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 Novel Mutations of APC Gene Found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1
作者 Shujuan Gao Min Lin +4 位作者 Yan Jin Zhuona Wang Yunqing Zhu Guisheng Liu Xueyan Guo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2年第3期174-180,共7页
Objective:To identify the causative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gene defects associated with a pedigree of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Methods:FAP was diagnosed based 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family histo... Objective:To identify the causative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gene defects associated with a pedigree of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Methods:FAP was diagnosed based 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family history,as well as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The blood samples of the FAP pedigree members,colonic polyp patients,and normal individuals were collected.Genomic DNA was then extracted from those samples.APC mut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via direc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sequencing.Results:Three synonymous mutations and a missense mutation were found:c.5034G>A(p.Glyl678Gly),c.5465T>A(p.Vall 822Asp),c.5880G>A(p.Prol960Pro),and c.5274T>G(p.Serl758Ser)・Among them,the homozygous mutation on APC gene c.5034G>A has been reported,while the other three mutations have not been reported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Individuals with c.5465T>A(p.Vall822ASP)missense mutation eventually suffer from colon cancer and have poor prognosis.We found no mu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imple intestinal polyp and in normal individuals.In addition,there were homozygous a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in different patients from the same family.Conclusion:Three new mutations of APC gene were firstly reported in Han population.The missense mutation of c.5465T>A(p.Vall 822Asp)may be the cause of carcinogenesis in this FAP pedigree with poor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 Gene mutation
下载PDF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in Korean patients 被引量:2
2
作者 Sung Min Jung Yong Sik Yoon +2 位作者 Seok-Byeong Lim Chang Sik Yu Jin Cheon Kim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17期4380-4388,共9页
AIM: To identify prognostic factors and to correlate APC mutations with clinical features, including extracolic manifestations. METHODS: One hundred thirty-f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familial ... AIM: To identify prognostic factors and to correlate APC mutations with clinical features, including extracolic manifestations. METHODS: One hundred thirty-f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 were included. FAP was diagnosed when the number of adenomatous polyps was > 100. Data related to patient, extracoloic manifestations, cancer characteristics, operative procedure, follow up and surveillance were collected. APC mutation testing was performed in the 30 most recent patients. DNA was extra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 using 31 primer pairs on APC gene were sequenced.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gnosis and feature of patient.RESULTS: The mean age of the 51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CRC) was older than that of those without CRC(30.5 vs 36.9, P = 0.002). Older individual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colon cancer at the time of FAP diagnosis [odds ratio, 4.75(95%CI: 1.71-13.89) and 5.91(1.76-22.12) for 40-49 years and age > 50 vs age < 30). The number of confirmed deaths was 13 and the median age at death was 40 years(range, 27 to 85 years). Ten of the deaths(76.9%) were from CRC. Another cause of two cases of death were desmoid tumors(15.4%). Development of cancer on remnant rectal or ileal