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Quaternary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of Bolokenu-Aqikekuduk fault in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s,NW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Jun Shen Yipeng Wang Yingzhen Li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1年第4期519-527,共9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lokenu-Aqikekuduk(Bo-A) fault,a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that runs for more than 700 km long and obliquely cuts North Tianshan Mountains,are evaluated her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lokenu-Aqikekuduk(Bo-A) fault,a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that runs for more than 700 km long and obliquely cuts North Tianshan Mountains,are evaluated her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an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s as well as climate-geomorphic events. The fault is composed of a western segment with a NW strike and an eastern segment with a NWW strike.The western segment is nearly 250 km long,extending northwestward into Kazakhstan with a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rate of 5 mm/a.This domain consists of 4-5 rupture sections,with 3-4 deformation belts,caused by ancient or historical earthquakes,and suggesting the potential for the occurrence of further strong earthquakes(with M≈7.5) in future.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shows a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rate of 1-1.4 mm/a,with the development of 3-4 deformation belts caused by ancient or historical earthquakes,and with a potential for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 with M≈7.0. A typical strain partitioning style in the compression area has developed between the intermontane BoA fault and the piedmont thrust structures of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s,under the effect of oblique compression,as indicated by the piedmont thrust structure and the strike-slip fault in the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ke-slip fault Bolokenu-Aqikekuduk fault active tectonics tianshan mountains
下载PDF
Mesozoic-Cenozoic tectonic transition in Kuqa Depression-Tianshan,Northwest China:Evidence from sandstone detrital and geochemical records 被引量:9
2
作者 LI Zhong1, GUO Hong2, WANG Daoxuan3 & LIN Wei1 1.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Tarim Oilfield Branch, CNPC, Korla 841000, China 3. Hefei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unxilu 193, Hefei 23000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9期1387-1402,共16页
Similar to compositional evolution of sandstone modes and detrital heavy minerals from different profile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Northwest China, major element analysis of whole sandstones from the same profiles show... Similar to compositional evolution of sandstone modes and detrital heavy minerals from different profile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Northwest China, major element analysis of whole sandstones from the same profiles shows four discontinuous depositional interfaces or period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Lower Triassic\Middle Triassic, Upper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Lower Cretaceous\Paleogene and Miocene\Pliocene, and indicates five-phase evolution during Mesozoic-Cenozoic: (1) From the first to fifth phase, a depositional suite changes from maroon and coarse clastic, through grey-dark grey and fine, red and coarse, red-mottled, interlayered by gypsum, to brown and coarse clastic assemblages, accompanying detrital component evolution in unstable-stable-unstable-very unstable-very unstable assem- blages. It is indicated that carbonate and complex detritus gradually dominate in sandstones in post-Late Jurassic, with rapid reduction of compositional maturity. (2) For major element geo- chemical parameters of whole sandstones, CaO and Fe2 O * 3+MgO contents show a change sequence in high-low-high-higher-highest values, with rapid increasing in post-Late Jurassic. (3) Contra some aggregative indicators for weathering indexes of sandstone detrital component, Al2O3/(CaO+Na2O) and ln(Q/(L+CE)), show a change sequence in low-high-low-lower-lowest ratios, with rapid decreasing in post-Late Jurassic. It is found that sandstone samples of the first, second and later three phases may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A-CN-K and A-CNK-FM diagrams respectively. Therefore, in the Kuqa Depression-Tianshan,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ntinuous depositional interface recording paleotectonic and paleoclimatic transition occurred in Early Triassic\Middle Triassic and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respectively, and, however, tec- tonic differentiations of basin-range system finally result in distinct depositional systems but similar detrital weathering indexes across the Lower Cretaceous\Paleogene and Miocene\ Plio- cene interface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shan kuqa depression basin-range DEPOSITIONAL record tectonic transition Mesozoic-Cenozoic.
