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合理放煤工艺参数研究
1
作者 李正杰 陈万辉 +1 位作者 周鹏 刘绪玉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7,共6页
针对不连沟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工艺参数确定的合理性问题,通过实测特厚煤层单轮顺序放煤时单个支架的连续放煤时间,在倾向方向基于“大、中、小、微”放煤理念确定了“大”放煤、“中”放煤、“小”放煤、“微”放煤的循环内位置... 针对不连沟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工艺参数确定的合理性问题,通过实测特厚煤层单轮顺序放煤时单个支架的连续放煤时间,在倾向方向基于“大、中、小、微”放煤理念确定了“大”放煤、“中”放煤、“小”放煤、“微”放煤的循环内位置和放煤间距;在走向方向通过布置多点位移计测试了不同顶煤高度、不同循环时的顶煤运移轨迹曲线,得出在倾斜方向的顶煤移动轨迹曲线方程,确定不同放煤步距时的工艺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单放煤口充分放煤时,工作面倾向方向影响距离6~12架,倾向单架放煤影响半径平均7.6 m;循环内两端“大”放煤、中间“中”放煤、其余“小”放煤和“微”放煤交替;本架放煤在垂高12.3 m层位的走向影响距离平均4.9 m,在垂高8.3 m层位的走向影响距离平均3.8 m,拟合确定了不同放煤步距的顶煤走向运移方程,理论得出循环步距0.8 m比1.6 m减少煤炭损失694 t。研究结果为指导不连沟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合理放煤和提高资源回收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综放开采 放煤工艺参数 顶煤走向运移
下载PDF
Structural Varia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Kuqa Fold-and-thrust Belt,China:Insights from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Analog Modeling
2
作者 WANG Wei XIE Huiwen +6 位作者 YIN Hongwei JIA Dong XU Zhenping LUO Haoyu HE Wanhui YUAN Rui DUAN Yunj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078-1093,共16页
The Kuqa fold-and-thrust belt exhibits apparent structural variation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zone.Two salt layer act as effective decollements and influence the varied deformation.In this study,detailed seismic int... The Kuqa fold-and-thrust belt exhibits apparent structural variation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zone.Two salt layer act as effective decollements and influence the varied deformation.In this study,detailed seismic interpretations and analog modeling are presented to construct the suprasalt and subsalt structures in the transfer zone of the middle Kuqa and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salt layer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salt layers changes from separated to connected,and then overlapped toward the foreland in the transfer zone.Different structural models are formed in the suprasalt and subsalt units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salt layers.The imbricate thrust faults form two broom-like fault systems in the subsalt units.The suprasalt units develop detached folds terminating toward the east in the region near the orogenic belt.Whereas,two offset anticlines with different trends develop at the frontal edge of the lower salt layer and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upper salt layer,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exploration results in this reg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rasalt and subsalt structures has an influence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We believe that the connected deformation contains high-risk plays while the decoupled deformation contains well-preserved pl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ong-strike variation analog modeling 3D geometric model salt-related structure Kuqa fold-and-thrust belt
