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d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through homogenously dispersed MnTe nanoparticles in p-type Bi_(0.52)Sb_(1.48)Te_3 nanocomposites 被引量:1
1
作者 Tian-Qi Lu Peng-Fei Nan +3 位作者 Si-Long Song Xin-Yue Zhu Huai-Zhou Zhao Yuan De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96-102,共7页
In this work,we report that the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of Bi(0.52)Sb(1.48)Te3alloy can be enhanced by being composited with Mn Te nano particles(NPs)through a combined ball milling and spark plasma sintering... In this work,we report that the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of Bi(0.52)Sb(1.48)Te3alloy can be enhanced by being composited with Mn Te nano particles(NPs)through a combined ball milling and 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process.The addition of Mn Te into the host can synergistically reduce the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by increasing the interface phononscattering between Bi(0.52)Sb(1.48)Te3 and MnTe NPs,and enhance the electrical transport properties by optimizing the hole concentration through partial Mn^2+ acceptor doping on the Bi^3+ sites of the host lattice.It is observed that the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e percentage of Mn Te and milling time in a temperature range from 300 Kto 500 K,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interfaces.Meanwhile,the bipolar effect is constrained to high temperatures,which results in the figure of merit z T peak shifting toward higher temperature and broadening the z T curves.The engineering z T is obtained to be 20%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istine sample for the 2-mol%Mn Te-added composite at a temperature gradient of 200 K when the cold end temperature is set to be 300 K.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Bi0.52Sb1.48Te3 can be considerably enhanced by being composited with Mn Te N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Te nano particles interface phonon scattering bipolar effect higher engineering zT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Soil Stabilization
2
作者 Amit Kumar Kiran Devi 《Journal of Building Material Science》 2023年第2期25-36,共12页
Nano-technology is expanding its horizon in vario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s.In civil engineering,soil is a complex material and used for various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Meanwhile,sometimes an effective soil s... Nano-technology is expanding its horizon in vario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s.In civil engineering,soil is a complex material and used for various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Meanwhile,sometimes an effective soil stabilization technique is needed to fulfil the site criteria and can be achieved by adopting various methods e.g.,physical,chemical,thermal or reinforcement using geotextiles and fabrics.The mechanism of soil stabilization using nanomaterials is still unexplored and open to prospective researchers.The present article attempts to touch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nano-technology in soil improv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civil engineering works.