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NO_3^-N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移动 被引量:89
1
作者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38-546,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中NO- 3 N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移动 ,结果表明 ,尿素施入旱地土壤后 ,硝化作用一般在 7d之内完成 ,NH+ 4 N只在施肥后的短期内保持较高浓度 ,其它时期NH+ 4 N含量基本在 1~ 3mgkg- 1 范围内 ,土壤...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中NO- 3 N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移动 ,结果表明 ,尿素施入旱地土壤后 ,硝化作用一般在 7d之内完成 ,NH+ 4 N只在施肥后的短期内保持较高浓度 ,其它时期NH+ 4 N含量基本在 1~ 3mgkg- 1 范围内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NH+ 4 N一般也低于 4mgkg- 1 ,NH+ 4 N的含量不能反映土壤有效氮的水平。土壤剖面中的NO- 3 N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在低施氮量条件下 (N <12 0kghm- 2 ) ,NO- 3 N主要在 0~ 40cm土层内移动 ,但当施氮量高于N 2 40kghm- 2 时 ,冬小麦季即有相当数量的氮移出 0~ 10 0cm土体。NO- 3 N在土体中的移动存在着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干旱年份 ,即使夏玉米季 ,NO- 3 N向深层移动的可能性也很小。试验年份中 ,除 1999年夏玉米季发生了较严重的气体损失以外 (该季节特别干旱 ) ,其余季节损失的肥料氮主要以NO- 3 N的形式在深层土壤剖面中累积 ,这在两个试验点的结果相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轮作 nO3^-n 土壤剖面 养分累积 田间试验
下载PDF
利用^(15)N标记研究铵态氮与硝态氮对大豆的营养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董守坤 刘丽君 +3 位作者 马春梅 孙聪姝 龚振平 祖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1-914,共4页
以东农47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技术,利用组培的方式进行了铵态氮与硝态氮营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无菌条件下,以NH4+-N为唯一氮源大豆表现出了铵盐毒害;以NO3--N和混合态氮作为氮源时,大豆可以正常生长。以混合态氮为氮源植株总生物量最... 以东农47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技术,利用组培的方式进行了铵态氮与硝态氮营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无菌条件下,以NH4+-N为唯一氮源大豆表现出了铵盐毒害;以NO3--N和混合态氮作为氮源时,大豆可以正常生长。以混合态氮为氮源植株总生物量最大,以NO3--N为氮源次之,以NH4+-N为氮源的处理生物量最小,不同形态氮之间生物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随氮素水平增加,外源氮在植株中比例增加,当培养基中NH4+-N与NO3--N比例为1∶1时,大豆吸收NH4+-N与NO3--N比例为1.5∶1,叶片、茎、根NH4+-N与NO3--N吸收比例分别为1.6∶1、1.4∶1和1.6∶1,说明硝态氮的存在能够解除铵盐毒害并促进大豆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氮素 铵态氮 硝态氮
下载PDF
抑制剂NBPT/DCD不同组合对灌区碱性灌淤土中氨挥发及有效氮积累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惠 王志国 +3 位作者 张晴雯 丁金英 尹爱军 左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6-612,共7页
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抑制尿素土壤氨挥发损失和提高土壤有效氮积累量有很大潜力,但2种抑制剂配合施用对灌区强碱性灌淤土尿素施用后氨挥发损失和有效氮积累量的抑制作用尚不明确。为此,选取灌... 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抑制尿素土壤氨挥发损失和提高土壤有效氮积累量有很大潜力,但2种抑制剂配合施用对灌区强碱性灌淤土尿素施用后氨挥发损失和有效氮积累量的抑制作用尚不明确。为此,选取灌区碱性灌淤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试验,设置NBPT与不同浓度DCD组合下的6个处理,对照为单施尿素,研究NBPT及其与不同浓度DCD组合下的尿素土壤氨挥发和有效氮积累量的变化特征及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没有添加抑制剂的碱性灌淤土中,尿素施用后短期内(3 d左右)土壤氨挥发速率和NH+4-N积累量达最大值;在施肥后第8 d土壤氨挥发总量和NO-3-N积累量达最大值;添加抑制剂NBPT/DCD可显著降低施肥初期(5 d内)氨挥发速率,且有效减少施肥初期累积氨挥发量;单独添加相当于尿素氮量0.1%的NBPT,累积氨挥发量较CK降低了64%,施肥初期土壤NH+4-N和NO-3-N积累量显著低于CK。