下载PDF
急倾斜极软厚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开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王家臣 赵兵文 +3 位作者 赵鹏飞 杨胜利 安建华 江志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6-292,共7页
以峰峰集团山西大远煤业1201急倾斜工作面为背景,系统研究了急倾斜厚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开采的基本问题,指出支架的合理设计是该类煤层成功开采的首要条件,支架设计要充分考虑急倾斜厚煤层综放开采的顶板活动规律,以工作面上部顶板的冲击... 以峰峰集团山西大远煤业1201急倾斜工作面为背景,系统研究了急倾斜厚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开采的基本问题,指出支架的合理设计是该类煤层成功开采的首要条件,支架设计要充分考虑急倾斜厚煤层综放开采的顶板活动规律,以工作面上部顶板的冲击载荷确定支架的工作阻力。同时急倾斜支架要有足够的抗侧向挤压能力,结合工作面采放工艺确定侧护板的抗挤压能力。急倾斜厚煤层综放开采的顶煤放出体与煤岩分界面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结合顶煤放出规律、支架稳定性等综合确定采放工艺,提出"下行动态分段、段内上行放煤"的采放工艺,适用于急倾斜厚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开采,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采放过程中对支架的不利影响,并可获得较高的顶煤采出率。工作面安装前需对软弱底板进行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厚煤层 走向长壁 综放开采 顶煤放出规律 采放工艺 支架设计
下载PDF
高产高效工作面顶板走向钻孔瓦斯抽采技术 被引量:80
4
作者 王海锋 程远平 +1 位作者 沈永铜 刘海波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8-171,共4页
以祁南煤矿34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结合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分析了高产高效工作面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及裂隙发育特征;得出工作面推进速度与顶板走向抽采钻孔在垂向上的布置高度成反比关系.349工作面项板走向钻孔参数优化和抽放效果实践... 以祁南煤矿34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结合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分析了高产高效工作面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及裂隙发育特征;得出工作面推进速度与顶板走向抽采钻孔在垂向上的布置高度成反比关系.349工作面项板走向钻孔参数优化和抽放效果实践表明,当工作面推进速度为5~6m/d时,顶板走向钻孔应布置在冒落带范围的岩层中,即钻孔终孔与煤层顶板垂距为10~15m,前后钻场钻孔压茬为50m,可以确保顶板走向钻孔较高的利用率,并得到很好的抽采效果,满足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高效工作面 裂隙发育 顶板走向钻孔 瓦斯抽采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盆山系统走向差异演化的变形、隆升和沉积记录及关键构造变革期讨论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智武 宋天慧 +6 位作者 王自剑 童馗 武文慧 冉波 李金玺 邓宾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7-282,共26页
综合利用露头构造解析、地震剖面解释、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沉降-沉积等资料,对川西-龙门山盆山系统沿走向的构造变形、差异隆升-剥蚀和沉积记录进行系统梳理,探讨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走向差异演化特征及其关键构... 综合利用露头构造解析、地震剖面解释、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沉降-沉积等资料,对川西-龙门山盆山系统沿走向的构造变形、差异隆升-剥蚀和沉积记录进行系统梳理,探讨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走向差异演化特征及其关键构造变革期。受控于本身的地质结构差异及周缘多个构造带的多期交互作用,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在构造、隆升和沉积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走向差异。龙门山冲断带自北向南总体上具有韧性减弱、脆性增强、构造定型时间变新的趋势,龙门山北段和盆地北部定型于燕山期,而龙门山中、南段和盆地南部定型于喜马拉雅期。中生代期间,龙门山北段隆升较快;而新生代期间,龙门山中、南段隆升较快。川西前陆盆地同样表现出南北差异隆升的特点,北部隆升较早,大约在45 Ma B.P.;而南部隆升较晚,在20~25 Ma B.P.。川西(北)前陆盆地的沉降中心经历了4次明显的迁移,即从晚三叠世的龙门山中段前缘向东北迁移,中侏罗世到大巴山-米仓山前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向西迁移至米仓山-龙门山北段前缘,于晚白垩世-新生代期间再次向南迁移到龙门山中-南段前缘。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走向差异演化表现为印支期向南递进扩展、燕山早-中期南北分异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北隆南降。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古近纪4个关键构造变革期。晚三叠世构造变革期包括龙门山水下隆起和海相前陆盆地(马鞍塘组上部至小塘子组)、龙门山局部隆升和海陆过渡相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第二至第三段)以及龙门山全面隆升和陆相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第四至第五段)三大阶段,主要受控于扬子构造域并受秦岭构造域的强烈影响。中侏罗世构造变革表现为扬子构造域向秦岭构造域的转变;早白垩世构造变革表现为秦岭构造域向青藏高原构造域的转变;古近纪构造变革表现为川西前陆盆地由沉积向剥蚀状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 隆升 沉积记录 走向差异 演化 构造变革 川西前陆盆地 龙门山冲断带