mucosa after surgery was not observed. The APC mutation testing revealed 23 pathogenic mutations and one likely pathogenic mutation, among which were four novel mutation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utational statu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as investigated. Mutations that could prodict poor prognosis were at codon 1309 which located on mutation cluster region, codon 1465 and codon 1507.CONCLUSION: Identification of APC mutations should aid in the diagnosis and counseling of family members in terms of earl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F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COLORECTAL NEOPLASMS apc gene Prognosis Survival
下载PDF
应用组织芯片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APC、β-catenin、E-cadherin与cyclin D1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彭辉 钟雪云 +1 位作者 刘坤平 李素梅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3,共5页
背景与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生是个多因素多阶段的演进过程。Wnt信号转导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4种Wnt通路上的蛋白在食管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 背景与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生是个多因素多阶段的演进过程。Wnt信号转导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4种Wnt通路上的蛋白在食管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制作由199例食管鳞癌组织与其癌旁164例正常粘膜、34例基底细胞增生和30例不典型增生上皮组成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PC、β-catenin、E-cadherin、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APC和E-cadherin在ESCC阳性率分别是69.6%、19.6%,均低于各自正常组(98.0%、96.3%,均为P<0.01),β-catenin和cyclinD1在ESCC的异常表达率分别是65.5%和70.9%,均高于各自正常组(1.2%,0.8%,均为P<0.01)。按正常粘膜→基底细胞增生→不典型增生→ESCC的顺序,APC低表达发生在ESCC,β-catenin和E-cadherin表达异常始于不典型增生,cyclin D1过表达始于基底细胞增生。随着ESCC分化程度由高到低的改变,APC、E-cadherin和cyclin D1阳性率逐渐减少,β-catenin逐渐增加。β-catenin的表达与APC无相关(r=-0.10,P>0.05),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0.31,P<0.01),与cyclin D1呈正相关(r=0.49,P<0.01)。结论:APC、E-cadherin、β-catenin和cyclin D1可能在ESCC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β-catenin、E-cadherin和cyclin D1的表达检测有助于ESCC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组织芯片 WNT通路 信号转导 apc Β-CATENIN E-CADHERIN cyclin D1 诊断
下载PDF
抑癌基因APC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潘世扬 张寄南 +4 位作者 魏源华 姚孝明 黄珮珺 戎国栋 王宏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 建立抑癌基因APC启动子部位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并对肺癌临床样品进行初步检测研究。方法 :对肺癌组织提取的DNA及转甲基后的脐带血DNA进行化学修饰 ,以甲基化特异性引物进行基因扩增 (methylationspecificPCR ,MSP)和甲基化序列分... 目的 建立抑癌基因APC启动子部位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并对肺癌临床样品进行初步检测研究。方法 :对肺癌组织提取的DNA及转甲基后的脐带血DNA进行化学修饰 ,以甲基化特异性引物进行基因扩增 (methylationspecificPCR ,MSP)和甲基化序列分析 (methylationsequencing ,MS)。结果 :经转甲基的人脐带血DNA样品MSP检测为阳性 ,其序列与预期相符 ,未经转甲基样品为阴性。 17例肺癌患者的肿瘤及其正常肺组织APC甲基化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4 7% (8/ 17)和 18% (3/ 17) ,1例肺部良性肿瘤及其正常肺组织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对MSP检测为阴性的 9例肺癌患者肿瘤及其正常肺组织进行MS检测分析 ,有 4例APC启动子部位存在CpG甲基化。结论 :利用MSP和MS两种甲基化检测分析手段 ,对 17例临床确诊肺癌组织的检测总阳性率可达 71% (12 / 17)。MSP操作简便 ,价格低廉 ,可适合于大规模肿瘤患者样本的筛查 ;而对于MSP检测为阴性的临床样品 ,可以利用MS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为临床肺癌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c基因 基因启动子 甲基化检测 肺癌 抑癌基因
下载PDF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楼征 于恩达 +5 位作者 孟荣贵 傅传刚 刘连杰 徐晓东 王颢 郝立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8-361,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例FAP患者运用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APC基因,对可疑突变者进行测序。结果: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共发现3个可疑突变片... 目的:探讨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例FAP患者运用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APC基因,对可疑突变者进行测序。结果: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共发现3个可疑突变片段,经DNA测序证实3个片段均存在突变。其中,15号外显子2例,14号内含子1例。结论:国人FAP患者相同基因型APC基因突变可有不同表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息肉病 结肠 apc基因 突变
下载PDF
