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景园林美的生成机制——基于价值论美学的视角
1
作者 唐孝祥 徐应锦 +1 位作者 舒畅 胡雨佳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共11页
采用历时梳理与共时比较结合的方法,深入概述国内外风景园林美学研究现状,反思当前风景园林美学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问题。尝试运用价值论美学的哲学观点对风景园林美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阐释,从而突破囿于风景园林审美对象及其审美属性... 采用历时梳理与共时比较结合的方法,深入概述国内外风景园林美学研究现状,反思当前风景园林美学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问题。尝试运用价值论美学的哲学观点对风景园林美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阐释,从而突破囿于风景园林审美对象及其审美属性的研究现状,梳理风景园林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活动的复杂关系。研究认为:风景园林美并非预先存在,而是风景园林客体的审美属性与主体的审美需要在风景园林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风景园林美的生成机制包含三个关键因素:风景园林美来源于风景园林的审美属性,取决于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产生于人对风景园林审美的活动之中。旨在为解决当代风景园林美学中哲学基础、审美对象、生成机制的统一提供一种理论视角,为多元发展的风景园林学科提供一种审美阐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美学 价值论美学 客体审美属性 主体审美需要 审美活动
下载PDF
主体间性与“健全的身体美学”之建构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春时 刘连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2,共8页
西方传统美学是意识美学,它以主客对立的二元设定为哲学基础,因而近代意识美学是主体性美学。现代发生了意识美学向身体美学的转向,但产生了片面强调身体欲望、抹杀精神性的偏向。"健全的身体美学"必须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 西方传统美学是意识美学,它以主客对立的二元设定为哲学基础,因而近代意识美学是主体性美学。现代发生了意识美学向身体美学的转向,但产生了片面强调身体欲望、抹杀精神性的偏向。"健全的身体美学"必须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从根本上突破心身、心物对立的哲学框架,建构主体间性的身体美学。这样,具有古典主体间性的中国古代美学就具有了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美学 主客对立 健全的身体美学 主体间性
下载PDF
审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咏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18,共8页
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对于审美活动都具有解释的理论意义。主体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优先性地位应予以肯定 ,但它也存在解释学上的局限。因此 ,应强调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的超越性意义。从具体的考察中发现 :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 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对于审美活动都具有解释的理论意义。主体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优先性地位应予以肯定 ,但它也存在解释学上的局限。因此 ,应强调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的超越性意义。从具体的考察中发现 :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分裂 ,而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主体间性:生态美学哲学基础简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章海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8,共5页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通过展析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布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间性思想,可以看出主体间性哲...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通过展析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布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间性思想,可以看出主体间性哲学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并在平衡与和谐地球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个生命及物质系统繁荣中谋求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实践美学 生态是学
下载PDF
主体间性:走出审美现代性的悖谬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弘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25,共7页
以“身体性”为口号的审美现代性 ,秉承了克服理性主义之片面性的传统 ,是现代文化中审美主义的逻辑发展。但其哲学前提仍是理性与感性二元分立的人格模式 ,不外是对主体的“理性—感性”二重组合中审美感性因素的强化和夸大 ,并变本加... 以“身体性”为口号的审美现代性 ,秉承了克服理性主义之片面性的传统 ,是现代文化中审美主义的逻辑发展。但其哲学前提仍是理性与感性二元分立的人格模式 ,不外是对主体的“理性—感性”二重组合中审美感性因素的强化和夸大 ,并变本加厉地将后者推向了感官和肉体。相反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他者、人与世界都处在融汇一体的联系中 ,艺术审美是大型的对话 ,以此吁求社会性的行动与变革。这样 ,就有可能成功走出审美现代性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身体性 审美个人主义 主体间性 生活世界
下载PDF
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7,共9页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历史,始终在进行文学的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维度依然是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遥望曾间断的五四文学传统、重拾文学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努力。文学主体论是在"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历史,始终在进行文学的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维度依然是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遥望曾间断的五四文学传统、重拾文学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努力。文学主体论是在"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文学主体间性"的逻辑构架中确立和进展的。这一历史逻辑中有两个最主要的理论取向:一是文学的主体间性;二是审美反映论或审美意识形态论。主体论在接受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的思想背景中建构着主体间性文论;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文论在吸收主体论文论主张中形成了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反映论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创新点在于"审美"概念的介入,承认文学的审美属性并在文论中概念化,给新时期中国文论注入了活力,也更接近文学艺术的真理。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给当下和未来提供的启示主要有三:一是理性和历史地守望主体论;二是将文论作为整个社会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三是调适理论成果在历史本体的逻辑中具有现实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传统 文学主体论 主体间性 审美意识形态论 调适理论
