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黎族民歌的审美价值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0-134,共5页
黎族民歌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抒怀形式,如影随形于黎族人的生产生活。黎族民歌对黎族人民生活的生动描述,彰显黎族人的情感倾向、精神气质和思想美德,使聆听者感同身受,给予聆听者以情感的共鸣、精神的快慰和美的享受,因此其具有重要... 黎族民歌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抒怀形式,如影随形于黎族人的生产生活。黎族民歌对黎族人民生活的生动描述,彰显黎族人的情感倾向、精神气质和思想美德,使聆听者感同身受,给予聆听者以情感的共鸣、精神的快慰和美的享受,因此其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审美价值可提梳为四个维度的特征:黎族民歌的生成与衍展与黎族人民的劳动、节庆等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故其具有实用之美;黎族民歌的内容及韵律使听众产生乐观、轻松等愉悦感受,具有愉悦之美的审美价值;黎族民歌在其歌唱境域、音乐语言及歌唱形式上的自由与洒脱,体现了其自由之美的审美价值;每一首黎族民歌自身的嬗变及民歌流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都呈现其动态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民歌 审美价值 实用之美 愉悦之美 自由之美 动态之美
下载PDF
论庄子的“至乐”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江玲 唐圣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0-22,27,共4页
作为一种典型的美感样态,"至乐"在庄子美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庄子从否定和肯定两方面界定出其超功利、超道德和自然无为的本质特征,而且这种快乐最终指向必然与自由合一的天人境界。
关键词 庄子 至乐 美感 自然无为
下载PDF
“纯乐”“绝美”与“真我”:论“审美”的形而上维度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旭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0-199,共10页
“审美”这种人类行为有这样一种形而上的样态:主体以其“真我”状态,通过“纯粹直观”,追寻“绝美”进而获得“纯乐”。这个样态虽不现实,却是中外诸种审美观所遵循的普遍原则,这个原则奠定了审美行为自身的形而上维度,引导着具体的审... “审美”这种人类行为有这样一种形而上的样态:主体以其“真我”状态,通过“纯粹直观”,追寻“绝美”进而获得“纯乐”。这个样态虽不现实,却是中外诸种审美观所遵循的普遍原则,这个原则奠定了审美行为自身的形而上维度,引导着具体的审美实践,成为艺术试图去表现的对象,成为现代审美理论的逻辑预设,并对近代以来的诸种审美理论产生时隐时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纯乐 绝美 真我 形而上
下载PDF
悲伤,或者一种不以愉悦为目的的审美何以可能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旭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6,172,共13页
在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中常常能够发现审美可以引起悲伤,而且不需要转化为愉悦,悲伤本身就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种在审美中所激发的悲伤,首先是非功利性的,不是具体的肉身痛苦,不源自对象以其实存对我们生命的伤害;其次这种悲伤是纯粹的... 在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中常常能够发现审美可以引起悲伤,而且不需要转化为愉悦,悲伤本身就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种在审美中所激发的悲伤,首先是非功利性的,不是具体的肉身痛苦,不源自对象以其实存对我们生命的伤害;其次这种悲伤是纯粹的,是凭借我们内心的感受而直接发生的,无目的性,非概念性,无关乎价值判断;这种悲伤也具有一种绝对性,它是无缘由的,无条件的,却又是普遍的,甚至具有一种形而上学性。这种无功利的、纯粹的、绝对的悲伤,可以称之为“自由悲伤”,从而与康德推导出的“自由愉悦”相对。审美有两种样态,一种追寻自由愉悦,一种追寻自由悲伤,前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精神的解放,体验自由,而后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个体心灵的确证与醒悟,回归自我。自由的自我,或许是两种审美的共同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悲伤 自由愉悦 自由悲伤
下载PDF
论审美活动的独特魅力
5
作者 罗孝廉 彭萍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实践活动。在古希腊神话中,审美就受到人和神的共同青睐。审美活动能满足人的感官的感性追求,是人的生命力的自由展现,并能在创造的对象物中直观自身,是人的自由创造的最高境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完全...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实践活动。在古希腊神话中,审美就受到人和神的共同青睐。审美活动能满足人的感官的感性追求,是人的生命力的自由展现,并能在创造的对象物中直观自身,是人的自由创造的最高境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完全沉浸在美的理想的境界中。审美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精神愉悦和享受,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乐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特 审美活动 古希腊神话 人类精神 自身 境界 追求 精神实践 自由 直观
