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ide-blown airflow velocities on plasma and combustion wave generated from fused silica induced by combined pulse laser
1
作者 余昊 蔡继兴 +3 位作者 毛洪涛 王云鹏 李忆 李顺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65-176,共12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variations in side-blowing airflow velocity on plasma generation,combustion wave propagation mechanisms,and surface damage in fused silica induced by a combined millisecond-nanosecond...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variations in side-blowing airflow velocity on plasma generation,combustion wave propagation mechanisms,and surface damage in fused silica induced by a combined millisecond-nanosecond pulsed laser.The airflow rate and pulse delay are the main experimental variables.The evolution of plasma motion was recorded using ultrafast time-resolved optical shadowing.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xpansion velocities of the plasma and combustion wave are influenced differently by the sideblowing airflow at different airflow rates(0.2 Ma,0.4 Ma,and 0.6 Ma).As the flow rate of the sideblow air stream increases,the initial expansion velocities of the plasma and combustion wave gradually decrease,and the side-blow air stream increasingly suppresses the plasma.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target vapor is always formed and ionized into plasma during the combined pulse laser action.Therefore,the side-blown airflow alone cannot completely clear the plasma.Depending on the delay conditions,the pressure of the side-blowing airflow,the influence of inverse Bremsstrahlung radiation absorption and target surface absorption mechanisms can lead to a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double combustion waves when using a nanosecond pulse laser.Both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fused silica targets in the laser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erent airflow speeds PLASMA combustion wave different pulse delay surface damage
下载PDF
Fabrication of TiB_2 composite powders coated with BN by high speed airflow impact
2
作者 冯彩梅 王为民 傅正义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5年第2期238-242,共5页
TiB2 powders coated with BN were prepared by Hybridization System making use of dry impact blending method to achieve powder surface modification. Parameters of coating were analyzed and the most appropriate condition... TiB2 powders coated with BN were prepared by Hybridization System making use of dry impact blending method to achieve powder surface modification. Parameters of coating were analyzed and the most appropriate condition was summarized. Scan electron microscope of JSM-5610LV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of H-600STEM/EDS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ated powders. Results show that treatment time, rotation speed, granularity ratio of TiB2 to BN, pretreatment of materials etc influence the coating results evidently. Mixing raw materials and coating with BN under the appropriate condition can get round TiB2/BN composite powder with smooth surface and compact coating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气流撞击 混合系统 电镀工艺 二硼化钛陶瓷 氮化硼 复合粉末
