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Genomic Changes in Partial Amphiploids of Common Wheat_Wheatgrass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宝 何孟元 郝水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6期591-596,共6页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theory, little genomic changes should occur in homozygous and stable amphiploids of the grass family, particularly those involving polyploid wheat as a par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however, ...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theory, little genomic changes should occur in homozygous and stable amphiploids of the grass family, particularly those involving polyploid wheat as a par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however, extensive genomic changes were detected in two octoploid partial amphiploids of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_wheatgrass (Agropyron intermedium (Host) P.B.=Elytrigia intermedia (Host) Nevski=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 and Dewey), namely Zhong 3 and Zhong 5, by RFLP analysis using 10 low_copy, wheat chromosome_specific sequences and 33 representative homoeologous group_specific sequences as probes. Genomic changes involved loss of wheat hybridization fragment(s) and/or acquisition of new fragment(s). Uniformity of the RFLP patterns among 5 individual plants taken respectively from Zhong 3 and Zhong 5 in two successive generations, suggested that genomic changes probably had occurred in the early few generations after octoploid amphiploid formation, and remained essentially static thereafter. The highly similar RFLP patterns between Zhong 3 and Zhong 5, which had identical genomic constitution but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due to involvement of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as parents imply that genomic changes were probably not at random. Possible causes for the extensive and rapid genomic changes in the newly formed plant amphiploids, as well as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olyploid genome evolution and breeding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on wheat Wheatgrass amphiploid Specific DNA sequences RFLP analysis Genomic changes Polyploid genome evolution
下载PDF
应用分子原位杂交技术解析小麦-天兰冰草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号的染色体构成 被引量:22
2
作者 马有志 富田因则 +3 位作者 中田升 安室喜正 近江户伸子 福井希一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44-349,共6页
为分析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天兰冰草(Agropyronintermedium)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号(2n=54)的染色体构成,用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天兰冰草染色体组... 为分析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天兰冰草(Agropyronintermedium)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号(2n=54)的染色体构成,用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天兰冰草染色体组DNA作为探针,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染色体组DNA为封闭DNA(blockingDNA),与远中2号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DNA进行了分子原位杂交。证明远中2号除具有普通小麦的21对染色体外,附加了1对小麦-天兰冰草易位染色体(即天兰冰草染色体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的两臂端部)、5对天兰冰草染色体。说明小麦-天兰冰草部分双二倍体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可能产生小麦-天兰冰草染色体间易位,而且小麦染色体也可能与天兰冰草染色体的3种染色休组染色体共同参与组建新的染色体组附加到小麦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子原位杂交 天兰冰草 部分双二倍林
下载PDF
