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think Left-Behind Experience: New Categor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ggression
1
作者 Chunyang Zhang Yijun Lin +1 位作者 Yuyang Zhou Wei X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021年第4期443-454,共12页
Left-behind experience refers to the experience of children staying behind in their hometown under the care of only one parent or their relatives while one or both of their parents leave to work in other places.Colleg... Left-behind experience refers to the experience of children staying behind in their hometown under the care of only one parent or their relatives while one or both of their parents leave to work in other places.College students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 showed higher aggression levels.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ft-behind experience and aggression,the current study categorized left-behind experience using latent class analysis and explore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ggression.One thousand twenty-eight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 were recruited,and their aggression levels were asse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four categories of left-behind experience:“starting from preschool,frequent contact”(35.5%),“less than 10 years in duration,limited contact”(27.0%),“starting from preschool,over 10 years in duration,limited contact”(10.9%),and“starting from school age,frequent contact”(26.6%).Overall,college students who reported frequent contact with their parents during the left-behind period showed lower levels of aggression than others did.Females were less aggressive than males in the“starting from preschool,frequent contact”left-behind situation,while males were less aggressive than females in the“starting from school age,frequent contact”situation.Thesefindings indicate that frequent contact with leaving parents contributes to decreasing agg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Meanwhile,gende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is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ssion left-behind experience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differences latent class analysis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类别转变:一项潜在转变分析
2
作者 金童林 乌云特娜 +2 位作者 张璐 雷泽宇 贾彦茹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4-621,共8页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类别转变及其影响因素。2000名大学生参加了一项跨度为4个月的追踪研究,研究者对其网络攻击行为进行了2次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分为低攻击型与高攻击型2种网络攻击模式,且随...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类别转变及其影响因素。2000名大学生参加了一项跨度为4个月的追踪研究,研究者对其网络攻击行为进行了2次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分为低攻击型与高攻击型2种网络攻击模式,且随时间的发展,高攻击型更容易向低攻击型转变;(2)性别和道德推脱是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类别及其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攻击行为 潜在类别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欺凌受害潜在类别的发展特点及性别因素的作用
3
作者 刘仁洁 夏凌翔 赵永萍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4-791,共8页
通过对1148名大学生进行历时3年6次的追踪研究,使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考察了网络欺凌受害的独立发展轨迹和网络欺凌受害与网络欺凌的联合发展轨迹的特点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欺凌受害的独立发展轨迹为3条(高受害-下降组、... 通过对1148名大学生进行历时3年6次的追踪研究,使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考察了网络欺凌受害的独立发展轨迹和网络欺凌受害与网络欺凌的联合发展轨迹的特点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欺凌受害的独立发展轨迹为3条(高受害-下降组、中受害-上升组和低受害-稳定组);(2)网络欺凌受害与网络欺凌的联合发展轨迹为2条(中受害-低欺凌-上升组、低受害-低欺凌-稳定组);(3)网络欺凌受害的独立发展轨迹和网络欺凌受害与网络欺凌的联合发展轨迹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多卷入网络欺凌及受害。研究结果为大学生网络欺凌受害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支持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欺凌 潜类别增长模型 发展轨迹 性别差异 大学生
下载PDF