下载PDF
大倾角采煤机与刮板输送机应用效果及技术改进 被引量:19
6
作者 贠东风 谷斌 +3 位作者 伍永平 雷奇 刘柱 张袁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8-123,183,共7页
基于大倾角中厚煤层走向长壁综采、大倾角厚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和大倾角4.5 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开采现状,分析了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在大倾角煤层综采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论述了大倾角采煤机及刮板输送机针对大倾角特殊条件所进行的持续改进... 基于大倾角中厚煤层走向长壁综采、大倾角厚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和大倾角4.5 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开采现状,分析了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在大倾角煤层综采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论述了大倾角采煤机及刮板输送机针对大倾角特殊条件所进行的持续改进情况。大倾角采煤机的持续改进主要集中在保证其制动可靠、牵引力足、润滑良好、装煤率高以及操控安全;大倾角刮板输送机的持续改进主要包括确保其结构强度高、防滑可靠和安全防护优良3个方面。特别指出大倾角采煤机及刮板输送机的持续改进应突破传统的近水平或缓倾斜条件下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改进的关键应立足大倾角特殊条件提升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的适应性与可靠性。最后指出了大倾角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深化改进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走向长壁 综合机械化开采 采煤机 刮板输送机
下载PDF
大倾角煤层长壁综采支架典型应用实例及改进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贠东风 谷斌 +3 位作者 伍永平 雷奇 刘柱 张袁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7,72,共9页
通过分析我国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取得的发展,结合大倾角中厚煤层综采、大倾角特厚煤层长壁综放和大倾角厚煤层4.5 m大采高综采工程实践的典型实例,论述了大倾角煤层综采支架的使用效果与改进情况。归纳总结出了直接... 通过分析我国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取得的发展,结合大倾角中厚煤层综采、大倾角特厚煤层长壁综放和大倾角厚煤层4.5 m大采高综采工程实践的典型实例,论述了大倾角煤层综采支架的使用效果与改进情况。归纳总结出了直接决定大倾角综采支架使用效果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支架过重、侧护板伸缩不灵、底调千斤顶现场无法更换以及不能带压移架等。建议以"工作阻力适中化、抗倒滑可靠化、架重轻型化"的理念主导大倾角液压支架的持续改进,最后对掣肘大倾角综采支架持续改进的相关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思考,以协同促进大倾角综采支架向标准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走向长壁 综合机械化开采 液压支架
下载PDF
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1
8
作者 周建生 杨池银 +1 位作者 陈发景 陈昭年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25-433,共9页
讨论了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和成因。根据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对盆地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圈定了不同尺度的横向变换带,确定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横向变换带是为了保持区域伸展应变调节构造变形的一种调节体系。这种伸展应变守恒是靠... 讨论了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和成因。根据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对盆地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圈定了不同尺度的横向变换带,确定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横向变换带是为了保持区域伸展应变调节构造变形的一种调节体系。这种伸展应变守恒是靠三维空间上断层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实现的。横向变换带的构造样式为横向地垒状凸起和鼻状凸起或鼻状背斜,并具伸展性质的正断层。横向凸起与非叠复的和叠复的分段断层系伴生及发育在断层位移最小处等事实表明,横向凸起或横向鼻状背斜是由于分段断层系位移沿走向变化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变换带 鼻状凸起 石油地质 坳陷 断层
