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α_s signaling controls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during cranial bone development by regulating both Hedgehog and Wnt/β-catenin signaling 被引量:7
1
作者 Ruoshi Xu Sanjoy Kumar Khan +4 位作者 Taifeng Zhou Bo Gao Yaxing Zhou Xuedong Zhou Yingzi Yang 《Bone Research》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40-354,共15页
How osteoblast cells are induced is a central question for understanding skeletal formation. Abnormal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 leads to a broad range of devastating craniofacial diseases. Here we have investigated i... How osteoblast cells are induced is a central question for understanding skeletal formation. Abnormal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 leads to a broad range of devastating craniofacial diseases. Here we have investigated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during cranial bone development in mouse models of skeletal genetic diseases that exhibit craniofacial bone defects. The GNAS gene encodes Gαs that transduces GPCR signaling. GNAS activation or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humans cause fibrous dysplasia(FD) or progressive osseous heteroplasia(POH) that shows craniofacial hyperostosis or craniosynostosis, respectively. We find here that, while Hh ligand-dependent Hh signaling is essential for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it is dispensable for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where Gαsregulates Hh signaling in a ligand-independent manner. We further show that Gαscontrols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by regulating both Hh and Wnt/β-catenin signaling. In addition, Gαsactiv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ranial bone leads to reduced ossification but increased cartilage presence due to reduced cartilage dissolution, not cell fate switch.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of Hh and Wnt signaling can effectively ameliorate cranial bone phenotypes in mice caused by loss or gain of Gnas function mutations, respectively. Our work shows that studies of genetic diseases provide invaluable insights in both pathological bone defects and normal bone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both leads to better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bone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 signaling controls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during cranial bone development by regulating both Hedgehog and Wnt catenin signaling
下载PDF
Skeletal stem cells in bone development,homeostasis,and disease
2
作者 Guixin Yuan Xixi Lin +2 位作者 Ying Liu Matthew B.Greenblatt Ren Xu 《Protein & Cell》 SCIE CSCD 2024年第8期559-574,共16页
