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耕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1
作者 吕付泽 杨雅丽 +5 位作者 鲍雪莲 郑甜甜 霍海南 解宏图 何红波 张旭东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40-153,共14页
免耕秸秆覆盖的耕作模式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土壤综合生态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核心措施之一。为探究免耕结合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酶活性变化及调控机制,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保... 免耕秸秆覆盖的耕作模式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土壤综合生态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核心措施之一。为探究免耕结合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酶活性变化及调控机制,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进行田间试验,以传统耕作(翻耕+无秸秆覆盖,CT)为对照,研究免耕结合无(免耕+无秸秆覆盖,NT0)、低量(免耕+1/3秸秆覆盖,NT1/3)、中量(免耕+2/3秸秆覆盖,NT2/3)、高量(免耕+全量秸秆覆盖,NT3/3)秸秆覆盖处理下不同土层(0~5、5~10、10~20 cm)的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有机碳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免耕结合秸秆覆盖主要影响了表层0~5 cm土壤酶活性。与CT相比,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显著影响纤维二糖酶(CB)、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免耕结合低量(NT1/3)和高量(NT3/3)秸秆覆盖处理下的CB活性显著高于CT处理1.24倍和1.53倍。所有免耕处理下NAG活性显著高于CT处理78.1%~124.4%,且NAG活性有随不同秸秆覆盖量由低到高呈上升趋势(NT1/3NT2/3>NT3/3)。免耕结合秸秆覆盖对5~10 cm和10~20 cm土壤酶活性影响很小。研究还发现,土壤酶活性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pH以及含水量等理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显著影响。与CT相比,NT3/3能够使0~5 cm土层中总体酶活性、SOC含量和微生物熵分别提高了60.5%、35.6%和21.6%。土壤总体酶活性与SOC和微生物熵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微生物酶活性的增加更有利于SOC积累。免耕结合高量秸秆覆盖(NT3/3)处理下微生物可利用性碳源更充足,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进而促进SOC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及产量对不同秸秆覆盖与施肥量的响应
2
作者 刘继龙 陈俊丰 +2 位作者 曹晓强 李济桢 吴耀宇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632,共6页
为揭示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3种秸秆覆盖量(0.5,1.0和1.5倍)和3种施肥量(80%,100%和120%)的交互试验和常规施肥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共10种处理,研究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 为揭示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3种秸秆覆盖量(0.5,1.0和1.5倍)和3种施肥量(80%,100%和120%)的交互试验和常规施肥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共10种处理,研究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和叶绿素SPAD等光合特性指标及株高、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生长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各处理生长指标与光合特性参数和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综合指数法优选出效果最优的秸秆覆盖与施肥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施肥均能提高叶片Pn,Gs和叶绿素SPAD,降低Ci,玉米功能叶片Pn和Gs均随生育时期先增加后减少,而Ci随生育时期先增加后降低;叶绿素整体变化趋势与Pn一致;各处理玉米产量随秸秆覆盖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除80%施肥量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玉米产量较CK处理增加8.9%~21.7%;秸秆覆盖量为8000 kg/hm^(2),施肥量为336 kg/hm^(2)时对研究区域内玉米生长生理及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秸秆覆盖 施肥量 生长生理特性 综合指数法
下载PDF
新疆农田地膜残留量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孙晨 单娜娜 +2 位作者 杨志莹 吴政权 王一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7-1634,共8页
为阐明新疆农田土壤残膜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对南北疆典型区域进行抽样检测,分析不同地区覆膜作物的地膜残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按作物类型分,6种覆膜作物(棉花、加工番茄、瓜类、玉米、蔬菜、向日葵)中棉花地膜残留量最大,为1... 为阐明新疆农田土壤残膜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对南北疆典型区域进行抽样检测,分析不同地区覆膜作物的地膜残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按作物类型分,6种覆膜作物(棉花、加工番茄、瓜类、玉米、蔬菜、向日葵)中棉花地膜残留量最大,为129.34 kg/hm^(2),蔬菜最小,为71.85 kg/hm^(2);按地区分,阿克苏地区地膜残留量最大,为145.76 kg/km^(2),塔城地区地膜残留量最小,为92.71 kg/hm^(2)。覆膜年限低于15 a,农田地膜残留量与覆膜年限呈正相关,覆膜年限为15~25 a,地膜残留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农田耕层0~30 cm地膜残留量随地膜厚度减小而增加,0~20和20~30 cm的土层无显著变化规律。全疆0~30cm的土层,地膜残留量砂土区(184.55 kg/km^(2))分别是壤土区(135.63 kg/km^(2))和黏土区(124.25 kg/km^(2))的1.36倍(P?0.05)和1.49倍(P<0.05),壤土区与黏土区间差异不显著。农田距离村庄越远,地膜残留量越小。地膜残留量与作物类型、区域、覆膜年限、回收方式、地膜厚度、土壤质地、与村庄距离有关,且覆膜年限和回收方式是影响农田地膜残留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地膜 残留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甘肃农田耕层土壤地膜残留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赵记军 唐继荣 +2 位作者 李崇霄 何红琴 黄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6-467,共12页
