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um Profiles of Endwall Contouring for Enhanced Net Heat Flux Reduction an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被引量:1
1
作者 Arjun K S Tide P S Biju N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CAS 2024年第2期80-92,共13页
Successfully utilized non-axisymmetric endwalls to enhance turbine efficiencies(aerodynamic and turbine inlet temperatures)by control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flow in a blade passage.This is accomplish... Successfully utilized non-axisymmetric endwalls to enhance turbine efficiencies(aerodynamic and turbine inlet temperatures)by control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flow in a blade passage.This is accomplished by steady-state numerical hydrodynamics and deep knowledge of the field of flow.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instream and purge flow contributing supplementary losses in the stage,non-axisymmetric endwalls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the inception of purge flow exit compared to the flat and any advantage rapidly vanishes.The conclusions reveal that the supreme endwall pattern could yield a lowering of the gross pressure loss at the design stage and is related to the size of the top-loss location being productively lowered.This has led to diminished global thermal exchange lowered in the passage of the vane alone.The reverse flow adjacent to the suction side corner of the endwall is migrated farther from the vane surface,as the deviated pressure spread on the endwall accelerates the flow and progresses the reverse flow core still downstream.The depleted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ornado-like vortex and the corner vortex adjacent to the suction side corner of the endwall i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of control in the contoured end wall.In this publication,we show that the non-axisymmetric endwall contouring by selective numerical shape change method at most prominent locations is advantageous in lowering the thermal load in turbines to augment the net heat flux reduction as well as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using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wall contouring turbine VANE heat transfer phantom cooling coolant injection net heat flux reductio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下载PDF
Forced Convection Boiling Heat Transfer and Dryout Characteristics in Helical Coiled Tubes with Various Axial Angles 被引量:4
2
作者 郭烈锦 张西民 +1 位作者 冯自平 陈学俊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4期61-69,共9页
对水和水蒸汽汽液两相流体在螺旋轴呈各种倾角放置的螺旋管内强制对流沸腾传热与烧毁特性进行了系统地试验研究,试验中系统及结构参数范围如下:压力:P=0.4~3.0MPa质量流速:G=100~2400kg/m2·s进口... 对水和水蒸汽汽液两相流体在螺旋轴呈各种倾角放置的螺旋管内强制对流沸腾传热与烧毁特性进行了系统地试验研究,试验中系统及结构参数范围如下:压力:P=0.4~3.0MPa质量流速:G=100~2400kg/m2·s进口水温:T=30~80℃出口干度:x=-0.05~1.2管内壁面热负荷:q=0~540kE/m2试验段结构参数:总长L=6448mm,管内径d=11mm,螺旋直径D=256mm,螺旋升角β=4.27°螺旋管轴向放置倾角:水平位置(0°)、向上倾斜45°(+45°)、垂直向上(+90°)、向下倾斜45°(-45°).共进行了1050个工况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螺旋管内汽液两相流强制对流沸腾传热可以划分为核态沸腾区、两相流强制对流区、烧毁及烧毁后传热区等3种区域.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结,给出了3区域间转变的边界方程,和3个区域内两相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根据试验观察和数据结果,对烧毁现象及烧毁点或区域发生的条件及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一系列有关现象的规律和特点,指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了烧毁点临界质量干度的预报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管 水/水蒸汽汽液两相流 强制对流沸腾传热 烧毁
