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ight into the preformed albumin corona on in vitro and in vivo performances of albumin-selective nanoparticles 被引量:3
1
作者 Zhenbao Li Dan Li +3 位作者 Wenjuan Zhang Peng Zhang Qiming Kan Jin Sun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2019年第1期52-62,共11页
Preformed albumin corona of albumin-nonselective nanoparticles(NPs)is widely exploited to inhibit the unavoidable protein adsorption upon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However,very few studies have concerned the preforme... Preformed albumin corona of albumin-nonselective nanoparticles(NPs)is widely exploited to inhibit the unavoidable protein adsorption upon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However,very few studies have concerned the preformed albumin corona of albumin-selective NPs.Herein,we report a novel type of albumin-selective NPs by decorating 6-maleimidocaproyl polyethylene glycol stearate(SA)onto PLGA NPs(SP NPs)surface,taking albuminnonselective PLGA NPs as control.PLGA NPs and SP NPs were prepared by emuls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and the resultant NPs were in spherical shape with an average diameter around 180 nm.The corresponding albumin-coating PLGA NPs(PLGA@BSA NPs)and albumin-coating SP NPs(SP@BSA NPs)were formulated by incubating SP NPs or PLGA NPs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solution,respectively.The impact of albumin corona on particle characteristics,stability,photothermal effect,cytotoxicity,cell uptake,spheroid penetr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was investigated.In line with previous findings of preformed albumin coating,PLGA@BSA NPs exhibited higher stability,cytotoxicity,cell internalization and spheroid penetration performances in vitro,and longer blood circulation time in vivo than those of albumin-nonselective PLGA NPs,but albumin-selective SP NPs is capable of achieving a comparable in vitro and in vivo performances with both SP@BSA NPs and PLGA@BSA NPs.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A decorated albumin-selective NPs pave a versatile avenue for optimizing nanoparticulate delivery without preformed albumin coro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FORMED albumin corona albumin-nonselective PLGA NPS albumin-selective SP NPS In vitro and in vivo performances
下载PDF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崔丽艳 刘迪 +1 位作者 吴永华 张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3331-3333,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评价。方法:监测急诊稳定型心绞痛(SA)和ACS患者共113例,入院后即刻取血测定IMA及CRP,观察其变化。同时选择76例门诊体检者作对照。经受试者工作特征...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评价。方法:监测急诊稳定型心绞痛(SA)和ACS患者共113例,入院后即刻取血测定IMA及CRP,观察其变化。同时选择76例门诊体检者作对照。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获得区分SA与ACS最适界值点(cutoff值)。结果:ACS组与对照组、SA组间IMA、CRP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IMAROC曲线下面积为0.948,在最适cutoff值为70.5U/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和82.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95.5%和79.2%。CRPROC曲线下面积为0.746,在最适cutoff值为4.905mg/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5.6%和87.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78.1%和18.4%。结论:IMA可对急性心肌缺血作出早期诊断,且明显提高对ACS早期诊断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质 缺血修饰白蛋白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褚强强 董文红 +3 位作者 丁震 章车明 张尧 吴政治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307-310,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2019)感染对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为临床进行科学的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3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9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病人刚入院进行隔离时及经抗病毒治疗病毒核...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2019)感染对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为临床进行科学的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3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9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病人刚入院进行隔离时及经抗病毒治疗病毒核酸转阴后解除隔离出院时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体质量等指标,分析对比前后指标变化。结果入选的29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轻型3例,普通型15例,重型1例,无症状感染者10例;其中男性12例(41.38%),女性17例(58.62%);入院时血清TP(72.49±5.52)g/L、ALB(43.21±4.03)g/L、Hb(140.59±14.28)g/L、体质量(62.12±7.84)kg,出院时TP(69.04±5.25)g/L、ALB(40.65±3.41)g/L、Hb(129.69±14.85)g/L、体质量(59.34±8.15)kg,出院时较入院时各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12、0.006、0.023)。新冠肺炎组(包括轻型、普通型、重型)TP、ALB、Hb、体质量指标入院时和出院时前后差值分别为(2.69±5.02)g/L、(2.22±2.89)g/L、(8.37±8.93)g/L、(3.01±1.20)kg,无症状感染组为(4.88±5.81)g/L、(3.21±4.79)g/L、(15.67±9.68)g/L、(2.70±1.42)kg,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0.560、0.053、0.694)。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各种营养指标进行性下降,新冠肺炎组和无症状感染组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均存在营养风险,营养风险不利于感染的控制,临床上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营养调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血清白蛋白 营养状况
下载PDF
白蛋白冠的构建及其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杨清麟 韩雷强 +1 位作者 刘永军 张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5,共7页
蛋白冠(protein corona)是纳米颗粒与血浆蛋白之间发生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后在表面吸附的蛋白层。近年来研究表明,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特定血浆蛋白质构建蛋白冠具有延长纳米颗粒血液半衰期、促进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等作用,引起载药系统研究... 蛋白冠(protein corona)是纳米颗粒与血浆蛋白之间发生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后在表面吸附的蛋白层。近年来研究表明,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特定血浆蛋白质构建蛋白冠具有延长纳米颗粒血液半衰期、促进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等作用,引起载药系统研究的广泛关注。其中,以血液中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质白蛋白构建白蛋白冠(albumin corona)研究最为广泛。基于此,本文系统性总结了构建白蛋白冠的方法及其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药物制备过程中构建白蛋白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冠 白蛋白冠 药物递送 表面修饰 特异性吸附白蛋白
