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ial nucleus up-regulat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mRNA following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a rabbit model of facial nerve injury 被引量:1
1
作者 Hong Gao Bangyu Ju Guohua Ji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253-1256,共4页
BACKGROUND: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injury is generally accepted. However,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OBJECTIVE: To validate the effect of acupoint elec... BACKGROUND: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injury is generally accepted. However,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OBJECTIVE: To validate the effect of acupoint electro-stimulation o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mRNA expression in the facial nucleus of rabbits with facial nerve injury,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acupuncture treatment efficacy is related to BDNE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injury,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imal trial.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Laboratory of Anatom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rom March to September 2005. MATERIALS: A total of 120 healthy, adult, Japanese rabbits, with an equal number of males and females were selected. Models of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injury were established using the facial nerve pressing method. METHODS: Th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n = 24): sham operation, an incision to the left facial skin, followed by suture; model, no treatment following facial nerve model establishment; western medicine, 10 mg vitamin B1, 50 ug vitamin B12, and dexamethasone (2 mg/d, reduced to half every 7 days)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starting with the first day following lesion, once per day;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at Ytfeng, Quanliao, Dicang, Jiache, Sibai, and Yangbai acupoints using a acupuncture needle with needle twirling every 10 minutes, followed by needle retention for 30 minutes, for successive 5 days; electroacupuncture, similar to th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group, the Yifeng (negative electrode), Jiache (positive electrode), Dicang (negative electrode), and Sibai (positive electrode) points were connected to an universal pulse electro-therapeutic apparatus for 30 minutes per day, with disperse-dense waves for successive 5 days, and resting for 2 days. MAIN OUTCOME MEASURES: Left hemisphere brain stem tissues were harvested on post-operative days 7, 14, 21, and 28 under a dissecting microscope. Neuronal appearance in the facial nucleus was observed following Nissl staining. BDNF mRNA expression in the facial nucleus was determined us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SULTS: A total of 120 rabbit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In the model group, the nucleolus was asymmetric with cell body swelling, and the number of Nissl bodi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ime, there were more Nissl bodies in the west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s, in particular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However, the number of Nissl bodies remained less than in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The number of BDNF-positive neurons in the facial nucleu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west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P 〈 0.01). The number of BDNF-positive neurons in the facial nucleus of reached a minimum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on post-surgery day 21, and increased by day 28, but remained less than control levels.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at acupoints increased BDNF expression in the facial nucleus, alleviated neuronal injury in the facial nucleus, and promoted facial nerve regeneration. The effect was superior over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and western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stimulation acupuncture point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facial palsy/point therapy
下载PDF
针刺“管氏益脑十六穴”对痰瘀阻络证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血管动力学的影响
2
作者 王艳梅 熊田珍 +4 位作者 李明莹 徐沁 张瑞菊 李建岗 管遵惠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1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针刺管氏益脑十六穴对痰瘀阻络证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血管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痰瘀阻络证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选取的患儿年龄区间在9个月—5周岁之间,课题选用随机方法将80例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为单纯康复训练组,观察组... 目的观察并分析针刺管氏益脑十六穴对痰瘀阻络证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血管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痰瘀阻络证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选取的患儿年龄区间在9个月—5周岁之间,课题选用随机方法将80例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为单纯康复训练组,观察组为针刺管氏益脑十六穴组,每组的患儿数量为40例,在课题研究治疗开始前及1个治疗疗程结束后分别对比2组患儿脑血管血液流速指标水平,评价指标包括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峰值流速(Vsmax)和平均血流速度(Vdmin)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氏益脑十六穴针刺治疗痰瘀阻络证痉挛型脑瘫能有效促进脑血管血液流速,改善脑组织供血情况,引起一系列脑组织能量代谢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氏益脑十六穴 脑瘫 脑血管动力学 针刺治疗
