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瞬时NH_(4)^(+)-N冲击对微压反应器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王帆 刘万琦 +3 位作者 蒋维卿 孙雪建 王喜超 边德军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5-61,共7页
探究NH^(+)_(4)-N冲击对微压反应器(MPR)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进水NH^(+)_(4)-N浓度至40,50 mg/L,对MPR进行冲击。结果表明:常规负荷下,MPR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冲击周期降解历时数据显示,在进水40 mg/L NH^(+... 探究NH^(+)_(4)-N冲击对微压反应器(MPR)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进水NH^(+)_(4)-N浓度至40,50 mg/L,对MPR进行冲击。结果表明:常规负荷下,MPR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冲击周期降解历时数据显示,在进水40 mg/L NH^(+)_(4)-N冲击周期内进水ρ(COD)、ρ(NH^(+)_(4)-N)、ρ(TP)分别为192.58,40.96,2.52 mg/L,出水分别为38.16,0.70,0.26 mg/L,去除效果无显著变化,出水TN浓度上升至16.04 mg/L。增加NH^(+)_(4)-N冲击浓度至50 mg/L,冲击周期内NH^(+)_(4)-N降解速率不变,反硝化速率提高,出水ρ(NH^(+)_(4)-N)、ρ(TN)升高至4.95,17.62 mg/L,TN降解主要受碳源不足影响;TP去除效果无变化,冲击后57个周期内除磷系统受到影响,出水TP出现较大波动,最高浓度达到2.6 mg/L。以上结果表明,MPR系统受到NH^(+)_(4)-N冲击后1个周期内,脱氮性能即可恢复,说明冲击对脱氮系统造成了可逆的短期影响,但对除磷系统造成不可逆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4)-n浓度 MPR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尾菜高量埋压抑制土壤氮淋溶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巴音 张光全 +2 位作者 薛伟 杜玉明 李凤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4-444,共11页
为明确尾菜高量埋压带来的土壤氮淋溶风险,本研究设计了不同尾菜埋压厚度和表层覆土厚度的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土层水分和无机氮(NH+4-N和NO-3-N)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埋压尾菜厚度0.2~0.6 m、表层覆土厚度0.1~0.3 m时,试验前10 d,表... 为明确尾菜高量埋压带来的土壤氮淋溶风险,本研究设计了不同尾菜埋压厚度和表层覆土厚度的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土层水分和无机氮(NH+4-N和NO-3-N)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埋压尾菜厚度0.2~0.6 m、表层覆土厚度0.1~0.3 m时,试验前10 d,表层土壤水分快速增加,较对照提高了40%~110%,尾菜向深层土壤补水深度最大为1.6 m;试验开始土壤无机氮以NH^(+)_(4)-N增加为主,下移深度仅为0.6 m,试验第83天时,NO^(-)_(3)-N快速积累,最大下移深度为0.8 m,土壤无机氮主要集中于耕作层,尾菜层上、下0.1 m土壤无机氮含量是当地高产玉米农田的1.0~3.5倍。当尾菜埋压厚度达到3.0 m、表层覆0.4 m黄土时,尾菜向深层土壤补水深度为5.0 m,NH^(+)_(4)-N下移深度为1.5 m,试验第194天时NO^(-)_(3)-N增加不显著,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尾菜层上、下0.1 m土壤无机氮含量是高产玉米农田的3.5~4.2倍。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采用覆土埋压法将尾菜高量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水分和无机氮固存量,尾菜厚度、表面覆土厚度与土壤水分、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和NH^(+)_(4)-N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NO^(-)_(3)-N含量呈负相关,无机氮并未随土壤水分向深层土壤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4)-n NO^(-)_(3)-n
下载PDF
EM脱除氨氮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邵青 庄艳峰 +1 位作者 王洪涛 邓凌云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7-80,共4页
重点讨论了有效微生物群 (EM)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EM在好氧条件下能显著提高污水中氨氮 (NH+4 -N)的去除率 ,在EM投加比例 (VEM/V污水 )为 8‰时 ,去除率增幅达 13.31% ;中性偏碱的环境(pH值 =7~ 9)也是提高氨氮去... 重点讨论了有效微生物群 (EM)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EM在好氧条件下能显著提高污水中氨氮 (NH+4 -N)的去除率 ,在EM投加比例 (VEM/V污水 )为 8‰时 ,去除率增幅达 13.31% ;中性偏碱的环境(pH值 =7~ 9)也是提高氨氮去除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应根据不同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系统评价EM菌液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2
4
作者 孟范平 李桂芳 李科林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1999年第5期4-7,共4页