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转变: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鹏 刘华山 +1 位作者 陈京军 谢继红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7-1173,共7页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了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转变。276名初中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在一年中分两次报告了自己的攻击行为。用潜在类别模型分析了初二到初三时青少年的攻击类别,结果表明初中生有三种攻击模式。研究以潜...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了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转变。276名初中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在一年中分两次报告了自己的攻击行为。用潜在类别模型分析了初二到初三时青少年的攻击类别,结果表明初中生有三种攻击模式。研究以潜在转变分析进一步探究了这三种攻击模式的变化,结果发现两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模式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转变。最后,研究探讨了攻击类别转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与友谊质量可以起到显著作用。针对实际意义,文章最后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行为 潜在类别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一个潜在类别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吴鹏 刘华山 +1 位作者 谢亚静 王卉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58-62,96,共6页
旨在对攻击初中生进行分类,以攻击行为特征来划分初中生。294名初中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在一年中分四次完成问卷。用潜在类别模型分析了初二到初三时攻击性青少年的类别,结果表明初中生存在三种攻击类别——高攻击型、... 旨在对攻击初中生进行分类,以攻击行为特征来划分初中生。294名初中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在一年中分四次完成问卷。用潜在类别模型分析了初二到初三时攻击性青少年的类别,结果表明初中生存在三种攻击类别——高攻击型、低攻击型和混合型。研究还发现相比于低攻击型,混合型攻击初中生在初二及初三中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行为 潜在类别分析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性别视角的潜在类别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宋璐 李树茁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共12页
利用"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应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存在五种代际关系类型:亲近型、亲密有间型、近而不亲型、疏离型和矛盾型,且其个体和家庭特征存在显著的... 利用"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应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存在五种代际关系类型:亲近型、亲密有间型、近而不亲型、疏离型和矛盾型,且其个体和家庭特征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老年父亲相比,老年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更亲近,但年龄越大越可能有矛盾。女儿比儿子与父母更亲密,且年龄越大关系越亲密。虽然有更多子女可以疏导代际矛盾,但是儿子数量越多越可能造成代际关系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关系 性别 农村老年人 潜在类别分析
下载PDF
研究生心理弹性潜在类别及SCL-90的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龚玲 胡燕 高旭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2-88,共7页
研究生的心理弹性可能具有异质性,且不同潜在类别可能与心理健康有不同关系,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 242名研究生进行整群施测,结果发现:研究生心理弹性可分为5种潜在类别,即高心理弹性组(24%)、低心理弹性... 研究生的心理弹性可能具有异质性,且不同潜在类别可能与心理健康有不同关系,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 242名研究生进行整群施测,结果发现:研究生心理弹性可分为5种潜在类别,即高心理弹性组(24%)、低心理弹性组(15%)、高弹性—低自信组(13%)、乐观自信—低韧性组(24)和高弹性—低相信直觉和命运组(26%);低心理弹性组的心理健康症状最高,高心理弹性组与高弹性—低相信直觉和命运组的心理健康症状最低,且两者仅在强迫症状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弹性—低自信组和乐观自信—低韧性组症状居中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对研究生心理弹性的潜在特征分类具有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弹性 个体中心取向 心理健康 潜在类别分析 研究生 性别 心理韧性
下载PDF
中国儿童青少年间接攻击的发生状况: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结果 被引量:1
8
作者 黎亚军 徐婷婷 +2 位作者 董爱波 李玉 王耘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4-438,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间接攻击的发生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数据库,对23803名(小学4~6年级、初中7~9年级)学生的间接攻击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对不同间接攻击类别在不同性别和年级内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间接攻击的发生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数据库,对23803名(小学4~6年级、初中7~9年级)学生的间接攻击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对不同间接攻击类别在不同性别和年级内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儿童青少年的间接攻击可分为高发组(10.8%),边缘组(36.1%)和低发组(53.1%)三个潜在类别。男生高发组、边缘组的比例高于女生(9.6%vs.5.8%,P<0.01;38.7%vs.36.2%,P<0.01)。小学生高发组、边缘组的比例高于初中生(11.0%vs.4.6%,P<0.01;40.9%vs.34.1%,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间接攻击可以分为三类,男生间接攻击的发生率高于女生,小学生的发生率高于初中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攻击 中国儿童青少年 潜在类别分析
下载PDF
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郭秋菊 谢娅婷 李树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0-127,166,167,共10页
