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in the subarachnoid space for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 safety analysis of 14 patients 被引量:3
1
作者 Xiao-yan Li Zhan-hua Liang +7 位作者 Chao Han Wen-juan Wei Chun-li Song Li-na Zhou Yang Liu Ying Li Xiao-fei Ji Jing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93-498,共6页
There is a small amount of clinical data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into the subarachnoid spa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 There is a small amount of clinical data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into the subarachnoid spa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ere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14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patients to provide more objective data for future clinical trials.After stem cell mobilization and collection,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1 × 109) were isolated and directly transplanted into the subarachnoid space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patients.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was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were electromyography 1 week before operation and 4 weeks after operation,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Berg Balance Scale,and Dysarthria Assessment Scale 1 week preoperatively and 1,2,4 and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There was no immediate or delayed transplant-related cytotoxicity.The number of leukocytes,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nd creatinine levels,and body temperature were within the normal ranges.Radiographic evaluation showed no serious transplant-related adverse events.Muscle strength grade,results of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Berg Balance Scale,and Dysarthria Assessment Scal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into the subarachnoid spa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is safe,but its therapeutic effect is not remarkable.Thus,a large-sample investigation is needed to assess its efficacy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subarachnoid space transplantation AUtoLOGOUS clinical research SAFETY adverse event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基于《血液安全监测指南》开展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的探索 被引量:6
2
作者 程志祥 任林 +4 位作者 曹红荣 张玉 王珊珊 张国庆 黄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1期48-55,共8页
目的分析我院开展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的数据,探讨哨点单位开展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体系的建立和效果评价。方法2020~2021年依据《血液安全监测指南(T/CSBT001-2019)》对输血链中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开展监测实践,收集两年监测数据并进... 目的分析我院开展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的数据,探讨哨点单位开展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体系的建立和效果评价。方法2020~2021年依据《血液安全监测指南(T/CSBT001-2019)》对输血链中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开展监测实践,收集两年监测数据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对比近两年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在各环节中报告例数及报告率显示,2021年新增输血不良事件9类,减少输血不良事件8类,其中报告率增加以TS-B01(χ^(2)=5.49,P=0.02)、TS-B 05(χ^(2)=8.46,P<0.01)及TS-F04(χ^(2)=9.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报告率减少以TS-D12(χ^(2)=4.80,P=0.03)及TSI 06(χ^(2)=15.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年内,不良事件发生环节均主要集中在“输血前评估及输血申请T S-B”环节(152例,46.63%)。而其他发生环节的占比在两年间有所变化,其中“实验室检测”比例从17.42%下降到6.70%(χ^(2)=9.20,P<0.01),“支持保障”比例从15.91%下降到2.58%(χ^(2)=19.02,P<0.01),而“血液输注”从0.76%增加到9.79%(χ^(2)=11.14,P<0.01),“输血后处置与评价”从3.03%增加到11.86%(χ^(2)=8.05,P<0.01)。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部门为外科系统(129例,39.57%),且呈现增长趋势(从25.76%上升到48.97%,χ^(2)=17.70,P<0.01),其次为输血科(73例,22.39%),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33.33%下降到14.95%,χ^(2)=15.28,P<0.01)。不良事件主要原因是人员问题,其中与医师有关的人员问题占首位(196例,60.12%),其次为与输血科技师有关的人员问题(49例,15.03%),但呈现下降趋势(从18.18%下降至7.73%,χ^(2)=8.15,P<0.01)。将两年不良事件以输注的血液成分不同而进行分类发现,发生在输注红细胞成分的不良事件报告率最高,分别为2.35%和3.28%。结论利用《指南》建立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并有效开展监测活动,可以提高输血不良事件的识别能力和处理能力,及时发现偏差并进行针对性改进,实现输血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监测 不良事件 临床输血 血液安全
下载PDF
抗精神病药物辅助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观察
3
作者 周萍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S01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辅助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予抗精神病药物辅助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辅助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予抗精神病药物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后呃逆、心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乏力、食欲不振、头痛、偏瘫、脑疝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和血压水平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辅助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良好,可调节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辅助治疗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不良事件 心率 血压
下载PDF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输血安全预警 被引量:16
4
