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t Joint Asymmetry and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Shenghui Huang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0年第11期117-123,共7页
<strong>Objective:</strong>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t joint asymmetry and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trong>Methods:</strong> Fifty pa... <strong>Objective:</strong>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t joint asymmetry and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trong>Methods:</strong> Fifty patients with L4/5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All patients underwent lumbar MRI examination, to compare the facet asymmetry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the degeneration of cartilage endplate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of adjacent segments,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strong> Results: </strong>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4/5 facet asymmetry and L5/S1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score and cartilage endplate degeneration score (<em>P</em> > 0.05). L4/5 facet asymmetr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3/4 disc degeneration score (<em>P </em>< 0.01), but not with cartilage endplate degeneration score (<em>P</em> > 0.05). <strong>Conclusion:</strong>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cet joint angl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the degeneration of upper proximal segment intervertebral disc. Early correction of lumbar facet angle asymmetry can provide beneficial guidance for furth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disc herniation Facet Asymmetry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
2
作者 高利峰 刘雅普 +5 位作者 李鹏 郑笑臣 王松茂 徐永辉 候秀伟 吴广良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3期442-445,共4页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9年7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1~72岁,本次手术距离腰椎固定术后3...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9年7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1~72岁,本次手术距离腰椎固定术后3~15年。手术节段:L_(3-4)3例,L_(4-5)12例,L_(5-S1)11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术后即刻、1 d、1个月、3个月和2年进行VAS评分,术后2个月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2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患者术后较术前症状明显改善,腰痛及下肢疼痛减轻,术后即刻、1 d、1个月、3个月以及术后2年的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2年时ODI指数显著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21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稳定性结构破坏小,减压彻底,术后患者恢复快,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腰椎固定术后 邻近节段退变 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治疗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
3
作者 陆宣宇 袁硕 +3 位作者 藏磊 梅语奇 范宁 杜鹏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3期145-150,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治疗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在2016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了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的45例改良经...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治疗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在2016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了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的45例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ASDi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BP)和腿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LP)以及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12个月以及最终随访时的临床结果。根据改良MacNab评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的VAS-BP、VAS-LP及OD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01),88.89%(40/45)的患者在最终随访时的改良MacNab评分为优或良。患者在术后即刻观察到临床症状改善,临床评分在术后随访期间保持稳定。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TED是治疗邻近节段病变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经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内窥镜术后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的风险预测研究
4
作者 胥世凡 石新成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经皮内窥镜术后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因素,建立术后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13例经皮内窥镜治疗的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2:... 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经皮内窥镜术后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因素,建立术后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13例经皮内窥镜治疗的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2:1的比例将其分为建模组(342例)和验证组(171例)。根据术后是否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将建模组分为并发组(38例)和未并发组(304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LDH经皮内窥镜术后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的风险因素,并采用R3.4.3软件包绘制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外部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列线图预测LDH经皮内窥镜术后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的效能进行分析,采用决策曲线(DCA)验证模型的临床净获益率。结果并发组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BMI)≥25kg/m^(2)、糖尿病史、病程≥12个月、重度腰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为Ⅳ~Ⅴ级、营养不良、术后椎间活动度≥10°患者占比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均高于未并发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BMI≥25kg/m^(2)、糖尿病史、病程≥12个月、重度腰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为Ⅳ~Ⅴ级、营养不良、术后椎间活动度≥10°以及IL-6、TGF-β1水平升高均是LDH经皮内窥镜术后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P<0.05)。依据以上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经Bootstrap法进行建模组、验证组验证,其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31、0.824,校正曲线和标准曲线拟合度较好;ROC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预测LDH经皮内窥镜术后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0.826、84.21%、88.49%,验证组预测LDH经皮内窥镜术后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4、82.35%、83.12%;DCA曲线分析显示当患者的阈值概率为0~0.9,列线图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可获得满意的净收益。结论年龄≥60岁、BMI≥25kg/m^(2)、糖尿病史、病程≥12个月、重度腰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为Ⅳ~Ⅴ级、营养不良、术后椎间活动度≥10°以及IL-6、TGF-β1水平升高均是LDH经皮内窥镜术后并发相邻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为临床筛选术后并发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邻椎间盘退变 经皮内窥镜术 风险预测
下载PDF
单孔分体内镜治疗非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
5
