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and Coordinated Protection of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被引量:1
1
作者 DENG J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2期77-82,共6页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the ancient road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Sichuan salt) is a cultural route characterized by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e in southwest and central-west China, along which a large number of di...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the ancient road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Sichuan salt) is a cultural route characterized by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e in southwest and central-west China, along which a large number of diversifi ed and systematic cultural heritages have been left, including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al heritages such as ancient salt transportation road, salt shop, post house, stele inscription, ancient town, ancient bridge, guild hal, and boatmen's work song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ccelerating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also drastic changes of traffi c environmen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endangered situation of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cultural heritage. In face of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coordinated protection mechanism, destructive development, backward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inheritance risks of intangible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s along the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should be protected by establishing a protection mechanism, organizing the coordinated actions of local areas along the road, investigating and rescu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time, and enhancing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In view of the complicate and long-term nature of protecting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ultural route heritage management can be learned, salt transporta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should be considered,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salt road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long the road, so a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mode for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s consisting of both land and water rou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sichuan Salt Road Cultural rout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syste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下载PDF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ncient Towns in Southern Sichuan of China—A Case Study of Luocheng Ancient Town i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姜龙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年第1期27-29,共3页
Through the field study on Luocheng Town that is a traditional ancient town in Southern Sichuan,the paper has concluded existing resource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t.After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 Through the field study on Luocheng Town that is a traditional ancient town in Southern Sichuan,the paper has concluded existing resource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t.After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protection value of Luocheng ancient town,it has analyzed the prote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considered that its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 has been seriously destroyed and architectures have been damaged gravely,protection capitals are lacked and the publicity of ancient towns protection is insufficient.In view of above problems,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It should conduct reasonable protection and planning,adjust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ancient towns,retain the completeness and integrity of ancient towns,and enhance and improve resident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so as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ncient towns in Southern Sich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sichuan Luocheng ancient TOWN Cymbiform STREET Protection
