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络祛痛膏循经取穴贴敷对腰间盘突出患者止痛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晓光 别彩娟 +1 位作者 邢立玲 褚喜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通络祛痛膏循经取穴贴敷对腰间盘突出患者止痛效果。方法11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循经取穴贴敷通络祛痛膏,对照组采用常规阿是穴贴敷通络祛痛膏。比较两组患...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通络祛痛膏循经取穴贴敷对腰间盘突出患者止痛效果。方法11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循经取穴贴敷通络祛痛膏,对照组采用常规阿是穴贴敷通络祛痛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伴随症状缓解效果、安全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VAS评分(5.98±1.84)分与对照组的(6.10±2.20)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2.93±1.30)分低于对照组的(3.97±2.29)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随访VAS评分分别为(2.79±1.68)、(2.67±1.38)、(2.37±1.95)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略低于治疗后,但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随访VAS评分分别为(3.67±2.54)、(4.67±2.63)、(4.59±2.98)分,治疗后2周随访VAS评分略低于治疗后,治疗后1、3个月随访VAS评分均高于治疗后,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随访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伴随症状缓解显效率94.6%高于对照组的76.4%(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伴随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均为98.2%,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各发生轻度皮肤瘙痒3例,局部涂抹药膏后缓解,局部皮肤后期有轻微结痂,无感染及瘢痕产生。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安全性问题,两组安全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络祛痛膏循经取穴贴敷疗法对腰间盘突出患者止痛效果及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阿是穴贴敷,且在改善伴随症状上循经取穴贴敷显效率高于阿是穴贴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取穴 贴敷疗法 腰间盘突出 通络祛痛膏
下载PDF
循经取穴推拿联合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与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颜廷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9期37-41,共5页
目的 探讨循经取穴推拿联合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与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循经取穴推拿联合针刺治疗... 目的 探讨循经取穴推拿联合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与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循经取穴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疼痛与功能、腰椎活动度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相较对照组的80.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00%更高(P<0.05)。相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研究组腰痛、腿痛沉重、下肢麻木与肢体发凉积分分别为(1.37±0.35)、(1.87±0.42)、(2.07±0.43)、(1.97±0.45)分,均较对照组的(2.05±0.57)、(2.47±0.61)、(2.99±0.65)、(2.52±0.59)分低(P<0.05)。相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下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上升,且研究组VAS评分(3.03±0.67)分、ODI评分(27.43±2.76)分低于对照组的(4.22±0.89)、(41.76±4.03)分, JOA评分(22.68±2.17)分高于对照组的(16.74±1.55)分(P<0.05)。相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腰椎活动度均变大,且研究组屈伸活动度(70.57±7.14)°、侧屈活动度(50.48±5.11)°与旋转活动度(40.68±4.16)°均大于对照组的(64.27±6.37)、(46.16±4.52)、(35.63±3.39)°(P<0.05)。相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减低,且研究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1.07±0.22)ng/ml、(25.74±2.37)pg/ml、(117.48±10.16)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1.47±0.35)ng/ml、(36.27±3.24)pg/ml、(127.93±11.27)μg/L(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循经取穴推拿联合针刺的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疼痛与炎性反应,利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循经取穴推拿 针刺 疼痛 腰椎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夹脊穴温针灸联合循经取穴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3
作者 毛恩霞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7期124-127,共4页