采用在生活污水中投加有效微生物群(EM) 的方法,系统评价了EM 对污水中三类常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好氧条件下,EM 显著提高污水CODcr 去除率的适宜加入量(VEM/V污水) 为5/10 000 - 1/1... 采用在生活污水中投加有效微生物群(EM) 的方法,系统评价了EM 对污水中三类常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好氧条件下,EM 显著提高污水CODcr 去除率的适宜加入量(VEM/V污水) 为5/10 000 - 1/1000 ,增幅达10 % ;厌氧条件下,EM 对污水CODcr 的去除没有促进作用。②EM 在好氧条件下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污水NH4 + - N 的硝化程度,当EM 加入量为5/1000 时效果最好,增幅达37 .62 % ;厌氧条件下,当加入量为1/10 000 -1/1000 时,能极显著增强污水的反硝化作用,NO3 - - N 的去除率约提高14 % 。③EM 加入量大于5/1000 时,才能显著提高污水的除磷能力。由此提出,在处理污水时,应根据处理要求,选择适宜的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
下载PDF
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不同追氮时期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翟学旭 王振林 +8 位作者 戴忠民 刘霞 王平 刘海涛 尹燕枰 曹丽 徐彩龙 崔正勇 吴光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64,共11页
采用通气法研究了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非灌溉条件下,麦田追肥氮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5~25 d内,追氮时期由起身期(SE,GS30)推迟到拔节期(JT,GS32),追肥氮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 采用通气法研究了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非灌溉条件下,麦田追肥氮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5~25 d内,追氮时期由起身期(SE,GS30)推迟到拔节期(JT,GS32),追肥氮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继续推迟至孕穗期(BT,GS41),氨挥发速率峰值减小。SE、JT和BT三个追氮时期的氨挥发损失量分别占追肥氮的24.84%~25.32%、25.42%~25.50%和14.77%~16.62%。灌溉(60 mm)条件,不论何时追氮,麦田追肥氮氨挥发速率均变化较小,氨挥发损失量在N 0.40~0.55 kg/hm2之间,仅占追肥氮的0.36%~0.49%。非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0—1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10—20 cm土壤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此外,氨挥发还与农田土壤表面的通气状况有关,多穗型小麦品种更有利于减少麦田氨挥发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水源水生物处理工艺中两种曝气方式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梅翔 陈洪斌 高廷耀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6期283-285,共3页
比较了穿孔曝气和微孔曝气两种方式的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研究表明,微孔曝气方式氧利用率高的特性使其比穿孔曝气方式对水源水中氨氮的去除更为有效。两种曝气方式氨氮去除率均随气水比的增大而升高,气水比大... 比较了穿孔曝气和微孔曝气两种方式的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研究表明,微孔曝气方式氧利用率高的特性使其比穿孔曝气方式对水源水中氨氮的去除更为有效。两种曝气方式氨氮去除率均随气水比的增大而升高,气水比大于1.00后,两种曝气方式氨氮去除率趋于一致。由于微孔曝气器易出现堵塞等运行管理问题,大型工程中不宜采用微孔曝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应用EM技术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国平 黄晓菊 +2 位作者 李寿泉 丁维华 汪玉静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3-35,共3页
应用活性污泥法投加EM菌对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 .结果表明 :EM对三类常见污染物均有一定去除效果 .EM接种量 (VEM :VDS)在 1× 10 - 3以下时 ,对CODCr的去除促进作用明显 ,最大增幅为 1... 应用活性污泥法投加EM菌对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 .结果表明 :EM对三类常见污染物均有一定去除效果 .EM接种量 (VEM :VDS)在 1× 10 - 3以下时 ,对CODCr的去除促进作用明显 ,最大增幅为 11.2 6 % ,氨氮去除率最大增幅达 2 2 .2 4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
下载PDF
水氮用量对设施栽培蔬菜地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银坤 武雪萍 +1 位作者 武其甫 吴会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9-957,共9页
【目的】针对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过量施用问题,研究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的土壤氨挥发特征,探讨影响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的重要因子,为降低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建立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北... 【目的】针对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过量施用问题,研究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的土壤氨挥发特征,探讨影响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的重要因子,为降低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建立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北平原设施黄瓜-番茄轮作菜地为研究对象,设常规灌溉(W1)和减量灌溉(W2)2个灌溉水平,每种灌溉水平下设不施氮(N0)、减量施氮(N1)和常规施氮(N2)3个氮水平,共6个处理组合(W1N0、W1N1、W1N2、W2N0、W2N1、W2N2)。