下载PDF
A Scheme for Pixel-Scale Aerodynamic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Hilly Land 被引量:3
3
作者 闵文彬 陈忠明 +6 位作者 孙林生 高文良 罗秀陵 杨廷荣 蒲剑 黄光伦 杨秀蓉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5-131,共7页
Hilly-land satellite pixel-scale aerodynamic surface temperatures (AdST) are investigated using LAS (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during 21-22 May 2001, indicating that the calculated... Hilly-land satellite pixel-scale aerodynamic surface temperatures (AdST) are investigated using LAS (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during 21-22 May 2001, indicating that the calculated temperatures are predominantly subject to estimated roughness lengths and, to a less extent, to estimated Bowen ratios, with errors to within 3.0 K between the AdST calculations and hilly radiometric surface temperatures retrieved from satellite data with the split window model. The errors depend heavily on the model used and the zenith angles and azimuth of the satellite and sun with respect to the observational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dynamic surface temperature 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 radiation temperature sensible heat flux
下载PDF
Shortwave Cloud and Aerosol Radiative Forcing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Vertical Local Heating/Cooling Rates
4
作者 L. Akana Nguimdo D. Njomo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3年第3期337-347,共11页
An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SW-radiative forcing and local heating/cooling rate is made using a one year temporal and vertical profiles of aerosol and cloud over Yaoundé (11.51°E, 3.83°N). It appears tha... An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SW-radiative forcing and local heating/cooling rate is made using a one year temporal and vertical profiles of aerosol and cloud over Yaoundé (11.51°E, 3.83°N). It appears that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aerosols on the surface compared to the TOA can be 3 times larger. Annual mean value obtained at 559 mb altitude is +27.74 W/m2 with range from 0 to +43 W/m2. At 904 mb, we obtained an annual mean of ﹣46.22 W/m2 with range from ﹣65 to ﹣9 W/m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dicates that more than 95% of ARF are between +10 and +70 W/m2 at 559 mb (upper limit of UL), and more than 85% of ARF are between ﹣70 and ﹣10 W/m2 at 904 mb (upper limit of PBL). This sign change is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the backscattering peaks at the upper limit of the aerosol PBL layer. The maximum CRF is noted at TOA where it reaches ﹣600 W/m2 based on the time interval and the structure of clouds. The highest values occur between 11.50 and 13.50 LST. Clouds lead to a general heating of the entire atmospheric column with a much greater effect near the surface. Aerosols effect on the heating rate profile show strong cooling during the day for the lower atmosphere, with slight heating at the upper atmosphere. This cooling contribution generally increases from the surface and peacks at the upper boundary of aerosol layer where reflectiv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Depending on the moment of the day, average heating effect of clouds peacks at surface or with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due to the absorption by clouds particles. Vertical profiles deeply evolve exhibiting differences that exceed ﹣3 K/day according to altitude from one hour to another during a given mean solar 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Upper LAYER Clear Sky flux ALL-SKY flux Net DOWNWARD flux Radiative forcING heating/Cooling Rates
