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eed-Suppressing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llelopathic Rice Accessions
1
作者 HUFei KONGChui-hua +2 位作者 XUXiao-hua ZHANGChao-xian CHENXiong-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90-597,共8页
Two allelopathic rice accessions, PI312777 and Allelopathy1,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the growth of associated weeds in the field. Moreover, their weed-suppressing effects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cultivation patterns. ... Two allelopathic rice accessions, PI312777 and Allelopathy1,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the growth of associated weeds in the field. Moreover, their weed-suppressing effects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cultivation patterns. The weed-suppressing effects of throwingand transplanting were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of direct seeding. Furthermore, theamounts of allelochemicals (resorcinols, flavones and hydroxamic acids) produced andreleased from two allelopathic rice accession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from a non-allelopathic rice variety Hua-Jing-Xian1,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at the6th leaf stage. Differences in the weed-suppressing effects of rice accessions appear toresult from the accessions producing and releas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allelochemicalsin the field. Further research confirmed that in PI312777 plants, allelochemicals weresynthesized by the above-ground parts, and then secreted through the root tissues. Roottissues of PI312777 plants never produced the allelochemicals. Root exudates fromPI312777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E. crus-galli surrounding rice plantsin water culture. However, when activated carbon was added to the culture solution, whichcould absorb allelochemicals from root exudates, the growth of E. crus-galli was nolonger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Weed-suppressing effects of rice accessions depended onallelopathy, cultivation patterns and other factors in rice fields, while allelopathywas one of important factors. Interestingly, the amounts of allelochemicals produced andreleased from allelopathic rice plants may be induced by the presence of E. crus-galli.This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possible chemical recognition between rice and E. crus-gal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oryza sativa l.) allelopathic accession Allelochemical Weed management Root exudates Cultivated patterns
下载PDF
利用CSSL群体研究稻米加工品质相关QTL表达的稳定性 被引量:21
2
作者 翁建峰 万向元 +3 位作者 郭涛 江玲 翟虎渠 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128-2135,共8页
【目的】研究稻米加工品质的分子遗传基础,为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用信息。【方法】利用Asominori为遗传背景具有IR24染色体片段的置换系(CSSL)群体,在4个环境下对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进行QTL定位和稳定性分析。... 【目的】研究稻米加工品质的分子遗传基础,为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用信息。【方法】利用Asominori为遗传背景具有IR24染色体片段的置换系(CSSL)群体,在4个环境下对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进行QTL定位和稳定性分析。