NBPT和DCD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在NBPT添加浓度为尿素氮量的0.1%,DCD为1%的低浓度水平下,土壤累积氨挥发量较CK降低了16.7%,同时土壤NH+4-N积累量增加趋势缓慢,但硝化抑制率在施肥的第5 d后快速下降,土壤NO-3-N积累量快速增加,氮素淋溶损失的风险加大;随着DCD添加浓度增加(2%~5%),其硝化抑制率显著增加,土壤NO-3-N积累量显著降低,但氨挥发损失量显著增大;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氨挥发速率与NH+4-N积累量呈正相关,与NO-3-N积累量呈负相关。综合分析得出,0.1%NBPT配施2%~3%的DCD时,土壤氨挥发损失量相对较低,土壤有效态氮积累量较高,且在土壤中滞留时间相对较长,可推荐为灌区碱性灌淤土尿素氮肥与2种抑制剂配施的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灌淤土 nBPT DCD 氨挥发 nh+4-n积累量 nO-3-n积累量
下载PDF
中国东北林区棕色针叶林土壤和暗棕壤的N养分差异性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春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12,共4页
对我国东北林区两类主要森林土壤 (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 )的N素养分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全N含量、碱解N、氨态氮、硝态N和粘性矿物固定态铵的统计分析 ,认为暗棕壤较棕色针叶林土能够提供更多的速效N(硝态N和铵态N) ,并具有... 对我国东北林区两类主要森林土壤 (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 )的N素养分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全N含量、碱解N、氨态氮、硝态N和粘性矿物固定态铵的统计分析 ,认为暗棕壤较棕色针叶林土能够提供更多的速效N(硝态N和铵态N) ,并具有长期的供应能力 (全N ,碱解N ,粘性矿物固定态铵 )。同时 ,研究结果认为速效N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同一类型土壤不同的样本之间的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北林区 棕色针叶林土 暗棕壤 氮养分 土壤全氮 碱解氮 铵态氮 硝态氮 粘土矿物固定态铵
下载PDF
生物炭对潮土氨挥发及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水清 张博 +2 位作者 岳克 林杉 黄绍敏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58-2267,共10页
为探明生物炭对河南潮土区土壤氨挥发和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不施肥(CK)、氮磷钾化肥(NPK)、生物炭(BC)、化肥配施生物炭(BC+NPK)4个处理,测定小麦季土壤氨挥发速率、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结果表明,在小麦基肥期,CK和BC处理... 为探明生物炭对河南潮土区土壤氨挥发和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不施肥(CK)、氮磷钾化肥(NPK)、生物炭(BC)、化肥配施生物炭(BC+NPK)4个处理,测定小麦季土壤氨挥发速率、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结果表明,在小麦基肥期,CK和BC处理氨挥发速率相对稳定,平均速率在0.06 kg·hm^(-2)·d^(-1)左右,且无显著差异。而NPK和BC+NPK处理氨挥发速率在基肥施入后2~3 d达到峰值,分别为0.86和1.25 kg·hm^(-2)·d^(-1),BC+NPK处理较NPK处理显著提高45.35%。在小麦追肥期,NPK和BC+NPK处理土壤氨挥发速率最大值分别为0.96和1.07 kg·hm^(-2)·d^(-1),且均在追肥后第7天达到最大值。与NPK处理相比,BC+NPK处理导致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增加9.45%,在基肥期和追肥期分别增加了5.47%和13.44%。整个小麦生育期,BC+NPK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平均值为21.61 mg·kg^(-1),较NPK处理显著增加17.29%,氨挥发速率与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不施肥条件相比,施用生物炭使小麦籽粒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分别提升0.23 t·hm^(-2)和6.12%,差异不显著;化肥配施生物炭使小麦地上部吸氮量提升6.44%,但差异不显著。综上,在河南潮土区,施用生物炭通过提升土壤铵态氮含量进而增加了土壤氨挥发速率及累积量,但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的提升效果不显著。本研究为生物炭在黄淮海平原潮土区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氨挥发 氮素吸收 潮土 铵态氮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尾菜高量埋压抑制土壤氮淋溶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巴音 张光全 +2 位作者 薛伟 杜玉明 李凤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4-444,共11页
