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heat straw anionic 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nitr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 被引量:9
1
作者 WANG Yu GAO Bao-yu +1 位作者 YUE Wen-wen YUE Qin-y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305-1310,共6页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eutrophication caused by agricultural residues (i.e., excess nitrate) in aqueous solution, economic and effective anionic sorbents are required. In this article, we prepared anionic ...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eutrophication caused by agricultural residues (i.e., excess nitrate) in aqueous solution, economic and effective anionic sorbents are required. In this article, we prepared anionic sorbent using wheat straw. It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for nitrate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yield of the prepared anionic sorbent, the total exchange capacity, an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were 350%, 2.57 mEq/g, and 2.08 mmol/g, respectively. The Freundlich isotherm mode is more suitable than the Langmuir mode an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accords with the first order reaction kinetic rate equation. When multiple anions (SO4^2-, H2PO4^-, NO3^-, and NO2^-) were present, the isotherm mode of prepared anionic sorbent for nitrate was consistent with Freundlich mode; however, the capacity of nitrate adsorption was reduced by 50%. In alkaline solutions, about 90% of adsorbed nitrate ions could be desorbed from prepared anionic sorb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firmed that the wheat straw anionic sorbent can be used as an excellent nitrate sorbent that removes nitr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anionic sorbent NITRATE thermodynamic wheat straw (MWS) adsorption adsorption kinetics raw wheat straw (RWS) modified
下载PDF
小麦秸秆生物炭对孔雀石绿吸附性能的研究
2
作者 宋朝霞 刘永康 +1 位作者 郭耀坤 王腾飞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135,共8页
为实现小麦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小麦秸秆生物炭,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N2吸/脱附实验和扫描电镜(SEM)分别对生物炭表面的官能团、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其对孔雀石绿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实验... 为实现小麦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小麦秸秆生物炭,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N2吸/脱附实验和扫描电镜(SEM)分别对生物炭表面的官能团、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其对孔雀石绿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生物炭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解更彻底,芳香化增强;生物炭的总孔容和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平均孔径减小,微孔孔容增大。采用300℃下制备的生物炭对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的孔雀石绿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当生物炭投加量为3 g/L时,在40℃时的吸附速率最快,2.5 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去除率最高可达84.92%。吸附-脱附再生实验结果显示,经过3次循环后,生物炭的再生率达到92.70%,再生效果良好。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的方法简单,生物炭对孔雀石绿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且可重复利用,这为小麦秸秆生物炭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生物炭 孔雀石绿 吸附
下载PDF
改性麦草纤维素对苯胺吸附特性研究
3
作者 冯利 张方萍 《河南科技》 2024年第8期88-91,共4页
【目的】通过改性麦草纤维素对苯胺吸附特性进行研究,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吸附测定苯胺含量的方法。【方法】通过改变时间、初始浓度、温度和pH等试验变量,探寻最佳吸附条件。【结果】改性麦草纤维素对苯胺的吸附量随起始浓度的增加... 【目的】通过改性麦草纤维素对苯胺吸附特性进行研究,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吸附测定苯胺含量的方法。【方法】通过改变时间、初始浓度、温度和pH等试验变量,探寻最佳吸附条件。【结果】改性麦草纤维素对苯胺的吸附量随起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对苯胺的吸附60 min基本达到平衡;在25℃、pH=8.0时,吸附率达最大。改性麦草纤维素对苯胺有较好的吸附再生能力。【结论】改性麦草纤维素可以有效吸附苯胺,测定方法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麦草纤维素 苯胺 吸附