Tissue-resident stem cells are ess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repair,and in the skeleton,this function is fulfilled by recently identified skeletal stem cells(SSCs).However,recent work has identified that SSCs are not ... Tissue-resident stem cells are ess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repair,and in the skeleton,this function is fulfilled by recently identified skeletal stem cells(SSCs).However,recent work has identified that SSCs are not monolithic,with long bones,craniofacial sites,and the spine being formed by distinct stem cells.Recent studies have utilized techniques such as 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lineage tracing,and single-cell sequencing to investigate the involvement of ssCs in bone development,homeostasis,and disease.These investigations have allowed researchers to map the lineage commitment trajectory of ssC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an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Furthermore,recent studies have shed ligh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sCs in both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This review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sCs and 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ity and plasticity of ssCs by summarizing recent discov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eletal stem cells bone development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lineage tracing
原文传递
新疆北鲵骨骼系统及骨骼发育时序特征
3
作者 张晓清 曲宣成 +2 位作者 刘华湘 王秀玲 袁亮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69-1680,共12页
为揭示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骨骼系统特征及骨骼发育时序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2月龄、3月龄、4月龄、6月龄、1龄、2龄、3龄和9龄8个不同年龄段新疆北鲵骨骼系统进行详细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北鲵骨骼系统分... 为揭示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骨骼系统特征及骨骼发育时序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2月龄、3月龄、4月龄、6月龄、1龄、2龄、3龄和9龄8个不同年龄段新疆北鲵骨骼系统进行详细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北鲵骨骼系统分为头骨、脊椎骨和附肢骨三大部分,共(217±1)块骨,其中头骨骨骼53块脊椎骨(48±1)块,附肢骨116块。此外,新疆北鲵头颅外形宽扁,犁骨齿排列幼体呈“/”型,成体则呈“■”型颅顶同时具有额顶囟和前颌囟,且前颌囟长与鼻骨长之比达或大于1/2,翼骨前端与上颌骨后端较接近等显著区别于其他小鲵科物种的骨骼特征,可作为种间分类重要依据。基于骨骼发育时序和骨化时间特征对比分析,北鲵骨骼数量和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主要在6月龄幼体和2龄幼体两个时期。6月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头骨:新生出上颌骨、泪骨和前额骨,前颌囟形状逐渐清晰,腭骨退化,翼骨向后回缩,鳞骨向外延展。此外,腰带新生出前耻骨,暗示其进入骨骼变态发育阶段。2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舌器:第三、第四鳃弓退化,外鳃消失,暗示其变态发育接近尾声或结束。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鲵变态发育时期从6月龄起至2龄结束,变态过程中骨骼发生的新生、退化和重塑主要为适应变态前后进食、呼吸和运动方式的改变,可为新疆北鲵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其系统进化分类提供寄出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系统 骨骼发育时序 骨化 变态 新疆北鲵
下载PDF
TGF-β超家族在软骨发生、发育和维持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冠 杨晓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53-959,共7页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超家族包括TGF-β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两个亚家族。TGF-β超家族信号通路的配体、配体拮抗分子、受体、信号转导分子均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发挥各自...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超家族包括TGF-β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两个亚家族。