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am Smith and Confucius: A Tour d'Horizon Towards a Transcultural Foundation of Institutions
1
作者 Carsten Herrmann-Pillath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年第3期91-126,共36页
Recently, economists have rediscovered the fact of the cultural embeddedness of institutions.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re are transcultural universals of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The paper pro... Recently, economists have rediscovered the fact of the cultural embeddedness of institutions.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re are transcultural universals of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such universals cannot possibly be empirical givens, but have to be continuously created through transcultural discourse. I take a first step by putting family resemblances in the moral and social philosophy of Adam Smith and the Confucians into the context of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economics. The tour d'horizon starts with the thesis that the biased perception of Smith( neglecting the moral philosopher) in economics mirrors its cultural embeddedness into what sociologist Norbert Elias has called the "homo clausus" construct in Western societies. I continue with a survey of most recent research in behavioural, institutional,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which clearly prove the fallacies of the "homo clausus" assumptions of individual autonomy. This explains the recent revival of interest in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on part of economists. Indeed, many Smithian insights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recent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One fascinating implication is that opening up a transcultural discours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moral philosophy might show the way towards a transcultural foundation of institutions. A number of "family resemblances" between Smith and Confucius are presented. I conclude by highlighting some contentious iss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global economy, where the transition to a moral economy with Smithian and Confucian foundations might help to find workable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m smith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behavioural andexperimental economics institutional convergence in the global economy culturalembeddedness of economics CONFUCIANISM
原文传递
Toda-Smith谱同伦群的具有第六滤子的新非平凡元素族
2
作者 肖建明 王健波 +1 位作者 金应龙 刘秀贵 《数学年刊(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55-866,共12页
当p≥7,n≥3时,本文找到一个永久循环 ,它在Adams谱序列中收敛到 的一个非零元素,由Adams分解得到 ,使得 ,进而得到 并且它具有第六滤子.
关键词 稳定同伦群 Moore谱 TODA-smith 上纤维序列 adamS谱序列
下载PDF
Adams谱序列中的非平凡积■_(s+3)g_0(英文)
3
作者 谢守波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5-398,402,共5页
利用Adams谱序列,May谱序列和上纤维序列等工具,并以某些相对低维的Ext群的结果为基础,具体地计算了Ext群中的某些元的第一阶数与第二阶数,并由此得出在Adams谱序列中乘积■_(s+3)g_0∈ExtsA+5,(s+3)p2q+(s+3)pq+(s+3)q+s(Zp,Zp)非平凡... 利用Adams谱序列,May谱序列和上纤维序列等工具,并以某些相对低维的Ext群的结果为基础,具体地计算了Ext群中的某些元的第一阶数与第二阶数,并由此得出在Adams谱序列中乘积■_(s+3)g_0∈ExtsA+5,(s+3)p2q+(s+3)pq+(s+3)q+s(Zp,Zp)非平凡,并且收敛到πS中的非平凡的p阶元素,其中p≥7的奇数,0≤s<p-3,q=2(p-1),S是奇素数球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稳定同伦群 adamS谱序列 TODA-smith MAY谱序列
下载PDF
Smith-Toda谱同伦群中的非平凡元素
4
作者 刘艳芳 王俊丽 王玉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5-8,27,共5页
考虑V(1)谱的同伦群.首先借助May谱序列得到V(2)谱的上同调群的一些结论,然后用代数方法证明了在Adams谱序列中,(b_1)~2g_1∈Ext_A^(6,3p^2q+2pq)(H*V(1),Z_p)是永久循环且不是dr边缘,从而收敛到π_(3p^2q+2pq-6V)(1)中的非零元.
