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物元分析的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俊华 慕长龙 +5 位作者 陈秀明 向成华 罗成荣 韩华柏 陈国先 杜亚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93-2100,共8页
将土地利用的适宜度、适宜度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由实测资料和专家系统综合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重及关联度,建立起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将模型应用于四川省阆中市岳家沟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结果表明... 将土地利用的适宜度、适宜度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由实测资料和专家系统综合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重及关联度,建立起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将模型应用于四川省阆中市岳家沟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结果表明,经调整后,该区的农林牧比例趋于合理,土地的经济效益指数、生态效益指数分别由原来的1529.80、1460.94提升到1719.99、1758.21。此外,调整后,景观格局发生变化:景观多样性指数(H)和景观均匀度指数(E)分别由调整前的1.3028和0.6108增加到调整后的2.0920和0.8463,分别增加了60.58%和38.56%,最大多样性指数上升了18.33%。而景观优势度和蔓延度指数则由调整前的0.6431和0.7467减少到调整后的0.2106和0.7125。说明景观斑块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斑块的聚集状况分散化。实例证明,在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物元分析方法能克服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价的精度,而且能落实到山头、地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元分析 土地利用 结构调整 景观格局 地理信息系统 小流域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以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欧阳玲 刘广通 包秀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2期376-381,共6页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不合理。以生态环境、人口和经济上具有典型性的母子山村为依托,根据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及实地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对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近17年母子山村耕地面...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不合理。以生态环境、人口和经济上具有典型性的母子山村为依托,根据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及实地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对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近17年母子山村耕地面积呈波动变化,由1988年的836.53hm2增加到2000年的1011.01hm2,2005年耕地面积降为651.23hm2;牧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由1988年的1437.15hm2降到2005年的675.8259hm2;草地覆盖度降低,高覆盖度草地1988年占草地面积的13.58%,2005年降为0;森林覆盖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比重由1988年的17.6%上升到2005年的53.1%;沙漠化土地面积锐减,比重由1988年的13%降到3%。母子山近17年中,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指数为9.35,人类改变土地的程度在增强,人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土地利用的程度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转变。其原因主要是人口和牲畜的变化及国家政策的调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母子山村
下载PDF
人地作用关系中生态陷阱现象解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力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167-2173,共7页
选择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案例对象,分析了该区人地作用关系中生态脆弱的本质与恶性循环链式反应的机理,并用生态陷阱来类比描述人地作用关系中的这一现象过程。指出生态陷阱是特定生态系统属性与相应的人类活动干扰耦合导致人地作用... 选择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案例对象,分析了该区人地作用关系中生态脆弱的本质与恶性循环链式反应的机理,并用生态陷阱来类比描述人地作用关系中的这一现象过程。指出生态陷阱是特定生态系统属性与相应的人类活动干扰耦合导致人地作用自驱动机制形成,最终导致人地关系不断衰减恶化的现象和过程,本质上是人地作用过程中产生了路径依赖,进入了一种低水平的轨道锁定状态。生态陷阱概念或者研究视角的提出将为生态系统管理、生态建设与恢复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结合农牧交错带的问题提出了该区生态建设的方向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农牧交错带 沙漠化 恶性循环 生态陷阱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选择适宜性分析——以科尔沁沙地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力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47,共4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关键区域。从气候与水土资源等方面对农牧业选择的自然生态适宜性作了综合分析,指出,该区具有发展旱作农业的一定生态适宜性,但是已经处于极端条件,使旱作农业种植具有一定的生产与生态风险,而发展...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关键区域。从气候与水土资源等方面对农牧业选择的自然生态适宜性作了综合分析,指出,该区具有发展旱作农业的一定生态适宜性,但是已经处于极端条件,使旱作农业种植具有一定的生产与生态风险,而发展草原畜牧业更适合其生态条件对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要求。但社会经济因素利用气候变化的波动性、环境效应的滞后性以及科技进步改变局部微环境等,在一定程度改变着农牧业选择的自然生态适宜区间,影响着农牧业选择的方向和空间。最后,提出了该区生产调整与生态建设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适宜性 农牧业变化 沙漠化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程度分析——以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
5
作者 欧阳玲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5-51,共7页
以位于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具有典型性的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根据实地调查的大量农户数据,基于微观视角对村域近15年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母子山村总人口呈减少趋势,由1990年的1388人减少到2008年的1188人;外出人口... 以位于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具有典型性的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根据实地调查的大量农户数据,基于微观视角对村域近15年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母子山村总人口呈减少趋势,由1990年的1388人减少到2008年的1188人;外出人口由1996年的45人急剧增加到2008年的237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有所下降;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大量的人口流出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该地的人地矛盾;但其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0%,导致人均收入水平低、年际波动大;文化教育水平落后,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3.57%,14岁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43年,科教投入仅占GDP的0.76%。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贫困使得母子山村社会经济系统严重失衡,阻碍了该区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研究从人口、劳动力、农业结构、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协调社会经济系统的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社会经济系统 母子山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