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被引量:32
1
作者 TIAN Yun ZHANG Jun-biao HE Ya-y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393-1403,共11页
Macroscopic grasp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status,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driving factors are the basic premise in further research on China’s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23 k... Macroscopic grasp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status,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driving factors are the basic premise in further research on China’s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23 kinds of major carbon emission source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materials inputs, paddy ifeld, soil and livestock breeding, this paper ifrstly calculated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from 1995 to 2010, as well as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2010 in China. We then made a decomposed analysis to the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model. The results show:(1) The amount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s 291.1691 million t in 2010. Compared with 249.5239 million t in 1995, it increased by 16.69%, in which, agricultural materials inputs, paddy ifeld, soil, enteric fermentation, and manure management accounted for 33.59, 22.03, 7.46, 17.53 and 19.39%of total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amount exist ups and downs, it shows an overall trend of cyclical rise; (2)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among regions:the amount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from top ten zones account for 56.68%, while 9.84%from last 10 zones.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vinces, especially the major crop production areas are the main source region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carbon emission rations,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are divided into ifve types, namely agricultural materials dominant type, paddy ifeld dominant type, enteric fermentation dominant type, composite factors dominant type and balanced type.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in west of China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east zone is the lowest; (3) Compared with 1995, efifciency, labor and structure factors cut down carbon emissions by 65.78, 27.51 and 3.19%, respectively;while economy factor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s by 113.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riving factor LMDI model
下载PDF
Potential and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2
作者 Jing LI Hong LI Lijun XIE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10期56-60,共5页
Agricultural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source of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and the carbon reduction in agricultural aspect is pressing.Based on list analysis method,the COD,TN and TP in agriculture in 28 provin... Agricultural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source of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and the carbon reduction in agricultural aspect is pressing.Based on list analysis method,the COD,TN and TP in agriculture in 28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0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By dint of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the economics mechanism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 was discussed.The reduction efficiency and potential of three kinds of pollutants were estimated.The regression indicates that the educational degree,income level and work play a crucial role in carbon e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POLLUTION POTENTIAL of carbon emissio
下载PDF
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钱凤魁 王祥国 +2 位作者 顾汉龙 王大鹏 李鹏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威胁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IPCC和农用物资投入数据核算2000—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通过LMDI指数分解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 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威胁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IPCC和农用物资投入数据核算2000—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通过LMDI指数分解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2015年农业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约为1759.66万t,较2000年(1048.19万t)增加67.88%,年均递增4.53%;研究期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碳排放增量变动可划分为“波动上升期(2000—2009年)—过渡期(2010—2015年)—平稳下降期(2016—2019年)”3个阶段。化肥施用是主要碳源,占比75.12%。2)分解模型测算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其碳减排比例分别为207.31%、21.56%、20.72%;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表现出较强的推动作用,实现349.59%的碳增量。3)相较于单因子来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交互结果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呈非线性增强特征,农业劳动力规模与其他因素叠加均呈现出双因子增强的作用效果。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受周边地区影响且影响程度不断加强,同时碳排放关键驱动因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本研究成果为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LMDI模型 地理探测器 东北三省
下载PDF
低碳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李光辉 汪兴宇 苏杭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4,共10页
在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恶劣影响,企业亟须低碳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市场竞争力。选取2008-2021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Python爬取关键词测度企业低碳转型,研究表明低碳转型程度对企业全... 在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恶劣影响,企业亟须低碳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市场竞争力。选取2008-2021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Python爬取关键词测度企业低碳转型,研究表明低碳转型程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其影响机制是:低碳转型程度高的企业,市场地位会提高,将获得更多绿色贷款和减少融资约束,最终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有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非两职合一和位于东中部地区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促进企业低碳减排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低碳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 减排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数字经济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5
作者 董雨 袁雪 查勇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2,共11页