关键词 smith-Toda谱 Ext群 adamS谱序列 MAY谱序列 稳定同伦群
下载PDF
亚当·斯密的公平观
5
作者 张琦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0,共7页
公平正义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斯密看来,商业社会之所以比过去更“好”,就在于它大幅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斯密并不主张“自由放任”,从不认为人“只追求自己的私利”就能为全社会带来“最大的好处”。亚... 公平正义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斯密看来,商业社会之所以比过去更“好”,就在于它大幅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斯密并不主张“自由放任”,从不认为人“只追求自己的私利”就能为全社会带来“最大的好处”。亚当·斯密时代,认为穷人本质上品行不端、好逸恶劳,应使其“保持贫穷”是普遍共识,而斯密不仅对穷人抱有深切的同情,并且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分配正义”理念:穷人因“贫穷”本身就有权得到政府救助,这一观念是革命性的。亚当·斯密还主张通过财政税收制度减少不平等,并提出了税收公平原则;他总体上主张比例税,有时还赞成累进税。财政支出方面,亚当·斯密支持主要面向普通民众的公共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公平观 分配正义 累进税
下载PDF
亚当·斯密美德思想对医务人员德性培养的启示
6
作者 宋杨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6,21,共5页
市场经济下人们对私利的追逐必须要有道德约束,如何帮助医学界走出道德困境是必须直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亚当·斯密的美德思想,探讨德性伦理在医务人员德性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审慎、正义、仁慈和克己这四种个人具备的美德,... 市场经济下人们对私利的追逐必须要有道德约束,如何帮助医学界走出道德困境是必须直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亚当·斯密的美德思想,探讨德性伦理在医务人员德性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审慎、正义、仁慈和克己这四种个人具备的美德,将其与医务人员品行培养实际联系起来,得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美德思想对医务人员德性培养的启示,即用审慎之美德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用正义之美德维护患者健康利益、用仁慈之美德增进患者幸福感以及用克己之美德学会自我管理等,旨在为医务人员的德性培养提供智识支持以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美德 医务人员 德性培养
下载PDF
亚当·斯密论“国家的智慧”
7
作者 张江伟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4年第3期95-111,199,共18页
围绕自然自由体系,斯密为政治行动划定了恰当的范围。在他看来,理解以及在历史中维系自然自由体系,进而弥补其相应的不足与缺陷都需要政治智慧和积极政治行动的卷入。换言之,在“看不见的手”这一路径之外,他也支持更为传统的通过政治... 围绕自然自由体系,斯密为政治行动划定了恰当的范围。在他看来,理解以及在历史中维系自然自由体系,进而弥补其相应的不足与缺陷都需要政治智慧和积极政治行动的卷入。换言之,在“看不见的手”这一路径之外,他也支持更为传统的通过政治实现公共利益的路径,也就是尊重社会逻辑的“国家的智慧”的作用。此外,尽管不像之前的思想家那样关注主权问题,斯密也为一般性的制度改革留出了空间,给出了实践和伦理上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国家建设 “看不见的手” “国家的智慧”
下载PDF
亚当·斯密学说在民国初年的传播和影响
8
作者 张登德 宋均荣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5-105,共11页
民国初年虽然战争不断,但是中国先进分子没有放弃对中国富强道路的追寻,以斯密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仍然受到关注。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在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时,常引用斯密学说;斯密诞辰200周年、《国富论》出版150周年时,... 民国初年虽然战争不断,但是中国先进分子没有放弃对中国富强道路的追寻,以斯密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仍然受到关注。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在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时,常引用斯密学说;斯密诞辰200周年、《国富论》出版150周年时,《东方杂志》《学艺杂志》等杂志刊文予以纪念;刘秉麟写《亚丹斯密》,系统介绍和研究斯密学说;一些学者翻译的日、英、德、法等国的文章和著作中,涉及斯密学说。民国初年,留学归国者成为斯密学说的传播主体,他们通过报刊、出版社、课堂等媒介,促进了斯密学说进一步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民国初年 《东方杂志》 刘秉麟 传播
下载PDF
“非自然与倒退次序”:亚当·斯密论现代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
9
作者 朱华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46,共30页