下载PDF
电针上肢穴位对运动皮层躯干脑区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影响
3
作者 程伟丽 周彤 +3 位作者 黄键澎 谢萌萌 许能贵 刘健华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701-708,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上肢穴位对健康受试者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躯干脑区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5名健康受试者,采用交叉设计。试验一观察电针上肢穴位对竖脊肌(erector spinae,ES)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影响,受试者随机... 目的观察电针上肢穴位对健康受试者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躯干脑区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5名健康受试者,采用交叉设计。试验一观察电针上肢穴位对竖脊肌(erector spinae,ES)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影响,受试者随机先后进入3组试验,A组电针合谷穴,B组电针孔最穴,C组假针合谷穴。运用经颅磁刺激,检测干预前后对侧M1第一骨间背侧肌、桡侧腕屈肌及ES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ES的MEPs波幅升高者进入试验二。试验二为抑制背侧前运动皮层(premotor cortex,PMd)后电针上肢穴位对ES的皮质脊髓兴奋性的作用研究,受试者随机先后进入两组试验,D组采用抑制PMd配合电针合谷穴干预,E组采用抑制PMd配合电针孔最穴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对侧M1上肢脑区和躯干脑区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结果A组和B组干预后上肢脑区及躯干脑区MEPs总波幅均较同组干预前显著增加(P<0.001,P<0.01)。A组干预后上肢脑区及躯干脑区MEPs总波幅均明显高于C组,B组干预后仅躯干脑区MEPs总波幅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干预后上肢脑区最佳刺激点MEPs平均波幅及总波幅较同组干预前均显著增加(P<0.05)。D组和E组干预前后躯干脑区最佳刺激点的MEPs平均波幅及总波幅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状况下,电针合谷、孔最穴均可增强ES的皮质脊髓兴奋性,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Md可能参与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脑可塑性 运动诱发电位 皮质脊髓兴奋性 经颅磁刺激 合谷 孔最
下载PDF
基于“调脏通络解郁”思想论治广泛性焦虑症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莹 张闯 +4 位作者 张子扬 张少博 李孟媛 卢琦 王洪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8期855-859,共5页
广泛性焦虑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是诸多躯体化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西药治疗不良反应颇多,针灸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起效迅速,疗效确切。王洪峰教授认为,广泛性焦虑的根本原因是络气不通、络虚不荣导致的脏腑失和,脑络失养,... 广泛性焦虑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是诸多躯体化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西药治疗不良反应颇多,针灸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起效迅速,疗效确切。王洪峰教授认为,广泛性焦虑的根本原因是络气不通、络虚不荣导致的脏腑失和,脑络失养,故在治疗时要“调脏”与“通络脉”“通脑络”三步并举。进而提出“调脏通络解郁”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选取五脏俞配合“百会配神庭”“合谷配太冲”“足三里配三阴交”等穴,以调整脏腑,疏通络脉,行气解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性焦虑障碍 通络脉 通脑络 调脏解郁 针刺疗法 五脏俞
下载PDF
补肾健脑针法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鲍超 李建兵 +2 位作者 王楠 陈栋 李彦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778-780,共3页
目的:观察补肾健脑针法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59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加用补肾健脑针法,3个月为一观察周期,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运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 目的:观察补肾健脑针法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59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加用补肾健脑针法,3个月为一观察周期,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运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和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表(ADL)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补肾健脑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比单纯康复训练能更为有效地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健脑 脑瘫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突触数密度、面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杜亦旭 许能贵 +4 位作者 易玮 黄国新 蔡通 黄真炎 吴玲霓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后突触重建的干预作用。【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又分为1 h、1 d、3 d、1周、3周5个时间段进行观察,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百...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后突触重建的干预作用。【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又分为1 h、1 d、3 d、1周、3周5个时间段进行观察,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百会、大椎穴治疗。每个时间段后分别取材,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区大脑皮层突触的结构、数密度、面密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电针对其影响。【结果】缺血模型组于1 h、1d、3 d时数密度、面密度显著性下降(P<0.001,与同时段假手术组比较),3周时数密度有所升高但仍与假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数密度、面密度于1d时较缺血模型组显著性升高(P<0.01),3d、1周后进一步升高(P<0.001),与假手术组相仿。【结论】电针从早期即可抑制脑缺血后的突触数量、面积的减少,并在恢复过程中促进其尽快地修复。这为电针在不同时间段促进突触重建和脑缺血恢复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针灸疗法 脑组织/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百会 大椎
下载PDF
病理状态下针刺百会穴对脑功能成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赖新生 黄泳 +5 位作者 唐安戊 唐纯志 杨君军 李东江 曾统军 邹燕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410-413,共4页
