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部CT断层扫描在肺癌病人预测PICC置入长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汪蕾 夏广惠 +2 位作者 薛静 田宇燕 万光艺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8-510,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预测量方法对导管末端位置预估的准确率。[方法]选择需行PICC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方法,即病人平卧位,外展手臂90o,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 [目的]比较两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预测量方法对导管末端位置预估的准确率。[方法]选择需行PICC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方法,即病人平卧位,外展手臂90o,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观察组采用从穿刺点测量至右胸锁关节的距离加上在CT下测量的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垂直距离。比较两组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病人满意度。[结果]两组病人一次尖端到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CT预测量PICC导管长度相比利用单纯的体表位置精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胸部CT断层扫描 肺癌 上腔静脉 置入长度 导管异位
下载PDF
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上肢PICC置管及其护理 被引量:14
2
作者 谭海云 曾丹平 +1 位作者 唐美华 陶艳玲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21期1980-1982,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上肢PICC置管的方法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恶性肿瘤致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上肢PICC置管的过程及术后护理,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上肢PICC置管的最佳方法和护理。结果经过完善的术前评估、术前... 目的分析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上肢PICC置管的方法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恶性肿瘤致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上肢PICC置管的过程及术后护理,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上肢PICC置管的最佳方法和护理。结果经过完善的术前评估、术前讨论和术前患者准备,置管中对患者的严密监控,医护合作,蜡疗袋改善血管状态,高年资置管者操作,35例PICC置管过程均顺利完成。术后经积极的放、化疗与细致的护理,所有患者上腔静脉压迫症状均得到迅速、有效的缓解,均未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管道留置时间2-12个月。结论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经严格术前评估和筛选,由资深置管者操作,医护合作,或可行上肢PICC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上腔静脉综合征 护理
下载PDF
9例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3
作者 简黎 陈影洁 +1 位作者 李钰燕 许晓军 《临床医学工程》 2009年第8期102-103,共2页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小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2例。结果9例患者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配合适切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股静脉 下腔静脉
下载PDF
PDCA护理对成人下腔静脉PICC置管依从性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莉 陈桂兰 孔燕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8年第8期182-184,共3页
目的观察成人下腔静脉PICC置管采用PDCA护理模式对患者依从性及护理质量影响分析。方法收集在本院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行下腔静脉PICC置管的105例成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观察组52... 目的观察成人下腔静脉PICC置管采用PDCA护理模式对患者依从性及护理质量影响分析。方法收集在本院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行下腔静脉PICC置管的105例成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观察组52例采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护理。分析两组下腔静脉PICC置管依从性与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置管依从性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下腔静脉PICC留置时间(52.7±5.9)h长于对照组的(41.7±6.7)h,护理评分(97.4±1.5)分高于对照组的(81.7±2.9)分,下腔静脉PICC导管维护效果(98.7±0.8)分高于对照组的(75.5±1.2)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0.6±0.5)分低于对照组的(15.8±1.3)分,并发症发生率5.77%低于对照组的22.64%。以上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成人下腔静脉PICC置管患者,采用PDCA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置管依从性,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护理 成人下腔静脉picc置管 依从性 护理质量分析
下载PDF
新生儿下腔静脉PICC置管体会 被引量:5
5
作者 郭宇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190-1191,共2页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既可减少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抢救的及时用药和静脉营养的供给。此项技术在我科开展以来,共完成PICC85例,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8...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既可减少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抢救的及时用药和静脉营养的供给。此项技术在我科开展以来,共完成PICC85例,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82例,低血糖3例;76例选择静脉进行穿刺上腔静脉置管,9例均因上腔静脉置管失败后选择下腔静脉置管。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picc 下腔静脉置管
下载PDF
PICC导管置入导致隐形上腔静脉梗阻患者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翠珍 马立敏 郝丽霞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期164-165,共2页