“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工具,2013—2014年,我国建立了首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近十年以来,此项政策的减排效果已经受到广泛认可,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值得探究。基于2... “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工具,2013—2014年,我国建立了首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近十年以来,此项政策的减排效果已经受到广泛认可,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值得探究。基于2010—2019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以首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该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碳交易市场特征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机制分析表明,在碳交易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碳交易政策效果在非国有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中更强,并且碳市场的交易规模、流动性、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都对碳交易政策效果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碳配额价格水平也具有一定的负向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全要素生产率 双重差分模型 数字经济
下载PDF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影响——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
6
作者 曹俐 郭忠宇 闫周府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7,138,共8页
数字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表现出碳减排效应。理论上,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赋能农业碳减排。实际操作中,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标,利用中介模型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 数字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表现出碳减排效应。理论上,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赋能农业碳减排。实际操作中,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标,利用中介模型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碳排放的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东部的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但是这种减排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减排效果明显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在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31.1%。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碳排放强度 中介效应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研究
7
作者 王文举 钱新新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4,共19页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影响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并从七个试点省份出发,选取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环境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试点碳...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影响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并从七个试点省份出发,选取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环境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提升工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中国工业的低碳转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通过成本约束和结构升级途径促进工业低碳转型,而技术进步途径的作用尚未实质性显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研发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而在外商投资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工业低碳转型 全国统一碳市场 碳排放强度 低碳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物流效率研究
8
作者 李杰梅 祁婧洁 +1 位作者 尹琪 高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68,共8页
绿色发展是物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借助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别计算在碳排放约束下2009—2020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物流效率和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再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揭示... 绿色发展是物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借助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别计算在碳排放约束下2009—2020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物流效率和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再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揭示物流效率类型转移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通过泰尔系数和变异系数研究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城市间与省际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1)我国碳排放约束下物流效率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在逐渐通车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周围的城市物流效率提升明显。(2)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物流效率类型的城市对其邻近城市的物流效率转移有明显带动或抑制影响。(3)物流业GML指数值大于等于1的城市在全国各个地区分布大致均匀,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较大。(4)省际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明显高于城市间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基于结果分析提出在碳排放约束下提升物流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物流效率 空间马尔科夫链 全要素生产率 GML指数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演进及其影响机制——基于胡焕庸线的实证分析
9
作者 吴旭晓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共9页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 EBM-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模型 灰色综合关联度 胡焕庸线
下载PDF
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鄢飞 金俊杰 《河南科学》 2024年第3期450-458,共9页
“双碳”目标下,国家高度重视物流业的节能降碳.基于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物流业的样本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省... “双碳”目标下,国家高度重视物流业的节能降碳.基于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物流业的样本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省份、区域间差距较大,相邻省份空间正相关性显著;②选取经济发展水平、节能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和城镇化水平为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双固定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程度;③效应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节能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对邻近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溢出效应,其他因素的影响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碳排放效率 物流业 超效率SBM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测算及驱动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
11
作者 张乐勤 陈永卓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22-127,132,共7页
探索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驱动因子,对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及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运用IPCC碳排放测度模型,测算了2005—202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情况,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考察了农业生产碳排放效率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安徽省农... 探索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驱动因子,对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及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运用IPCC碳排放测度模型,测算了2005—202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情况,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考察了农业生产碳排放效率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安徽省农业生产碳排放由2005年的987.40万t攀升至2020年的1227.59万t,年均增长1.46%。农业生产碳排强度由2005年的1.21 t/万元下降至2020年的0.49 t/万元,年均下降5.85%;农业生产碳排放与其强度呈显著剪刀差态势,两者间夹角达33.52°。农业科技创新、农机化水平、农业生产结构与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652、-1.728、-0.562,均为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动力因子;规制政策、城镇化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085、0.619、1.232,为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制约因子。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安徽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碳排放 驱动因子 典型相关分析 安徽省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李航飞 魏少彬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8期56-61,共6页