甘肃是全国地膜用量、覆盖面积较大和覆盖时间较长的省份,地膜覆盖种植产生的残留地膜是影响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在甘肃全省主要覆膜农田布设960个监测样地,结合样品采集与农户调查方式,对0~30 cm耕层土壤地膜残留... 甘肃是全国地膜用量、覆盖面积较大和覆盖时间较长的省份,地膜覆盖种植产生的残留地膜是影响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在甘肃全省主要覆膜农田布设960个监测样地,结合样品采集与农户调查方式,对0~30 cm耕层土壤地膜残留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评估农田地膜残留现状,为防控治理提供工作参考。结果表明:960个样地耕层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膜残留,地膜残留量为0.02~204.75 kg·hm^(-2),地膜残留量中位数为12.96 kg·hm^(-2)。地膜残留量处于清洁阈值(<75 kg·hm^(-2))、轻度污染阈值(75~120 kg·hm^(-2))、中度污染阈值(120~270 kg·hm^(-2))、重度污染阈值(>270 kg·hm^(-2))的样地占比分别为97.6%、1.8%、0.6%、0,轻度、中度污染阈值样地大多位于河西灌溉农业区,而所有县域、市域、区域农田地膜残留量全部小于75 kg·hm^(-2)。地膜残留量受覆膜年限、种植作物类型、种植户类型、回收方式等因素影响:覆膜年限11~20 a、>20 a地膜残留量显著高于6~10 a(P<0.05),呈现出年限越长残留量越大的趋势;制种作物地块地膜残留量最大、设施蔬菜地块地膜残留量最小,前者达到后者的7倍左右,制种作物、经济作物、玉米、马铃薯、露地蔬菜、中药材地块地膜残留量显著高于设施蔬菜(P<0.05);合作社地块的地膜残留量显著高于一般农户(P<0.05),约为一般农户的1.5倍;农田残膜通过人工捡拾、人工捡拾+机械回收、机械回收3种方式进行离田回收,并以人工捡拾为主,但是人工+机械回收的地膜残留量显著高于人工回收(P<0.0001);相对而言,种植作物类型是造成研究区地膜残留量空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残膜由农户回收整理后通过商贩到田现场收购、网点组织统一回收或农户自行以旧换新3种方式转运到加工企业进行再生加工后全部得到资源化利用。调查表明,甘肃农田耕层土壤地膜残留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总体上处于较轻水平,呈现出少数样地污染、面上整体清洁的特征。建议以减量、回收、替代并重思路为导向进一步做好地膜残留防控工作。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完善甘肃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政策和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残留量 农田土壤 农业面源污染 甘肃省
下载PDF
灌水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5
作者 张小静 唐彩梅 +4 位作者 袁安明 杨洁 杨建禄 闫承宏 陈富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100,共8页
为探索灌水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在苗前、苗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落花期6个时期进行0(CK)、100、150、200、250、300、350、400 m^(3)·hm^(-2)灌水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均可缩短马铃... 为探索灌水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在苗前、苗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落花期6个时期进行0(CK)、100、150、200、250、300、350、400 m^(3)·hm^(-2)灌水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均可缩短马铃薯现蕾前生育期而延长生育后期,也可提高花期叶面积指数。灌水量对现蕾前茎叶鲜、干质量影响较小,在现蕾期、初花期、落花期,茎叶鲜质量随灌水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茎叶干质量在灌水量增至300 m^(3)·hm^(-2)时于成熟期降低。每hm2产量及单株产量、大中薯数量、质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每hm2产量在250 m^(3)·hm^(-2)灌水量时出现峰值,单株产量、大中薯数量及质量均在300 m^(3)·hm^(-2)灌水量时出现峰值,其最大值分别达78888.63 kg·hm^(-2)、1832.57 g、4.53粒、1720.47 g,产量较CK增产27712.26 kg·hm^(-2),增产率54.15%。当灌水量增至350 m^(3)·hm^(-2)及更大量时,植株在生育中后期出现徒长现象,茎粗变细,小薯增多,商品率、产量及水分利用率均显著下降。综合分析,250~300 m^(3)·hm^(-2)灌水量为半干旱区定西市马铃薯膜下滴灌较适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灌水量 膜下滴灌 生长发育 产量 水分利用
下载PDF
