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学的诗性:科技逻辑约束下的反思
1
作者 闫若婻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108,共9页
诗性是对人类理想智慧样态的精神追求与生命表达。蕴含诗性的教学彰显了生命与艺术的交融,具体涵盖生命与艺术的深度交感、生命与艺术的心物合融、生命与艺术的审美达成。然而,科技逻辑对教学张力与价值的弱化,导致教学主体的单一约束... 诗性是对人类理想智慧样态的精神追求与生命表达。蕴含诗性的教学彰显了生命与艺术的交融,具体涵盖生命与艺术的深度交感、生命与艺术的心物合融、生命与艺术的审美达成。然而,科技逻辑对教学张力与价值的弱化,导致教学主体的单一约束、教学程式的线性固定、教学评价的静态固化。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教学的诗性回归,在教学实践中强调教学主体的审美内省,注重教学主旨的诗意表达,指向教学内容的审美统整,呈现教学过程的开放创生,达成教学评价的审美境界,以实现教学认识论层面理性与感性的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 生命意义 教学审美 教学艺术
下载PDF
苏轼“闲者便是主人”自然审美心境论探析
2
作者 刘汉君 《南海学刊》 2024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闲者便是主人”自然审美心境论,包含了苏轼对自然审美时应该保持何种心境的思考,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苏轼思想中的闲适心境。在苏轼看来,闲适心境并非指向虚无缥缈、远离尘世、沉沦认命,而是趋向自由、超脱执着、通晓天命的内... “闲者便是主人”自然审美心境论,包含了苏轼对自然审美时应该保持何种心境的思考,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苏轼思想中的闲适心境。在苏轼看来,闲适心境并非指向虚无缥缈、远离尘世、沉沦认命,而是趋向自由、超脱执着、通晓天命的内心状态。这样的闲适心境可以成为最适合的自然审美心境。二是闲适心境与自然审美。“闲”“超然”“快哉”“痴”“狂”,这便是闲适心境在苏轼自然审美中的具体呈现。三是审美“主人”的问题。苏轼认为,拥有闲适心境的人对万物毫无占有之心,他们不“留意于物”,只“寓意于物”,精神自由自在,从而成为万物审美层面上的“主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自然审美 闲适心境 寓意于物 审美主人
下载PDF
大学人性本质的历史叙事——基于西方大学思想史的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黄英杰 陈理宣 《重庆高教研究》 2014年第2期7-11,27,共6页
大学应是人的本质无条件提出和自由探讨的地方,它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实现都要以其为根本价值指向,这是大学在兴起之初就确立的自身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不可还原的第一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需要... 大学应是人的本质无条件提出和自由探讨的地方,它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实现都要以其为根本价值指向,这是大学在兴起之初就确立的自身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不可还原的第一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需要,大学原初的职业性、加之后来出现的市场的功利性、政治的意识形态性等一起成为支配现代大学的强势因素,工具理性的实用逻辑彰显了知识力的绝对优势,遮蔽了大学的人性本质。大学在构建技术王国的同时,把人之生存置于危险境地。现代大学的无边界性及其文化自觉不惟使大学的人性本质重新得以澄明,而且它自觉地把审美的人作为其澄明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的人性本质 精神迷失 审美的人
下载PDF
文学审美教育的当代文化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凌建英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7-80,共4页
高科技的当代社会,是数字化和图像化的时代,文学接受遭遇冷落,因为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图像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审美不利于大众审美水准的提高,不利于现代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学自... 高科技的当代社会,是数字化和图像化的时代,文学接受遭遇冷落,因为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图像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审美不利于大众审美水准的提高,不利于现代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学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对于人们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发挥,个性的张扬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开拓和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审美教育 图像形象 精神愉悦 文化意义
下载PDF
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本质——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62,共5页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艺术的生产性;艺术的...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艺术的生产性;艺术的现实反映性。这些都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审美心理 艺术本质 “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
下载PDF
历史上自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文洪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9,共7页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大多从环境史、生态史入手,相比之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自然与人类精神生活关系的探讨。历史上,自然曾作为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持久的愉悦;曾对人类宗教意识的萌生产生过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大多从环境史、生态史入手,相比之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自然与人类精神生活关系的探讨。历史上,自然曾作为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持久的愉悦;曾对人类宗教意识的萌生产生过重要作用;曾深刻地影响过人类的社会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人类 精神世界 审美愉悦 宗教意识 社会观念