基于2007—2021年统计数据,测度广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多元线性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讨广东省农业碳排放与其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及影响广东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 基于2007—2021年统计数据,测度广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多元线性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讨广东省农业碳排放与其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及影响广东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宽“V”字型特征,整体上有下降态势,可分为2个明显阶段;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地市差异显著;广东省农业生态生产效率较高,各年份基于处于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各地市则都处于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影响广东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及财政支农比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演化 脱钩特征 影响因素 广东省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提高了城市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吗?——基于内生方向距离函数模型的研究
13
作者 王建林 宋蒙 赵佳佳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1,共11页
减碳措施一般会带来总产出的降低,因此有必要从全要素效率的角度评估减碳政策。本文构建了一个方向距离函数模型,允许各决策单元有不等的减排因子,扩大了生产可行集的范围,同时采用了内生的方向向量,避免在选择方向向量时过于主观。基... 减碳措施一般会带来总产出的降低,因此有必要从全要素效率的角度评估减碳政策。本文构建了一个方向距离函数模型,允许各决策单元有不等的减排因子,扩大了生产可行集的范围,同时采用了内生的方向向量,避免在选择方向向量时过于主观。基于这一模型本文重新测算了城市层面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并实证分析碳交易政策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能够提高城市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中介效应表明,试点政策会通过产业结构和绿色创新等途径提高城市碳排放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试点政策对于高行政等级和人口规模较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影响更明显。因此,应扩大政策试点范围、鼓励产业结构优化、推广绿色技术创新、制定因地制宜的试点政策等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绿色发展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全要素碳排放效率 方向距离函数 非期望产出 中介效应
下载PDF
中国农业低碳转型及驱动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
14
作者 胡江峰 黄庆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53,共20页
低碳化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如何测算农业低碳转型绩效并探测其主要驱动因素,对于加快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鉴于此,基于1999-2021年中国26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Meta-frontier DEA方法测度农业低碳... 低碳化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如何测算农业低碳转型绩效并探测其主要驱动因素,对于加快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鉴于此,基于1999-2021年中国26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Meta-frontier DEA方法测度农业低碳转型绩效(碳排放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模型探究促进农业低碳转型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局碳排放效率远低于当期和跨期碳排放效率,主要是因为各省内部和各省间的碳排放效率差异较大.分区域来看,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递减的特征.基准回归及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促进经济增长、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均能够显著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提升,其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主要驱动因子,而城镇化和农业科技投入尚未对农业低碳转型发挥正向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低碳转型 农业高质量发展 碳排放效率 驱动因素 共同前沿与数据包络分析 空间面板模型
下载PDF
基于STIRPAT模型的辽宁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曲睿婷 乔林 +4 位作者 王浩淼 王天博 高强 郭美洁 王体朋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0-185,230,共7页
辽宁省是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大省,在能源结构持续调整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措施,必须探明其碳排放主要来源。为此,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2012—2021年主要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利用STIRPAT模型构建辽宁省能源... 辽宁省是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大省,在能源结构持续调整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措施,必须探明其碳排放主要来源。为此,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2012—2021年主要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利用STIRPAT模型构建辽宁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影响能源消耗碳排放的主导因素。结果发现,煤炭是辽宁省消耗的最主要能源,占总能耗的55%左右;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明显增加趋势,而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10年间降低11.3 kt CO_(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农业碳排放效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产值、人口、人均GDP、城镇化率、农业机械化程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影响辽宁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辽宁省碳排放测算模型,通过验证发现平均相对误差为-4.91%,准确度较好;对模型分析发现人口变化对辽宁省能源碳排放呈负向影响,而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对辽宁省能源碳排放呈正向影响。因此为抑制辽宁省能源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需要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产业结构,保持人均GDP增速,第二产业产值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能源碳排放 STIRPAT模型 影响因素 节能减排
下载PDF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用能、农业经济增长及农业能源碳排放关系研究——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16
作者 胡莉莉 孙晓娟 刘凤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4-186,共13页
采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对199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农业产值增长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值将不同省份划分成四个区域,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用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 采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对199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农业产值增长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值将不同省份划分成四个区域,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用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区域异质性,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能源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1990—2020年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而技术效率指数增速为负。(2)全国及各区域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即生产用能的投入能够明显增加农业产出,但是产出增加的实现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3)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能源碳排放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在门槛值前,二者正向关系较强;跨过门槛值后,二者正向关系减弱,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积极鼓励农业技术进步、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用能结构、差异化选择农业绿色发展道路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生产用能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能源碳排放
下载PDF
数字新基建、绿色技术进步与低碳经济转型
17
作者 张彧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9,共13页