下载PDF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兼答张玉能先生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春时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4,10,共5页
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发生的第三次美学论争 ,即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 ,建立了现代主体间性美学 (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 ) ,开始了现代转型。这个历史过程尚未完成 ,但一定会完成。主体间性美学不仅克服了主体性美学的理论缺陷 ... 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发生的第三次美学论争 ,即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 ,建立了现代主体间性美学 (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 ) ,开始了现代转型。这个历史过程尚未完成 ,但一定会完成。主体间性美学不仅克服了主体性美学的理论缺陷 ,具有现代性的理论意义 ,而且解决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美学 主体间性美学 中国美学 现代转型
下载PDF
马丁·布伯《我与你》的美学解读 被引量:5
8
作者 章辉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69,共5页
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一致。《我与你》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其审美活动理论:审美活动是体验性、想象性的主体间的对话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取决于主体对待事物的方式,生命的意义就在本真性的审美活动中。
关键词 我它 我你 审美活动 审美想象 审美主体
下载PDF
新时期文论的变革与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春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99,共5页
新时期文论主要反拨了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的文学本质观,建立了主体论和审美主义的文学本质观。这是中国文论现代转向的必要环节。同时,主体性文论和审美主义文论也有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要是在肯定主体创造性的同时,忽视了主体与... 新时期文论主要反拨了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的文学本质观,建立了主体论和审美主义的文学本质观。这是中国文论现代转向的必要环节。同时,主体性文论和审美主义文论也有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要是在肯定主体创造性的同时,忽视了主体与世界的同一性;在肯定文学的审美性的同时,忽视了文学的现实性。因此,在后新时期后现代主义语境中,主体性文论和审美主义文论的建立者也进行了反思和理论重建,最终建立了主体间性文论和多重性的文学本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论 主体性 审美主义 主体间性
下载PDF
杨春时的“超越美学”体系创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祁志祥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杨春时是中国当代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80年代实践美学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杨春时由对实践美学的信奉、反思,走向对实践美学的批判与否定,创构了独具特色的"超越美学"理论体系。伴随着理论基础从实践论向生存论、存... 杨春时是中国当代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80年代实践美学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杨春时由对实践美学的信奉、反思,走向对实践美学的批判与否定,创构了独具特色的"超越美学"理论体系。伴随着理论基础从实践论向生存论、存在论的转变,他的美学思想历程走过了"实践"为本体的主体性超越美学、"生存"为本体的意义论超越美学、"存在"为本体的主体间性超越美学三个阶段。杨春时的美学理论基础及其形态虽然一直在变,但美与审美同一、美和审美的本质在对现实局限的超越这一"超越美学"思想始终如一。本文在历史变化中追踪和把握杨春时的"超越美学"内涵,对人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其"超越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时 实践论与主体性 生存论与意义论 存在论与主体间性 超越美学
下载PDF
感性与理性的调适:重建和谐美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洪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57-62,共6页
和谐一直是重要的美学范畴。但近代以前,主要强调美在客体的和谐性。到了近现代,主体性居于主导地位,并发展到极致。从而需要走向新的形态:感性与理性的调适与重建,而这与主体间性美学的建立是密切相关的。主体间性美学与古代的和谐美... 和谐一直是重要的美学范畴。但近代以前,主要强调美在客体的和谐性。到了近现代,主体性居于主导地位,并发展到极致。从而需要走向新的形态:感性与理性的调适与重建,而这与主体间性美学的建立是密切相关的。主体间性美学与古代的和谐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在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基础上对其片面性的超越和修正,后者是在无主体性或主体性微弱的前提下与外部对象的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美学 感性 理性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客体 和谐性
下载PDF
论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爱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33-38,共6页
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包括自然的审美之维和创新的审美之维。科学伦理精神自然的审美之维也可称为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客体之维,它是科学活动主体对自然物或现象的表现形式、内在结构、运作规律、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性的好奇惊异、敏... 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包括自然的审美之维和创新的审美之维。科学伦理精神自然的审美之维也可称为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客体之维,它是科学活动主体对自然物或现象的表现形式、内在结构、运作规律、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性的好奇惊异、敏锐感悟、执著追求、不懈探索,进而生成独特的美学透视、美感领悟和审美直觉。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创新之维也可称为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主体之维。就其本质而言,在它所关涉的对象(科学理论、技术产品)的美,无论是其概念及其目的,还是其外在的特性,丰富的复杂性和实在性,都显得是从其本身生发出来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精神 科学伦理精神 科学活动的主体 审美之维
下载PDF
审美活动交互原则对审美价值观建构之意义——以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要求及机制为视阈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卫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99-103,118,共6页
审美活动往往从主体性的建构和发挥起始,在个体观赏者主体性的审美经验活动中,继而与其他的审美活动中的各种主体发生对话关系从而形成主体间性,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中所体现的审美活动的交互原则,既是建构价值理性的要求,更对建... 审美活动往往从主体性的建构和发挥起始,在个体观赏者主体性的审美经验活动中,继而与其他的审美活动中的各种主体发生对话关系从而形成主体间性,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中所体现的审美活动的交互原则,既是建构价值理性的要求,更对建构审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成合理性视域中的审美有效性,建立作为和谐基础的意义同一性,推动社会发展的健康性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审美价值观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交互原则