斯密的“非自然与倒退次序”理论常常被视作解释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重要范式。一般认为,该理论的要点在于远途贸易与商业化作为“看不见的手”引导欧洲经济自发地走向现代。但在斯密的历史学中,远途贸易并不总能带来经济的现代化,卷入... 斯密的“非自然与倒退次序”理论常常被视作解释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重要范式。一般认为,该理论的要点在于远途贸易与商业化作为“看不见的手”引导欧洲经济自发地走向现代。但在斯密的历史学中,远途贸易并不总能带来经济的现代化,卷入其中的非西欧地区就没有形成自我强化的经济发展正循环。实际上,贸易对现代经济的推动作用需要放置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下来认识。斯密认为,资本必须固定在土地上才能够冲破经济停滞的罗网,而稳定平衡的现代经济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农业投资。因此,在贸易经济和政治角逐背景下封建土地关系的瓦解是西欧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制度前提。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欧洲的经济发展才呈现出了“非自然与倒退”的特征。基于这一历史教训,斯密支持在英帝国联合的框架下实施有力的封建制改革,以实现苏格兰高地经济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富裕的自然进程 非自然与倒退次序 封建制 经济转型
下载PDF
亚当·斯密、哈耶克与英国普通法的演进
10
作者 朱华辉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4年第3期129-149,199,200,共23页
英国自由被视作政治中道与渐进主义的典范,这尤其体现为其不可追溯的普通法传统与宪制的连续性。哈耶克就曾视英国历史为一种自发秩序,并认为苏格兰启蒙运动发扬了这一辉格史学精神。然而,作为哈耶克自发秩序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亚当... 英国自由被视作政治中道与渐进主义的典范,这尤其体现为其不可追溯的普通法传统与宪制的连续性。哈耶克就曾视英国历史为一种自发秩序,并认为苏格兰启蒙运动发扬了这一辉格史学精神。然而,作为哈耶克自发秩序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亚当·斯密实际上反驳了哈耶克继受的辉格史学。斯密认为普通法并非习俗的自发产物,而是诺曼征服后秩序重组的革命性成果;为普通法律师所敌视的衡平法庭则是不可或缺的外部补足。斯密对普通法与英国历史的理解展现了其“怀疑主义辉格派”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哈耶克 《法理学讲义》 普通法 王权
下载PDF
“相似与相非”:卢梭与斯密的商业社会观
11
作者 张正萍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4年第3期112-128,199,共18页
伊什特万·洪特的遗著《商业社会中的政治:让-雅克·卢梭和亚当·斯密》自2015年出版后便获得了英语学界的深入讨论。这部讲稿在“商业的社会性”“政府的历史”“政治经济学”三大主题下比较了卢梭和斯密的商业社会观,表... 伊什特万·洪特的遗著《商业社会中的政治:让-雅克·卢梭和亚当·斯密》自2015年出版后便获得了英语学界的深入讨论。这部讲稿在“商业的社会性”“政府的历史”“政治经济学”三大主题下比较了卢梭和斯密的商业社会观,表明斯密与卢梭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具有亲近性。洪特关切的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讨论民族国家在全球化国际竞争中的政治和经济策略及其影响;其论断可以商榷,但其关切点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雅克·卢梭 亚当·斯密 商业社会观 伊什特万·洪特
下载PDF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渊源、释义演变与本意还原
12
作者 郝海波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6-60,87,共16页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大量证据表明,主流经济学过度解读并严重曲解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早在斯密之前,“看不见的手”就已经频繁出现在各种文献当中,其含义可以理解为某种“超自然的、...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大量证据表明,主流经济学过度解读并严重曲解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早在斯密之前,“看不见的手”就已经频繁出现在各种文献当中,其含义可以理解为某种“超自然的、凡人难以察觉的力量”。早期学者正确地从宗教和神学的角度阐释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但后来受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部分西方学者将“看不见的手”解释为市场机制,并使其成为主流。斯密的修辞学理论表明,斯密不可能将“看不见的手”视为对市场机制的隐喻。其实,“看不见的手”是斯密神学思想的一种反映。具体地说,《天文学的历史》中的“朱庇特的看不见的手”体现了斯密对多神教的否定;《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的“看不见的手”体现了斯密“蒙骗论”的神学思想。围绕“看不见的手”对斯密著作进行文本研究,有助于破除对西方经济学的迷信,更加自信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看不见的手 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 天文学的历史
下载PDF
“斯密问题”的由来、新表征与破解机理
13
作者 刘一方 《经济论坛》 2024年第2期27-38,共12页
“斯密问题”由德国历史学派提出并在学术界引发热议,主要形成了矛盾论、统一论和依情境讨论三种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斯密问题”在理论层面表现为行为主体“利己”与“顾他”间的矛盾,现实层面表现为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失衡的非偶... “斯密问题”由德国历史学派提出并在学术界引发热议,主要形成了矛盾论、统一论和依情境讨论三种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斯密问题”在理论层面表现为行为主体“利己”与“顾他”间的矛盾,现实层面表现为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失衡的非偶然性。这两个新的表征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桑塔费学派思想,各主体的行为选择不单出于“顾己”动机,还受环境、文化、习俗等影响产生“顾他”动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兼顾外在力量推动和内在动力驱动,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爱社会”是破解机理的核心所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完善三次分配的重要性,体现出构建有爱社会对推进共同富裕具有极强的潜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密问题 桑塔费学派 顾他偏好 共同富裕 第三次分配
