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厌氧消化技术在处理有机废弃物方面的应用现状
1
作者 王兆轩 敖国旭 +2 位作者 葛菁萍 孙珊珊 凌宏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0期84-91,共8页
本研究聚焦于评估厌氧消化技术在处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能源和有机肥料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其对环境影响的减缓作用。采用文献综述方法,深入分析了温度、碳氮比、有机负荷率、挥发性脂肪酸、水力停留时间和pH等因素如何影响厌氧消... 本研究聚焦于评估厌氧消化技术在处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能源和有机肥料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其对环境影响的减缓作用。采用文献综述方法,深入分析了温度、碳氮比、有机负荷率、挥发性脂肪酸、水力停留时间和pH等因素如何影响厌氧消化过程的效率与稳定性。研究表明,这些参数对促进微生物活动、加快有机物分解以及维持系统稳定运行均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玉米秸秆、畜禽粪便和厨余垃圾等典型有机废弃物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厌氧消化技术的有效性,并详细阐述了该过程中关键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菌和古菌在不同阶段如水解、酸化、乙酸化和产甲烷中的作用机制。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有毒物质生成问题及其管理策略。最终,文章建议通过提升厌氧消化效率、开发新型反应器技术以及加强微生物种群研究,将有助于使厌氧消化技术在未来实现更高效、稳定且广泛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有机废弃物 资源循环利用 环境污染 微生物群落 有毒物质管理 温度 碳氮比 有机负荷率 挥发性脂肪酸 水力停留时间 pH
下载PDF
曝停时间比对间歇曝气SBR短程硝化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苏东霞 李冬 +3 位作者 张肖静 张功良 周元正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2-1158,共7页
常温条件下(20--25℃),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1#、2#、3#,研究了不同曝停时间比(3:1、3:2、3:3)对亚硝酸盐氮积累、亚硝化稳定性、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单元停曝... 常温条件下(20--25℃),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1#、2#、3#,研究了不同曝停时间比(3:1、3:2、3:3)对亚硝酸盐氮积累、亚硝化稳定性、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单元停曝时间所占比例越大,即曝停时间比越小越有利于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启动速度越快,三者分别经35,30,29d 实现了亚硝化的启动;稳定运行阶段,三者的氨氮容积去除负荷分别为0.57,0.48,0.40d-1,曝停时间比越小,则氨氮去除负荷越小,COD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区别;1#运行至第82d时,亚硝化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3#仍能稳定运行,因此曝停时间比越小,越有利于抑制NOB的增殖,维持亚硝化的稳定,且污泥沉降性能越好,越有利于抑制丝状菌污泥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停时间比 间歇曝气 短程硝化
下载PDF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综合处理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高增月 杨仁全 +4 位作者 程存仁 徐蓬军 付凤生 张凤荣 常云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8-200,共3页
该文应用“厌氧发酵+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并辅以投加生物制剂等措施对猪场粪污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该工艺处理后,猪粪中的蛔虫卵死亡率达到99%,大肠杆菌为零(未检出),除有机碳外,其余营养元素基本没有损失,完全达到了... 该文应用“厌氧发酵+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并辅以投加生物制剂等措施对猪场粪污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该工艺处理后,猪粪中的蛔虫卵死亡率达到99%,大肠杆菌为零(未检出),除有机碳外,其余营养元素基本没有损失,完全达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规定的畜禽养殖业废渣无害化环境标准要求;CODC r、BOD5、SS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7%、98.6%、99.5%和99.4%的较高水平,处理水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猪场 污水 厌氧发酵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下载PDF
采用SBR法处理革胡子鲶鱼高密度养殖废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单建军 张成林 +4 位作者 管崇武 宋红桥 吴凡 宋奔奔 庄保陆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共4页