下载PDF
改性小麦秸秆对水中Cd^(2+)吸附的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恒博 徐宝月 +1 位作者 李明明 张兴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19,共5页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用ZnCl2改性小麦秸秆制备吸附剂处理含Cd2+废水,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初始pH、吸附时间、温度对水溶液中Cd2+的去除率与吸附量的影响;通过动力学、热力学模型拟合、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探讨其吸附机理...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用ZnCl2改性小麦秸秆制备吸附剂处理含Cd2+废水,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初始pH、吸附时间、温度对水溶液中Cd2+的去除率与吸附量的影响;通过动力学、热力学模型拟合、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小麦秸秆是一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Cd2+吸附剂,在投加量为4 g/L、初始pH为6,温度为298 K条件下处理100 mg/L的Cd2+废水,去除率达92.11%,吸附量为22.33 mg/g,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约为120 min;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2级动力学方程描述;等温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方程,293、303、313K温度条件下的饱和吸附量分别可达61.31、63.74和66.83 mg/g;结合SEM和FTIR谱图分析推断,改性小麦秸秆吸附Cd2+主要发生在吸附剂表层,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小麦秸秆 吸附 动力学 等温吸附模型
下载PDF
一种新型改性吸附剂对水中痕量磷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文清 黄少斌 +1 位作者 张瑞峰 祝光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91-1998,共8页
采用碱液-超声波对小麦秸秆预处理后,在高温下用环氧氯丙烷和铝盐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改性秸秆吸附剂.分别对改性前后秸秆的性质表征和吸附性能研究,探讨了改性和吸附机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秸秆的有序度和结晶度都得到明显提高,... 采用碱液-超声波对小麦秸秆预处理后,在高温下用环氧氯丙烷和铝盐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改性秸秆吸附剂.分别对改性前后秸秆的性质表征和吸附性能研究,探讨了改性和吸附机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秸秆的有序度和结晶度都得到明显提高,并且成功引入了铝离子.改性秸秆吸附水体磷的主要机理包括:因改性而获得的凹凸有致状结构的物理吸附;表面羟基产生的氢键作用以及对磷酸根离子具有配位络合作用;带正电荷表面电位的改性秸秆,可与带负电荷的磷酸根离子之间产生静电吸附作用;改性秸秆对水体磷的空间网捕作用,生成混合磷酸盐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改性机理 磷酸根 吸附机理
下载PDF
炭化秸秆与改性粉煤灰联合吸附吡唑酮废水中铵盐 被引量:6
6
作者 谢永 高志凤 +2 位作者 周宝忠 章润润 刘彬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8,22,共4页
前期试验研究和采用X衍射仪(XRD)表征改性粉煤灰和炭化秸秆结构比较发现,6 mol.L-1的NaOH改性粉煤灰和无氧下650℃炭化的秸秆吸附性较好。通过它们联合吸附吡唑酮废水中的铵盐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吸附工艺为炭化秸秆与改性粉煤灰的质量比... 前期试验研究和采用X衍射仪(XRD)表征改性粉煤灰和炭化秸秆结构比较发现,6 mol.L-1的NaOH改性粉煤灰和无氧下650℃炭化的秸秆吸附性较好。通过它们联合吸附吡唑酮废水中的铵盐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吸附工艺为炭化秸秆与改性粉煤灰的质量比为1.25:3.0,吸附温度为50℃,振荡频率120 r.min-1,饱和吸附时间4 h,吡唑酮废水中铵盐去除率为95.31%以上,表明炭化秸秆与改性粉煤灰是一种很好的吡唑酮废水的处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D 炭化秸秆 改性粉煤灰 联合吸附 铵盐废水
下载PDF
改性小麦秸秆吸附Cu2+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龚志莲 李勇 +1 位作者 陈钰 龚正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1-566,共6页
本研究采用ZnCl2作为活化剂,用640W功率的微波照射5min的方法制备改性小麦秸秆。研究了改性小麦秸秆投加量、吸附时间、温度、pH对改性小麦秸秆吸附水溶液中Cu2+的影响,以及对其等温吸附特征、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本研究采用ZnCl2作为活化剂,用640W功率的微波照射5min的方法制备改性小麦秸秆。研究了改性小麦秸秆投加量、吸附时间、温度、pH对改性小麦秸秆吸附水溶液中Cu2+的影响,以及对其等温吸附特征、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投加量为0.1g,pH为6,改性小麦秸秆对Cu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在10h后达到平衡。改性小麦秸秆对Cu2+吸附较好地符合Langmuir、Freundlich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中△G<0,说明属于自发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改性小麦秸秆 等温吸附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改性小麦秸杆纤维素球对苯酚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冯利 陈中兰 +4 位作者 杨显俊 王耀 唐婧 王成 张涛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1-454,共4页
