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飞来峰阿弥陀佛像龛艺术及其信仰辨析
1
作者 常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8,212,共12页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方净土相关图像的原始目的主要反映在相关造像铭文题记中。这些造像的历史与宗教背景是基于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崇拜,是信徒为自己及他人造功德和实践修行之必须。佛教经典可以帮助信徒确定造像题材,并为当时的艺术家提供相关图像的一些基本信息。飞来峰吴越宋元阿弥陀佛像展示了10至14世纪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其中不乏对前朝艺术风格的继承。到了元朝,为了皇室和蒙古王国的利益,扩展了造像创作的目的,佛教造像更加紧密地服务于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飞来峰 阿弥陀佛造像 佛教石刻艺术 吴越 宋元 西方净土信仰
下载PDF
犍陀罗美术中的阿弥陀信仰 被引量:2
2
作者 宫治昭 根敦阿斯尔(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57,共22页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犍陀罗莲花型大构图雕塑,阿弥陀佛信仰的源流可以追溯至犍陀罗时期,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的祖型可能是犍陀罗的莲池型与笈多王朝的“舍卫城神变”图像在中亚融合后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美术 大乘佛教 阿弥陀佛信仰 东亚传播
下载PDF
论苏轼与弥陀净土之交涉
3
作者 王培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00-108,共9页
苏轼与弥陀净土关系颇密,通过考察其往生传说、交涉因缘、净土观念等内容,可知“苏轼往生西方公据”是后人在苏轼与参寥书简的基础上加工演绎而成;苏轼与净土的交涉受家世传统、地域环境(巴蜀、江浙等)以及与之交游的僧人(惠辩、元净、... 苏轼与弥陀净土关系颇密,通过考察其往生传说、交涉因缘、净土观念等内容,可知“苏轼往生西方公据”是后人在苏轼与参寥书简的基础上加工演绎而成;苏轼与净土的交涉受家世传统、地域环境(巴蜀、江浙等)以及与之交游的僧人(惠辩、元净、元照等)三种因素的影响;苏轼的弥陀净土观兼摄有相与无相:一方面通过画弥陀像、做水陆道场、念佛诵经等有相功德荐亡亲友,往生净土;另一方面,通过诗文表现无相净土,强调净土的融通,即尘世为净土,从而契合至上玄理,愉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弥陀净土 西方公据 有相净土 无相净土
下载PDF
幽溪传灯《净土生无生论》的念佛思想:以“生无生”为核心之探讨
4
作者 陈剑锽 《普陀学刊》 2023年第1期234-254,306-307,共23页
幽溪传灯大师(1554—1628)被誉为明末的天台中兴教主,撰有《净土生无生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以阐扬净土法门。此论仅四千七百多字,却含藏诸多思想,例如融会天台、华严、楞严与净土等思想。是以华严十门为架构,嫁接天台“性具”思想... 幽溪传灯大师(1554—1628)被誉为明末的天台中兴教主,撰有《净土生无生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以阐扬净土法门。此论仅四千七百多字,却含藏诸多思想,例如融会天台、华严、楞严与净土等思想。是以华严十门为架构,嫁接天台“性具”思想,运用“一念心”的理趣来含摄其余九门,发扬净土念佛法门。本文主要阐述生即无生、无生即生的道理,进而表明往生性中所具之极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溪传灯 生无生 性具 阿弥陀佛
下载PDF
《佛说阿弥陀经》的西夏译本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伯君 《西夏研究》 2011年第1期23-32,共10页
本文首次对俄藏8个编号的西夏文本《佛说阿弥陀经》进行了全面介绍和对比,明确了惠宗初译本和仁宗校译本的不同,并参考鸠摩罗什汉译本对西夏文本作了全文翻译,目的是为西夏佛教史以及西夏语研究提供一份基础材料。
关键词 西夏文 佛教 佛说阿弥陀经
下载PDF
西夏文《阿弥陀经发愿文》考释 被引量:4
6
作者 聂鸿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96,共3页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инв.№6518和инв.№7123两纸西夏文残叶可以拼配成一篇《阿弥陀经发愿文》。本文对发愿文进行了翻译和考证,指出施主是夏仁宗的母亲曹氏。文中提到曹氏的尊号是"帝母",似乎表明《宋史...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инв.№6518和инв.№7123两纸西夏文残叶可以拼配成一篇《阿弥陀经发愿文》。本文对发愿文进行了翻译和考证,指出施主是夏仁宗的母亲曹氏。文中提到曹氏的尊号是"帝母",似乎表明《宋史》卷四百八十六记载的"国母"出自中原史臣的信手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阿弥陀 佛经 发愿文
下载PDF
红螺寺僧史小考 被引量:3
7
作者 邢东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26,共9页
北京怀柔红螺寺,自古为京东名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史料记载不足,至今难以把握其历史全貌,特别是关于红螺寺的法脉源流、宗派所属、法门特征,现有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红螺寺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的考察,指出红螺寺自辽代即为净土念... 北京怀柔红螺寺,自古为京东名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史料记载不足,至今难以把握其历史全貌,特别是关于红螺寺的法脉源流、宗派所属、法门特征,现有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红螺寺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的考察,指出红螺寺自辽代即为净土念佛道场,金元时期延续此风,至清代际醒大师而大盛,成为全国典范;红螺法系在金元时期属云门宗,清代属临济宗,法门特点为禅净双修;红螺寺的净土念佛源远流长,影响广泛,这里作为清修道场,在北京地区的佛教史上独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螺山 红螺寺 佛教 净土 念佛