为明确尾菜高量埋压带来的土壤氮淋溶风险,本研究设计了不同尾菜埋压厚度和表层覆土厚度的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土层水分和无机氮(NH+4-N和NO-3-N)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埋压尾菜厚度0.2~0.6 m、表层覆土厚度0.1~0.3 m时,试验前10 d,表... 为明确尾菜高量埋压带来的土壤氮淋溶风险,本研究设计了不同尾菜埋压厚度和表层覆土厚度的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土层水分和无机氮(NH+4-N和NO-3-N)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埋压尾菜厚度0.2~0.6 m、表层覆土厚度0.1~0.3 m时,试验前10 d,表层土壤水分快速增加,较对照提高了40%~110%,尾菜向深层土壤补水深度最大为1.6 m;试验开始土壤无机氮以NH^(+)_(4)-N增加为主,下移深度仅为0.6 m,试验第83天时,NO^(-)_(3)-N快速积累,最大下移深度为0.8 m,土壤无机氮主要集中于耕作层,尾菜层上、下0.1 m土壤无机氮含量是当地高产玉米农田的1.0~3.5倍。当尾菜埋压厚度达到3.0 m、表层覆0.4 m黄土时,尾菜向深层土壤补水深度为5.0 m,NH^(+)_(4)-N下移深度为1.5 m,试验第194天时NO^(-)_(3)-N增加不显著,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尾菜层上、下0.1 m土壤无机氮含量是高产玉米农田的3.5~4.2倍。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采用覆土埋压法将尾菜高量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水分和无机氮固存量,尾菜厚度、表面覆土厚度与土壤水分、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和NH^(+)_(4)-N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NO^(-)_(3)-N含量呈负相关,无机氮并未随土壤水分向深层土壤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菜 高量埋压 土壤水分 nh^(+)_(4)-n nO^(-)_(3)-n 氮淋溶
下载PDF
EM脱除氨氮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邵青 庄艳峰 +1 位作者 王洪涛 邓凌云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7-80,共4页
重点讨论了有效微生物群 (EM)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EM在好氧条件下能显著提高污水中氨氮 (NH+4 -N)的去除率 ,在EM投加比例 (VEM/V污水 )为 8‰时 ,去除率增幅达 13.31% ;中性偏碱的环境(pH值 =7~ 9)也是提高氨氮去... 重点讨论了有效微生物群 (EM)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EM在好氧条件下能显著提高污水中氨氮 (NH+4 -N)的去除率 ,在EM投加比例 (VEM/V污水 )为 8‰时 ,去除率增幅达 13.31% ;中性偏碱的环境(pH值 =7~ 9)也是提高氨氮去除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应根据不同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微生物群 生活污水 氨氮 试验
下载PDF
系统评价EM菌液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2
8
作者 孟范平 李桂芳 李科林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1999年第5期4-7,共4页
采用在生活污水中投加有效微生物群(EM) 的方法,系统评价了EM 对污水中三类常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好氧条件下,EM 显著提高污水CODcr 去除率的适宜加入量(VEM/V污水) 为5/10 000 - 1/1... 采用在生活污水中投加有效微生物群(EM) 的方法,系统评价了EM 对污水中三类常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好氧条件下,EM 显著提高污水CODcr 去除率的适宜加入量(VEM/V污水) 为5/10 000 - 1/1000 ,增幅达10 % ;厌氧条件下,EM 对污水CODcr 的去除没有促进作用。②EM 在好氧条件下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污水NH4 + - N 的硝化程度,当EM 加入量为5/1000 时效果最好,增幅达37 .62 % ;厌氧条件下,当加入量为1/10 000 -1/1000 时,能极显著增强污水的反硝化作用,NO3 - - N 的去除率约提高14 % 。③EM 加入量大于5/1000 时,才能显著提高污水的除磷能力。由此提出,在处理污水时,应根据处理要求,选择适宜的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微生物群 EM 生活污水 废水处理 生物处理
