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ing for Unclean Animals in Ancient Israel: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1
作者 Daniel Berchie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1期68-75,共8页
In view of the biblical kosher law of clean and unclean animal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unclean animals could be reared or not in Ancient Israel becomes an ecological concern (Lev. 7:21; 11:26) for religious bodi... In view of the biblical kosher law of clean and unclean animal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unclean animals could be reared or not in Ancient Israel becomes an ecological concern (Lev. 7:21; 11:26) for religious bodies today who still consider certain animals as unclean. A theological study of the law in the Pentateuch suggests that, in Ancient Israel, unclean animals were well catered for. Physical contact with live unclean animals did not render one unclean. Rather, uncleanness could be acquired through the touching of the carcass of clean or unclean animals (11:24-28, 38-39). As part of their stewardship ordained by God (Gen. 1:26), the people of Israel touched and reared/cared for unclean animals. Amongst other things, analysis of Gen. 1:26, in the Hebrew text, indicates tha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human creation, as cosmic stewards over all creatures (including unclean animals), is underlined. Hence, contemporary religious bodies, who still consider certain animals as unclean, should have an unfeigned care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all unclean anim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clean animals Stewards socio-ecological kosher ("kashrut") theo-Ecocentric ancient israel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犹太学术界《希伯来圣经》研究新进展
2
作者 韩博雅 张倩红 《圣经文学研究》 2023年第1期33-64,共32页
21世纪以来,国际犹太学术界对《希伯来圣经》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从诠释方式上看,“极大主义”和“极小主义”在传统现代主义历史批判框架下的辩论仍在继续,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发展了理解希伯来圣经的“第三条道路”;研究方法上经... 21世纪以来,国际犹太学术界对《希伯来圣经》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从诠释方式上看,“极大主义”和“极小主义”在传统现代主义历史批判框架下的辩论仍在继续,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发展了理解希伯来圣经的“第三条道路”;研究方法上经历从历史批判到文学批评,从作者意图到读者反应的转变。从研究视角上看,“动态性”视角强调从社会学意义上把握圣经书写和圣经研究的双重历史处境,“儿童主义”和“动物转向”则更加关注边缘群体在圣经叙事中的重要地位。就研究观点而言,“希伯来王国的历史确定性”“犹太民族意识何时形成”“空旷地神话是否存在”等议题引发讨论,涉及圣经的历史书写、民族精神、历史观等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学术界 希伯来圣经 古代以色列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试论古代以色列民族的历史观──从资料构成、史书编集到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立新 王敦书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8-97,共10页
与古代埃及和西亚诸国只留下编年体的历史记载不同,古代以色列民族具有自己鲜明的历史意识;与古代希腊充满人本精神的历史记载也不同,以色列民族历史观的实质是一神论的神权历史观。他们将对耶和华神的信仰融入对民族历史发展的思考... 与古代埃及和西亚诸国只留下编年体的历史记载不同,古代以色列民族具有自己鲜明的历史意识;与古代希腊充满人本精神的历史记载也不同,以色列民族历史观的实质是一神论的神权历史观。他们将对耶和华神的信仰融入对民族历史发展的思考和解释之中,其历史书卷的编写几乎持续了一千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以色列历史成为“历史就是耶和华神对以色列民族的救赎史”的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圣经>(<塔纳赫>) 历史观 古代以色列民族
下载PDF
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
4
作者 姜宗强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39-160,共22页