下载PDF
简析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对实践美学的一种质疑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海荣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6-20,共5页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本文展析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布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问性思想,并指出主体间性哲...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本文展析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布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问性思想,并指出主体间性哲学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并在平衡与和谐地球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个生命及物质系统繁荣中谋求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实践美学 生态美学
下载PDF
论艺术审美心理 被引量:4
15
作者 汪明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10-113,共4页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审美倾向性。审美心理的形成主要受审美态度因素、审美状态因素等的影响 ;健康的审美心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审美心理具有二重性。
关键词 审美心理 审美主体 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
下载PDF
论阿多诺的审美主体观与主体间性问题
16
作者 陈士部 《阅江学刊》 2011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阿多诺的审美主体观是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严重异化社会现实的积极回应,这种审美主体观有着自身特定的美学内涵:1.诉求审美主体的批判否定功能;2.强调中介,自明审美主体的功能限度;3.偏重审美生产主体。阿多诺的审美主体观念提醒我们:当... 阿多诺的审美主体观是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严重异化社会现实的积极回应,这种审美主体观有着自身特定的美学内涵:1.诉求审美主体的批判否定功能;2.强调中介,自明审美主体的功能限度;3.偏重审美生产主体。阿多诺的审美主体观念提醒我们:当代美学建构不能迷恋"主体性美学"、"现象学本体论"或"主体间性美学",尽管这种审美主体观仍是一种语言本身的虚构,它提供的只是抽象的主体,但它带给我们的理论想象是不能漠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审美主体 中介 主体间性
下载PDF
论审美主观形式
17
作者 赵维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37-139,共3页
从两重性的角度对待审美主观形式,就等于把它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审美主观形式因此不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式。两重性就是指潜在性与显在性。一方面,它们是一种历时性的相互过渡关系,潜在性在作为审美活动方式规范的意义上,通过美的... 从两重性的角度对待审美主观形式,就等于把它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审美主观形式因此不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式。两重性就是指潜在性与显在性。一方面,它们是一种历时性的相互过渡关系,潜在性在作为审美活动方式规范的意义上,通过美的生成而过渡到显在性;显在性在作为审美意识特性规范的意义上,通过美的消耗而过渡到潜在性。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种共时性的相互转化关系,潜在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转化为显在性,显在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转化为潜在性。两重性的过渡与转化描述了审美主观形式与审美客观活动的连接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揭示了审美本身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观形式 两重性 审美秩序 审美活动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18
作者 张晖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35-138,共4页
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受到了翻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介绍翻译的单一主体论及多元主体论梳理了翻译主体的研究情况。基于跨文化视角,从翻译择取,翻译分析策略,翻译行为三个方面阐释了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又介... 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受到了翻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介绍翻译的单一主体论及多元主体论梳理了翻译主体的研究情况。基于跨文化视角,从翻译择取,翻译分析策略,翻译行为三个方面阐释了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翻译主体间性的情况,指出译者、赞助商、读者都为翻译的主体,好的译作不仅要依靠译者的独自创造,也要发挥赞助人、出版社、作者、读者等多方面力量的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活动 译者 主体性 主体间性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作为审美活动的自然伦理
19
作者 邹之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88-90,共3页
自然伦理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作为伦理对象的自然物,只有当它作为人的审美活动的对象,而不是功利的对象的时候,自然伦... 自然伦理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作为伦理对象的自然物,只有当它作为人的审美活动的对象,而不是功利的对象的时候,自然伦理才是可能的。自然伦理最终要落实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伦理 伦理对象 伦理主体 审美活动
下载PDF
审美状态意味着主客体的统一吗——论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
20
作者 严春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7-15,共9页
对象化不仅不毁灭美,反而是某些种类的美产生的一个条件。非对象化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要求非对象化的人是一个认识着、感知着的主体。超越主客二分或主客融合的状态被描述为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万物一体等,可是无论在哪种... 对象化不仅不毁灭美,反而是某些种类的美产生的一个条件。非对象化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要求非对象化的人是一个认识着、感知着的主体。超越主客二分或主客融合的状态被描述为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万物一体等,可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主体性都是不可消除的,一旦消除了主体性,美感也就无存身之地。主客二分和天人一体只是心灵的两种不同状态,有着不同的意义,是不可相互取代的。主客融合并不是超越了主客二分才可以达到的。在审美状态中,主体(自我)始终是存在的,只是其存在形式与认识主体、道德主体不同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主体性 主客二分 主客融合 天人一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