腺瘤性结肠息肉(APC)蛋白截短突变对MDCK细胞中细胞-基质和细胞-细胞间黏附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文玲 祝文思 +3 位作者 牛海波 朱峰 宋莉 李卓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目的探讨腺瘤性结肠息肉(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蛋白截短突变对MDCK细胞中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之间黏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细胞黏附测定实验检验MDCK-N2-APC及MDCK-GFP稳定表达株系的黏附率。相对于对照细胞MDCK-GFP,MDC... 目的探讨腺瘤性结肠息肉(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蛋白截短突变对MDCK细胞中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之间黏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细胞黏附测定实验检验MDCK-N2-APC及MDCK-GFP稳定表达株系的黏附率。相对于对照细胞MDCK-GFP,MDCK-N2-APC细胞为稳定突变株,表达APC蛋白N端449-781氨基酸片段。免疫荧光染色、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测定在细胞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黏附分子(CD29、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N2细胞-基质之间黏附率增加,平均升高约180%,而细胞-细胞间黏附率约下降30%。在MDCK-N2-APC细胞中CD29的表达水平增加,E-cadherin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APC蛋白在细胞-基质及细胞-细胞间黏附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截短突变片段N2可能通过改变CD29和E-cadherin等黏附分子的表达量来影响细胞黏附,进而影响细胞的侵袭和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性结肠息肉(apc)蛋白 细胞-基质黏附 细胞-细胞黏附 截短突变
下载PDF
曲古抑菌素A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及Apaf-1和APC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文卫 陈俊星 +3 位作者 潘俊 肖峻 林焕懿 陈凌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2-556,共5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Apaf-1、AP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3×10-4mmol/L TSA作用T24细胞,MTT法检测TSA对T2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SA...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Apaf-1、AP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3×10-4mmol/L TSA作用T24细胞,MTT法检测TSA对T2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SA作用前后T24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SA作用前后膀胱癌细胞中Apaf-1、APC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TSA对T24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SA作用后T24细胞的G0/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RT-PCR结果显示TSA处理能明显诱导Apaf-1、APC基因表达增加。【结论】TSA能抑制T24细胞体外生长,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其可能通过诱导Apaf-1、APC基因表达增加而发挥体外抗膀胱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曲古霉素抑菌素A APAF-1基因 apc基因
下载PDF
APC基因甲基化定量检测芯片的建立 被引量:1
8
作者 潘世扬 王贤 +4 位作者 张丽霞 陆祖宏 程璐 陈丹 张寄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2期154-158,F0002,共6页
目的建立抑癌基因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启动子1A的甲基化定量芯片检测方法。方法选取一段420bp的APC基因启动子1A CpG密集序列作为靶序列,针对M0、M1、M2、M3、M45个CpG靶位点,设计一套检测甲基化与非甲基化的探针。采... 目的建立抑癌基因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启动子1A的甲基化定量芯片检测方法。方法选取一段420bp的APC基因启动子1A CpG密集序列作为靶序列,针对M0、M1、M2、M3、M45个CpG靶位点,设计一套检测甲基化与非甲基化的探针。采用脐带血DNA克隆体作为阴性、阳性质控品。结果甲基化阳性、阴性质控的芯片结果与测序吻合。每组探针中荧光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阳性质控(甲基化):探针1>2、3>4;阴性质控(非甲基化):探针3>4、1>2。5个位点的5条荧光强度标准曲线,R2范围是0.93~0.99。M0、M1、M2、M3、M45个位点甲基化杂合型的检测范围分别为50.0%±3.6%、50.0%±6.9%、50.0%±3.5%、50.0%±8.5%、50.0%±7.3%。结论建立了APC基因启动子5个CpG位点的甲基化定量检测芯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芯片 定量检测 腺瘤性大肠息肉(apc)基因
下载PDF
胃癌相关基因β-catenin、APC、siah-1、cyclin D1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尤立光 邹小明 《黑龙江医药》 CAS 2007年第4期321-324,共4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发现和了解了较多的胃癌相关基因。本文就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因子作一综述,介绍4种基因:癌基因β-catenin,抑癌基因siah -1、结肠息肉病基因APC和细...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发现和了解了较多的胃癌相关基因。本文就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因子作一综述,介绍4种基因:癌基因β-catenin,抑癌基因siah -1、结肠息肉病基因APC和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yclin D1的定位、作用机制及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对这四种基因进行检测,对于胃癌早期诊断,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相关基因 β—catenin apc Siah-1 CYCLIN D1
下载PDF
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APC基因突变诊断
10
作者 潘红 高洪柳 +5 位作者 吴秋月 李卫巍 李天赋 夏欣一 王卫萍 许豪勤 《东南国防医药》 2014年第6期566-568,580,共4页