不同灌水量对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水稻产量、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1 位作者 连彩云 罗双龙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在河西绿洲灌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525、750、975、1200 mm)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产量、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适宜灌水方案,为膜下滴灌水稻水分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灌水量... 在河西绿洲灌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525、750、975、1200 mm)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产量、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适宜灌水方案,为膜下滴灌水稻水分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灌水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均有显著影响。在灌水量为975 mm时,水稻产量为5521.6 kg/hm^(2),仅比最高产量(1200 mm灌水量处理)降低2.23%,但比525、750 mm灌水量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98.37%、42.98%;该灌水量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5.28 kg/(hm^(2)·m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根据耗水强度、水分敏感指数确定水稻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是需水关键时期。综合分析提出,水稻全生育期适宜灌水量为975 mm,在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各生育阶段灌水量分别为193、219、236、96、154、77 mm,是河西绿洲灌区既保证水稻高产,又保证水分高效利用的适宜灌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水稻 灌水量 耗水特征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无膜栽培下灌水量和行距对南疆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变兄 李玲 +6 位作者 郭子轩 曹娟 毛廷勇 万素梅 翟云龙 宋敏 陈国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7-43,共7页
为了明确无膜栽培下不同灌水量和行距对棉花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中619’为材料,设置3种灌水量(W1:4 200 m^(3)/hm^(2);W2:5 100 m^(3)/hm^(2);W3:6 000 m^(3)/hm^(2))和两种行距配置[P1:76 cm等行距模式,株距5.5 cm;P2:(66+... 为了明确无膜栽培下不同灌水量和行距对棉花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中619’为材料,设置3种灌水量(W1:4 200 m^(3)/hm^(2);W2:5 100 m^(3)/hm^(2);W3:6 000 m^(3)/hm^(2))和两种行距配置[P1:76 cm等行距模式,株距5.5 cm;P2:(66+10) cm宽窄行模式,株距10 cm],研究灌水量和行距对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和行距的降低,株高和茎粗增加,P2W3处理的铃期株高最大为61.3 cm,显著高于P1W1处理。同一灌水量下,茎粗整体表现为P2>P1,吐絮期P2行距下茎粗比P1高2.57%~10.92%。叶面积指数在蕾期至初花期表现为P1>P2,进入盛花期后为P2>P1,随着灌水量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P2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高于P1,随灌水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籽棉产量随之增加,P2W3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为6 836.95 kg/hm^(2),略高于P2W2处理,二者差异不显著。综合生长发育指标和产量情况,P2W3处理棉花各项生长指标较优;结合南疆棉花生产实际和节水高效栽培需求,P2W2栽培模式较适宜南疆棉花无膜种植,增产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行距 棉花 无膜栽培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生物降解地膜对植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欢 程秋滢 +5 位作者 唐源 江明华 章同坤 胡维 程建中 高维常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9-215,共7页
为探讨生物降解地膜对植烟土壤肥力指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植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不同生物降解地膜施入量T1(0.05 g/kg)、T2(0.50 g/kg)和T3(5 g/kg)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生物降解地膜处... 为探讨生物降解地膜对植烟土壤肥力指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植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不同生物降解地膜施入量T1(0.05 g/kg)、T2(0.50 g/kg)和T3(5 g/kg)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生物降解地膜处理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5.00%~47.00%、-15.79%~65.79%和18.75%~56.25%。同时,生物降解地膜处理土壤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38%~4.29%和9.73%~56.38%,但土壤pH降低了8.64%~10.26%。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全钾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施用生物降解地膜消除普通地膜“白色污染”的同时,应注意CO_(2)和N_(2)O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生物降解地膜 施入量 烤烟
下载PDF