下载PDF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耿世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7-19,共3页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而敦煌藏有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大白莲社经 阿弥陀
下载PDF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残卷(另二叶)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耿世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用回鹘字写在背面的左侧)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用回鹘字写在背面的左侧)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由著名龟兹人鸠摩罗什于四世纪译成汉文)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另外,《阿经》仅有一卷,而此书则有四卷之多。所以它不是《阿经》的译本,而是内容属于阿弥陀佛崇拜的另一著作。Abitaki一名此处仅用做书名代号。1983年我访问敦煌时,曾在敦煌艺术研究所看到一小片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我认为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大白莲社经 阿弥陀佛
下载PDF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4) 被引量:2
10
作者 耿世民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共4页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此外,旁边还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我认为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大白莲社经 阿弥陀
下载PDF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上石坝河石窟的西游记故事壁画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玉权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3,共5页
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及西游记故事相关图像的研讨,正方兴未艾。近年以来,对该类图像在甘肃境内的流布,又展开了较系统全面的调查与研讨,在媒体上发布了过去罕为人知的部分中小石窟或寺观壁画相关信息和图像资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及西游记故事相关图像的研讨,正方兴未艾。近年以来,对该类图像在甘肃境内的流布,又展开了较系统全面的调查与研讨,在媒体上发布了过去罕为人知的部分中小石窟或寺观壁画相关信息和图像资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笔者在查阅与拜读这些新资料、新成果时,发现甘肃境内中小石窟中现存西游记故事图像尚有个别遗漏,至今似未曾被收入,也未见公布。如张掖市肃南县上石坝河石窟的西游记故事画。笔者在前些时候有幸前往该石窟参观调查。现就此做初步介绍,权为其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市肃南县 上石坝河石窟 西游记故事壁画.
下载PDF
杭州玉皇山天龙寺佛教摩崖造像 被引量:3
12
作者 常青 《文博》 2016年第1期29-37,共9页
杭州是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之一,保存着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天龙寺摩崖造像即为其中之一,原属吴越王钱假出资建于北宋乾德三年的天龙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天龙寺遗址中有三龛造像,其中第1、2龛造像应雕于乾... 杭州是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之一,保存着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天龙寺摩崖造像即为其中之一,原属吴越王钱假出资建于北宋乾德三年的天龙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天龙寺遗址中有三龛造像,其中第1、2龛造像应雕于乾德三年前后,且有统一规划。第1龛的主尊为未来的弥勒佛,包含唐代遗风。同龛内的胁侍菩萨与天王像则具有鲜明的吴越国地方特征。第2龛内佛像表现阿弥陀佛,反映了吴越国对西方极乐世界及其教主的崇拜。二龛结合,反映了吴越国佛教信徒对来世所寄予的期望。天龙寺第3龛造像表现水月观音,是中国佛教僧俗创作的一种观音形象,年代约在至正三年重建天龙寺完工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龙寺 摩崖造像 弥勒佛 阿弥陀佛 水月观音
下载PDF
巴林左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图像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81,共11页
巴林左旗盖家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为便携式类佛龛造像。佛板内容关联北朝以来数百年造像史,还多有牵涉印度造像艺术,反映了基层民众的西方净土信仰情况,不同于寻常所见具有官方性质的辽代佛教造像,有助于深化认识辽代佛教物质文化和社会。
关键词 巴林左旗 辽代 青铜佛板图像 阿弥陀佛
下载PDF
从北海普度震宫到南宁念佛堂——黄益泉居士的佛教净土信仰与践履
14
作者 黄家章 黄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8,共10页
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广西,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由于多种因素的交汇作用,佛教在近代以来的广西并不盛行。黄益泉居士的弥陀净土信仰与修持始自北海普度震宫。他深受印光法师思想的影响,皈依了虚云、圆瑛、德森等法师,以阿弥陀佛的... 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广西,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由于多种因素的交汇作用,佛教在近代以来的广西并不盛行。黄益泉居士的弥陀净土信仰与修持始自北海普度震宫。他深受印光法师思想的影响,皈依了虚云、圆瑛、德森等法师,以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为终极信仰与皈依,虔信甚深。他在广东、广西参与组建了诸多佛教组织,在晚年创建了南宁念佛堂,开展了大量的佛学宣传和佛事活动,为弘扬净土信仰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士佛教 弥陀净土信仰 黄益泉 北海普度震宫 南宁念佛堂