TGF-β超家族信号通路的配体、配体拮抗分子、受体、信号转导分子均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参与调控软骨细胞的谱系分化、增殖、成熟、凋亡和矿化。BMP信号能起始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并维持软骨细胞的特性,在软骨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生长板发育的过程中,BMP信号促进软骨细胞的成熟,促进成骨,而TGF-β信号抑制软骨细胞的肥大分化,维持生长板中适量的软骨细胞;TGF-β信号和BMP信号对于关节软骨的维持和修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TGF-β超家族的重要作用贯穿骨骼发育过程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骨形态发生蛋白 软骨 软骨内成骨 骨骼发育
下载PDF
异位骨化的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吴江 肖海军 《医学综述》 2012年第22期3808-3811,共4页
异位骨化是一种软组织内的病理性骨生成,可以导致受累关节功能丧失。异位骨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创伤性脑损伤或脊髓损伤、烧伤、创伤、关节成形术及其他手术、细胞因子、遗传因素和围术期使用的药物等。但是,确切的机制仍未阐明。有假... 异位骨化是一种软组织内的病理性骨生成,可以导致受累关节功能丧失。异位骨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创伤性脑损伤或脊髓损伤、烧伤、创伤、关节成形术及其他手术、细胞因子、遗传因素和围术期使用的药物等。但是,确切的机制仍未阐明。有假说认为,局部或全身因素失衡诱导的造骨原始细胞在HO的病理过程中起作用。常用的治疗异位骨化的方法有非甾体类药物、双磷酸盐、辐射治疗、手术切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骨化 治疗 进展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对小鼠初级软骨内骨化、破骨细胞的募集及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珂 李然伟 +1 位作者 王秀岩 杨世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转导在软骨内骨化中的作用。方法:以EGFR敲除鼠(EGFR-/-)、EGFR正常野生鼠(EGFR+/+)和(或)杂合子鼠(EGFR+/-)为实验动物模型,通过马森三色染色(Trichrome Masson)、原位杂交及抗九石酸酸性磷酸酶(TR...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转导在软骨内骨化中的作用。方法:以EGFR敲除鼠(EGFR-/-)、EGFR正常野生鼠(EGFR+/+)和(或)杂合子鼠(EGFR+/-)为实验动物模型,通过马森三色染色(Trichrome Masson)、原位杂交及抗九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四肢长骨软骨内骨化及破骨细胞募集情况的变化;体外分离培养破骨细胞,加入EGFR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因子AG1478,通过对破骨细胞生成实验的观察,明确EGFR信号转导在破骨细胞中的作用。结果:EGFR+/+鼠与EGFR+/-鼠有相同的表型,因此在实验中将它们皆看做EGFR+/+鼠。形态学观察EGFR-/-鼠肥大细胞区域较EGFR+/+鼠增大,其区域大小约为EGFR+/+鼠的5倍;EGFR-/-鼠破骨细胞向中心生长板的募集速度较EGFR+/+鼠亦明显延迟;在胚胎16.5 d(E16.5)dEGFR-/-和EGFR+/+鼠金属蛋白酶-9(MMP-9)分布上有一定差别,但单个破骨细胞上MMP-9的表达数量二者无明显差别;加入EGFR抑制因子AG1478的实验组与加入DMSO的对照组比较,破骨细胞的形成明显减少(P<0.01)。结论:EGFR信号转导机制可能通过调节破骨细胞的生成,影响其向中心生长板的募集,从而影响小鼠初级软骨内骨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骨发育 软骨内骨化 破骨细胞生成
下载PDF
Sox9在软骨内成骨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钊勇 李学东 杜世新 《医学综述》 2009年第16期2404-2407,共4页
在胚胎发育期间,躯干和四肢骨与大部分颅面骨架均通过软骨内成骨而形成,在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前肥大软骨细胞、肥大软骨细胞及终末分化的过程中,一系列分子信号的精密调控在正常软骨内成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ox9信号通过自身直... 在胚胎发育期间,躯干和四肢骨与大部分颅面骨架均通过软骨内成骨而形成,在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前肥大软骨细胞、肥大软骨细胞及终末分化的过程中,一系列分子信号的精密调控在正常软骨内成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ox9信号通过自身直接或间接作用,以及与其他信号共同调节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胚胎早期软骨内成骨中起核心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X9 软骨内成骨 胚胎发育
下载PDF
ADAM10在小鼠颅面部膜内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8
作者 谭宇 傅润卿 +1 位作者 房兵 杨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年第5期241-244,共4页