不同地膜类型与灌溉量对棉花光合参数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田玉刚 万素梅 +7 位作者 林皎 陈国栋 李浩 胡宇凯 李燕芳 胡守林 毛廷勇 赵书珍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3-1531,共9页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索不同地膜类型(普通地膜、生物降解地膜、液体地膜)与灌溉量(6000、4500、3000 m^(3)·hm^(-2))对棉花光合参数、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5 cm土层,与不覆膜相比,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均可显...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索不同地膜类型(普通地膜、生物降解地膜、液体地膜)与灌溉量(6000、4500、3000 m^(3)·hm^(-2))对棉花光合参数、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5 cm土层,与不覆膜相比,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均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温度。不同类型地膜下,均以6000 m^(3)·hm^(-2)灌溉水平下棉花产量、品质与叶片光合能力的表现较好。与不覆膜的处理相比,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处理的棉花单株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9.97%和21.15%。综合叶片光合性能、棉花产量与品质判断,生物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并无显著不利影响,可用于替代普通地膜以减少棉花生产中的白色污染。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的SPAD值、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与马克隆值、纤维长度、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SPAD值与马克隆值、成熟度、衣分率,蒸腾速率与单株产量,气孔导度与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的灰色关联度最高;净光合速率与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可考虑将SPAD值、蒸腾速度、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这4个指标作为评价地膜类型与灌溉量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的重要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灌溉量 光合生理参数 纤维品质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麻地膜覆盖与灌水量对春秋季设施栽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赵孟媛 邵帅 +2 位作者 张娜 邓纲 刘立军 《中国麻业科学》 2023年第3期121-127,共7页
为了探究地膜覆盖和灌水量对设施栽培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在大棚滴灌栽培条件下设置两种地膜:黑色塑料地膜(F_(1))、白色麻地膜(F_(2)),3个水分处理:标准灌水量(W_(1))、2/3标准灌水量(W_(2))、1/2标准灌水量(W3),分别在西瓜伸蔓... 为了探究地膜覆盖和灌水量对设施栽培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在大棚滴灌栽培条件下设置两种地膜:黑色塑料地膜(F_(1))、白色麻地膜(F_(2)),3个水分处理:标准灌水量(W_(1))、2/3标准灌水量(W_(2))、1/2标准灌水量(W3),分别在西瓜伸蔓期、开花坐果期和膨瓜期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和灌水量对春季及秋季西瓜植株的主蔓长、主茎粗、果实单果重、中心及边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均无明显规律。在春季,相同地膜覆盖条件下,开花坐果期西瓜的叶面积与灌水量呈正相关。不同地膜覆盖条件下,相同灌水量处理的秋季西瓜中心及边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为塑料地膜>麻地膜。综合分析:F_(2)W_(2)(白色麻地膜+2/3标准灌水量)可作为武汉地区春季西瓜的栽培模式;F_(1)W_(2)(黑色塑料地膜+2/3标准灌水量)、F_(2)W_(2)可作为武汉地区秋季西瓜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地膜 灌水量 西瓜 生长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覆盖和耕作方式对紫色土坡耕地降雨土壤蓄积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林超文 罗春燕 +4 位作者 庞良玉 付登伟 黄晶晶 涂仕华 张新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3-216,共4页
利用模拟径流小区随机区组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定量研究了覆盖和耕作方式对玉米全生育期雨水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采取覆盖措施的条件下,雨水土壤蓄积量的顺序为:横坡分带耕作>横坡垄作>顺坡垄作>平作,横坡分带耕作... 利用模拟径流小区随机区组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定量研究了覆盖和耕作方式对玉米全生育期雨水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采取覆盖措施的条件下,雨水土壤蓄积量的顺序为:横坡分带耕作>横坡垄作>顺坡垄作>平作,横坡分带耕作是适用于四川盆地紫色土旱坡地的高效节水农耕措施,平作不利于该区域玉米抗旱稳产。秸秆覆盖能够显著提高雨水的土壤蓄积量,提高降雨有效性,是适用于该区域的节水抗旱农艺措施。地膜覆盖增加雨水土壤蓄积量的效果不如秸秆覆盖显著,但地膜覆盖能够减少土壤水的无效的蒸发,在玉米生育前期还能提高地温,促进玉米生长,其增产效果较秸秆覆盖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降雨 蓄积量 覆盖 耕作方式
下载PDF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8
12
作者 杨长刚 柴守玺 +1 位作者 常磊 杨德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1-671,共11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为促进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和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设置全膜覆土穴播(A)、全膜覆盖穴播(B...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为促进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和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设置全膜覆土穴播(A)、全膜覆盖穴播(B)、垄膜沟播(C)和露地条播(CK)4种不同栽培模式,测量不同处理的土壤贮水量、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全膜穴播可使冬小麦增产64.4%—79.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1%—24.0%,达到11.9—16.6 kg·hm-2·mm-1;全膜覆土穴播可增产43.4%—4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8%—14.6%,达到11.0—14.8 kg·hm-2·mm-1;垄膜沟播可增产37.0%—39.