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nanomaterials treated soils using the latest equipment has also been discussed.The study interprets that the use of nano materials is still limited,due to their high cost and sophisticated handling procedures.Though the use of nanoparticles in soil stabilization results in extraordinary improvements in various soil properties,the improved soil properties could be utilized for various geotechnical projects.The present study bridges the past findings to the present scenario of nanomaterials in soil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 particles Fine soil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Field application
下载PDF
Op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ized organic carbon particles emitted from a small gasoline engine 被引量:1
3
作者 Bireswar Paul Amitava Datta +1 位作者 Aparna Datta Abhijit Saha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49-255,共7页
The nano-sized organic carbon (NOC) particles emitted from a small gasoline engine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various ex situ optical techniques to assess their hazardous impact. The exhaust gas was sampled iso-kineti... The nano-sized organic carbon (NOC) particles emitted from a small gasoline engine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various ex situ optical techniques to assess their hazardous impact. The exhaust gas was sampled iso-kinetically by a quartz probe and passed through de-ionized water to gather the hydrophilic car- bonaceous particulates as hydrosol. The hydrodynamic diameter of the particles ranged between 1.7 and 3.6 nm at no load, with a mean diameter of 2.4 nm. The particle size in the engine exhaust was found to increase at higher loads, which is attributed to coagulation of the particles.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particles was analyzed using UV-vis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Both the band gap energy and oscillator strength data evaluated from the UV-vis absorbance showed that the NOC particles contained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 structures with three to five aromatic rings.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sis further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aliphatic and carbonyl functionalities in the aromatic structures of the particles. The fine size of the particles, their high number concentration for the type of the engine under study and their structural features, make the particles extremely hazardous for environment and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oline engine Combustion Emission Carbon nano-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原文传递
纳米粉体材料与表面工程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滨士 马世宁 +1 位作者 梁秀兵 乔玉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7-9,共3页
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纳米粉体材料的应用使表面工程技术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纳米表面工程成为表面工程领域新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 纳米粉体材料 表面工程 纳米表面工程 纳米热喷涂技术 纳米电刷摭技术 钠米添加剂技术 纳米表面粘接技术
下载PDF
纳米Al_2O_3改性PVDF超滤膜处理含油污水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芦艳 孟丽丽 于水利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2-64,共3页