为高效净化革胡子鲶鱼(Silurusasotus)高密度养殖排放的废水,研究了间歇式活性污泥(SBR)技术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对养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确定最优工况。以TAN、TN和COD的去除率为研究指标,设置了不同的厌氧搅拌时间和曝气时间两个变量... 为高效净化革胡子鲶鱼(Silurusasotus)高密度养殖排放的废水,研究了间歇式活性污泥(SBR)技术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对养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确定最优工况。以TAN、TN和COD的去除率为研究指标,设置了不同的厌氧搅拌时间和曝气时间两个变量,通过调节变量时间长短来确定试验装置处理试验水体的最优工况。结果表明,厌氧搅拌时间和曝气时间的增加均可提高TAN等的去除率,但以0~2 h的阶段反应速率最快,具备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而后随变量时间增加,去除率相应增大,但效果不明显(P】0.05);最优工况为:快速进水-厌氧搅拌2 h-曝气6 h-沉淀、排水2 h,运行周期10 h,此工况下的出水TAN、TN和COD浓度和去除率分别为(12.2±0.9)mg/L、(34.6±1.1)mg/L、(71±2.1)mg/L和(71.6±4.7)%、(40.3±3.6)%、(67.7±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法 革胡子鲶鱼 养殖废水 水处理 厌氧搅拌时间 曝气时间
下载PDF
基于部分硝化的不同曝停频率下脱氮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冬 郭跃洲 +2 位作者 劳会妹 曹美忠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13,共6页
为研究相同曝停比且不同曝停频率下系统脱氮性能及氮素的变化,在室温下(18~20℃),接种实验室培养成熟的亚硝化絮状污泥于序批式反应器(SBR)中,用时控开关控制周期内曝气/停曝时间为:2min∶2min,4min∶4min,10min∶10min,30min∶30min,12... 为研究相同曝停比且不同曝停频率下系统脱氮性能及氮素的变化,在室温下(18~20℃),接种实验室培养成熟的亚硝化絮状污泥于序批式反应器(SBR)中,用时控开关控制周期内曝气/停曝时间为:2min∶2min,4min∶4min,10min∶10min,30min∶30min,120min∶120min,对反应器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曝停频率下的污泥系统均可以保持良好的亚硝化性能,系统的平均亚硝化率、平均氨氧化率分别为89.7%,87.1%.在曝气∶停曝时间为2min∶2min时,总氮去除率稳定至88.4%.随着周期内曝气/停曝时间的增加(曝停频率的减少),总氮去除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在曝气/停曝时间为120min∶120min时,总氮去除率下降至56.2%.由于较大曝停频率(曝气/停曝时间为2min∶2min)可以使曝气阶段生成的亚硝酸盐在下一个停曝阶段及时被反硝化细菌利用,提高了系统总氮去除率,故曝停频率和总氮去除率呈正相关.烧杯实验表明,在曝气/停曝时间为2min∶2min时,单位VSS氨利用速率为10.387mg/(g·h),故曝停频率较大的运行方式可以筛选出氨利用速率较快的氨氮氧化菌(AOB),并且单位VSS硝酸盐生成速率最大仅为0.42mg/(g·h),故可以减少污泥系统中相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停比 曝停频率 总氮去除率 氨氧化速率 硝酸盐生成速率
下载PDF
接触氧化技术在公园景观水体功能恢复中的运用试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立军 刘国才 +4 位作者 黄继国 李跃迁 丛颖 沈照理 赵晓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8-461,共4页
通过自行设计加工的试验装置,进行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在景观水体功能恢复中的试验研究。待处理的景观水体ρ(CODCr)为25~35mg/L,ρ(NH3-N)为2.2~3mg/L。ρ(TP)为0.55~0.85mg/L,有机负荷低,且水质变化幅度大。试验结果... 通过自行设计加工的试验装置,进行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在景观水体功能恢复中的试验研究。待处理的景观水体ρ(CODCr)为25~35mg/L,ρ(NH3-N)为2.2~3mg/L。ρ(TP)为0.55~0.85mg/L,有机负荷低,且水质变化幅度大。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运行参数下,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可以使经过处理的景观水体的ρ(CODCr)、ρ(NH3-N)、ρ(TP)分别降至14.62mg/L、0.26mg/L、0.19mg/L。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达到景观水体水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景观水体 最佳曝气量 最佳水力停留时间 最佳气水比
下载PDF
氧化沟间歇曝气脱氮效果及控制策略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涛 岳波 +3 位作者 张妙月 扈庆 朱俊 李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81,85,共5页
对前置厌氧选择区的中试氧化沟系统,采用连续流间歇曝气方式进行生物脱氮的研究。试验研究表明,不同曝气-停曝时间下出水TN范围不同,其主要与曝气/停曝(时间)比有关;曝气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细胞内碳源消耗过量而使反硝化因缺乏电子供体受... 对前置厌氧选择区的中试氧化沟系统,采用连续流间歇曝气方式进行生物脱氮的研究。试验研究表明,不同曝气-停曝时间下出水TN范围不同,其主要与曝气/停曝(时间)比有关;曝气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细胞内碳源消耗过量而使反硝化因缺乏电子供体受影响,停曝阶段持续过长又可能使NH4+-N积累过多而超标。曝气1.5 h,停曝2 h时,出水TN和NH4+-N较好地满足一级B排放标准,该模式辅助适当的曝气控制策略可保证出水水质和节省能耗。为了研究氧化沟间歇曝气控制策略,进行了连续曝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ORP与NH4+-N/NO3--N的对数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87。利用以上关系,结合NH4+-N在线传感器,提出了间歇曝气的控制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试氧化沟 间歇曝气 曝气/停曝(时间)比 曝气过量 曝气控制策略