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2%—4.4%,达到10.0—14.2 kg·hm-2·mm-1。主要原因是,地膜覆盖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贮水量,提高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促进生育期对土壤贮水的利用,同时干旱年份可促进冬小麦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最终提高冬小麦成熟期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虽然生育期耗水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也提高。冬小麦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耗水基础上,但通过休闲期水分补充,地膜茬0—200 cm土层水分在冬小麦秋播前可恢复到露地水平。覆膜处理间的耗水差异远小于覆膜与露地间的差异。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田间操作难易程度,全膜覆土穴播一次覆膜可多茬使用,节省地膜成本,田间操作简单,经济效益高,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栽培方式。【结论】全膜覆土穴播是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兼顾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冬小麦 土壤贮水量 耗水量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和不同覆盖条件下麦田水分动态和增产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朱自玺 赵国强 +2 位作者 方文松 邓天宏 付详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A06期137-137,共1页
1997年 1月至 1 998年 6月在郑州水分试验场进行了小麦田覆盖期、覆盖量和土壤水分处理试验 .结果表明 ,覆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墒增产措施 .不同覆盖期、不同覆盖量和不同土壤水分对小麦干物重、叶面积、蒸腾强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1997年 1月至 1 998年 6月在郑州水分试验场进行了小麦田覆盖期、覆盖量和土壤水分处理试验 .结果表明 ,覆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墒增产措施 .不同覆盖期、不同覆盖量和不同土壤水分对小麦干物重、叶面积、蒸腾强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 .覆盖期、覆盖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的最佳结合点为 :冬前小麦停止生长之日、55%~ 70 %土壤相对湿度、450 0~ 60 0 0 kg/ hm2覆盖量 .在此状况下 ,产量可增加 1 8.5%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2 2 .1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期 覆盖量 土壤水分 产量 麦田 水分动态
下载PDF
秸秆覆盖量对红壤旱地棉花生长及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崔爱花 杜传莉 +2 位作者 黄国勤 王淑彬 赵其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3-740,共8页
为探索红壤旱地较适宜的秸秆覆盖量,采取随机区组大田试验,设置4个秸秆覆盖水平:S1为0 kg/hm^2、S2为4375 kg/hm^2,S3为8750 kg/hm^2和S4为13125 kg/hm^2,研究秸秆覆盖量对红壤旱地棉花产量、出苗率、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为探索红壤旱地较适宜的秸秆覆盖量,采取随机区组大田试验,设置4个秸秆覆盖水平:S1为0 kg/hm^2、S2为4375 kg/hm^2,S3为8750 kg/hm^2和S4为13125 kg/hm^2,研究秸秆覆盖量对红壤旱地棉花产量、出苗率、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S2—S4)较不覆盖处理(S1),一是提高棉花出苗率,差异极显著(P<0.01);二是影响棉花生育后期的主茎生长速度,以S4效果最好;三是可明显促进棉花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且以S3和S4的效果较好;四是调节土壤温度,在8:00和20:00提高土壤温度,在14:00降低土壤温度,且日均地温变化幅度小,但随着土层的加深,调温作用逐渐减弱,整个覆盖期内日均温的差值与土壤深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五是显著增加棉花产量,S2、S3和S4分别比S1高11.4%、35.9%和37.7%,差异极显著(P<0.01),且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增产效果逐渐提高。综合来看,秸秆覆盖在改善红壤旱地棉花产量、出苗率、株高、叶绿素含量、调节土壤温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以8750—13125 kg/hm^2效果显著,是红壤旱地值得推广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红壤旱地 棉花生长 土壤温度
下载PDF
秸秆覆盖量对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93
15
作者 王兆伟 郝卫平 +2 位作者 龚道枝 梅旭荣 王春堂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2期244-250,共7页
2009年4-11月,在山西寿阳旱地农业试验区对覆盖量为1500、3000、4500、6000kg/hm24个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和不覆盖处理的春玉米试验小区进行田间定位观测,采用自动记录土壤剖面水分测定仪和自计温度测定仪实时观测了不同秸秆覆盖处理的... 2009年4-11月,在山西寿阳旱地农业试验区对覆盖量为1500、3000、4500、6000kg/hm24个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和不覆盖处理的春玉米试验小区进行田间定位观测,采用自动记录土壤剖面水分测定仪和自计温度测定仪实时观测了不同秸秆覆盖处理的玉米全生育期的土壤水分和温度动态,结合生育期土壤蒸发的动态观测,研究了农田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热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在作物生长前期和旱季对土壤表层的土壤蒸发和温度调控效果明显,秸秆覆盖量越大效果越明显。按照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综合作用,试验区域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和温度调控效果最佳秸秆覆盖量为4500kg/hm2;秸秆覆盖量越高对土壤蒸发的抑制效果越好,但覆盖量对降雨入渗和土壤温度的影响受降雨强度、土壤湿度、土壤类型等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其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土壤水分动态 土壤温度动态