下载PDF
Langzhong: An Ancient City in Central Sichuan
3
《China Today》 2002年第3期61-63,共3页
关键词 An ancient City in Central sichuan Langzhong
下载PDF
Ancient Myth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Literary History——The General History of Sichuan Literature
4
作者 Kong Xuyou Wu Lingwe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3期59-68,共10页
The literary study of ancient mythology is a rational and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the study of the general history of Sichuan literature in the Pre-Qin period, though it can go beyo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Compa... The literary study of ancient mythology is a rational and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the study of the general history of Sichuan literature in the Pre-Qin period, though it can go beyo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Compared with other Chinese regional literatures such as Jing-Chu literature,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literalization of the early Ba-Shu myth, to some extent, devalues the Ba-Shu literature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affects its consistence. When dealing with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mytholog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gional literature, including Sichuan literature, we need to analyze the inherent impact of regional mythology on the developing literature using a three-step process: restoring and summarizing the mythological pedigree, uncovering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the mythology, and explaining the impact of the mythology on the develop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uses this three-step process to construct the general history of Sichuan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Ba-Shu MYTHOLOGY the general history of sichuan LITERATURE WRITING CONCEPTUAL structure
下载PDF
川盐古道风景系统的构成及其与盐业古镇关系的探讨
5
作者 杜春兰 杨璧沅 《建筑遗产》 CSSCI 2024年第2期33-42,共10页
川盐古道作为极具特色的盐文化遗产走廊,既是川东盐业发展、古代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活动等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与自然环境对话的历史见证。文章通过厘清川盐古道历史文化资源的位置及其与山水环境的关系,深入探索古道历史文化空间体系,为... 川盐古道作为极具特色的盐文化遗产走廊,既是川东盐业发展、古代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活动等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与自然环境对话的历史见证。文章通过厘清川盐古道历史文化资源的位置及其与山水环境的关系,深入探索古道历史文化空间体系,为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遗产提供新的视角。古道远郊分布着亭、台、寺、塔等特色景观资源,近郊有盐业古镇和盐运码头,古镇内部形成以盐业为核心的城镇布局特征。川盐古道运输网络使远郊、近郊、城内景观相互串联,构建起完整的遗产视廊。文章从川盐古道风景系统的角度审视盐业古镇的现状,以期为盐业古镇及盐文化遗产线路上的特色景观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盐古道 风景系统 特色景观资源 遗产走廊 盐业古镇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南缘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主控因素
6
作者 王滢 寇一龙 +5 位作者 钟思存 梁霄 伍翊嘉 罗芳 袁翠平 刘若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41-243,共3页
四川盆地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偏西北一侧,是扬子准地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印支期已具备盆地的雏形,后经喜马拉雅运动全面褶皱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大的构造分区包括川东南拗褶区、川中古隆起区和川西北坳陷区。研究区块主要位于川中古... 四川盆地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偏西北一侧,是扬子准地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印支期已具备盆地的雏形,后经喜马拉雅运动全面褶皱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大的构造分区包括川东南拗褶区、川中古隆起区和川西北坳陷区。研究区块主要位于川中古隆起南缘斜坡低陡褶带,在周边黔中隆起与川中古隆起的阻隔下,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龙马溪组鲁丹期处于深水缺氧的外陆棚沉积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沉积微相 相变 古地貌 沉积主控因素
下载PDF
印模法古地貌恢复在岩溶丘滩相有利区评价中的应用:以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为例