目的:分析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循经取穴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目的:分析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循经取穴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夹脊穴温针灸联合循经取穴推拿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腰椎活动度、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疼痛程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腰椎屈伸、侧屈、旋转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温针灸联合循经取穴推拿应用于LDH患者的治疗中效果良好,能够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升腰椎活动度,利于腰椎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夹脊穴 温针灸 循经取穴推拿 腰椎活动度 腰椎功能
下载PDF
放散式冲击波配合运动练习及穴位冲击治疗冻结肩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4
作者 吕客 刘芳 +1 位作者 宋一平 童迅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放散式冲击波(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RSWT)联合肩关节运动及辩证循经取穴治疗冻结肩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4例。A组应用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疼痛区域,B组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疼痛区域同时配合肩关节... 目的探讨放散式冲击波(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RSWT)联合肩关节运动及辩证循经取穴治疗冻结肩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4例。A组应用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疼痛区域,B组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疼痛区域同时配合肩关节主动及被动运动;C组在B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辩证循经取穴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ROM)、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生活能力(ADL)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度及活动范围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P值分别<0.01),且C组临床疗效优于A组及B组。结论放散式冲击波配合肩关节运动及辩证循经取穴治疗冻结肩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冲击波 肩关节运动 辩证循经取穴 冻结肩
下载PDF
经络研究的进展与动向 被引量:8
5
作者 陈麓 金蕾 陈槐卿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70-1473,1478,共5页
本文对近年来经络研究的新进展作了概述:(1)从穴位和经脉所在的深层组织发现有筋膜、结缔组织、肥大细胞、胶原纤维及组织液积聚,它们在经络感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资料涉及循经感传的特征、神经生物学基础。涉及经络功能的整体性,即... 本文对近年来经络研究的新进展作了概述:(1)从穴位和经脉所在的深层组织发现有筋膜、结缔组织、肥大细胞、胶原纤维及组织液积聚,它们在经络感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资料涉及循经感传的特征、神经生物学基础。涉及经络功能的整体性,即同一经脉上的不同穴位具有同一的临床效应;介绍了络脉的作用和跨节段长距离传递的机制;(3)经脉—脏腑双相联系的客观证明;(4)关于基因芯片技术在经络研究中的应用。在研究动向方面,经络研究的目标转向功能性探讨,着重于体表—内脏相关的研究;合理分配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的比重和协调;面对近年来的国际竞争,中国的医务和科技工作者感到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从而加速推动经络的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理论 穴位 体表循经线 经脉-脏腑相关
下载PDF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71
6
作者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05-906,共2页
探讨临床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可能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腧穴热... 探讨临床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可能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表明灸法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穴位 循经感传 @腧穴热敏化
下载PDF
运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循经取穴”的思路 被引量:2
7
作者 曾统军 黄泳 赖新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897-899,共3页
本文从循经取穴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循经取穴规律与脑功能活动相关的假说,并运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 脑功能磁共振 成像技术 循经取穴
下载PDF
电针阳明经穴治疗桡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郝军 鲍铁周 赵翠萍 《中医正骨》 2002年第12期5-6,共2页
为观察电针对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采用电针阳明经穴治疗桡神经损伤 15例 ,并随机设西药对照组 15例对照观察 ,观察周期为 3个月。结果电针组优良率为 80 %,西药组优良率为 2 6 %,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且在周围神经损伤治... 为观察电针对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采用电针阳明经穴治疗桡神经损伤 15例 ,并随机设西药对照组 15例对照观察 ,观察周期为 3个月。结果电针组优良率为 80 %,西药组优良率为 2 6 %,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且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过程中 ,有年龄越小恢复越快 ,损伤后开始治疗时间越短恢复越快 ,出现循经感传现象较强者恢复较快的倾向。说明电针阳明经穴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阳明经穴 桡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针灸疗法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大鼠“膀胱经”上A-类初级传入纤维在跨节段信息传递中的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启新 赵晏 +2 位作者 张世红 史文春 王会生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3-407,共5页