下载PDF
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不同追氮时期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翟学旭 王振林 +8 位作者 戴忠民 刘霞 王平 刘海涛 尹燕枰 曹丽 徐彩龙 崔正勇 吴光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64,共11页
采用通气法研究了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非灌溉条件下,麦田追肥氮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5~25 d内,追氮时期由起身期(SE,GS30)推迟到拔节期(JT,GS32),追肥氮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 采用通气法研究了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非灌溉条件下,麦田追肥氮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5~25 d内,追氮时期由起身期(SE,GS30)推迟到拔节期(JT,GS32),追肥氮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继续推迟至孕穗期(BT,GS41),氨挥发速率峰值减小。SE、JT和BT三个追氮时期的氨挥发损失量分别占追肥氮的24.84%~25.32%、25.42%~25.50%和14.77%~16.62%。灌溉(60 mm)条件,不论何时追氮,麦田追肥氮氨挥发速率均变化较小,氨挥发损失量在N 0.40~0.55 kg/hm2之间,仅占追肥氮的0.36%~0.49%。非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0—1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10—20 cm土壤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此外,氨挥发还与农田土壤表面的通气状况有关,多穗型小麦品种更有利于减少麦田氨挥发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氮时期 灌溉 氨挥发 通气法 铵态氮浓度
下载PDF
含海水污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被引量:38
10
作者 于德爽 彭永臻 +1 位作者 宋学起 李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0-55,共6页
采用SBR工艺通过控制游离氨 (FA)浓度实现了含海水生活污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 ,并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情况下 ,温度、pH值、NH+4 N负荷等诸因素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大生活用水范围内的海水盐度情况下仍可实现短程... 采用SBR工艺通过控制游离氨 (FA)浓度实现了含海水生活污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 ,并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情况下 ,温度、pH值、NH+4 N负荷等诸因素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大生活用水范围内的海水盐度情况下仍可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 ,但不同海水盐度情况下的NH+4 N去除率与NH+4 N负荷有关 ,随着海水占生活污水比例的增加NH+4 N负荷应逐渐减少 .当NH+4 N负荷小于 0 1 5kg/(kg·d)时 ,短程硝化的NH+4 N去除率仍可达到 90 %以上 .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短程硝化脱氮效率 ,当温度从 2 0℃升高到 3 0℃时 ,亚硝化比增长速率增加 1倍 .反应温度应保持在 2 5℃~ 3 0℃ ,pH值的最佳范围为 7 5~ 8 5 .较高的进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海水污水 游离氨浓度 短程硝化反硝化 nh4^+-n负荷 nh4^+去除率
下载PDF
水氮用量对设施栽培蔬菜地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银坤 武雪萍 +1 位作者 武其甫 吴会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9-957,共9页
