酶(PDH)酶活性和柠檬酸合酶(CS)酶活性明显下降(P<0.01),两者均于复苏后24小时逐渐恢复正常;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酶活性均于复苏后2小时下降(P<0.05),但复苏后24小时仍未恢复。结论:复苏后糖代谢关键限速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导致心肺复苏后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窒息 糖代谢 酶活性 大鼠
下载PDF
精确控温理疗仪在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中应用
17
作者 孙广迪 孙雅杰 +1 位作者 韩鹏飞 杜微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8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精确控温理疗仪在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心肺复苏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冰袋降... 目的探讨精确控温理疗仪在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心肺复苏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冰袋降温处理,观察组则予以精确控温理疗仪进行复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复苏后1、3、7 d的神经功能状况,复苏2、12、24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温为(34.1℃±1.2℃),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7.0℃±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后3、7 d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别为(9.6±1.7)分、(11.8±1.7)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5±1.5)分、(9.8±1.9)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苏2、12、24周后Barthel评分分别为(54.7±4.2)分、(74.1±5.0)分、(74.4±3.8)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0.2±3.7)分、(65.2±4.4)分、(69.2±3.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苏12、24周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分别为(3.5±2.0)分、(3.3±1.9)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的(4.7±2.7)分、(4.5±2.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确控温理疗仪在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同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复温治疗 精确控温理疗仪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主动按压-减压与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18
作者 周燕玲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20-21,,30,,共3页
目的 :探讨院前心肺复苏 (CPR)成功的因素。方法 :75 1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B)。A组 376例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B组 375例除按常规方式救治外 ,同时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及主动按压 -减压心肺复苏术。结果 :A组自主循环功... 目的 :探讨院前心肺复苏 (CPR)成功的因素。方法 :75 1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B)。A组 376例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B组 375例除按常规方式救治外 ,同时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及主动按压 -减压心肺复苏术。结果 :A组自主循环功能恢复 4例 ,B组自主循环功能恢复 14例。结论 :大剂量肾上腺素及主动按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主动按压-减压 急救 肾上腺素
下载PDF
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对院前救治措施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李明华 许萍 +5 位作者 叶继 张琳 董雪洁 孙冬冰 阮婕 刘佳慧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4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 建立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评估该策略效果。方法 将院前急救团队分成传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组与CPR主动强化组,利用视频和小程序记录急救过程。2021年6月-2021年12月,收集到传统CPR组49个病例与CPR主... 目的 建立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评估该策略效果。方法 将院前急救团队分成传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组与CPR主动强化组,利用视频和小程序记录急救过程。2021年6月-2021年12月,收集到传统CPR组49个病例与CPR主动强化组51个病例,统计抢救时间、按压时间、除颤时间、机械按压设备安装时间、首次肾上腺素使用时间以及气管插管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CPR主动强化组的前10 min胸外按压比例[69.67(61.75,75.33)%]和高级气道建立比例(84.3%)高于传统CPR组[46.0(31.5,53.5)%和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在机械按压使用率、肾上腺素使用率、复苏机械安装用时、救治开始至复苏机械安装完成用时、救治开始至首次肾上腺素使用时间、救治开始至高级气道建立完成用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心肺复苏结局方面,传统CPR组和CPR主动强化组院前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38.8%(19/49)和35.3%(1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实施CPR主动强化策略能明显提高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前10 min胸外按压比例,视频回顾与急救措施登记分析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主动强化策略 院外心脏骤停 胸外按压比例 院前救治
原文传递
二甲双胍通过AMPK-自噬信号通路促进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20
作者 覃智芳 王燕泽 +1 位作者 陈碧华 周满红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3424-3428,共5页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Met)预处理能否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后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及信号通路。方法 以电刺激法构建CA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0.9%NaCl灌胃14 d,不诱导CA)、模型组(0.9%NaCl灌胃14 d后造模)、...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Met)预处理能否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后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及信号通路。方法 以电刺激法构建CA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0.9%NaCl灌胃14 d,不诱导CA)、模型组(0.9%NaCl灌胃14 d后造模)、实验组(200 mg·kg^(-1)Met+0.9%NaCl灌胃14 d后造模)、Cc组[200 mg·kg^(-1)Met+0.9%NaCl灌胃14 d,造模前1 h经腹膜腔注射5′-腺嘌呤核苷酸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抑制药Cc]、氯喹组[200 mg·kg^(-1)Met+0.9%NaCl灌胃14 d,造模前1 h腹膜腔注射自噬抑制药氯喹]和AICAR组(200 mg·kg^(-1)Met+0.9%NaCl灌胃14 d,造模前1 h经腹膜腔注射AMPK激动药AICAR)。以生存曲线记录CA/CPR后7 d生存率,以神经病残疾评分表对CA/CPR后7 d神经功能进行评分,以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丙二醛(MDA)水平;以活性氧簇(ROS)荧光探针DHE检测脑组织ROS水平,以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脑组织中AMPK、p-AMPK、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LC3Ⅰ)、LC3Ⅱ、p6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Cc组、氯喹组、AICAR组大鼠的7 d生存率分别100%、40%、70%、40%、40%和65%,7 d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78.35±1.65)、(46.50±4.41)、(67.93±4.64)、(49.50±3.53)、(52.00±2.83)和(68.33±1.53)分,ROS水平分别为(417.60±8.37)、(748.60±36.05)、(575.80±10.73)、(713.80±18.85)、(668.20±9.58)和(566.00±24.48)U·mg^(-1),MDA水平分别为(4.38±0.33)、(8.06±0.76)、(5.50±0.48)、(7.18±0.29)、(6.82±0.31)和(5.20±0.34)nmol·mg^(-1),p-AMPK/AMPK水平分别为0.74±0.04、0.87±0.01、1.61±0.01、0.55±0.05、1.09±0.09和1.27±0.07,p62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42±0.02、0.86±0.05、0.61±0.04、0.98±0.04和0.78±0.03,LC3Ⅱ/LC3Ⅰ水平分别为0.29±0.32、0.37±0.26、0.96±0.78、0.58±0.26、0.43±0.03和1.40±0.10。实验组、AICAR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Cc组、氯喹组的上述指标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et预处理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促进自噬而对大鼠CA/CPR后脑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腺苷5′-单磷酸激酶活化蛋白 自噬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 脑功能保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