下载PDF
缓倾斜层状岩体巷道断面形状与支护方式 被引量:14
9
作者 任凤玉 丁航行 +1 位作者 张东红 张晋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5-128,共4页
谦比希铜矿主矿体西区矿岩稳固性差,采动压力大,沿脉进路塌方冒顶严重.针对缓倾斜层状围岩条件,分析了进路冒顶的原因和冒顶后巷道表层压力的变化,得出冒顶后的巷道断面是自适应岩体结构而趋于稳定的巷道断面的结论,据此提出用直立三角... 谦比希铜矿主矿体西区矿岩稳固性差,采动压力大,沿脉进路塌方冒顶严重.针对缓倾斜层状围岩条件,分析了进路冒顶的原因和冒顶后巷道表层压力的变化,得出冒顶后的巷道断面是自适应岩体结构而趋于稳定的巷道断面的结论,据此提出用直立三角形巷道断面取代现用的1/4三心拱巷道断面以及着眼于结构稳定的锚杆支护措施.这一方案实施后,沿脉进路的稳定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巷道利用率由原来的不足90%提高到100%,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岩体 高应力 沿脉巷道 采准工程 地压控制
下载PDF
济阳坳陷埕岛潜山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林会喜 熊伟 +6 位作者 王勇 秦峰 景安语 王秀红 张明华 冯月琳 刘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揭示埕岛潜山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该区潜山油气勘探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等资料,系统进行了埕岛潜山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埕岛潜山明显受埕北20断层和埕北30北断... 为了揭示埕岛潜山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该区潜山油气勘探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等资料,系统进行了埕岛潜山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埕岛潜山明显受埕北20断层和埕北30北断层控制,分割为西、中、东排山,受源储配置、输导方式等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西、中、东排山油气来源、运聚过程和富集规律各异。西排山以埕北凹陷控盆的埕北断层为油源断层,油气垂向运聚为主,在埕北断层上升盘的断鼻和断块圈闭成藏,表现为含油面积小且独立、顶部风化壳油藏富集的特点;中排山以埕北20断层和一系列北北东向走滑断层为油源输导断层,渤中凹陷生成的油气沿走滑断层走向运聚,再侧向分配至邻侧圈闭中聚集成藏,表现为油气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分布的特征;东排山的油气来源于黄河口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烃源岩,油气通过多套不整合和断裂复合输导体系在多层系富集。不同潜山油气差异性运聚的特点,决定了不同潜山勘探方向亦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成藏条件 富集规律 侧向运聚 走向运聚 潜山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大倾角煤层长壁综采面上端头支护技术 被引量:5
11
作者 贠东风 雷奇 +3 位作者 伍永平 谷斌 刘柱 张袁浩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1,共3页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综采(放)工作面上端头存在着顶、底板三角区。上端头采用抬棚、基本架或端头支架支护。工程实践表明,采用端头支架支护方式解决了大倾角走向长壁综采(放)工作面上端头支护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降低了劳动强...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综采(放)工作面上端头存在着顶、底板三角区。上端头采用抬棚、基本架或端头支架支护。工程实践表明,采用端头支架支护方式解决了大倾角走向长壁综采(放)工作面上端头支护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降低了劳动强度,确保了上端头的安全,提高了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 走向长壁 端头支架
下载PDF
浅埋煤层走向煤柱对支承压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文涛 许家林 +2 位作者 朱卫兵 王晓振 边树兴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3-45,54,共4页
为研究浅埋煤层走向煤柱对近距离下部煤层工作面开采时支承压力的影响,运用FLAC3D软件对大柳塔煤矿21306工作面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煤层埋藏较浅,对工作面开采带来的影响不大,但如果煤层间距变小或随着采深加大,影响的程度则会加大。
关键词 浅埋煤层 走向煤柱 FLAC^3D 数值模拟 支承压力
下载PDF
急倾斜走向分段充填倾向覆岩破坏特性及移动规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姚琦 冯涛 廖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96-3105,共10页
