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of water-urban-agricultural-ecological land use pattern:A case study of Guanzhong Basin in th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of Shaanxi Province,China
1
作者 Sai Wang Bin Wu +6 位作者 Hai-xue Li Min-min Zhao Lei Yuan Xi Wu Tao Ma Fu-cheng Li Shuang-bao Han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80-493,共14页
Extensive land use will cause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It is an urgent task to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optimize land use patterns.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flow decrease,the Guanzhong Basin in Shaanxi Prov... Extensive land use will cause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It is an urgent task to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optimize land use patterns.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flow decrease,the Guanzhong Basin in Shaanxi Province is confronted with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water resources reserve.Based on the Coupled Ground-Water and Surface-Water Flow Model(GSFLOW),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response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basin to changes in land use patterns,optimizes the land use pattern,improves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and the efficiency of various spatial development,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and use pattern in the Guanzhong Basin should be further optimized.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sidering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ercentage change of the optimum area of farmland,forest,grassland,water area,and urban area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land use area ratio is+2.3,+2.4,-6.1,+0.2,and+1.6,respectively.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value of land increases by14.1%and 3.1%,respectively,and the number of water resources can increase by 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Ground-Water and Surface-Water Flow Model(GSFLOW) Land use patterns Water resources optimizatio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Coupling model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uanzhong Basin Southern Loess Plateau yellow river basin
下载PDF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multi-scenario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based on FLUS model: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LIU Xiaoqiong WANG Xu +1 位作者 CHEN Kunlun LI D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373-391,共19页
Buildi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YREB)is one of China’s three 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the new era.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must be protected not only for regional... Buildi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YREB)is one of China’s three 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the new era.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must be protected not only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progress in this region.This paper takes the ecological space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s the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land use data in 2010 and 2015,and uses the FLUS model to simulate and predict the ecological space of the research area in 2035.The vari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a’s ecological space area and its four sub-zones has remarkable stability under diverse situations.Both the production space priority scenarios(S1)and living space priority scenarios(S2)saw a fall in ecological space area,with the former experiencing the highest reduction(a total reduction of 25,212 km^(2)).Under the ecological space priority scenarios(S3)and comprehensive space optimization scenario(S4),the ecological space area increased,and the ecological space area expanded even more under the former scenario(a total growth of 23,648 km^(2)).In Yunnan-Guizhou,the ecological space is relatively stable,with minimal signs of change.In Sichuan-Chongqing,the Sichuan Basin,Zoige Grassland,and Longmen Mountains were significant regions of area changes in ecological space.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ecological space changes mainly occur in the Wuyi Mountains,Mufu Mountains,and Dabie Mountains,as well as the surrounding waters of Dongting Lake.The Yangtze River Delta’s changes were mainly observed in the eastern Dabie Mountains and Jianghuai Hi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space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 prediction FLUS model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extensive prot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patterns of eco-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hina 被引量:4
3
作者 KE Xinli ZHANG Ying ZHOU T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357-372,共16页
Identifying the dynamics of the eco-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use(ECLU)is important to balance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YREB)is a vital region of national strategi... Identifying the dynamics of the eco-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use(ECLU)is important to balance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YREB)is a vital reg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in China.However,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patterns of the ECLU in the YREB remain unclear.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LU by using the super-efficiency slack-based measure(SBM)and a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The typical patterns of the ECLU were classified based on a decision tree algorithm.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verall ECLU increased from 0.78 to 0.87 from 2000 to 2019,dropping sharply in 2003 before rising again.Different reaches had similar trends.The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cluster reflect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high-high and low-low agglomeration varied dramatically among these years.The ECLU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ical patterns considering the restriction of agrochemicals and water resources(RAW),cultivated land and agrochemicals(RCA),as well as technology(RT).Most cities belonged to the low ECLU category in RT pattern.Fully understanding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ECLU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ers to improve the ECLU in differ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efficiency cultivated land use super-efficiency SBM carbon emissions classificatio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hina