原文传递
库车坳陷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6
3
作者 沈军 吴传勇 +5 位作者 李军 向志勇 陈建波 谢天 宋正娜 王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简要介绍了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的主要活动逆断裂-背斜带的分布特征、构造样式、最新活动证据等资料。平面上库车坳陷呈一“眼”状,由南北两大背斜带构成。北部靠近南天山为一套向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最新活动的逆断裂-背斜带为喀... 简要介绍了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的主要活动逆断裂-背斜带的分布特征、构造样式、最新活动证据等资料。平面上库车坳陷呈一“眼”状,由南北两大背斜带构成。北部靠近南天山为一套向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最新活动的逆断裂-背斜带为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南部靠近塔里木盆地的是一套向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最新活动的主要是秋里塔格逆断层-背斜带及其以南的亚肯背斜等新背斜;南北两大背斜系统夹持着拜城盆地。坳陷区北部的喀桑托开断裂与坳陷区南部的秋里塔格断裂带是区内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前者长逾60km,后者长近200km,沿这两条断裂带均发现了清楚的断裂露头和古地震形变带。此外,在秋里塔格背斜带以南发育了更新的、规模较小的背斜,表明库车坳陷区的褶皱作用继续向盆地方向扩展。石油地震剖面资料显示,库车坳陷南北两侧的褶皱作用均受盖层与基底之间的滑脱断层控制,属于山前的薄皮构造。滑脱面的深度可达10km左右。这是库车坳陷主要的发震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库车坳陷 天山
下载PDF
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 被引量:59
4
作者 李忠 王清晨 +1 位作者 王道轩 林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8-45,共8页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该规律自上新世开始发生了明显转变 ,表现为上新世库车组、上 -更新世西域组冲积体系整体大尺度南移 ,而沉积中心则相对北移 ,盆地北部沉积边界与现存盆山边界大致可以对比 ,并受到南倾同沉积正断裂的控制。对比天山区域构造、古气候演变资料 ,认为上述沉积记录是晚新生代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下天山构造隆升加剧 ,并在上新世以后由于重力作用诱发库车坳陷 -天山浅部构造层伸展、坍塌的结果。对这一构造转换的认识修订了库车坳陷新生代构造调整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隆升 库车坳陷 冲积体系 碎屑组合 构造转换 晚新生代 沉积记录
下载PDF
砂岩碎屑组份变化对库车坳陷和南天山盆山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34
5
作者 李双建 王清晨 +1 位作者 李忠 王道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5-478,共14页
为研究库车坳陷中-新生代物源变化与南天山构造演化的关系,对该坳陷中-新生界砂岩进行了系统取样,应用Dickinson砂岩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其沉积背景和物源变化。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积物源始终为再造山旋回带,自老到新砂岩中不稳定岩屑... 为研究库车坳陷中-新生代物源变化与南天山构造演化的关系,对该坳陷中-新生界砂岩进行了系统取样,应用Dickinson砂岩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其沉积背景和物源变化。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积物源始终为再造山旋回带,自老到新砂岩中不稳定岩屑组份的含量有规律地变化:从三叠系到侏罗系,岩屑组份中沉积岩岩屑含量最高;白垩系中变质岩岩屑增多;新生界特别是新近系,碳酸盐岩岩屑所占的比例很大。岩屑组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天山地区隆升和剥蚀的一个历史过程。随着山脉隆升幅度和剥蚀强度的加大,古生界变质岩和碳酸盐岩逐步接受剥蚀,并在白垩纪以后成为盆地沉积物的主要物源。根据风化指数半定量计算的结果,结合前人古气候的研究成果,早-中三叠世该区沉积物风化程度低,推测此时地形高差较大;在晚三叠世至晚侏罗世该区风化程度较高,地形起伏较低;白垩纪是一个转折期,沉积物风化程度由强转变为弱,地形高差在该期也有所增大;古近纪延续了这种趋势。新近纪以后地形高差显著加大,沉积物风化程度明显降低,说明此时南天山的隆升速率和库车坳陷的沉积速率都很快,源区与沉积区的距离很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组份 盆山演化 风化指数 库车坳陷 南天山
下载PDF
库车坳陷侏罗系-新近系砾岩特征变化及其对天山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17
6
作者 高志勇 朱如凯 +3 位作者 冯佳睿 李小陪 赵雪松 郭美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4-544,共11页