簇毛麦对不同白粉病菌菌系的抗性反应及其在小麦遗传背景下的表达 被引量:34
3
作者 陈孝 施爱农 +2 位作者 尚立民 Leath Steven Murphy J Paul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7-22,共6页
对引自原苏联的簇毛麦(HaynaldiavilosaL.Schur2n=14VV)及其与硬粒小麦杂交育成的双二倍体TH1TH1WTH2WTH3TH3W,普通小麦-簇毛麦6D/6V异代换系及普通小麦亲本和已知抗白粉病基... 对引自原苏联的簇毛麦(HaynaldiavilosaL.Schur2n=14VV)及其与硬粒小麦杂交育成的双二倍体TH1TH1WTH2WTH3TH3W,普通小麦-簇毛麦6D/6V异代换系及普通小麦亲本和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18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用84个来自美国、德国、中国的小麦白粉病菌菌系进行苗期接种鉴定。发现簇毛麦及其衍生系对所有参试的白粉病菌系表现免疫和抗,比供试的已知抗性基因的18个小麦品种抗性强,抗谱广。其抗性基因在81086A、D311、墨75、陕7859、宛7107、冀麦30等小麦遗传背景下均能很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毛麦 小麦 白粉病 双二倍体 异代换系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抗条锈衍生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长有 吉万全 +2 位作者 王秋英 薛秀庄 张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30-534,T010-T011,共7页
应用缺体回交法 ,以部分阿勃缺体为母本 ,中 4为父本 ,培育出 1个对目前条锈病优势小种和新小种高抗至免疫的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 N90 2 5 - 3 - 3 - 2 - 1 - 1。研究表明 ,该选系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经基本稳定 ,染色体构型为 2 n=... 应用缺体回交法 ,以部分阿勃缺体为母本 ,中 4为父本 ,培育出 1个对目前条锈病优势小种和新小种高抗至免疫的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 N90 2 5 - 3 - 3 - 2 - 1 - 1。研究表明 ,该选系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经基本稳定 ,染色体构型为 2 n=42 =2 1″,抗病性来自中间偃麦草(Thinopyron intermedium)。以中间偃麦草 DNA为探针 ,对 N90 2 5 - 3 - 3 - 2 - 1 - 1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证明 ,它为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中间偃麦草抗条锈衍生系 分子细胞遗传学 普通小麦 条锈病 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小麦与山羊草双二倍体抗病性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9
5
作者 许树军 董玉琛 +3 位作者 陈尚安 周荣华 李秀全 李立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本文报道了波斯小麦与粗山羊草(5个品系),小伞山羊草和卵穗山羊草双二倍体及其亲本的抗叶锈和白粉病鉴定结果。粗山羊草对叶锈的抗性受波斯小麦品系 PS 5(不抗叶锈)的抑制,在双二倍体中不能表现。小伞山羊草和卵穗山羊草对叶锈的抗性不... 本文报道了波斯小麦与粗山羊草(5个品系),小伞山羊草和卵穗山羊草双二倍体及其亲本的抗叶锈和白粉病鉴定结果。粗山羊草对叶锈的抗性受波斯小麦品系 PS 5(不抗叶锈)的抑制,在双二倍体中不能表现。小伞山羊草和卵穗山羊草对叶锈的抗性不受波斯小麦的影响,能在双二倍体中充分表达。以对白粉病免疫的波斯小麦为母本与免疫的山羊草或轻感的山羊草杂交,合成的双二倍体都对白粉病免疫。用轻感和中感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种与双亲都对白粉病免疫的波斯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杂交,并连续回交二次,从回交二代中已获得了农艺性状优良并对白粉病免疫的单株。并进一步获得了一批对白粉病免疫和高抗的小麦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山羊草 双二倍体 抗病性
下载PDF
黑麦端部特异重复序列pSc200在新合成的不同小麦-黑麦双二倍体中的变异 被引量:5
6
作者 唐宗祥 符书兰 +2 位作者 任正隆 周建平 张怀琼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477-3481,共5页
【目的】更好地了解在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黑麦染色体变异的情况。【方法】利用黑麦Kustro及黑麦AR106BONE分别与小麦品种绵阳11杂交,获得两种双二倍体(MKS1及MARS1)。以黑麦亚端部串联重复序列pSc200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 【目的】更好地了解在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黑麦染色体变异的情况。【方法】利用黑麦Kustro及黑麦AR106BONE分别与小麦品种绵阳11杂交,获得两种双二倍体(MKS1及MARS1)。以黑麦亚端部串联重复序列pSc200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分析亲本黑麦及相应的双二倍体中黑麦染色体端部染色体结构变化。【结果】检测到pSc200杂交位点在MKS1中减少,而在MARS1中增加。【结论】异源多倍体化过程中,染色体端部结构的变异是伴随多倍体化快速发生的。这可能有利于新合成的异源多倍体快速稳定,使得两个不同的基因组在同一核中协调共存。来自不同组合的小麦-黑麦双二倍体中,黑麦染色体结构发生不同的变异为黑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麦双二倍体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结构变异 重复序列
下载PDF
将荆州黑麦种质导入栽培小麦的研究(Ⅰ) 被引量:6
7
作者 亓增军 庄丽芳 +1 位作者 刘大钧 陈佩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4,共4页