目的 分析经脉线上初级传入神经参与跨脊髓节段信息传递的成分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在 6 7只大鼠胸 9~ 1 2 (T9~1 2 )脊神经背侧皮支上分离细束 ,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了 1 47个A类初级传入纤维 (包括Aβ 和Aδ 两类 )的放电及其相关特... 目的 分析经脉线上初级传入神经参与跨脊髓节段信息传递的成分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在 6 7只大鼠胸 9~ 1 2 (T9~1 2 )脊神经背侧皮支上分离细束 ,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了 1 47个A类初级传入纤维 (包括Aβ 和Aδ 两类 )的放电及其相关特性 ,电刺激相邻节段神经干后传入放电的改变。结果  1 3个Aβ 类单位的平均传导速度为 (3 3 84± 1 46 )m/s;全部为快适应单位 ,平均电刺激阈值 0 2 7mA ,5 4 6 % (7/1 3 )的单位有低频自发放电 ,每 3 0s平均放电数为 1 3 1±0 2 0 ,跨节段电刺激后 ,放电无明显改变。 1 3 4个Aδ 类单位的平均传导速度 (1 3 5 1± 0 78)m/s,其中快适应单位 5 5个 ,慢适应单位 79个 ;平均电刺激阈值 0 2 2mA ,跨节段电刺激后 ,两种适应单位中被兴奋单位所占比例差异显著 ,P <0 0 0 5。 41 1 % (5 5 /1 3 4 )的Aδ 单位有散在而不规律的自发放电 ,每 3 0s平均放电数 0 73± 0 1 4。跨节段电刺激后 5 6 0 % (75 /1 3 4 )的单位放电迅速增加 ,在电刺激后 3 0s内达高峰 ,0~ 3 0s、3 0~ 6 0s、6 0~ 90s的平均放电数分别为 2 5 4±0 85、1 87± 0 5 2、1 49± 0 41 ,显著高于跨节段电刺激前 (P <0 0 0 1或 0 0 5 )。结论 A类初级传入纤维参与了外周末梢之间的跨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类初级传入纤维 放电 穴位 循经感传
下载PDF
循经取穴针刺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心肌内向整流钾通道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巍 李记泉 +2 位作者 孟祥宇 陈以国 韩知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脉经穴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心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Kir2.1、Kir2.2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基因水平揭示循经取穴对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内关...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脉经穴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心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Kir2.1、Kir2.2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基因水平揭示循经取穴对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穴组、列缺穴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他组采用皮下多点位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85 mg/kg)建立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应穴位的电针刺激,每天1次,1周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al-timePCR)检测左心室Kir2.1、Kir2.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关穴组、列缺穴组、非经非穴组Kir2.1、Kir2.2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穴组、列缺穴组Kir2.1、Kir2.2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内关穴组比较,列缺穴组、非经非穴组Kir2.1、Kir2.2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列缺穴组相比,非经非穴组Kir2.1、Kir2.2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循经取穴可逆转缺血心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Kir2.1、Kir2.2mRNA表达的下降,证实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抗心肌缺血具有循经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特异性 心肌缺血 内向整流钾通道 电针 内关
下载PDF
雷火灸与热敏灸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琳琳 马铁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年第1期130-132,共3页
雷火灸从灸材、灸具方面着手,加入中药改变灸条配方组成,重视灸力渗透性,火力猛、药力峻、起效快;热敏灸从施灸部位及方式方法着手,寻找热敏化腧穴,改变施灸过程,重视循经感传;均系改进普通艾灸法的悬灸法,均可提升疗效。雷火灸效力刚猛... 雷火灸从灸材、灸具方面着手,加入中药改变灸条配方组成,重视灸力渗透性,火力猛、药力峻、起效快;热敏灸从施灸部位及方式方法着手,寻找热敏化腧穴,改变施灸过程,重视循经感传;均系改进普通艾灸法的悬灸法,均可提升疗效。雷火灸效力刚猛,要考虑患者承受能力,因改制灸条而使治疗成本提高,增加治疗费用;手法繁多,实际临床大多为节省人力,仅使用温和灸法,客观上限制了更广泛的应用。热敏灸虽所需灸材便捷廉价,手法较为简洁;每种疾病需要先探寻不同热敏穴,耗时较长,比较依赖患者灸感,在现实操作中略有局限;腧穴热敏性机制也不够清楚,理论体系尚待完善。二者均系对普通艾灸法改进的有益尝试,各具特色,临床疗效满意,虽然还有些许不足,然瑕不掩瑜,期待有更多研究改进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火灸 热敏灸 灸材 灸具 热敏化腧穴 循经感传 悬灸 针灸理疗
下载PDF
经络运行血气现象的研究——针刺引发循经微小搏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祝总骧 徐瑞民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0年第3期9-10,共2页
目的通过针刺内关穴引发手厥阴心包经循经微小搏动的现象,从而证明经络确有"行血气"功能,经络是血气运行通道,并为最终揭示经络实质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方法受试者先分别用循经高振动声和循经低阻抗方法将左前臂心包经体... 目的通过针刺内关穴引发手厥阴心包经循经微小搏动的现象,从而证明经络确有"行血气"功能,经络是血气运行通道,并为最终揭示经络实质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方法受试者先分别用循经高振动声和循经低阻抗方法将左前臂心包经体表循行线(实验经脉线)测出,再在所测实验经脉线上内关穴处进行针刺,并在针前、针时、起针后,分别在臂中穴经上及经内、外3mm处进行微小搏动测定取样。结果 9例21次实验显示:8人19次实验为阳性结果 ,即针刺内关穴后循经脉引发微小搏动。结论经络确有"行血气"的功能,经络是血气运行通道,内有物质和能量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内关穴 循经微小搏动