下载PDF
“审美”的历程与“审美”的重建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旭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梳理过去二百年关于"审美"是什么的理论史,可以说明"审美"不是一种原始的或自然的能力,而是一种源自理性的"要求",一种对"观看世界"的方式的要求。这种要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20世纪的"... 梳理过去二百年关于"审美"是什么的理论史,可以说明"审美"不是一种原始的或自然的能力,而是一种源自理性的"要求",一种对"观看世界"的方式的要求。这种要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20世纪的"审美"在现实中走向沉沦,在理论上陷入绝境,就是因为放弃了审美的形而上学维度,审美完全被浅表化了,它和感官的诸种应激性反应杂糅在一起,审美的反思性没有被强调,但非理性的感受性、知觉、体验、诸种非理性能力在审美中的作用被强化了。人类建构"审美"的初衷——"反思判断""自由愉悦"与"自我完善"被遗忘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审美?本文的回答是:通过"自由理性"与"自由感性"而获得的"自由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形而上学 自由愉悦
原文传递
自由游戏−自由愉悦--审美自律论的一种方案及其命运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旭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34,共13页
康德在先验层面上以“诸表象力的自由游戏”与心灵的“自由愉悦”为核心,确立起了审美行为的自律性,但他对审美判断之机制的建构与这种审美自律性本身是不统一的。这种自律性没有被19世纪的美学所接受,但“自由游戏”与“自由愉悦”在2... 康德在先验层面上以“诸表象力的自由游戏”与心灵的“自由愉悦”为核心,确立起了审美行为的自律性,但他对审美判断之机制的建构与这种审美自律性本身是不统一的。这种自律性没有被19世纪的美学所接受,但“自由游戏”与“自由愉悦”在20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就当代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理论来说,这种审美自律性是失败的。先验层面的审美自律论最终被一种源于历史演绎与实用态度的综合论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审美 自律论 自由游戏 自由愉悦
原文传递
审美中的“完美判断”及其终结 被引量:9
8
作者 刘旭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9-142,共14页
对事物之"完美"的判断与对事物之"美"的判断,在人类审美精神的发展历程中往往纠缠在一起。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将对"完美"的追求等同于对"美"的追求,而... 对事物之"完美"的判断与对事物之"美"的判断,在人类审美精神的发展历程中往往纠缠在一起。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将对"完美"的追求等同于对"美"的追求,而基督教神学对于上帝之完美的设定,强化了这一传统。这一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古典时代直到18世纪中期欧洲的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并在18世纪产生了一套以"完美"为核心的美学理论,即以"秩序""比例""和谐"为中心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康德通过辨析鉴赏判断与完美判断之间的差异,把完美判断逐出了审美领域,引发了美学与艺术理念的巨大变革。但完美判断对今天的"审美"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完美(完善) 康德和谐 自由愉悦
原文传递
自由游戏或共通感?——论康德美学非自然化解读的可能性
9
作者 贺磊 《哲学门》 2020年第2期201-220,共20页
通过将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概念理解为经验心理学概念,盖耶试图将康德的鉴赏判断学说自然化为一个关于审美现象的经验理论,从而否决将鉴赏判断建立在先天原则上的可能性;任何非自然主义解释,若仅仅强调自由游戏概念与康德认识论框架之间... 通过将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概念理解为经验心理学概念,盖耶试图将康德的鉴赏判断学说自然化为一个关于审美现象的经验理论,从而否决将鉴赏判断建立在先天原则上的可能性;任何非自然主义解释,若仅仅强调自由游戏概念与康德认识论框架之间的联系,都面临这种自然化的挑战。但康德鉴赏理论包含着更多要素:康德将审美愉快界定为对表象的合目的性的意识,将审美愉快等同于心灵处于一种特殊的、无目的的审美反思(评判)的状态,将鉴赏判断的原则理解为愉快(对审美反思的心灵状态的内在感受)的普遍有效性,将鉴赏判断对普遍同意的要求理解为正确运用了这一原则(即共通感)的表达。这些要素使审美经验中的规范性要求有可能得到某种辩护,而不必满足盖耶式自然主义的论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游戏 审美愉快 合目的性 审美反思 共通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