原文传递
Regional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Guangxi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in Southwest China with VSD Model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平星 樊杰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4年第2期163-170,共8页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on ecosystems have been well studied, and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large-scal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caused by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is now one of the ...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on ecosystems have been well studied, and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large-scal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caused by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is now one of the most active topics in the ifeld. Taking the Guangxi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in southwest China (GXEB) as a case study, we assess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based on the 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 (VSD) model. The indices system is decomposed into three sub objects, ten elements and 25 indicators layer by layer, which included factors from both natural and human ifelds. Results indicate that zones with lower, middle-lower, middle, middle-higher and higher vulnerability account for 11.31%, 22.63%, 27.60%, 24.39%, and 14.07%, respectively.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GXEB are more vulnerable than the central part and the mountain and urban areas are of higher vulnerability than the basins and river valleys. Compared with a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natural factors only, it is concluded that human activities indeed cause the transition from naturally stable zones to vulnerable zones. The nature-dominated vulnerable zones are different with human-dominated ones in size and distribution, the latter being smaller, more scattered and distributed in urban area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About 53%of total construction land is distributed in zones with middle and middle-higher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less vulnerable zones should attract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on how to reduce vulnerability according to inducing factors. The VSD model has a signiifcant advantage in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but is insufficient to distinguish nature- or human-dominated vulnerability quantita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terac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VSD model Guangxi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in China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帅红 吴珍 李鑫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1,共10页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长江流域绿色协调发展能力,深刻影响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改进TOPSIS方法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长江流域绿色协调发展能力,深刻影响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改进TOPSIS方法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在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由东向西沿轴线逐步扩散。(2)各子系统建设水平异质性特征显著,生态经济建设水平东部高于西部,以长江下游地区和省会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发展;生态环境水平在各省会及其周边城市增长较快,而工业发展型城市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态社会水平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江浙沪地区,低值区分散分布于中上游各省会城市。(3)地形、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占比、恩格尔系数、科技财政支出占比均正向影响了研究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弱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基于熵权改进TOPSIS和GWR模型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协同立法的检视及完善途径 被引量:1
6
作者 顾向一 徐茹娴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9,25,共7页
为充分发挥法律对区域环境发展和利益协调的保障作用,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部分省市已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文本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各地采取的立法模式主要以松散型立法模式为主,尚存在松散型立法模式与水生态环境治理需... 为充分发挥法律对区域环境发展和利益协调的保障作用,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部分省市已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文本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各地采取的立法模式主要以松散型立法模式为主,尚存在松散型立法模式与水生态环境治理需求不匹配、区域间主体协调机制未建立、协同立法后评估和清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提出了将现有的松散型立法模式转变为紧密型立法模式,构建区域协同立法利益协调机制和完备协同立法后评估和清理机制等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协同立法的完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环境 区域协同治理 协同立法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田红宇 刘行 苏治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多重压力下,厘清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数据,对粮食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面源污染和生态价值进行测算,构建非期望产...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多重压力下,厘清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数据,对粮食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面源污染和生态价值进行测算,构建非期望产出框架下的投入产出体系,运用超效率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考察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动态特征。研究发现:1)2012—2020年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0.98%,且其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提升所致。2)从时空特征看,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改善趋势明显,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变化的空间格局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3)在研究期内上游地区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最高,然后依次是中游地区、下游地区。3个区域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都处于递增状态。因此,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进步并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以此来稳定提升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要根据区域禀赋差异设计针对性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包络分析 可持续粮食生产
下载PDF
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价值测度及分区研究
8
作者 奉婷 周严 +1 位作者 董仁玲 李灿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9-244,共16页
生态补偿机制构建难点在于厘清补偿主客体、评估补偿优先时序及精准测算补偿标准,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责任合理分配。本文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将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 生态补偿机制构建难点在于厘清补偿主客体、评估补偿优先时序及精准测算补偿标准,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责任合理分配。本文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将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相结合,测度2005—2020年各市生态补偿价值与标准,引入生态补偿优先级,最终划定优先支付、潜力支付、平衡、潜力受偿及优先受偿5类分区。结果表明:1)2020年经济带生态补偿赤字为288.09亿元,广州支付价值最高为185.14亿元,人均生态补偿标准为987.92元,仅崇左获生态补偿,受偿价值为0.68亿元,人均受偿标准为32.62元。2)广州、佛山与南宁长期为优先支付区;崇左长期为优先受偿区;肇庆、柳州及百色近年转为潜力支付区;来宾、贵港、梧州与云浮为平衡区;经济带优先受偿区与潜力受偿区逐步转为优先支付区、潜力支付区与平衡区。3)广州、佛山及南宁应率先支付生态补偿平衡经济带区际生态保护责任,协调区际生态保护共治关系;应优先给予崇左生态补偿以实现生态保护受益,获得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足迹 价值测度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综合分区 珠江—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9