作者 于先凯 赵子豪 +2 位作者 赵加庆 李岳飞 耿晓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5期2196-2199,共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导致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其治疗以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为主,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需进一步手术干预[1]。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及影像特点,可分为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其中脱出型和...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导致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其治疗以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为主,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需进一步手术干预[1]。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及影像特点,可分为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其中脱出型和游离型需手术治疗[2]。经皮脊柱内镜与单侧双通道内镜是治疗LDH常用的微创方式,且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非相邻双节段 单孔分体内镜 脊柱内镜
下载PDF
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鞠海庆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3期287-289,293,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三医院收治的60例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 目的:探讨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三医院收治的60例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观察组采用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疼痛程度、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4、14.203、5.018,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观察组腿疼、腰痛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5、17.842;t=2.439、3.935,P<0.05);术后,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2、 3.436、 2.320、 2.360、 2.281、 2.573、4.219,P<0.05);术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7、2.618、2.113、2.176、2.716、2.413、2.133、3.749,P<0.05)。结论: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较短,效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早期疗效
7
作者 谷千江 赵冠武 付高峰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早期疗效。方法以本院2017年4月~2020年8月开展PTED手术治疗的2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早期疗效。方法以本院2017年4月~2020年8月开展PTED手术治疗的26例ASD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ASDis组;同时选取同时期行PTED手术治疗的26例单纯LDH患者作为对照人群,纳入LDH组。对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临床指标和总体疗效进行分组比较。结果与LDH组患者比较,ASDis组患者的X线透视次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获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ASDis组的优良率为88.46%,LDH组的优良率为9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TED手术治疗ASDis患者,其手术获益情况与单纯LDH患者相近,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腰椎融合术
下载PDF
单边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少辉 王平均 +3 位作者 李斌 欧华西 孙宇 连文文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应用单边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26例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 目的探讨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单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应用单边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26例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及并发症的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和JOA腰腿痛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手术时间60~120 min,术中失血量150~35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95%。VAS评分:术前为6~9(7.5±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2.6±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术前为8~15(11.8±2.9)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8~27(22.6±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及融合器后移、沉降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单边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单侧相邻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腰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相邻两节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边内固定 椎间cage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丁立祥 陈迎春 +2 位作者 张亘瑷 姚琦 侯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123-4129,共7页
背景: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可以用来保留椎体运动节段,减少椎体相邻节段的退变。目的:探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中期疗效和稳定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的18例退行性腰椎疾... 背景: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可以用来保留椎体运动节段,减少椎体相邻节段的退变。目的:探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中期疗效和稳定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的18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男11例,女7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5岁。应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过屈过伸位X射线测量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后腰椎间盘和相邻间盘活动度。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0-45个月,平均随访38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前7.1-9.4分,平均得分8.3分,内固定治疗后0-3.1分,平均得分1.5分,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为81.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前35-81分(平均60分),内固定治疗后0-45分(平均22分),功能障碍恢复率为63.3%。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后1例出现松动,1例出现下肢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3个月后逐渐缓解。腰椎间盘在内固定后平均活动度为5.3°。后路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中期临床症状恢复良好,说明该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供选择的非融合性固定方法,但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尚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后路动态稳定系统 非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退行性变植入物 椎管狭窄 滑脱 疼痛 脊柱融合 椎弓根螺钉 相邻节段退变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腰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后单边或双边固定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林斌 张文彬 +4 位作者 周琴 张峰 敖庆芳 俞辉 陆成武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6期456-460,共5页