下载PDF
再矿化工艺中二氧化碳溶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许仕荣 赵东升 王煜邦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60,共6页
再矿化工艺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是关键.该文主要研究进水流量、CO2曝气量、曝气方式、硬度和碱度等因素对二氧化碳接触池内CO2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CO2的溶解量与气水比成线性关系,气水比越大,CO2溶解量也越大;停留时间越长,... 再矿化工艺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是关键.该文主要研究进水流量、CO2曝气量、曝气方式、硬度和碱度等因素对二氧化碳接触池内CO2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CO2的溶解量与气水比成线性关系,气水比越大,CO2溶解量也越大;停留时间越长,CO2溶解量就越大,但对CO2曝气效率而言,存在最佳停留时间;在接触池内曝气点越多,曝气效率越高;水的硬度并不会对CO2的溶解造成影响,水中[HCO3-]碱度对CO2的溶解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比 二氧化碳溶解量 曝气效率 停留时间 曝气量 碱度 硬度
下载PDF
瓷粒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金吴云 刘灿灿 +1 位作者 沈耀良 袁煦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20-23,27,共5页
采用以瓷粒为填料的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进水有机物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1.5~32.9℃、气水比为3:1、COD为90.6~419.0mg/L、NH4^+-N为7.85~47.51mg/... 采用以瓷粒为填料的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进水有机物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1.5~32.9℃、气水比为3:1、COD为90.6~419.0mg/L、NH4^+-N为7.85~47.51mg/L、TN为16.76~58.40mg/L、SS为80~270mg/L的条件下,对COD的去除率与水力停留时间并非呈简单的线性关系,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0h。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缩短,对氨氮的去除率下降,对SS的去除率也基本呈下降的趋势,但是差别不大。当气水比为(1:1)、(3:1)、(5:1)时,增加气水比有利于提高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但对TN的去除效果会变差。当进水有机物浓度为100~400mg/L时,随着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增加,对COD的去除率升高,对氨氮的去除率则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 生活污水 水力停留时间 气水比 COD
下载PDF
厌氧/微好氧与A/(O/A)_(n)运行时间配比对SNDPR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冬 王歆鑫 +2 位作者 王沁源 李柱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596-4603,共8页
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厌氧/微好氧与A/(O/A)_(n)交替运行模式,考察运行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颗粒污泥特性及EPS分泌情况等,探讨厌氧/微好氧与A/(O/A)_(n)的运行时间配比对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厌氧/微好氧... 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厌氧/微好氧与A/(O/A)_(n)交替运行模式,考察运行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颗粒污泥特性及EPS分泌情况等,探讨厌氧/微好氧与A/(O/A)_(n)的运行时间配比对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厌氧/微好氧与A/(O/A)_(n)交替运行方式下,整个运行期间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当厌氧/微好氧与A/(O/A)_(n)运行时间配比为1:1时,系统内的脱氮除磷性能均有所提高,TP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5.87%和92.00%,颗粒污泥的结构更为密实,EPS含量达到了92.60mg/gVSS,PN/PS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运行时间配比为1:3和3:1时颗粒的稳定性均略有降低.系统内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占比达到了57.76%,比氨氧化速率(以N/VSS计)达到了4.57mg/(g·h),表明厌氧/微好氧与A/(O/A)_(n)运行时间配比为1:1时提高了功能菌的活性,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微好氧 运行时间配比 短程硝化 反硝化除磷 好氧颗粒污泥
下载PDF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中厌氧生物选择区的运行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剑辉 闫怡新 《重庆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8-41,共4页
