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的反思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共4页
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文学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我国近年的"审美化"研究模式中出现了"非—审美"的异化倾向,表现为:一是抽空审美的具体历史内涵而将其界定为超历史... 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文学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我国近年的"审美化"研究模式中出现了"非—审美"的异化倾向,表现为:一是抽空审美的具体历史内涵而将其界定为超历史的抽象概念;二是置换审美的内涵,否认了真善美之间的辩证关系,把现实生活的一切都等同于美,实质取消了"审美"与"非—审美"界限。"审美化"研究模式难以真正使文学研究走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审美化 研究模式
下载PDF
文学现场的文本研究:开放性的文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燕子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1-5,共5页
文化研究范式对审美主义范式的改变,遮蔽了文学原有的审美性。目前有不同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可供修改的方法,这些努力均意在摆脱视野上的狭窄。文学现场的文本研究,即把文本研究放置在特定语境中:文本发生的场所,以及文本出现时的状... 文化研究范式对审美主义范式的改变,遮蔽了文学原有的审美性。目前有不同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可供修改的方法,这些努力均意在摆脱视野上的狭窄。文学现场的文本研究,即把文本研究放置在特定语境中:文本发生的场所,以及文本出现时的状况。这是一种从原初点出发的文本研究,需要根据文本的特殊性确定其在文学现场的关系点,由此展开关系网络的梳理,以及考察网络中文本的互文性效应。研究对象的改变及复杂性,必然导致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研究 文学现场 审美主义 文化研究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谷崎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曾真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59-62,共4页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我国对他的作品的介绍与研究出现过两次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他的大部分作品已被翻译过来,许多作品还出现了多种版本。与其作品翻译的全面性相比,我国对谷崎本人及其文学的研究留有许多可...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我国对他的作品的介绍与研究出现过两次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他的大部分作品已被翻译过来,许多作品还出现了多种版本。与其作品翻译的全面性相比,我国对谷崎本人及其文学的研究留有许多可供深入探讨的余地。如对谷崎在中国的第二次高潮,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谷崎的译介与研究作一番梳理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崎润一郎 唯美主义 译介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
下载PDF
文学研究:“后批评”时代的实践转向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德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98,共3页
今天的文学研究已越来越倾向于在“文化研究”的旗帜下标榜自己的意识形态姿态并行使文化话语权 ,它表明文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后批评”的时代。这一“后批评”时代文学研究的“后性”特征 ,主要体现为文学研究过程的“泛意识形态化”... 今天的文学研究已越来越倾向于在“文化研究”的旗帜下标榜自己的意识形态姿态并行使文化话语权 ,它表明文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后批评”的时代。这一“后批评”时代文学研究的“后性”特征 ,主要体现为文学研究过程的“泛意识形态化”和理论上的“泛审美主义”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后批评 泛意识形态化 泛审美主义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挑战:边界的拓宽或坚守
5
作者 刘军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69-71,共3页
近年来,在文学泛化的背景下,文学理论界由一些中青年学者率先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这一新的美学原则在理论界形成一次集中的论争。论争的实质指向理论边界的拓展,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方法、立场告诉我们,在新的文化背景... 近年来,在文学泛化的背景下,文学理论界由一些中青年学者率先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这一新的美学原则在理论界形成一次集中的论争。论争的实质指向理论边界的拓展,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方法、立场告诉我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对文学理论边界需作进一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化研究 日常生活审美化 理论边界
下载PDF
近20年国内文化研究若干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6
作者 吕若玫 《天中学刊》 2022年第6期135-142,共8页
文化研究在我国登陆后,旋即引起了人文学者的关注,它对既往文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彻底反叛也引发了学界热议。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就文化研究的学科属性、大众文化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后者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持续数年。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在我国登陆后,旋即引起了人文学者的关注,它对既往文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彻底反叛也引发了学界热议。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就文化研究的学科属性、大众文化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后者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持续数年。文化研究不能满足于译介抑或因袭西方理论,而要以一种关怀当下的眼光反察并超越自身,进而形成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广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学科属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 中国经验
下载PDF
冯梦龙小说的域外传播--哈罗德·阿克顿人文性与唯美化的诠释
7
作者 陈夏临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41-48,共8页
英国汉学家哈罗德·阿克顿与北京大学英文系学生李宜燮合译冯梦龙“三言”作品,结集为《四则训诫故事》,在英语世界发表,拓宽西方世界了解冯梦龙“三言”作品的思想维度。阿克顿《四则训诫故事》的译作甄选视角,突出了冯梦龙“三言... 英国汉学家哈罗德·阿克顿与北京大学英文系学生李宜燮合译冯梦龙“三言”作品,结集为《四则训诫故事》,在英语世界发表,拓宽西方世界了解冯梦龙“三言”作品的思想维度。阿克顿《四则训诫故事》的译作甄选视角,突出了冯梦龙“三言”的人文主义精神,打破传统译著选材的伦理禁忌,使译本主旨更真实地反映“三言”的创作动因与人文风貌。阿克顿以其纯粹唯美主义文化思想,将“以诗译诗”翻译笔法与忠实原著中国风格的直译策略结合于译作中,使译文呈现浓郁的异域风情与绮艳文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研究 《四则训诫故事》 唯美主义 人文主义
下载PDF
理性之维与诗性之魅——评曾思艺教授等著《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 被引量:1
8
作者 董春春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6年第4期140-145,共6页
曾思艺教授等著《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是一部融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佳作。它结合多种批评方法全面梳理了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并对唯美主义诗歌创作进行了回归艺术本体的分析解读,兼顾了文学的"自律性... 曾思艺教授等著《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是一部融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佳作。它结合多种批评方法全面梳理了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并对唯美主义诗歌创作进行了回归艺术本体的分析解读,兼顾了文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实现了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结合。同时,该著还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探究了俄国唯美主义的文学关系,论述了其继承发展与影响接受。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的著作,对完善俄国文学发展史、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思艺 《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 理论与创作》 唯美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