采用通气法监测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番茄轮作体系内的土壤氨挥发动态,分析与土壤氨挥发相关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设施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表层(0—10 cm)土壤铵态氮受施肥的影响波动较大,与常规施氮(N2)相比,相同灌水条件下减量施氮(N1)处理的0—10 cm土层铵态氮浓度最高值降低了25.1%30.3%(P<0.05)。减量施氮可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速率。与常规施氮(N2)相比,减量施氮处理(N1)在黄瓜季和番茄季内的氨挥发速率均值分别降低了21.1%22.8%(P<0.05)和16.5%17.9%(P<0.05)。整个黄瓜-番茄轮作周期内,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和氮肥的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17.8 48.1 kg/hm2和1.23%1.44%。与常规施氮(N2)相比,减量施氮处理(N1)的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及氮肥的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9.3%20.0%(P<0.05)和0.85 0.92个百分点。各处理土壤氨挥发速率与0—10 cm土壤铵态氮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0—10 cm土壤铵态氮浓度是土壤氨挥发的重要驱动因子。与常规灌溉(W1)相比,减量灌溉(W2)条件下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速率及氨挥发损失量略有增加(P>0.05)。适宜减少氮肥及灌溉量不仅能够维持较高的蔬菜产量,而且显著提高了灌溉水和氮肥的利用效率。其中减量施氮处理(N1)的氮肥农学效率比常规施氮(N2)提高了95.4%146.4%;减量灌溉(W2)的灌溉水农学效率比常规灌溉(W1)提高了27.7%54.0%。【结论】通过合理的节水减氮措施可达到抑制氮肥氨挥发损失、增加产量以及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目的。在供试条件下,节水30%左右、减施氮量25%的水氮组合(W2N1)具有较佳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含海水污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被引量:38
9
作者 于德爽 彭永臻 +1 位作者 宋学起 李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0-55,共6页
采用SBR工艺通过控制游离氨 (FA)浓度实现了含海水生活污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 ,并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情况下 ,温度、pH值、NH+4 N负荷等诸因素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大生活用水范围内的海水盐度情况下仍可实现短程... 采用SBR工艺通过控制游离氨 (FA)浓度实现了含海水生活污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 ,并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情况下 ,温度、pH值、NH+4 N负荷等诸因素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大生活用水范围内的海水盐度情况下仍可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 ,但不同海水盐度情况下的NH+4 N去除率与NH+4 N负荷有关 ,随着海水占生活污水比例的增加NH+4 N负荷应逐渐减少 .当NH+4 N负荷小于 0 1 5kg/(kg·d)时 ,短程硝化的NH+4 N去除率仍可达到 90 %以上 .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短程硝化脱氮效率 ,当温度从 2 0℃升高到 3 0℃时 ,亚硝化比增长速率增加 1倍 .反应温度应保持在 2 5℃~ 3 0℃ ,pH值的最佳范围为 7 5~ 8 5 .较高的进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4^+-n负荷 NH4^+去除率
下载PDF
3次投加H_(2)O_(2)预氧化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金兰 杨正利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30,共9页
为得到一种高效降解石油烃(TPH)的Fenton预氧化联合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式,考察了分3次投加不同浓度H_(2)O_(2)预氧化后羟基自由基(·OH)特征、NH^(+)_(4)-N浓度、DOC浓度、脱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石油烃去除量。结... 为得到一种高效降解石油烃(TPH)的Fenton预氧化联合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式,考察了分3次投加不同浓度H_(2)O_(2)预氧化后羟基自由基(·OH)特征、NH^(+)_(4)-N浓度、DOC浓度、脱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石油烃去除量。结果表明:5 g石油污染土样体系中,将900 mmol/L的H_(2)O_(2)(4.635 mL)分3次投加预氧化后,所产生的·OH最大瞬时强度低,·OH的持续时间短,对石油降解菌杀伤作用少,TPH氧化量较高。生物修复前20 d,NH^(+)_(4)-N浓度消耗量较高(170.45 mg/kg),石油降解菌菌量增长快,长链烷烃C_(21)—C_(30)(22%)和DOC降解率(69%)高,生物修复前期充足NH^(+)_(4)-N浓度的消耗诱导石油降解菌在0~50 d高效降解长链烷烃(42%)。脱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20 d达到顶峰,表明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增加,石油烃污染物的降解主要发生在此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 NH^(+)_(4)-n