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从家庭整体视角对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整体视角下三种代际关系类型(紧密型、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共同特点是子女均为父母... 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从家庭整体视角对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整体视角下三种代际关系类型(紧密型、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共同特点是子女均为父母提供了高频的经济与情感支持,代际空间距离的扩大是形成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重要因素。代际关系类型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占主导是紧密型,农村占主导是赡养有间型。代际关系类型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城乡,高龄老人与子女更有可能成为紧密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有可能与子女成为赡养有间型,失能以及丧偶的老年人不太可能与子女成为疏离型,儿子与女儿数目的增多显著降低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此外,结果还显示老年人独立住房的拥有增加了城市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但是降低了农村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关系类型 城乡差异 代际团结 家庭养老功能 潜在类别分析
下载PDF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准备——基于群体差异的潜在类别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封铁英 范晶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112,共9页
中国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进程加快,凸显了该群体的养老资源劣势。基于西安市独生子女父母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技术识别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准备类型,采用多项逻辑回归实证分析养老准备类型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准... 中国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进程加快,凸显了该群体的养老资源劣势。基于西安市独生子女父母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技术识别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准备类型,采用多项逻辑回归实证分析养老准备类型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准备水平整体偏低,“养老准备缺失型”“养老准备不足型”和“养老准备充足型”类别间存在显著群体差异;年龄、性别、配偶关系、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养老准备类型影响显著。亟需建立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偿机制和多元化赡养政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提升养老准备水平,改善老年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生子女父母 养老准备 潜在类别 群体差异
下载PDF
瑞文高级推理测验作答反应的潜在类别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士青 刘华山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7-263,共7页
以瑞文高级推理测验为测试工具,对501名师范院校大学生被试的作答反应进行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模型统计指标支持将被试分成3个潜在类别的模型。各个题目在不同潜在类别上的条件概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基于潜在类别的项目分析可以提供更为... 以瑞文高级推理测验为测试工具,对501名师范院校大学生被试的作答反应进行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模型统计指标支持将被试分成3个潜在类别的模型。各个题目在不同潜在类别上的条件概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基于潜在类别的项目分析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进一步分析发现,归于不同潜在类别的被试在视觉空间过程和言语分析过程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文高级推理测验 潜在类别分析 项目分析 个体差异
下载PDF
性别视角下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CGSS2006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诗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65-72,共8页
休闲是人们从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而自愿进行的娱乐活动。休闲不仅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分别将城市女性居民与男性居民分为6种潜在休闲类型,两者在类别的划分... 休闲是人们从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而自愿进行的娱乐活动。休闲不仅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分别将城市女性居民与男性居民分为6种潜在休闲类型,两者在类别的划分上十分相似,但是总体而言,女性居民的休闲频率低于男性居民。本文还单独考察了城市女性居民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将其分为低频型、报刊音乐偏好型、传统型、高频型和室内型5种潜在休闲类型,从对应的类别概率来看,城市女性居民的休闲频率普遍偏低,且比较偏好室内进行的休闲活动。同时,多分类logistic回归的结果表明,年龄越小、教育程度越高、没有工作、总体生活幸福度高的城市女性居民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性别差异 潜在类别分析 女性休闲
下载PDF
平台企业网约工心理契约的潜在类别与群体差异
13
作者 何建华 李昊 +1 位作者 常莉俊 高永端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6,共9页
为探讨平台企业与网约工之间的关系属性,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及相关研究,开发了互联网平台企业网约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化问卷。以网约车司机和网约配送员为调研对象,在15个城市获取367个样本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技术(LCA)对平台企业网约工... 为探讨平台企业与网约工之间的关系属性,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及相关研究,开发了互联网平台企业网约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化问卷。以网约车司机和网约配送员为调研对象,在15个城市获取367个样本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技术(LCA)对平台企业网约工心理契约的潜在类型进行细分,分析平台企业网约工的心理契约差异。结果发现,网约工心理契约分为3种类型:低期望型、高期望型和随机期望型。