为了研究急倾斜煤层综采走向分段胶结充填覆层变形破断特性及移动规律,建立了倾向岩梁的力学模型,推导了倾向方向上覆岩梁的挠曲方程,利用方程求出了充填区域和未充填区域的最大挠度位置。并以湘永煤矿2463工作面为原型,进行了相似模拟... 为了研究急倾斜煤层综采走向分段胶结充填覆层变形破断特性及移动规律,建立了倾向岩梁的力学模型,推导了倾向方向上覆岩梁的挠曲方程,利用方程求出了充填区域和未充填区域的最大挠度位置。并以湘永煤矿2463工作面为原型,进行了相似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充填区域的倾斜岩梁在胶结充填体柱的支撑作用下,顶板下沉较小。而未充填区域的顶板则变形较大,直接顶出现垮落现象,垮落后充填下部采空区,对下部的顶底板起到了支撑约束作用。(2)未充填区域结果显示,倾向岩梁上部为直接拉伸断裂,而中部层间岩层为倾斜砌体梁断裂形式,且断裂线位于工作面的中部偏上部位置,下部为岩层间张开形式,岩层断裂整体呈现了"F"型断裂,形成了下部裂隙发育支撑区、中部顶板自承弯曲下沉区和上端部支撑区组成的二次平衡结构。相似模拟实验结果与理论推理结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综采 走向分段充填 岩层移动 相似模拟实验
下载PDF
深部长壁开采采动应力壳演化模型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科 谢广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66-1071,共6页
结合走向长壁开采特点及深部开采采动应力壳演化和采动裂隙发育特征,构建了采动应力壳演化的三维分析模型,引入移动坐标系统和椭球面方程,获得了非充分采动条件下首采工作面和护巷煤柱宽度影响下采动应力壳演化形态方程和采动裂隙发育... 结合走向长壁开采特点及深部开采采动应力壳演化和采动裂隙发育特征,构建了采动应力壳演化的三维分析模型,引入移动坐标系统和椭球面方程,获得了非充分采动条件下首采工作面和护巷煤柱宽度影响下采动应力壳演化形态方程和采动裂隙发育范围。基于影响采动应力壳演化和采动裂隙发育特征的因素分析,获得了采动应力壳壳体演化形态方程和采动裂隙发育各参量间的关系。分析表明,采动应力壳演化最易在煤柱侧壳基、壳肩或壳顶发生失稳,其演化失稳模式主要有压缩失稳模式、拉伸失稳模式、剪切失稳模式和复合失稳模式,整体揭示了采动应力壳演化特征及其与采动裂隙发育的动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向长壁开采 采动应力壳 演化模型 采动裂隙 形态方程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地震三维发震构造及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琪 徐锡伟 +5 位作者 邢会林 程佳 江国焰 马未宇 刘杰 杨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32-2343,共12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上,人们普遍认为该地震不足以释放该造山带上累积的能量,但对该地区后续地震危险性评价多基于二维或是假三维的形变反演计算结果.本研究从2015年尼泊尔地震主震与其最大余震M_W7.3地...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上,人们普遍认为该地震不足以释放该造山带上累积的能量,但对该地区后续地震危险性评价多基于二维或是假三维的形变反演计算结果.本研究从2015年尼泊尔地震主震与其最大余震M_W7.3地震之间的关系出发,着重分析讨论了尼泊尔地震的时间和空间的非均匀性,结合震源机制解、地壳速度结构、精定位后的余震分布及InSAR反演结果,建立了三维发震构造模型,利用非线性摩擦有限元方法,对一个地震周期内断层摩擦行为和块体变形进行了模拟,将计算结果和地表同震形变、形变反演的同震破裂、历史地震时空演化进行对比,在确认该三维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讨论了该地区后续地震的可能位置,认为在1934年比哈—尼泊尔M_W^8.1地震以东区域,还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可能,在最大余震M_W7.3地震东南部位,还存在发生中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尼泊尔地震 三维模型 走向不均匀 非线性摩擦 有限元方法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急倾斜厚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开采技术 被引量:39
16
作者 谢俊文 高小明 上官科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5-549,共5页
针对急倾斜(38~ 49°)厚煤层的开采普遍存在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系统地对大倾角综放煤层开采设备研制、巷道及工作面布置、矿压显现规律、回采工艺以及安全保障技术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面经济效益... 针对急倾斜(38~ 49°)厚煤层的开采普遍存在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系统地对大倾角综放煤层开采设备研制、巷道及工作面布置、矿压显现规律、回采工艺以及安全保障技术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面经济效益显著.工作面单产达9.71万t/月,回采工效45 t/(d·工),采出率82.27%,吨煤成本较水平段放顶煤降低46元/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厚煤层 走向长壁 综放开采 圆弧过渡 防倒 防滑
下载PDF
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扩张过程和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15
17
作者 任建业 李思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03-213,共11页