通过对库车坳陷北部野外露头侏罗系-新近系多套砾岩中砾石成分、砾石扁度、球度、砾径及沉积相类型等的分析,半定量评价了南天山山前砾石的沉积搬运距离。研究认为,侏罗系-新近系砾石搬运距离表现为由远及近的规律。剖面点处下侏罗... 通过对库车坳陷北部野外露头侏罗系-新近系多套砾岩中砾石成分、砾石扁度、球度、砾径及沉积相类型等的分析,半定量评价了南天山山前砾石的沉积搬运距离。研究认为,侏罗系-新近系砾石搬运距离表现为由远及近的规律。剖面点处下侏罗统阿合组-阳霞组砾石搬运距离最远,计算出其搬运距离可达110~130 km;上侏罗统喀拉扎组砾石的搬运距离约为40 km;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巴什基奇克组砾石搬运距离较近,约为20~45 km。古近系砾石沉积搬运距离约为20~50 km,新近系吉迪克组砾石的搬运距离最短,在20 km左右。结合前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数据及研究成果,认为中、新生代天山存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及中新世以来4个隆升阶段,隆升范围两小两大。由砾石成分、砾态特征、砾径及砾石搬运距离反映的沉积物源区迁移等变化规律表明,砾岩沉积演化对天山4个阶段隆升的构造运动强烈程度具明显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隆升 搬运距离 砾态 砾岩 库车坳陷
下载PDF
白垩纪以来库车坳陷碎屑重矿物组成变化 被引量:25
7
作者 李双建 石永红 +1 位作者 王清晨 李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9-721,共13页
碎屑沉积是山脉隆升和盆地沉积的直接记录,包括碎屑重矿物研究在内的碎屑沉积物的分析是开展盆山耦合研究的必要手段。本文对库车坳陷白垩系—新近系砂岩中重矿物含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应用电子探针技术分析碎屑石榴石和电气石的... 碎屑沉积是山脉隆升和盆地沉积的直接记录,包括碎屑重矿物研究在内的碎屑沉积物的分析是开展盆山耦合研究的必要手段。本文对库车坳陷白垩系—新近系砂岩中重矿物含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应用电子探针技术分析碎屑石榴石和电气石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库车坳陷白垩-新近系源区主要由高级变质岩和沉积岩以及中-酸性火成岩组成。白垩纪和古近纪砂岩中的石榴石富钙镁铝榴石组份,与来自西南天山低温高压变质岩中石榴石组成相似,而新近系砂岩中的石榴石中富铁铝榴石组份,多来自高级变质沉积岩,而非高压变质岩。这些分析表明南天山的大规模隆升和剥蚀发生在渐新世以来,由于它的隆升遮挡了西南天山对库车坳陷的物质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盆山耦合 石榴石 电气石 库车坳陷 南天山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的北天山主要断裂现今构造运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杰 陈刚 +7 位作者 魏文薪 帕尔哈提.再努拉 王晓强 刘代芹 李桂荣 方伟 陈述江 孙小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1-760,共10页
借助分布在北天山地区最新GPS点位的运动观测资料,利用GAMIT/GLOBK数据处理软件获取了北天山地区现今地壳的运动位移场.以该位移场为基础,利用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估算了研究区内博罗科努—阿其克库杜克断裂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两条具... 借助分布在北天山地区最新GPS点位的运动观测资料,利用GAMIT/GLOBK数据处理软件获取了北天山地区现今地壳的运动位移场.以该位移场为基础,利用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估算了研究区内博罗科努—阿其克库杜克断裂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两条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速率.结果表明:博罗科努—阿其克库杜克右旋走滑断裂东、西两段滑移速率的差异性不明显,1944年3月10日乌苏南MS7.2强震发生后,该断层现今表现为震后微蠕滑运动,东、西两段滑动速率均在1—2mm/a之间;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现今滑动速率为(5.6±1.0)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断裂 GPS观测 构造活动 位错模型
下载PDF
天山南北前陆盆地侏罗系-白垩系沉积及储集层特征对比 被引量:11
9
作者 高志勇 冯佳睿 +2 位作者 崔京钢 周川闽 石雨昕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92,共13页
通过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厚度、岩性组合和沉积相对比分析,认为由于早白垩世之前天山南部古地势高于北部,使得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在以上3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而明确了库车坳陷侏罗系各组厚度均小于准噶尔盆地南... 通过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厚度、岩性组合和沉积相对比分析,认为由于早白垩世之前天山南部古地势高于北部,使得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在以上3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而明确了库车坳陷侏罗系各组厚度均小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以及早侏罗世沉积环境存在显著差异的成因机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天山南北古气候、构造古地理和古地形的差异,以及晚白垩世末期构造隆升与剥蚀作用,造成了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沉积环境和厚度的差异,也造成了两者的储集层碎屑组分、埋藏方式、裂缝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在进一步厘定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岩相古地理特征和有利砂体展布范围的基础上,梳理天山南北前陆盆地深层储集层特征和控制因素的差异,认为勘探程度较低的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储集层受沉积相、地温梯度、埋藏方式、异常高压、次生溶蚀作用、构造缝等控制,指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有利储集层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北 前陆盆地 库车坳陷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白垩系 沉积相 有利储集层 储集层特征