在有机高聚物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中加入适量无机纳米Al2O3,采用相转化法合成无机改性有机超滤膜。改性PVDF膜的亲水性得到显著改善,进而提高了其通量和抗污染性能。用改性纳米Al2O3-PVDF管式膜装置处理含油污水,出水含油质量浓度0.2... 在有机高聚物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中加入适量无机纳米Al2O3,采用相转化法合成无机改性有机超滤膜。改性PVDF膜的亲水性得到显著改善,进而提高了其通量和抗污染性能。用改性纳米Al2O3-PVDF管式膜装置处理含油污水,出水含油质量浓度0.2 mg/L,悬浮固体质量浓度为0.2 mg/L,TOC去除率达98.86%,COD和浊度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粒径中值小于2μm。研究表明,改性膜处理含油污水的出水指标均高于未改性膜。用扫描电镜对PVDF膜改性前后的污染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用不同的洗液对污染膜进行清洗,表明纳米Al2O3的加入明显改善了PVDF膜的抗污染性。用1%OP-10(pH值为10)表面活性剂洗液反冲洗,可使改性膜的通量恢复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超滤膜 改性 纳米AL2O3 PVDF 含油污水 膜污染
下载PDF
桥梁安全状态评估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康俊涛 张亚州 秦世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9-103,共5页
桥梁结构的长期健康监测和安全状态评估需要一个能真实反映结构静动力特性的有限元(FEA)模型,而初始有限元模型与实际结构往往存在误差。提出一种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首先进行环境激励测试,然后用随机子空间(SSI)识别,最后用粒子群算法(... 桥梁结构的长期健康监测和安全状态评估需要一个能真实反映结构静动力特性的有限元(FEA)模型,而初始有限元模型与实际结构往往存在误差。提出一种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首先进行环境激励测试,然后用随机子空间(SSI)识别,最后用粒子群算法(PSO)进行优化。以一座模型斜拉桥为例,利用布置在桥梁上的拾振器,测试环境激励下的桥梁的振动信号;采用SSI法对测得的信号模态识别,并用PSO修正有限元模型。结果表明,经过修正,桥梁有限元模型的第1,3,4和5阶频率值与实测信号分析值的误差均减小,能真实反映结构的静动力特性,可用于桥梁安全状态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环境激励 模态识别 粒子群算法(PSO) 模型修正
下载PDF
复杂流动与流体行为的拟颗粒模拟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利民 葛蔚 +3 位作者 陈飞国 侯超峰 卢健新 张家元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CAS 2007年第12期863-869,共7页
复杂流动和流体行为中的多尺度结构对化学工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都是巨大的挑战。多尺度的粒子模拟是处理复杂界面、物性以及连续介质模型难以适用的纳微和极端条件下流动的有力手段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本实验室近年来以拟颗粒模拟为基... 复杂流动和流体行为中的多尺度结构对化学工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都是巨大的挑战。多尺度的粒子模拟是处理复杂界面、物性以及连续介质模型难以适用的纳微和极端条件下流动的有力手段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本实验室近年来以拟颗粒模拟为基础的微观粒子模拟研究及其在流态化和纳微流动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离散模拟通用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 多尺度结构 拟颗粒模拟 多相系统 纳微流动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对电子垃圾拆解地农田土壤Pb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祝方 商执峰 +3 位作者 刘文庆 李晨飞 王冠生 马锐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2-255,共4页
为了研究钝化剂对电子垃圾拆解地农田土壤中重金属Pb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在种植油菜和白菜的土壤中加入不同质量比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研究Pb形态、油菜和白菜生物量、油菜和白菜中Pb的累积量,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 为了研究钝化剂对电子垃圾拆解地农田土壤中重金属Pb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在种植油菜和白菜的土壤中加入不同质量比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研究Pb形态、油菜和白菜生物量、油菜和白菜中Pb的累积量,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对Pb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5 g/kg、10 g/kg、15 g/kg、20 g/kg和25 g/kg纳米羟基磷灰石后,油菜和白菜生物量增加,且油菜生物量大于白菜生物量;油菜内Pb累积量小于白菜内Pb累积量;土壤中残渣态Pb质量比增加,可交换态Pb质量比减少,有效态Pb质量比与Pb生物可利用性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种植油菜和白菜土壤中Pb的生物可利用性分别降低了25.53%~82.77%和45.79%~71.68%。当纳米羟基磷灰石质量比为20 g/kg时,油菜和白菜生物量较大,而且对Pb的累积量最低,种植油菜和白菜土壤中Pb的生物可利用性分别降低了81.84%和70.89%。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适宜投加量为20 g/kg,而油菜为理想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纳米羟基磷灰石 油菜 白菜 钝化 Pb形态 电子垃圾拆解地