【目的】针对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过量施用问题,研究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的土壤氨挥发特征,探讨影响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的重要因子,为降低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建立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北... 【目的】针对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过量施用问题,研究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的土壤氨挥发特征,探讨影响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的重要因子,为降低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建立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北平原设施黄瓜-番茄轮作菜地为研究对象,设常规灌溉(W1)和减量灌溉(W2)2个灌溉水平,每种灌溉水平下设不施氮(N0)、减量施氮(N1)和常规施氮(N2)3个氮水平,共6个处理组合(W1N0、W1N1、W1N2、W2N0、W2N1、W2N2)。采用通气法监测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番茄轮作体系内的土壤氨挥发动态,分析与土壤氨挥发相关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设施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表层(0—10 cm)土壤铵态氮受施肥的影响波动较大,与常规施氮(N2)相比,相同灌水条件下减量施氮(N1)处理的0—10 cm土层铵态氮浓度最高值降低了25.1%30.3%(P<0.05)。减量施氮可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速率。与常规施氮(N2)相比,减量施氮处理(N1)在黄瓜季和番茄季内的氨挥发速率均值分别降低了21.1%22.8%(P<0.05)和16.5%17.9%(P<0.05)。整个黄瓜-番茄轮作周期内,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和氮肥的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17.8 48.1 kg/hm2和1.23%1.44%。与常规施氮(N2)相比,减量施氮处理(N1)的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及氮肥的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9.3%20.0%(P<0.05)和0.85 0.92个百分点。各处理土壤氨挥发速率与0—10 cm土壤铵态氮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0—10 cm土壤铵态氮浓度是土壤氨挥发的重要驱动因子。与常规灌溉(W1)相比,减量灌溉(W2)条件下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速率及氨挥发损失量略有增加(P>0.05)。适宜减少氮肥及灌溉量不仅能够维持较高的蔬菜产量,而且显著提高了灌溉水和氮肥的利用效率。其中减量施氮处理(N1)的氮肥农学效率比常规施氮(N2)提高了95.4%146.4%;减量灌溉(W2)的灌溉水农学效率比常规灌溉(W1)提高了27.7%54.0%。【结论】通过合理的节水减氮措施可达到抑制氮肥氨挥发损失、增加产量以及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目的。在供试条件下,节水30%左右、减施氮量25%的水氮组合(W2N1)具有较佳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氮肥 菜地 铵态氮浓度 氨挥发速率 产量
下载PDF
花卉废物和牛粪联合堆肥中的氮迁移 被引量:34
12
作者 张相锋 王洪涛 +2 位作者 周辉宇 张义安 聂永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6-131,共6页
以花卉废物和牛粪为原料 ,进行了温度反馈的通气量控制联合堆肥中的氮迁移中试研究 .采用自制的静态好氧床进行一次发酵 ,过程控制采用温度反馈通气量控制方法 ,发酵周期 2 0d ;采用周期性翻堆进行物料二次腐熟 ,腐熟周期 4 0d .研究了... 以花卉废物和牛粪为原料 ,进行了温度反馈的通气量控制联合堆肥中的氮迁移中试研究 .采用自制的静态好氧床进行一次发酵 ,过程控制采用温度反馈通气量控制方法 ,发酵周期 2 0d ;采用周期性翻堆进行物料二次腐熟 ,腐熟周期 4 0d .研究了堆肥过程中总氮、有机氮、无机氮、氨氮、硝氮等氮素形态转化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温度反馈的通气量控制对氮迁移的影响 .结果表明 :堆肥初期的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显著 ,氮素总量损失累计达4 1 98% ,其中主要是有机氮的损失 ,99 95 %的氮损失发生在一次发酵阶段 ;氮素损失主要是在pH和温度较高条件下的氨气大量挥发造成的 .对通风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物料C/N及添加酸性物质有望减少N损失 .对于C/N较低 ,硝态氮含量较高的物料堆肥 ,NH+4 N≤ 0 0 4 %、NH4 /NO3 ≤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卉废物 牛粪 联合堆肥 氮迁移 温度反馈的通气量控制