目的总结1例肺癌放疗后脑转移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上腔静脉梗阻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1例上腔静脉梗阻患者的护理,得出了在置入PICC导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的重要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一些体会。结果置入导管... 目的总结1例肺癌放疗后脑转移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上腔静脉梗阻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1例上腔静脉梗阻患者的护理,得出了在置入PICC导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的重要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一些体会。结果置入导管后导致上腔静脉梗阻,及时退出导管,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充分考虑潜在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导管 上腔静脉梗阻 教训总结
下载PDF
危重新生儿经股静脉置入PICC置管长度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琴 卢惠琴 盛晓郁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29期195-198,共4页
目的分析危重新生儿经股静脉置入PICC置管长度的相关因素,建立回归方程,指导临床预测导管置入长度。方法对2015年6月—2018年12月于医院经股静脉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置管当日的矫正胎龄、体... 目的分析危重新生儿经股静脉置入PICC置管长度的相关因素,建立回归方程,指导临床预测导管置入长度。方法对2015年6月—2018年12月于医院经股静脉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置管当日的矫正胎龄、体质量、身长、术肢大腿围与导管置入长度的相关性,再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长度与置管当日患儿体质量、术肢大腿围存在线性相关,左侧置入长度(cm)=8.112+2.236×体质量(kg);右侧置入长度(cm)=1.973+0.889×术肢大腿围(cm)。结论新生儿经股静脉放置PICC,可以通过回归方程来预测导管置入长度,以提高导管到位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置入长度 股静脉 体外测量 危重新生儿 下腔静脉
下载PDF
上肢PICC置管在隐匿上腔静脉综合征放化疗期间的应用与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滕亚莉 丁玉琴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年第13期1-3,29,共4页
目的:比较隐匿上腔静脉综合征选择不同静脉通路的临床应用和效果,选择安全舒适度较高的血管通路,帮助患者完成放化疗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隐匿上腔静脉压迫的患者72例,按照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37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 目的:比较隐匿上腔静脉综合征选择不同静脉通路的临床应用和效果,选择安全舒适度较高的血管通路,帮助患者完成放化疗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隐匿上腔静脉压迫的患者72例,按照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37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行上肢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经下肢开放静脉通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病情进展、静脉炎、药物外渗、导管相关血栓、导管血流感染以及治疗期间舒适度等方面的异同。结果:两组间病情进展无明显不同(P>0.05),但观察组在静脉炎、药物外渗、导管相关血栓以及血流感染方面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期间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选择血管通路时,综合全面分析结果,选择经上肢PICC置管临床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上腔静脉综合征 picc导管 放化疗治疗
下载PDF
上肢PICC置管化疗在伴隐匿上腔静脉综合征胸腔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邓建林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6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腔肿瘤伴隐匿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患者行上肢PICC置管化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SVCS患者,根据血管通路建立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行上肢PICC置管,对照组行下肢PICC置管... 目的探讨胸腔肿瘤伴隐匿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患者行上肢PICC置管化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SVCS患者,根据血管通路建立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行上肢PICC置管,对照组行下肢PICC置管,对比两组症状改善程度、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病情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肿瘤伴SVCS者,通过上肢PICC置管实行化疗具有一定可行性与安全性,加上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不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不会增加,患者生活质量还可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隐匿上腔静脉综合征胸腔肿瘤 上肢picc置管化疗 安全性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时康 陈进业 +2 位作者 路飞 刘茜 罗荣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rhPro-UK经CDT治疗,观察组实施rhPro-UK经CDT+IVCF置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时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原用量、残余狭窄处病灶数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VCF置入+CDT方案可显著提升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助于降低栓塞、出血风险,缩短治疗时间,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重组人尿激酶原 导管接触溶栓 下腔静脉滤器
下载PDF
经皮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姜广伟 张晓宇 +3 位作者 董若愚 丁殿柱 牛帅 吕柏楠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急性...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MT+CDT组(12例)和CDT组(9例),比较两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滤器回收成功率以及治疗前后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和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PMT+CDT组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均低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T+CDT组术中吸栓平均出血量为(71.50±13.47)ml。两组治疗后下腔静脉血栓较治疗前均缩小(P<0.05);治疗后PMT+CDT组下腔静脉血栓小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MT+CDT组患者均成功回收滤器,滤器回收率为100%;CDT组有5例患者成功回收滤器,滤器回收率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MT联合CDT是治疗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助于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用量,提高滤器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血栓形成 导管吸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滤器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青云 高建国 +7 位作者 陈泳 张弘 张琳娜 耿艳侠 高畅 李平 杨植 张小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87-1890,共4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2例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2~79(48±15)岁。