下载PDF
新疆库车黑英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运动及其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初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正乐 李细根 +4 位作者 宫红良 李丽 王国荣 李晓红 逄纬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72-581,共10页
黑英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拜城坳陷的北缘,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区域。野外地质调查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分析,揭示出本区既发育有EW走向的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同时也发现了EW走向的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不整合面的发... 黑英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拜城坳陷的北缘,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区域。野外地质调查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分析,揭示出本区既发育有EW走向的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同时也发现了EW走向的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不整合面的发育,确定逆冲断层和褶皱形成于新近纪末至第四纪早期,EW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形成于中更新世之后,进而复原了黑英山地区晚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推测本区新近纪至第四纪早期属于NS向的挤压构造环境,晚更新世至今出现局部拉张环境。结合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认为黑英山北单斜带隆起区为成矿的有利区域,为目前找矿的首选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构造 库车-拜城凹陷 黑英山地区 砂岩型铀矿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山前地区中生界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1
11
作者 周新源 王清华 肖中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3-474,共12页
库车坳陷和喀什凹陷是塔里木盆地南天山山前的东、西两个勘探热点地区 ,已发现以克拉 2气田为代表的多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两个地区的中生界为河流 湖泊 沼泽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 ,是主要的烃源岩 ,煤系源岩以生气为主 ,生气强度... 库车坳陷和喀什凹陷是塔里木盆地南天山山前的东、西两个勘探热点地区 ,已发现以克拉 2气田为代表的多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两个地区的中生界为河流 湖泊 沼泽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 ,是主要的烃源岩 ,煤系源岩以生气为主 ,生气强度大 ,湖泊相烃源岩以生油为主 ,油气源充足。喜马拉雅期 ,在南天山强烈挤压和推覆作用下 ,山前形成一系列成排成带展布的褶皱 逆冲断层带 ,并表现为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特征 ,圈闭发育 ,类型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库车坳陷和喀什凹陷发育多套优质的储盖组合 ,并以古近系巨厚膏泥岩与白垩系砂岩构成储盖组合为主。南天山山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三叠 侏罗系湖相、湖沼相烃源岩和石炭系碳酸盐岩 ,以晚期成藏为主 ,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因此 ,南天山山前具有形成大 中型油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 ,勘探潜力巨大 ,既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 ,也是石油勘探的重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源 储盖组合 油气田 库车坳陷 喀什凹陷 成藏条件
下载PDF
天山北麓活动背斜带的变形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吕红华 李有利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3-1011,共9页
