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物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翟宇虹 黄晓锋 +5 位作者 张丽 李慧颖 曹礼明 戴静 杜博涵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11-3216,共6页
建立了雾化器-气溶胶化学组分检测仪(ACSM)联用的分析方法,实现了对2013年春季深圳MOUDI多级采样膜(0.056~18μm)中WSOM与无机离子组分的同时测定.结果表明:所测得的水溶性颗粒物总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7.4±2.1)μg/m^3,其... 建立了雾化器-气溶胶化学组分检测仪(ACSM)联用的分析方法,实现了对2013年春季深圳MOUDI多级采样膜(0.056~18μm)中WSOM与无机离子组分的同时测定.结果表明:所测得的水溶性颗粒物总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7.4±2.1)μg/m^3,其中有机物和硫酸盐是最主要的两种化学组分;粗、细粒子中的WSOM主要以二次来源为主,且大部分粗粒子中的WSOM可能来源于非均相反应;不同粒径范围WSOM的氧化态(以O/C计)估计值在0.46~1.4范围内,平均为0.96,对应的有机物/有机碳比(OM/OC)估计值在1.8~2.9范围内,平均为2.4,粗粒子中WSOM的O/C比细粒子更高,暗示粗粒子中WSOM可能经历了更多的老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分布 水溶性有机物(WSOM) 气溶胶化学组分检测仪(acsm) 氧化态
下载PDF
宁波市不同粒径颗粒物中无机离子污染特征研究
2
作者 蔡秋亮 李建荣 +3 位作者 佟磊 钟宁 易辉 肖航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6-314,共9页
细颗粒物(PM2.5)对气候、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具有显著影响,水溶性无机离子是PM2.5主要成分。在2018-01-24至2018-02-20期间,宁波地区经历了一系列低温和PM2.5浓度较高的天气过程,利用在线离子色谱(MARGA)和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 细颗粒物(PM2.5)对气候、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具有显著影响,水溶性无机离子是PM2.5主要成分。在2018-01-24至2018-02-20期间,宁波地区经历了一系列低温和PM2.5浓度较高的天气过程,利用在线离子色谱(MARGA)和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监测宁波气溶胶的无机离子,研究了PM2.5和亚微米细颗粒物(PM1.0)中硫酸根(SO4^2−)、硝酸根(NO3^−)和铵根(NH4^+)(三者统称为SN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NA的质量浓度均与PM2.5有明显正相关;随PM2.5质量浓度的增加,SO4^2−当量浓度(摩尔浓度×所带电荷数)百分比呈现减少趋势,而NO3^−百分比呈现增加趋势;NH4^+百分比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NH4^+主要分布在1.0μm以下粒径的颗粒物中,SO4^2−主要分布在1.0~2.5μm的粒径的颗粒物中;PM2.5中NH4+当量浓度百分比低于PM1.0。0~1.0μm粒径段的颗粒物中NH4^+可以完全中和SO4^2−和NO3^−,形成硫酸铵和硝酸铵,还可形成其他形态的铵盐;1.0~2.5μm粒径段的颗粒物中NH4^+不能完全中和SO4^2−及NO3^−,NH4^+当量浓度低于SO42−和NO3−两者当量浓度之和,SNA主要以硝酸铵和硫酸铵形式存在,还存在其他形态的硝酸盐或硫酸盐。本次工作通过对PM2.5和PM1.0中SNA存在形式及其在不同粒径中主导成分的研究,为宁波市大气污染特征的了解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离子色谱 在线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 PM2.5 PM1.0 无机离子 宁波
下载PDF
深圳市冬季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的来源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高茂尚 李慧颖 +4 位作者 李嫣婷 魏静 孙逸飞 何凌燕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17-4022,共6页
利用连续液化采样器(PILS)-超声雾化器-气溶胶化学组分检测仪(ACSM)联用系统,对深圳市冬季PM_(2.5)中水溶性组分进行在线连续观测,获取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溶性有机物(WSOM),SO_4^(2-),NO_3^-,NH_4^+和Cl^-浓度信息以及WSOM的质谱结构信息... 利用连续液化采样器(PILS)-超声雾化器-气溶胶化学组分检测仪(ACSM)联用系统,对深圳市冬季PM_(2.5)中水溶性组分进行在线连续观测,获取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溶性有机物(WSOM),SO_4^(2-),NO_3^-,NH_4^+和Cl^-浓度信息以及WSOM的质谱结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PM_(2.5)中水溶性组分的总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4.0~117μg/m^3,平均浓度为20.1μg/m^3,其中WSOM(25.2%)和SO_4^(2-)(22.4%)是最主要的贡献组分.ACSM质谱显示WSOM具有氧化态有机气溶胶(OOA)的质谱特征,其氧碳比(O/C)的平均值达到(0.60±0.09),且WSOM与二次无机离子(SO_4^(2-)+NO_3^-)和钾(K)有强相关性,与黑碳(BC)的相关性较弱,表明了观测期间WSOM主要来源于二次反应产生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生物质燃烧,与机动车等一次排放没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物(WSOM) 连续液化采样器(PILS) 气溶胶化学组分检测仪(acsm) 在线分析 二次有机气溶胶
下载PDF
2016年10~11月期间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传输规律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晗宇 程水源 +2 位作者 姚森 王晓琦 张俊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99-2009,共11页
本研究采用气溶胶化学组分在线监测仪(ACSM)对北京地区2016年10月15日~11月15日期间非难熔性PM_1(NR-PM_1)化学组分进行实时连续在线观测,探讨了NR-PM_1化学组分的演变特征;运用潜在源贡献分析(PSCF)法和气象-空气质量模式(WRFCAMx)识... 本研究采用气溶胶化学组分在线监测仪(ACSM)对北京地区2016年10月15日~11月15日期间非难熔性PM_1(NR-PM_1)化学组分进行实时连续在线观测,探讨了NR-PM_1化学组分的演变特征;运用潜在源贡献分析(PSCF)法和气象-空气质量模式(WRFCAMx)识别了北京PM_(2. 5)潜在污染源区和传输路径,揭示了PM_(2. 5)净传输通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秋季NR-PM_1和PM_(2. 5)质量浓度分别为(59. 16±57. 05)μg·m^(-3)和(89. 82±66. 66)μg·m^(-3),其中NR-PM_1平均占PM_(2. 5)的(70. 31±22. 28)%.整个观测期间,有机物(Org)、硝酸盐(NO_3^-)、硫酸盐(SO_4^(2-))、铵盐(NH_4^+)和氯化物(Chl)分别占NR-PM_1总质量浓度的(42. 75±11. 35)%、(21. 27±7. 72)%、(19. 11±7. 08)%、(12. 19±2. 64)%和(4. 68±3. 