研究了循环式活性污泥法中厌氧生物选择区的停留时间、进水有机物浓度和系统中泥龄、曝气时间等运行参数对选择区内厌氧释磷以及有机物的吸收贮存的影响。结果表明 ,选择区停留时间 lh,系统泥龄 5 d,曝气 2 h,进水有机物浓度 COD/ TP=6 ... 研究了循环式活性污泥法中厌氧生物选择区的停留时间、进水有机物浓度和系统中泥龄、曝气时间等运行参数对选择区内厌氧释磷以及有机物的吸收贮存的影响。结果表明 ,选择区停留时间 lh,系统泥龄 5 d,曝气 2 h,进水有机物浓度 COD/ TP=6 0~ 70 ,选择器中释磷效果及微生物的吸附性能最优 ,可去除进水中 78%的 COD。而且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试验运行过程中 ,SVI一直保持在 30~ 4 0 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 厌氧生物选择区 释磷 停留时间 COD/TP 泥龄 曝气时间
下载PDF
NBIAS系统去除氮磷效果的试验分析
12
作者 罗固源 许晓毅 +1 位作者 吉芳英 刘志刚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7,共4页
 通过单因素和双因素正交试验对无回流间歇曝气系统(NBIAS)的工况与污水中有机物(COD)、总氮(TN)和总磷(TP)去除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以生活污水为原水,在曝气 停曝周期T=6.0h、缺氧时间为1.5h、厌氧时间为1.5h、沉淀排水...  通过单因素和双因素正交试验对无回流间歇曝气系统(NBIAS)的工况与污水中有机物(COD)、总氮(TN)和总磷(TP)去除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以生活污水为原水,在曝气 停曝周期T=6.0h、缺氧时间为1.5h、厌氧时间为1.5h、沉淀排水时间为0.5h的条件下,曝气比和泥龄均高度显著地影响TP的去除,但曝气比的影响是泥龄影响的6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IAS 泥龄 曝气/停曝周期 曝气比
下载PDF
运行参数对浸没式超滤膜污染影响中试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友道 张维佳 +3 位作者 王东田 陈杰 牛淮金 周颖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2-125,共4页
采用混凝-气浮移动罩-超滤膜工艺处理太湖源水中试研究,考察了过滤周期、中间曝气时间、气水体积比、通量、排污时间对浸没式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高藻期采用过滤周期1.5 h、中间曝气30 s、气水体积比4:1~5:1、通量30 L.m-.2... 采用混凝-气浮移动罩-超滤膜工艺处理太湖源水中试研究,考察了过滤周期、中间曝气时间、气水体积比、通量、排污时间对浸没式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高藻期采用过滤周期1.5 h、中间曝气30 s、气水体积比4:1~5:1、通量30 L.m-.2h-1、排污时间25~30 s的工况能较好的减缓膜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没式超滤膜 过滤周期 中间曝气时间 气水体积比 通量 排污时间
下载PDF
ANAMMOX富集与优化停曝比对MBR-SNAD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凯 张志华 +4 位作者 王朝朝 李军 侯连刚 梁东博 丁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70-2377,共8页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研究了厌氧氨氧化细菌在富集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在启动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中以恒定曝气量,通过优化停曝比实现氨氧化细菌(AerAOB)和厌氧氨氧化细菌(An AOB)协同脱氮并且有效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活性,然...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研究了厌氧氨氧化细菌在富集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在启动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中以恒定曝气量,通过优化停曝比实现氨氧化细菌(AerAOB)和厌氧氨氧化细菌(An AOB)协同脱氮并且有效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活性,然后添加有机物(乙酸钠)逐步启动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异养反硝化(SNAD)工艺.结果表明,在厌氧氨氧化细菌富集过程中,通过不断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提高进水氮负荷的方式强化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其平均活性由0.603mgN/(h·gVSS)提高到了8.1mgN/(h·gVSS);当恒定曝气量为50mL/min,停曝比为4:10(min:min)时,AerAOB和An AOB对氨氮的去除量分别占总氨氮去除量的58.8%和41.2%, NOB氧化亚硝态氮的量占总硝态氮生成量的15.3%,成功抑制了NOB的活性;当C/N比为0.5,调整停曝比为4:15后,反硝化过程氮去除量占总氮去除率的20.9%,厌氧氨氧化过程氮去除量占总氮去除率的79.1%,实现了Aer AOB、An AOB和反硝化细菌(DNB)协同脱氮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曝比 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异养反硝化(SNAD) 水力停留时间(HRT) 微生物活性 脱氮途径
下载PDF
双滤料曝气生物滤池污水深度处理的研究
15
作者 张尊举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2-45,共4页