下载PDF
玉米秸秆覆盖量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泽兴 孙光芝 +1 位作者 王洋 吴东辉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96-300,共5页
2008年7月和9月,通过对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德惠农业试验示范基地5种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农田土壤动物调查,研究了玉米秸秆覆盖量差异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型土壤动物采用手拣法,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改良干漏... 2008年7月和9月,通过对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德惠农业试验示范基地5种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农田土壤动物调查,研究了玉米秸秆覆盖量差异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型土壤动物采用手拣法,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改良干漏斗分离法(Modified Tullgren),在显微镜下分析鉴定,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44科5336只,优势类群为棘跳科(Onychiuridae)、球角跳科(Hypogastruridae)和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占总捕获个体数量的59.51%。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农田土壤动物类群多样性与丰富度相应增加,类群分布更均匀。玉米秸秆覆盖量的不同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秸秆覆盖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的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秸秆覆盖量 群落结构 秸秆 玉米
下载PDF
渭北旱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程杰 高亚军 强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4-110,共7页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4年田间小麦试验,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睇Ⅱ种植密度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小麦4年后,0-200cm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为29.87-462.59kg/hm0,且主要积累在80-160cm土层,土壤氮...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4年田间小麦试验,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睇Ⅱ种植密度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小麦4年后,0-200cm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为29.87-462.59kg/hm0,且主要积累在80-160cm土层,土壤氮库不仅明显.且残留比前3年土壤剖面显著下移(前3年主要累积在100cm),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不同栽培模式和种植密度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累积规律及其小麦籽粒吸氮量基本相似,排序均为:地膜覆盖〉常规种植〉秸秆覆盖〉垄沟种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也相应增加.N0处理0-200cm土壤平均硝态氮残留量为57.69kg/hm^2.N120处理平均为97.04kg/hm^2,虽然高于无氮处理,但两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N240处理平均为355.43kg/hm^2,比前者增加的幅度更大,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施氮肥而增加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为14.9~401.18kg/hm^2.平均占4年施氮量的19.59%,其中地膜覆盖占26.07%,常规种植占20.98%,秸秆覆盖占17.46%,垄沟种植种植占13.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垄沟种植 秸秆覆盖 施氮量 种植密度 残留硝态氮
下载PDF
施氮量对膜下滴灌甜菜生长速率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郭晓霞 苏文斌 +4 位作者 樊福义 黄春燕 任霄云 王玉芬 闫文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45,共7页
为探明内蒙古冷凉干旱区不同施氮水平对膜下滴灌甜菜生长速率和氮素分配、转移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筛选出适宜该地区膜下滴灌甜菜的最佳施氮量。本文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甜菜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不同器官氮素... 为探明内蒙古冷凉干旱区不同施氮水平对膜下滴灌甜菜生长速率和氮素分配、转移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筛选出适宜该地区膜下滴灌甜菜的最佳施氮量。本文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甜菜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不同器官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增长速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不同施氮水平下甜菜的氮肥利用效率、产量及含糖率的差异效应。