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同-阳原盆地古泥河湾湖的岸线变化 被引量:26
1
作者 夏正楷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2-59,共8页
本文通过大同-阳原盆地古湖岸线遗迹的分析,阐述第四纪古泥河湾湖的出现、发展和消亡,指出湖泊变迁是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是主要因素。
关键词 古泥河湾湖 湖岸阶地 大同-阳原
下载PDF
泥河湾古湖湖心区石片的发现
2
作者 邱维理 刘杰文 李容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23-424,共2页
Nihewan basin is famous for its lacustrine deposits, animal fauna and occupied evidence of early humans. All of the discovered Palaeolithic sites are distributed along ancient lakeside or on the terraces of the Sangga... Nihewan basin is famous for its lacustrine deposits, animal fauna and occupied evidence of early humans. All of the discovered Palaeolithic sites are distributed along ancient lakeside or on the terraces of the Sangganhe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However, the authors discovered a stone flake from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ancient Nihewan lake in an outcrop section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Sangganhe river. The location is 40°06′33″N and 114°20′15″E, near Jinerwa village, Yangyuan County, Heibei Province. The flake is basaltic and has a size of 4.5 cm×3.2 cm×1.7 cm. Its ventral surface is a fresh plane of fracture with a clear point of percussion,a bulb and a bulbar scar on it. The dorsal surface is composed of a residual part of a rounded pebble surface and a fresh plane formed along a joint. The flake is unearthed at 50.73 m under the lacustrine platform surface in perfectly laminated beds of Mid-Pleistocene. The feafures of the flake do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 origin. But combined with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horizon where it is unearthed, the most reasonable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flake may be the trace of ancient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frozen lake of Nihew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古湖 湖心区 石片 旧石器 考古 古环境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古湖最终消亡过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吉云平 王贵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38-42,共5页
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和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及天镇县。盆地西至阳原县东井集乡,东至石匣以东的桑干河峡谷,北界为熊耳山,南界为六棱山和凤凰山;盆地东西长约80 km,南北宽约15~20 ... 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和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及天镇县。盆地西至阳原县东井集乡,东至石匣以东的桑干河峡谷,北界为熊耳山,南界为六棱山和凤凰山;盆地东西长约80 km,南北宽约15~20 km,大致位于北纬39°55′—40°25′,东经113°50′—114°50′,面积达4 5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中—晚更新世 古气候 古环境 古湖演化 消亡模式
下载PDF
泥河湾陆相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及其对古湖泊演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0
4
作者 年小美 周力平 袁宝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3-414,共12页
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后沟、红崖和虎头梁4个地点湖相及其上覆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由于中粒石英的单片再生剂量法所测光释光信号已经达到了饱和,故采用中粒混合矿物的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方法,并对其异常衰退进行... 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后沟、红崖和虎头梁4个地点湖相及其上覆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由于中粒石英的单片再生剂量法所测光释光信号已经达到了饱和,故采用中粒混合矿物的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方法,并对其异常衰退进行校正,这种方法利用长石的释光信号,饱和剂量较高,且异常衰退较小,为测量老样品提供了可能性。根据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光释光测年结果,郝家台、后沟和红崖地区现存泥河湾湖相顶部沉积物年龄为360~420ka,虎头梁湖相顶层沉积物年龄为约270ka,而郝家台和后沟湖相沉积物上覆黄土一古土壤年龄分别为约130ka和180ka。这些测年结果表明在泥河湾地区湖相沉积物顶层及其上覆沉积物之间广泛存在一个沉积间断,且不同地点湖相沉积物侵蚀的程度不同。因此,推测现在泥河湾地区出露的湖相沉积物顶层并不是当时古湖泊消失时的沉积,即至少部分古湖泊沉积的顶部已被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 湖相沉积物 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方法 长石信号 古湖泊演化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剖面磁组构特征分析与古湖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高显丽 李嘉皓 刘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2-576,共15页
泥河湾盆地是中国北方很重要的沉积盆地,但由于盆地范围较广,局部地区环境变化差异较大,目前对泥河湾盆地的环境变化的认识还较为局限。文章通过对下沙沟剖面(厚度260 m)的河湖相沉积物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以尝试恢复下沙... 泥河湾盆地是中国北方很重要的沉积盆地,但由于盆地范围较广,局部地区环境变化差异较大,目前对泥河湾盆地的环境变化的认识还较为局限。文章通过对下沙沟剖面(厚度260 m)的河湖相沉积物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以尝试恢复下沙沟地区以及盆地东部古湖环境的演化过程,希望能够对泥河湾盆地环境变化提供一些新的指示。研究结果显示,样品中磁性矿物以PSD的磁铁矿颗粒为主,部分样品中含有少量赤铁矿。下沙沟剖面的沉积物受后期扰动很小,属于正常的重力沉积。沉积物磁面理(F)比磁线理(L)更发育,磁组构参数中磁面理F、各向异性度P;和水流速度函数Fs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加明显,古水流分析结果显示下沙沟地区没有长期稳定的流向,环境变化情况复杂。根据下沙沟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的磁性地层学年龄框架,以郝家台剖面顶部河湖相沉积物的年龄作为该剖面的顶界,得到了下沙沟剖面2.7~0.3 Ma的磁组构参数变化特征。结合岩性和磁组构参数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将下沙沟地区以及盆地东部古湖环境演化历史分为5个阶段:2.7~2.4 Ma,古湖早期逐渐扩张,于早更新世达到了古湖发育的最盛时期,水体动荡,略不稳定;2.4~1.9 Ma,环境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下沙沟地区水动力频繁变化,古湖经历了一次扩张和收缩;1.9~1.3 Ma,下沙沟地区的沉积主要受控于河流作用,盆地东部主要受到构造因素的影响,古湖处于持续收缩的阶段;1.3~0.9 Ma,下沙沟地区环境变化剧烈,受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影响较大,古湖东部也较大范围的受到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影响;0.9~0.3 Ma,全球气候变化剧烈,对古湖东部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整体还处于水体较为稳定的湖泊环境,古湖并未开始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下沙沟剖面 磁组构 古湖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