目的观察解聚素样金属蛋白酶10(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10,ADAM10)在小鼠颅面部骨骼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以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阿辛蓝-茜素红染色显示小鼠膜内成骨区域,结合免疫组织荧光,检测ADAM10在骨... 目的观察解聚素样金属蛋白酶10(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10,ADAM10)在小鼠颅面部骨骼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以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阿辛蓝-茜素红染色显示小鼠膜内成骨区域,结合免疫组织荧光,检测ADAM10在骨组织中的表达。三标免疫荧光观察ADAM10在MC3T3细胞系中亚细胞定位。蛋白免疫印迹检测ADAM10在小鼠出生前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组织阿辛蓝茜素红染色显示小鼠前颅骨、鼻旁软骨、上颌骨、腭板和下颌骨成骨活跃,并结合免疫组织荧光检测,发现ADAM10在小鼠前颌骨、鼻旁软骨、上颌骨、腭板和下颌骨广泛表达,且主要表达在成骨活跃的区域。MC3T3细胞三标免疫荧光检测进一步定位ADAM10广泛分布在胞浆中,在质膜和细胞核附近表达高;其胞核附近的高表达信号与高尔基体共标,提示其可能在高尔基体中加工后至细胞膜发挥功能。同时,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证实,ADAM10在小鼠出生前后表达高,成年后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ADAM10广泛表达于小鼠早期颅面部膜内成骨活跃区域,提示其可能调控小鼠颅面部膜内成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内成骨 解聚素样金属蛋白酶10 颅面部发育
下载PDF
尖吻鲈仔鱼骨骼发育观察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胜杰 马婷 +6 位作者 胡静 马振华 杨其彬 陈旭 杨蕊 刘亚娟 孟祥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2-598,共7页
【目的】掌握尖吻鲈仔鱼期的骨骼生长发育规律,为开展尖吻鲈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研究及鱼类化石探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软骨—硬骨双染染色技术,连续观测0~23日龄尖吻鲈仔鱼发育过程中脊柱及附肢骨骼中的胸鳍、背鳍、腹鳍、尾鳍、... 【目的】掌握尖吻鲈仔鱼期的骨骼生长发育规律,为开展尖吻鲈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研究及鱼类化石探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软骨—硬骨双染染色技术,连续观测0~23日龄尖吻鲈仔鱼发育过程中脊柱及附肢骨骼中的胸鳍、背鳍、腹鳍、尾鳍、臀鳍形成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1日龄的尖吻鲈全长1.70±0.10 mm,其身体细长笔直,骨骼尚未开始骨化,附肢骨骼未出现;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发生自然弯曲并开始发育,胸鳍、尾鳍原基逐渐形成;5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末端开始向上弯曲,背鳍开始发育;9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出现弯曲,髓弓和脉弓开始形成,尾杆骨上翘,随之形成尾鳍,胸鳍原基、背鳍鳍皱开始出现,臀鳍开始发育;1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胸鳍和尾鳍发育基本完成,髓棘、脉棘开始出现;15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腹鳍开始发育,背肋和腹肋以软骨的形式生长,尾杆骨收缩,背鳍和胸鳍进入发育后期;19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柱骨化,胸鳍出现鳍棘,附肢骨骼发育接近完全;21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背肋和腹肋开始骨化,尾鳍骨化基本完成,髓弓、脉弓、髓棘和脉棘也开始骨化;2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柱骨化完全,胸鳍发育完成,鱼体骨骼基础框架完成发育,鳍条开始骨化并出现分节,仔鱼完成变态。脊柱畸形首次出现在10日龄的尖吻鲈仔鱼中,至22日龄时畸形率占样本采集总量的8%,其中前期畸形的仔鱼在14~15日龄时基本被淘汰。【结论】尖吻鲈仔鱼脊柱及附肢骨的发育顺序与其他鱼类基本一致,但发育时间节点有所不同。尖吻鲈仔鱼的骨骼发育畸形首次出现在10日龄左右,但主要集中在20~22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 仔鱼 骨骼发育 骨化 时间节点
下载PDF
Fgf9在小鼠下颌骨发育软骨成骨及膜内成骨过程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若梅 翁梦佳 +1 位作者 孙一丹 陈振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09-314,共6页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9,Fgf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下颌骨发育的骨质变化,探讨Fgf9参与下颌骨发育中的软骨成骨和膜内成骨的过程。方法:建立Fgf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Fgf9^(^(-/-)))。利用显微CT技术检测F...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9,Fgf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下颌骨发育的骨质变化,探讨Fgf9参与下颌骨发育中的软骨成骨和膜内成骨的过程。