作者 乐爱平 刘威 +6 位作者 曹磊 李建林 龚剑国 李劲波 向军 熊伟 范时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实时控制与用血不良事件质量持续改进,实现输血安全预警,预防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中针对用血安全要素采取智能信息化检索、比对与路径化实时控制,并与医疗安全不良...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实时控制与用血不良事件质量持续改进,实现输血安全预警,预防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中针对用血安全要素采取智能信息化检索、比对与路径化实时控制,并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依据PDCA原理质量持续改进,以有效实施输血安全预警。结果 1)通过对输血前检测、评估、输血方式与治疗方案、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输血申请审核审批、输血疗效评价等路径化实时控制与多学科诊疗,有效预防了可避免的输血、输血延误或不足及血液制剂选择不正确;2)通过对血液标本路径生成、核查核对、有效时限、检测状态等运行和操作轨迹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操作信息提示,有效避免了血液标本错误与输血实验检测不规范;3)通过对血液库存预警和血液制剂核查核对、有效时限、检测结果比对等运行和操作轨迹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操作与授权信息提示,预防了应急用血不及时或库存不足,有效避免了血液制剂错误或超时限输注;4)通过血液制剂与受血患者运行轨迹融合,实现了输血过程监测、输血不良反应调查报告、输血疗效评价与输血护理和病程记录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5)临床用血不良事件路径与质量持续改进分析信息共享,自上线应用以来,医院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χ2=10.211,P<0.05),输血安全预警质量持续改进成效显著。结论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的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能有效预防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为输血安全预警与决策提供循证依据,亦为覆盖整个输血链的血液预警系统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血不良事件 预警系统 实时控制 智能路径 输血安全 输血不良反应
下载PDF
小儿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对儿科疾病诊断的价值研究
5
作者 宋亚萍 远孟梦 樊培沛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6期42-45,共4页
目的研究小儿外周血细胞形态学与儿科疾病的关系,为儿科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发热患儿100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 目的研究小儿外周血细胞形态学与儿科疾病的关系,为儿科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发热患儿100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血细胞形态与儿科疾病的关系,并分析该院接受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的500例患儿疾病情况。结果观察组粒细胞变化、异常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小细胞贫血和大细胞贫血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等异常血细胞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细胞异常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外周血细胞正常研究对象(P<0.05)。500例患儿外周血形态检验中,形态异常血细胞380例(76.0%),形态正常血细胞120例(24.0%)。异常血细胞中包括粒细胞异常168例(44.2%),红细胞异常138例(36.3%),血小板异常91例(23.9%)。其中,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2例,白血病7例(1.8%),形态正常血细胞120例中均无相关疾病发生(0.0%)。形态正常血细胞与形态异常血细胞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对儿科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临床诊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疾病 外周血 血细胞形态 临床诊断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巨细胞动脉炎患者临床特征及不良事件相关因素分析
6
作者 黄慧萍 戴晓敏 +3 位作者 陈慧勇 苏晓 陈薇薇 姜林娣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6-322,共7页
目的分析巨细胞动脉炎(GCA)患者临床特征及不良事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诊断为GCA患者的基线及随访数据, 将疾病复发、缺血性并发症、死亡定义为不良事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 目的分析巨细胞动脉炎(GCA)患者临床特征及不良事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诊断为GCA患者的基线及随访数据, 将疾病复发、缺血性并发症、死亡定义为不良事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生存分析评价危险因素对不良事件发生的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69例GCA患者, 男女比1∶1.03, 发热(48例, 69.6%)和头痛(43例, 62.3%)是最常见症状。截止2021年5月共随访61例患者, 平均随访(35±20)个月, 共发生不良事件16例(26.2%)。有不良事件组患者基线时的血小板、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无不良事件患者[(325±142)×109/L与(238±112)×109/L, t=2.22, P=0.030];[(31±6)g/L与(26±6)g/L, t=2.74, P=0.008]。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0.32(0.14, 0.74), P=0.008], 1、2、3、5、10年不良事件均发生在RDW-CV<14.75%组, 发生率分别为2.6%, 20.5%, 25.6%, 33.3%, 41.0%, 2年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P=0.042, P=0.021, P=0.002, P=0.001)。结论 GCA患者常见不良事件发生, RDW-CV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RDW-CV值降低提示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动脉炎 临床特征 不良事件 红细胞分布宽度 脉痹
原文传递
除输血不良反应外临床用血相关不良事件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璇 陈麟凤 +7 位作者 庄健美 张金荣 唐丽珍 陈岩 于文娟 何欣 刘思琪 谈春荣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38-441,共4页
目的 分析除输血不良反应外与临床相关的用血不良事件,减少临床用血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世纪坛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294例除输血不良反应以外的临床用血相关不良事件,对临床用血相关科室、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种... 目的 分析除输血不良反应外与临床相关的用血不良事件,减少临床用血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世纪坛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294例除输血不良反应以外的临床用血相关不良事件,对临床用血相关科室、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种类及内外系用血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世纪坛医院4年来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0.3‰,9.6‰,4.2‰,4.6‰;外系科室216例(73.5%),内系49例(16.7%),护理8例(2.7%),其他21例(7.1%,其中外勤12例,检验科4例,输血科5例)。临床用血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输血流程问题71例(24.1%),科室之间沟通不足36例(12.2%),临床用血不规范182例(61.9%)及其他5例(1.8%)。按科室性质划分内、外系,外系不同种类用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用血不规范与内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用血目的分为治疗用血和手术备血划分内、外系,两者不同种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外系均高于内系。 结论 外系科室用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内系科室,应加强临床规范用血,避免临床用血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血不良事件 临床输血 临床沟通 合理用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