3种心理契约类型在文化程度、工作类型、工作平台和工作感受4个指标上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研究建议:平台企业要关注网约工的心理诉求,根据网约工的心理契约类型采取多元化雇佣模式;网约工要认识到网约工作的风险,做好经济契约和心理契约管理;政府部门要督促平台企业履行雇主责任与社会责任,保障网约工的基本劳动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企业 网约工 心理契约 潜在类别 群体差异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健康类型识别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文倩 叶玲珑 +3 位作者 罗杰诚 肖健 林建林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目的从多健康维度探讨我国老年人潜在健康类型及其性别差异,为构建适宜不同性别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自2014年中国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CLHLS),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 目的从多健康维度探讨我国老年人潜在健康类型及其性别差异,为构建适宜不同性别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自2014年中国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CLHLS),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健康维度,选取具有完整健康指标的2886人,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探索潜在健康类型。其次,筛选其中具有完整社会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的2128人,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及社会人口和经济因素对潜在健康类型的影响作用。结果本研究识别出四个异质性的潜在健康类型:缺乏社交组(17.4%)、高共患病组(13.7%)、功能残障组(7.1%)、相对健康组(61.8%)。以相对健康组为参考,男性老年人出现缺乏社交和高共患病的可能性较女性低(OR=0.707、0.514)。对于男性,≥80岁和无配偶者较女性发生功能残障的概率更大;较高收入对缺乏社交组具有保护作用;参保新农合的较少发生缺乏社交和功能残障(OR=0.453、0.194)。在女性中,高龄、无配偶、东部地区、非独居、文化程度低和农村的老年人发生缺乏社交的风险更高;西部和参保新农合的出现高共患病和功能残障的可能性较低;独居和低收入老年人更有可能发生功能残障。结论本研究通过整合多维健康指标,发现我国老年人健康存在四个异质化的潜在类型,且显现性别差异,不同性别下受社会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也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多维健康 异质性 性别差异 潜在类别分析
下载PDF
儿童期逆境与基因对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洁婷 张境锋 +3 位作者 高楷东 文超 崔汉卿 刘金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44-1353,共10页
暴力再犯危险性评估是当今再犯危险性评估工作中的重点,其中,攻击性是服刑人员暴力再犯行为稳定的个体因素。对攻击性进行研究,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服刑人员在假释或出狱后的暴力再犯行为风险,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研究表明,遭受儿童期逆... 暴力再犯危险性评估是当今再犯危险性评估工作中的重点,其中,攻击性是服刑人员暴力再犯行为稳定的个体因素。对攻击性进行研究,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服刑人员在假释或出狱后的暴力再犯行为风险,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研究表明,遭受儿童期逆境和携带易感基因(如MAOA-uVNTR 低活性等位基因)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在现有的研究中,儿童期逆境的计分方式局限于简单的线性加总,或所依据的统计模型忽略逆境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在服刑人员攻击性的评估中未考虑攻击性的亚类,而且多使用自报告的量表测评,这些问题制约了评估的有效预测力。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潜在类别模型,分析男性服刑人员和普通成年人群在儿童期逆境上的亚类;以实验与问卷测量结果、司法行为记录作为攻击性指标,揭示儿童期逆境如何影响个体的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及暴力犯罪行为,重点探讨儿童期逆境潜在类别对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以及MAOA-uVNTR、COMT Val158Met、5-HTTLPR 基因多态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找出高攻击性个体的生物遗传指标,从而发现受儿童期逆境经历影响的易感人群,为暴力行为的风险预测以及针对暴力攻击行为的行为矫正和相关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逆境 基因 攻击性 潜在类别分析
下载PDF
成年创伤与犯罪形态:基于性别差异的潜在剖面分析
16
作者 刘成斌 廖铖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47,共23页
本研究对南方某市三所监狱的1494名犯罪者进行调查,旨在从“家庭变故-犯罪性”和“被害经历-犯罪性”两个维度来考察不同性别犯罪者的成年创伤潜在类型及其与首次犯罪年龄和再次犯罪卷入的关系。结果表明,犯罪者存在三种成年创伤潜在类... 本研究对南方某市三所监狱的1494名犯罪者进行调查,旨在从“家庭变故-犯罪性”和“被害经历-犯罪性”两个维度来考察不同性别犯罪者的成年创伤潜在类型及其与首次犯罪年龄和再次犯罪卷入的关系。结果表明,犯罪者存在三种成年创伤潜在类型,流动身份、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经济条件对不同性别犯罪者的成年创伤潜在类型分类有显著影响,女性“中创伤型”和“高创伤-高被害型”更可能在中青年时期首次犯罪,男性“高创伤-高变故-高被害型”更有可能再次卷入犯罪。应重视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家庭变故和被害经历上的创伤风险,建议根据不同成年创伤潜在类型犯罪者的特征与犯罪形态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及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创伤 犯罪形态 潜在剖面分析 性别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攻击的发生状况: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结果 被引量:6
17
作者 黎亚军 卢富荣 +1 位作者 骆方 王耘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9-561,563,共4页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攻击的发生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数据库,对23753名中国4—9年级学生的身体攻击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对不同身体攻击类别在不同性别和年级内的分布进行差异检验。结果:①4—9...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攻击的发生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数据库,对23753名中国4—9年级学生的身体攻击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对不同身体攻击类别在不同性别和年级内的分布进行差异检验。结果:①4—9年级学生的身体攻击分为三个潜在类别:高发组、边缘组和低发组,比例分别为:5.2%、36.7%、58.1%;②男生高发组、边缘组的比例(4.5%、44.6%)显著高于女生(1.9%、22.8%);③4—9年级学生高发组的比例在6.8%-1.4%,呈现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边缘组的比例在30.2%-37.0%。结论:身体攻击可以分为三类,每个类别在不同性别和年级内部的分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攻击 中国儿童青少年 潜在类别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