西太平洋集中发育了全球 75%的边缘海盆地 ,这些盆地形成于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第四纪 3个边缘海扩张幕。文中介绍了边缘海盆地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模式 ,详细讨论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盆地周缘板块构造时空格架及其对边缘海... 西太平洋集中发育了全球 75%的边缘海盆地 ,这些盆地形成于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第四纪 3个边缘海扩张幕。文中介绍了边缘海盆地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模式 ,详细讨论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盆地周缘板块构造时空格架及其对边缘海盆地形成、演化和关闭过程的控制作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俯冲带的后退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以及澳洲与印度尼西亚的碰撞是边缘海盆地的 3个重要的区域性控制因素。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所形成的向东和东南的地幔流可能推动了东亚大陆东侧和南侧俯冲带的后退 ,并引发弧后扩张作用。同时 ,由这一碰撞引起的东亚大陆边缘NE或NNE向断裂的右旋走滑 ,进一步影响和控制了边缘海盆地的几何学特征及演化。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碰撞阻碍了俯冲带的后退 ,导致了南海、Sulu海和Celebes海盆地的扩张终止。同时这一碰撞推动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运移 ,并使Bonin弧与中央日本碰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海盆地 俯冲后退 幔舌构造 NNE向断裂的右旋走滑作用
下载PDF
低位富集区瓦斯治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爱桃 鲁健 周凯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1-103,107,共4页
为了有效治理低位富集区瓦斯诱导的上隅角瓦斯超限,提出了走向低位钻孔治理的手段,结合试验矿井的开采状况,设计了走向低位钻孔抽采终孔位置、钻孔间距、钻孔长度等参数,根据现场考察确定了合理的抽采负压。应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 为了有效治理低位富集区瓦斯诱导的上隅角瓦斯超限,提出了走向低位钻孔治理的手段,结合试验矿井的开采状况,设计了走向低位钻孔抽采终孔位置、钻孔间距、钻孔长度等参数,根据现场考察确定了合理的抽采负压。应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给定低位钻孔布置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低位走向钻孔显著降低了15煤层上方15m区域的瓦斯浓度;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上隅角及采空区内的瓦斯浓度;对走向低位钻孔抽采瓦斯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实施低位钻孔抽采后,工作面、上隅角以及轨道巷的瓦斯浓度都降到了0.4%以下,工作面的瓦斯超限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富集规律 走向低位钻孔 抽采负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淮南某矿1111首采工作面瓦斯抽放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段军 林俊森 +2 位作者 胡海龙 何志辉 孟祥甜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19,共3页
淮南某矿1111煤层是高温、高压、高瓦斯,具有突出危险性的深井煤层。为保证回采过程中的安全,充分利用沿空留巷Y形通风条件,结合顺层钻孔、地面钻孔结合高位钻场顶板走向钻孔、倾向穿层钻孔抽采瓦斯及沿空留巷埋管抽采瓦斯,解决工作面... 淮南某矿1111煤层是高温、高压、高瓦斯,具有突出危险性的深井煤层。为保证回采过程中的安全,充分利用沿空留巷Y形通风条件,结合顺层钻孔、地面钻孔结合高位钻场顶板走向钻孔、倾向穿层钻孔抽采瓦斯及沿空留巷埋管抽采瓦斯,解决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瓦斯 地面钻井 高位钻场 顶板走向钻孔
下载PDF
油气沿断层走向运移的地质特征及相关问题探讨——以济阳坳陷沾化凹陷邵家断层为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亚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4-690,共7页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邵家洼陷NEE走向的邵家断层为例,总结了油气沿断层发生走向运移的特殊地质条件,包括断层具有走滑性质、断层位于构造脊之上、断层两盘输导层极不发育、充足的油源和沿途欠发育的圈闭以及断层末端与地层中...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邵家洼陷NEE走向的邵家断层为例,总结了油气沿断层发生走向运移的特殊地质条件,包括断层具有走滑性质、断层位于构造脊之上、断层两盘输导层极不发育、充足的油源和沿途欠发育的圈闭以及断层末端与地层中发育的输导层匹配等。以上地质条件在大部分地区都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也是断层走向运移现象较为罕见的主要地质原因。为了总结断层走向运移的适用地质条件,又对济阳坳陷发育的不同走向弯曲断层、储层(输导层)发育的地层与断层组合样式等与油气走向运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在新近纪油气主要运移期和成藏期,NW向左行左阶断层、NE向右行右阶断层在弯曲处易形成拉张薄弱带,有利于油气的垂向和走向运移;认为砂体所在地层的等高线与断层间呈现向断层收敛的"羽状"、垂直的"丰"字形以及"半羽—半丰字形"这3种地层与断层的组合样式,油气均无法运移出断层进入地层中的输导层,易于发生油气沿断层的走向运移,并分别建立了相关模式,探讨了东营凹陷石村断层、惠民凹陷临邑断层走向运移油气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走向运移 形成地质条件 邵家断层 邵家洼陷 沾化凹陷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