方法:建立Fgf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Fgf9^(^(-/-)))。利用显微CT技术检测Fgf9^(-/-)的下颌骨形态及骨参数,利用原位杂交对Fgf9在下颌骨的表达进行定位,应用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对胚胎的髁突、麦克尔软骨、膜内成骨区进行组织学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微CT显示,Fgf9^(-/-)髁突、喙突、下颌角区形态不佳,Tb.N降低、Tb.Sp增高、BMD下降。原位杂交显示,Fgf9广泛表达于软骨膜、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软骨及骨的周围间充质细胞。H-E染色与番红固绿染色显示,Fgf9^(-/-)髁突软骨形态畸形、软骨基质分泌不足、肥大软骨细胞比例下降、周围骨小梁纤细且分散。Fgf9^(-/-)麦克尔软骨前段软骨成骨及下颌骨体部的膜内成骨形成的骨小梁纤细、分散且矿化不良。结论:Fgf9在髁突软骨成骨过程中,促进软骨细胞分化成熟、分泌软骨基质,同时可能促进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从而形成粗壮且健康的骨小梁。Fgf9参与膜内成骨,通过调控成骨细胞,促进骨小梁形成和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 下颌骨发育 软骨成骨 膜内成骨
下载PDF
氟离子慢性暴露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艳斌 柴丽红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8-287,共10页
氟元素以不同的结合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适量氟的摄取有益于龋齿预防和骨骼发育,然而过量氟的摄取会对动物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大量的人类活动导致水环境中氟含量持续升高。为探究水域氟污染对中国林蛙的毒性影响,本研究以... 氟元素以不同的结合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适量氟的摄取有益于龋齿预防和骨骼发育,然而过量氟的摄取会对动物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大量的人类活动导致水环境中氟含量持续升高。为探究水域氟污染对中国林蛙的毒性影响,本研究以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胚胎为试验材料,对卵黄栓期(G12期)胚胎进行了0、0.7、4.2、19.4、42.8 mg·L^(-1)F-慢性水体暴露直至胚胎发育到变态高峰期(G42期)的研究。分别于暴露25 d和40 d后取样测定了蝌蚪全长、体长、体重和发育分期;此外,分析了F-慢性暴露对变态率、G42期蝌蚪的全长、体长、体重和后肢长以及G42期蝌蚪骨骼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25 d时,4.2 mg·L^(-1)F-处理组促进了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而42.8 mg·L^(-1)F-处理组显著抑制了蝌蚪的生长发育;暴露40 d时,19.4 mg·L^(-1)F-和42.8 mg·L^(-1)F-处理组蝌蚪的生长发育均受到显著抑制。持续进行慢性暴露78 d后,4.2 mg·L^(-1)F-处理组蝌蚪的变态率显著升高,而42.8 mg·L^(-1)F-处理组蝌蚪的变态率受到了显著抑制。此外,42.8 mg·L^(-1)F-处理组G42期蝌蚪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和后肢长)以及骨骼发育均受到抑制。依据G42期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指标和变态率为观察指标,氟离子慢性暴露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0.7 mg·L^(-1)。研究表明,水环境中高浓度的氟污染会对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变态和骨骼发育等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水体氟污染的生态毒性效应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离子 中国林蛙 生长发育 变态 骨化
下载PDF
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于超勇 官曙光 +5 位作者 于道德 赵文溪 宋静静 盖珊珊 张伟 刘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5,共9页
为揭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规律,以确定骨骼发育时序与骨化时间关键节点,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 为揭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规律,以确定骨骼发育时序与骨化时间关键节点,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始于胚胎时期,初孵仔鱼已具备脊索、髓弓、脉弓等骨骼元件;髓棘、脉棘在19日龄时全部形成,脊柱椎体于28日龄时开始由头端向尾端骨化,至50日龄时脊柱椎体全部完成骨骼元件骨化;大泷六线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时序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其中胸鳍、尾鳍的发育明显早于其他附肢骨骼;胸鳍的乌喙骨-肩胛软骨形成于孵化前,20日龄时胸鳍支鳍软骨全部形成,胸鳍条出现,27日龄时匙骨最先开始骨化;尾鳍发育以6日龄时仔鱼尾下骨的发育为起点,20日龄时尾鳍发育成型,5枚尾下骨发生融合,分为上、下两叶,尾鳍条中间微凹,35日龄时尾骨复合物开始骨化;背鳍和臀鳍分别出现在14和15日龄,第二背鳍较第一背鳍首先出现,臀鳍支鳍骨由中间向头尾两端出现,40日龄时,背鳍、臀鳍开始由前向后骨化;腹鳍于16日龄时开始发育,并于31日龄时开始骨化;至60日龄时,大泷六线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基本完成硬骨化。