下载PDF
基于康达效应的高速气流推力矢量喷管
3
作者 姚清河 王思淼 +3 位作者 杨耿超 白欣彤 李明洋 王昱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4,共10页
基于康达效应设计了一种高速气流推力矢量喷管,利用其对流体的偏转作用实现主流方向控制。喷管由主通道以及外侧八个独立气室和出口处的康达壁面组成,可通过气室外部的开合情况来实现八个偏转方向的控制。本文对所设计的高速气流推力矢... 基于康达效应设计了一种高速气流推力矢量喷管,利用其对流体的偏转作用实现主流方向控制。喷管由主通道以及外侧八个独立气室和出口处的康达壁面组成,可通过气室外部的开合情况来实现八个偏转方向的控制。本文对所设计的高速气流推力矢量喷管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了主流速度、气室开合情况及康达壁面曲率三个参数对主流偏转效果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主流速度在50~160 m/s时,不同的开合组合的偏转效果有较为显著的差异。(2)气室打开数量为奇数时,偏转效果优于偶数。只有一个气室开口时,偏转效果最优。(3)计算得到三维喷管最优康达壁面的曲率是55.26。本文设计的高速气流推力矢量喷管能够达到较好的偏转控制效果,最大偏转角度可达到85.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达效应 高速气流 推力矢量喷管 气流偏转
下载PDF
高速列车弓网受流系统放电实验平台设计
4
作者 曾晗 符思雨 +3 位作者 朱彦锦 韦宝泉 李泽文 邓芳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7,共7页
为掌握外环境下高速列车的运行特点,开展弓网电弧变化特性研究,该文设计并研制了高速列车弓网受流系统放电实验平台,其风洞系统由风洞结构、风扇转子系统、风洞控制系统、弓网电弧发生系统、观测系统组成。测试结果表明:低速直流风洞风... 为掌握外环境下高速列车的运行特点,开展弓网电弧变化特性研究,该文设计并研制了高速列车弓网受流系统放电实验平台,其风洞系统由风洞结构、风扇转子系统、风洞控制系统、弓网电弧发生系统、观测系统组成。测试结果表明:低速直流风洞风速可达50 m/s,湍流度低于1%,速度不均匀性小于1%,流场稳定性不超过1%,气流偏角不超过0.5°,满足《低速风洞和高速风洞流场品质要求》(GJB 1179A—2012)中所规定的参数指标。该系统为探究强气流场环境下弓网电弧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可为高速运行环境下列车弓网电弧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直流风洞 风洞系统 强气流场环境 弓网电弧
下载PDF
地形对宜昌市大气污染特征及扩散条件影响
5
作者 成勤 岳岩裕 +3 位作者 罗剑琴 毛成忠 王清龙 饶少林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5期86-94,共9页
利用2016-2020年气象与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分析宜昌市三面环山地形对PM_(2.5)、PM_(10)和O_(3)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分布和其大气扩散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种污染物中,PM_(2.5)污染最严重,O_(3)污染天数少于PM_(10)污染天数,但污染超... 利用2016-2020年气象与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分析宜昌市三面环山地形对PM_(2.5)、PM_(10)和O_(3)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分布和其大气扩散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种污染物中,PM_(2.5)污染最严重,O_(3)污染天数少于PM_(10)污染天数,但污染超标程度高于PM_(10)的超标程度。受地形、植被及人类活动影响,宜昌市“喇叭口”地形内大气污染最重。(2)在地形和区域输送的影响下,“喇叭口”内易形成大气污染。冬季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污染路径主要为东北路径和偏东路径,潜在源区主要为河南北部和东部、荆门、荆州。夏季O_(3)为主要污染物,污染轨迹主要为偏南和偏东路径,潜在源区为江汉平原和宜昌南部。(3)地表风速与PM_(2.5)、PM_(10)浓度负相关,但受传输过程影响,平均风速大于3.3 m·s^(-1)时,PM_(2.5)、PM_(10)浓度波动较大;与O_(3)浓度正相关,但在平均风速大于2.1 m·s^(-1)时,O_(3)浓度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受“喇叭口”地形影响,偏东风为造成宜昌城区PM_(2.5)污染的主风向。受长江河谷地形影响,NW风和E风易造成宜昌城区O_(3)浓度升高。(4)降水对污染物有湿清除作用,降水量与污染物浓度负相关;但降水量小于5 mm时,可能出现PM_(2.5)浓度成倍增长的情况;降水量大于25 mm时,PM_(10)的负清除率占比有所上升;降水对O_(3)的正清除率占比最高,但平均清除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大气污染特征 气流轨迹 平均风速 盛行风向 湿清除
下载PDF