下载PDF
基于语义三角理论的佛教术语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宇红 《中国科技术语》 2022年第3期27-33,共7页
佛教的术语观源于佛教的语言观,即佛教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虚妄的,没有自性(即体性)。从语义三角理论出发,总结佛教的术语观,即能指与所指间、概念与所指间、概念与能指间都表现出不同于世俗语言学的符号关系。语义三角的三个位点都可以体... 佛教的术语观源于佛教的语言观,即佛教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虚妄的,没有自性(即体性)。从语义三角理论出发,总结佛教的术语观,即能指与所指间、概念与所指间、概念与能指间都表现出不同于世俗语言学的符号关系。语义三角的三个位点都可以体现为虚妄相或多元可置换性。真如实相的术语观是三个位点都体现为虚妄相,部分位点的虚妄相和不同程度的多元可置换性都是佛菩萨顺应众生根基所采取的相应变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术语 阿弥陀佛 语言虚妄本性 语义三角理论
下载PDF
隋唐天台宗净土修持之特色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7,12,共4页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顗《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佛三昧 弥陀净土 净土十疑论 念佛宝王论 智顗 飞锡
下载PDF
甘肃省徽县佛爷崖石龛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百岁 《甘肃高师学报》 2017年第8期78-84,共7页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爷崖石龛 帐形龛 三世佛造像 弥勒造像 阿弥陀佛造像 初盛唐造像
下载PDF
略论中晚唐时期世俗社会中的弥陀净土信仰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慧波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7-80,共4页
净土信仰是中国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伊始,有关佛教净土的观念也随之传入中国。中晚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已经深入到世俗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融汇,同时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交融,成为民... 净土信仰是中国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伊始,有关佛教净土的观念也随之传入中国。中晚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已经深入到世俗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融汇,同时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交融,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通过对中晚唐时期民众弥陀信仰功德活动的分析,指出当时世俗社会中弥陀净土信仰的特点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弥陀净土信仰 特点 原因
下载PDF
《大乘起信论》对净土宗及其修行思想影响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啸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93-97,共5页
《大乘起信论》作为中国佛教转型期的理论巨著,其"一心二门"思想对华严、禅、净土诸宗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和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理、事二种本体论形态,使真心本觉思想进一... 《大乘起信论》作为中国佛教转型期的理论巨著,其"一心二门"思想对华严、禅、净土诸宗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和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理、事二种本体论形态,使真心本觉思想进一步成熟,进而为众生皆能成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通过一心(真如门)念佛熏习妄念(生灭门)达无念,进而起大乘之信心,入菩萨之行门。《起信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维模式可看作净土宗心性思想及往生思想理论构架的一个缩影。两种思想体系在理论架构、修行模式及处理本体与现象关系采用之径路这几方面所具有的的共性,反映了唐以降中国佛教思想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净土宗 念佛 一心二门
下载PDF
杭州凤凰山胜果寺摩崖龛像 被引量:3
20
作者 常青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48,共11页
杭州凤凰山胜果寺的摩崖西方三圣像龛是现存吴越国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艺术造像。胜果寺始建于唐乾宁年间,而位于寺后崖间的西方三圣像龛则完工于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均由吴越国王钱镠出资建造。三大像的表面虽严重损毁,但仍可见雕造技艺... 杭州凤凰山胜果寺的摩崖西方三圣像龛是现存吴越国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艺术造像。胜果寺始建于唐乾宁年间,而位于寺后崖间的西方三圣像龛则完工于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均由吴越国王钱镠出资建造。三大像的表面虽严重损毁,但仍可见雕造技艺的高超。位于胜果寺废址上的十八罗汉像与前者造像技艺与风格具有巨大的差别,极可能是由普通官吏或平民僧俗信徒出资雕造。这组十八罗汉像是迄今极少见到的五代时期的十八罗汉像,为研究中国罗汉崇拜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胜果寺 西方三圣 十八罗汉 吴越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