目的对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进行结肠息肉病致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的突变检测。方法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APC致病基因进行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者的APC经... 目的对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进行结肠息肉病致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的突变检测。方法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APC致病基因进行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者的APC经分析后发现1个杂合的缺失突变c.3931_3925del AAAAG(p.Ile1307Ilefs X6);该突变引起APC基因的编码序列移码突变,产生一个提前终止的密码子,生成一截短的蛋白而影响蛋白功能。结论 APC基因编码区的缺失突变c.3931_3925del AAAAG(p.Ile1307Ilefs X6)为该患者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结肠息肉病基因 缺失突变
下载PDF
miR-182通过靶向抑制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佩 胡静 +5 位作者 张莹 李剑平 党运芝 张瑞 魏丽春 石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8-153,共6页
目的探讨microRNA-182(miR-182)在宫颈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法增加或降低宫颈癌细胞系He La和Si Ha细胞中miR-182水平,利用CCK-8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miR-182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使用... 目的探讨microRNA-182(miR-182)在宫颈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法增加或降低宫颈癌细胞系He La和Si Ha细胞中miR-182水平,利用CCK-8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miR-182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使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实时定量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实验明确miR-182对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的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以及对Wnt下游经典信号分子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水平的影响。结果过表达miR-182明显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miR-182的表达则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过表达miR-182抑制宫颈癌细胞中APC的表达,调控miR-182的表达水平影响肿瘤细胞中经典Wnt信号通路下游的表达。结论 miR-182通过抑制APC的表达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的活性,提高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细胞 细胞增殖 微小核糖核酸-182 腺瘤性息肉病基因 WNT信号通路
下载PDF
APC/Asef多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
12
作者 阮聪 钟杰 +1 位作者 杨秀岩 张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92-697,共6页
目的·设计并合成结肠腺瘤息肉易感基因/鸟苷酸交换因子(APC/Asef)多肽抑制剂,探讨构效关系,为后续的抑制剂改造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已有的多肽抑制剂MAI-400,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合成11条多肽,包括对N端封端、第1位丙氨酸、第... 目的·设计并合成结肠腺瘤息肉易感基因/鸟苷酸交换因子(APC/Asef)多肽抑制剂,探讨构效关系,为后续的抑制剂改造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已有的多肽抑制剂MAI-400,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合成11条多肽,包括对N端封端、第1位丙氨酸、第5位亮氨酸以及第7位谷氨酸的改造。通过荧光偏振活性检测体系测定新合成多肽的活性,联合该结果与分子对接结果对其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结果·新设计的11条多肽中,MPI-11亲和力最高,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9731mmol/L。多肽N端封端维持苄氧羰基最为合适;丙氨酸替换为色氨酸、组氨酸以及苏氨酸都会显著降低活性,替换为酪氨酸或者苯丙氨酸对活性的影响较小,5位氨基酸引入苯环也对活性的影响不大,C端的谷氨酸将侧链羧基替换成酰胺对活性影响不大。结论·N端封端不宜改为小基团,1位丙氨酸不能轻易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腺瘤息肉易感基因 鸟苷酸交换因子 多肽抑制剂 优化 构效关系
下载PDF
一个新的APC基因内含子c.531+6T>G变异导致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病例报告
13
作者 姚瑶 高扬 +4 位作者 单军奇 李昕豫 韩玮 李增军 孙燕来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于15岁左右出现肠道内息肉,后因腹痛、腹胀、便血等临床症状至医院就诊。FAP的发病机制为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的种系突变导致其功能丧失,无法正常调控细胞增殖,最终发展成为...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于15岁左右出现肠道内息肉,后因腹痛、腹胀、便血等临床症状至医院就诊。FAP的发病机制为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的种系突变导致其功能丧失,无法正常调控细胞增殖,最终发展成为恶性肿瘤。我们通过外周血基因检测,发现1例FAP患者APC基因内含子区的一个新突变——c.531+6T>G杂合变异,且其两位姐姐均存在此突变位点且均已发病。APC基因突变导致下游形成一个早期终止密码子,APC蛋白发生截断改变,表达截断蛋白1,从而削弱了APC对细胞增殖的固有抑制作用,导致APC蛋白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疾病恶化。