矿井巷道风速智能感知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炫中 王孝东 +4 位作者 杨懿杰 吕玉琪 刘唱 杜青文 谢博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4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矿井通风系统智能化是推进智能矿山建设、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通风参数作为基础数据来源,是矿井通风系统智能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而矿井巷道风速智能感知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传感器精度及可靠性优化、传感器测风误差修正、平均风... 矿井通风系统智能化是推进智能矿山建设、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通风参数作为基础数据来源,是矿井通风系统智能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而矿井巷道风速智能感知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传感器精度及可靠性优化、传感器测风误差修正、平均风速智能快速预测、传感器布设优化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待改善。综述了传感器技术、高精度智能风速预测等研究成果,总结了各项技术的优劣及适用范围,提出了基于PSO−GRU神经网络构建的巷道断面平均风速智能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提高矿井巷道平均风速测算的精度,可为通风参数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风 巷道风流特性 风速传感器 巷道平均风速 PSO−GRU神经网络
下载PDF
油菜抗倒伏测试风洞关键部件仿真与试验
7
作者 王浩杰 任奕林 +3 位作者 邢博源 黄秋航 王琦龙 王建松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241,共10页
为解决现有油菜抗倒伏品种选育周期长、难度大等问题,依托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油菜抗倒伏测试风洞模型,对风洞扩散段、稳定段、收缩段等关键部位进行参数设计及仿真试验,分析该模型对风洞流场品质的影响,最终通过正交试验选择最... 为解决现有油菜抗倒伏品种选育周期长、难度大等问题,依托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油菜抗倒伏测试风洞模型,对风洞扩散段、稳定段、收缩段等关键部位进行参数设计及仿真试验,分析该模型对风洞流场品质的影响,最终通过正交试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结果显示,单因素试验中,收缩段长度Lc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增加,气流品质下降;随稳定段长度Lw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先减小后增加,稳定段长度1000 mm时,风速变异系数最低,气流品质最佳;阻尼网距稳定段出口长度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先降低后增加,阻尼网距稳定段出口0.65Lw时,风速变异系数最小。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收缩段长度600 mm、稳定段800 mm、阻尼网距风洞出口0.65Lw时,对应风洞试验区风速平均变异系数为0.139,风速较其他方案更稳定,气流品质最佳。实测验证发现,与仿真结果相比,实测风速大小无明显差别,且实测结果中各截面风速变异系数略优于仿真值,整体仿真结果与实测效果拟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倒伏 风洞试验 虚拟仿真 风速变异系数 气流品质
下载PDF
矿井胶带运输巷火灾蔓延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齐庆杰 王欢 +2 位作者 董子文 周新华 李兴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41,共6页
为探明胶带巷火灾蔓延及烟气的流动规律,以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进行的一组全尺寸巷道火灾试验为背景,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输送带燃烧特性,建立火焰在输送带上传播的数值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重点研究火源功率在2和4 MW条件下... 为探明胶带巷火灾蔓延及烟气的流动规律,以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进行的一组全尺寸巷道火灾试验为背景,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输送带燃烧特性,建立火焰在输送带上传播的数值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重点研究火源功率在2和4 MW条件下,风速在0.5-4 m/s范围内,输送带平均延燃速率和近火源区巷道内部温度分布。结果表明:风速对输送带的初始延燃速率有较大影响,火源功率对火焰在输送带上蔓延距离影响显著,火灾平均蔓延速率与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巷道纵向方向温度分布规律受风速影响表现不同,顶棚附近温度随风速增加而降低,距底板1.5 m高度处温度随风速增加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带巷 火灾蔓延 数值模拟 风速 火源强度
下载PDF