天山中段北麓发育有3排受逆断裂控制的背斜带,对这些构造带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天山及其前陆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机理。基于地层变形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这3排构造带的变形时间与基本模式。分析表明,天山北麓第Ⅰ... 天山中段北麓发育有3排受逆断裂控制的背斜带,对这些构造带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天山及其前陆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机理。基于地层变形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这3排构造带的变形时间与基本模式。分析表明,天山北麓第Ⅰ排构造带的托斯台背斜自中新世褶皱作用明显;第Ⅱ排构造带吐谷鲁背斜于约6.0Ma开始生长,伴随发育同构造沉积即生长地层;第Ⅲ排构造带独山子背斜发育时间应晚于约2.6Ma。这一变形时间序列揭示天山北麓3排逆断裂-褶皱带的构造变形具有向前陆盆地逐步扩展的特征,并伴随产生幅度不等的地壳缩短。天山北麓约8~15km的地壳缩短总量表明,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驱动沿约130km宽的山麓带是相对均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褶皱 地壳缩短 构造迁移 晚新生代 天山北麓
下载PDF
天山南部北轮台断裂带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姚远 陈建波 +2 位作者 李帅 宋和平 谢江丽 《高原地震》 2015年第3期35-40,共6页
利用卫星影像资料解译,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气象、地貌、时间的分析,对长逾300 km的北轮台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速率进行定量研究。北轮台断裂带西部为库车坳陷的北部控制性断裂带,东部为发育于山前冲洪积扇面上的断层陡坎,在阿克艾... 利用卫星影像资料解译,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气象、地貌、时间的分析,对长逾300 km的北轮台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速率进行定量研究。北轮台断裂带西部为库车坳陷的北部控制性断裂带,东部为发育于山前冲洪积扇面上的断层陡坎,在阿克艾肯段断裂形成了高达38 m的断层陡坎,为多次7-7.5级地震活动的产物,其逆冲抬升速率可达到1.52 mm/a;而在吉格代布拉克段发育有高10-20 m的断层陡坎,此段断裂带的活动速率为0.1-0.9 mm/a。北轮台断裂东段自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明显,切割多级阶地面,形成不同高度的古地震形变带,估算最近一次古地震的离逝时间为1.7 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裂 北轮台断裂 活动构造 地震形变带 天山
下载PDF
天山西段木札尔特河和独库公路沿线火山岩与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天福 杨军臣 《西北地质科学》 1997年第2期11-20,共10页
描述了天山西段两条调查路线上的古生代火山岩的分布和岩相,划分了火山岩的碱度和系列,大多数酸度较低的火山岩碱度较高。根据各种判别图解和方法,运用火山岩岩石化学资料对其构造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判别分析,结合地质特征对晚古生代... 描述了天山西段两条调查路线上的古生代火山岩的分布和岩相,划分了火山岩的碱度和系列,大多数酸度较低的火山岩碱度较高。根据各种判别图解和方法,运用火山岩岩石化学资料对其构造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判别分析,结合地质特征对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构造环境进行了推测。最后,主要结合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演化过程,对火山岩的形成在构造上做了概貌性的推断,认为那拉提山和哈尔克山北坡、博罗科努山北坡的石炭纪火山岩为活动陆缘和岛弧的喷发产物,并且后者(即巴音沟一带)还有洋脊火山岩,因而认为巴音沟蛇绿岩是成熟洋盆的洋壳残余;而伊犁地块内部的火山岩是陆内张性环境的喷发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晚古生代 板块构造 天山
下载PDF
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壮 石万忠 +4 位作者 王任 骆福嵩 夏永涛 覃硕 张晓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6,共16页
以岩心观察、物性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单井、连井沉积相分析、地震精细解释及优势砂体识别等方法,从油气来源、油气充注特征、输导体系及储盖组合等4个方面对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模式... 以岩心观察、物性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单井、连井沉积相分析、地震精细解释及优势砂体识别等方法,从油气来源、油气充注特征、输导体系及储盖组合等4个方面对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白垩系油气具有“陆源”特征,石油主要来自库车坳陷三叠系湖相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自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区内深部三叠系海相烃源岩贡献极小。(2)研究区白垩系油气充注持续时间长,成藏时期晚,早期生油,晚期生气,油成藏于中新世(4.0~22.0 Ma),气成藏于晚中新世—中上新世(3.5~11.0 Ma),受2.6~3.5 Ma构造隆升影响,气藏成熟度较低。(3)研究区油气输导体系较发育,天山南地区以断裂和不整合面作为主要运移通道;顺北地区以不整合面和巴西改组薄层砂体为运移通道。(4)研究区储层主要发育在舒善河组和巴西改组,含砂率一般高于60%,与其上部发育的连续泥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优质储层的分布受沉积相控制,天山南地区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砂坝及滩坝,顺北地区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朵体,目前探井未钻遇朵体最高部位,油气显示相对较差;顺北地区储层物性更佳。(5)研究区天山南与顺北地区因断裂活动强度及储盖组合特征存在差异造成了二者的油气藏类型不同,前者以低幅度构造、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后者以规模较小的岩性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陆相烃源岩 辫状河三角洲 构造-岩性复合圈闭 碎屑岩储层 下白垩统 天山南地区 顺北地区 库车坳陷 塔北隆起西部