立足中国2009—2021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数字新基建、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与绿色技术进步均对低碳经济转型发挥显著推动作用,且二者与低碳经济转型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 立足中国2009—2021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数字新基建、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与绿色技术进步均对低碳经济转型发挥显著推动作用,且二者与低碳经济转型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数字新基建水平提升能够增强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赋能效应;分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与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不显著;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绿色技术进步在数字新基建、低碳经济转型之间发挥门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后,东、中、西部地区数字新基建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助力作用均明显增强,且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新基建的三层子维度均有利于低碳经济转型,其中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向赋能效应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基建 绿色技术进步 低碳经济转型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碳排放
下载PDF
基于共同前沿理论的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追赶”效应解析
18
作者 罗玉波 朱晨曦 王春云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基于200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共同前沿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将农业碳汇引入期望产出,测算省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解析各群组“追赶”效应。结果表明:1)考虑农业碳汇能力后,规模效率变动均值由1.002跃升至1.034... 基于200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共同前沿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将农业碳汇引入期望产出,测算省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解析各群组“追赶”效应。结果表明:1)考虑农业碳汇能力后,规模效率变动均值由1.002跃升至1.034,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仅靠技术进步“单轮”驱动,规模效率也是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动力。2)通过共同前沿方法将各省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来源分解为农业管理水平与农业生产条件,东北群组管理水平与生产条件均处于领先地位,华北群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而管理水平相对较弱,其余群组生产条件处于劣势而管理水平相对较好。3)从异质性角度来看,不同群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差异来自区域内与区域间,而区域间差异核心来源是技术前沿“追赶”幅度的差距,同时规模效率“追赶”幅度也对区域间差异有着较大影响。基于此,建议增强各地农业碳汇能力,通过继续优化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确权政策,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不平衡 共同前沿分析 农业碳中和 追赶效应
下载PDF
考虑碳排放社会成本的最优峰谷电价研究
19
作者 左剑 孙傲 +3 位作者 潮铸 包博 杨韵 段秦尉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4期109-114,共6页
传统峰谷电价的制定关注的是电力系统的经济成本,随着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峰谷电价比例确定应当考虑峰谷电价政策在减排方面的重要效果,合理地设定峰谷电价不仅可以降低电网的物理成本,增加系统经济效益,还可以减少电力碳排放... 传统峰谷电价的制定关注的是电力系统的经济成本,随着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峰谷电价比例确定应当考虑峰谷电价政策在减排方面的重要效果,合理地设定峰谷电价不仅可以降低电网的物理成本,增加系统经济效益,还可以减少电力碳排放。首次在峰谷电价制定过程中考虑了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并构建了包含最优峰谷比例的社会总收益最大优化模型,根据拉格朗日乘数法确定函数极值的约束条件,得到最优峰谷电价比例与电价、碳价及边际碳排放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广东省2022年1-3月电力系统实际运行数据为例,估算了峰平谷各时段的边际碳排放因子,得到考虑碳排放社会成本的最优化峰谷电价比例为1.784∶1∶0.3。研究表明,在考虑碳社会成本后现行的电力峰谷价差需进一步增加,最优的峰时电价比例可较现有水平提高0.084,而谷时电价比例则下降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谷电价制定 碳排放社会成本 社会总收益 边际碳排放因子 拉格朗日乘数法
下载PDF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t the city level in China 被引量:1
20
作者 Shaojian WANG Zehong WANG Chuanglin F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7期1292-1307,共16页
To achieve carbon peak targets,realize carbon neutrality vision,and tackle global climate change,China must improve the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t the city level.Based on the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191 pre... To achieve carbon peak targets,realize carbon neutrality vision,and tackle global climate change,China must improve the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t the city level.Based on the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19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17,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from three aspects:the overall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the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both region and city size,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clusters categorized by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t the city level.This paper also reveals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on China’s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overall level of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ities is low,and there is a downward tren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mong cities are convergent,but there is a wide gap between high and low values.(2)The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cities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non-coastal areas cities.Large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s,such as provincial capitals,are the agglomeration areas of high urban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values.(3)The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level of cities with similar sizes will converge.At the same time,such changes will enhance the differences among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s at the city level within the same region.(4)Cities that belong to high urban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cluster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Such cities are classified into large cities,supercities,and megacities.Compared with low urban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clusters,cities in high urban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clusters show a higher proportion in the medium-high level and high level of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Moreover,cities in high urban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clusters are more likely to improve their urban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5)Th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effect,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mproving urban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has an incremental effect,and the anticipated benefi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ve yet to be fully realized.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clusters and different regions are variable.Finally,this paper advances policy enlightenment according to its research fin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t the city leve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difference Influencing factor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