做青间气流因子对做青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金心怡 郭雅玲 +2 位作者 王秀萍 康明寿 郭进元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2-367,共6页
对做青间空气参数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密闭的空调做青间新风量不足 ,CO2 含量明显高于自然做青间 ;空调做青间的“温、湿、风、气”等空气参数分布不均 ;空调做青间的送风方式影响气流组织形式 .提出做青间的气流因子 (新风量、气流速... 对做青间空气参数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密闭的空调做青间新风量不足 ,CO2 含量明显高于自然做青间 ;空调做青间的“温、湿、风、气”等空气参数分布不均 ;空调做青间的送风方式影响气流组织形式 .提出做青间的气流因子 (新风量、气流速度和气流组织形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环境 新风量 气流速度 气流组织型式 乌龙茶
下载PDF
悬挂式常温烟雾机气流场与雾滴沉积三维模拟与试验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慧 祁力钧 王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109,122,共8页
基于CFD三维模拟技术,建立了常温烟雾机在密闭温室内作业的气流速度场模型及雾滴沉积分布模型,分析了常温烟雾机的气流速度场及雾滴沉积分布特性,并进行试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常温烟雾机有效风送距离与风送速度呈正比,在喷雾高度为1.... 基于CFD三维模拟技术,建立了常温烟雾机在密闭温室内作业的气流速度场模型及雾滴沉积分布模型,分析了常温烟雾机的气流速度场及雾滴沉积分布特性,并进行试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常温烟雾机有效风送距离与风送速度呈正比,在喷雾高度为1.5 m时常温烟雾机风送距离最短;风送速度为5 m/s和25 m/s时雾滴质量流率较大,风送速度为20 m/s以上、喷雾高度在2.0 m以上时,雾滴沉积均匀性较好。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说明,在风机作用区域内,所建立气流速度场数值模型模拟相对误差为10%~35%,雾滴沉积分布模型模拟相对误差为15%~35%,可较准确预测常温烟雾机气流速度场与雾滴沉积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烟雾机 计算流体力学 气流速度场 沉积分布
下载PDF
风速对温室内气流分布影响的CFD模拟及预测 被引量:9
11
作者 程秀花 毛罕平 倪军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18,共4页
基于CFD数值模拟技术,采用标准湍流模型和DO辐射模型对室外风速为0.9m.s-1时Venlo型玻璃温室内气流分布模式进行了3-D稳态求解,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平均相对误差为13.4%,CFD数值模型有效。采... 基于CFD数值模拟技术,采用标准湍流模型和DO辐射模型对室外风速为0.9m.s-1时Venlo型玻璃温室内气流分布模式进行了3-D稳态求解,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平均相对误差为13.4%,CFD数值模型有效。采用该模型对室外风速为1.5m.s-1和2m.s-1时室内气流场进行了预测,并得出了3种风速下温室的通风率与室外风速之间呈线性关系,R2=0.984 6。风速是影响温室通风率的关键因素。风速低时,室内气流分布模式受室外环境影响较轻微,作物区气流分布比较均匀一致;随着风速的增高,室内气流流速增大并伴有涡流出现,温室高度方向梯度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风速 计算流体动力学 模拟
下载PDF
超音速气流粉碎技术应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蔡艳华 马冬梅 +3 位作者 彭汝芳 俞海军 楚士晋 左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1-674,714,共5页
超音速气流粉碎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深加工技术,具有无污染、耐热敏性、精度高等工艺特点,这使得其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为此综述了超音速气流粉碎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概述了超音速气流粉碎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艺特点;重点阐述了超音... 超音速气流粉碎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深加工技术,具有无污染、耐热敏性、精度高等工艺特点,这使得其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为此综述了超音速气流粉碎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概述了超音速气流粉碎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艺特点;重点阐述了超音速气流粉碎技术在物料细化、食品加工、中药加工尤其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及其优势,最后对今后的应用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 气流粉碎 改性 化学研究
下载PDF
硅灰石/橡胶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结构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伟端 潘兆橹 +1 位作者 赵煌 郭建斌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8-71,共4页