【结果】结果共检测到30个QTL与稻米加工品质相关,其中qMR-6、qMR-8、qHR-3和qHR-6在4个环境中都能被重复检测到,影响精米率的qMR-6和qMR-8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1.1%和22.2%;与整精米率相关的qHR-3和qHR-6,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4.6%和22.3%;且qMR-6、qMR-8、qHR-3和qHR-6对应的置换系与背景亲本Asominori在4个环境中相应性状的表现型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qMR-8、qBR-8b和qHR-8共定位在第8染色体R727-G1149区间的QTL簇上,在笔者以前的研究中发现该QTL簇包含与稻米蒸煮食味、外观和营养品质等相关的多个主效QTL,这为剖析同一染色体区段内的1个或多个基因协同调控多个品质性状形成的复杂代谢网络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加工品质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QTl定位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作物化感作用的分子机理 被引量:14
3
作者 何华勤 林文雄 +4 位作者 梁义元 宋碧清 柯玉琴 郭玉春 梁康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141-3145,共5页
试验旨在分析运用分子标记技术(QTL)和差异蛋白组学技术研究作物化感作用分子机理的差异性。首先运用差异蛋白组学技术探讨在生物胁迫(稗草)下水稻化感作用潜力变化的内在分子机理。分别用稗草和水稻的根系分泌物培养切自一株5叶龄化感... 试验旨在分析运用分子标记技术(QTL)和差异蛋白组学技术研究作物化感作用分子机理的差异性。首先运用差异蛋白组学技术探讨在生物胁迫(稗草)下水稻化感作用潜力变化的内在分子机理。分别用稗草和水稻的根系分泌物培养切自一株5叶龄化感水稻P I312777植株并经恢复的2个分蘖。7d后,提取处理和对照相同叶位叶片的全蛋白质并进行双向电泳,每张电泳胶片上获得800多个电泳胶点,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有4个。采用M ALD I-TOF-M S对各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经过SW ISS-PROT数据库查询,结果表明化感水稻P I312777在稗草胁迫下的特异蛋白分别与苯丙氨酸氨解酶(PAL)、硫还原型蛋白(T rx-m)、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 GR)和过氧化物酶(POD)相匹配。根据编码以上4个差异蛋白质的DNA序列,发现编码以上4个差异蛋白的基因分别位于水稻染色体4、7、8和12上的特定克隆位点,这就是与化感作用相关基因。前人也运用QTL方法开展作物化感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但由于所采用的供体材料、受体植物及对表型性状的评价方法等的不同,定位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比较两种方法后认为,运用差异蛋白组学技术分析水稻化感作用的分子机理,比QTL技术更加直接和深入。因为比较胁迫处理和对照植物组织的2-DE图谱将能鉴定出由表达候选基因编码的胁迫蛋白质,氨基酸残基序列的测定将揭示那些功能与胁迫性状密切相关的蛋白质,这种编码的基因就是兼具功能与表达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水稻 环境胁迫 差异蛋白质组学 分子机理
下载PDF
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品种基因型差异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姚森 杨特武 +1 位作者 赵莉君 熊善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974-3982,共9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谷氨酸转化速率等指标差异的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品种发芽糙米中GABA含量差异形成的原因,为发芽糙米的品质选育及其深加工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谷氨酸转化速率等指标差异的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品种发芽糙米中GABA含量差异形成的原因,为发芽糙米的品质选育及其深加工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181份水稻品种(系)糙米为材料,在30℃条件下浸泡6 h、发芽24 h后,测定GABA含量;在此基础上,选取高GABA产量材料10份及中、低产量材料各1份,对其发芽糙米的GABA产量、GAD活性、谷氨酸转化速率、游离谷氨酸含量、根长和芽长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水稻品种(系)发芽糙米的GABA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最高达87.88 mg.(100 g)-1,最低为34.62 mg.(100 g)-1,平均含量为56.84 mg.(100 g)-1;早稻品种的GABA含量显著高于中稻和晚稻,籼稻稍高于粳稻;高GABA生成量的性状是可遗传的。发芽糙米的GABA生成量与芽长和GAD的活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水稻发芽糙米的GABA含量存在明显的生态型差异,其变化可能是由不同品种间的GAD酶活性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stativa l.) 发芽糙米 γ-氨基丁酸(GABA) 谷氨酸脱羧酶(GAD)
下载PDF
不同化感潜力水稻秧苗响应低钾的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海斌 何海斌 +3 位作者 叶陈英 邱龙 方长旬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474-1477,共4页