7
作者 徐敏 巫芙蓉 +6 位作者 彭才 臧殿光 杨晋蓉 罗伟 孙甫 董同武 崔青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90-6198,共9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震旦系裂陷槽东侧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岩溶丘滩相储层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复杂,成为制约北斜坡地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目标优选的关键因素。利用三维连片地震数据,基于最新探井钻井、测井等资料,创新思路,提出用灯... 四川盆地寒武系-震旦系裂陷槽东侧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岩溶丘滩相储层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复杂,成为制约北斜坡地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目标优选的关键因素。利用三维连片地震数据,基于最新探井钻井、测井等资料,创新思路,提出用灯影组沉积后期的岩溶地貌来刻画滩相储层有利区,把上覆地层沧浪铺底作为基准层,采用印模法进行微幅古地貌分析,刻画了灯二岩溶期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精细研究了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地震相分类模式,利用波形分类方法进行岩溶丘滩相储层发育有利区预测。成果揭示灯二段岩溶丘滩相储层发育规律呈与侵蚀槽展布方向相同的北西-南东向展布,与实际钻井和地质认识一致。相较之常规用的残厚法,该方法更加考虑了沉积特征和地质规律,减少了地震预测的多解性,且可达到半定量预测效果,为古隆起北斜坡单斜构造背景下研究岩溶滩相储层有利区提供了有利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岩溶丘滩相储层 古地貌恢复术 印模法 地震相分析技术
下载PDF
岷江文化的基本特征简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何一民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岷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发展演变,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一是岷江文化具有双源性,并以岷山为核心,以岷江为中轴,缔造了中华早期文明之一的古蜀文明;二是以水为轴心,书写了中国农业文明早期的辉煌;三是开放包容,多... 岷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发展演变,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一是岷江文化具有双源性,并以岷山为核心,以岷江为中轴,缔造了中华早期文明之一的古蜀文明;二是以水为轴心,书写了中国农业文明早期的辉煌;三是开放包容,多元融合,不断与时俱进,形塑了新的文化样态;四是以创新创造为旨归,创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府盛景;五是以道仙文化与文宗文化为引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灵异俊美。岷江文化除了以上所列举的特征,还具有原生性、多元性、统一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区域性、独一性等特质,并在水利文化、生态城镇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启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文化 古蜀文明 双源多元 开放包容 创新创造 道仙文化 文宗文化
下载PDF
四川省红、绿、古色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琪林 杨霞 方怡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00-407,共8页
以四川省3A级及以上高等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按照景区主要属性将其划分为红、绿、古色旅游景区,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各类型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为集聚型,其中... 以四川省3A级及以上高等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按照景区主要属性将其划分为红、绿、古色旅游景区,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各类型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为集聚型,其中古色旅游景区集聚程度最大;(2)四川省各类型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密度总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红色旅游景区呈“一核多点”的分布特征,绿色旅游景区呈“一核三区”的分布特征,古色旅游景区则主要围绕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分布;(3)四川省各类型高等级旅游景区区县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主要位于川东北地区,冷点区主要位于攀西地区。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红、绿、古色专项旅游发展的角度提出四川省各类型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优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绿色旅游 古色旅游 分布格局 空间相关性 四川省
下载PDF
川盐古道彭家寨聚落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天翔 陈慧 《城市建筑》 2023年第7期85-89,共5页
吊脚楼建筑是一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是特定的民族与特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鄂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带,盐道文化与土家族、苗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地方特有的吊脚楼建筑群。文章选取川盐古道鄂西南段典型聚落彭家寨... 吊脚楼建筑是一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是特定的民族与特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鄂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带,盐道文化与土家族、苗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地方特有的吊脚楼建筑群。文章选取川盐古道鄂西南段典型聚落彭家寨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与历史文献结合研究,对彭家寨近200年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从彭家寨时空视角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川盐古道鄂西南段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盐古道 形成机制 形态特征 古村落
下载PDF