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n=14):...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2例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2~79(48±15)岁。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n=14):A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全身溶栓、抗凝治疗;B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溶栓导管溶栓、抗凝治疗;C组,抗凝治疗。以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介入治疗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情况为指标评价近期疗效,半年后随访。结果各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B组患肢肿胀消退较A、C组快(P<0.01)。B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A、C两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B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U,较A组[(3.06±8.24)×106U]明显减少(P<0.01)。A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C组出现肺栓塞1例。34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6~18个月。无滤器移位及血栓形成。B组中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症状。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尿激酶 肺栓塞
下载PDF
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导致下腔静脉滤器栓塞及其处理 被引量:15
13
作者 郝红军 李智 +1 位作者 金泳海 倪才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1-464,共4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过程中下腔静脉滤器(VCF)血栓阻塞的发生率及其处理。方法 2009年9月至201 1年5月收治4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下腔静脉VCF保护下行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结果 2...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过程中下腔静脉滤器(VCF)血栓阻塞的发生率及其处理。方法 2009年9月至201 1年5月收治4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下腔静脉VCF保护下行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结果 27.3%(12/44)患者因VCF拦截大量血栓导致下腔静脉阻塞(完全闭塞8例,部分闭塞4例),经CDT治疗后1 1例完全通畅,1例部分通畅(造影表现为VCF远端充盈缺损)。治疗前后下腔静脉通畅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P=0.000)。88.64%(39/44)的患者放置可取出VCF,治疗结束后均全部顺利取出。主要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13.6%(6/44)、肉限血尿4.5%(2/44)、痰中带血4.5%(2/44),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结论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急性下肢DVT可能发生血栓脱落,由此导致的急性VCF血栓阻塞经CDT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直径30mm大球囊扩张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韩新巍 丁鹏绪 吴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直径30mm大球囊导管扩张治疗下腔静脉(IVC)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IVC造影证实IVC阻塞的连续146例BCS,其中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47例,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除1例... 目的探讨直径30mm大球囊导管扩张治疗下腔静脉(IVC)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IVC造影证实IVC阻塞的连续146例BCS,其中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47例,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除1例体形矮小使用直径25mm的球囊导管外,余145例均使用直径30mm大球囊导管,PTA后IVC造影观察管腔通畅情况及管壁完整性。术后1周彩超探查胸腹部、心脏和IVC。结果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除1例因阻塞段与右心房过近而无法测量外,余46例BCS横断面图像测量IVC近心段的横径平均为(17.57±3.93)mm,纵径平均为(25.09±6.09)mm。使用直径30mm的大球囊导管扩张IVC后造影全部显示血流通畅,无一例破裂。术后1周彩超发现右侧少量胸腔积液2例,心包积液4例,未见腹腔出血。结论使用直径30mm大球囊导管扩张治疗IVC阻塞型BCS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 血管成形术 大球囊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腔静脉滤器内栓子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夏永辉 徐克 +1 位作者 管宇珩 韩向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评价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腔静脉滤器内栓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1例经造影证实的下腔静脉滤器内存在栓子患者进行置管溶栓术治疗,栓子最大径均超过1 cm,溶栓药物采用尿激酶,用量为每日60万u,疗程为3~7 d,术... 目的评价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腔静脉滤器内栓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1例经造影证实的下腔静脉滤器内存在栓子患者进行置管溶栓术治疗,栓子最大径均超过1 cm,溶栓药物采用尿激酶,用量为每日60万u,疗程为3~7 d,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经置管溶栓治疗,18例栓子消失,7例栓子最大径缩小至3 mm以下,6例无明显变化。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5例,血尿3例,腹膜后血肿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经对症治疗恢复良好。25枚滤器被成功取出,6枚滤器被留置。滤器取出术中及术后无急性肺栓塞发生。结论置管溶栓术是治疗下腔静脉滤器内栓子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提高下腔静脉滤器的取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栓子 滤器 置管溶栓术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15
16