下载PDF
Effects Viscous Dissipation on the Asymptotic Behaviour of Laminar Forced Convection for HerscheI-Bulkley Fluid in a Circular Duct
5
作者 Rabha Khatyr Jaafar Khalid-naciri Ali IL Idrissi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6年第8期419-426,共8页
关键词 渐近行为 粘性耗散 强制对流 流体 层流 管内 强迫对流 边界条件
下载PDF
羽流燃气属性对近距平板的受力影响研究
6
作者 陈浩 杨依峰 +2 位作者 王锁柱 张昱煜 李晓轩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1,共4页
以研究真空羽流环境下近距卫星底板的受力问题为目的,采用基于NS方程的连续流数值仿真方法开展分析研究。发现了燃气比热比通过影响激波形状和膨胀扇区进而影响下游平板受力的结果。获得了比热比和总压为该类问题关键参数,平均分子量和... 以研究真空羽流环境下近距卫星底板的受力问题为目的,采用基于NS方程的连续流数值仿真方法开展分析研究。发现了燃气比热比通过影响激波形状和膨胀扇区进而影响下游平板受力的结果。获得了比热比和总压为该类问题关键参数,平均分子量和总温为非关键参数,以及比热比增加将导致羽流在底板上产生的轴向力减小的结论。通过等效比热比混合气体的计算结果,说明了开展该类喷流影响模拟试验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流 比热比 气动力 激波 膨胀扇区
下载PDF
某类跨大气层飞行器全航程红外辐射特性分析
7
作者 支强 王盛玺 何月香 《飞控与探测》 2023年第4期79-83,共5页
针对某类跨大气层飞行器飞行过程中需要进出大气层,且飞行速度跨度大等特点,建立了不同空域、不同飞行速度下的机体头部受热模型。当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分别使用经验公式和Lees公式计算马赫数小于5和大于5时头部受热情况,当在大气层外飞... 针对某类跨大气层飞行器飞行过程中需要进出大气层,且飞行速度跨度大等特点,建立了不同空域、不同飞行速度下的机体头部受热模型。当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分别使用经验公式和Lees公式计算马赫数小于5和大于5时头部受热情况,当在大气层外飞行时建立了考虑太阳直射、地球反照和地球红外加热情况下的受热模型。利用普朗克定律得到了相同温度下不同波段的红外辐射能量占比情况。最后利用本方法对某类跨大气层飞行器进行了温度和红外辐射计算,得到的计算结果能够大致反映全航程头部温度和红外辐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大气层飞行器 气动加热 红外辐射 驻点 热流密度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显热和潜热通量测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安志 刘建梅 +1 位作者 关德新 裴铁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1-25,共5页
为了探寻近地面层湍流运动规律 ,定量分析森林下垫面物质与能量垂直输送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梯度和开路涡动相关观测系统的数据 ,应用涡动相关法和空气动力学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显热和潜热通量进行了测算 ,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 为了探寻近地面层湍流运动规律 ,定量分析森林下垫面物质与能量垂直输送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梯度和开路涡动相关观测系统的数据 ,应用涡动相关法和空气动力学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显热和潜热通量进行了测算 ,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得到的显热和潜热通量结果相差不大 ,而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形状也极其相似。而且 ,二者得到结果的线性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阔叶红松林 显热通量 潜热通量 测算对比 涡动相关法 空气动力学法 湍流通量
下载PDF
高热流条件下超临界压力煤油流过小直径管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25
9
作者 胡志宏 陈听宽 +1 位作者 罗毓珊 郑建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4-138,共5页
探讨了超临界压力下煤油流过内径为 1.70mm的不锈钢管的传热特性 .实验在压力为 5、 15MPa ,质量流率为 85 0 0~ 5 10 0 0kg·m-2 ·s-1和热负荷高达 5 5 .0MW·m-2 的参数范围内进行 .结果表明 :在内壁温达到拟临界温度... 探讨了超临界压力下煤油流过内径为 1.70mm的不锈钢管的传热特性 .实验在压力为 5、 15MPa ,质量流率为 85 0 0~ 5 10 0 0kg·m-2 ·s-1和热负荷高达 5 5 .0MW·m-2 的参数范围内进行 .结果表明 :在内壁温达到拟临界温度时有拟沸腾现象发生 ;进一步提高热负荷会发生传热恶化 ,加入添加剂能提高临界热负荷 ;在极高热负荷下还会发生第 2次传热强化 ,限制了传热恶化的壁温飞升 .给出了煤油的强制对流传热关联式 ,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 超临界压力 拟沸腾 临界热负荷 强制对流传热 工作压力 液体火箭发动机 燃料
下载PDF
空气动力学方法在湍流通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树华 黄子琛 +1 位作者 刘立超 冯金朝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6,29,共5页
采用这代方法检验了在近地面层大气中使用空气动力学方法时,温度、湿度和风速梯度等观测误差对感热和潜热通量计算的相对误差。结果表明,在微风和低湿环境中,空气动力学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 湍流通量 误差
下载PDF
高超声速飞行器跨流域气动力/热预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彦广 李明 +2 位作者 李中华 李绪国 戴金雯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3,共9页