本研究以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低钾(5 mg K.L-1)和正常钾(40 mg K.L-1)条件下,两水稻品种的光合生理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低钾条件对非化感水稻"Lemont"的... 本研究以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低钾(5 mg K.L-1)和正常钾(40 mg K.L-1)条件下,两水稻品种的光合生理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低钾条件对非化感水稻"Lemont"的根长、株高、干重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化感水稻"PI312777"的根长有促进作用,对其他指标的影响较小。低钾条件下,两种水稻光合作用参数——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叶绿素含量等均下降,但非化感水稻"Lemont"下降的幅度较大,且与化感水稻"PI312777"差异显著。水稻光合作用相关酶的分析结果表明,低钾条件下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和乙醇酸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强度均降低,但化感水稻"PI312777"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非化感水稻"Lemont"。可见低钾条件下,化感水稻"PI312777"比非化感水稻"Lemont"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及耐营养匮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化感潜力 低钾胁迫 光合生理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华抗草78水稻对杂草的干扰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竞仑 李永丰 +1 位作者 陈志石 王一专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645-1648,共4页
对不同水稻叶龄、水层深度、水稻密度和保水时间条件下水稻对杂草控制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化感特性的水稻品系华抗草78对稗草、鳢肠、异型莎草等杂草的抑制率显著优于无化感特性品种Lemont;华抗草78对0~1.5叶期稗草和0~0.... 对不同水稻叶龄、水层深度、水稻密度和保水时间条件下水稻对杂草控制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化感特性的水稻品系华抗草78对稗草、鳢肠、异型莎草等杂草的抑制率显著优于无化感特性品种Lemont;华抗草78对0~1.5叶期稗草和0~0.3叶期异型莎草的控制效果优于1.5~2.4叶期稗草和0.8~2.0叶期异型莎草;移栽时叶龄与栽插密度互作有利于提高华抗草78对杂草的防效,并明显高于移栽时叶龄分别与水层深度和保水时间互作效应.适当提高水稻移栽时的叶龄、增加移栽密度可显著提高华抗草78对供试杂草的抑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条件 化感效应 杂草 干扰控制
下载PDF
T-DNA插入水稻群体中卷叶突变体R1-A2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沈革志 王新其 +3 位作者 殷丽青 王江 李琳 张景六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9-464,共6页
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T-DNA(携带有除草剂Basta抗性基因bar和Ds因子)转化中花11水稻群体中,获得了一个叶片发生明显内卷的突变体R1-A。经过连续三代的分离鉴定,获得突变体的纯合株(R1-A2),并与中花11号进行杂交,在调查的36个F_1植株中,全... 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T-DNA(携带有除草剂Basta抗性基因bar和Ds因子)转化中花11水稻群体中,获得了一个叶片发生明显内卷的突变体R1-A。经过连续三代的分离鉴定,获得突变体的纯合株(R1-A2),并与中花11号进行杂交,在调查的36个F_1植株中,全部表现为卷叶,并对Basta除草剂都表现为抗性。在852个F_2单株中,卷叶为645株,正常叶207株,卷叶和正常叶的比例为3:1,其中,卷叶株均对Basta表现抗性,正常叶株均对Basta表现敏感,表明卷叶性状和Basta抗性存在着共分离关系。用扩增Ds因子的引物,对F_2中45个卷叶抗性株进行PCR鉴定,都获得预期长度的Ds因子片段,进一步表明在这些卷叶的植株中都有T-DNA的插入;而30个正常叶敏感株都不能检测到Ds的特征片段。在以卷叶突变(R1-A2)为回交亲本的F_1B_1植株中,全部植株表现卷叶;在以中花11号为回交亲本的F_1B_1植株中,卷叶和正常叶植株的分离比为1:1。上述结果表明该卷叶突变是个显性突变,受一个基因所控制,且该基因的突变与T-DNA的插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NA插入 水稻 群体 卷叶突变体 R1-A2 遗传
下载PDF
Wx基因与SSⅢ-2基因互作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杨博文 向珣朝 +2 位作者 许顺菊 许亮 王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9-884,共6页
为了探究蜡质基因(Wx)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Ⅲ-2基因(SSⅢ-2)等位变异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以籼型高直链淀粉恢复系CG133R和糯性‘爪哇稻22’为亲本杂交,在其F3群体选择仅在Wx和SSⅢ-2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的单株为材料,分析各基因型材料的理... 为了探究蜡质基因(Wx)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Ⅲ-2基因(SSⅢ-2)等位变异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以籼型高直链淀粉恢复系CG133R和糯性‘爪哇稻22’为亲本杂交,在其F3群体选择仅在Wx和SSⅢ-2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的单株为材料,分析各基因型材料的理化指标和粘度速测仪谱特征值。结果表明:(1)SSⅢ-2基因为I型时,Wx基因第一内含子多态性对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有极显著影响。SSⅢ-2基因为Ⅱ型时,Wx基因第一内含子多态性对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和成糊温度有极显著影响。(2)Wxa背景下,SSⅢ-2基因对稻米品质无显著影响;Wxb背景下,SSⅢ-2基因对糊化温度和粘度速测仪谱中最高粘度、崩解值、成糊温度有极显著影响。(3)Wx和SSⅢ-2基因共同作用极显著影响水稻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最高粘度、崩解值和成糊温度,说明Wx和SSⅢ-2基因之间存在互作,且Wx基因对SSⅢ-2基因具有显性上位性,Wx基因大量表达会遮盖SSⅢ-2基因对稻米品质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WX基因 SSⅢ-2基因 蒸煮食味品质 上位性
