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张祥龙美学观对现象学的接受
1
作者 牟方磊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8-65,共8页
为了实现现象学方法的美学开展、接续并发展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张祥龙在深入接受现象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美学观。其“美感论”中的“美感体验论”接受了胡塞尔的“直观”说和海德格尔的“体验”说,“美感居中论”接受了胡塞... 为了实现现象学方法的美学开展、接续并发展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张祥龙在深入接受现象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美学观。其“美感论”中的“美感体验论”接受了胡塞尔的“直观”说和海德格尔的“体验”说,“美感居中论”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思想和海德格尔的“视域构成”思想;其“审美对象论”接受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思想。张祥龙对现象学思想的接受具有准确深入、中西会通的特点,其接受意义有二:就目的言,他通过接受现象学思想既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又接续并发展了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就方法言,他的接受与建构实践为如何融通中西美学资源进行理论创新作出了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祥龙 现象学 美感论 审美对象论 胡塞尔 海德格尔
下载PDF
张庚戏剧理论及其对21世纪戏剧艺术发展的期待与思考 被引量:8
2
作者 何玉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张庚先生是当代中国精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戏剧理论家。从1931年参加左翼剧联的活动起,注定了先生革命的一生,为党的戏剧事业奋斗的一生。张庚先生曾有过多种社会角色,但无论何种角色,他始终致力于对中国戏剧的关注和研究。他倡导理论与... 张庚先生是当代中国精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戏剧理论家。从1931年参加左翼剧联的活动起,注定了先生革命的一生,为党的戏剧事业奋斗的一生。张庚先生曾有过多种社会角色,但无论何种角色,他始终致力于对中国戏剧的关注和研究。他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并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中国戏剧艺术做了有见地的理论指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结合戏剧艺术实践,在戏曲史论、戏曲批评、戏曲美学理论等方面多有建树,特别是对戏曲现代戏和戏曲的现代化问题,做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总结,这是张庚先生在新时期对中国戏曲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继承与创新必须遵从戏曲的创作规律,戏曲现代化仍然是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和继续。张庚先生还以文化自觉的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21世纪戏剧艺术的发展做了理论性的指导,这就是在探索中不断追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张庚 戏曲理论 戏曲批评 戏曲美学 戏曲现代化
下载PDF
中国译学建设的融通之道:张柏然翻译美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汪璧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年第3期21-28,共8页
面对新时代翻译行业的挑战和翻译研究语境的变化,中国译学界产生焦虑情绪。作为新时代译学建设的领军先锋,张柏然教授倡导立足传统,坚守本土,以中国语言、文化为基石,中西融贯。他以“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源泉,依循“传统定... 面对新时代翻译行业的挑战和翻译研究语境的变化,中国译学界产生焦虑情绪。作为新时代译学建设的领军先锋,张柏然教授倡导立足传统,坚守本土,以中国语言、文化为基石,中西融贯。他以“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源泉,依循“传统定位—西学反思—融通自立—打造特色”的路径,形成由“变化观”“适切观”“融合观”组成的“三观合一”的翻译美学思想,其中,“变化”是本质,“适切”是缘由,“融合”是目标。张柏然教授的翻译美学思想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指导性,可指引我们进一步反思,探索前进之道。循此体系,不妨以共性为译学研究本体,以“和而不同”为理论追求,以“比较调和”为研究方法,以“天人合一”的融通之道描绘一幅“译学太极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张柏然 中国译学 翻译美学思想
下载PDF
“要从原始传丹诀,万化无非一味真”——张问陶诗歌美学论初探之一
4
作者 郑家治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29-32,共4页
张问陶诗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歌美学思想,其中的重点就是倡导真,包括表现对象及内蕴的真,如真性情、真意气、真阅历、真趣、真诚,表现手法的求真传真,还追求天真之美。他将真、天真与"人巧"相对,所谓"惟应谢人巧,随意发天... 张问陶诗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歌美学思想,其中的重点就是倡导真,包括表现对象及内蕴的真,如真性情、真意气、真阅历、真趣、真诚,表现手法的求真传真,还追求天真之美。他将真、天真与"人巧"相对,所谓"惟应谢人巧,随意发天籁",甚至以真为诗歌的根本,所谓"要从原始传丹诀,万化无非一味真"。他既说"想到空灵笔有神,每从游戏得天真",又说"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与袁枚的性灵说单纯指个人情趣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问陶 诗歌 美学论 天真之美
下载PDF
论对张载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的缘由
5
作者 熊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36,共7页