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结果表明,甜菜各农艺性状随施氮量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以50、100 kg·hm^(-2)和150 kg·hm^(-2)处理较好。甜菜含糖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且无底肥施氮量为0 kg·hm^(-2)较在磷钾肥基础上施氮量为0、50、100、150 kg·hm^(-2)和200 kg·hm^(-2)处理甜菜含糖率分别增加了3.20%、3.63%、8.30%、13.07%和12.24%。甜菜氮素积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及生育时期的推进均呈增加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则呈降低趋势。综合甜菜农艺性状、产量、含糖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分析可知,该地区膜下滴灌甜菜的最佳施氮量为1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膜下滴灌 甜菜 氮肥利用率 含糖率 产量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玉米基于叶龄指数的适宜追氮量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慧迪 杨克军 +7 位作者 李佐同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付健 谷英楠 杨系玲 吴琼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1-820,共10页
【目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模式在松嫩平原西部大面积推广,研究该模式下不同叶龄追施不同氮肥量对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建立该种植模式玉米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底施N60 kg/hm^2、P_2O_590 kg/h... 【目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模式在松嫩平原西部大面积推广,研究该模式下不同叶龄追施不同氮肥量对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建立该种植模式玉米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底施N60 kg/hm^2、P_2O_590 kg/hm^2和K_2O 12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4个追施尿素态氮肥水平处理:0(N0)、40(N40)、90(N90)和140(N140)kg/hm^2,于叶龄指数为30%、45%、60%和75%时,随滴灌进行追施,以不追肥为对照(CK)。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叶片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和运转以及产量,计算了氮肥的利用率。【结果】随着玉米生育进程,在一定施肥范围内(0 150 kg/hm^2),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素积累、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及氮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超过一定数量时(200 kg/hm^2),各指标增加不明显,甚至下降。在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处理,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分别为6.92和2.69 mg/g,籽粒产量为11957.89 kg/hm^2,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423.76 g/plant、14451.50 kg/hm^2和85.86%;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69.10%和38.38k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在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在玉米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可显著提高光合利用率,改善玉米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并增加产量,提高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叶龄指数 氮肥运筹 松嫩平原
下载PDF
不同覆草量苹果园土壤水温效应及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尹晓宁 马明 +4 位作者 刘兴禄 董铁 牛军强 孙文泰 张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9,共9页
将麦草覆盖应用于果园,研究不同覆盖用量22 000 kg·hm-2(T1)、33 000 kg·hm-2(T2)、44 000 kg·hm-2(T3)和清耕(CK)在整个生长期对19年生长富2号苹果园0~100 cm土壤水分、5~25 cm土壤温度、树体生长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将麦草覆盖应用于果园,研究不同覆盖用量22 000 kg·hm-2(T1)、33 000 kg·hm-2(T2)、44 000 kg·hm-2(T3)和清耕(CK)在整个生长期对19年生长富2号苹果园0~100 cm土壤水分、5~25 cm土壤温度、树体生长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情较重的4—7月,3种覆草处理的平均含水量随覆草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T2和T3处理极显著(P<0.01)高于CK,高出8.98%~27.09%;且3种覆草处理0~20、20~40 cm土层的含水量极显著(P<0.01)高于CK,高出9.36%~73.77%;4—8月3种覆草处理的各深度地温低于CK,4—6月份极显著(P<0.01)低于CK,低出2.11℃~8.02℃;相反,9—11月份高于CK。覆草处理5~20 cm深度土温日变幅极显著(P<0.01)低于CK,低出0.39℃~3.63℃。果实单果重和产量以T2处理最高,3种覆草处理每公顷产量较CK极显著(P<0.01)提高,高出10.70%~20.83%;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覆草处理较CK极显著(P<0.01)增高,高出9.87%~20.87%。覆草对树体生长量、枝类比例影响不大。综合各种效应及投入产出比,陇东黄土高原苹果园覆草量以22 000~33 000 kg·hm-2较经济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草量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树体生长 投入产出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