川鄂古盐道沿线聚落遗存空间句法研究——以房县军店镇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弋琳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川鄂古盐道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重要的跨区域文化线路遗产,其沿线上的聚落遗存更是巴楚文化、巫文化及上庸文化相互交融的物质载体。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盐道废弃、聚落衰败、建筑倒塌,为应对其问题,本文以盐道沿线... 川鄂古盐道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重要的跨区域文化线路遗产,其沿线上的聚落遗存更是巴楚文化、巫文化及上庸文化相互交融的物质载体。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盐道废弃、聚落衰败、建筑倒塌,为应对其问题,本文以盐道沿线最具代表性的房县军店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和空间计量学等相关概念,科学地对军店镇的空间形态、街巷布局及老街民居建筑遗存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为川鄂古盐道沿线聚落遗存的整体保护与转型发展提供指导经验,也为古盐道日后的申遗工作提供科学的引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聚落遗存 川鄂古盐道 建筑遗产
下载PDF
碳酸盐台内斜坡认识突破与重大发现——以川中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气藏勘探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何文渊 白雪峰 +3 位作者 蒙启安 王显东 田小彬 鞠林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70,共12页
目前川中古隆起规模性勘探发现主要集中在深部震旦系—寒武系的高能滩相,中部二叠系处于台内斜坡相,以低能环境为主,勘探未受重视。为了进一步落实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气藏富集规律,通过岩心描述、薄片分析、U—Pb测年与印模法古地貌恢复... 目前川中古隆起规模性勘探发现主要集中在深部震旦系—寒武系的高能滩相,中部二叠系处于台内斜坡相,以低能环境为主,勘探未受重视。为了进一步落实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气藏富集规律,通过岩心描述、薄片分析、U—Pb测年与印模法古地貌恢复等手段,开展岩相古地理、储层成因及成储模式与气藏特征分析,对全盆地茅口组二段(茅二段)进行了重新认识。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茅二段发育南带、中带与北带3个北西向古地貌高带,川中地区处于南部古地貌高带中南部,发育规模滩体;(2)茅二段古地貌高带控制了沉积期滩体分布以及准同生期的岩溶、白云岩化作用,据此构建了川中地区茅二段白云岩储层发育模式,认为川中地区茅二段发育大面积优质白云岩储层;(3)创新建立茅二段薄层白云岩地震预测技术,古地貌高带控制了茅二段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与气藏的高产富集。新认识带来勘探领域新突破,指导部署的潼深4井等5口井试气获超百万立方米高产,实现了四川盆地茅二段台内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提交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目前,川中地区茅二段气藏已成为“十四五”期间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地区 茅二段 储层成因 古地貌 白云岩 岩性气藏
下载PDF
川盐古道宣恩地区的传统聚落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13
作者 陈慧 《中外建筑》 2023年第11期98-103,共6页
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的形成发展与线路的历史演变密切相关,文化线路和沿线聚落的研究是当下研究的热点。文章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古籍查阅、田野调研等方法,以“川盐古道”为线索,选取宣恩地区川盐古道沿线的彭家寨和庆阳坝为样本,基于自... 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的形成发展与线路的历史演变密切相关,文化线路和沿线聚落的研究是当下研究的热点。文章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古籍查阅、田野调研等方法,以“川盐古道”为线索,选取宣恩地区川盐古道沿线的彭家寨和庆阳坝为样本,基于自然环境、盐业经济及民族文化交融历史对聚落动态的影响,研究宣恩地区沿线聚落的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沿线传统聚落由早期的散状分布向带状倾向的团型聚落发展,其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动因、盐业经济和移民文化。改土归流是聚落演变的引导机制;盐业经济是聚落发展的促进机制;移民文化是聚落融合变异的整合机制。建构川盐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特征,为川盐古道线路上的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研究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盐古道 文化线路 传统聚落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川藏古道探析
14
作者 公秋旦次 《攀登(藏文版)》 2023年第4期52-61,共10页
川藏古道自古以来是运输茶叶等生活物资的民间商道,在汉藏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世纪20年代起,清中央政府为维护西南边陲和西藏稳定,派遣清军官兵由川藏古道入藏抵御外敌,凸显了川藏古道的军事作用。中华民族共... 川藏古道自古以来是运输茶叶等生活物资的民间商道,在汉藏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世纪20年代起,清中央政府为维护西南边陲和西藏稳定,派遣清军官兵由川藏古道入藏抵御外敌,凸显了川藏古道的军事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川藏古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民间商道、军事要道、官方驿道,同时成为了促进汉藏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古道 民间商道 军事要道 官方驿道
下载PDF
论古籍版本著录中的“刻地”问题--以清代四川刻本为中心
15
作者 陈鸿亮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11,共13页
“刻地”是古籍版本著录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历史源流、中外学者论述、古籍编目标准化、学科发展等角度论述了著录“刻地”的必要性,参考四川省11家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数据和《中国古籍总目》的抽样数据,统计了其中的“刻地”著录比例,... “刻地”是古籍版本著录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历史源流、中外学者论述、古籍编目标准化、学科发展等角度论述了著录“刻地”的必要性,参考四川省11家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数据和《中国古籍总目》的抽样数据,统计了其中的“刻地”著录比例,了解了当前古籍编目中“刻地”著录的实际状况。文章以清代四川刻本为实例,提出鉴定与考证“刻地”的具体方法,并对考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因素进行了举例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地 著录规则 古籍编目 古籍著录 考证方法 四川刻本