采用陶粒、沸石为滤料的曝气生物滤池对生物处理系统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回用,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气水体积比对污染物COD和NH3-N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气水体积比为3∶1的工况下,处理效果较好。稳定运行后,出... 采用陶粒、沸石为滤料的曝气生物滤池对生物处理系统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回用,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气水体积比对污染物COD和NH3-N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气水体积比为3∶1的工况下,处理效果较好。稳定运行后,出水COD、BOD5、SS、NH3-N、TP和色度平均值分别为15.6 mg/L、3.2 mg/L、8.5 mg/L、1.24 mg/L、0.40mg/L和8度,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出水可用于道路清扫、绿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粒 沸石 曝气生物滤池 水力停留时间 气水体积比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条件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晓娟 王海芳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共2页
研究了用MBR处理生活污水时,不同曝气时间、不同污泥浓度对生活污水中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比了膜出水和上清液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曝气7 h以后系统对CODCr的去除趋于稳定,污泥质量浓度在7-8 mg/L之间时,CODCr可以达到排放... 研究了用MBR处理生活污水时,不同曝气时间、不同污泥浓度对生活污水中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比了膜出水和上清液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曝气7 h以后系统对CODCr的去除趋于稳定,污泥质量浓度在7-8 mg/L之间时,CODCr可以达到排放标准。操作简单,出水水质稳定,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生活污水 去除率 曝气时间
下载PDF
污泥回流比对厌氧释磷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建宇 陈腾殊 +2 位作者 罗阳 林雨倩 陆兰晶 《云南化工》 CAS 2011年第1期20-23,共4页
为系统研究厌氧污泥回流比对生物除磷效果的影响,以实际生活污水作为研究水样,研究不同污泥回流比R在厌氧段对COD(化学需氧量)、N(氮)、P(磷)的去除效果;深入研究污泥回流比对生物强化除磷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中,污泥... 为系统研究厌氧污泥回流比对生物除磷效果的影响,以实际生活污水作为研究水样,研究不同污泥回流比R在厌氧段对COD(化学需氧量)、N(氮)、P(磷)的去除效果;深入研究污泥回流比对生物强化除磷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中,污泥回流比对NH4+-N(氨氮)的去除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硝态氮、TP(总磷)、COD的去除影响较大。最佳回流污泥比应控制在60%到80%左右,在这两个工况下,PAOs(聚磷菌)释磷量能达到24.13 mg/L,这样能使PAO在厌氧池有效地利用碳源,充分释磷,从而提高除磷效率,同时应控制最佳厌氧有效时间为2到3个小时,如果厌氧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对PAO释磷产生一定的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回流比 生物强化除磷 厌氧释磷 厌氧时间
下载PDF
上下流室宽度比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水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于少亭 张淑君 冯骞 《净水技术》 CAS 2017年第3期50-56,共7页
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FD)获取四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上下流室宽度比分别为2:1、3:1、4:1及5:1)的停留时间分布(RTD),并计算串联数(N)、扩散数(D/μL)及水力死区容积占比(V_d/V)等参数,以分析反应器流动、混合等水力特性;在此基础... 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FD)获取四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上下流室宽度比分别为2:1、3:1、4:1及5:1)的停留时间分布(RTD),并计算串联数(N)、扩散数(D/μL)及水力死区容积占比(V_d/V)等参数,以分析反应器流动、混合等水力特性;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上下流室宽度比值,优化ABR反应器的设计。结果表明:当容积和理论水力停留时间(HRT)相同时,提高上下流室宽度比,N随之降低,最低值为4.80,而D/μL呈上升趋势,最大值为0.118;V_d/V随上下流室宽度比的增大,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比值为4:1时V_d/V最小,仅为3.13%。选取水力效率(λ)作为反应器的水力评价指标,在2:1~4:1的流室宽度比范围内,λ相差不大,属于理想范围。综合考虑反应器流动混合特性、死区占比及水力效率,确定反应器的最佳上下流室宽度比为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上下流室宽度比 计算流体力学(CFD) 停留时间分布(RTD) 水力特性
下载PDF
连续流间歇曝气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规律探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海燕 孙长顺 +1 位作者 陈宣 余蕊蕊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7-121,共5页