分析了跨流域流动特点、工程背景需求、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跨流域气动力/热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粘性干扰参数与克努森数搭接的跨流域模拟准则、微量天平结构优化及测力技术、红外大面积中低量值热流测量技术、流场显... 分析了跨流域流动特点、工程背景需求、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跨流域气动力/热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粘性干扰参数与克努森数搭接的跨流域模拟准则、微量天平结构优化及测力技术、红外大面积中低量值热流测量技术、流场显示与测量技术和N-S/DSMC自适应紧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取得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 气动力 气动热 流动显示 耦合算法
下载PDF
求解飞机蒙皮耦合热效应的壁面热流函数法 被引量:17
12
作者 艾青 夏新林 唐尧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5-637,共3页
分析了飞机内部换热与蒙皮外辐射换热和气动换热的耦合作用,提出了一种求解飞机内外耦合热效应的工程计算方法。通过构造反映蒙皮外辐射换热和气动换热的壁面热流函数,将蒙皮外热环境转化为浮动的热边界条件,实现了飞机蒙皮外部热环境... 分析了飞机内部换热与蒙皮外辐射换热和气动换热的耦合作用,提出了一种求解飞机内外耦合热效应的工程计算方法。通过构造反映蒙皮外辐射换热和气动换热的壁面热流函数,将蒙皮外热环境转化为浮动的热边界条件,实现了飞机蒙皮外部热环境求解与蒙皮内换热求解的解耦处理,避免了难以实现的直接耦合求解。在验证该方法可靠性的基础上, 采用该方法,并结合热网络法与FLUENT软件对某型飞机外部热环境及结构热响应问题进行了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蒙皮 气动换热 耦合热效应 壁面热流函数法
下载PDF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气动热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贺旭照 赵慧勇 乐嘉陵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5-560,共6页
对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而言,物面热流和摩阻的准确预测对飞行器设计及安全十分关键.介绍采用CFD准确预测气动力和气动热的方法,包括流动的控制方程、湍流模型及湍流的先进壁面函数边界条件,介绍流动的数值求解方法.对典型超声速层流和... 对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而言,物面热流和摩阻的准确预测对飞行器设计及安全十分关键.介绍采用CFD准确预测气动力和气动热的方法,包括流动的控制方程、湍流模型及湍流的先进壁面函数边界条件,介绍流动的数值求解方法.对典型超声速层流和湍流流动的摩擦阻力和热流进行详细的验证与确认,考察CFD工具在使用先进壁面函数边界条件后,湍流计算的法向网格无关性能力.对设计的一种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力和气动热进行数值模拟,为飞行器的气动设计及热防护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 气动力 气动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风洞气动热试验外推关联参数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明 廖俊必 +2 位作者 曾学军 祝智伟 张扣立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3-517,共5页
介绍了Φ0.3m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与Φ2m激波风洞的试验设备、测试仪器、试验模型和气动热推导方法。在马赫数M=10的试验条件下,通过流态划分参数、粘性干扰系数、总焓与壁面焓差、激波前后的密度比、壁面温度等关联参数,对高超声速带翼... 介绍了Φ0.3m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与Φ2m激波风洞的试验设备、测试仪器、试验模型和气动热推导方法。在马赫数M=10的试验条件下,通过流态划分参数、粘性干扰系数、总焓与壁面焓差、激波前后的密度比、壁面温度等关联参数,对高超声速带翼飞行器迎风中心线热流外推到实际飞行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热外推 热流测量 关联参数
下载PDF
电场强化乙酸乙酯自然对流和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发刚 李瑞阳 +3 位作者 郁鸿凌 刘永启 柳玉英 林宗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220-1223,共4页
对沉浸于强极性有机液体工质乙酸乙酯中的平板表面上的自然对流和沸腾换热的外加电场强化进行了实验 ,得出了自然对流和沸腾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强化效果与电场电压、热通量的关系 .实验数据表明 ,外加电场对平板表面自然对流换热的强... 对沉浸于强极性有机液体工质乙酸乙酯中的平板表面上的自然对流和沸腾换热的外加电场强化进行了实验 ,得出了自然对流和沸腾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强化效果与电场电压、热通量的关系 .实验数据表明 ,外加电场对平板表面自然对流换热的强化效果好于对沸腾换热的强化效果 .实验条件下 ,当施加外电场时 ,平板表面的自然对流换热的传热系数最大可达到无外电场时的 6~ 7倍 ,沸腾换热的传热系数最大可达到无外电场时的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强化传热 乙酸乙酯 自然对流换热 沸腾换热
下载PDF
空气动力学阻抗算法在半干旱区的应用比较和遥感反演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杰 张强 黄建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2-670,共9页