研究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过程历时较长,其脊柱及附肢骨骼早期发育与其巡游运动模式向机动运动模式的转变、摄食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尾下骨的高度联合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大泷六线鱼处于较高的进化分类地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泷六线鱼早期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其系统进化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泷六线鱼 仔稚鱼 脊柱 附肢骨骼 早期发育 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融合器和融合器并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宁 周悦 +3 位作者 刘猛 刘永涛 黄栋 辛兵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融合器(ROI-C)与融合器并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3例,其中ROI-C固定治疗41例(RO... 目的分析并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融合器(ROI-C)与融合器并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3例,其中ROI-C固定治疗41例(ROI-C组,A组),融合器并钛板固定治疗42例(融合器并钛板组,B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椎功能,Odom法对2组进行手术疗效评定,Bazaz分级系统记录2组吞咽困难情况,X线、CT记录2组颈椎Cobb角、病变椎间高度、融合情况及邻近节段异位骨化情况。结果ROI-C组平均随访时间(45.6±7.4)个月,融合器并钛板组平均随访时间(44.2±6.2)个月。ROI-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及邻近节段骨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融合器并钛板组。2组患者术后JOA、N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术后均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结论ACDF中应用ROI-C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并发症少,患者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I-C融合器 颈椎病 颈前路钢板 吞咽困难 相邻节段骨化
下载PDF
唇肌间小骨的骨化过程 被引量:20
14
作者 吕耀平 陈洁 +1 位作者 鲍宝龙 黄佩佩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9-553,共5页
利用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唇(Hemibarbuslabeo)早期发育阶段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受精后35 d(dpf)之前,除了肌间小骨,唇所有其它骨骼均已骨化完成。肌间小骨在35 dpf(相应的体长为23.67 cm)开始在尾部区域骨化,... 利用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唇(Hemibarbuslabeo)早期发育阶段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受精后35 d(dpf)之前,除了肌间小骨,唇所有其它骨骼均已骨化完成。肌间小骨在35 dpf(相应的体长为23.67 cm)开始在尾部区域骨化,髓弓小骨首先出现在尾部的第37~41肌节之间,脉弓小骨首先出现在尾部的39~40肌节之间,然后依次往前;到62 dpf(相应的体长为30.03cm)肌间小骨骨化全部完成。骨化过程中,唇肌间小骨是从简单的I型,到卜型,再到Y型,再分化为各种复杂形态。唇肌间小骨出现的时机和形态形成规律与其它鲤科鱼类相似,提示鲤科各亚科鱼类肌间小骨的骨化过程可能受同样的遗传机制控制。研究亮点:目前关于鲤科鱼类肌间小骨骨化模式的研究仅限于鲢亚科的鲢和模式动物斑马鱼,通过比较其它亚科鱼类肌间小骨的骨化模式,有助于探讨鲤科鱼类肌间小骨骨化模式的保守性。本文发现亚科唇的肌间小骨骨化模式与鲢非常相似,提示鲤科肌间小骨的骨化过程可能受同样的遗传机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鱼骨] 肌间刺 骨化 早期发育
原文传递
瓯江彩鲤肌间小骨的骨化模式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吕耀平 周晨晨 +1 位作者 杨丽美 鲍宝龙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3,共6页
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瓯江彩鲤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叉形、两端... 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瓯江彩鲤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肌间小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肌间小骨出现前,其他骨骼均已骨化完成,肌间小骨在32 dpf(day past fertilization)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往前依次出现,到53 dpf全部出现。各种复杂形态的肌间小骨均是从I形发展而来。经比较,鲤科不同亚科鱼类肌间小骨在骨化时机和骨化形态方面具有相似的形态发生规律,为今后研究肌间小骨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彩鲤 肌间小骨 骨化 形态 发育