采用连续流间歇曝气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探究不同间歇曝气方式对连续流反应器中COD、NH_4^+-N、TN、TP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曝气的运行方式有利于抑制污泥膨胀问题;所有工况COD去除率均高于82%,且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高... 采用连续流间歇曝气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探究不同间歇曝气方式对连续流反应器中COD、NH_4^+-N、TN、TP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曝气的运行方式有利于抑制污泥膨胀问题;所有工况COD去除率均高于82%,且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到92%;出水TP的质量浓度在1.8~5.5 mg/L,平均去除率约为30%,缺氧阶段NO_x^--N(x=2、3)、好氧缺氧交替频率、温度均是影响TP去除效果的因素;进水TN主要以NH_4^+-N的形式存在,出水TN的质量浓度浓度在51~53 mg/L,去除率23.2%~55.8%,反硝化阶段碳源不足是造成TN去除率低的主要因素;NH_4^+-N平均去除率在78%左右,间歇曝气NH_4^+-N的去除效率均高于连续曝气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 间歇曝气 曝气时间 好氧缺氧交替频率
下载PDF
Remova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a combined A^2/O-BAF system with a short aerobic SRT 被引量:15
20
作者 DING Yong-wei WANG Lin +1 位作者 WANG Bao-zhen WANG Zhe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082-1087,共6页
A bench-scale anaerobic/anoxic/aerobic process-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A^2/O-BAF) combined system was carded out to treat wastewater with lower C/N and C/P ratios. The A^2/O process was operated in a short aerobi... A bench-scale anaerobic/anoxic/aerobic process-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A^2/O-BAF) combined system was carded out to treat wastewater with lower C/N and C/P ratios. The A^2/O process was operated in a short aerobic sludge retention time (SRT) for organic pollutants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nd denitrification. The subsequent BAF process was mainly used for nitrification. The BAF effluent was partially returned to anoxic zone of the A^2/O process to provide electron acceptors for denitrification and anoxic P uptake. This unique system formed an environment for reproducing the denitdfying phosphate-accumulating organisms (DPAOs). The ratio of DPAOs to 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 (PAOs) could be maintained at 28% by optimizing the organic loads in the anaerobic zone and the nitrate loads into the anoxic zone in the A^2/O process. The aerobic phosphorus over-uptake and discharge of excess activated sludge was the main mechanism of phosphorus removal in the combined system. The aerobic SRT of the A^2/O process should meet the dema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erobic PAOs and the restraint on the nitrifiers growth, and the contact time in the aerobic zone of the A^2/O process should be longer than 30 min, which ensured efficient phosphorus removal in the combined system. The adequate BAF effluent return rates should be controlled with 1--4 mg/L nitrate nitrogen in the anoxic zone effluent of A^2/O process to achieve the optim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efficien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 (DPAOs) anaerobic/anoxic/aerobic process (A^2/O)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BAF) aerobic sludge retention time (SR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