【目的】观察病理状态下,针刺百会穴对脑部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选择1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以针对偏瘫的常规针刺,B组加用百会穴治疗,共完成20次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目的】观察病理状态下,针刺百会穴对脑部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选择1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以针对偏瘫的常规针刺,B组加用百会穴治疗,共完成20次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脑功能成像检查,并比较常规针刺和加用百会穴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变化幅度。【结果】B组加用百会穴后,VD患者患脑额叶、丘脑、尾核、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健脑额叶、顶叶、枕叶、丘脑、豆状核、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VD患者患脑额叶、颞叶、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健脑顶叶、颞叶、枕叶、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的A组(P<0.05)。【结论】针刺百会穴,能够相对特异地作用于VD患者的各脑叶和小脑,提高其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针灸疗法 百会 脑/针灸效应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下载PDF
针刺外关穴对小脑响应机制的^(18)F-FDG PET脑功能成像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恩涛 王淑侠 +3 位作者 赖新生 黄泳 唐纯志 崔韶阳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第7期453-456,共4页
目的通过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采用PE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小脑皮质葡萄糖代谢变化,研究针刺外关穴对小脑皮质的影响,探讨针刺穴位小脑的响应机制。方法将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右侧外关穴针刺组、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和空白对照组... 目的通过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采用PE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小脑皮质葡萄糖代谢变化,研究针刺外关穴对小脑皮质的影响,探讨针刺穴位小脑的响应机制。方法将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右侧外关穴针刺组、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例,全部受试者接受PET脑功能成像检查,所得图像采用SPM8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以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小脑未见激活区域,而右侧外关穴针刺组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左侧小脑扁桃体、左侧小脑后叶、左侧小脑前叶及右侧小脑后叶山坡。以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作为对照,右侧外关穴针刺组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右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结论针刺外关穴激活了左侧小脑前叶及双侧小脑后叶,为解释针刺穴位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外关 脑功能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18F-氟脱氧葡萄糖
下载PDF
梁丘穴联合足三里穴电针刺激时的fMRI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谭惠斌 王翅鹏 +7 位作者 熊飞 贾静 黄文才 李涵翰 游涛 王叶 刘江勇 高利臣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利用f MRI观察足阳明胃经上的梁丘穴联合足三里穴电针刺激时大脑的活动规律。方法:选取25例体型中等、右利手的健康成年人,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2~50岁,选取受试者右侧梁丘穴联合右侧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同时行f MRI。结果:... 目的:利用f MRI观察足阳明胃经上的梁丘穴联合足三里穴电针刺激时大脑的活动规律。方法:选取25例体型中等、右利手的健康成年人,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2~50岁,选取受试者右侧梁丘穴联合右侧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同时行f MRI。结果:梁丘穴联合足三里穴电针刺激时,所有受试者均产生酸、麻、胀、钝痛、重和热的复杂针感,且强度不一。f MRI表现为以激活或负激活峰值为中心的不规则簇状区,且多个相近的激活或负激活脑功能区相连成片。其中脑功能激活区的峰值位于:(1)左侧尾状核体部和右侧豆状核;(2)左侧颞下回(BA20)、左侧海马旁回及左侧尾状核尾;(3)右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右侧海马旁回(杏仁核包含在其中);(4)左侧海马旁回(BA30)、左侧后扣带回(BA29、30);(5)右侧中央前回(BA6)、右侧角回(BA39)。而脑功能负激活区的峰值位于:(1)小脑右半球前叶、小脑左半球前叶蚓部;(2)左侧颞上回(BA22)、左侧屏状核、左丘脑;(3)右侧中央后回(BA2)、右侧顶下小叶(BA40)、右侧中央前回(BA44);(4)左侧顶下小叶(BA40);(5)左侧中央前回(BA5、BA6);(6)右侧颞下回(BA37)。结论:梁丘穴联合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时,激活脑区和负激活脑区较单独针刺足三里穴时明显集中、激活或负激活程度明显增高;大部分活动脑区与足三里穴单独针刺时相同;部分活动脑区与足三里穴单独针刺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梁丘 足三里 脑功能区 电针 针刺疗法
下载PDF
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对脑外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鸥 郭知学 汪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6-1118,共3页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疗法对脑外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进的Feeney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穴位注水组、腹腔给药组和穴位注药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不造模,腹腔注射等体...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疗法对脑外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进的Feeney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穴位注水组、腹腔给药组和穴位注药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不造模,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其他组造模后,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穴位注水组:足三里穴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给药组:胞二磷胆碱500 mg/kg腹腔注射;穴位注药组:胞二磷胆碱以生理盐水溶解为500 mg/ml,500 mg/kg足三里穴注射。连续14 d。通过水迷宫实验和避暗实验测定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结果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除假手术组外,穴位注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短于其他组(P<0.05);在避暗实验中,穴位注药组大鼠学习记忆潜伏期较其他组长(P<0.05),错误次数较少。结论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能明显改善脑外伤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胞二磷胆碱 穴位疗法 学习记忆 避暗 水迷宫
下载PDF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0-154,共5页