下载PDF
纳米CeO_2、Fe燃油添加剂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亮 张新塘 +1 位作者 朱新绪 王桀 《柴油机》 2017年第5期17-22,共6页
为研究纳米颗粒添加剂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选取纳米CeO_2、Fe颗粒,采用超声波搅拌的方式适量添加到柴油中,制作出添加量为50×10-6和100×10-6的流态纳米燃料,并在Z2135柴油机上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台架试验。研究表明:在现有试验... 为研究纳米颗粒添加剂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选取纳米CeO_2、Fe颗粒,采用超声波搅拌的方式适量添加到柴油中,制作出添加量为50×10-6和100×10-6的流态纳米燃料,并在Z2135柴油机上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台架试验。研究表明:在现有试验条件下,通过超声波搅拌的方式在柴油中直接添加纳米颗粒难以形成长时间稳定的流态纳米燃料;微量纳米CeO_2、Fe颗粒的添加对改善缸内燃烧的作用不明显;对油耗的影响未见明显的规律性,但都在75%工况下降低了燃油消耗率;纳米CeO_2颗粒的添加对改善NO_x、CO的排放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柴油机 添加剂 试验
下载PDF
工业纳米颗粒气溶胶测量及数值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明州 Martin Seinpenbusch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4-38,共5页
为了实现纳米颗粒多相流的实验测量及相关模型构建,基于欧盟Nanoparticle Project实验平台,采用自制金纳米颗粒的分散系统以及由高压雾化器产生微米量级颗粒的分散系统,对由不同尺度谱颗粒系统组成的分散体系进行实验测量,并针对颗粒壁... 为了实现纳米颗粒多相流的实验测量及相关模型构建,基于欧盟Nanoparticle Project实验平台,采用自制金纳米颗粒的分散系统以及由高压雾化器产生微米量级颗粒的分散系统,对由不同尺度谱颗粒系统组成的分散体系进行实验测量,并针对颗粒壁面湍动以及热扩散沉积和复杂系统发生源信息获取等方面进行模型构建,最终提出新的针对颗粒沉积率的计算方法,给出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对发生源粒度谱进行估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纳米颗粒 气溶胶 测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氧化铝纳米冷却液对发动机冷却性能影响的分析
11
作者 周晓蓉 王毅 +1 位作者 唐伟力 黄豪中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187,共6页
利用AVL-Fire软件对氧化铝纳米冷却液在内燃机水套上的冷却性能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纳米粒子的浓度为2%时,冷却液的传热系数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氧化铝纳米冷却液具有极高的沸点,其冷却性能随冷却液... 利用AVL-Fire软件对氧化铝纳米冷却液在内燃机水套上的冷却性能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纳米粒子的浓度为2%时,冷却液的传热系数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氧化铝纳米冷却液具有极高的沸点,其冷却性能随冷却液的温度升高而增加,并在90℃后急速提升,故氧化铝纳米冷却液适用于高温冷却。此外,纳米冷却液的传热系数在低温下比较低,有利于发动机起动时的暖机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氧化铝纳米冷却液 冷却性能 传热系数 粒子浓度 温度
下载PDF
DH-PSF三维动态多粒子追踪在活细胞成像的应用
12
作者 李恒 陈丹妮 +2 位作者 于斌 牛憨笨 郭宝平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6-531,共6页
利用双螺旋点扩散函数三维定位的能力建立了三维多粒子追踪成像系统,成像深度可达到4μm,定位精度达到20 nm,并在该系统上实现了对巨噬细胞内多个荧光微球的动态追踪.结果显示,细胞内荧光探针的运动范围达到7μm,可实时获取荧光微球在... 利用双螺旋点扩散函数三维定位的能力建立了三维多粒子追踪成像系统,成像深度可达到4μm,定位精度达到20 nm,并在该系统上实现了对巨噬细胞内多个荧光微球的动态追踪.结果显示,细胞内荧光探针的运动范围达到7μm,可实时获取荧光微球在细胞内的运动速率,研究表明该系统是生物学家研究细胞内分子转运和相互关系非常有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工程 三维成像 多粒子 点扩展函数 纳米定位 活细胞 动态追踪
下载PDF
柴油发动机排气纳米颗粒物质量浓度检测
13
作者 姚水良 沈星 +5 位作者 赵一帆 赵凯奇 姚海 卢宇浩 吴祖良 章旭明 《广州化工》 CAS 2016年第14期127-129,共3页
柴油发动机排气中含有大量的纳米级颗粒物。本研究开发了利用聚四氟乙烯烧结管来过滤纳米颗粒物以检测柴油发动机排气纳米颗粒物排放量的方法。聚四氟乙烯烧结管的过滤效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来评价。在颗粒物动力学直径范围(30~40... 柴油发动机排气中含有大量的纳米级颗粒物。本研究开发了利用聚四氟乙烯烧结管来过滤纳米颗粒物以检测柴油发动机排气纳米颗粒物排放量的方法。聚四氟乙烯烧结管的过滤效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来评价。在颗粒物动力学直径范围(30~400 nm)内,聚四氟乙烯烧结管的过滤效率高达99%。柴油发动机排气中纳米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在5.40 mg/m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发动机 纳米颗粒物 聚四氟乙烯烧结管 粒径分布 质量浓度 个数浓度
下载PDF
ZnO颗粒的粒径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晋 吕文江 李文凯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9年第2期60-65,共6页