作者 许浩 吴旭东 +2 位作者 蒋齐 马丽慧 于江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5-174,共10页
宁夏沿黄城市带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其土壤健康状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摸清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该研究取样检测了该区域682个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其生态... 宁夏沿黄城市带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其土壤健康状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摸清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该研究取样检测了该区域682个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其生态风险,并进行了溯源。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沿黄城市带0~20 cm土壤砷(As)、铬(Cr)、铜(Cu)、锰(Mn)、铅(Pb)、锌(Zn)、镍(Ni)和镉(Cd)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值分别为(3.11±1.88)、(60.66±15.64)、(17.86±6.10)、(509.92±186.74)、(17.62±11.10)、(57.36±25.33)、(25.23±4.95)和(0.77±0.49) mg/kg。0~20 cm土层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土壤背景值,也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5 cm土层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0~20 cm土层,且Cr、Mn、Zn和Cd 4种元素含量超过了土壤背景值。(2)沿黄城市带中As、Cr、Cu、Mn、Pb、Zn和Ni这7种元素对环境污染风险极低。大部分区域土壤Cd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污染风险较高。(3)沿黄城市带重金属元素有5种来源,其中母质源对重金属来源贡献率最高,其次为农业和工业复合源、交通运输源,农业源和工业源对重金属元素贡献小。研究结果表明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有较高等级的Cd生态风险,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沿黄城市带 土壤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溯源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粮食生产时空演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10
作者 江激宇 赵勇 +1 位作者 刘嘉铭 张士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0-122,共13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三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优化其粮食生产格局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50个区县2006—2020年的粮食生产优势,并采用ESDA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异及其影响... 淮河流域是我国三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优化其粮食生产格局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50个区县2006—2020年的粮食生产优势,并采用ESDA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水稻的优势区域多数为规模主导型,小麦、玉米的生产区域普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分布逐渐向淮河以北地区聚集,种植面积的减少使豆类部分优势区域变为劣势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水稻、小麦比较优势指数的空间聚集情况较为稳定,玉米的高值聚集区分布由“双核心”变为“带状”,而豆类恰好相反,两种作物呈“竞争”态势。此外,早期区域粮食生产优势与灌溉水平高度相关;年降水量与水资源总量解释力逐年增强且成为决定性因素,表明粮食生产布局与自然资源条件的匹配程度有所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解释力处于低位状态且逐年减弱,反映粮食生产的优势区域农户收入反而较低,粮食生产与农民可支配收入“脱钩”程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比较优势 区域布局 淮河生态经济带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
11
作者 袁汝华 贾葵源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86,共10页
基于2008—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显著抑制碳排放量,政策实施力度每增加一个单位,碳排放量平... 基于2008—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显著抑制碳排放量,政策实施力度每增加一个单位,碳排放量平均减少3.7701个单位,且经过一系列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政策实施通过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两条作用渠道实现碳减排;异质性分析结果验证政策实施效果受社会经济和创新创业双因素的影响,政策实施力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一般城市的碳排放量减少2.5230个单位,与低创新创业环境城市相比,高创新创业环境城市在碳减排效果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据此,建议中小流域因城施策,在推广创新技术和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强化政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横向生态补偿 碳排放 双重差分法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省域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
12
作者 甘黎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233,共11页
[目的]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况,为提升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及二者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尺度,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灰... [目的]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况,为提升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及二者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尺度,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定量分析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等级、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结果]①2002-2022年,长江经济带省域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大多呈现较大波动态势,省域间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综合指数水平差距先缩小再扩大,样本间的差距整体不大。②从时间维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耦合协调度在2002-2022年期间变动较大,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耦合协调等级大多升至更优一级水平。在空间维度上,整体呈现出“上游低、中游高、下游相对较低”的分布特征,区域差异比较显著。③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是一个耦合交互的系统,农业生态安全子系统与粮食安全子系统均对耦合协调度具有影响。长江经济带省域粮食安全子系统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更高一些。④用指数平滑法预测长江经济带未来五年省域耦合协调度值,不同省份呈不同趋势,既有上升趋势,也有小幅下降趋势。[结论]长江经济带各省应因地制宜,在弥补子系统短板弱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系统内外要素的协同联动,最终实现二者良性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省域 农业生态安全 粮食安全 耦合协调
下载PDF
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耦合协调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3
作者 韩建军 杨雅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6-202,共7页
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分析粮食与生态的耦合协调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06—2020年长... 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分析粮食与生态的耦合协调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综合指数持续上升,生态可持续综合指数波动上升。(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良性增长趋势,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空间聚集性不断增强。(3)当年造林面积、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和财政支农等是制约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粮食安全 生态可持续 耦合协调 障碍度
下载PDF
农村产业融合对生态环境的多维影响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4
作者 程莉 严月岑 田泽升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20,共16页
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多维影响,有利于探索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农村产业融合对生态环境的多维作用机理... 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多维影响,有利于探索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农村产业融合对生态环境的多维作用机理分析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算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及其不同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直接效应,以及人力资本、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增长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研究发现,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的农村产业融合及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呈稳步增长态势,农村产业融合及其不同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总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在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中起到正向积极调节作用,而城镇化则呈现出负向的调节作用,且农村经济增长在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中介效应明显。因此,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生态化转型,着力培育乡土人才,促进城镇化绿色发展,强化数字技术对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赋能等措施能够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 农村生态环境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15