下载PDF
氮肥减量与缓控肥配施对土壤供氮特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6
13
作者 胡娟 吴景贵 +1 位作者 孙继梅 吕东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120,194,共6页
以农民习惯施肥(单施普通尿素200kg/hm2)为对照,研究了氮肥减量10%(单施普通尿素180kg/hm2)及氮肥减量10%配施树脂包膜尿素、包膜缓释肥和有机肥对土壤供氮特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量10%单施普通尿素180kg/hm2处理较... 以农民习惯施肥(单施普通尿素200kg/hm2)为对照,研究了氮肥减量10%(单施普通尿素180kg/hm2)及氮肥减量10%配施树脂包膜尿素、包膜缓释肥和有机肥对土壤供氮特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量10%单施普通尿素180kg/hm2处理较单施普通尿素200kg/hm2处理降低了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0—60cm土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提高了氮收获指数、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成效率及氮素吸收效率,但产量降低1.3%、氮肥利用率降低4.2%。氮肥减量10%配施树脂包膜尿素、包膜缓释肥、有机肥处理提高了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0—20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20—40cm、40—60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较低;提高了灌浆期0—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了成熟期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氮肥减量10%配施处理较单施普通尿素200kg/hm2处理和氮肥减量10%单施普通尿素180kg/hm2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12%-19.14%和13.32%-23.34%,产量分别提高了0.95%-6.89%和2.23%-8.25%,同时也提高了氮收获指数、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成效率及氮素吸收效率,以氮肥减量10%配施包膜缓释肥处理效果最好,其氮肥表观损失量仅为1.18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肥 硝态氮 铵态氮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氮素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吴建富 张美良 +1 位作者 刘经荣 王海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8-373,共6页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淹水层、不同深度渗漏水、外排水和土壤剖面中氮素的含量、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各处理淹水层、外排水和渗漏水中NH+ 4 N含量明显高于NO- 3 N。淹水层中N的含量 ,水稻生育前期以单施化肥的高 ...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淹水层、不同深度渗漏水、外排水和土壤剖面中氮素的含量、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各处理淹水层、外排水和渗漏水中NH+ 4 N含量明显高于NO- 3 N。淹水层中N的含量 ,水稻生育前期以单施化肥的高 ,约相当于配施有机肥的 1 18~ 1 2 0倍 ,而水稻生育后期 ,后者为前者的 1.11~ 1.2 1倍。各处理外排水中N素的输出量均以苗期最高 ,单施化肥明显大于配施有机肥。土壤剖面中NH+ 4 N向下迁移比碱解N更为明显 ,且配施有机肥的远高于单施化肥的 ,而NO- 3 N则相反。不同深度渗漏水中NO- 3 N的比例 ,上层 (30cm)低于下层 (5 0cm) ,随水逸出的N量各处理渗漏水均小于外排水 ;随水输入的N量远低于随水输出的N量 ,且以单施化肥的N亏损最大。水稻未利用的N量也以单施化肥的最大 ,约为配施有机肥的 1.0 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结构 铵态氮 硝态氮 氮素迁移 红壤稻田
下载PDF
水分状况与供氮水平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亚娟 杨俞娟 +3 位作者 张友润 滕一波 方萍 林咸永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3-1160,共8页