结合2005年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定西试验站的观测资料,使用9种空气动力学方法,估算了阻抗和感热通量,并与涡动相关阻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5~9月涡度相关测得阻抗的平均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由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黄土高原的稀疏... 结合2005年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定西试验站的观测资料,使用9种空气动力学方法,估算了阻抗和感热通量,并与涡动相关阻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5~9月涡度相关测得阻抗的平均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由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黄土高原的稀疏植被地区在植物生长季节内存在温度高、降水少、空气干燥等特点,热量和水汽输送具有特殊性;Choudh-1、Verma-R空气动力学阻抗方法对热量和动量传输的粗糙度长度、热量和动量及水汽输送的修正函数描述得较好,空气动力学阻抗估算精度较好,由此获得的感热效果也较好,较适用于该地区。(2)风速对阻抗起主要作用;植被覆盖度增加和植被密度增大的同时也增加了热量和水汽传输的粗糙度,有助于空气动力学阻抗降低。(3)采用Choudh-1方法和遥感资料反演的阻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植被 空气动力学阻抗 风速 感热通量
下载PDF
窗口材料热力耦合模拟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元春 何玉荣 +2 位作者 彭稳根 朱嘉琦 韩杰才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23-129,共7页
当飞行器以超声速在大气中飞行时,飞行器表面将受到强烈的气动力和气动热的影响,从而使飞行器表面温度升高,外部边界层厚度增加,这对窗口材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了给窗口材料的气动力和气动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 当飞行器以超声速在大气中飞行时,飞行器表面将受到强烈的气动力和气动热的影响,从而使飞行器表面温度升高,外部边界层厚度增加,这对窗口材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了给窗口材料的气动力和气动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三种窗口材料在超声速飞行时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通过计算和对比,结果表明,在恒定热通量为1×106W·m-2时,多光谱ZnS和蓝宝石窗口材料的最大应力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力 气动热 窗口材料 有限元 热应力
下载PDF
Clipper“快船”概念气动特性初探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伟 桂业伟 陈玉星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4-507,共4页
设计新型高效低廉的运输工具,把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已成功实现载人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包括研制周期长、造价昂贵的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和结构简单、一次性使用的载人飞船两类。为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设计介于航... 设计新型高效低廉的运输工具,把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已成功实现载人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包括研制周期长、造价昂贵的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和结构简单、一次性使用的载人飞船两类。为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设计介于航天飞船和航天飞机之间的新型飞行器,集飞船和航天飞机特点于一体的升力再入飞船返回舱也许更为切实可行。俄罗斯联邦空间局提出的可多次使用"快船"概念值得关注,其升阻比高、机动性强、稳定性好、过载低、空间大、成本低,而且可以部分重复使用,代表了未来低成本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布局 升阻比 热流 弹道 飞船返回舱
下载PDF
高超声速锥体表面凸起物分离干扰区气动力/热关联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翔 彭治雨 +1 位作者 石义雷 张志刚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0-264,共5页
针对高超声速锥体表面凸起物周围的分离干扰流动产生的气动力/热提供了关联计算方法,包括凸起物周围分离干扰区压力分布计算方法、分离干扰区几何特征的计算方法、分离干扰区附加气动力计算方法、分离干扰区气动热计算方法。对典型的钝... 针对高超声速锥体表面凸起物周围的分离干扰流动产生的气动力/热提供了关联计算方法,包括凸起物周围分离干扰区压力分布计算方法、分离干扰区几何特征的计算方法、分离干扰区附加气动力计算方法、分离干扰区气动热计算方法。对典型的钝锥加凸起物外形进行了计算,计算分析了由于凸起物周围分离干扰区压力升高引起的附加气动力、凸起物表面及干扰区的气动热,对气动热计算结果与激波风洞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关联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干扰 锥体 气动力 气动热
下载PDF
矩形微槽内FC-72的单相流动和换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永奇 余建祖 +1 位作者 赵增会 秦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39-743,共5页
微槽换热器是解决航空电子设备元器件热控制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以新型电子设备冷却液FC 72为工质 ,利用 4种不同结构尺寸的矩形微槽 ,进行了微槽内单相流动和强迫对流换热性能实验研究 ;分析了工质流速、过冷度以及微槽结构等对换热... 微槽换热器是解决航空电子设备元器件热控制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以新型电子设备冷却液FC 72为工质 ,利用 4种不同结构尺寸的矩形微槽 ,进行了微槽内单相流动和强迫对流换热性能实验研究 ;分析了工质流速、过冷度以及微槽结构等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给出了适用于层流和紊流的单相流动阻力特性实验关联式和单相强迫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 .结果表明 ,在矩形微槽换热器中 ,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对流 换热 关联 微槽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