为挖掘和利用荆州黑麦中的抗性基因 ,选用感病对照品种辉县红小麦与荆州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 :辉县红与荆州黑麦有较好的可交配性 ,杂交结实率为 6 3 5 % ;染色体配对分析表明杂种F1平均交叉结数为 1 92 ,其染色体构型为 2 4 42Ⅰ ... 为挖掘和利用荆州黑麦中的抗性基因 ,选用感病对照品种辉县红小麦与荆州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 :辉县红与荆州黑麦有较好的可交配性 ,杂交结实率为 6 3 5 % ;染色体配对分析表明杂种F1平均交叉结数为 1 92 ,其染色体构型为 2 4 42Ⅰ + 1 6 1+ 0 11○Ⅱ + 0 0 5Ⅲ ;C 分带和FISH (荧光原位亲交 )分析表明 ,87 7%的二价体和三价体发生在小麦种内 ,10 8%发生在小麦与黑麦之间 ,而仅有 1 5 %发生在黑麦染色体之间 ;杂种F1在开放授粉条件下结实率为 0 3粒 /穗 ;杂种F2 种子根尖染色体数变幅为 42~ 5 1条 ,其中黑麦染色体变幅为 4~ 9条。通过秋水仙碱加倍获得了两类辉县红 荆州黑麦双二倍体荆辉 1号和荆辉 2号 ,其染色体数均为 2n =5 4,含 7对黑麦染色体 ,但荆辉 1号的 1R染色体发生了明显变化。两种双二倍体均能自交结实 ,并高抗小麦白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荆州黑麦 种质 杂交 育种
下载PDF
波斯小麦×节节麦杂种F_1直接形成双二倍体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许树军 董玉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51-259,T001,共10页
波斯小麦(Triticum carthlicum,AABB)与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DD)杂交,杂种 F_1出现可育性。不同组合的自交结实率21.25—39.72%。细胞学研究表明,可育性是由于杂种 F_1通过两种途径形成了未减数配子:第一,一部分花粉母细胞第一次... 波斯小麦(Triticum carthlicum,AABB)与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DD)杂交,杂种 F_1出现可育性。不同组合的自交结实率21.25—39.72%。细胞学研究表明,可育性是由于杂种 F_1通过两种途径形成了未减数配子:第一,一部分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分裂消失,只发生第二次分裂。即21条染色体集中到赤道面上之后,姊妹染色单体均等分离并移向两极,形成体积均等的二分体,二分体直接发育成未减数配子。第二,细胞质提前分裂,形成再组核。在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Ⅰ和末期Ⅰ,21条染色体向细胞中央移动形成再组核,同时细胞质提前分裂,形成体积不等的二分体,其中大子细胞含全套或大部染色体,再经正常的第二次分裂发育成两个未减数配子。未减数配子受精后形成双二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斯小麦 节节麦 双二倍体 杂种
下载PDF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新品系CH5026白粉病抗性的遗传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建霞 贺润丽 +4 位作者 畅志坚 詹海仙 张晓军 董春林 王创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4-198,共5页
CH5026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抗病新品系,它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温室抗性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5026对白粉病菌系E09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TAI7045的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 CH5026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抗病新品系,它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温室抗性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5026对白粉病菌系E09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TAI7045的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抗性,且CH5026和TAI7045的小麦亲本均为中、高感,表明存在于CH5026的白粉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为进一步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晋太170和CH5065分别与CH5026杂交、回交,将其F1,F2,BC1,F3群体及其双亲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15号小种的E09菌系接种,并按单株调查其抗感分离之比。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分别为0或0;级。F2,BC1的群体中,其抗感分离分别符合3R∶1S和1R∶1S;而且在F3株系中,全抗∶抗感分离∶全感为1∶2∶1,说明衍生于TAI7045的抗病品系CH502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中间偃麦草 八倍体小偃麦 白粉病 抗性遗传
下载PDF
加州野大麦染色体C-分带、荧光原位杂交及其核型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孔芳 王海燕 +5 位作者 赵彦 纪剑辉 曹爱忠 王苏玲 周波 王秀娥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以二倍体加州野大麦(Hordeum californicum)及普通小麦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加州野大麦的双二倍体为材料,进行依次染色体C-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背景中的加州野大麦染色体都显示较强的末端带,7对染色体之... 以二倍体加州野大麦(Hordeum californicum)及普通小麦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加州野大麦的双二倍体为材料,进行依次染色体C-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背景中的加州野大麦染色体都显示较强的末端带,7对染色体之间带的数目和强弱均存在明显差异,可以和普通小麦染色体相互区分开来;以45srDNA为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发现,二倍体和双二倍体中加州野大麦的NOR位点均位于第7对染色体短臂上;基于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C-分带和原位杂交结果,利用Motic images plus 2.0 ML软件“数码显微图像处理系统”进行核型分析,确定加州野大麦的核型为2n=2x=10 m(2SAT)+4 sm,属于较为对称性核型(A);加州野大麦染色体核型的建立,为利用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转移加州野大麦的有利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二倍体 染色体C-分带 荧光原位杂交 核型分析 加州野大麦