为研究纳米材料ZnO颗粒粒径对于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均匀沉淀法得到平均粒径为80nm、350nm、2μm的圆球状微纳米ZnO颗粒,通过常规性能试验及DSR、BBR、老化等试验分析ZnO颗粒的粒径对沥青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Zn... 为研究纳米材料ZnO颗粒粒径对于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均匀沉淀法得到平均粒径为80nm、350nm、2μm的圆球状微纳米ZnO颗粒,通过常规性能试验及DSR、BBR、老化等试验分析ZnO颗粒的粒径对沥青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ZnO颗粒粒径的减小,沥青软化点升高,延度降低率减小,黏度值、抗车辙因子和蠕变速度增大,蠕变劲度减小,抗老化性能增强;根据试验结果,推荐采用粒径为80nm的ZnO颗粒对沥青进行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ZnO颗粒 纳米改性沥青 性能影响
下载PDF
新型nHA/PLGA纳米复合微球对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15
作者 潘洁 汪德州 宋文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5-621,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纳米复合微球对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为该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口腔低速手机于9只SD大鼠的颅骨制备2个对称的5 mm直径临界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植入nHA... 目的:探讨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纳米复合微球对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为该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口腔低速手机于9只SD大鼠的颅骨制备2个对称的5 mm直径临界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植入nHA/PLGA纳米复合微球)、对照组(植入Bio-oss颗粒)和空白组(仅制备缺损而未填充材料),每组6个颅骨缺损模型。于术后当天、术后4周和术后8周进行颅骨CT三维重建,检查颅骨缺损修复效果;于第8周处死大鼠,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观察各组大鼠颅骨缺损区域骨小梁数量(Tb.N)、缺损区域骨小梁间距(Tb.Sp)、缺损区域骨小梁厚度(Tb.Th)和缺损区域新生骨量与缺损总体积的比值(BV/TV)。结果:肉眼观察,实验组大鼠颅骨缺损区域边界清晰,颗粒间隙内可见新生骨质;对照组大鼠颅骨缺损区域见颗粒状骨粉堆积,无明显吸收;空白组大鼠颅骨缺损中心区域有明显凹陷,无明显骨沉积。CT三维重建检查,在第8周,与空白组比较,实验组大鼠有明显的的新骨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新骨沉积。micro-CT检查,在第8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颅骨缺损区Tb.N、Tb.Sp和Tb.Th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BV/TV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颅骨缺损区Tb.Sp、Tb.Th和BV/T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A/PLGA纳米复合微球对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骨修复 Bio-Oss颗粒 骨组织工程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丙交酯-乙交酯纳米复合微球
下载PDF
可载药的磁性聚己内酯/明胶微球支架的制备及其体外成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昉 刘俊 +3 位作者 胡姝颖 史凡 严佳 章非敏 《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289-295,共7页
目的制备出可载药的磁性颗粒支架,并研究其体外成骨性能。方法使用复乳法制备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明胶微球(PCL/gel microsphere,PGM)支架,通过相差显微镜、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目的制备出可载药的磁性颗粒支架,并研究其体外成骨性能。方法使用复乳法制备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明胶微球(PCL/gel microsphere,PGM)支架,通过相差显微镜、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观测形貌;使用热重分析(thermal gravity analysis,TGA)和体外降解实验检测PGM成分占比与降解质量变化趋势;通过CCK-8(cell counting kit-8)筛选合适的油酸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nano oil-acid coated Fe_(3)O_(4)particles,OA@Fe_(3)O_(4))包埋浓度并制备Fe-PGM;在该磁性微球中载入人源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并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invert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e,IFM)观察PGM、Fe-PGM、Fe-PGM+BMP-2三组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rBMSC)的粘附。