天然硅灰石加入固相活性剂硬脂酸 ,经超音速气流机械力粉碎 -活化 ,硅灰石仍呈针状或柱状结构 ,表面镶着呈一定规则排列的细小颗粒 ,系因硬脂酸一端的羧基与硅灰石发生化学反应或化学吸附。硬脂酸另一端 C17烷基与天然橡胶的结构十分相... 天然硅灰石加入固相活性剂硬脂酸 ,经超音速气流机械力粉碎 -活化 ,硅灰石仍呈针状或柱状结构 ,表面镶着呈一定规则排列的细小颗粒 ,系因硬脂酸一端的羧基与硅灰石发生化学反应或化学吸附。硬脂酸另一端 C17烷基与天然橡胶的结构十分相似 ,彼此间相容性较好 ,硅灰石在橡胶中分布较均匀 ,因而活性硅灰石 /橡胶复合材料界面粘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灰石 超音速气流粉碎-活化 像胶 微观结构 红外吸收光谱 硅灰石/橡胶复合材料 界面微观结构 扫描电镜
下载PDF
高速气流对绝缘子表面放电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刘学忠 高超 +2 位作者 邓显波 曹利强 陈晓聪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21,共6页
为了研究高速气流环境下绝缘子的表面放电特征,建立了高速气流环境下绝缘子放电试验的微型风洞试验系统,进行了两种典型结构的绝缘子试样的工频放电试验,结果表明绝缘子的放电具有多通道滑闪和非沿面放电等特征。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可压缩... 为了研究高速气流环境下绝缘子的表面放电特征,建立了高速气流环境下绝缘子放电试验的微型风洞试验系统,进行了两种典型结构的绝缘子试样的工频放电试验,结果表明绝缘子的放电具有多通道滑闪和非沿面放电等特征。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有限元数值分析,计算并得到了绝缘子周围气流的速度和压强分布特性,特别是绝缘子侧风面的高流速和低气压特征。研究分析认为高速气流的吹弧效应对绝缘子放电通道或电弧的形态起主导作用,以及低气压效应对滑闪或放电的起始位置起决定作用,而边界层效应则保持沿绝缘子表面延伸的电弧不受吹弧效应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 高速气流 非沿面放电 风洞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气流速度和湍流强度随时间变化的PIV测量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以斌 宣晓燕 +1 位作者 党宏斌 崔鑫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5-289,共5页
通过使用粒子图像测速法(PIV)测量手段,对垂直方形管道内喷粉过程中产生的气流速度和湍流强度进行了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通过计算得到了气流速度和湍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管道中气流平均速度在喷粉结束之前... 通过使用粒子图像测速法(PIV)测量手段,对垂直方形管道内喷粉过程中产生的气流速度和湍流强度进行了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通过计算得到了气流速度和湍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管道中气流平均速度在喷粉结束之前与时间基本成线性增加。喷粉结束后,气流平均速度急剧减小。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湍流强度在喷粉结束后0~350 ms内均成负指数衰减,350 ms后管道中湍流强度随时间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速度 湍流强度 粒子图像测速法 负指数 衰减
下载PDF
螺旋槽端面微间隙高速气流润滑密封特性 被引量:16
16
作者 马春红 白少先 +1 位作者 彭旭东 李纪云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9-706,共8页
考虑入口气流压力损失和出口阻塞效应,建立了微间隙端面高速气体润滑密封分析数学模型,对螺旋槽端面微间隙高速气流润滑密封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密封间隙、密封压力和转速等工况条件下,入口压力损失和出口阻塞效应对开启力、泄... 考虑入口气流压力损失和出口阻塞效应,建立了微间隙端面高速气体润滑密封分析数学模型,对螺旋槽端面微间隙高速气流润滑密封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密封间隙、密封压力和转速等工况条件下,入口压力损失和出口阻塞效应对开启力、泄漏率及气膜刚度等密封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速气体阻塞效应使出口压力高于环境压力,压力损失使入口气膜压力下降,导致泄漏率和气膜刚度明显下降,并使开启力增加.随着密封压力和密封间隙的增加,阻塞效应增强,导致泄漏率和气膜刚度显著降低.密封压力10 MPa时,泄漏率降低可达20%,气膜刚度的下降可达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槽 干气密封 高速气流 阻塞流
下载PDF
采空区顶板大面积冒落危害预测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郑怀昌 李明 +1 位作者 张军 张晓君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11,共3页
针对房柱法开采后形成了大量采空区,随时间推移,矿柱的岩体强度下降,采空区面积增大造成部分矿柱因应力转移而使载荷增加,在外力作用下矿柱发生连锁垮塌,大面积顶板在较短时间内冒落,所产生的冲击气浪冲垮设备、设施,造成人员伤亡。本... 针对房柱法开采后形成了大量采空区,随时间推移,矿柱的岩体强度下降,采空区面积增大造成部分矿柱因应力转移而使载荷增加,在外力作用下矿柱发生连锁垮塌,大面积顶板在较短时间内冒落,所产生的冲击气浪冲垮设备、设施,造成人员伤亡。本文建立了采空区大面积顶板冒落造成的冲击气浪的最大速度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顶板冒落 地下开采 冲击气浪 风速