下载PDF
亚当·斯密和文明社会的四个隐喻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国清 张翼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7,共13页
亚当·斯密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居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问题。借助"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看不见的手"、"守夜人"等经典隐喻,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有关未来文... 亚当·斯密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居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问题。借助"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看不见的手"、"守夜人"等经典隐喻,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有关未来文明社会的乌托邦。这些隐喻影响深远,黑格尔的"理性的诡计"、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德沃金的"赫拉克勒斯"、罗蒂的"自由反讽人"以及诺齐克的"最小国家"等观念都可以在那里找到思想源头。不同于克罗波西、罗尔斯等人的消极评价,斯密应当在政治哲学史上占据某个核心位置。就"斯密的启蒙困境"而言,斯密从哲学伦理学向政治经济学转向,既符合其思想发展的历程,也符合其思想发展的逻辑。尽管他后期对《道德情操论》多有修订,但尚不足构成推翻其基本主张和从政治经济学向哲学伦理学倒转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乌托邦 文明社会 隐喻 启蒙困境 政治哲学
下载PDF
城乡关系的自然顺序及其演变--亚当·斯密的城乡关系理论解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叶超 曹志冬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2,95,共5页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之一亚当.斯密关于城乡关系的系统理论阐释及其意义,却被经济地理学者忽视了。自然顺序揭示了城乡关系的本质和初始状态,认为城乡之间是一种基于产业分工而形成的互为市场的互利关系,并强调城镇的增设应该与农村和...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之一亚当.斯密关于城乡关系的系统理论阐释及其意义,却被经济地理学者忽视了。自然顺序揭示了城乡关系的本质和初始状态,认为城乡之间是一种基于产业分工而形成的互为市场的互利关系,并强调城镇的增设应该与农村和农业发展成比例。发展经济学家忽视了这种初始状态的意义,经济地理学家侧重于空间分布的解释。城乡关系主要受政策—文化和地理—贸易两组变量的制约与影响。特定的产业保护政策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地理条件(主要是临海的区位)的先天差异改变了自然顺序,导致反自然的演变结果和趋势。亚当.斯密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贯穿于他对影响城乡关系的地理、经济、文化等诸要素的综合集成研究中,非常值得当代经济地理学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斯密定理 自然顺序 城乡关系
下载PDF
利己与利他均衡点的求索——解决斯密难题的罗尔斯方案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国清 潘坤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9-120,159,共13页
斯密难题是一个人性假说难题,展现了利己与利他难以调和的矛盾,预示着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道德困境,在理论上表现为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不兼容性,在实践上表现为现代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与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并存的趋势。在伦理... 斯密难题是一个人性假说难题,展现了利己与利他难以调和的矛盾,预示着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道德困境,在理论上表现为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不兼容性,在实践上表现为现代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与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并存的趋势。在伦理学上,斯密难题成为古典功利主义容易受到攻击的最大薄弱点。作为古典功利主义的有力批评者,罗尔斯以康德式道德主体性建构理论为前提,把对于利己和利他均衡点的寻求,转变成对于公平与效率互惠点的演算,描绘了一幅良序社会的美好蓝图,提出了解决斯密难题的最终方案。然而,罗尔斯并未充分解读斯密的道德哲学。斯密与古典功利主义的关系,斯密与罗尔斯的潜在关联,关乎解决斯密难题的不同方案。斯密主张不要轻易否定私有财产的正当性,充分肯定其在增进社会财富、解决贫困以及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充分阐释斯密难题,明晰利己与利他的分歧所在,评估罗尔斯解决斯密难题的方案,揭示均衡发展的可能性,将为解决当前社会基本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约翰·罗尔斯 古典功利主义 正义论 利己 利他