对张载美学思想的研究是新时期一个充满期待和富有挑战的课题。气本论为张载美学思想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张载美学思想在对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诠释、天人合一理论的构建以及推进宋代理学-美学的建构等方面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对其研究... 对张载美学思想的研究是新时期一个充满期待和富有挑战的课题。气本论为张载美学思想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张载美学思想在对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诠释、天人合一理论的构建以及推进宋代理学-美学的建构等方面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对其研究还有很大的学术空间,可以从"面"(其美学思想体系的整体构建)、"点"(与二程美学思想的比较)以及"线"(其美学思想的当代启示)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建构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张载美学思想解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美学思想 气本论 理论价值 学术空间
下载PDF
试论张竞生美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6
作者 陈凌涛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27-128,共2页
张竞生是20世纪初的留法哲学博士、著名学者。张竞生的美育思想是我国美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体现了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 张竞生 美育思想 理论渊源
下载PDF
张惠言词论的独特性
7
作者 熊小月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3期87-89,共3页
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开山鼻祖,其词论在词史上的独特之处表现为:对词的美感特质有相当的体认与把握;因时乘势,力纠浙西、阳羡之流弊,使词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其词论中含有浓厚的词史意识。
关键词 张惠言 词论 美感特质 词史
下载PDF
论张竹坡小说的美学观
8
作者 赵民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09-111,共3页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把古典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继承并发展了汉代"发愤著书"的学说,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泄愤之作。从创作的原动力是渊源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强烈感受"愤",这种感受化为不得不发...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把古典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继承并发展了汉代"发愤著书"的学说,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泄愤之作。从创作的原动力是渊源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强烈感受"愤",这种感受化为不得不发的激情"泄",到如何"泄",即艺术表达方式要用"史公文字",批判整个社会黑暗与人伦道德。他深刻总结了市井小说的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小说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竹坡 《金瓶梅》 小说美学 泄愤说 史公笔法
下载PDF
张伯驹词话:20世纪王国维之后的词论佳构 被引量:1
9
作者 金春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8-143,共6页
20世纪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发表对于世纪词学批评理论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其有无境界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词作品格高低的评判标准。其论词往往将思路由词内引向词外,具词外说词之风。但这种论词方法及评价标准是否能代表上世纪的... 20世纪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发表对于世纪词学批评理论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其有无境界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词作品格高低的评判标准。其论词往往将思路由词内引向词外,具词外说词之风。但这种论词方法及评价标准是否能代表上世纪的整体论词风貌;王氏之后,有无可与《人间词话》相比肩的词话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研。与王国维相比,张伯驹的《丛碧词话》则承袭千年本色论,主性情、重本色;注重声情与词情并举,于词内说词。《丛碧词话》既体现出专业倚声家对于词体来源及其发展历史的理解,又在词学本体研究及词学学科这两大维度上弥补了王国维说词的缺陷。这部词话专著堪称是20世纪王国维之后的又一词论佳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伯驹词话 王国维 本色论词 词内说词 回归文本
原文传递
张世英“万物一体”学说的美学意蕴
10
作者 孙焘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65,共6页
张世英先生近年来提出的"万物一体"的思想,是吸收融贯中西思想资源而形成的哲学学说,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该学说突破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架,在整体精神世界建构的层面上讨论美和艺术的概念、美与真善的关系... 张世英先生近年来提出的"万物一体"的思想,是吸收融贯中西思想资源而形成的哲学学说,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该学说突破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架,在整体精神世界建构的层面上讨论美和艺术的概念、美与真善的关系。该学说强调审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扩充作用,将自由的审美境界置于精神世界的最高层面,围绕着"不同而相通"的主张,而广涉自我意识、崇高感以及不同时代和文化中的时间观和伦理观,为当代美学问题研究展开了精深而宏阔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世英 “万物一体” 境界 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