下载PDF
循经取穴治疗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4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佳佳 荣晓凤 丁燕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918-1920,共3页
目的观察循经取穴与非经非穴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PDS型患者随机分为循经取穴(A组)与非经非穴(B组)两组,每组34例。A组针刺足三里及内关穴,同时根据中医虚实辨证,实证加用太冲、内庭,予针刺补... 目的观察循经取穴与非经非穴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PDS型患者随机分为循经取穴(A组)与非经非穴(B组)两组,每组34例。A组针刺足三里及内关穴,同时根据中医虚实辨证,实证加用太冲、内庭,予针刺补法;虚证加用公孙、阴陵泉,予针刺泻法;B组在上述经穴旁2cm处针刺,并根据辨证虚实分别采用相应补泻手法。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随访6个月。结果A组与B组治疗前后的总疗效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取穴治疗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优于非经非穴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循经取穴 非经非穴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侯雅泉 屠建锋 +5 位作者 金美林 杨娜娜 叶阳 周平 郑洋 刘存志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1期118-121,共4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提供选穴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研究的文献,...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提供选穴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研究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结果在纳入的62篇文献中,共使用腧穴34个,其中最常用的腧穴包括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选穴分布于11条经脉,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147次),占总频次的52.13%;涉及特定穴10种,最常用的2类特定穴是下合穴和募穴。结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选穴以循经取穴为主,腧穴类型以下合穴、募穴等特定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术后肠麻痹 选穴规律 循经取穴 特定穴
下载PDF
发散式冲击波痛点结合循经取穴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祯杰 周怀东 郭长青 《中国医药》 2020年第6期932-935,共4页
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痛点结合循经取穴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第六医院门诊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61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痛... 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痛点结合循经取穴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第六医院门诊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61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痛点结合循经取穴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痛点疗法治疗,仪器选用比利时Gymna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每周1次,3次/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即刻,治疗后1、3、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即刻,治疗后1、3、6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疗程结束后即刻,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低于对照组[(3.7±1.2)分比(4.5±1.6)分、(2.8±0.9)分比(3.7±1.4)分、(2.4±1.1)分比(3.1±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痛点结合循经取穴疗法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有效方法,相较于体外冲击波痛点疗法能够有效缩短肱骨外上髁炎的自然病程,效果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 循经取穴
下载PDF
放散式冲击波辩证循经取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璐璐 吕客 宋一平 《东南国防医药》 2016年第4期374-377,381,共5页
目的探讨放散式冲击波(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RSWT)辩证循经取穴方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96例病例分为松动手法组(32例)、放散式冲击波组(31例)和辩证循经取穴治疗组(33例)。松动手法组应用松动手法治疗肩周炎,放散式冲击波... 目的探讨放散式冲击波(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RSWT)辩证循经取穴方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96例病例分为松动手法组(32例)、放散式冲击波组(31例)和辩证循经取穴治疗组(33例)。松动手法组应用松动手法治疗肩周炎,放散式冲击波组应用放散式冲击波治疗;辩证循经取穴组在放散式冲击波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辩证循经取穴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活动度(ROM)、康复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VAS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康复功能明显提高(P值均为<0.01),治疗后不同时期放散式冲击波组、辩证循经取穴组较松动手法组改善更明显(P<0.05),且辩证循经取穴组较放散式冲击波组效果更优(P<0.05)。放散式冲击波组、辩证循经取穴组较松动手法组显效率高(P<0.01),且辩证循经取穴组更优于放散式冲击波组(P<0.05)。