目前尚未发现有这一突变位点的报道,笔者认为在有APC突变的FAP临床表现的患者中,此位点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基因检测参考点,不应遗漏并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腺瘤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apc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通过与SMAP/KAP3相互作用与微管结合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成 郑多 +5 位作者 钟向阳 夏昆 黄亮群 戴和平 陈玉祥 夏家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85-890,共6页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 (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PC)的突变导致家族性结肠息肉腺瘤病和散发性结肠癌 ,APC基因编码一个具有多个结构域、多种磷酸化状态的大分子蛋白质 .APC蛋白可通过C段直接或间接与微管结合 ,同时还可以通过中段与...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 (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PC)的突变导致家族性结肠息肉腺瘤病和散发性结肠癌 ,APC基因编码一个具有多个结构域、多种磷酸化状态的大分子蛋白质 .APC蛋白可通过C段直接或间接与微管结合 ,同时还可以通过中段与微管结合 ,但其结合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为进一步研究APC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运用APC中段 (15 0 0bp~ 4 80 0bp)构建诱饵质粒 ,筛选人胎脑cDNA文库 ,得到一个与APC相互作用的蛋白SMAP/KAP3,SMAP/KAP3是驱动蛋白KIF3A/ 3B的相关蛋白 .通过免疫共沉淀和双色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方法 ,证实了APC与SMAP/KAP3在体内的相互作用 ,提示APC可能通过SMAP/KAP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 SMAP/KAP3 相互作用 微管 结合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 酵母双杂交
下载PDF
脑胶质瘤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β-联蛋白,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劲睿 赵凤毛 王帅 《黑龙江医学》 2011年第1期1-3,13,共4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β-联蛋白(β-catenin)、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PC)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β-catenin、APC蛋白在30例不...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β-联蛋白(β-catenin)、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PC)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β-catenin、APC蛋白在30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人脑胶质瘤中β-catenin、APC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两者与胶质瘤不同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β-catenin在脑胶质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是70.0%,而在正常脑组织中不表达,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β-catenin蛋白在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3.3%、93.3%,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中AP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0.0%、100%,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APC蛋白在低级别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0%,而高级别胶质瘤中无表达,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β-catenin、APC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增高,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相关;(2)胶质瘤组织中,AP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其在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度呈负相关;(3)在脑胶质瘤组织中,β-catenin与APC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β-联蛋白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
下载PDF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在大脑皮层早期发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左玮 季晖 王文 《神经药理学报》 2011年第2期42-47,共6页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osis coli,APC)蛋白是一个大型的多功能蛋白,在发育的大脑皮层中,增殖的细胞可以表达APC,且当细胞向皮层板迁移的时候它的表达会增加。其对于Wnt/β-catenin信号,细胞骨架动态以及细胞极性十分重要。...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osis coli,APC)蛋白是一个大型的多功能蛋白,在发育的大脑皮层中,增殖的细胞可以表达APC,且当细胞向皮层板迁移的时候它的表达会增加。其对于Wnt/β-catenin信号,细胞骨架动态以及细胞极性十分重要。本文对APC在大脑皮层早期发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APC在大脑皮层早期发育过程中是调节细胞数目,核迁移运动,细胞极性以及细胞类型的特化所必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皮层发育 神经发生 WNT信号
下载PDF
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超 闵寒 +4 位作者 张金坤 杨柳 周春晓 凌鑫 余强 《胃肠病学》 2019年第5期269-273,共5页
背景: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目的:探讨1例FAP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1例反复便血的患者接受内镜检查、病理学分析、家族史调查后诊断为FAP,应用新一代测序(NGS)技术对该FAP家系成... 背景: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目的:探讨1例FAP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1例反复便血的患者接受内镜检查、病理学分析、家族史调查后诊断为FAP,应用新一代测序(NGS)技术对该FAP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该家系中存在APC基因杂合突变c.2800_2803delACTT(p.T934fs),使APC基因发生移码突变,导致该基因氨基酸编码发生改变,形成结构异常的蛋白。该突变可导致较为严重的FAP症状,早发结直肠腺瘤和癌变。结论:NGS可更早、更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遗传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新的检测方法。p.T934fs杂合突变是引起该FAP家系发病的根本原因,受累成员需行息肉切除手术,以避免结肠恶化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腺瘤息肉病 基因 apc 移码突变 系谱