下载PDF
尾状山羊草与硬粒小麦、普通小麦的杂交及外源染色质检测 被引量:8
11
作者 孔秀英 周荣华 +1 位作者 董玉琛 贾继增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11期1164-1168,共5页
尾状山羊草(AegilopscaudataL.)具有丰富的抗病虫和高赖氨酸、高蛋白优良性状,是进行小麦(TriticumaestivumL.)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合成了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Desf.)-尾状山羊草双二倍体、进行了普通小麦与双二倍体... 尾状山羊草(AegilopscaudataL.)具有丰富的抗病虫和高赖氨酸、高蛋白优良性状,是进行小麦(TriticumaestivumL.)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合成了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Desf.)-尾状山羊草双二倍体、进行了普通小麦与双二倍体的杂交。并以作者克隆的尾状山羊草C基因组特异重复序列PAeca212为探针,对上述杂交后代的花粉母细胞进行了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证实了新合成的双二倍体中有7对C基因组染色体;在F2中检测到C基因组染色体的自发纯合易位,显示出从C基因组向小麦转移外源基因的光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状山羊草 双二倍体 原位杂交 硬粒小麦
下载PDF
将Thinopyrum bessarabicum和Thinopyrum elongatum的种质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英加 陈佩度 刘大钧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21-326,共6页
2个双倍体即 C.S- Thinopyrum bessarabicum( AABBDDJJ2 n=8x=56)和 GHK-Thinopyrum elongatum( AABBDDEE2 n=8x=56)与普通小麦“中国春”杂交 ,获得了 2个七倍体杂种 ;对 2个双倍体、中国春、杂种 F1和部分 F2 进行麦谷蛋白 SDS- Page... 2个双倍体即 C.S- Thinopyrum bessarabicum( AABBDDJJ2 n=8x=56)和 GHK-Thinopyrum elongatum( AABBDDEE2 n=8x=56)与普通小麦“中国春”杂交 ,获得了 2个七倍体杂种 ;对 2个双倍体、中国春、杂种 F1和部分 F2 进行麦谷蛋白 SDS- Page电泳 ,及结合染色体分带技术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筛选出由 Th.bessarabicum和 Th.elongatum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所控制的抗赤霉病异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赤霉病 抗病育种 近缘种 种间杂交
下载PDF
小偃麦衍生品系CH7086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詹海仙 刘惠民 +3 位作者 畅志坚 张晓军 董春林 任永康 《山西农业科学》 2008年第3期12-14,共3页
CH7086是衍生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的八倍体"小偃7430"的小麦新品系,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均为免疫。为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绵阳11,晋太170,CH5241与CH7086杂交,将其F1,F2及其亲本分别在太原温... CH7086是衍生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的八倍体"小偃7430"的小麦新品系,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均为免疫。为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绵阳11,晋太170,CH5241与CH7086杂交,将其F1,F2及其亲本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15号小种的E09菌系接种)进行了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为0级。F2群体中,白粉病抗感分离符合3R:1S,说明小偃麦衍生品系CH708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八倍体小偃麦 白粉病 抗性遗传
下载PDF
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及其异附加系异源染色体的GISH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吉万全 张学勇 +3 位作者 R.Wang R.Petroski K.C.Armtrong G.Fedak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应用TISH对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TAF46(2n=8x=56)及其衍生的6个二体异附加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种类进行了分析、鉴定。以拟鹅冠草(Ps.strigosa)DNA为探针的分析结果表明,TAF46所含有的中间... 应用TISH对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TAF46(2n=8x=56)及其衍生的6个二体异附加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种类进行了分析、鉴定。以拟鹅冠草(Ps.strigosa)DNA为探针的分析结果表明,TAF46所含有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为合成染色体组,即6条St组染色体和8条E组染色体。在其衍生的二体异附加系中,L4和L7含有St组染色体,L1、L2、L3、L5含有E组染色体。TAF46所含有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依次为IE(L3)、2St(L6)、3E(L2)、4St(L4)、5E(L5)、6St(L7)、7E(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染色体组 小偃麦 异附加系 GISH