下载PDF
源于古滇 出自巴蜀--论茶的起源与传播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崇仁 陈可可 +1 位作者 张颖君 杨晓琳 《农业考古》 2020年第5期218-224,共7页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茶的发源地。通过植物资源学、民族植物学、生物地理学和民族人类学调查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栽培茶的源头是野生的大理茶,茶的利用起源于古滇,茶的栽培与传播则出自...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茶的发源地。通过植物资源学、民族植物学、生物地理学和民族人类学调查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栽培茶的源头是野生的大理茶,茶的利用起源于古滇,茶的栽培与传播则出自古蜀,大叶茶和小叶茶是大理茶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茶 古滇 古蜀
下载PDF
叠溪古堰塞湖与成都平原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兰生 王小群 +4 位作者 沈军辉 许向宁 崔杰 张志龙 周辀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共15页
在对四川岷江叠溪古堰塞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过程对岷江下游和成都平原演化及古文化发展的影响。以笔者1999年在调查叠溪地震滑坡时发现的形成于30 ka B.P.(即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的巨厚湖相沉积物为基础,... 在对四川岷江叠溪古堰塞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过程对岷江下游和成都平原演化及古文化发展的影响。以笔者1999年在调查叠溪地震滑坡时发现的形成于30 ka B.P.(即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的巨厚湖相沉积物为基础,并将其命名为“叠溪古堰塞湖”,再联系到1933年8月25日发生的71/2级叠溪强烈地震,其诱发的众多崩滑灾害在岷江流域范围内形成了系列堰塞湖,溃决后洪水一直冲到成都平原,造成严重的灾害这一事件。通过取样测试分析和对比相关考古资料,结果表明叠溪古堰塞湖溃决始于15 ka B.P.;根据岷江河谷上发现的6级河流阶地,说明堰塞湖是经过多次溃决逐步消亡的,可划分为溃决瀑发阶段、溃决中期阶段和消亡阶段,叠溪下游还发现有同时期形成的不同规模的古堰塞湖。岷江上游的古堰塞湖,是古人从西北进入四川盆地的重要水陆通道和文化遗址的聚集地,其溃决消亡的演化过程直接影响了岷江的堵塞与改道,成为这一时期古文化地迁徙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岷江 叠溪 成都平原 古蜀文化
下载PDF
川西大渡河泸定段大型古滑坡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郭长宝 倪嘉伟 +3 位作者 杨志华 吴瑞安 孙炜锋 张怡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81-1991,共11页
川西大渡河泸定段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特别是古滑坡极发育。通过遥感解译、InSAR形变分析、野外调查等手段,在泸定县城上游约25 km(至姑咱镇)到下游约43 km(至得妥镇)段发现229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古滑坡规模... 川西大渡河泸定段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特别是古滑坡极发育。通过遥感解译、InSAR形变分析、野外调查等手段,在泸定县城上游约25 km(至姑咱镇)到下游约43 km(至得妥镇)段发现229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古滑坡规模大、部分具有复活迹象。地质时代测年数据表明,该区古滑坡主要发育于120 ka左右、25~10 ka和全新世3个周期段,与大渡河断裂带活动性密切相关。以泸定县大坪上古滑坡为例,通过ANSYS软件,开展天然状态(自重)和暴雨状态下滑坡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自重)和暴雨状态下稳定系数分别为1.2和1.15,暴雨情况下的稳定系数比自重情况下低,并且在暴雨作用下滑坡中下部变形趋势明显加大,有沿边坡临空面滑移的趋势,滑面主要位于陡坡中等风化层中,而天然状态下仅在坡体中部松散堆积层及中等风化层上部形成潜在滑动面。古滑坡的发育特征与稳定性严重影响铁路、公路、水电站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应加强古滑坡的识别、成因机理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大渡河 古滑坡 稳定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四川省古银杏资源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莉娟 邢世岩 +3 位作者 刘晓静 吴岐奎 辛红 任娟霞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8-92,共5页
2011年10月,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对四川省古银杏资源的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100~3000年生古银杏有974株,分布较集中,主要位于其中部的德阳、成都和雅安市。古银杏垂直分布海拔为400~3123 m,集中分布海拔... 2011年10月,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对四川省古银杏资源的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100~3000年生古银杏有974株,分布较集中,主要位于其中部的德阳、成都和雅安市。古银杏垂直分布海拔为400~3123 m,集中分布海拔为400~1200 m。在能确定性别的130株古银杏中,雌株占73.85%,雄株占26.15%。树高最高为50.0 m,最矮为2.0 m;树龄最大为3000年,最小为100年;胸径最大为4.80 m,最小为0.10 m;平均冠幅最大为29.0 m,最小为2.0 m。垂乳银杏有45株;复干银杏有55株;叶籽银杏仅1株。古银杏群共计15个,平均树龄在200~1100年,面积在500~8000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古银杏 资源 分布 结构特征
下载PDF
四川古彝文字库设计及其字符集的编码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顺强 张阳 熊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913-918,共6页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利用选择字稿,对字稿进行扫描,将字稿数字化拟合,然后修改字库,最后整合字库等字库设计技术设计出四川古彝文的字库,然后根据现代字符编码设计原理和技术对四川古彝文字符集进行科学的编码.四川古彝文字库的建立及其字...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利用选择字稿,对字稿进行扫描,将字稿数字化拟合,然后修改字库,最后整合字库等字库设计技术设计出四川古彝文的字库,然后根据现代字符编码设计原理和技术对四川古彝文字符集进行科学的编码.四川古彝文字库的建立及其字符集的成功编码是后来四川古彝文系统的研制与开发的前期工作,为古老彝文信息化,收集、整理、翻译彝族文献古籍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古彝文 字库设计 字符编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