本文利用制得的改性小麦秸秆纤维素球对苯酚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小麦秸秆纤维素球对苯酚的吸附30min内基本达到平衡,吸附剂对苯酚吸附量随起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呈线性关系;在T=298K、pH=5.0时,吸附剂对苯酚的... 本文利用制得的改性小麦秸秆纤维素球对苯酚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小麦秸秆纤维素球对苯酚的吸附30min内基本达到平衡,吸附剂对苯酚吸附量随起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呈线性关系;在T=298K、pH=5.0时,吸附剂对苯酚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在一定浓度、温度条件下,改性小麦秸秆纤维素球吸附苯酚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吸附再生实验表明,改性小麦秸秆纤维素球对苯酚有较好的吸附再生能力。并对印染废水中的苯酚进行了实际的吸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小麦秸秆纤维素 苯酚 吸附 印染废水
下载PDF
改性小麦秸秆对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夏芝 居殿春 +4 位作者 冯宁 周磊 白妮 杨志彬 陈春钰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57-60,共4页
文章采用Na OH改性小麦秸秆以吸附环境污染物苯酚。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改性制备工艺,对改性后小麦秸秆的投加量、体系p H对吸附苯酚溶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为40℃、浓度为1%的Na OH、改性小麦秸秆与Na OH的质... 文章采用Na OH改性小麦秸秆以吸附环境污染物苯酚。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改性制备工艺,对改性后小麦秸秆的投加量、体系p H对吸附苯酚溶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为40℃、浓度为1%的Na OH、改性小麦秸秆与Na OH的质量比为1∶30、8 h的改性时间条件下小麦秸秆对苯酚的吸附率达到最高,在p H=5、改性小麦秸秆投加量为0.03 g时,改性后小麦秸秆对苯酚的吸附率最高达到95.76%。改性小麦秸秆对苯酚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小麦秸秆 苯酚 吸附
下载PDF
改性麦秸秆对溶液中亮绿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攀 李延虎 +2 位作者 鲁艺珍 马丹 韩润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7-209,共3页
通过二乙烯三胺改性麦秸秆(MWS),显著提高了其对阴离子染料亮绿(LG)的吸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条件和升温有利于吸附,盐类存在不利于吸附,静电引力在吸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LG初始浓度为600mg/L,溶液pH=2,溶液温度30℃,吸附时... 通过二乙烯三胺改性麦秸秆(MWS),显著提高了其对阴离子染料亮绿(LG)的吸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条件和升温有利于吸附,盐类存在不利于吸附,静电引力在吸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LG初始浓度为600mg/L,溶液pH=2,溶液温度30℃,吸附时间为350min条件下,MWS对LG的吸附量最高达到496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改性麦秸秆 亮绿
下载PDF
改性秸秆对矿山废水中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天宇 杨雪静 +1 位作者 宋君 杨亚玲 《矿业工程》 CAS 2011年第4期57-60,共4页
研究了经碱改性秸秆对废水中铜离子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吸附剂用量、pH和反应时间对铜离子吸附容量的影响。同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样品合成前后表观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变化。展望了改性秸秆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改性秸秆 铜离子 吸附性能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改性麦秸秆对废水中磷酸根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佳佳 尚瑜 +2 位作者 苏三宝 王伟丽 韩润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8-291,297,共5页
采用环氧氯丙烷(ECH)接枝法,将聚乙烯亚胺(PEI)引到麦秸杆(MWS)表面,制得改性阳离子吸附剂PEI-MWS。红外光谱(FT-IR)分析、定量元素分析显示,PEI负载在麦秸秆表面。研究了时间、温度以及溶液pH对PEI-MWS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 采用环氧氯丙烷(ECH)接枝法,将聚乙烯亚胺(PEI)引到麦秸杆(MWS)表面,制得改性阳离子吸附剂PEI-MWS。红外光谱(FT-IR)分析、定量元素分析显示,PEI负载在麦秸秆表面。研究了时间、温度以及溶液pH对PEI-MWS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3.4,浓度为0.8g/L的条件下,吸附效果最好。303K时的吸附量达到30.0mg/g。吸附平衡过程符合Koble-Corrigan模型,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拟合。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的、熵增的过程。改性麦秸杆在0.01mol/L NaOH中再生效果最好,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麦秸秆 吸附 磷酸根 聚乙烯亚胺
下载PDF
氨化改性小麦秸秆对水体Cd2+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志琳 解宇峰 +3 位作者 程德义 王磊 石佳奇 祝欣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566-572,共7页