24)%,不同化学组分的日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对北京秋季NR-PM_1污染影响较大的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及山东西部,重污染期间保定、北京南部及廊坊等城市对NR-PM_1贡献较大. WRF-CAMx模拟结果表明,PM_(2. 5)总的净传输通量呈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整个观测期间,毗邻城市主要向北京输入PM_(2. 5),净通量最大出现在海拔600~1 000 m;而重污染前期外来源输送PM_(2. 5)主要位于高空,直到污染最严重的11月5日,PM_(2. 5)转为近地面传输,说明高空和近地面传输是影响北京秋季PM_(2. 5)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鉴别出了两种传输路径,即西南-东北方向(保定→北京→承德)和西北-东南方向(张家口→北京→廊坊北→天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化学组分在线监测仪(acsm) 非难熔性PM1(NR-PM1) 化学组分 潜在源贡献分析(PSCF)法 气象-空气质量模式(WRF-CAMx) PM2. 5传输通量
原文传递
河北香河亚微米气溶胶组分特性、来源及其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江琪 王飞 孙业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022-3032,共11页
霾的形成发展与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变化紧密相关.本文利用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黑碳仪等对河北香河夏季亚微米气溶胶(PM1)化学组分、来源及其演变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PM1平均占到PM2.5的约71%,PM1主要分布在20~80μg·... 霾的形成发展与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变化紧密相关.本文利用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黑碳仪等对河北香河夏季亚微米气溶胶(PM1)化学组分、来源及其演变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PM1平均占到PM2.5的约71%,PM1主要分布在20~80μg·m-3间;观测期间有显著的秸秆燃烧事件,秸秆燃烧时段PM1质量浓度显著升高,其中有机物质量分数迅速升高,平均约占到47%;秸秆燃烧使得大气气溶胶由弱碱性转变为弱酸性;整个观测期间,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共识别出4类有机气溶胶,分别为两种一次有机气溶胶(类烃类有机气溶胶和生物质燃烧有机气溶胶)和两种二次有机气溶胶(低挥发、高氧化性的有机气溶胶和低氧化、半挥发性的有机气溶胶),有机气溶胶氧化程度较高.其中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远大于一次有机气溶胶,平均占到有机物的~69%,而去除秸秆燃烧时段后PMF结果中未解析出生物质燃烧有机气溶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 PM1 化学组分 有机气溶胶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 秸秆燃烧
原文传递
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sources of high-nitrate haze episodes over Beijing,Spring 被引量:2
6
作者 Ting Yang Yele Sun +4 位作者 Wei Zhang Zifa Wang Xingang Liu Pingqing Fu Xiquan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42-151,共10页
Rare and consecutive high-nitrate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were observed in Beijing in spring2012. We present 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ources and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of this haze pollution, and focus on an... Rare and consecutive high-nitrate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were observed in Beijing in spring2012. We present 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ources and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of this haze pollution, and focus on an episode that occurred between 15 and 26 April. Submicron aerosol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substantially elevated during haze episodes, and nitrates showed the largest increase and occupation(average: 32.2%) in non-refractory submicron particles(NR-PM1), which did not occur in other seasons as previously reported. The haze episode(H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ub-episodes, HEa, HEb, and HEc. During HEa and HEc, a shallow boundary layer, stagnant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igh humidity favored the formation of high-nitrate concentrations, which were mainly produced by three different processes —daytime photochemical production, gas-particle partitioning, and nighttime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 and the decline in visibility was mainly induced by NR-PM1.However, unlike HEa and HEc, during HEb,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 nitrates was partly from the transport of haze from the southeast of Beijing — the transport pathway was observed at ~800–1000 m by aerosol Lidar —and the decline in visibility during HEb was primarily caused by PM(2.5). Our result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Beijing during Sp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ze Nitrate Sources Lidar aerosol chemical speciation monitor Boundary lay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