采用通气培养试验,研究比较了两种水稻土在不同水分和供氮水平下的矿质氮(TMN)和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氮处理及淹水培养均显著提高青紫泥的NH4+-N含量;除加氮处理淹水培养第7 d外,潮土NH4+-N含量并未因加氮处理或... 采用通气培养试验,研究比较了两种水稻土在不同水分和供氮水平下的矿质氮(TMN)和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氮处理及淹水培养均显著提高青紫泥的NH4+-N含量;除加氮处理淹水培养第7 d外,潮土NH4+-N含量并未因加氮处理或淹水培养而明显升高。无论加氮与否,控水处理显著提高两种土壤的NO3--N含量,其中潮土始见于培养第7 d,青紫泥则始于培养后21 d;加氮处理可显著提高淹水培养潮土NO3--N含量,却未能提高淹水培养青紫泥NO3--N含量。两种土壤的SON含量从开始培养即逐步升高,至培养21~35 d达高峰期,随后急剧下降并回落至基础土样的水平;SON含量高峰期,潮土SON/TSN最高达80%以上,青紫泥也达60%。综上所述,潮土不仅在控水条件下具有很强硝化作用,在淹水条件下的硝化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氮肥在潮土中以硝态氮的形式流失的风险比青紫泥更值得关注;在SON含量高峰期,两种土壤的可溶性有机氮的流失风险也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状况 供氮水平 土壤矿质氮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不同硝铵比对霞多丽葡萄幼苗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杨阳 郑秋玲 +1 位作者 裴成国 翟衡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0-375,共6页
采用沙培试验,设置了等氮条件下5种不同硝铵比营养液处理,探讨了氮形态对霞多丽葡萄幼苗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霞多丽幼苗的生长量以硝铵比70/30时最大,全铵营养时最低;植株根系氮的平均吸收量在硝铵比为70/30时为最大值,达到... 采用沙培试验,设置了等氮条件下5种不同硝铵比营养液处理,探讨了氮形态对霞多丽葡萄幼苗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霞多丽幼苗的生长量以硝铵比70/30时最大,全铵营养时最低;植株根系氮的平均吸收量在硝铵比为70/30时为最大值,达到70.89%,全铵营养时为最低值;叶片中的氮浓度和总氮量以全硝营养最大,全铵营养最低,后者仅是全硝营养的61.8%和19.46%。霞多丽幼苗根系内NH4+-N浓度与营养液中NH4+-N的浓度成极显著正相关(r=0.9805),且当铵态氮比例超过30%时根系中NH4+浓度显著增加。叶片中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以硝铵比70/30最高,当铵态氮比例大于30%,再继续增加铵态氮的比例时,显著抑制了叶片中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而对根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明显影响。试验证明,硝铵比70/30是霞多丽较适宜的氮素形态配比,较高比例的铵态氮增加了植株器官中NH4+的浓度,抑制了霞多丽幼苗的生长及对氮素的吸收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多丽葡萄 硝铵比 生长 氮素营养
下载PDF
小麦苗期施入氮肥在土壤不同氮库的分配和去向 被引量:18
17
作者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9-264,共6页
应用盆栽试验和15N标记技术研究了小麦苗期施入N肥后土壤不同N库的动态。结果表明 ,施肥后 2 8d ,作物所吸收的土壤N占总吸N量的 5 8 1% ,吸收的肥料N占 41 9%。作物对肥料N的利用率达到 5 5 3% ,N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 2 4 3% ,损失率... 应用盆栽试验和15N标记技术研究了小麦苗期施入N肥后土壤不同N库的动态。结果表明 ,施肥后 2 8d ,作物所吸收的土壤N占总吸N量的 5 8 1% ,吸收的肥料N占 41 9%。作物对肥料N的利用率达到 5 5 3% ,N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 2 4 3% ,损失率为 2 0 4%。施肥后短期以NH+ 4 N存在的肥料N占施N量的 5 0 5 % ,随着硝化作用的进行和作物的吸收 ,土壤中的NH+ 4 N显著下降。NO-3 N在第 7d达到高峰 ,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说明施肥后在 7d以前有强烈的硝化作用发生。施肥后 2d ,以固定态铵存在的肥料N占 33 7% ,至 2 8d ,仅占施入N量的 2 4% ,说明前期固定的铵在作物生长后期又重新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在施肥后第 7d ,肥料N以微生物N存在的量占施肥量的 15 2 % ;至 2 8d来自肥料N的微生物N也几乎被耗竭 ,仅占施N量的 2 4%。随作物生长 ,肥料N在各个土壤N库中的数量均显著下降。在其它N库几乎被耗竭的情况下 ,至施肥后 2 8d主要以有机N的形式残留。在不种作物的条件下 ,土壤N素的矿化量很低 ,作物的吸收作用导致土壤有机N库不断矿化 ,施入N肥后 ,土壤N素的矿化量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苗期 氮肥 土壤 氮库 分配 去向 固定态铵 微生物n 施肥
下载PDF