分析当前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没有统一认识的可能原因,并对针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作了论述,同时提出了一些今后的研究设想。
关键词 脑缺血/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方法 选穴 电针
下载PDF
“健脑安神”针刺法对失眠患者血清TNF-α、IL-6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雷正权 万健民 苗冲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第10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健脑安神"针刺法对失眠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清TNF-α、IL-6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失眠患者36例进行"健脑安神"针刺法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其匹茨堡睡眠指数积分和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每... 目的:探讨"健脑安神"针刺法对失眠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清TNF-α、IL-6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失眠患者36例进行"健脑安神"针刺法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其匹茨堡睡眠指数积分和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每日针刺1次,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36例中痊愈1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治疗前后TNF-α和IL-6差异均P<0.05,表明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健脑安神"针刺法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升高失眠患者血清IL-6含量、降低TNF-α含量,提示针刺后患者血清IL-6和TNF-α含量发生变化,可能是健脑安神针刺法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健脑安神 针灸疗法 IL-6 TNF-Α PSQI
下载PDF
针刺百会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即时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文怡川 蔡业峰 招远祺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23期3528-3529,3532,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影响的即时效应。方法设针刺百会治疗组(百会组)与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将2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百会组12例和对照组11例。两组于针刺前后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影响的即时效应。方法设针刺百会治疗组(百会组)与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将2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百会组12例和对照组11例。两组于针刺前后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期峰速(Vd)、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百会组与对照组比较,针刺前后大脑中动脉Vs、Vd、V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和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百会组TCD探测深度52 mm和56 mm的Vs和Vm针刺前后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法能使大脑中动脉血流量增加,且针刺百会穴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会 针刺疗法 卒中 脑缺血 急性病 大脑中动脉 血流速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下载PDF
内关穴针刺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强 雷勋明 +2 位作者 陈全景 陈少军 李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4期231-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内关穴针刺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痉挛性脑瘫患儿72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 目的探讨内关穴针刺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痉挛性脑瘫患儿72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内关穴针刺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2%)明显高于对照组(77.8%;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适应行为与语言行为评分、血清BDNF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适应行为与语言行为评分、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5),而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关穴针刺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智力发育,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DN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脑瘫 内关穴 针刺治疗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智力
下载PDF
Effects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at Jing-Well points in distal ends of finger and toe on survival rate and brain edema in cerebral ischemic rats 被引量:13
15
作者 Liang Gao Zelin Chen +2 位作者 Lixin Tian Zhongzheng Li Yi Guo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71-476,共6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at Jing-Well points in the distal ends of the finger and toe on survival rate,survival time,and brain edema in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METHODS:Fifty-four m...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at Jing-Well points in the distal ends of the finger and toe on survival rate,survival time,and brain edema in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METHODS:Fifty-four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normal,sham operation,model,bloodletting puncture at Jing-Well points in distal ends of finger and toe,and puncture without bloodletting at these points.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Longa's method.The brains were taken 48 h after the model was established.Brain water content,brain density,brain coefficient,survival rate,and survival time in each group were measured.RESULTS:After bloodletting puncture,the survival time of the rats was prolonged,their brain water content and brain coefficient were reduced,and brain density was increased.CONCLUSION:Bloodletting puncture at Jing-Well points in the distal ends of the finger and toe can improve function in ischemic brain ede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LETTING brain ischemia brain edema acupuncture therapy points Jing-Well(Five Shu) Survival rate