利用尿素溶液氨化改性小麦秸秆,通过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观察其改性前后的表征,研究不同初始pH与投加浓度对改性前后小麦秸秆吸附水溶液中Cd^2+的效果,并通过动力学与热力学模型拟合小麦秸秆的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特征。结果... 利用尿素溶液氨化改性小麦秸秆,通过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观察其改性前后的表征,研究不同初始pH与投加浓度对改性前后小麦秸秆吸附水溶液中Cd^2+的效果,并通过动力学与热力学模型拟合小麦秸秆的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氨化改性小麦秸秆的结构疏松,孔隙增大,表面嫁接了伯酰胺基团,各官能团活性增强,有利于提高对Cd^2+的吸附能力;氨化改性小麦秸秆吸附Cd^2+的最适宜条件是pH为6、温度为25℃、吸附剂投加浓度为1300g/mL,此条件时对Cd^2+的吸附率达74.32%,最大饱和吸附量为11.29mg/g;不同温度下,氨化改性小麦秸秆对Cd^2+的吸附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表现为吸热反应;对Cd^2+的吸附热力学过程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表现为以化学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化 改性小麦秸秆 CD^2+ 吸附性能
下载PDF
重金属吸附剂巯基丙酰化小麦秸秆的制备与表征
14
作者 孙永鹏 王刚 +1 位作者 徐敏 田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14-123,共10页
该文以小麦秸秆(WS)、氢氧化钠(NaOH)、L-半胱氨酸(L-Cys)、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为原料,通过化学预处理、酰化反应在WS中引入巯基官能团,制备出重金属吸附剂巯基丙酰化小麦秸秆(MPWS)。通过吸附实验考... 该文以小麦秸秆(WS)、氢氧化钠(NaOH)、L-半胱氨酸(L-Cys)、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为原料,通过化学预处理、酰化反应在WS中引入巯基官能团,制备出重金属吸附剂巯基丙酰化小麦秸秆(MPWS)。通过吸附实验考察了MPWS对水中Cd(Ⅱ)的去除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MPWS的制备条件,借助红外分析(FTIR)、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表征手段探讨了MPWS的制备机理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WS粒径为0.60 mm,化学预处理NaOH溶液浓度为0.1 mol/L,n(EDC·HCl)∶n(L-Cys)为0.05∶1,m(NHS)∶m(EDC·HCl)为1∶1,m(CWS)∶m(L-Cys)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10,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3 h的制备条件下,MPWS对水中Cd(Ⅱ)的吸附性能最好,Cd(Ⅱ)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4.20%。FTIR和SEM-EDS分析表明,NaOH溶液预处理除去了一定量的半纤维素、木质素,MPWS中成功引入了巯基、胺基、羧基,Cd(Ⅱ)被吸附到MPWS结构中;MPWS对Cd(Ⅱ)的吸附机理主要包括配位作用、离子交换作用、静电吸附作用和物理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吸附 改性 酰化反应 含镉废水
下载PDF
改性小麦秸秆的制备及其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0
15
作者 钱程 桂明生 刘兴勇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2-46,51,共6页
用碳酸钾(K2CO3)溶液活化法成功地制备改性小麦秸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静态吸附试验对改性前后样品的组成、形貌和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和测定,对比了秸秆改性前后的结构和组成变化。结果表明:改性后小... 用碳酸钾(K2CO3)溶液活化法成功地制备改性小麦秸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静态吸附试验对改性前后样品的组成、形貌和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和测定,对比了秸秆改性前后的结构和组成变化。结果表明:改性后小麦秸秆半纤维素被部分溶解,出现了多孔疏松的结构。改性小麦秸秆用量、溶液p H和亚甲基蓝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有助于改性小麦秸秆对亚甲基蓝吸附速率的提高,吸附类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模型且属于拟二级动力学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钾 改性小麦秸秆 亚甲基蓝 吸附 动力学
原文传递
二硫代羧基化小麦秸秆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5
16
作者 何扬洋 王刚 +2 位作者 罗仕成 孙永鹏 田龙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6-379,共14页
选取小麦秸秆(WS)为原材料,采用化学合成法向WS上引入了二硫代羧基,制备了一种新型重金属吸附剂二硫代羧基化小麦秸秆(DTWS),考察了DTWS投加量、振荡速率、pH值、吸附温度以及Cr(Ⅵ)初始浓度等对DTWS吸附Cr(Ⅵ)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 选取小麦秸秆(WS)为原材料,采用化学合成法向WS上引入了二硫代羧基,制备了一种新型重金属吸附剂二硫代羧基化小麦秸秆(DTWS),考察了DTWS投加量、振荡速率、pH值、吸附温度以及Cr(Ⅵ)初始浓度等对DTWS吸附Cr(Ⅵ)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FTIR、SEM-EDS等方法探究了DTWS对Cr(Ⅵ)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在振荡速率为200 r·min^(-1)、吸附温度为30℃时,DTWS对Cr(Ⅵ)初始浓度为25 mg·L^(-1)、pH值为6.0的含Cr(Ⅵ)水样吸附效果最好,最高去除率可达99.12%.DTWS对Cr(Ⅵ)的吸附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且DTWS对Cr(Ⅵ)的整个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DTWS对Cr(Ⅵ)的吸附过程中主要发生了静电吸附、物理吸附以及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在内的化学吸附,其中小麦秸秆中引入的二硫代羧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小麦秸秆 氧化还原 含Cr(Ⅵ)废水 吸附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