背景:在行后路椎体融合内固定术中,椎弓根钉置入不可避免会损伤邻近关节突关节。目前一致认为单边固定因保留一侧关节突关节可明显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但仍缺乏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不同节段退变发生率的长期随访研究。目的... 背景:在行后路椎体融合内固定术中,椎弓根钉置入不可避免会损伤邻近关节突关节。目前一致认为单边固定因保留一侧关节突关节可明显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但仍缺乏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不同节段退变发生率的长期随访研究。目的:对比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单边或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6年2月至2007年12月,101例行PLIF手术的L4-L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单边固定42例,双边固定59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5年。邻近节段分为三个节段: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及远端邻近节段。依据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的情况,并记录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评价腰椎功能。结果:单边固定组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及远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57.1%(24/42)、45.2%(19/42)、38.1%(16/42);双边固定组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及远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72.9%(43/59)、68.0%(40/59)、50.8%(30/59)。两组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和远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而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单边固定组和双边固定组的ODI评分分别为25.6±5.9、28.4±5.2,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2.503,P=0.014)。结论:对于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边固定者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于双边固定者,尤其对于第2个近端邻近退变节段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单边固定 双边固定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齐雨 李江涛 +1 位作者 牛宇 张拓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465-470,共6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临床疗效及腰椎动力学指标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70例患者以及同期接受融合术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 目的:探讨和分析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临床疗效及腰椎动力学指标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70例患者以及同期接受融合术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其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临床疗效指标以及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OM)、腰椎前凸角(LL)、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CLA)等腰椎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与OD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ROM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对照组ROM为0,研究组仍保留一部分ROM(平均3.42°)。两组患者末次上位邻近节段ROM较手术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研究组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位整体节段ROM相比术前虽有所升高,腰椎整体ROM相比术前有所下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位整体节段和腰椎整体ROM分别较术前明显上升和下降(P<0.05)。对照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相比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下降,且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手术节段前凸角较治疗前下降,但仅研究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UCLA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节段ROM、腰椎整体ROM、上位整体节段ROM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均与ODI评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对照组腰椎整体ROM、腰椎整体前凸角与ODI评分之间也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度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esys系统 内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 邻近节段退变 长期动力学
下载PDF
两种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鹏 高利峰 +5 位作者 胡军华 刘雅普 王松茂 徐永辉 侯秀伟 吴广良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第3期326-330,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椎间孔镜组(26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开窗组(17例,采用单纯开...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椎间孔镜组(26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开窗组(17例,采用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椎间孔镜组长于开窗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椎间孔镜组少(短)于开窗组(P<0.05)。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 d及1、3、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后1、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而且术中出血少、下床活动早、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椎间孔镜 开窗髓核摘除术 邻近节段 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弹性棒固定治疗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卫秀洋 陈勇忠 +1 位作者 王金星 黄哲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3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弹性棒固定治疗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评估其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两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弹性棒椎弓根钉固定术;对照组32例采用L3~4、L4... 目的:探讨弹性棒固定治疗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评估其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两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弹性棒椎弓根钉固定术;对照组32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横突植骨、椎弓根钉棒固定术。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34(26.2±2.3)个月。VAS评分: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L2~3椎间隙高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3~4、L4~5节段椎间隙高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弹性固定 坚强固定 椎弓根钉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椎间孔镜治疗融合术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 被引量:1
14
作者 毕方杉 尹天 +4 位作者 刘洋 牛凯 侯云杰 陈文学 赵兴玮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11期33-35,共3页
目的腰椎融合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提高治疗效果。为探究此问题本次将椎间孔镜作为主要的探索方向,以求得到更为优异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治疗体验。方法选取医院住院部的20名患有腰椎融合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 目的腰椎融合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提高治疗效果。为探究此问题本次将椎间孔镜作为主要的探索方向,以求得到更为优异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治疗体验。方法选取医院住院部的20名患有腰椎融合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住院时间在2017年7月-2018年7月之间,以患者腰椎情况作为评价治疗方式好与坏的主要标准。结果对比分析整理后发现,这2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取得的结果与手术前相比恢复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的手术恢复效果,结果数据具有参考性。结论将椎间孔镜治疗主要使用治疗措施,可以达到更为优异的治疗水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缓解了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腰椎融合术后 相邻节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单、双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海勇 刘志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3期80-81,共2页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单、双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我院收治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单边组(44例,单侧固定)与双边组(44例,双侧固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单边组的术中出...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单、双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我院收治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单边组(44例,单侧固定)与双边组(44例,双侧固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单边组的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少于双边组,住院费用低于双边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PGE2及5-HT水平均降低,且单边组低于双边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脊柱融合率均为100.00%;术后,两组Prolo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单边组关节退变率低于双边组(P<0.05)。结论单边固定术能够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经济费用较少,相邻关节退变率较低,但要注意把握手术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邻关节退变 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 被引量:21