下载PDF
粗山羊草-硬粒小麦双二倍体农艺性状及细胞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 涛 李兴峰 +2 位作者 李常保 黄启真 王洪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共5页
对从粗山羊草(DD)与硬粒小麦(AABB)合成的Am6双二倍体(AABBDD)后代中选育的30个株系的农艺性状和细胞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个株系在分蘖力、单株成穗数、抗病性、穗长等性状方面表现优异,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利用价值。但大... 对从粗山羊草(DD)与硬粒小麦(AABB)合成的Am6双二倍体(AABBDD)后代中选育的30个株系的农艺性状和细胞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个株系在分蘖力、单株成穗数、抗病性、穗长等性状方面表现优异,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利用价值。但大部分材料仍表现出一定的细胞学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山羊草 硬粒小麦 双二倍体 农艺性状 细胞学 遗传改良 杂交
下载PDF
小麦与彭梯卡偃麦草杂种及其衍生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Ⅱ.来自小麦和彭梯卡(长穗)偃麦草及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11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学勇 董玉琛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4期287-296,共10页
利用染色体配对分析和酯酶及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我国育成的11个八倍体小偃麦,结果表明:(a)来源于小麦和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6个部分双二倍体中,中1和中2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中3、中4、中5和小偃78829的... 利用染色体配对分析和酯酶及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我国育成的11个八倍体小偃麦,结果表明:(a)来源于小麦和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6个部分双二倍体中,中1和中2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中3、中4、中5和小偃78829的偃麦草染色体组;(b)来源于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5个部分双二倍体中,小偃784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表明在长穗偃麦草中有两个互不相同又不同于小麦的染色体组E和F,而小偃7430和小偃68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很可能是E和F染色体组的重组体;(c)小偃784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和中5及小偃78829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基本相同,而中2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F,这意味着在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中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染色体组E。部分双二倍体中酯酶及醇溶蛋白偃麦草染色体特征带的存在和发现,为这些染色体或其片段导入小麦后的鉴定提供了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彭梯卡偃麦草 中间偃麦草
下载PDF
小麦遗传背景对普通小麦×6x小簇麦杂种F_1减数分裂行为的影响及育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傅体华 任正隆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63-369,共7页
利用普通小麦与6x小簇麦杂交转移簇毛麦有利基因的过程中,发现由小麦品系J-11为亲本的杂种F1花粉具有高可育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是由小麦品系J-11核基因组上所携带的基因与簇毛麦染色体相互作用影响杂种F1减数分裂四分体时... 利用普通小麦与6x小簇麦杂交转移簇毛麦有利基因的过程中,发现由小麦品系J-11为亲本的杂种F1花粉具有高可育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是由小麦品系J-11核基因组上所携带的基因与簇毛麦染色体相互作用影响杂种F1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行为而形成的,导致其花粉育性及结实性的增高和外源染色体传递行为的不同。结果指出了可能存在一类影响远缘杂种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行为的新基因,这种基因与外源染色体的相互作用对控制远缘杂种结实性及其外源基因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x小簇麦 小麦 杂种 育性 减数分裂 基因
下载PDF
(亚洲棉×比克氏棉)F_1双二倍体不育系的花粉败育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丹艳 祝水金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30-335,共6页