作者 裴星 黄燕 +4 位作者 袁会军 刘洋 吉亚红 张占华 辛颖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IVCF置入联合CDT,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抗凝、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分析大、小...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IVCF置入联合CDT,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抗凝、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分析大、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大、小腿消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肢的溶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IVCF置入联合CDT治疗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 导管溶栓术
下载PDF
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景阳 丁萌 +3 位作者 付久园 肖艳平 陈向华 张青云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1316-1319,共4页
目的:观察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与单纯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34例产后合并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单纯抗凝组和介入治疗组,其中单纯抗凝组23例,介入治疗组11例,比较... 目的:观察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与单纯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34例产后合并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单纯抗凝组和介入治疗组,其中单纯抗凝组23例,介入治疗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随访6~14个月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Villalta评分及各等级例数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 置管溶栓 抗凝
下载PDF
导管抽吸联合滤器保护治疗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初步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国峰 邓钢 +5 位作者 秦永林 柏志斌 张毅 计佳杰 朱海东 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03-706,共4页
目的评估导管抽吸联合滤器保护治疗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IVCF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2例IVCFT患者临床资料。下肢静脉超声和肺动脉CTA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 目的评估导管抽吸联合滤器保护治疗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IVCF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2例IVCFT患者临床资料。下肢静脉超声和肺动脉CTA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健侧股静脉入路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抽吸清除血栓,并逐一取出原滤器和保护滤器。术后予以抗凝治疗,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缓解情况,记录手术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下腔静脉通畅情况、血栓清除情况及PE等并发症。结果12例下肢DVT伴PE患者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保护,抗凝治疗后患肢水肿缓解10例,未缓解2例,健侧下肢肿胀3例。下腔静脉造影显示血栓形成在滤器下方6例,滤器内12例,滤器上方2例,无一例滤器内、上方、下方均有血栓。1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导管抽吸,清除较多陈旧血栓;12枚原滤器和12枚保护滤器成功取出,取出成功率100%。术后造影显示下腔静脉通畅,下腔静脉残余附壁血栓7例。术中患者均无肺部症状和体征,术后2 d出现症状性PE 1例,临床成功率91.7%。结论导管抽吸取栓联合滤器保护治疗IVCFT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IVCFT患者滤器取出率和取出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 取出 导管取栓
下载PDF
床旁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邓卓军 夏为 +1 位作者 卞晓华 田宝石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44例ARD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床旁超声指导液体管理,B组采用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管...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44例ARD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床旁超声指导液体管理,B组采用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入院后当天以及第7天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II)和Murray肺损伤评分,并计算氧合指数(Pa O2/Fi O2)以及肺静态肺顺应性(Clst);记录心力衰竭发生率、急性肾衰竭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28 d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在第7天氧合指数、Clst、心率、呼吸频率、PEEP、Pplat、APACHE II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动脉压、心力衰竭发生率、急性肾衰竭发生率以及28 d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安全,有效,对指导ARDS患者液体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床旁诊断化验信息系统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的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附27例报告 被引量:5
20
作者 战激光 赵堂海 +3 位作者 解远峰 张杰 逄晓军 秦少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thrombosis,IVCF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1月CDT治疗27例IVCFT的临床资料。结果放置CD...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thrombosis,IVCF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1月CDT治疗27例IVCFT的临床资料。结果放置CDT导管操作时间(42±12)min,溶栓治疗时间48~144 h(中位数96 h)。复查下腔静脉造影提示滤器内血栓完全溶解20例;残留血栓最大直径≤1 cm 5例;2例残留血栓最大直径分别为1.7 cm、1.9 cm。24例(88.9%)滤器完整取出;未取出3例,包括残留血栓最大直径>1 cm 2例,≤1 cm 1例。CDT及滤器回收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6.4±0.7)月,24例滤器成功回收者定期复查下腔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提示管腔通畅;3例滤器未能回收者随访期间病情稳定。无血栓复发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CDT治疗IVCFT安全、有效,滤器取出率高,避免滤器长期存留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血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滤器取出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