下载PDF
精神生态失衡与自然生态危机 被引量:2
7
作者 田皓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0-13,共4页
日趋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从本质上说源自于人们精神生态的失衡。精神价值的消解引发了自然生态的失衡,生命意义的淡化加速了自然生态危机的进程。
关键词 精神生态 自然生态危机 精神价值 生命意义
下载PDF
论前诸子时期的“天人观念”及其美学史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高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前诸子时期超越天人二元对立的“天人观念”具有深刻的美学史意义,这可通过中国美学的发生、发展、突破三个方面来说明:就“发生”而言,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对于中国美学何时发端的问题具有澄清作用;就“发展”来说,中国古典美学之... 前诸子时期超越天人二元对立的“天人观念”具有深刻的美学史意义,这可通过中国美学的发生、发展、突破三个方面来说明:就“发生”而言,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对于中国美学何时发端的问题具有澄清作用;就“发展”来说,中国古典美学之特征和基本范畴的形成、中国现当代美学之思想体系的构建等都能在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中找到渊源;就“突破”来看,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对于为何要超越二元对立以及如何超越二元对立均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即追寻“意义”与回到“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诸子时期 天人观念 美学 超二元对立 意义 经验
下载PDF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意境论 被引量:2
9
作者 秦宏 《艺术探索》 2007年第1期103-104,共2页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对它的探源以及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本文从意境说产生的历史渊源、意境的美学本质以及意境的创构三个方面来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论述。
关键词 意境 艺术精神实质 艺术想像 意境创构
下载PDF
论林徽因诗歌语言的审美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丽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57-61,共5页
林徽因诗歌语言的审美特性表现为用音乐性语言建构节奏美意象、用色彩性语言建构感官美意象、用拟情性语言建构情绪化意象 ,及通过陌生化手法增大诗歌语言所承载的信息量 ,从而生成了诗歌语言的多义性 。
关键词 林徽因 诗歌 审美特性 文学语言 语言风格
下载PDF
魏晋自然审美之竹篇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富兴 《美育学刊》 2021年第1期27-35,共9页
魏晋时期人们对竹的审美欣赏可总括为两个方向、四条路径。两个方向谓客观式欣赏与主观式欣赏。客观式欣赏包括对竹形、竹态的外在形式美欣赏和以竹性、竹功为核心内涵的内在欣赏。主观式欣赏两条路径是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形式美欣赏... 魏晋时期人们对竹的审美欣赏可总括为两个方向、四条路径。两个方向谓客观式欣赏与主观式欣赏。客观式欣赏包括对竹形、竹态的外在形式美欣赏和以竹性、竹功为核心内涵的内在欣赏。主观式欣赏两条路径是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形式美欣赏、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三条路径形成当时及后世中华竹审美之主流。然而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和环境伦理学视野进行反思,上述主观式欣赏的两条路径不利于自然审美的真正独立,其人化自然的内涵具有浓重的人类中心主义痕迹。魏晋时期竹审美的发展实质性地形成"四君子"和"岁寒三友"的优势自然审美对象,竹审美从自然审美领域进入文学、绘画与音乐领域,"丝竹"概念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崇尚自然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以竹比德 以竹言情 自然审美
下载PDF
奇观电影与奇观电视的两种审美视阈 被引量:1
12
作者 廖建国 《闽江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06-110,共5页
视觉时代,奇观电影已成为电影的另一种审美范式。但它是否将同样具有奇观电视(自然纪录片)纳入这一审美视域,自然纪录片奇观性又有哪些自身的特点,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照和论述。
关键词 奇观 电影 自然纪录片 视屏类型 文本结构 审美体验 文化意义
下载PDF
《论语》中的审美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13
作者 洪树华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11,共5页
《论语》是先秦儒家的一部重要语录著作,记载着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言语行事。它包含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文学观念、审美观念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术界对《论语》的阐释,大多偏重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 《论语》是先秦儒家的一部重要语录著作,记载着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言语行事。它包含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文学观念、审美观念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术界对《论语》的阐释,大多偏重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其实,《论语》包含了精神美、中和美以及审美愉悦等审美文化内涵,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君子 精神美 中和之美 审美愉悦 审美文化
下载PDF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自然空间与审美意象
14