下载PDF
中国西天山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向东 王克卓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11-219,共9页
在西天山南缘,天山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盆山过渡,是以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形式向库车一拜城前陆盆地渐变,表现为一系列褶皱冲断组合的构造样式。根据独库公路南段构造变形分析,可组合成6个部分:库尔千一铁力买提达坂根带褶皱系... 在西天山南缘,天山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盆山过渡,是以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形式向库车一拜城前陆盆地渐变,表现为一系列褶皱冲断组合的构造样式。根据独库公路南段构造变形分析,可组合成6个部分:库尔千一铁力买提达坂根带褶皱系、南天山南缘逆冲断裂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双冲褶皱构造带、前陆隐伏逆冲前缘构造带、沙雅一轮台前缘叠加变形构造带。前陆盆地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晚二叠一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株罗纪、白垩—古近纪和新近纪以来4个阶段,其中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和侏罗纪,盆地演化在造山带有较为明显的构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天山南缘 前陆盆地 盆山构造 转换
下载PDF
根据GPS数据的北天山现代构造活动概率区研究
17
作者 E.H.努西波夫 М.М.拉赫美巴耶夫 +4 位作者 A.B.祖博维奇 O.И.莫先柯 Г.Г.谢洛契科夫 Ю.Г.谢尔巴 陈保华 《内陆地震》 2007年第2期170-176,共7页
根据GPS数据的现代运动场研究了北天山的现代形变过程。在这一地区,速率分量和某些类型形变速率场的不均性都表现出与现代构造活动区密切相关。以场的水平梯度极值区图为基础划分构造活动区段,查明强震震中区就位于这些活动区。当取得... 根据GPS数据的现代运动场研究了北天山的现代形变过程。在这一地区,速率分量和某些类型形变速率场的不均性都表现出与现代构造活动区密切相关。以场的水平梯度极值区图为基础划分构造活动区段,查明强震震中区就位于这些活动区。当取得活动区状态的GPS数据时,区域地壳动力学状态监测是最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形变速率 构造活动区 北天山
下载PDF
中新生代天山剥蚀与塔里木盆地北缘沉积耦合过程:新疆库车河剖面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超 张志勇 +3 位作者 吴林 项敦峰 王楠 肖文交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17-3430,共14页
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快速剥露对于了解天山构造演化过程意义重大.然而,人们对于中新生代精确的冷却时间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报道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河剖面中生界砂岩中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和早二叠世流纹岩热史演化模拟结果.热年代... 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快速剥露对于了解天山构造演化过程意义重大.然而,人们对于中新生代精确的冷却时间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报道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河剖面中生界砂岩中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和早二叠世流纹岩热史演化模拟结果.热年代学年龄趋势显示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的主要年龄组分为143.0~148.9 Ma和35.7~38.1 Ma,其中较年轻的组分已经完全重置,揭示了库车坳陷的剥露信息.热史模拟结果显示了160~140 Ma的快速冷却事件.结合库车河剖面前人的碎屑锆石U-Pb和重矿物数据,笔者认为欧亚南缘拉萨地体的拼贴是通过刚性的塔里木将挤压应力传递至天山,导致其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强烈隆升剥蚀,大量碎屑被搬运沉积在塔里木盆地北缘,造成库车坳陷中广泛发育的早白垩世亚格列木组砾岩及其与晚侏罗世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在欧亚板块南缘多块体持续拼贴的远程效应下,天山经历始新世快速隆升变形,变形持续向南扩展,导致库车坳陷在晚始新世遭受变形和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库车坳陷 磷灰石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盆山耦合 地质年代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