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隐含的本体论变革
1
作者 朱厚敏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1-28,330,共9页
感性对象性活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隐含的本体论概念。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用以克服旧哲学宗教性的感性原则,将恢复现实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感性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将现实的人视为感性存在。马克思看到费尔巴哈所没有看到的辩证... 感性对象性活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隐含的本体论概念。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用以克服旧哲学宗教性的感性原则,将恢复现实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感性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将现实的人视为感性存在。马克思看到费尔巴哈所没有看到的辩证法这一批判方法的伟大之处,即辩证法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从而将现实的人视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历史性存在。只有从“感性对象性活动”入手,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才能理解马克思如何基于全新的前提完成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对象性活动 现实的人 劳动本体论
下载PDF
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基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
2
作者 李宣廷 陈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3-58,共6页
在黑格尔的著作《法哲学原理》中,市民社会的两大原则得以被真正的确立。市民社会成为人超越动物的关键,同时也赋予了劳动积极的意义。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实际接受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的两大原则,承认了劳动的社会性。但在市民社会两大... 在黑格尔的著作《法哲学原理》中,市民社会的两大原则得以被真正的确立。市民社会成为人超越动物的关键,同时也赋予了劳动积极的意义。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实际接受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的两大原则,承认了劳动的社会性。但在市民社会两大原则悖论下“贫困”问题的聚焦上,相较于黑格尔将其原因归因于个人才智与技能差别,马克思将目光转向现实,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生动阐释了其历史性特征和消极内容。异化劳动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说,既是逻辑起点又是逻辑归宿,开辟了看待问题的新视域,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理论 感性的对象性劳动 异化劳动 实践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理路
3
作者 姚修杰 折亮亮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6期10-14,共5页
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向和价值遵循,那么如何认识人及人的本质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过... 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向和价值遵循,那么如何认识人及人的本质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过程中,扬弃了费尔巴哈“感性对象”的形而上学人本质观,从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人的存在,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人学思想,摆脱了以往抽象人本质论对人本质的歪曲,真正实现了哲学史上关于人的认识的革命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本质 感性活动 异化劳动 人的解放
下载PDF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概念的三重维度
4
作者 张微东 周小李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3-99,共7页
“劳动”是贯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概念。马克思从三重维度阐释了劳动概念。其中异化劳动是核心,一般劳动是建构异化劳动的经济学基础,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哲学反思,三者统一于马克思对人的生存论关怀之中。
关键词 一般劳动 异化劳动 对象性活动
下载PDF
论“劳动是人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的统一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夏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1期7-9,共3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的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并不矛盾,劳动在社会关系中...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的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并不矛盾,劳动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关系在劳动中展开,社会关系可以看作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同时人的本质只能在关系中形成,不能从单个人来看,要从对象化的活动中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劳动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异化劳动 社会存在 人的对象化
下载PDF
论《巴黎手稿》中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士部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4-18,共5页
马克思早期《巴黎手稿》中的主体性思想,在他一生的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提出和阐释的"感性活动"、"对象化"和"异化"等重要范畴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自我和传统哲学主体性思想的双重... 马克思早期《巴黎手稿》中的主体性思想,在他一生的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提出和阐释的"感性活动"、"对象化"和"异化"等重要范畴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自我和传统哲学主体性思想的双重超越。《巴黎手稿》中的主体性思想和意识形态批判精神对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感性活动 对象化 异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感性对象性活动与自由——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由思想的文本解读
7
作者 裴建伟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4期11-13,共3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人的本质生存方式,这种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确证自身的存在,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本质,不断获得自身的自由。马克思所指的自由是一种生存论的自由,是一种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人的本质生存方式,这种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确证自身的存在,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本质,不断获得自身的自由。马克思所指的自由是一种生存论的自由,是一种现实的自由,一种发展着的历史性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对象性活动 自由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异化劳动 共产主义
下载PDF
人的本质的合理阐释定向
8
作者 卢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2-47,共6页
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聚焦点,对它的阐释构成了马克思区别于以往"理论家"的本质方面。这种区别在于马克思从"感性活动"出发形成了对人的本质之科学和合理的洞察,从而与黑格尔的"精神劳动辩证法"和... 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聚焦点,对它的阐释构成了马克思区别于以往"理论家"的本质方面。这种区别在于马克思从"感性活动"出发形成了对人的本质之科学和合理的洞察,从而与黑格尔的"精神劳动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划清了界限,形成了道说人的本质的合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精神劳动辩证法” “感性对象性” 感性活动
下载PDF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立论之基、核心论题及目标向度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孟磊 李国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49-57,共9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诞生过程中的决定性一步。马克思以对象性理论为立论之基,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以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生态批判为核心议题,揭示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诞生过程中的决定性一步。马克思以对象性理论为立论之基,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以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生态批判为核心议题,揭示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系的异化,以共产主义为目标向度,指明了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进的价值旨归。从立论之基到核心议题,再到目标向度,构成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生态思想体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为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与自然 感性对象性活动 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共产主义
下载PDF
异化信仰的起源与终结——克尔恺郭尔信仰观与共产主义信仰的比较分析
10
作者 朱灏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第6期62-66,共5页
信仰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随着人类文明进入私有制时代,伴随人的异化,意识逐步异化为意识形态,信仰的异化也不可避免,其内在表现为二律背反——"可信者"不可仰,"可仰者"不可信,向外呈现出普遍的信仰危机。克尔... 信仰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随着人类文明进入私有制时代,伴随人的异化,意识逐步异化为意识形态,信仰的异化也不可避免,其内在表现为二律背反——"可信者"不可仰,"可仰者"不可信,向外呈现出普遍的信仰危机。克尔恺郭尔试图诉诸"荒谬",借以跳出黑格尔的理性形而上学王国,这种"倒退"注定不能成功,然而其中却蕴含着信仰观革命的萌芽。正如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形而上学的真正终结,共产主义信仰是对异化信仰的真正超越,这种超越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产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信仰时刻不可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信仰 信仰异化 二律背反 相信与信仰 感性对象性活动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存在论意蕴——以《巴黎手稿》为阐释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绍梁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9-156,共8页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存在论内涵。马克思既不是把劳动视为与自由无关的自然必然性活动,也不是把劳动建构成为确证自我意识之纯粹主体的精神活动,而是把劳动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种受动性...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存在论内涵。马克思既不是把劳动视为与自由无关的自然必然性活动,也不是把劳动建构成为确证自我意识之纯粹主体的精神活动,而是把劳动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种受动性的感性活动,彰显了人之主体性力量。存在论维度的劳动与人类的自由本质紧密相连。一方面,劳动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通过生产把自身和动物根本地区分开来了,从而获得摆脱生物性的消极自由。另一方面,劳动蕴含的积极自由体现在人类通过劳动展现了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劳动促进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和自我实现,创造了属于人的文化、历史和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存在论 感性的对象性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原文传递
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邓晓芒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7-34,共8页
本文试图对如何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提供一种设想:在把实践理解为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前提下,首先确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感性活动的基础,把它的出发点放到"有生命的个人"上来;其次进入到这些个人的关系即社会... 本文试图对如何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提供一种设想:在把实践理解为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前提下,首先确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感性活动的基础,把它的出发点放到"有生命的个人"上来;其次进入到这些个人的关系即社会历史领域,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理部分;最后是方法部分即唯物辩证法,不论是历史辩证法还是自然辩证法都是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人学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哲学体系 人学辩证法 感性活动 马克思 首先 历史辩证法 建构 生命活动 逻辑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