作者 张磊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90-92,共3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结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空间场景纷繁多变,所涉及的空间有室内处所、自然环境、地理-文化空间,这些空间均为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服务。其中别具诗意的自然空间及审美意象,隐喻性地表达了作家晚期创作的情感向度和... 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结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空间场景纷繁多变,所涉及的空间有室内处所、自然环境、地理-文化空间,这些空间均为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服务。其中别具诗意的自然空间及审美意象,隐喻性地表达了作家晚期创作的情感向度和神性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马佐夫兄弟 自然空间 审美意象 隐喻 精神世界
下载PDF
论王跃文小说审美境界的荒诞意味
15
作者 刘起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3-16,共4页
王跃文小说既具图书畅销效应又得文坛充分重视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从文化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将现实生活内容风俗化的审美眼光和荒诞意味在文本审美境界的贯注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精神深度。在人物命运描述及相应故事情节的展开、官场常规生... 王跃文小说既具图书畅销效应又得文坛充分重视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从文化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将现实生活内容风俗化的审美眼光和荒诞意味在文本审美境界的贯注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精神深度。在人物命运描述及相应故事情节的展开、官场常规生态及其"游戏规则"的剖析、整体社会环境荒诞现象的描述等方面,王跃文对客观现实的荒诞特征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揭示。象征隐喻性情节的荒诞意味,人物"发疯"、失踪事件和诡异、神秘体验的渲染,融反讽、戏拟于写实性白描的艺术笔调选择,体现出建构荒诞审美境界的主体自觉。以荒诞为意蕴核心的形而上感悟,使王跃文小说形成了既具批判现实主义深度、又有独到精神探索的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跃文小说 审美境界 荒诞意味 精神深度
下载PDF
“当代性”与鲁迅研究20年 被引量:2
16
作者 姜振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9-22,共4页
 鲁迅的创作指向具有深刻且多义、现实又超前的特点,为后人的"当代性"解读提供了无限生动的广袤空间。新时期鲁迅研究的突出成果,几乎都是以"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立场和内...  鲁迅的创作指向具有深刻且多义、现实又超前的特点,为后人的"当代性"解读提供了无限生动的广袤空间。新时期鲁迅研究的突出成果,几乎都是以"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立场和内在驱动力的,也正是在它的支持下,才将"人"、"人性"、"反封建思想革命"、"历史的'中间物'"、"主体意识"、"生命哲学"、"改造国民性"、"文化守夜人"等观念和关键词,置于鲁迅研究的中心位置上。鲁迅事实上业已成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源头和现实生活的批判性力量。但这决不是杜撰式的影射和应景研究,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性的基础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当代性 科学性 现代文学 文学创作 主体意识 生命哲学
下载PDF
生态旅游的美学诱因
17
作者 韦祖庆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18-122,共5页
生态旅游兴盛的美学诱因就是现代社会的韵味缺失,缺失韵味必然导向追寻诗意的栖居。只有人与大地自然、艺术相融合,才能实现诗意地栖居。换言之,诗意韵味存在于自然原生态,于是就生成了生态旅游的兴起。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审美 原生态 生命意义 自然
下载PDF
试论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标准和改进翻译质量的建议 被引量:6
18
作者 邢怡 《旅游科学》 2001年第3期39-42,共4页
本文分析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旅游翻译的标准以及改进翻译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旅游宣传资料 翻译 准确 自然 审美感 文化内涵
下载PDF
论《中庸》的生态智慧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连伟 李晗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0年第2期39-46,共8页
《中庸》是儒家的经典文献,也是构建生态儒学的经典依据。儒家中庸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是面向实践的生态智慧。它以“中”为根本和核心,遵循适度、适宜原则,谨守底线思维,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中庸》以... 《中庸》是儒家的经典文献,也是构建生态儒学的经典依据。儒家中庸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是面向实践的生态智慧。它以“中”为根本和核心,遵循适度、适宜原则,谨守底线思维,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中庸》以天道作为人以及万物内在价值的形而上根据,既建立了人与万物的关联,也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了人的价值自觉及其参赞化育的生态主体责任。同时,《中庸》以心灵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为基础,追求“中和”的生态境界,把崇高的精神境界寓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生态哲学 参赞化育 中和 境界
下载PDF
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皓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68-71,共4页
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物哀观"的审美精神,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人美学理念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 樱花 美学意义 物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