作者 王佳韡 冉光泰 +1 位作者 肖世平 吴佳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46,共9页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型、GWR模型等,从时空视角探究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21年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起主导作用;2020~2021年的新冠疫情期间,耦合协调度先明显下降,后缓慢恢复。②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各省市综合评价水平、子系统评价水平得分的上升和恢复速度有明显差异,长江经济带总体向有序协调发展。③推动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总体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力,其中以入境游客人数为代表的外部动力和以水资源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为代表的内部动力对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GWR模型 驱动因素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16
作者 王芳 侯静怡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1,共7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典型生态脆弱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2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权TOPSI...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典型生态脆弱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2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整体逐渐趋向于更高程度的耦合;通过莫兰指数分析发现,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为显著空间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度 生态脆弱区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李邃 韩胜仁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4-74,共11页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技术创新能够带动国家经济向着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从而提升经济质量.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特殊的战略定位,本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域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技术创新能够带动国家经济向着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从而提升经济质量.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特殊的战略定位,本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域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的促进效果要明显好于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和北部淮海经济区.另外,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数字经济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高,对周围区域的溢出效果要大于中部区域.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提升该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技术创新 淮河生态经济带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信 聂闻 +11 位作者 王运敏 张绍轩 曾霞 芮玥纪 王玉莲 代碧波 王星 谢伟 倪天华 范廷玉 王兴明 徐良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9-257,共9页
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建设思想理念,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设定三大子系统的优先发展级,运用熵权法、耦合协... 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建设思想理念,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设定三大子系统的优先发展级,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不同优先级下的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从中选取最优发展模式。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显著,整体上由轻度失调区间上升至中级协调区间,且耦合协调度值上游<中游<下游。分省来看,耦合协调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云南、江西、贵州、安徽、湖南、上海、重庆、江苏、四川、浙江、湖北。除了湖北、浙江、四川三省位于良好协调区间外,其余8省市均位于中级协调区间。同时,“经济优先”仅适用于短期发展,“环境优先”更适合长期发展。故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可持续发展,整体上应坚持以环境保护为重心的发展战略,个体上要进一步针对不同省市采取差异化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评价体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钟妮栖 夏瑞 +5 位作者 张慧 豆荆辉 陈焰 贾蕊宁 尹瑛泽 严超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如何科学揭示大尺度缺水型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管理需求,也是水科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的研究难点.本文发展了基于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T...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如何科学揭示大尺度缺水型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管理需求,也是水科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的研究难点.本文发展了基于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Tapio弹性指数的耦合脱钩模型方法,辨识黄河流域城市群2010-202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变化格局及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从广度和深度多个维度定量揭示了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具有最大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和最小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平均值分别为570.73×10^(4)hm^(2)和1.25;宁夏沿黄城市群则具有最小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和最大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平均值分别为2.01×10^(4)hm^(2)和567.05.(2)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最强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较低的是宁夏沿黄城市群.(3)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与GDP发生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的比例分别为49.68%和36.13%,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与GDP发生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的比例分别为41.29%和34.03%,二者均未达到最佳脱钩状态.研究显示,为提升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与GDP弱脱钩、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与GDP强脱钩是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社会经济发展 水资源生态足迹 脱钩关系 城市群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协同效应及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志远 冯学钢 +1 位作者 夏赞才 牛菁莹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共23页
韧性与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核心议题,促进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深度协同,是长江经济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以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其... 韧性与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核心议题,促进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深度协同,是长江经济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以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其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哈肯模型探究二者的协同效应,并分析其动态演化态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整体旅游生态效率水平较高,是主导协同演化的序参量,区域旅游生态韧性有待提升。东部地区属于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双高”地区,但下滑趋势明显;西部地区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均有显著提升;中部地区属于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洼地”。(2)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整体协同水平呈现向优质协同发展的趋势。江苏省、上海市、贵州省、四川省属于优质协同区域;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属于系统失调区域。(3)随时间推移,优质协同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在降低,区域协同水平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到“东、西双核突出”再到“西部超越”的空间演化格局。(4)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存在复杂的竞合关系,三大地区也面临不同的协同困境,其中,东部地区旅游发展新动能不足,中部地区旅游生态系统存在低水平趋同式发展的困境,西部地区需解决旅游业内部发展差距大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韧性 旅游生态效率 协同水平 空间特征 哈肯模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