原文传递
CT三维重建评价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骨化发育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金鹏 郝运 +6 位作者 郑强 明小平 张洪毅 王小林 杨小进 邵景范 冯杰雄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5-328,共4页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坐标系构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髋关节的三维重建数字化模型,精确量化评价DDH患儿髋关节骨量化发育,探讨髋关节脱位过程中髋关节组成骨骼的发育转变。 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坐标系构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髋关节的三维重建数字化模型,精确量化评价DDH患儿髋关节骨量化发育,探讨髋关节脱位过程中髋关节组成骨骼的发育转变。 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行CT检查的单侧DDH患儿,其中CT影像学资料可获取者16例,其中男4例,女12例;年龄1岁8个月至9岁9个月,平均(4.42±2.59)岁;左侧DDH共10例,右侧DDH共6例;所有CT资料经过三维重建分析处理构建三维数字化模型,采用逆向工程软件建立三维重建坐标系,并在三维坐标系中采用球体拟合工程逆向求解方法构建髋关节各组成骨骼的三维模型,准确测量髂骨体积、坐骨体积、耻骨体积、股骨头和股骨上段的骨质体积,采用配对自身对照比较健侧髋关节与患侧髋关节的骨质发育有无差异。 结果健侧髋臼的髂骨骨化体积为(31.14±16.25) cm3,患侧髋臼的髂骨骨化体积为(32.84±17.36)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髂骨=2.660,P髂骨=0.018),健侧髋臼的坐骨骨化体积为(11.61±5.63) cm3,患侧髋臼的坐骨骨化体积为(8.62±4.09)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坐骨=3.041,P坐骨=0.008),健侧髋臼的耻骨骨化体积为(4.93±2.73) cm3,患侧髋臼的耻骨骨化体积为(3.93±1.94)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耻骨=3.776,P耻骨=0.002),健侧髋臼的股骨头及股骨上段骨化体积为(23.42±12.48) cm3,患侧髋关节的股骨头及股骨上段骨化体积为(20.21±8.93)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股骨=3.158,P股骨=0.006)。其中,除髂骨外,坐骨、耻骨及股骨上端均与年龄相关,高年龄组较低年龄组骨化体积小;与脱位程度无关。 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可以构建DDH髋关节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可以据此准确构建髋关节各个构成骨骼的三维模型,进而能够准确地测量髋关节各个构成骨骼的骨性体积,脱位侧髋关节的骨性体积显著小于未脱位侧,骨化发育与年龄相关,高年龄组较低年龄组骨化发育差,但与脱位程度无关,这也充分证实了髋臼同心圆匹配是髋关节骨化发育的重要前提,非同心圆匹配将延缓髋关节的骨性发育,且发育落后是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加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三维数字模型 体积测量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骨化发育程度
原文传递
矛尾虾虎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洁丽 胡芬 +2 位作者 宋小晶 陈渊戈 钟俊生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85,共15页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始发育;7.1 mm个体髓弓与脉弓延伸形成髓棘与脉棘,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并从前往后硬骨化;22.9 mm个体脊柱形成40~43枚椎骨(躯椎15枚,尾椎25~28枚)。矛尾虾虎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第二背鳍与臀鳍、第一背鳍与腹鳍。4.8 mm个体可见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和乌喙骨-肩胛软骨,以及部分骨化的匙骨;16.8 mm个体肩带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最早在8.9 mm个体出现,在17.0 mm个体开始骨化。6.6 mm个体脊索上方中部与肛门后端分别出现13和11枚软骨质的支鳍骨;第二背鳍先于第一背鳍出现,背鳍支鳍骨与臀鳍支鳍骨分别在13.0 mm和12.1 mm个体中开始由前向后骨化,第二背鳍与臀鳍第1枚鳍条分别在22.7 mm和20.6 mm个体中锐化成背棘与臀棘。5.8 mm个体最早出现2枚尾下骨,随着脊索末端向上弯曲,10.9 mm个体尾鳍基本成型,共有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1枚尾椎髓体、1枚侧尾下骨和3枚尾下骨,且第2枚与第3枚尾下骨已愈合完全,24.3 mm个体尾鳍骨化基本完成。矛尾虾虎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分类鉴定和早期发育功能趋向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尾虾虎鱼 仔稚鱼 脊柱 附肢骨骼 早期发育 骨骼染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