下载PDF
健脾消痰法防治多发性结直肠腺瘤内镜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8
作者 牛晓玲 孙志广 +2 位作者 周芬敏 徐春巍 陆瑞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8-740,共3页
目的:运用健脾消痰法治疗脾虚痰阻证结直肠腺瘤患者,观察其对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结直肠腺瘤复发率、结肠腺瘤性息肉蛋白(APC)、β-连接素(β-catenin)、磷酸酶基因(PTEN)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脾虚痰阻证结直肠腺瘤患... 目的:运用健脾消痰法治疗脾虚痰阻证结直肠腺瘤患者,观察其对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结直肠腺瘤复发率、结肠腺瘤性息肉蛋白(APC)、β-连接素(β-catenin)、磷酸酶基因(PTEN)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脾虚痰阻证结直肠腺瘤患者采取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在内镜下切除后不另做治疗,观察组在内镜下切除后给予健脾消痰汤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在症状、体征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便血、腹痛、腹胀、头重肢困、食少纳差、黏液便、排便不爽、脉象方面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结直肠腺瘤复发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APC、PTEN在肠黏膜的表达有明显提高(P<0.05),β-catenin明显下降(P<0.05)。结论:健脾消痰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减少结直肠腺瘤的复发,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结直肠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消痰汤 结直肠腺瘤 结肠腺瘤性息肉蛋白(apc) 磷酸酶基因(PTEN) β-连接素(β-catenin)
下载PDF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APC基因同义突变SNP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军 刘为青 +2 位作者 李文亮 王志强 董坚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8-222,共5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APC基因同义突变SNP(sSNP)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组织标本库中的5个FAP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APC基因突变比对分析,将筛选得到的sSNP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包括蛋白...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APC基因同义突变SNP(sSNP)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组织标本库中的5个FAP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APC基因突变比对分析,将筛选得到的sSNP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包括蛋白编码、剪接调节、转录调节、翻译后调节,并对RNA二级结构影响分析方面的预测。结果筛选得到5个可能对APC蛋白产生影响的sSNP,生物信息学预测提示这些sSNP在mRNA水平影响剪接增强子(ESE)从而引起APC外显子异常剪切,使APC蛋白截短而导致FAP。RNA二级结构分析发现这些sSNP对RNA稳定、与其他RNA或蛋白的相互作用等产生功能性影响。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手段,APC基因的某些sSNP引起的突变效应可以解释部分APC阴性FAP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腺瘤息肉病 结肠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 apc基因 同义突变SNP 生物信息学工具
下载PDF
胰腺癌中APC基因的甲基化和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海容 苏利沙 +2 位作者 李洁平 李蕾花 刘红春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13-717,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癌APC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对表达的影响以及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标本60份,另取20份同期胰腺良性疾病组织作为对照组。使用甲基化特... 目的探讨胰腺癌APC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对表达的影响以及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标本60份,另取20份同期胰腺良性疾病组织作为对照组。使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检测60份胰腺癌、42份转移灶和20份胰腺良性疾病组织中APC启动子甲基化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甲基化与APC表达及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采用,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胰腺癌、转移灶和胰腺良性疾病组织中APC基因CG位点甲基化率分别是48.53%、46.67%和1.16%。胰腺癌和转移灶中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12.903、14.402,P均〈0.05)。各组织中APC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C基因甲基化与临床分期相关(Ⅳ。=6.801,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有无转移无关(,分别为0.727、1.311、0.372、0.148、0.017,P均〉0.05)。结论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胰腺癌形成有密切关系,并且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有关,但不影响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腺瘤状结肠息肉蛋白质 甲基化 基因 apc 启动区(遗传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