成骨诱导第7、14天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PGM、Fe-PGM、Fe-PGM+BMP-2三组微球表面rBMSC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相差显微镜及FESEM图片显示PGM由多孔状PCL支架与内部明胶水凝胶构成;热重分析及体外降解提示,明胶与PCL的质量比约为50%,体外降解质量损失曲线平稳;CCK-8结果显示铁含量为0.4%的Fe-PGM在各时间点与PGM相比未表现细胞增殖抑制(P<0.05);IFM观察到PGM、Fe-PGM、Fe-PGM+BMP-2均有良好的细胞粘附,并且BMP-2的加入使得Fe-PGM+BMP-2有更好的细胞铺展;qRT-PCR结果提示,OA@Fe_(3)O_(4)的加入使Fe-PGM及Fe-PGM+BMP-2组rBMSC的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较PGM高,BMP-2则进一步增大了Fe-PGM+BMP-2与Fe-PGM之间的差距(P<0.05)。结论磁性PGM颗粒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学特性,并且其载药功能可赋予其更好的粘附与成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支架 油酸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 载药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对柴油机颗粒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梁 张雪峰 +1 位作者 赵世龙 孟昭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2,共5页
采用热重-质谱联用技术(TG-MS)和台架试验方法,研究了纳米铜颗粒对柴油机炭烟颗粒的燃烧催化作用。研究发现,纳米铜对炭烟颗粒燃烧具有优异的催化能力,其可使碳的完全氧化燃烧温度从580℃降低到520℃。柴油机台架试验表明,纳米铜润滑油... 采用热重-质谱联用技术(TG-MS)和台架试验方法,研究了纳米铜颗粒对柴油机炭烟颗粒的燃烧催化作用。研究发现,纳米铜对炭烟颗粒燃烧具有优异的催化能力,其可使碳的完全氧化燃烧温度从580℃降低到520℃。柴油机台架试验表明,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使颗粒物(PM)、CO和HC排放量分别减少了99.0%,81.3%,33.3%。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铜颗粒可促进碳化合物的完全燃烧,有效减少燃料中PM、CO和HC的排放,抑制并逐步消除发动机燃烧室中的积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 热重-质谱分析 柴油机 台架试验 颗粒 燃烧催化
下载PDF
溶胶法微粒自组装可控合成菱形银颗粒
18
作者 林强 李金兵 +2 位作者 代武军 汤之强 李巍 《工业催化》 CAS 2021年第3期61-64,共4页
采用溶胶法,在室温条件下较为粘稠的含银琼脂溶胶中合成具有菱形结构的银颗粒。结果表明,在黏度相近的PVA及琼脂糖溶胶中,也能产生形貌相似的菱形银颗粒结构。对菱形银颗粒形貌和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表明该菱形结构是由溶胶溶液中... 采用溶胶法,在室温条件下较为粘稠的含银琼脂溶胶中合成具有菱形结构的银颗粒。结果表明,在黏度相近的PVA及琼脂糖溶胶中,也能产生形貌相似的菱形银颗粒结构。对菱形银颗粒形貌和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表明该菱形结构是由溶胶溶液中初始生成的纳米银微粒单元自组装聚集生成。该方法简单易行,对可控合成特定形貌的晶体结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工程 菱形银颗粒 溶胶 纳米银微粒 自组装
下载PDF
单分散共价有机框架纳米颗粒的室温快速制备
19
作者 伍延如真 易乐智 +1 位作者 张亮 邓鹤翔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53-1861,共9页
以稀土金属三氟甲磺酸盐作为新型的共价有机框架(COF)合成催化剂,成功制备了 4种不同结构的COF(COF-42、TPBDMTP、RT-COF-1、COF-LZU1)的单分散纳米级颗粒,并通过对反应条件的系统性调控,实现200~900 nm范围内精确控制COF的粒径。X射线... 以稀土金属三氟甲磺酸盐作为新型的共价有机框架(COF)合成催化剂,成功制备了 4种不同结构的COF(COF-42、TPBDMTP、RT-COF-1、COF-LZU1)的单分散纳米级颗粒,并通过对反应条件的系统性调控,实现200~900 nm范围内精确控制COF的粒径。X射线衍射表征证明了产物良好的结晶性。此外,相较于传统的水热合成,该方法可在室温常压条件下操作,并且在0.5 h内快速得到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 金属三氟甲磺酸盐 室温合成 单分散 纳米颗粒
下载PDF
稀释比对预混燃烧器排气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影响
20
作者 张帅虎 高昀琦 +2 位作者 郭跃杰 赵璟仪 陈龙飞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55-361,共7页
为测量柴油机发动机预混燃烧尾气中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粒径,研究了稀释比对尾气中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影响。利用小型引射式稀释器调节稀释比,使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测量甲烷、乙烯等预混燃烧尾气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使用透射电子... 为测量柴油机发动机预混燃烧尾气中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粒径,研究了稀释比对尾气中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影响。利用小型引射式稀释器调节稀释比,使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测量甲烷、乙烯等预混燃烧尾气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观察细颗粒物的微观形貌以及处理粒径分布。结果表明:甲烷燃烧尾气颗粒物粒径主要在40 nm左右,其浓度最高可达到108/mL;乙烯燃烧尾气中颗粒物粒径在250 nm左右,其浓度达到107/mL。稀释比增大时,颗粒物数量浓度先增大后减小,粒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会使测量结果与实际结果发生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气 预混燃烧 纳米颗粒物 稀释比 粒径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