下载PDF
水稻茎秆抗倒性的遗传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梁康迳 林文雄 +3 位作者 王雪仁 郭玉春 梁义元 陈志雄 《福建农业学报》 2000年第3期9-15,共7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 ,分析了不同环境下水稻茎秆抗倒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茎秆抗倒性均受到基因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 ,其...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 ,分析了不同环境下水稻茎秆抗倒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茎秆抗倒性均受到基因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 ,其中以显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除了茎粗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达 4 0 .6%外 ,其他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较低。遗传效应预测结果表明 ,亲本 IR66158- 37和 IR6560 0 - 85有使后代降低秆长、增加茎粗、增大秆型指数、提高茎基抗折力和抗倒指数的遗传效应 ,明恢 63在提高茎基抗折力和抗倒指数上也有明显的正效应 ,认为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茎杆抗倒性 基因型×环境互作 遗传率
下载PDF
利用RAPD技术检测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基因组的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殿星 夏英武 +2 位作者 舒庆尧 张耀洲 刘贵付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89-92,共4页
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系γ射线辐照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2177s获得的一个叶色突变体。在整个生育阶段,其叶色呈现白色转绿返白复绿规律变化。RAPD分析结果表明,70个随机引物中有3个引物不能扩增出多态性DNA,共... 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系γ射线辐照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2177s获得的一个叶色突变体。在整个生育阶段,其叶色呈现白色转绿返白复绿规律变化。RAPD分析结果表明,70个随机引物中有3个引物不能扩增出多态性DNA,共扩增出493条DNA条带,平均每个引物74条,其中引物H05能扩增出W25和2177s多态性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绿型 白化突变系 RAPD 水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磊 戴志刚 +3 位作者 鲁明星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期51-55,共5页
在湖北省京山县、崇阳县开展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Oryza stativa L.)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整秆覆盖还田、粉碎覆盖还田、整秆翻压还田与粉碎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 在湖北省京山县、崇阳县开展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Oryza stativa L.)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整秆覆盖还田、粉碎覆盖还田、整秆翻压还田与粉碎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试验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条件下稻谷产量分别为8 441~9 177 kg/hm^2和13 125~13 910 kg/hm^2。与对照(秸秆不还田)相比,京山县和崇阳县试验点秸秆还田可分别提高水稻产量3.85%~12.91%和1.51%~7.58%;其中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处理的稻谷的增产幅度在2个试验点均为最高,分别增产1 050和980 kg/hm^2。秸秆还田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的养分积累量,秸秆翻压还田的水稻地上部养分累积量整体上高于秸秆覆盖还田。从经济收益角度来看,与对照相比,粉碎翻压还田在2个点平均增加收益分别为1 918元/hm^2和1 932元/hm^2。此外,几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钾素的亏缺均有较大的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水稻(oryza stativa l.) 产量 养分累积 养分表观平衡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始穗期追施氮钾肥提高叶片光合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潘晓华 王永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5,共5页
研究表明,将占总肥量1/3左右的氮或氮钾肥在始穗期施用,能明显提高两系杂交水稻N31S/P40剑叶的光合速率、RuBP羧化酶活性、光合磷酸化和Hil反应活性。对乳熟期剑叶叶绿素荧光测定表明,始穗肥处理的FV和FV/F... 研究表明,将占总肥量1/3左右的氮或氮钾肥在始穗期施用,能明显提高两系杂交水稻N31S/P40剑叶的光合速率、RuBP羧化酶活性、光合磷酸化和Hil反应活性。对乳熟期剑叶叶绿素荧光测定表明,始穗肥处理的FV和FV/Fo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施始穗肥的剑叶中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光合作用 叶片衰老 施肥