原文传递
针刺益脑十六穴为主治疗小儿脑瘫30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唐疆 李绍荣 +1 位作者 王祖红 管遵惠 《针灸临床杂志》 2008年第A01期23-24,59,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益脑十六穴"配合舌针、体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取益脑十六穴、舌针、体针,治疗脑性瘫痪患儿30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基本痊愈5例(16.67%),显效13例(43.33%),有效10例(33.33%),无效2例(6.6... 目的:观察针刺"益脑十六穴"配合舌针、体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取益脑十六穴、舌针、体针,治疗脑性瘫痪患儿30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基本痊愈5例(16.67%),显效13例(43.33%),有效10例(33.33%),无效2例(6.67%)。结论:临床观察表明,针刺"益脑十六穴"有助于改善患儿智力、语言功能,配合舌针、体针,能提高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性瘫痪 针刺疗法 益脑十六穴 舌针 体针
下载PDF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述评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秋佳 粟胜勇 覃晓燕 《河南中医》 2019年第4期644-648,共5页
醒脑开窍法、阴阳配穴法、分期配穴法为临床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针刺方法、经筋理论、现代针刺方法、不同病因病机、特殊针法及其他疗法等为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常用的配穴原则作指导,其中传统针刺方法指导的... 醒脑开窍法、阴阳配穴法、分期配穴法为临床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针刺方法、经筋理论、现代针刺方法、不同病因病机、特殊针法及其他疗法等为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常用的配穴原则作指导,其中传统针刺方法指导的取穴原则包括恢刺、关刺、巨刺等对于患肢痉挛的改善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配穴原则及针刺方法的不尽相同,使治疗时针刺的有效刺激量无明确的量化标准,可重复性差。此外,目前的评价标准多以康复评定量表为主,评价疗效无统一标准,更是缺乏独立的中医疗效评定方案,针对纳入病例的患者的针刺治疗方法,大多是结合康复治疗为主,无法突出针刺的主要疗效,且临床实验样本较小,缺少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肢体痉挛 针刺治疗 配穴 醒脑开窍法 阴阳配穴法 分期配穴法 恢刺 关刺 巨刺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的取穴规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卢金城 何炎坤 熊良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696-702,共7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文献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的取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4月18日收录的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的相关文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文献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的取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4月18日收录的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的相关文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23.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是神门、百会、三阴交、四神聪、太冲、安眠、申脉、照海、印堂、内关;经脉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为主;选穴部位主要以下肢部及头面颈项部为主;特定穴以五输穴、交会穴最多。高频腧穴关联分析结果提示支持度最高的腧穴是申脉、照海,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刺治疗焦虑性失眠多从心脑论治,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注重特定穴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针刺疗法 焦虑性失眠 选穴规律 心脑论治 局部取穴 循经取穴 特定穴
下载PDF
醒脑调神针刺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运动员失眠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雄芳 黄慧敏 《智慧健康》 2020年第18期163-164,共2页
目的 探究醒脑调神针刺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运动员失眠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选取200例运动员失眠患者,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给予对照组醒脑调神针刺法治疗,给予观察组醒脑调神针刺法配... 目的 探究醒脑调神针刺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运动员失眠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选取200例运动员失眠患者,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给予对照组醒脑调神针刺法治疗,给予观察组醒脑调神针刺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治疗效果、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运动员失眠者实施醒脑调神针刺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压豆 醒脑调神针刺法 运动员 失眠
下载PDF
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研究述评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冰洁 卢明毅 +3 位作者 何育风 黄俊能 何梓桐 赵霞云 《河南中医》 2020年第1期145-148,共4页
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具有行气止痛、活血祛瘀、解痉除痹、疏通经络、分解粘连的功效,可促进炎症吸收,从而缓解颈部疼痛。手法治疗还可纠正关节紊乱,具体表现为可缩小寰齿前间隙,减少齿状突与寰枢椎两者轴线之间的偏移距离。临床常用... 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具有行气止痛、活血祛瘀、解痉除痹、疏通经络、分解粘连的功效,可促进炎症吸收,从而缓解颈部疼痛。手法治疗还可纠正关节紊乱,具体表现为可缩小寰齿前间隙,减少齿状突与寰枢椎两者轴线之间的偏移距离。临床常用于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手法有: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颈椎微调手法、整脊调曲结合寰枢端转法、定点三项仰正法及枢椎短杠杆推法等。也有学者将手法与针刺疗法、综合疗法相结合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取得满意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手法治疗的安全性缺乏统一规范,如手法操作角度、力量的控制,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适用范围和禁忌证的研究等。另一方面对各种手法力学原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手法治疗的基础研究较为匮乏,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大数据、大样本的支撑等。今后,在开展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研究时,应规范各类手法的操作要点,加强不同手法治疗的基础研究,力图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有效的、规范的诊疗方案,减少因手法操作不当而带来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半脱位 壮医经筋手法 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 颈椎微调手法 整脊调曲结合寰枢端转法 定点三项仰正法 枢椎短杠杆推法 针刺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