下载PDF
凝聚槽类型对转杯内气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超 杨瑞华 +1 位作者 薛元 高卫东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133,138,共7页
为探究G、T、U、S型凝聚槽对36 mm直径转杯内气流场的影响,在软件Fluent中对三维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凝聚槽在1周(0°~360°)范围内,4种槽型的速度大小为G型>T型>U型>S型,在0°与360... 为探究G、T、U、S型凝聚槽对36 mm直径转杯内气流场的影响,在软件Fluent中对三维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凝聚槽在1周(0°~360°)范围内,4种槽型的速度大小为G型>T型>U型>S型,在0°与360°位置处静压大小为G型>S型>U型>T型,其余各角度位置处静压大小为S型>U型>T型>G型。各槽型内气流静压和速度趋势基本一致,以T型槽为例,输棉通道内的静压位于-32 886.15~18 224.56 Pa之间,转杯内的静压大部分处于-13 719.63^-7 330.80 Pa之间;输棉通道内的气流随着管道直径的减小而加速运动,在出口处达到最大值261.81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杯纺 凝聚槽 数值模拟 气流场 速度 静压
下载PDF
电子废弃物脉动气流分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海锋 宋树磊 +2 位作者 何亚群 赵跃民 段晨龙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9-383,共5页
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分离是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环节.探讨了脉动气流分选机理,利用高速摄像机和颗粒高速动态分析系统,研究了在1.0和2.0Hz频率下,脉动气流分选机中物料颗粒的分选过程.结果表明,颗粒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呈现... 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分离是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环节.探讨了脉动气流分选机理,利用高速摄像机和颗粒高速动态分析系统,研究了在1.0和2.0Hz频率下,脉动气流分选机中物料颗粒的分选过程.结果表明,颗粒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且周期与脉动气流的周期一致.物料颗粒通过不断累积脉动气流的加速度效应实现按密度分离.采用脉动气流分选机对2.0~0.5mm粒级的废弃电路板破碎物料进行了分选实验,并利用Design—Expert6.0软件进行了正交实验设计和分析,得出了分选效率与不同操作变量之间的二次方模型,结果表明气流速度和脉动频率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分选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操作条件优化后,分选效率达到8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废弃物 脉动气流分选 高速动态分析 正交实验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辅助燃烧的研究进展、关键问题及展望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平 穆海宝 +3 位作者 喻琳 姚聪伟 许桂敏 张冠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73-2083,共11页
利用低温放电等离子体在各种极限条件下实现快速点火,稳定燃烧和提高燃烧效率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是近年来等离子体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相关研究现状,归纳了低温等离子体辅助燃烧的机理,从实验研究、仿真计算、ns重频脉冲电源研制等... 利用低温放电等离子体在各种极限条件下实现快速点火,稳定燃烧和提高燃烧效率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是近年来等离子体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相关研究现状,归纳了低温等离子体辅助燃烧的机理,从实验研究、仿真计算、ns重频脉冲电源研制等各方面,介绍并讨论了这些研究的进展。目前一般认为等离子体化学反应产生的活性基团和气流温升是提高燃烧效率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氧原子对燃烧过程影响较大。作为物质第四态的等离子体具有快速的热效应、比较高的自由电子能量和一些长寿命激发态粒子,且在放电过程中等离子体对流场的影响会改变气体的输运特性。这些共同因素的作用使得燃料气体的电离及输运时间缩短,能够有效降低点火温度,提高燃烧效率,拓展燃烧极限。在实验研究方面,介绍了各研究机构独特的燃烧器设计方案和相关参数,分析了不同电极结构和放电形式对燃烧的影响。最后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流动环境下大气压均匀等离子体的产生;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的非介入式测量与诊断;等离子体辅助燃烧的建模与仿真;等离子体激发电源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辅助燃烧 超音速气流点火 介质阻挡放电 光谱诊断 层流燃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