下载PDF
转OsCYP2基因水稻后代的遗传分析及农艺性状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闫海生 雷闯 +2 位作者 马凌霄 刘红双 马景勇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10-1511,1536,共3页
通过对转OsCYP2基因水稻(Oryza stativa L.)吉农大30后代的PCR检测,发现转基因后代中大部分株系分离比率符合3:1的遗传比率,依此推断该部分植株中插入片段的遗传分离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对转基因植株及对照植株(吉农大30)的农艺性... 通过对转OsCYP2基因水稻(Oryza stativa L.)吉农大30后代的PCR检测,发现转基因后代中大部分株系分离比率符合3:1的遗传比率,依此推断该部分植株中插入片段的遗传分离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对转基因植株及对照植株(吉农大30)的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比较后发现转基因植株的平均穗长、穗粒数、结实率、株高以及千粒重等性状表现低于对照,但是分蘖数明显增加,生育期延长,而且转基因株系之间变异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tativa l.) 转基因 OsCYP2基因 遗传分离比例 农艺性状
下载PDF
水稻苗期根系形态特征与化感潜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舜贤 李家玉 +3 位作者 张清旭 汪鹏 张奇 何海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6-713,共8页
采用土培法研究了强化感水稻PI312777、Taichung Native1和非化感水稻Lemont在苗期(3~6叶期)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结合品种的化感潜力和叶片总酚含量,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化感作用最强的5叶期,强化感水稻的根尖数、细根(直... 采用土培法研究了强化感水稻PI312777、Taichung Native1和非化感水稻Lemont在苗期(3~6叶期)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结合品种的化感潜力和叶片总酚含量,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化感作用最强的5叶期,强化感水稻的根尖数、细根(直径<0.7 mm)的根长、表面积、体积均显著大于非化感水稻,且这些根系特征与水稻叶片浸提液对受体植株生长的抑制率和总酚含量有显著影响.水稻苗期根系的根尖数和细根生长会影响水稻化感作用,这为通过调控水稻根系生长以提高化感作用这一新途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感潜力 根系形态 细根
下载PDF
水稻种子贮藏10年后的活力相关基因定位
15
作者 刘文强 黎用朝 +5 位作者 李小湘 陆婷婷 潘孝武 盛新年 段永红 孙桂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7-1072,共6页
以2004年构建并保存在种质库10年的186个单株组成的湘743/Katy F2:3群体为材料,在发芽的第5天和第9天统计亲本和各株系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应用由129个标记组成的连锁图谱检测与种子活力相关的QTL,一共检测到12个QTLs,共分布在6条染色体... 以2004年构建并保存在种质库10年的186个单株组成的湘743/Katy F2:3群体为材料,在发芽的第5天和第9天统计亲本和各株系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应用由129个标记组成的连锁图谱检测与种子活力相关的QTL,一共检测到12个QTLs,共分布在6条染色体的6个区间,单个QTLs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5.73%~47.53%,联合贡献率都是50%。其中,在第8染色体RM152~RM310区间检测到一个主效的QTL,对第5天发芽率和第9天发芽率和第9天成苗率的贡献率分别为12.02%、47.53%、38.64%,来自于湘743的基因增加发芽率和成苗率;在第9染色体RM444~RM219区间检测到一个稳定表达的QTL,对第5天发芽率和第9天发芽率和第9天成苗率的贡献率分别为8.85%、7.49%、10.36%,来自于Katy的基因增加发芽率和成苗率;此外,没有检测到显著的上位性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座位 种子活力
下载PDF
连续覆膜旱作稻氮、磷、钾养分分布特征探讨 被引量:10
16
作者 路兴花 吴良欢 +2 位作者 庞林江 李永山 张玲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5-149,共5页
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对自2001年起连续覆膜旱作稻N、P、K养分吸收分布特征及秸秆还田对其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各器官中籽粒氮磷浓度最高,而钾在茎部最高;氮磷含量主要分布在籽粒,钾主要分布在叶和茎部;秸秆还田提高了植株体内... 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对自2001年起连续覆膜旱作稻N、P、K养分吸收分布特征及秸秆还田对其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各器官中籽粒氮磷浓度最高,而钾在茎部最高;氮磷含量主要分布在籽粒,钾主要分布在叶和茎部;秸秆还田提高了植株体内总氮和钾吸收量,而磷稍有降低,具有降低籽粒中氮磷钾的浓度趋势,且它们在籽粒中分配率都有所下降。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覆膜旱作稻籽粒氮浓度和氮吸收量、以及磷钾吸收量均有所增加,而磷和钾浓度则稍有下降趋势;氮、磷和钾在籽粒中的分配率降低。与常规水作和裸地旱作相比,覆膜旱作一定程度提高了水稻各器官氮浓度以及根茎叶中磷浓度,但籽粒中磷浓度以及各器官中钾浓度差异甚微。覆膜旱作提高了植株总氮、磷和钾含量,籽粒中氮占植株总氮含量比率稍有提高,磷和钾在籽粒中的分配率则稍低于常规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膜旱作 养分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