原文传递
电催化氧化处理市政污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潘宇 李立新 孙彩玉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98-200,209,共4页
为将市政污水厂排放标准提升至准Ⅳ类标准,以东营市某市政污水处理厂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处理量为1 m^(3)/h的电催化氧化实验装置,考察不同电流密度下其对市政污水的处理效果及运行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电流密度能够增强... 为将市政污水厂排放标准提升至准Ⅳ类标准,以东营市某市政污水处理厂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处理量为1 m^(3)/h的电催化氧化实验装置,考察不同电流密度下其对市政污水的处理效果及运行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电流密度能够增强电催化氧化处理效果。考虑运行的经济性,确定最优电流密度为5 mA/cm^(2),电催化氧化装置出水COD和NH^(+)_(4)-N的质量浓度可分别稳定在23~29 mg/L和0.8~1.4 mg/L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4)-n
下载PDF
利用DPeRS模型估算巢湖流域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的面源污染负荷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雪蕾 吴传庆 +3 位作者 冯爱萍 马友华 王新新 陈敏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883-2891,共9页
巢湖作为安徽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其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一种基于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计算模型——DPeRS(Diffuse pollution estimation with remote sensing)模型,估算了巢湖流域2010年氨氮(NH+4-N)和化学需氧量(CODCr)面... 巢湖作为安徽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其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一种基于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计算模型——DPeRS(Diffuse pollution estimation with remote sensing)模型,估算了巢湖流域2010年氨氮(NH+4-N)和化学需氧量(CODCr)面源污染物负荷,并进行污染特征解析,结果表明:1巢湖流域污染物以耗氧有机物为主,2010年产生NH+4-N 1562 t,进入水体800 t;CODCr9×104t,进入水体5×104t.22010年不同月份面源氨氮和CODCr污染负荷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7—8月氨氮和CODCr污染产生量较高.3空间分布上,氨氮和CODCr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巢湖流域西北部地区;从区县角度来看,合肥市市辖区面源污染物产生量及入河排放量最大.4污染类型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径流是氨氮最主要的面源污染源,且氨氮污染负荷与城镇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98,氨氮污染负荷与农田氮平衡的相关系数为0.65;而畜禽养殖是CODCr最主要的面源污染源,且CODCr污染产生负荷与畜禽养殖密度之间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其相关系数达到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eRS
原文传递
苏州城区雨水管道沉积物典型污染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叶蓉 盛铭军 +2 位作者 姜永波 武宇圣 黄天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7-284,共8页
分别采集了苏州城区商业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教区和生活区等典型样点的雨水管道沉积物,分析沉积物粒径分布和各分级粒度下碳、氮和磷含量及污染负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样点沉积物颗粒的中值粒径(D_(50))为16.55~327.50μm,从大... 分别采集了苏州城区商业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教区和生活区等典型样点的雨水管道沉积物,分析沉积物粒径分布和各分级粒度下碳、氮和磷含量及污染负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样点沉积物颗粒的中值粒径(D_(50))为16.55~327.50μm,从大到小为:商业区>生活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教区,D_(50)与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呈显著正相关.各样点雨水管道沉积物中ω(TOC)、ω(TN)、ω(TP)和ω(NH^(+)_(4)-N)空间差异性为:商业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生活区>文教区,其中ω(TOC)为0.84%~6.76%,ω(TN)、ω(TP)和ω(NH^(+)_(4)-N)分别为:917.5~12707.1、196.1~2524.8和9.3~156.8 mg·kg^(-1),TOC、TP和NH^(+)_(4)-N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为≤75μm和250~1000μm颗粒物.TP和TN在管道内呈现一定的富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 (TOC) 氨氮(NH^(+)_(4)-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