下载PDF
79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消化道症状及其生化特征分析
5
作者 冯尚智 陈少文 +1 位作者 刘爱军 舒晴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21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轻型及普通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轻型及普通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35例)和非老年组(<60岁,44例),比较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患者食欲下降症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胀恶心、腹痛、腹泻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两组患者的肌酐水平比较中,老年组患者的肌酐水平高于非老年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值仍在正常范围。老年组粪便潜血阳性发生率为14.28%(5/35),非老年组发生率为18.18%(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轻型及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感染、生化等指标差异性不明显,但老年组出现消化道症状概率更高,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老年组中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症状的出现,可能是该组患者出现血清白蛋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消化道症状 血清白蛋白 老年人
下载PDF
长期未转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病毒转阴的因果关系探索
6
作者 杨舒雯 许雪 +9 位作者 汪逸轩 徐哲 王福生 李元元 张玉凤 刘佳琦 王敏 武艺伟 王瑛 毕京峰 《传染病信息》 2022年第5期399-403,共5页
目的 初步探索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长期阳性患者病毒转阴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以病程超过30 d的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人口学信息、治疗策略、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信息,以发病后45 d内病毒累... 目的 初步探索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长期阳性患者病毒转阴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以病程超过30 d的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人口学信息、治疗策略、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信息,以发病后45 d内病毒累积转阴率为因变量,以发病后(30±3) d时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为主要分析变量,以人口学信息、治疗策略、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其他信息为协变量,采用限制立方样条回归-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对累积转阴率的影响。结果 共有189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01例在45 d内实现了病毒转阴。进一步分析发现,30 d时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45 d病毒累积转阴率之间存在相关性(P=0.027)。当血清白蛋白<39 g/L时,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病毒转阴的危险因素,且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风险比(hazard ritio, HR)越高,血清白蛋白越接近39 g/L,HR则越接近1;当血清白蛋白≥39 g/L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不再是病毒转阴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患者的病毒转阴密切相关,当血清白蛋白<39 g/L时,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越不利于病毒转阴。因此,治疗过程中关注血清白蛋白变化,及时给予干预,可能有利于病毒转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血清白蛋白 病毒转阴 病毒阳性 限制立方样条回归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累积转阴率 因果关系
下载PDF
胆固醇对脂微球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7
作者 李玲燕 吴兴杰 +4 位作者 陈英 王玉娥 贺智勇 沈祥春 陶玲 《药物评价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48-1859,共12页
目的研究胆固醇(CH)对脂微球(LM)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形成蛋白晕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速剪切-高压均质两步乳化法制备LM及含CH的CH@LM后,分别将相同体积但不同浓度(8、12、24、36μmol·L^(-1))的HSA溶液与等体积不同质量浓度(10.76、... 目的研究胆固醇(CH)对脂微球(LM)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形成蛋白晕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速剪切-高压均质两步乳化法制备LM及含CH的CH@LM后,分别将相同体积但不同浓度(8、12、24、36μmol·L^(-1))的HSA溶液与等体积不同质量浓度(10.76、15.37、26.90、35.87、53.80 mg·mL^(-1))的LM及CH@LM(以LM计)用恒温震荡器孵育不同时间,采用尺寸排阻色谱法分离出含有HSA蛋白晕的LM-HSA和CH@LM-HSA复合物以及过剩的HSA。通过粒径仪检测粒径及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蛋白晕复合物的紫外图谱,荧光酶标仪检测蛋白晕复合物荧光图谱,分子对接研究油相中辅料的主要成分与HSA的结合能、油相中各辅料之间的结合能,并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对蛋白晕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LM、CH@LM自身稳定性较好,LM与HSA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所形成复合物的粒径及PDI具有时间及浓度相关性;加入CH后改变了复合物的粒径随时间的变化模式,同时减弱了由于LM浓度变化引起的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加入CH后HSA自身荧光淬灭程度增强,最大吸收波长蓝移程度增加,表明加入CH后增强了LM与HSA的相互作用程度。CH与HSA的分子对接结合能绝对值最高,且有CH的油相中各辅料分子与分子间对接结合能均高于无CH参与组;LM-HSA及CH@LM-HSA均保留了HSA的特征条带。结论CH增强了LM对HSA的吸附能力,CH与其他辅料分子和蛋白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可能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脂微球 人血清白蛋白 蛋白晕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CRP/ALB联合肺实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严重程度的预测模型
8
作者 洪佳慧 刘永洋 +3 位作者 房宇坤 仇奕尹 方凯 陈清勇 《中华全科医学》 2024年第7期1116-1120,共5页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简称新冠感染)已成为全球大流行疾病,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损伤综合征,死亡率高,因此迫切需要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用来早期筛选出可能进展为重症感染者,这对于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简称新冠感染)已成为全球大流行疾病,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损伤综合征,死亡率高,因此迫切需要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用来早期筛选出可能进展为重症感染者,这对于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31日因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的分型,将其分为2组,其中轻型和中型为非重症组(57例),重型和危重型为重症组(3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早期新冠感染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对应指标对早期新冠感染严重程度分层的预测价值,最后用列线图评估预测模型的检验效能。结果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肺实变、冠心病可作为新冠感染严重程度的预测因素,其中CRP/ALB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663~0.862,P<0.001),肺实变曲线下面积为0.682(95%CI:0.573~0.791,P=0.003),冠心病曲线下面积为0.638(95%CI:0.520~0.756,P=0.024)。CRP/ALB联合肺实变预测指标AUC为0.801(95%CI:0.708~0.894)。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及其校正曲线,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CRP/ALB联合肺实变能较好地预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 肺实变 严重程度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