16
作者 黄道余 张阳 +4 位作者 李放 郑波 单建林 王飞 冀沛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38例,女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38例,女23例;年龄31~58岁(46.3±11.5岁),随访时间60~108个月(74±14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同时行影像学评估,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以及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椎间盘突出复发。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12.3±2.3mm)较术前(11.8±1.8mm)增加,末次随访时(10.1±1.7mm)较术前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手术节段椎间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3°±1.8°及3.6°±1.9°,与术前(8.1°±2.8°)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10.3°±3.8°和11.4°±3.7°,均较术前(8.5°±3.0°)显著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UCLA分级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例(19.7%)上位相邻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1例发生症状学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手术节段和上位邻近节段术前与末次随访椎间盘Pfirmman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出现螺钉断裂,未发生螺钉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切除后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能维持手术节段稳定,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椎间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Dynesys系统 动态内固定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9
17
作者 朱剑 镐英杰 +5 位作者 任志楠 朱广铎 于磊 张盼可 曹书严 宋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2-227,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8月66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资料,根据患者意愿行椎间孔镜30例,开放后路手术3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8月66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资料,根据患者意愿行椎间孔镜30例,开放后路手术3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与开放组相比,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短[(65.8±6.4)min vs.(126.1±7.6)min,t=-34.463,P=0.000],出血少[(29.4±9.1)ml vs.(294.4±31.2)ml,t=-48.633,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5.9±1.6)d vs.(11.2±2.4)d,t=-10.511,P=0.000],腰痛和腿痛VAS评分、JOA评分改善更多(P<0.05),术后1年疗效(JOA改善率)更优(Z=-3.349,P=0.001)。结论在严格把握椎间孔镜技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后路开放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邻椎病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张小刚 张军 +4 位作者 周涛 左东红 贺小玲 陈富春 耿亚库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1期146-148,15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方法选择已行单节段LDH手术的患者80例,以年龄段进行分组,将其分为<40岁组20例、40~60岁组30例、> 60岁组30例。80例患者术前均行腰椎MRI检查,比...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方法选择已行单节段LDH手术的患者80例,以年龄段进行分组,将其分为<40岁组20例、40~60岁组30例、> 60岁组30例。80例患者术前均行腰椎MRI检查,比较不同年龄段突出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软骨终板与椎间盘退变情况,分析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段突出腰4~5椎间盘退变评分与软骨终板退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年龄段邻近的腰3~4椎间盘退变评分与软骨终板退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年龄段邻近的腰5~骶1椎间盘退变评分与软骨终板退变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年龄段突出腰5~骶1与邻近腰4~5椎间盘退变评分与软骨终板退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突出腰4~5椎间盘与邻近腰3~4椎间盘的椎间盘退变评分有显著显著相关性(P=0. 000),软骨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 000)。突出腰5~骶1与邻近腰4~5椎间盘的椎间盘退变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 000),软骨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 000)。结论 LDH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退变也随年龄增长而加重,通过MRI观察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退变,可以为进一步预防与治疗工作提供有利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椎间盘 邻近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Dynesys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年临床随访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宗阳 罗建平 +5 位作者 张新胜 王小刚 王亚寒 杨彬 王怀玺 戚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799-805,共7页
背景: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是非融合技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短期临床疗效满意,但长期疗效鲜有报道。目的:探讨Dynesys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Dynesys非融... 背景: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是非融合技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短期临床疗效满意,但长期疗效鲜有报道。目的:探讨Dynesys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Dynesys非融合技术治疗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术后4年及末次随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椎间隙高度、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最终64例纳入分析,随访时间8.2~9.3年,平均(8.8±0.3)年。术后4年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降低,活动度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手术节段以及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firrmann分级显示,术后4年时手术节段总改善率为41.1%,无明显改变率为54.8%,退变加重率为4.1%;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重率为12.6%。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总改善率为22.9%,无明显改变率为69.9%,退变加重率为6.9%;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重率为17.2%。随访期间1例发生椎间盘突出复发,其余未见螺钉松动、断裂、失效等相关并发症。结论:Dynesys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长期随访中可以有效缓解腰痛及腿痛,并在保证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保留手术节段一定的椎间活动度,可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进程,从而获得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ESYS 非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邻近节段退变 长期疗效
下载PDF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钉棒内固定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陆锡平 张庆祥 +1 位作者 王科 闫文千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对比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10行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接受传统钉棒系统治疗的40例患者... 目的对比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10行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接受传统钉棒系统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下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椎间活动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钉棒系统,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好,且不会加速邻近节段椎体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钉棒系统 邻近节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