下载PDF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及现代启示 被引量:5
17
作者 乔榛 徐龙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2,共5页
收入差距现已成为一个凸显的世界性问题,作为最发达的美国因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经济危机并向全世界扩散;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收入差距扩大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多数转型国家也为收入差距扩大而困扰。所有这些国家呈... 收入差距现已成为一个凸显的世界性问题,作为最发达的美国因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经济危机并向全世界扩散;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收入差距扩大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多数转型国家也为收入差距扩大而困扰。所有这些国家呈现出来的收入差距问题的背后都有自由市场或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阴影。这意味着当今现实对经济学理论或收入分配理论提出新的要求。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强调收入分配实际上是以要素"地位"为根据并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体现出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新解释,或者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研究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收入分配 《资本论》 亚当·斯密 古典经济学 经济危机 中等收入陷阱 主流经济学
下载PDF
Economy、Economics中译考——以“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8
18
作者 邹进文 张家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尽管中国近代Economy、Economics中译名五花八门,数以十计,但最主要的有"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四个,而且它们之间呈现出前后递进的比较清晰的演进路线。其演进过程既受到西方"... 尽管中国近代Economy、Economics中译名五花八门,数以十计,但最主要的有"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四个,而且它们之间呈现出前后递进的比较清晰的演进路线。其演进过程既受到西方"经济学"含义演变的"外因"的影响,也与当时中国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内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国策 理财学 计学 经济学 西学东渐 经济思想史 传教士 亚当·斯密 政治经济学 严复 日本学术界
下载PDF
对经济学的“手”理论的述评 被引量:7
19
作者 唐志军 王玉霞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33-40,共8页
通过综合分析经济学理论关于"看不见的右手"(市场)、"看得见的左手"(政府)、"看得见的右手"(企业)和"看不见的左手"(权力及利益集团)的功能、缺陷及发挥各只"手"的功能所必需的约束... 通过综合分析经济学理论关于"看不见的右手"(市场)、"看得见的左手"(政府)、"看得见的右手"(企业)和"看不见的左手"(权力及利益集团)的功能、缺陷及发挥各只"手"的功能所必需的约束条件,可以看出,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各只"手"必须各司其职,发挥其长处、规避其缺陷,在其有效边界内运作而不是畸形发育,并处理好"四只手"之间的比例、结构和均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 “手”的理论 亚当·斯密
下载PDF
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劳动分工学说之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丁忠锋 张正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6-152,92,共8页
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都认为劳动分工是人类历史缓慢发展的结果。斯密认为其起因是人类天性中互通有无、以物易物、相互交易的倾向。这一倾向,在现代生物经济学中则被视为人类的第二天性,它促进了早期时代的经济发展。斯密... 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都认为劳动分工是人类历史缓慢发展的结果。斯密认为其起因是人类天性中互通有无、以物易物、相互交易的倾向。这一倾向,在现代生物经济学中则被视为人类的第二天性,它促进了早期时代的经济发展。斯密还认为,劳动分工是才能和天赋差异的原因而非结果。这一论断肯定个体的能力、鼓励个人自由竞争。马克思则承认因天赋差异而自然形成的分工,但他认为只有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分离才是真正的分工;并认为分工是人的活动的异化和外化形式,使人成为高度抽象的存在物。斯密也看到分工所带来的异化,但他从人类的本性出发,更看重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分工的起因方面,斯密的论断更偏向生物经济学,肯定个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创造力,而马克思的分析更注重社会经济学,强调所有制形式对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卡尔·马克思 劳动分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