结论放散式冲击波加辩证循经取穴疗法提高单纯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研究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冲击波 辩证循经取穴 肩周炎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的取穴规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卢金城 何炎坤 熊良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696-702,共7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文献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的取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4月18日收录的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的相关文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文献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的取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4月18日收录的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的相关文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23.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是神门、百会、三阴交、四神聪、太冲、安眠、申脉、照海、印堂、内关;经脉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为主;选穴部位主要以下肢部及头面颈项部为主;特定穴以五输穴、交会穴最多。高频腧穴关联分析结果提示支持度最高的腧穴是申脉、照海,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多从心脑论治,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注重特定穴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针刺疗法 焦虑性失眠 选穴规律 心脑论治 局部取穴 循经取穴 特定穴
下载PDF
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四边孔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吕客 童迅 +3 位作者 秦小虎 孙凌梅 彭文娟 宋一平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第5期478-480,486,共4页
目的探讨放散式冲击波(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RSWT)辩证循经取穴治疗四边孔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四边孔综合征患者分为A组(52例)、B组(51例)和C组(53例),A组超短波治疗疼痛区域,B组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疼痛区域;C组在B组治疗... 目的探讨放散式冲击波(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RSWT)辩证循经取穴治疗四边孔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四边孔综合征患者分为A组(52例)、B组(51例)和C组(53例),A组超短波治疗疼痛区域,B组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疼痛区域;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辩证循经取穴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睡眠质量、康复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睡眠质量康复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不同时期B、C组的疼痛、睡眠质量、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且C组比B组疗效更优(P<0.05)。结论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四边孔综合征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冲击波 循经取穴 四边孔综合征
下载PDF
头针疗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1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头针疗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 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头针疗法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取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 目的探讨头针疗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 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头针疗法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取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4.50±0.28)、(4.11±0.25)、(4.24±0.68)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36±0.23)、(3.41±0.14)、(3.25±0.1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头针疗法联合循经取穴的方法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疗法 循经取穴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下载PDF
李志道教授“驾驭针感法”治疗失眠经验撷粹
20
作者 姜晓涵 焦召华 李志道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1251-1254,共4页
探讨影响针感强弱的因素、驾驭针感强弱的方法以及“驾驭针感法”在针刺治疗失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李志道教授认为,针感的强弱与传导控制是针刺产生疗效的关键因素。在治疗中,医者应依据患者体质、病情和对针刺的耐受程度,在反复沟通... 探讨影响针感强弱的因素、驾驭针感强弱的方法以及“驾驭针感法”在针刺治疗失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李志道教授认为,针感的强弱与传导控制是针刺产生疗效的关键因素。在治疗中,医者应依据患者体质、病情和对针刺的耐受程度,在反复沟通和试探的基础上调整出强弱适宜的针感,选择性地使针感传导至相应病所,方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驾驭针感法 循经感传 局部酸胀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