用亚洲棉与比克氏棉进行杂交,对杂种F1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后代中分离出可育和不育两种类型。不育系形态特征与可育系相似,整体性状似父本比克氏棉,多数花为闭花授... 用亚洲棉与比克氏棉进行杂交,对杂种F1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后代中分离出可育和不育两种类型。不育系形态特征与可育系相似,整体性状似父本比克氏棉,多数花为闭花授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与可育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但不育系的单价体较多,染色体构型为2n=52=7.07I+18.13II+2.00III+0.67IV,二价体平均交叉数为1.91;可育系的染色体构型为2n=52=3.09I+23.79II+0.39III+0.04IV,二价体平均交叉数为1.91。另外,不育虽能形成明显的赤道板,但异常的纺缍体使在赤道板上的染色体方向各异,后期I染色体分向两极数目不均等,一些配对染色体成整体运动,而不分向两极。中期II中出现染色体不同步。后期II出现各种畸形孢子群,结果产生各类不育花粉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双二倍体 不育系 亚洲棉 比克氏棉 花粉败育 作用机理 减数分裂
下载PDF
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的细胞分子遗传学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玉海 鲍印广 +4 位作者 郝元峰 袁园园 赵春华 王庆专 王洪刚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9,共9页
综合利用细胞学、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抗性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SDAU18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为52-56,在绝大多数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56的SDAU18... 综合利用细胞学、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抗性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SDAU18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为52-56,在绝大多数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56的SDAU18减数分裂中期I花粉母细胞(PMC MI)内可观察到28个二价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一定频率的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56=3.21I+19.78IIRing+6.50IIRod+0.01III+0.04IVRing+0.01IVRod;在SDAU18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图谱中,亲本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的多数特异带能够出现,SDAU18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图谱中既出现双亲的亚基谱带,也观察到新型亚基谱带;分别利用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基因组总DNA作探针,另一个亲本基因组总DNA作封阻,对SDAU18根尖细胞制片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在SDAU18的56条染色体中分别有14条出现绿色杂交信号;SDAU18是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的双二倍体,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均表现免疫,是一个在小麦品种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新型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凸山羊草 柱穗山羊草 双二倍体 鉴定 白粉病 条锈病
下载PDF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杂种F_1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傅体华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用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杂交 ,对其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进行了洋红染色和Giemsa -C带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虽然簇毛麦染色体在中期Ⅰ主要以单价体存在 ,但也有少量的小麦 -簇毛染色体配对 (平均每细胞为 1... 用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杂交 ,对其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进行了洋红染色和Giemsa -C带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虽然簇毛麦染色体在中期Ⅰ主要以单价体存在 ,但也有少量的小麦 -簇毛染色体配对 (平均每细胞为 1 1%左右 ) ,可以通过遗传重组转移簇毛麦的有利基因。这些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配对 ,既分布在超过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也存在于少于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相反 ,超过理论配对数的染色体对不一定就是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之间的配对 ,在少于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也不一定仅是小麦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同样包含有少量的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配对。因而 ,用传统的染色法对外源物种与小麦染色体之间的配对数的估计 ,既有夸大一部分信息 ,又有掩盖一些有益信息的弊端。说明我们在用传统方法来推测远缘杂种后代中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时要持审慎的态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簇毛麦 杂种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