本文分别从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产生的背景、主要任务,及其与其它圣经批评方法的关联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论述宏观社会学理论,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韦伯的理想类型、涂尔干的集体象征理论,对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兴起的重要影... 本文分别从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产生的背景、主要任务,及其与其它圣经批评方法的关联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论述宏观社会学理论,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韦伯的理想类型、涂尔干的集体象征理论,对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兴起的重要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以哥特瓦尔德的《耶和华的众支派》一书为例,论述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的主要任务,包括:阐明圣经文献与古代社会的联系;从共时性和历时性角度研究古代以色列的社会组织;探明圣经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生活模式,等。第三部分阐述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与女性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正典批评之间的相互关联。该部分主要以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与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关于'先知色情'问题的对话为例,表明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与其它批评方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能够打开文本的多个意义层面,包括经济、政治、阶级、种族、权力架构、意识形态等。这种强烈的入世精神,正是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富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社会科学批评方法 古代以色列社会 共时性 历时性
下载PDF
以东:波斯晚期和希腊化早期犹大文士的复杂记忆场
5
作者 钟涵蕾(译) 孟振华(校/译) 《圣经文学研究》 2020年第1期1-33,共33页
在波斯晚期和希腊化早期,犹大文士关于以东的印象和记忆并非完全负面。但他们对某些经文的阅读和重读,导致了人们对以东人的负面印象,使之成为耶和华与以色列的敌对方,这种敌意超过了以色列人对周边地区其他政治实体或族群的敌视与仇恨... 在波斯晚期和希腊化早期,犹大文士关于以东的印象和记忆并非完全负面。但他们对某些经文的阅读和重读,导致了人们对以东人的负面印象,使之成为耶和华与以色列的敌对方,这种敌意超过了以色列人对周边地区其他政治实体或族群的敌视与仇恨。此外,虽然耶路撒冷陷落,随后族人流散;但在文士的记忆框架内,以东并未被看作导致流散的主要推手。有时,人们甚至根本不记得以东参与过那些事件。本文论述了那些文士中关于以东那个亲密"他者"繁复社会记忆产生的可能原因,以及文士们把以东所代表的信息和形象作为建构意识形态话语的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大 以东 古代以色列人的记忆世界 古代以色列 亲密的他者 《希伯来圣经》
下载PDF
余莲秀对古代以色列生产方式的思考:以其《夏娃可怜的被遗弃的女儿们》为例
6
作者 李志丹 《圣经文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55-183,共29页
本文首先简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概念,以及当代圣经学者哥特瓦尔德、乔布林等人的相关探讨,涉及对古代以色列生产方式演变脉络的分析、对家族生产方式的理解等,进而追踪余莲秀在《夏娃可怜的被遗弃的女儿们》中所用生产方式理论... 本文首先简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概念,以及当代圣经学者哥特瓦尔德、乔布林等人的相关探讨,涉及对古代以色列生产方式演变脉络的分析、对家族生产方式的理解等,进而追踪余莲秀在《夏娃可怜的被遗弃的女儿们》中所用生产方式理论的来源,辨析她如何着眼于生产方式,揭示出将女性呈现为“恶的象征”的四篇圣经文本赖以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余莲秀运用生产方式概念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 余莲秀 哥特瓦尔德 古代以色列
下载PDF
《但丘铭文》与以色列古史研究的现实面向
7
作者 梅华龙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37,共13页
《但丘铭文》是近几十年来以色列古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为人们研究早期亚兰国家的扩张以及大马士革与以色列的争端提供了史料。《但丘铭文》广受关注的最重要原因是文中的“bytdwd”(大卫家)及其与古代以色列早期历史的密切关... 《但丘铭文》是近几十年来以色列古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为人们研究早期亚兰国家的扩张以及大马士革与以色列的争端提供了史料。《但丘铭文》广受关注的最重要原因是文中的“bytdwd”(大卫家)及其与古代以色列早期历史的密切关联。围绕“大卫家”与圣经历史叙述可信性的关系,以色列古史学者中的“极大主义者”和“极小主义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其中,有些论争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部分西方学者的政治立场、个人信仰乃至利益纠葛已经影响了铁器时代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与考古领域的定位、功能及规范。因此,《但丘铭文》也为人们展示了“以色列古史”背后丰富的现实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但丘铭文》 以色列古史 极大主义 极小主义
下载PDF
从迦南神话管窥圣经一神论——宗教观嬗变下古以色列身份认同的形塑
8
作者 史晓东 《圣经文学研究》 2020年第1期107-142,共36页
古以色列族群性与宗教性高度同构,对其族群建构的探源事实上也即是对其宗教生态的把握。迦南三大主神厄勒、亚舍拉、巴力在不同方面成为亚卫一神崇拜的源泉。伴随着农业革命而来的神王迭代叙事,显示出早期希伯来人由逐水草而居向定居耕... 古以色列族群性与宗教性高度同构,对其族群建构的探源事实上也即是对其宗教生态的把握。迦南三大主神厄勒、亚舍拉、巴力在不同方面成为亚卫一神崇拜的源泉。伴随着农业革命而来的神王迭代叙事,显示出早期希伯来人由逐水草而居向定居耕作演进的历史信息。历时空变换,因应不同支派之需,亚卫合和众神,逐渐成为独一至高神,但直至巴比伦之囚,其周身仍遍及迦南众神的印记。追根溯源,如同亚卫崇拜会消失在厄勒崇拜、巴力崇拜之中,以色列人也会消失到迦南人、埃及人之中。巴力与亚卫缠斗及后者的最终胜出,折射出族群依托宗教重塑其身份认同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以色列 乌加里特神话 圣经一神论 族群认同
下载PDF
传教士陶然士及其羌族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朱薇 李敏杰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4-217,共4页
英国传教士陶然士在中国的传教事业,与其羌族研究紧密相关。他深入羌民地区,了解羌民的习俗、宗教、生活,提出了羌民是"古以色列人的后裔"一说。此观点一方面出于其传教的目的,另一方面受"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是... 英国传教士陶然士在中国的传教事业,与其羌族研究紧密相关。他深入羌民地区,了解羌民的习俗、宗教、生活,提出了羌民是"古以色列人的后裔"一说。此观点一方面出于其传教的目的,另一方面受"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是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然士 羌族 古以色列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