腐植酸尿素氨挥发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1
18
作者 刘增兵 赵秉强 林治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8-213,共6页
采用室内模拟,研究了腐植酸尿素在土壤培养条件下其氨挥发特性及其与土壤脲酶活性、氮溶出率以及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研制的4种腐植酸尿素氨挥发量分别比普通尿素降低了48.14%、47.99%、30.89%、59.22%,其中水... 采用室内模拟,研究了腐植酸尿素在土壤培养条件下其氨挥发特性及其与土壤脲酶活性、氮溶出率以及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研制的4种腐植酸尿素氨挥发量分别比普通尿素降低了48.14%、47.99%、30.89%、59.22%,其中水溶性腐植酸含量11.78%的腐植酸尿素降低最多。腐植酸尿素降低氨挥发量与其养分释放模式和形成的土壤环境密切相关。土壤氨挥发总量与脲酶活性在培养前期相关系数较高,培养48和96 h分别达到0.825和0.808;土壤氨挥发总量与肥料累积溶出量相关系数为0.903;培养前期,土壤氨挥发量与铵态氮含量相关系数达到0.8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造粒 腐植酸尿素 氨挥发 脲酶活性 溶出率 铵态氮
下载PDF
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无机氮及脲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亚娟 刘静 +1 位作者 徐长林 曹文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5-53,共9页
以东祁连山围封草地(FG)、轻度退化草地(LD)、中度退化草地(MD)、重度退化草地(HD)4种类型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春季、夏季和冬季采集各类型高寒草地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的无机氮总量、铵态氮(NH_4^... 以东祁连山围封草地(FG)、轻度退化草地(LD)、中度退化草地(MD)、重度退化草地(HD)4种类型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春季、夏季和冬季采集各类型高寒草地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的无机氮总量、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以明确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无机氮和脲酶活性特征及其季节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退化对表层土壤的无机氮总量影响较大,春季和夏季3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无机氮总量均显著升高,春季LD、MD和HD分别比FG升高了39.9%、28.9%和68.4%,夏季分别升高了19.1%、28.7%和33.6%,但冬季却显著降低,LD、MD和HD分别比FG降低了20.4%、27.2%和47.4%。土壤无机氮形态的研究结果表明草地退化对土壤无机氮形态的效应存在季节差异,草地退化导致春季表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升高,而对硝态氮含量影响不大,从而导致土壤无机氮总量升高,而夏季情况正好相反,草地退化对夏季表层土壤的铵态氮含量影响不大,而硝态氮含量升高,同样导致土壤无机氮总量升高。草地退化对脲酶活性的影响同样存在季节差异,相比FG,春季LD和MD的表层土壤脲酶活性显著提高,HD下降,而夏季和冬季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脲酶活性均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表明轻度和中度退化加快了春季高寒草甸土壤氮素的转化,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土壤无机氮 土壤铵态氮 土壤硝态氮 土壤脲酶
下载PDF
水源水生物处理工艺中两种曝气方式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梅翔 陈洪斌 高廷耀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6期283-285,共3页
比较了穿孔曝气和微孔曝气两种方式的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研究表明,微孔曝气方式氧利用率高的特性使其比穿孔曝气方式对水源水中氨氮的去除更为有效。两种曝气方式氨氮去除率均随气水比的增大而升高,气水比大... 比较了穿孔曝气和微孔曝气两种方式的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研究表明,微孔曝气方式氧利用率高的特性使其比穿孔曝气方式对水源水中氨氮的去除更为有效。两种曝气方式氨氮去除率均随气水比的增大而升高,气水比大于1.00后,两种曝气方式氨氮去除率趋于一致。由于微孔曝气器易出现堵塞等运行管理问题,大型工程中不宜采用微孔曝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方式 生物接触氧化 水源水 溶解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